《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时间:2024-06-08 13:29:18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

  认识这本书由来已久,因为曾经有人向我推荐过。以前在图书馆也曾浏览过几页,但因为内容的枯燥,没有一睹为快的冲动。这次,去图书馆讲故事,再次遇见他。心想,读书这么多年,却连怎么阅读一本书也不甚了解,如何去指导学生去阅读一本书呢?趁着暑假,好好脑补一下!于是,借来了这本书。

  不过,我这个人看书经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看了几页,扔在某处直至尘埃遍布,书本尽受冷宫之寂寞。因此,这次出门,为了弥补对他冷落的愧疚,决定携他同行,一起到动车上耳厮鬓摩,享受一番“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

  一上车,手机卡恰到好处的坏掉了。百无聊赖之中,捧着这本书假装很认真地阅读。不过,旅行途中和这么一位高深莫测的先生对话,实在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几次想扔下他与周公约会去。但为了不辜负他追随自己的一片忠心,小憩片刻后,强打精神,对着他继续尬聊。

  来回两趟,竟然把这本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读完了,总得留下点痕迹,不然,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所言:“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书中讲到,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这间的对话。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因此,姑且摘录书中的一些要点,以便将来能温故知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2

  大约是一年前,我突然有了读书的冲动,但因为对自己的目标和兴趣都不清晰,不知道该读哪类的书,于是就去知乎上扒书单,看了若干书单后锁定了这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当时特别痛快的就在kindle上买了电子版。

  然而本人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的特质导致读书的热情在买了书之后基本就没剩多少了,加上这本书初读的时候感觉十分枯燥,所以这本书的进度条在20%的位置停留了很久。

  直到我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其他书却始终觉得没什么收获,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阅读方法,然后这本书重新进入了我的视野。

  重读这本书的感觉是很陌生的,刚开始的时候依然觉得枯燥,好在及时看到了书中对于读这类书的建议——遇到一本难读的书,要从头到尾读完一遍,不要停下来,不然很容易就放弃了。

  根据第一次读的经验,这次我坚持了下来,然后给自己规定了每天的阅读进度,强迫自己完成阅读进度,并依照书中介绍的方式边读边做标记,慢慢的读完了整本书,确实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按照书中的介绍的方式给本书整理的读书笔记,以便自己能通过经常翻阅笔记强化记忆,每个规则的阐述未做整理,需要大家自己边读边理解。

  个人感悟

  之所以聊这么多我与这本书的渊源,是因为对书里的一个观点感触特别深。

  就是我们的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书对我们来说也只是一种工具,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娱乐消遣,也可以提供资讯和知识,它能发挥什么作用主要是看我们想要用它来做什么。

  当我第一次仅是在冲动的'驱使下读这本书时,我没办法从它这里获得我想要的满足感,因此很容易就放弃了;

  而第二次我是带着问题去读的,我想要解决自己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这迫使我要认真的随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对比然后执行,成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同时,当目标明确的时候,我们自然知道自己该读哪种类型的书,如何选出其中值得认真读的好书。

  所以,明确自己读书的目标,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然后再按照这本书里介绍的阅读规则更快更好的阅读,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3

  你是否也需要阅读训练一下呢?这本书被很多人推荐,译者自己说。四十四岁这一年才读这一本书,几乎可说无地自容。

  1、我为什么读这本书?

  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我:

  不少书读了,但不懂或者理解不深。例如:《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

  很多书读的太慢,投入产出太低。例如:《资治通鉴》读了1年半了才读1/2。

  准备下半年开始挑战一些更难的书籍,因此提前在方法上做一些准备。

  2、关于阅读这件事情

  这里的阅读或者书是广义的,视频,咨询,交流都是“阅读”的方式。

  读书的目的呢?是想好好与自己相处,更好欣赏这神奇的世界,阅读从来不曾辜负我

  写阅读笔记的目的呢?则是我希望对内容提炼和思考

  回到书里面来

  3、概述

  (作者目的)这是一本阅读矫正的书籍,通过阅读的四个境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层层递进最后总结10条阅读方法,帮助读者快速并深入理解书中内容。

