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2-08-22 04:56:40 成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7篇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1

  [拼音]:làn、yú、chōng、shù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7篇

  释义]滥:与真实不符;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冒充吹竽行家;混在乐队中凑数。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自谦。

  [语出]、《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傚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正音]滥;不能读作“jiān”。

  [辨形]滥;不能写作“烂”;竽;不能写作“芋”或“竿”。

  [近义]名不副实、掩人耳目、鱼目混珠

  [反义]货真价实、名副其实

  [用法]含贬义。多用于人或物。有时也可表示自谦。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主谓式。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造句]:

  (1)做学问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滥竽充数。

  (2)他的演奏水平不高,却滥竽充数,参加乐队演出。

  (3)有些投机商,以假冒真,用假货来滥竽充数。

  (4)南郭先生本事不济,却又偏偏要滥竽充数。

  (5)在促销活动中,会有一些不肖商人用劣质商品滥竽充数,消费者购买时要特别小心。

  (6)有些人就是靠关係在公司裡滥竽充数,混日子过。

  (7)这个乐团高手如云,我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

  (8)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总有些同学滥竽充数。

  (9)每当别人提起他所取得的成就,他都会低调的说他是在滥竽充数。

  (10)滥竽充数:南郭先生在皇宫乐队里滥竽充数,最后落荒而逃。

  (11)这些绘作水准根本不够,也敢滥竽充数来参展!

  (12)我看本次参赛作品,除少数是真才实学外,其他都是滥竽充数。

  (13)买了两斤橘子,回家却发现被骗了,里面有好多坏橘子滥竽充数。

  (14)不怕你笑,我们团裡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

  (15)记者调查了解到,在特价房这支新生队里也不乏一些滥竽充数之辈。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2

  【汉字书写】:滥竽充数

  【汉语注音】:làn yú chōng shù

  【成语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贬义。

  【滥竽充数的意思】:滥:虚假不实;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没有本领的人充作有本领,以次的充作好的。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冒充内行,混在人群里作假骗人。有时侯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已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名不副实、鱼目混珠、掩人耳目;

  【滥竽充数的反义词】:货真价实、名副其实、鹤立鸡群、真才识学、才识过人、八斗之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滥竽充数的故事】

  齐宣王爱听吹竽,对吹竽事业乐此不疲,一定要像模像样的搞个三百人的乐队一齐吹奏才显得有排场,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借此机会也混在里面凑数,只要做做样子照样也得到赏赐。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心里就想,吹竽的人这么多,到底哪个吹得最好呢,于是他便要每个人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从此以后便不能再投机取巧,只好狼狈不堪地逃跑了。成语“滥竽充数”就是这样来的,它用以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或者以次货冒充好货,当然也可以用作自谦之词来表示自已不如与同时一起工作的其他人。

  【滥竽充数例句】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方今朝廷在整饰文风,自然要向清真雅正一路拔取真才。若只靠着才气,摭些陈言,便不好滥竽充数了。”

  蔡东藩《前汉演义》第七十回:“丞相公孙弘已经病死,御史大夫李蔡,代为丞相。蔡本庸材,滥竽充数,独廷尉张汤,得升任御史大夫,费尽心计,定出好几条新法,次第施行。”

  蔡东藩《唐史演义》第八十六回:“恐贻天下讥议,武宗乃止。但因后宫佳丽,无过王才人,宁将正宫位置,虚悬以待,不愿滥竽充数。自宪宗以降,已五代不立皇后。”

  【滥竽充数造句】

  你一直侃侃而谈所提到的只不过是一个滥竽充数的'作家,他的作品是冗长而乏味的。

  我的公司是自负盈亏的,你如果不发愤图强的努力工作,我就不能再让你在这儿滥竽充数了。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3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的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4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故事讲到这里,通常讲故事的人会分析道: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这样的分析是对的然而我们还要考虑的是难道只有一个南郭先生是个充数的吗?齐宣王不是这样吗?他是真喜欢音乐还是喜欢热闹与排场吗?如果没有烂耳充听的齐宣王哪会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呢?没有昏庸的君主奸臣又哪会有一席之地呢!

