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故事

时间:2024-06-25 13:19:28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典故故事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用到典故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么,都有哪些经典典故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典故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成语典故故事

成语典故故事1

  成语释义:

  三个人传言市上有虎,就会使人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出现,便可能使听者信以为真。

  来源追溯:

  《战国策·魏策二》: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故事链接:

  战国时期,魏、赵两国互订盟约,魏王按约指派亲信大臣庞葱陪太子去赵国当人质。

  庞葱知道,自己离开魏国以后,有人会在魏王面前造谣,毁坏他的名声。于是,他对魏王说:“如果有人向大王报告说,街市上来了只老虎,您会不会相信?”魏王说:“不会相信。”

  顿了顿,庞葱说:“如果第二个人又报告说,老虎闯进了街市,您会不会相信?”魏王说:“如果两个人都这样说,我就得考虑一下了。”

  庞葱又问:“如果第三个人也报告街市上来了老虎呢?”魏王说:“我就不得不相信了。大家都这样说,就肯定是真的'。”庞葱接着说:“大家都知道,老虎不会 大白天跑进街市。可是都这样说,就像真的发生一样。现在我就要离开大王去赵国,可能会有不止三人来毁坏我的名誉,如果真有这种事,请大王分析对待,不要轻 信。”

  庞葱离开魏国以后,果然有人不断毁谤他。等到庞葱陪太子回国的时候,情况已经无法挽回,魏王不再信任和重用他了。

  学以致用:

  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对任何事情都不能仅凭道听途说,就做出草率的判断。而要对事情做具体的了解和分析,否则便会把假的当成真的,犯三人成虎的错误。

成语典故故事2

  半途而废的典故: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半途而废的汉语词典解释:

  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礼记中庸》:「君子尊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清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摺》:「臣等查该三厂开采,虽尚未见成效,然总须该地方官激励厂民,奋勉从事,不可任其半涂而废。」亦作「半途而废」。

  ●《西游记》第五七回:「﹝沙僧﹞只叫:‘怎么好!怎么好!这诚所谓半途而废,中道而止也!’」

  ●清李渔《比目鱼利逼》:「我和你同心苦守,指望守个日子出来,谁想半途而废。」

  ●沙汀《炮手》:「彭玉书早戒过两次烟的。一次他戒掉了,不到半年又翻了瘾;一次因为受不住痛苦,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一噎止餐、滴水穿石、半途而返、废然而返、半上落下、因噎废食、有始无终、一曝十寒、功败垂成、功亏一篑、虎头蛇尾、前功尽弃、戛然而止、付之东流、打退堂鼓、浅尝辄止

  反义词:持之以恒、铁杵成针、滴水石穿、大功告成、从头至尾、滴水穿石、自始至终、锲而不舍、知难而进、金石可镂、死而后已、有始有终、熟能生巧、坚持不渝、坚持到底、百折不挠、贯彻始终、镂刻不停、水滴石穿、竟底于成、接连不断、百折不移、坚持不懈

  用半途而废造句:

  1. 坚持到底,成功降临;半途而废,希望破灭。

  2. 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

  3. 尊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4. 求学若半途而废,将无法成大事,立大业。

  5. 我们做事要有头有尾,不可半途而废。

  6. 立好了志向,还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要时刻冥想自己的人生愿景为之奋斗,否则,今天一个愿景明天一个理想,一个接一个,时光流过,后悔莫及。

  7. 做事情应有始有终,不应半途而废。

  8. 做一切事情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

  9. 做事情贵在坚持到底,不能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

  10. 男人痛恨那些企图诱拐自己老婆的人,尤其是那些半途而废的人。

成语典故故事3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队伍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队伍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朝秦暮楚】

  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兵荒马乱】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语典故: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例句: 此时四处兵荒马乱,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那里还有闲情逸志弄这笔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

  【兵戎相见】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语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烽火连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语典故: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成语出处: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穷兵黩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语典故: 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枕戈寝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语典故: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成语出处: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祸结兵连】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语典故: 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成语出处: 《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例句: 一去故乡音耗绝,祸结兵连,娇凤雏鸾没信传。(元·无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干戈为玉帛】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语典故: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成语出处: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龙血玄黄】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语典故: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成语出处: 《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队伍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队伍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队伍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人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队伍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队伍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队伍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典故故事4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 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 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 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看,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 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 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 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看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 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 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破那些坏人逼迫的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应他平日行为 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 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 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成语典故故事5

  爱鹤失众的典故:

  春秋时期,卫国的卫懿公养了很多鹤,朝廷的官员们每天都要去伺侯这些鹤,鹤越养越多。北方的.燕国听说卫懿公爱鹤,便特地给他送来几十只价值连城的鹤。卫懿公听说后兴高采烈,他在全国巡游这些鹤,并告诉国人这些鹤显示了卫国的国富民强。就在卫懿公到处吹嘘显富的时侯,邻国的狄人出兵侵犯卫国,卫懿公命令国内的男人必须上前线应敌。但这时人们却唉声叹气地报怨说:“不是说鹤最有能耐吗?那么现在让鹤去上前线把狄人击退好了,我们饭都没吃饱没力气打仗。”卫懿公带着部队迎敌,但将士们都无心打仗,卫懿公最后在战死沙场,卫国从此灭亡了。

  爱鹤失众的汉语词典解释:

  解释:因为宠爱鹤而失去民心。比喻重物不重人,因小失大。现在也多用于形容不务正业的人,将会失去群众的拥护。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闵公二年》:“狄人伐魏,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有禄位,余焉能战?’”

  用法: 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词性:贬义成语;古代成语

  用爱鹤失众造句:

  1、孙三哥,你的小姨子必须离开厂子,否则,爱鹤失众,引起众怒,后果不堪设想。

  2、近几年好多达官贵人因为个人爱好最后把乌纱帽玩丢了,大有效仿古代卫懿公爱鹤失众的味道。

  3、人有了权利容易忘本,官场上很多赫赫有名的官员爱鹤失众,为了个人利益失去百姓对他的信任。

成语典故故事6

  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

  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成语典故故事7

  《杯弓蛇影》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

  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

  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

  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成语典故故事8

  杞人忧天的典故:

  杞国有一个人,老是怕天塌下来,怕地垮下去。他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觉也不敢睡,饭也不想吃。

  他的朋友看他老是担忧,倒替他担忧起来,跑去跟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大气。你整天呼吸行动,都在大气里,干吗要担心它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听了可更加担忧了,说:“照你这么说,天是很厚的大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全都要落下来吗?”

  朋友说:“这怕什么呢,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过是大气中一些发光的'东西,即使落下来也打不着人。”

  那个人想了一会儿,觉得朋友说得有点儿道理,看来天真的不会塌。可是他仍旧不放心,又问:“那么地垮了怎么办呢?”

  朋友说:“地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泥土。你看东西南北,哪儿没有泥土。你整天在泥土上走来走去,干吗要担心它会垮下去呢?”

  那个人听说地也不会垮,总算放下了心。

  “杞人忧天”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有人为用不着担忧的事情担忧,可以说他是“杞人忧天”。多余的担忧也可以说是“杞忧”。

  杞人忧天的汉语词典解释:

  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清邵长蘅《守城行纪时事也》诗:「纵令消息未必真,杞人忧天独苦辛。」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当世巨公曲谅杞人忧天之愚,正其偏弊。」

  ●粤剧《关汉卿》第六场:「这样小题大作,何异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杞人忧天、鳃鳃过虑、杞天之虑、杞人之忧、百感交集、庸人自扰、杞天之忧、杞国忧天、伯虑愁眠、怨天尤人

  反义词:乐天安命、无忧无虑、高枕无忧、若无其事

成语典故故事9

  杯水车薪的典故:

  从前,有个樵夫砍柴回家,天气非常炎热,他推了满满的一车柴草,实在是又累又渴,于是来到一家茶馆门前,准备喝杯茶解解渴再赶路回家。

  没想到刚在茶馆坐下,喝了一口茶,就听见茶馆外面有人在高喊:“不好了,救火啊!不好了,救火啊!柴车着火了!”

  樵夫立即起身观望,发现是自己的柴车起火了,情急之下不知所措,于是端起手中的`茶杯就冲了出去。

  他把茶杯里的水向燃烧的柴车泼去。但丝毫不起作用,火势越来越大,最后柴车化为了灰烬。樵夫伤心不已。

  这个故事引申出“杯水车薪”(bēi shuǐ chē xīn)这个成语,原义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出自《孟子·告子上》。

  杯水车薪的汉语词典解释: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清史致谔《同治二年二月廿三日禀左宗棠》:「其海关常税月只二三千金不等,本属杯水车薪,无益于用。」