  基础阅读:就是最简单的阅读,懂得语义即可。

  检视阅读:是快速了解文章的主题大纲,建议阅读前通过目录、序言等快速了解全书,而不是埋头开读。

  这里面也提到阅读速度的矫正方法:"手指指针"阅读法。

  问题:读书时容易往回看,精力不集中,或读太慢。

  解决方案:研究发现大脑能很快处理或者修正眼睛收集的信息,作者建议使用手指作为指针,顺着一行行移动,速度比眼睛感觉快一些,强迫眼睛跟上手指移动的速度。

  结果:速度可能快三倍。

  分析阅读:也是全书的'重点,一半多篇幅在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①能概括输的主要内容和大纲,并明白作者怎么来构思和写作的;

  ②通过语义,句子和重要段落找出书的主旨、论述、解答

  ③判断作者论述是否正确

  主题阅读:阅读的最高层次,通过将相关主题的资料一起阅读对比,得出更深入的结论。

  最后是作者提供一些素材,方便练习每个层次的阅读方式。

  4、对我有什么用?

  里面提到的快速阅读法的确有一些帮助,以前习惯是“小声读出来”的方法的确比较慢。

  按照写作者思路去剖析一本书,总结一本书,比专研字词细节更重要。以前那种“咬文爵字”阅读法,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已经很难适应了。我在想如果高考前读了这本书,是不是阅读理解能多得几分。

  5、一些评价

  个人评价4星,8、4

  书写做70年代,90年代开始的信息化造成的信息爆炸,反而对阅读要求更高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4

  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曾是美国畅销书的榜首。

  本书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基本上读完小学五年级就可以达到的层次,可惜的是太多数人一直在这个层次。作者说,主要的原因是从小学以后,再没有人教过人如何阅读,而这本书就是弥补这个空白。在这个层次的人,基本上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能熟练阅读报纸和填写表格。

  检视阅读分为速读和粗读。

  速读是浏览一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研究下目录,如果有索引,也检阅一下,如果有出版者介绍,也读下,然后从目录中找到你想了解的内容读一下,最后读一下书的最后三页。通过速读,就会了解这本书是否值得你花更多的时间深读。

  如果觉得可以花点时间来阅读的话,可以通过粗读来继续了解这本书。粗读也是快速阅读,但是大多数人阅读是一种“半出声”来阅读,这种方法大大降低了阅读速读。作者给出了一个好建议,指读法。方法是这样的: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通过粗读,可以了解全书内容,也可以为分析分析作准备。

  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你要问几个问题,一是你阅读的书是什么类型的书,二是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描述整本书说了什么并列出本书的大纲,三是本书的作者想说明或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个阶段其实就是列出细纲。找到作者的关键字,找到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的论述,找出作者已经解决的问题答案。

  第三阶段是如何客观公正评价一本书。通过上面二个阶段后,不管你同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为,首先你要说的是你了解作者的观点。不用急着证明作者的观点是对还是错,在做也出评论之前,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作者知识不足或知识错误,或证明作者的逻辑错误,或证明作者分析或者理由不充分。如果你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你必须同意作者的观点,不要肆意评论。

  主题阅读是带着特定主题,阅读相关领域中的书箱。主题阅读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带着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实验性的书单,浏览书单上的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第二阶段是确定想关书的最相关的章节,然后用你自己的语言,把各个作者的相关观点诠释下。列出一系列问题,查看各作者的回答,分析这些回答,把通用的答案放在最前面。

  总结:

  任何事情背后都有其道理,连阅读也是这样的。读完这本书才知道阅读原来是分层次的。个人认为第一层次比较窠到达的原因是,一直有人给我们反馈,不管是父母,老师还是其它人。而第二,第三和第四层次很难有其它人给你反馈,如果能输出出来,有人反馈也许能帮我们到达更高的层次。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5

  阅读一本书时,就像是接住作者抛出的球,并且作者通常抛出的不止一个球,你能接住多少个球,决定了你能理解多少作者所传达的信息。

  大部分人都会领略到作品中的优秀之处,但是并不知道为何优秀,这本书所传达的方法是将抽象的感官体验,通过有逻辑,有目的的主动阅读,来转化为可以条理化输出的形式。即,读懂后可以讲出自己理解,并与自己的知识体系结合,横向的思考。为了达到这样优秀的阅读体验,需要明白阅读的四个层级:

