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遇见800字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中“水意象”与爱情的关系,了解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内涵。并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借力于比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细读、情读文本,结合对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培养学生探究文本深层意蕴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境界。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出教学目标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中的《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睢》、《蒹霞》。这两首诗再加上《氓》,它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都与水有关;主角都是女子;都写爱情。
(二)这节课就研究这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二、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一)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家能加快出跟水有关的诗歌吗?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
(二)水这意象这么重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研究研究它。
1.水在这首诗里出现了几次?——三次,淇水
2.三次出现,它只是简单的重复吗?
——不是。有什么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感受。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热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
(3)淇则有岸,隘则有泮。决裂
3.三次出现淇水,正是女主人公这场婚恋的三个不同时期,那么每一个时期中的淇水所蕴含的感情相同吗?——不同。
(1)第一次穿越淇水,正是卫女和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二人难舍难分,离别时十八相送。可以说这是一条受河,它象征着爱情的缠绵美好,寄予了女子的幸福、甜蜜和喜悦。
热恋——爱河——喜悦
(2)第二次看到淇水,卫女和氓处于婚变期,淇水汹涌澎湃,此时卫女感慨万千,各种委屈汹涌而出,悲从中来,很可能也是泪流成河。
婚变——泪河——悲
(3)第三次,卫女独自坐到淇水岸边回首往事,她已看清了男子面目,她也从悲愤中清醒过来,决绝已定,心静如水。所以这也是一条启示河。
决裂——启示河——清醒
(三)情读:把刚才的分析通过诵读体现出来,要读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全体朗读。
(四)小结:可见,这条河——淇水这个意象,在这里都有哪些作用,
(1)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表达感情
(2)见证了女子从热恋到婚变到决裂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女子内心的成长
(3)彰显了诗歌的脉络,即是事件的发展线,也是感情的变化线
淇水作用:表情——见证——线索
三、细品语言,披文入情。
1.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发现其它变化——对氓的称呼,第一段是“子”,第二段是“尔”,第三、四段是“士”。
2.为什么会变化,从这变化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1)氓——庶民,奴隶,他的身份(介绍)
(2)讲述女主人公为男子送行,一边用了三个“子”——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点公子的意思,公子长,公子短多么甜蜜,那个时期的女子眼里的男主人公当然是特别美好,特别让她尊敬,所以用“子”。(初恋)
(3)那第三段为什么不继续用“子”了呢?改用“尔”了呢?——热恋了,仍用“子”就太不亲切了,用“尔”更亲昵。
(4)用“士”——“士”是对男子的通称,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体会、反思和总结,用“士”更冷静,更客观。
(5)那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还有一个“其”字,它一会译成“他的”,一会译成“你”,为什么吗?
——译成“他的”,拉远了和氓的距离,包括着对丈夫,对婚姻,对生活的失望后的冷静的评说,里面也有鄙视和怨恨。
最后一段译成“你”,决裂着的痛骂,虽冷静,但却饱含愤恨,仿佛在说:你这个违背拆的渣男,这也就有了后面的决裂。
3.小结:从热恋、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后的决裂,不同时期,不同情感
使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这看似极其细微的人称变化中竟然深藏着情感的洪波大浪。我们的先人,有几千年前,就能如此造词炼字,真了不得,我们也应该见贤思齐。
四、议读比读,深析形象。
(一)提出鲍鹏山的观点,引发学生思考和辩论。
那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这个卫女身上,回到我们第二个特征,回到女主角上,在《诗经》中无论是《蒹葭》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睢》中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但当代学者鲍鹏山在第三次看《诗经》里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你怎么看,你赞同吗?请一一列举,找到依据并朗读
1.完美——
作为恋人,她温柔多情,浪漫大胆;
作为妻子,她勤劳忠贞;
作为弃妇,她自尊自爱,果敢决绝。
2.不完美。
我问问男同学啊,你们看看一二段,要是有一个这样的女孩主动追求你,你同意吗?你喜欢吗?
——不喜欢,(1)她婚前过于草率,太过主动,轻易许诺(“秋以为期”)。
(2)太投入,太痴情,太黏人。(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二)引入其他评价。
(1)用幻灯片播放朱熹和钱钟书的观点
朱熹站在封建礼教的角度,维护封建礼法,要求妇女树立封建的贞节观(他认为女人因感情丧失理智,违背了礼法,所以才有了坎坷的婚后生活,这是女人的自悔),这个评价让我们感到很冰冷。
钱钟书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朱熹的礼法思想,但已经投射了一种人道上的怜悯和同情。但不管怎样,都对卫女的行为给予了批判。
(2)昨天上课翻译课文时有同学问我,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为何笑。(播放幻灯片)
——我们看孟子的一段话:在那样的时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人私奔,这样的行为肯定不为兄弟所齿,所以被弃而归时,自然也得不到兄弟的同情和体恤。
(三)比较阅读,深味意蕴
刚刚同学们对完美与不完美作了比较,详细地解读和热烈的讨论,各执观点,都有道理。但面对被弃,卫女的责任符合“最完美”之说吗?你们怎么看。既然有“最”,那人们就得有比较才行,
1.链接诗经里的另一首诗《遵大路》,看看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弃妇郑国女子是怎么做的`?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
译文: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气怄啊,不念旧情轻分手呀!