  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不提君王与大臣。我们把齐国当作一个公司,总裁要招聘员工,南郭来应聘,齐宣总裁一看这人仪表堂堂,又能说会到,写的简历有极其丰富,便任用了他。南郭时而恭维老总时而拉拢同事,随无真才识学却高官厚禄。老总裁死了新总裁上任,新总裁制定了新的工作制度,明确每个职务的责、权、利,制定了相应考核计划,实行绩效工资,可怜的南郭先生只好辞职回家了。作为一个公司,难免会有滥竽充数的员工,老板不可能让每个人去勤奋学习,作为管理者要辨别人才、使用人才,让合适得人做合适的工作,指定严谨的考核制度,这样滥竽充数的人哪有机会充呢?!一个公司的发展不在于滥竽充数的员工,更在于烂耳充听的领导啊!

  滥竽充数字面意思是说: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5

  滥竽充数làn yú chōng shù

  [释义] 滥:与真实不符;竽:一种簧管乐器。不会吹竽的人冒充吹竽行家;混在乐队中凑数。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自谦。

  [语出]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廓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效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正音] 滥;不能读作“jiān”。

  [辨形] 滥;不能写作“烂 ”;竽;不能写作“芋”或“竿”。

  [近义] 名不副实 掩人耳目 鱼目混珠

  [反义] 货真价实 名副其实

  [用法] 含贬义。多用于人或物。有时也可表示自谦。一般作谓语、定语。

  滥竽充数的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6

  【出处】

  《韩非子》。

  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南郭先生,由于他不学无术,又不求上进,所以连饭都混不上了,他正在愁眉苦脸时,机会来了。

  他有一个朋友在王宫乐队里任职。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爱听独奏,偏偏要组织三百人的吹竽乐队,一齐演奏。负责乐队的官员犯愁了,因为乐队的.人员没有这么多,临到要演奏时,尚缺一名乐师。

  南郭先生听说后,急忙托这个朋友找关系走后门,冒充乐师混进乐队。他拿着竽,左看右看,模仿别人的样子放在口边,煞有介事地吹奏,其实根本没有发出声音。

  竽是古代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多管乐器,有点像笙,南郭先生把它抱在面前,模样装得特别认真,一副乐师的派头,所以别人一点儿也看不出他不会吹竽。为齐宣王演奏的时刻到了,三百名乐师一同吹响竽,声音洪亮,气势很大,响彻王宫内外。齐宣王十分高兴,大喜之下,给三百名乐师很丰厚的待遇。南郭先生又惊又喜,从此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生活得安定富裕。就这样,他在乐队里顺利地混了许多年。

  后来齐宣王去世了,齐滑王继承了王位。这位新任的国君也很喜欢听吹竽,南郭先生听后很高兴,以为能继续混下去。谁知乐队官员去请示齐王时,这才知道齐王不喜欢听合奏,要乐师们一个一个单独演奏给他听。于是乐师们个个紧张地练习乐曲,准备在齐王面前大显身手。只有南郭先生一人惊惶失措,因为他这几年来根本连一个音也没吹奏过,这下再也无法蒙混过关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南郭先生只得扔下竽,偷偷地逃跑了。

  释义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凑数。

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7

  【成语】:滥竽充数

  【拼音】: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滥竽充数的历史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善于吹竽的乐师便有三百个。齐宣王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都会让这三百个人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说:“大王,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我愿意成为大王众多乐师中的一员。”齐宣王听了很高兴,毫不怀疑地收下了他,将他编进三百人的吹竽队伍中。从此以后,南郭先生就和众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享受同样优厚的待遇。

  其实南郭先生压根儿就不会吹竽,他跟齐宣王说的那番话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弥天大谎。每逢演奏的时候,他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就跟着摇晃,人家摆头,他也跟着摆,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就这样,南郭先生混过了一天又一天。

  过了几年,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觉得独奏更悠扬、更逍遥。于是齐湣王下令,要这三百个吹竽的人好好练习,做好准备,一个个轮流吹竽给他欣赏。其他乐师们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启示】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一时欺骗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对青少年来说,学习的条件与资源都是丰富的,但有的人明明整日担心自己是否会被老师批评、家长责罚,而不愿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或许一开始,他们并不是“滥竽充数”之人,但是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他们与优秀者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成为集体中不和谐的“音符”,最终被淘汰。所以,当你还有条件、有时间可以提升自己的时候,抓住机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让淘汰远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