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厉兵秣马的故事

时间:2024-11-07 06:53:38 成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成语厉兵秣马的故事

成语厉兵秣马的故事1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成语厉兵秣马的故事

  意思:比喻作好了战斗准备。厉:磨;秣:喂马料。

  晋文公曾联合秦穆公出兵攻打郑国。郑文公在危急之中,请大夫烛之武到秦军营中,劝秦穆公不要损人不利己:牺牲郑国,便宜晋国,而削弱了自己。秦穆公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于是撤回秦军,还派了杞子、逄(pang)孙、扬孙三人帮助郑国守卫国都。晋文公见秦军撤走,也只得收兵回晋国去了。

  两年后,帮助郑国守城的杞子送密信给秦穆公说:“郑国派我‘掌其北门之管’,您要是秘密派兵来,我作内应,郑国马上就成咱们的了……”所谓“掌其北门之管”,就是负责管着一国的大门。当秦穆公向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不赞成。但穆公还是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带领军队,去偷袭郑国。当时郑国的国都在新郑(今属河南省)。秦军经过洛阳,向东进发。洛阳是周朝的京城,即当时“天子”的所在地。秦军毫无顾忌地通过京城,到了滑国(在今河南偃师县)境内。离郑国已经不远了。

  郑国有个商人,名叫弦高,正要到京城洛阳去做买卖。这一天,在滑国遇见了东进的秦军,他一看便料到是怎么回事了,急中生智,拿出四张熟牛皮,加上十二头牛,假托代表郑国慰劳秦军,说道:“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大军到来,十分欢迎。献给你们这一点点东西,略表心意。”弦高一面应付秦军,一面派人赶快向郑国国君报告。

  郑国的国君是郑文公的.儿子郑穆公。穆公得到报告,大吃一惊,连忙派人到北门去察看秦国驻军的动静,见他们个个都已扎束停当,“厉兵秣马”,只等动手了。穆公就派大夫皇武子去婉言辞退杞子等秦国将领。杞子等知道阴谋败露,无法立足,慌忙逃走。秦将孟明视等知道郑国已有准备,不可能偷袭了,也就停止东进,黯然回国。

成语厉兵秣马的故事2

  【出处】

  《左传》。

  在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的大夫烛之武在危急之中,只身一人冒死来到秦营,劝秦国国君不要上晋国的当,因为郑国灭亡了也就削弱了秦国的势力。秦国国君觉得有理,便下令撤军回国,又派三员将领杞子、逢孙、杨孙带领一部分队伍帮助郑国守城。秦军撤退后,晋军只好跟着收兵回国。这样,杞子等三位将领就留在了郑国。

  两年以后,杞子派人暗暗送给秦国国君一封密信,说他们已经掌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请秦军速来偷袭郑国国都,他们积极做好内应。秦国国君非常高兴,不顾老臣蹇叔的反对,当即派孟明视等将领率领大军去偷袭。秦国离郑国有千里之遥,秦军毫无顾忌地通过周天子的京城洛阳,长途行军,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滑国境内。这时郑国的`商人弦高正赶着一群牛到洛阳去做生意,在滑国遇上了东进的秦军,立刻明白秦军是要去偷袭自己的祖国。他急中生智,假扮郑国的使者迎向秦军,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对秦军说:“我国国君听说你们远道而来,十分辛苦,特命我前来迎接,犒劳贵军。”孟明视以为郑国早有防备,只好停止进军。弦高一面应付秦军,一面派人火速向郑国报信。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紧急情报,立即下令作好战斗准备,同时派人去北门察看秦国驻军的活动。这时杞子等人已经带领部下做好了作战的准备,他们磨好了武器,喂饱了马匹(厉兵秣马),正准备动手。郑穆公立刻派大夫皇武子去见杞子,宣布他们是不受欢迎的人。杞子见阴谋败露,只得仓皇逃走。

  郑穆公做好迎战的准备,严阵以待。孟明视眼看偷袭郑国的计划落空,只好把小小的滑国抢劫一空,领兵回国。谁知他们撤退时,晋军早已埋伏多时,秦军措手不及,被打得溃不成军,孟明视等三名将领全部被晋军活捉。

  释义

  磨好武器,喂饱马匹。指作好了战斗准备。

成语厉兵秣马的故事3

  厉兵秣马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兵秣马意思

  厉兵:磨快兵器;秣马: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

  厉兵秣马的典故

  公元前628年冬天,在郑国戍守的秦将杞子暗地里派人回国报告说:“我们已经掌握了郑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派部队来偷袭,可以顺利地占领这个都城。”

  秦穆公接到报告,满心欢喜,很快任命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为统帅,率军前去偷袭。

  大夫蹇叔看出了这次远征的危险性,劝阻穆公说:“秦,郑相距千里,中间要经过广阔的晋国领土,长途奔袭,怎么能保住秘密?郑,晋两国如果在路上伏击,我们的远征军可就完啦!”穆公认为晋文公刚死,机会难得,不听劝说。

  蹇叔的儿子也在远征军中,出发时,蹇叔到东门外送行,哭着说:“晋人一定会在設地袭击你们,今后我到那里去给你收尸。”穆公听他尽说丧气话,大骂该死。

  千里奔袭的秦军,好容易才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滑国。恰好郑国有八商人弦高,正赶运货物来到这里,见到这么多枭军,不由吃了一惊。但他不动声色,很快弄清了秦军的动向。