  1、基础阅读:可以认清所有字,能够通顺的阅读完整本书。

  2、检视阅读:有系统的粗读和略读一本书,读完后不需要有深刻的理解,但需要有对整本书框架和侧重点有所理解,明白整本书的篇章,哪些是核心文本输出,哪些是辅助例证。简单来说,能看到人体的骨架,脉络,但不需要思考人是如何行走的。

  3、分析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要难一些,需要带着问题去开展,分析阅读需要认真的去吃透每一个篇章每一个句子,把书中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去解答心里的疑惑。去最大限度的接受作者传递的信息。如果说检视阅读是为了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那么分析阅读则是在无限的时间里理解最多最好的知识。

  4、主题阅读:这是最难要求最高的一个层级,属于“返璞归真”的境界,当你完全真正读完一本书后,你所理解的东西一定会和现有的知识产生碰撞,你需要将他们合理的安放。你会用A书中的例证去补充B书的论据,会有C书的故事对比D书的情节,这个过程起初会使你混乱,但坚持思考下去,你会在杂糅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理解。

  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都属于进阶阅读,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分析阅读,是读者一头扎到书中去,理解吸收一切所有明显和潜在的信息。因为信息的差异化巨大,所以在面对不同书籍,如想象文学,历史文学,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时,需要用到不同的方法,而目的就是尽可能高效和深刻的去读懂每一本书,获取最多的信息。因此《如何阅读一本书》被划分到实用类书籍,和字典一样,在你看不懂某个字的时候翻起字典,在你不知道该如何看懂一本书时,去翻《如何阅读一本书》。

  而主题阅读,则更强调主动性,首先要做到这一层次的阅读,你要理解你所追求的主题是什么,比如关于爱:情侣之间的我爱你,和我爱吃柠檬的爱是不一样的,这是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物之间的情感区别。那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与情侣之间的爱是一个主题吗?可以是,因为这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可以不是,因为亲情与爱情是不同的。这时候取决于你主动的思考,你需要去确定你想要阅读的主题。因此,这时候所有的书籍都变成你的资料,你只需要从你要的书籍中找到你要的主题就可以了,而过多的信息则需要被剔除。简单来说,分析阅读是得到过程,而主题阅读是取舍的过程。

  如果你有相对的阅读量和较强的逻辑思考能力,读到这里你会发现一个哲学问题:要使用主题阅读必须要读主题相对应的书,而除非你读了主题相对应的书,否则你没办法做主题阅读。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两个方向:

  1、无指向的去今可能的多读书,自己本身就具备对应的知识体系,可以独立去思索筛选甚至是去定义对应主题。

  2、有一个老师,告诉你哪些书是你该读的主题书,这位老师相当于在主题阅读的闭环里为你开了一个小口,接下来你可以独立的去循环,但是这个缺口有一天会成为你的.障碍,因为老师所给予你的主题,是基于他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有一天你的知识储备所带给你的思考超越这个认知的时候,最初的主题则需要被打破。

  这是主题阅读真正的难点所在,恰如一句话所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

  回到本文开篇的问题,你是否想要去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力?有时候你发现,重读一本书,依然有许多新的东西可以发掘,这是因为你的理解力进步了,你接住了作者抛出的更多的球。而当你重读时,感到乏味,则说明,你的理解和这本书持平(我个人还有一种观点,这本书远超你的理解能力)。在不断提升理解力的过程中,也自然会拥有识别好书的能力,这则是在阅读理解之外,心智上的成熟和进步。但当你的答案是否的时候,这一切都与你无关了。

  回归理性,说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本身,它是货真价实的工具书!所传递的是抽象的思维模式+具象的实践方法。在读书这件事上,它就像一张网,你可以把这张网当作装饰挂在那里,不屑一顾。也可以去打捞一番,赚个盆满钵满。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6

  阅读是一种学习。阅读不只是凭记忆简单的吸收资讯,而是要增加理解,从中受到启发。“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因未学而无知有情可原,而学后依然无知就是愚蠢。读得多未必读得懂。无论是指导型学习还是自我发现型学习,都离不开思考。阅读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是要花费一番力气的。

