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的语言文字是非常深奥的,含义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经典成语故事1
【注音】yǐ bào yì bào
【典故】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史记·伯夷列传》
【解释】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残暴统治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以暴易乱
【押韵词】积衰新造、至德要道、龙蟠虎绕、引为同调、掩口而笑、同年而校、火星乱冒、各随其好、空头支票、敲锣放砲。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伯夷与叔齐都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推让都不愿为王,跑到周文王那里。文王死后,武王要出兵讨伐暴君商纣王,出发那天,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他不要采取军事行动,认为“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成语举例】吏转念去一狐,得一狐,是以暴易暴也,游移不敢即应。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周三》
经典成语故事2
【拼音】dǎng tóng fá yì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学的五经博士。到汉宣帝时由萧望之在黄家藏书楼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儒学讨论。讨论中,儒生们把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作为同党去攻击那些观点不一致的人。
【典故】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后汉书·党锢传序》
【释义】伐:讨伐,攻击。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结私营党、诛除异己、朋比为奸
【相反词】无偏无坦、公正无私、不偏不倚
【成语造句】
◎ 这样,各种矛盾的累积终于爆发,最典型的例子是q·w·格里菲斯由于不满电影托拉斯的垄断和限制,愤而离开比沃格拉夫公司,然后他拍出了名垂青史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两部长片,并捧红了丽莲·吉许这一早期电影的伟大明星。
经典成语故事3
如鱼得水
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很强大,刘备在还没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亲戚刘表的军队阵容,并且驻守新野这地方。可是刘备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长久寄人篱下,只做别人的军师。正好这个时候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是个难得的好人才,徐庶劝刘备必须要网罗刘备。
为了请诸葛亮协助自我获得天下,刘备以往三次亲自到他住的茅卢拜访他,诸葛亮看到刘备这么十分诚恳,最终才同意与刘备见面。刘备向他请教许多治理国家的方法,诸葛亮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势,提议刘备先占据荆州,这样才能有机会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刘备很欣赏诸葛亮的.见解,并且和诸葛亮的感情逐渐加深,高兴的刘备甚至对结拜兄弟关羽及张飞两人说:“我得到孔明的辅助,就好象鱼得了水一样十分快。”
经典成语故事4
【成语】: 饮醇自醉
【拼音】: yǐn chún zì zuì
【解释】: 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
【成语故事】:
三国时吴国的名将周瑜,年轻时就才华出众仪表堂堂,容貌美好。他自小与孙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帮助孙策向江东发展,建立了孙氏政权。公元198年,周瑜来到吴郡。孙策亲自迎接,并封他为建成中郎将。这一年周瑜才二十四岁。当地百姓见他年轻有为,英俊大方。都亲热地称他为“周郎”。不久,周瑜跟随孙策攻克了皖县。皖县的乔公有两个非常美丽的女儿,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由此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一年后孙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统理政事。从此,周瑜辅佐孙权,帮助掌管军政大事,在朝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周瑜性格开朗,气度宽宏,待人接物谦虚和气。为此,朝中文武大臣都爱和他交往,只有程普对周瑜不满。程普也是东吴的名将,很早就跟随孙权的父亲孙坚,后来又帮助孙策经营江南,是孙氏政权中的元老。他见周瑜年纪轻轻,地位却处于自己之上,内心不服,所以常常倚老卖老,给周瑜看脸色,借以抬高自己身价。周瑜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不愿和程普闹矛盾,所以处处克制,事事谦让,始终不与程普计较,更不与他发生冲突。一次,周瑜乘车外出,途中正好迎面碰上程普坐车而来。周瑜赶紧命车夫将车驶到一旁,让程普的车先过。程普目睹这个情况,以为周瑜在向自己讨好,非常得意。公元208年,曹操率兵二十余万南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被东吴和刘备的联军击败。在这次战争中,周瑜和程普分任吴军左右都督,但战斗的策略主要是周瑜制定的。事后,程普却贬低周瑜,夸耀自己。周瑜知道后不仅不予辩白,反说指挥这次战斗时自己还年轻,没有程公的帮助是不能取胜的。周瑜一再谦逊忍让,终于使程普有所触动。为了消除隔阂,周瑜又多次拜访程普,表达了自己对他的良好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程普终于抛弃偏见,对周瑜非常敬服,并与他融洽相处。后来,程普对别人感叹说:“跟周公谨(周瑜的字)相交,好比饮味道浓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
经典成语故事5
【拼音】míng bù fù shí
【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个人给大儿子取名盗,给小儿子取名殴,两个儿子聪明能干,深得父母的喜爱。一天大儿子盗拿把锄头到田间除草,母亲担心他穿得太单薄,就叫盗,官吏以为盗是贼就把他抓住,母亲叫殴去解释,大叫殴,官吏于是大殴盗。
【典故】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
汉·祢衡《鹦鹉赋》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
三国·魏·刘邵《人物志·效难》
【释义】副:相称,符合。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
【用法】作谓语、定语、定语;指空有虚名
【近义词】徒有虚名
【相反词】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其它使用】
请一些名不副实的.此会那社休息去。
名不副实的标兵、先进集体,起不到应有的带动作用,原因就在于它们并未能真正形成广大职工心目中的"参照群体"。
经典成语故事6
【注音】jī zhuó yáng qīng
【出处】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尸子·君治》