  弦高担心自己的祖国还不知道偷袭的秦军已到大门口,便派人火速回去送信,他自己假冒郑君使者,对秦将说敝君知道贵军远道前来,特命我送上一批牲口,供将军慰劳部下。”孟明视摸不清虚实,不敢继续进兵。

  再说杞子把报告送出后,日夜计算着秦国远征军到来的口期。这支留在郑国都城客馆内的秦国戍守队频繁地活动起来,他们把行李捆载好,战马养得精壮,兵器磨得锋利,随时准备行动。

  与此同时,郑国已接到弦高的密报,得知秦军偷袭,便立即动员军队和人民,加强城市的守备,还派人到客馆查看杞子一行人的动静。

  郑人看到客馆内厉兵秣马的情景,更加证实了弦高的报告。他们派军队把客馆监视起来。杞子知道消息已经走漏,慌忙带着随从逃跑。

  为了不开罪秦国,郑国军队不加阻拦,让他们逃出城去。孟明视得到消息,眼看成功无望,只得败兴而归。但是当他们路过設地时,果然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三个统帅都当了俘虏。

成语厉兵秣马的故事4

  【注音】lì bīng mò mǎ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国、晋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派大臣烛之武单独与秦国结盟,按约秦国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率军驻在郑国,秦国退兵。杞子派人偷偷回国要秦穆公出兵,秦军就大举进攻,郑国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国,秦国只好攻打滑国。

  【典故】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解释】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准备战斗

  【近义词】秣马厉兵、严阵以待

  【反义词】高枕无忧

  【其它使用】

  ◎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我军正厉兵秣马,杀向国统区,指日挥戈南下,解放大西南。

成语厉兵秣马的故事5

  【释义】

  厉:同“砺”,磨。兵:兵器。

  秣:喂。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准备战斗。

  【用法】

  原用于形容紧张的战备,后泛指事前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也作“秣马厉兵”。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成语故事】公元前628年,晋文公死去,秦国欲乘机向东发展,此举引起了霸主晋国的不满。当时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派人送密报给秦穆公,让他趁机来偷袭郑国。秦穆公以为这是个机会,就不顾大夫蹇叔劝阻,派孟明等三位将帅领兵远征郑国。蹇叔的儿子也被征兵入伍。临别时蹇叔抱住儿子痛哭道:“此次远征徒经晋国,到时,你们一定会在这个地方遭到晋军袭击,我军必将全军覆没。”秦穆公听说了这不吉利的话,大骂蹇叔该死。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离郑国不远的.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做买卖经过滑国,得知秦军将进攻自己的国家,于是不动声色,假称自己是受郑穆公的派遣来送牲口犒劳秦军的。暂时稳住秦军后,弦高暗中派人把秦军进犯的消息告诉郑穆公。郑穆公接到密报,马上派人去杞子的驻地察看,见他们果然已磨好刀枪,喂好战马,准备作秦军的内应。于是郑穆公派人去告诉杞子:“很抱歉怠慢了你们,孟明要来了,你们可以跟他去了。”杞子等人见事情败露,慌忙择路而逃。孟明得到消息,知道伐郑没有希望了,便下令班师回国。途中经过,果然中了晋军埋伏,秦军全军覆没。

成语厉兵秣马的故事6

  春秋时期,秦穆公为了当上霸主,不择手段。为了摸清郑国的虚实,派秦将杞子到郑国去帮助郑国设防。不久,杞子派人回来报告秦穆公,说是郑国已经让他掌握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如果穆公暗中发兵来偷袭郑国,他可以打开北门作为内应。秦穆公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派孟明视等三人领五万大军去偷袭郑国。秦国老臣蹇叔极力劝阻,认为秦郑二国相距太远,中间还隔着晋国,如果走漏了风声或遇到晋军的袭击,就非常危险。秦穆公没有听取蹇叔的劝告,坚持发兵。

  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在离郑国不远的地方碰到了一个贩牛的商人。这个商人叫弦高,是郑国人。他估计秦军是去袭击郑国的,非常着急。他灵机一动,一面派人赶回郑国去报告,一面挑了四张牛皮和十二头肥牛,送给秦军作犒劳品。弦高见到孟明视,对孟明视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带兵要到我们郑国去,特意派我送来这些东西慰劳你们,表示一点心意。孟明视见弦高送来慰劳品,又说了那样的话,就以为郑国真的已经知道秦军来偷袭的事,肯定作好了准备,就取消了攻打郑国的念头,改为攻打滑国去了。

  郑国这边接到弦高派人送来的'情报,马上派人去察看秦国将领杞子的动静,发现他们果然已收拾好了行装,磨好了兵器,喂饱了马,作好了战斗的准备。郑穆公于是就派人去暗示杞子,说郑国已经知道秦国要进攻郑国。杞子见机密已经泄露,赶紧带着他的人马逃走了。

  后来,秦军在灭掉滑国回秦国的途中遭到了晋国军队的袭击,全军覆没,孟明视等将领被俘。“厉兵秣马”也作“秣马厉兵”。

【成语厉兵秣马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06-08

成语典故故事06-25

成语小故事08-10

经典成语故事10-01

经典中华成语故事06-15

中华成语故事07-30

历史成语故事11-08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10-17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06-12

关于成语故事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