  倾听是跟一位活生生的老师学习,而阅读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但无论哪种方式,都离不开理解与自我成长。所有人终归要告别老师,最终的发展要依赖书籍,所以学会阅读一本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本书就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的层次》这一章中讲到一共有四种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每一个高级的层次当中也包含着低级阅读的层次。第一层次的阅读,也就是基础阅读。在这个层次中,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个句子什么意思?”而且只是浅层的意思。我们小学的阅读就是基础阅读。第二层次的阅读是检视阅读。就是在短时间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讲什么?”而我们却通常忽略了检视阅读的价值,常常在只需粗略了解的时候却拿出了精读一本书的时间去加重阅读的困难。第三种是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完整的、优质的阅读一本书。它需要在无限的时间里,做最细致完整的阅读,一直要我读到这本书是他自己为止,也就是要把一本书的内容完全内化。第四种是主题阅读,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的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的相关之处,提到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主题阅读是最花力气也是最有收获的阅读。

  通过阅读这一章,我才知道自己的阅读只停留在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两个层面,做不到分析阅读,更没有尝试主题阅读。甚至经常在阅读中犯很多常识性错误,在该分析阅读时逃避烧脑的解读,在该检视阅读时又浪费了大量时间,所以自己的阅读水平始终停留在基础阅读这个层次,这是对书籍的浪费,也是对生命的辜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7

  1.人人都会的阅读方式

  自打今年逐渐将读书类型由小说、散文转移至非虚构类书籍后,渐渐感觉采用以往读小说的方式来阅读一本非虚构类书籍是行不通的。

  按我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拿到一本书,比如说侦探小说,往往会略过目录、前言,直奔故事开篇,随后被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极具戏剧性的情节所吸引,花上三四个小时一口气读到结尾。中途可能会跳过非故事主线的段落、景物描写、各类配角的旁支故事,急不可耐地一路循着作者早已埋好的线索直奔终点,最后发出一声“原来如此!我怎么没想到!”的感慨,结束全书的阅读。

  这样的阅读方式带给了我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就像看了一场电影。然而毕竟是娱乐一场,过了几天,有些细节就记不清了,再过上几个月,故事主线就模糊了,后来只是冥冥记得这是一本好书,至于曾经的感动,曾经闪现的一丝启发随着时间推移就慢慢淡化了。而且看小说最舒服的方式是半卧或半躺在沙发上,泡上一杯咖啡,再来一盒点心,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体验,被动去接受作者的牵引。套用本书作者的观点,这一种读书方式称为基础阅读。

  2.四种阅读方式综述

  然而,非虚构类的书籍,尤其是对那些作者认知高于读者认知的书籍,读起来就没那么让人愉悦了。读者必须打起精神来,集中注意力,调动自己的脑细胞力争理解和掌握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和推论依据,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检验书中的这些观点,是否论述合理?是否接受?是否存疑?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到底有什么用?这些问题没人能给答案,只能读者自己思考来解答。那么对于这样一类书籍,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阅读呢?从本书中可归纳方法一二。

  在本书中将阅读的层次分为四种: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是根本,我们自出生直到初中毕业这段时间里锻炼的就是基础阅读的技能。各层级之间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一层都完全包含前一层的内容。检视阅读,则是在掌握基础阅读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书中的主要观点。分析阅读则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追寻理解。主题阅读则是同时阅读多本同一主题的书籍,从各个角度提炼观点,增进认知。

  3.用检视阅读法进行略读

  在阅读非虚构类书籍上,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你对检视阅读或者叫速读(略读)的偏见。目前大众对于速读的认识大致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在这个信息爆炸,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只有速读才是快速获取信息,增进认知的有效方式。在这个所有行业都力求速成、“一分钟读懂XXX”、“口语速成”、“三分钟练出马甲线”的文章和视频教程层出不穷的时代,哪有精力和时间去死磕一本书呀!第二种观点则完全同第一种相反,认为速读完全不可取,不花时间、不花精力还妄想获取书本中的精华,开玩笑呢!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思想的碰撞,没有时间沉淀后的感悟,怎么能夸口说读懂了一本书?速读明明就是功利主义的体现,一味追求快速,追求功利,追求高效,看似一年下来读了几十本书,然而读的多并不意味着读的好,更不能将所读书本的数量等同于学识的多少。那么这两种观点,到底哪个对呢?要我说的话,都对也都错!因为太偏激。没有一种方法是存在绝对对错的,方法是中性的,对错只在于你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它。

  你应该做的,是结合你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时间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果你被要求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完成某本书的阅读,或是你想看看这本书是否是你目前工作需要、能够实际解决你困惑的书籍,你就可以先尝试检视阅读的方法。在阅读前,先确定阅读目的:粗略了解这本书在讲什么,然后问自己四个问题:

  1、这本书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如何组织起对观点的论述?