【解释】激:冲去;浊:脏水;清:清水。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清除坏的'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彰善瘅恶、隐恶扬善
【反义词】讳疾忌医
【同韵词】拨草瞻风、以聋辨声、如履薄冰、闻宠若惊、石破天惊、井中视星、积久弊生、神色不惊、素昧平生、靡靡之声、......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司空从事中郎牵秀好说大话,他说如果他居于督察百官的地位,就一定像冲除脏水浮上清水那样除掉恶人奖励好人。他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并没有那样去做。在“八王之乱”中,作为尚书的他见哪个王有势力就投靠哪个
【成语示例】待制为官,尽忠报国,激浊扬清。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二折
【其它使用】
◎相声,这被侯宝林先生称之为"笑的艺术"的艺术形式,利用捧、哏、逗、说等等手法,其中精彩的片断,风趣的对白,熔高雅诙谐于一炉,合寓意和风趣共一体,常常会使得"台上台下呵成一气",大有"一个小丑进城胜过十个名医"之妙呢!至于相声段子中那意思是针砭时弊、革故鼎新也好;是嘲讽世事、激浊扬清也罢;是忍俊沉吟、陶冶性情也行,其意味、意趣都是极浓的。
◎这些文章充满浓郁的政治热情,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切中时弊,激浊扬清,入木三分,读者拍案惊叹。
经典成语故事7
【注音】huà dì wéi láo
【典故】古人划地为牢,他将棍子划了圈儿,强似划地为牢,假如有虎狼妖兽来时,如何挡得他住?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回
【释义】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用法】作谓语、宾语;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作茧自缚、画地为狱
【反义词】任其驰骋、豪放不羁
【同韵词】据水断桥、摸门不着、风雨萧条、不可动摇、跖狗吠尧、寿同松乔、守正不挠、神色不挠、畏罪潜逃、千里送鹅毛、......
【年代】古代
【语文同步】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高中六册·课文·13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李陵战败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十分生气。司马迁则认为李陵曾经杀得匈奴人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汉武帝对司马迁施行腐刑。司马迁虽然画地为牢,身陷囹圄,但他艰苦顽强地完成《史记》这部巨著
【成语举例】‘张富英这小子,不会跑吧?’‘他敢。’得画地为牢,要不价,跟头年韩长脖似的,蹽大青顶子,也是麻烦。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五
【成语例句】
◎ 这样一来,就有一点画地为牢的感觉了。"
◎ 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现象;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经济领域中的某些'官工'、'官商'、'官农'式的体制和作风;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部门的行政划分和管辖,以至画地为牢,以邻为壑,有时两个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地区办起交涉来会发生完全不应有的困难;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不承认科学和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的极大重要性,不承认没有科学和教育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
经典成语故事8
之乎者也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当上皇帝以后,准备拓展外城。他来到朱雀门前,抬头看见门额上写着“朱雀之门”四个字,觉得别扭,就问身旁的大臣赵普:“为什么不写‘朱雀门’三个字,偏写‘朱雀之门’四个字?多用一个‘之’字有什么用呢?”赵普告诉他说:”这是把‘之’字作为语助词用的。”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虚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后来,在民间便流传一句谚语:“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出处文莹《湘山野录》
古汉语的.文言虚词,借为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不讲实际。
宋·文莹《湘山野录》中卷:(太祖)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经典成语故事9
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以下是《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希望你们会喜欢!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 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经典成语故事10
【拼音】负隅顽抗fùyúwánkàng
【释义】负:依靠;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凭借险阻,顽固抵抗。指依仗某种条件,顽固进行抵抗。贬义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
【主人公】冯妇
【近义词】负险固守
【反义词】束手待毙、束手就擒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臻(zhen)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他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故事。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博斗。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迫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介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捕捉。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场拼博,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经典成语故事11
成语解释:
瞪:睁大眼睛直视;呆:发愣。眼睛大睁;眼珠发直;张嘴说不出话来。形容因恐惧而失神发愣的样子。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成语繁体:目瞪口獃
成语简拼:MDKD
成语注音:ㄇㄨˋ ㄉㄥˋ ㄎㄡˇ ㄉㄞ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目瞪口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呆,不能读作“ái”。
成语辨析:见“瞠目结舌”(148页)。
近义词:瞠目结舌
反义词:从容不迫
成语例子:弟弟看着被打碎的`花瓶,吓得目瞪口呆。
英语翻译:Eyes and mouth are fixed.