  ●沙汀《代理县长》:「一天平均拿十五个人计算吧!一个人五角,五得五,五五二块五。老科长叹息道:‘杯水车薪呵!’」亦作「杯水舆薪」。

  ●宋曹辅《唐颜文忠公新庙记》:「杯水舆薪,势且莫抗。」

  杯水车薪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粥少僧多、无济于事、杯水救薪、人浮于事、杯水舆薪

  反义词:卓有成效、聚沙成塔、绰绰有余、车载斗量、集腋成裘、力济九区、立杆见影、立竿见影、积少成多

  用杯水车薪造句:

  (1) 这点钱如杯水车薪,根本不解决问题。

  (2) 妈妈微薄的收入和住院的费用比起来简直是杯水车薪。

  (3) 这点帮助对这个不幸的家庭来说,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4) 只靠一个人去完成这项任务,那是杯水车薪,团结才有力量。

  (5) 你这些钱对他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6) 我需要一万元应急,你只借我一百块,这岂不是杯水车薪吗?

  (7) 这工程所需经费这麼庞大,我们就只有这麼一点钱,杯水车薪,真不知该怎麼办?

  (8) "优异创新"奖的收入对各大学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9) 这点补助金是杯水车薪,我们需要的钱远比这些多。

  (10) 虽然凑齐了80元钱,可是对挖井还只是杯水车薪。

成语典故故事10

  彘肩斗酒

  意思是: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成语典故故事11

  【释义】

  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

  《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成语典故故事12

  意思:

  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能防止继续受损失。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楚襄王辛,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假如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楚襄王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寓意

  一、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时改正,而且还不断地错上加错,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二、“补牢”的时候,先看看羊圈里的羊是否因耽搁时间太久已经全部死亡,假如不及时补救,那么即便补救了也无济于事了。

成语典故故事13

  有备无患

  出处《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释义】“患”,祸患。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就不会产生祸患。

  【故事】春秋时,晋悼公当了国君以后,想重振晋国的威名,像他的先祖晋文公一样,称霸诸侯。这时,郑国是一个小国,一会儿和晋结盟,一会儿又归顺楚国。晋悼公很生气,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鲁、卫、刘等11国的部队出兵伐郑。邻简公兵败投降,给晋国送去大批礼物,计有兵车一百辆,乐师数名,一批名贵乐器和十六个能歌善舞的'女子。晋悼公很高兴,把这些礼物的一半赏赐给魏绛,说:“魏绛,是你劝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国;八年来,我们九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现在我们和各国的关系,就象一曲动听的乐曲一样和谐。郑国送来这么多礼物,让我和你同享吧!”魏绛说:“能和狄、戎和好相处,这是我们国家的福气,大王做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这是凭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过,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乐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些国家的未来。《尚书》里说:“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您想到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我愿意用这些话来提醒大王!”

成语典故故事14

  安然无恙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成语典故故事15

  典故: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出处: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例子:,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朝秦暮楚的典故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秦国在战国后期通过变法逐渐强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为抗击秦的攻势,曾一度“合纵”攻秦,使秦国受挫,放弃了一些占领地。但“合纵”却不能善始善终,最终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朝秦暮楚”故事的由来。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出自哪个典故

  朝秦暮楚

  zhāo qín mù chǔ

  [释义]早上侍奉秦国;晚上倒向楚国。比喻主意不定;反复无常。

  [语出]明·毕魏《竹叶舟》:“因见贵戚王恺;富堪敌国;比太仆更觉奢华;为此我心未免朝秦暮楚。”

  [正音]朝;不能读作“cháo”。

  [辨形]暮;不能写作“幕”或“墓”。

  [近义]朝三暮四三心二意见异思迁

  [反义]始终不渝始终如一

  [用法]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联合式。

  [辨析]~与“朝三暮四”有别:~侧重于形容变换态度;“朝三暮四”侧重于形容变换手法。

  [例句]你既然已经和丁力结婚了;就不能再~;想着方刚。

  [英译]serve Qin in the morning and Chu in the evening

  朝秦暮楚的成语故事

  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比喻人反复无常,经常作战:春秋战国时期故事原文如下,时而倾向秦。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楚,没有原则。亦比喻行踪不定或生活不安定

  朝秦暮楚的典故和出处

  战国时期,秦楚谨纳孝两个诸侯大国相祥稿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茄氏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比喻事物的归属变换不定。

  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成语典故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典故简短故事02-21

历史典故成语故事07-14

成语典故07-25

成语历史典故08-18

刻舟求剑成语典故12-07

成语典故:尔虞我诈11-22

成语典故大全07-27

成语典故熟能生巧03-20

关于智谋历史成语典故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