  3、作者的观点阐述是否有道理?

  4、阅读后对我的实际生活有什么用处?

  通过这种阅读,可以让你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了解一本书的主旨,然后再来决定是否需要花时间仔细阅读,还是可弃之不顾。毕竟茫茫书海,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我们仔细阅读的。按培根的话说:“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需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需要咀嚼与消化。”将可以粗浅翻阅的书花时间仔细阅读,反而不合适。

  在检视阅读上你也可以试试看Xdite老师提出的16格笔记法。半个小时,一个笔记模板,16个关键字,5个重点,快速复述。

  4.用分析阅读法进行主动阅读

  通过检视阅读的筛选后,留下来的书就可以考虑花时间一字不差地阅读了,而阅读方式也由检视阅读转为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和基础阅读一样,行为上都要求逐字逐句、只字不差地阅读,两者的差别在于,分析阅读更要求读者必须是主动的,也就是要带着问题去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试着自己去回答问题。检验你是否在主动阅读的方法很简单,书中是这么说的:

  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用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分析阅读是有方法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看书名,对书籍进行初步分类,以决定你的阅读目的。

  第二步:看书的前言、目录、后记等,掌握书的架构。

  第三步:摘出书中的重点章节,串联出主线。

  第四步:找出作者想要解答的问题,或者说作者想要读者着重理解和掌握的观点。

  第五步:找出书中的关键字、关键句以此来同作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增进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第六步:设法用自己的语言论述书中的观点。

  第七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论。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都应是基于逻辑推理,具有理论基础的论断。并且在表达不同意的观点时注意不要辩驳和争论,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参考万维钢老师在《万万没想到》一书中的文章“用强力研读书”里提到的方法。即,对于值得读的书,若时间上没有限制,可以考虑读两遍。首先从头到尾读完一遍,不要记笔记,碰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先跳过,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体验读书的乐趣。第一遍读完后立刻开始读第二遍,这一回,书中作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过,要专注于思想脉络,并且应一边读一边写读书笔记。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至读完。为什么要读两遍?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

  读书笔记可以跟随阅读的进度,每当遇到读不懂、或者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部分,可当场写下你阅读后的困惑、心得、感悟,注重逻辑严谨,理论依据扎实,切忌无理辩驳、随意臆断作者想法。在每一章节中留下一块一块的小豆腐干笔记,这样,在读完一个章节后,只需要整理所有的片段感想,就可以汇总成完整的一篇读书笔记了。

  5.用主题阅读法进行专题学习

  当你掌握了一本书中的精华,想再进一步了解下同一领域内其他作者的看法时,就可以试试主题阅读的方式了。本书中给主题阅读拆分了5个步骤:

  1、采用检视的方法,找到所涉及书中相关的章节,在主题阅读中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2、将各本书中相似的内容用统一的一组词汇或语句进行表达。

  3、厘清问题

  4、界定议题

  5、分析讨论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刘润老师在《五分钟商学院》里提到的快速学习法:

  先大量泛读,将买回来的同一领域的书籍进行泛读。先5分钟看自序,5分钟看目录,在自序中,梳理框架逻辑;在目录中,提炼核心观点。然后进行15分钟泛读。要点是:略过故事,略过案例,略过证明;标注概念,标注模型,标注公式,标注核心观点。最后再用5分钟简单回顾,记录下自己的困惑、问题、想法。一次性高强度地把书读完。

  接下来经过一段时间修正,最好是隔天,开始建立模型。即找一面巨大的白板墙,把标注的概念、模型、公式,写在即时贴上,贴到白板上,再用白板笔和板擦,建立、修正他们之间的关联,逐渐形成系统模型。

  如果到这时候还有不清楚的问题,那就要去找这个领域的专家求教了。经过求教,再回过来修正你的模型。

  最后,用你的语言,把你的模型,讲给别人听。你很可能会发现,讲着讲着讲不明白了;或者你觉得讲明白了,别人就是听不懂。这些地方,就是你理解的薄弱点。记下这些薄弱点,回到泛读资料里,重新理解;或者上互联网找答案;或者再请教专家。重新理解后,再复述。如此重复。就这样完成了一个领域知识的快速学习。