日语翻译:あいた口がふさがらない,あっけにとられる,ぼうぜんとる
俄语翻译:остоленеть с разинутым ртом
其他翻译:<德>vor Schreck oder Angst sprachlos sein<法>rester bouche bée
成语谜语:眼前有景道不得
成语故事:
西汉初年,韩信被封为齐王,丞相萧何担心韩信兵权太大,就找樊哙共商计策。樊哙自鸣得意,连夸自己是如何斗败项羽,吓得他目瞪口呆,从而保住主公。面对这淮阴一饿夫且手无缚鸡之力的韩信,只须叫一两个人就可以把他一刀两断
经典成语故事12
1铁杵磨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2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3亡羊补牢: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4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5守株待兔:比喻只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6揠苗助长: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7买椟还珠:做事不能舍本求末,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
8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9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10按图索骥:比喻做事不能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11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12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13叶公好龙: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14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15自相矛盾: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16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17东施效颦:不要盲目效仿别人,否则很容易闹出笑话。
18卧薪尝胆: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9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20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经典成语故事13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
【江郎才尽的出处】
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南史·江淹传》:“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老舍《四世同堂》五五:“不,他不能和菊子散伙。散了伙,他必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或者还落个~,连诗也写不出了。”
【江郎才尽的典故】
《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 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无得意地对弟子说:吾本素官,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在这种养尊处优的环境下,江淹再也没有写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尽。[1-2]
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节选自《应用写作》1995年第8期《但愿“江郎”才不尽》)
经典成语故事14
【解释】
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故事】
古时候,北方边塞住着一个老头,人们都管他叫塞翁。
有一天,塞翁家的一匹马撒起野来,跑到塞外胡地去了。他的邻居们得知此事,跑到他家里,劝慰他不必过于伤心。谁知塞翁听了众人的话,满不在乎地说:“不就是丢了一匹马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依我看,马儿跑走了,说不定会给我带来好处呢!”邻居们听得目瞪口呆,谁都不相信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过了一段日子,塞翁家的那匹马由于过不惯胡地的生活,自己跑了回来,并且还带来了一匹胡人的骏马。邻居们知道后,又都不约而同地赶来向塞翁祝贺。他们拍着那匹胡马,啧口称赞。可塞翁并不为此感到高兴,皱着眉头叹息道:“这有什么值得庆幸的。没花分文得了一匹胡马,弄不好会给我家引来灾祸啊!”邻居们听了不以为然,心想:塞翁肯定是老糊涂了,不然,怎么连好事坏事都分不清了。
塞翁的兒子很喜欢骑马,自从家里添了那匹胡马,就整天骑出去游玩。谁知那匹胡马未经驯化,很不服人管教。一天,胡马把塞翁的儿子掀翻在地,他被摔断了一条腿,落得个终身伤残。
邻居们闻此不幸的消息,纷纷赶来向塞翁表示慰问。可塞翁一点也不难过,反而劝慰大家:“各位不必为我的儿子忧伤,他的腿瘸了,虽然很不幸,但也可能因祸得福啊!”
果然,一年之后,胡人挥戈南下,大举入侵边塞。边塞上的所有青壮男人都应征入伍,与胡人展开激战,其中大部分人都死在战场上。塞翁的儿子因伤致残,是个瘸子,就没有去当兵打仗,因而和年迈的塞翁一起保全了性命。
这就是塞翁失马的故事。现在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常常把“塞翁失马”与“焉知非福”连在一起,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也形容天无绝人之路!
(摘自《小学阅读指南》)
经典成语故事15
孺子可教:张良几次帮老人到桥下捡起鞋子,却又几次被老人扔回到桥下。后来他将鞋子恭恭敬敬地套在老人脚上,老人这才将《太公兵法》传授给他,张良后来就成了汉代名臣。
“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即便一辈子拥有《太公兵法》也注定一事无成,就像这位老人!”同学们说。
过门不入:大禹在治水时,13年中曾3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孩子还在襁褓中哭;一次孩子刚学会喊“爸爸”;还有一次孩子已长大,要留下父亲。而大禹一次也没进入自己的家门,后来治水终于成功了!
“可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说法是错的!”同学们说。
磨杵成针: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他见一位老婆婆拿着一根铁杵在石头上磨针。李白终于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成了大诗人。
“老师,以后请别告诉我‘死读书’是错的!”学生们说。
愚公移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他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被搬走!”
“我终于相信一心图方便的人要承受更大的麻烦!”同学们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位姓金的人小时候不用心学习,长大后只好流落街头,老了以后才感到了悲伤,但那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难怪为学生减负的呼吁久久得不到落实!”同学们说。
孔融让梨:孔融的爸爸买来几个梨,孔融第一个动手挑了一个最小的.,并且告诉父亲说:“我比哥哥小,大的留给哥哥吃。”他又说:“我比弟弟大,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孔融将来一定没有什么朋友!让梨是小事,但抢夺他人表现美德的机会却是大事。假如让哥哥和弟弟先拿,谁能保证他们就不会选最小的梨?”同学们说。
【经典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成语故事02-16
成语故事06-08
简短成语故事02-08
中国成语故事02-25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04-11
历史成语故事05-15
龙的成语故事05-21
《成语故事》教案05-27
关于成语故事04-26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