  结论:

  读书,尤其是读非虚构类书籍,是一种脑力活动,对书中的内容从一开始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是一种自我认知提升的过程。一本好书,会随着读者一遍遍的阅读而越来越发现其中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新的体会。一本好书是会随着读者一起“成长”的。当我们为读书付诸于努力之后,我们会因增长学识,丰富经验,获取智慧而收获内心的满足。这才是一名读书人所追求的。

  参考资料:

  1.《万万没想到》作者:万维刚

  2.Xdite16格笔记法

  3.得到专栏《刘润五分钟商学院基础篇》第155课-快速学习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8

  阅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读得懂的东西。如报纸杂志,容易读懂,能增加资讯量,但不能增进理解力。因为在那之前水平已经相当了。一种是必须要读的东西。一开始水平就比读者高一截,能给予更高层次的启发,增进读者的理解力。相对而言,后者更值得做。读者追求的不同目标「为了消遣or增进理解力」,会决定不同的阅读方式。任何一本可以增进你理解力的书,也能达到消遣的'效果,但倒过来很难成立。

  阅读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基础阅读。能认字,摆脱文盲状态的层次,小学时期就能做到。

  第二,检视阅读。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从表面观察一本书,如15分钟读完一本书,但它并不是指简单随意浏览。因为资讯泛滥,太多的资讯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对理解力的阻碍。所以检视阅读很有价值的,因为有些书完全不用孜孜不倦的从头读到尾。

  第三,分析阅读。是一种「专注」的活动,咀嚼消化一本书。

  第四,主题阅读。阅读很多相关类的书籍,而不是一本书。列举这些书的相关之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9

  陆游曾在诗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只是获得纸上的信息就够了,要发挥阅读的效用,就要付诸实践。学而用、学而思、学而传,就是在对不同的书籍带来不同效用的实践。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上有很大的成就,其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印象最深刻。

  这两句诗是对"阅读"的最好的`诠释。

  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大概意思是“读了那么多书,后来还是忘了,那读书的目的在哪里?”,我也看到了土豆老师的回答,才知道原来读书会忘记是个不好的现象。

  读过的书怎么会忘记呢?如果会忘记,那就说明,你不会读书,你不是真正读书。只有水过鸭背才会忘记。

  我以前也是跟知乎提问者一样,认为书中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直到这段时间我加入了这个写作课,看到了老师的回答,才知道自己多么不会读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0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当是作者苦口婆心所教导传授的一些阅读技巧。原来阅读就像任何一门技艺(比如滑雪)一样是有很多技巧、方法和经验可以总结,可以传授的。虽然接受过多年的体育教育和体育心理教育,然而我的'阅读习惯真正是杂乱无章,就像一个从各家各偷学了些武艺行走在江湖的人,如无大师指点,终难成为大侠。

  这本书从阅读的层次、如何开始接触一本书、如何分析阅读一本书、如何就某一主题展开阅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一些特别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等都有一些梳理和指导,让我很多阅读过程无意识和潜意识的行为变成了有意识的行为。

  而在这些无意识、潜意识和有意识之中,我的脑海中回荡着铿锵有力的声音:“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自诩是一个喜爱阅读的人,似乎也读了不少书,然而懒人如我,真正主动的时候真的很少,无论是书的选择,还是阅读过程中与作者的交流,还是阅读过后对自己的交代,经常读了,散了,忘了。

  作者说“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如今阅读时间如此稀少宝贵,无论阅读各种作品,都应该不虚此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1

  这是一本日本人写的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超实用读书笔记法”,但我觉得对我的影响是如何用笔记来读书。刚拿到和读了前小半部分的时候特别兴奋,觉得特别有共鸣,但是越往后,进行了快速地翻阅,因为有些方法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暂时不会采用。这也是此书所提倡的,带着思考去读书。

  书的架构是比较清晰的,从笔记管理读书生活谈起,作者使用的读书笔记本是随身携带的,包括随想笔记、购书清单、报道的简报、读书笔记等都在里面。他的笔记本是一元化的:可以书写任何内容,按时间顺序书写,附上日期,灵活运用速记,粘贴书报剪贴。作者使用读书笔记有5个步骤:

  1、选书——列出购书清单;

  2、购书——指明购买;

  3、读书——做记号;

  4、记录——写笔记;

  5、活用——用检索标签。

  关于制作购书清单,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两种渠道: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我的理解是主动声呐是自己根据需求主动列清单,比如看了某部电影对某一个主题感兴趣了,或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列了演讲或沟通等清单;被动声呐是指一些传媒所推荐的,自己又比较感兴趣,就可以收纳在自己的清单里,还有比如我们读书群里小伙伴读的书,也可以成为你的被动声呐之一。这里,还有一个概念比较有意思:“枢纽书”,我的理解是通过一本书所展开的一系列书单,比如这本书的后面有一系列的推荐书籍,但这本书就是“枢纽书”。读书清单可以包含书名、作者、出版社和备注。我现在经常是,无论哪里看到一本书名,如果觉得还不错,就现在豆瓣查一下看简介,然后加入京东购物车,哪天凑够几本就一起买,或者等下次再看看是不是有必要买,防止当时脑子发热买了不看。

  接着,本书的'重中之重,就是读书笔记部分。一开局,就提到了读书笔记要坚持记,这样才能看到效果和有所收获。同时提到,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在读书的时候,就想着以输出为思想前提,就会有意识去思考。再者,读书笔记可以从一句话开始,哪怕就是一句摘抄一句感悟也是有效果的。

  作者分享的读书方法有三个步骤:

  1、通读,把有价值的一页折角;

  2、重读,把折角的重读,如果再觉得好就把那一角再起来;

  3、标记,把重读部分有价值的,再重读,有价值的做标记。标记也有三种方法:普通直线,波浪线,圆圈。

  作者最推荐的读书笔记的方法是“葱鲔火锅式”:写读书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名,对自己来说重要的部分进行摘抄,写自己的感悟和评论。

  还有一种是剪报式读书笔记,可以粘贴书腰、信息卡片、书签和其他比如书广告等。还可以复印粘贴书的内容放在笔记里。

  接下来的一部分是比较特别的“重读笔记”部分,可以通过固定场景和固定频次来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重读笔记可以简单回忆,也可以回忆更多,再去翻更多书中重点段落。在主题阅读的读书笔记方面,可以分别写下三本书的要点和感想,和三本书中对于主题的思考。最后,在重读笔记方面,自己将要做和收益最大的一个点是制作检索标签来快速找到目标,自己知识原材料的整理和分类,按照自己的逻辑建立管理体系,这样有利于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最后一部分,作者描述了读书体验充实的19个技巧。摘取了部分:不依赖网络,多用参考书;多读百科全书;通过订阅让阅读成为意想不到;淘旧书;由浅入深读懂难懂的书;把要读的书中书桌旁堆成山;名著放枕边;同时读三本书,进行切换;家里每个角落放满书;把书的外封去掉读;杂志边读边撕;名言要贴在显眼处;读手感从摘抄开始;书架是读书生活的基地。

  总之,读书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方法和工具也是一样,适合自己的最重要。但读任何书,任何形式的读书,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看一遍就完事,这样才能真正让读书有所收获。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2

  5.26在读书会上听到一个大学生在讲这本书。他用了很大的一个篇幅来理清资讯和了解的关系。举了一个我们听书的例子,我们听书但是却很少按下暂停键来思考。这点也是我需要反思的,我每看完一本书,没有用到实处,也没有任何的输出,为了看书而看书,成为了知识的奴隶。我应该更多的停下来去思考,去怀疑。

  通过主动的阅读和更多的技巧来读好它,作者想要传达的正好被读者理解到,类似于棒球赛的投手和捕手,阅读双方互动的过程,没有谁是被动的,除了那个球。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动阅读的人会提出问题并自己回答问题。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1、这本书在谈什么?2、作者的论点有哪些?是如何论述的?3、这本书有道理吗?4、这本书和我有关系吗?”我在想我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是否也可以根据这4各方面来写呢?

  在技巧方面就是记笔记,书中也提到了三种做笔记的方法。在做检视阅读的时候可以采用结构笔记。在分析阅读的时候可以使用概念笔记,在做主题阅读的时候可以使用辩证笔记。这三种方法为我今后的阅读笔记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是阅读的`四个境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在我们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会了 ,检视阅读是真正进入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是更深入的更系统化的阅读,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具体的内容我觉得还是需要再细读一遍文章后才能对书中的方法有更深的了解。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3

  《如何阅读一本书》最早出版于1940年,在7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一本不能错过的经典读本。从阅读的目的,阅读的层次和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三部分出发,帮助你重新认识什么为什么阅读,怎样阅读。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阅读的目的: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

  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越主动,效果越好。

  真正的阅读:没有借助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

  为获得资讯而阅读,是读的懂的东西;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是必须要读的东西,读某样一开始并不怎么了解的东西。

  我们只能从比我们“更高杆”的人身上学习,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是谁,如何跟他们学习。

  阅读就是学习: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你学到的知识,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之外一无所获。你并没有被启发。要是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蒙田: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要避免这样的错误——以为读得多就是读得好。

  思考只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打算继续学习与发现,我们就要懂得如何让书本来教导我们。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4

  读书的目的可以分为娱乐和提高自己。这里针对的主要是提高自己的阅读,因此最关键的精神因素是读者的:

  主动性,也即主动阅读。

  1、粗度,略读,读书的标题,副标题,书的索引,书的最后几页,书的致谢等,大致了解书的主题

  2、阅读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最要紧的是适应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的阅读速度

  3、放置眼珠的停顿和回跳(方法就是用引导物,引导物流畅的在行间行走)

  4、阅读时尝试提出问题,你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下列出4主要的问题:

  * 这本书主要在讲什么?作者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展开这个主题的

  * 作者在细部说了什么?如何说的?找出主要的想法主要的论点

  * 在读了这本书大部分后思考:这本书有道理么?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 这本书与读者自己有何关系?如果这本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资讯,那么这些资讯于你是有意义的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些资讯是重要的?

  如果这本书不近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那么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义或者建议

  5、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要记得去提出4中的这些问题,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追求的阅读者

  6、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措施:要去写下来----在书上做笔记。做笔记时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 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者重要力量的句子下划线

  * 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条线

  *在空白处做星号

  * 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顺序做编号

  *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有过同样的论点或者相关的要点。可以用Cf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者参照的意思

  * 在空白处做笔记---可以记下你自己的问题和思考出来的答案,或者对复杂的论点进行简化过后的所得;或者全书所有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的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记下来

  * 读完一本书以后,可以在此书的第一页的空白页写下你自己的思想,写下全书的大纲

  7、培养阅读的习惯。

  所谓艺术或者技巧,只属于那个能养成习惯,而且能够一招规则运作的人,这也是艺术家和任何领域的工匠的不同之处。

  要养成习惯除了不断运作练习之外别无他法。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5

  翻开《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因为有好多同学老师都推荐这本书,都说是值得反复看的好书。

  我看了序言才知道,这本书在1940年就已经有了第一版,现在的版本是1972年的改版,一样是越来越受欢迎。

  可以说,单单是看译者和作者的序,就让我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兴趣。那就是他们说出了很多我对阅读的看法,其中有一点就是大多数人的阅读水平还只是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水平。

  1972年的时候,作者所在的国家已经渐渐地扫除了文盲,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差不多的一个文化普及的状态,可以说很多人都能看懂书画字报,可是却大部人是看不下去稍微结构严谨的文字,就如一些论文,理论性地文章书籍。不是说字体不认识,可是不能真正地理解。

  在看到作者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真的有很深刻地体会。

  因为我就发现小时候自己非常喜欢看书,可以不用家长的陪伴也能自己一个人看图画,看拼音,看童话故事,那个时候的阅读量很大,同时也帮到了我写作文。可是到了上初中高中之后,我的课外阅读书籍减了很多,大部分就只是看学习上的`书本。

  如果说你给我一本小说或者故事的文章,我会看的很入迷,可要是让我看一些解答类的文章,或者大部头的理论的话,就看几眼就不耐烦,一点也看不下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我就看到了自己需要提升的就是学会主动去思考,去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一本书为自己所用。

  这的确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好书,很多值得一再揣摩的学习点。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7-02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2-12

阅读读书笔记11-23

课外阅读读书笔记11-13

繁星春水作品阅读笔记4篇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12-10

阅读的日记12-07

一本书小学作文01-12

阅读想象作文02-26

《掌声》阅读答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