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莫要嫌弃把我丢啊,抛却恩爱不肯留呀!
——她苦苦哀求,纠缠不休,而我们的主人公卫女却是冷静反思,主动决绝,追求自由,维护尊严。能多觉察到不平等,进而反抗这不平等,这便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
2.几百年后,西方文学也出现了一位弃妇——美狄亚,她是国王的女儿,爱上了前来夺取金羊毛的伊阿宁,并竭力帮助他。但后来伊阿宁变心,美狄亚就烧毁了新,并且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目的是让伊阿宁断子绝孙——这位弃妇你喜欢吗?
(四)写作交流,上传屏幕展示。
综上所述,你对卫女怎么看?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请写出你对卫女的评价和看法,100字左右。
五、讨论爱情,共鸣成长——全体师生配乐朗读舒婷的《致橡树》
听了这个伤心的故事,认识了这位文学的经典形象——卫女,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爱情?
——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一段曾经。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正如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诠释的那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2
【教学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一、课前热身
**知识梳理:
1、注音并解释:
氓( ) 淇水( ) 愆期( ) 将子无怒( )
乘彼垝垣( )( ) 载笑载言( ) 体无咎言( )
尔卜尔筮( )( ) 于嗟鸠兮( )( ) 其黄而陨( )
无食桑葚( ) 自我徂尔( ) 淇水汤汤( ) 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 ) 无与士耽( ) 以我贿迁( )
女也不爽( ) 渐车帷裳( )( ) 士也罔极( )
夙兴夜寐( ) 靡有朝矣( )( )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 ) 及尔偕老( ) 隰则有泮( )
言笑晏晏( ) 亦已焉哉( ) 躬自悼矣( )
2、通假字:
氓之蚩蚩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
不可说也
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 。今义: )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 。今义: )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 。今义: )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 。今义: )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 。今义: )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 。今义: )
(古义: 。今义: )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 。今义: )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 。今义: )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 。今义: )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 。今义: )
4、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 )
(2)士贰其行( )
(3)二三其德( )
(4)夙兴夜寐( )
5、一词多义:
(1)其:
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黄而陨
③士贰其行
④咥其笑矣
(2)以:
①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③以尔车来
④以我贿迁
(3)于:
①俟我于城隅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之:
①匪女之为美
②美人之贻
③氓之蚩蚩//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5)言:
①载笑载言
②体无咎言
③静言思之
(6)说:
①说怿女美
②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犹可说也
6、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
①搔首弄姿:
②踟蹰不前:
③贻人口实:
④匪夷所思:
⑤图穷匕见:
⑥若即若离:
⑦尔虞我诈:
出尔反尔:
⑧毫厘不爽:
屡试不爽:
⑨载歌载舞:
⑩忠心不贰:
⑾白头偕老:
⑿信誓旦旦:
⒀夙兴夜寐
7、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
8、固定句式
①载笑载言(载……载……,固定句式,译为“一边……一边……”)
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感叹,可译为“了吧”。)
9、古文化词语:
总角之宴
二、品味鉴赏:
**整体感知课文:
1、《氓》是以谁的口吻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了哪些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诗中的“物”与“人”有关系吗?你能说说诗句的含义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吗?
三、延伸拓展: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召 南鹊 巢
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解:①(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鹊,喜鹊。②(维鸠居之)鸠,斑鸠。居,侵占。 ③(百两御之)两,同“辆”。御,迎接。④(方)占有。 ⑤(将)陪送,护卫。⑥(盈)满、⑦(成)完成。这里指结婚礼成。
周 南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④宜:和顺、亲善。 ⑤蕡:肥大。有蕡即蕡蕡。⑥蓁:叶子茂盛。
(1)对诗中有关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之子于归”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归宿。
B、“百两御之”指迎亲的车队数量之多,可见其富有。
C、“宜其室家”祝愿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应该能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2)对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鹊巢》是一首凄苦悲怨的弃妇诗。
B、《桃夭》是一首欢乐祥和的颂婚诗。
C、两首诗在结构上都是重章复唱,各章节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D、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兼起兴的手法,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两诗中的比喻含义:
“鹊”喻指__ _, “鸠”喻指_____ _;
“桃华” 喻指___ _, “桃实” 喻指___ __,
“桃叶” 喻指__ ___。
(4)由于两诗的流传影响,后来衍化出了两个使用很广的成语,请写出这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常用义。
《鹊巢》的成语:
《桃夭》的成语: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注释】:
①木瓜:一种落叶灌木,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食用,不同于今天供生食的番木瓜。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音居):佩玉。②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③玖(音久):比玉稍次的浅黑色玉石。④好:相爱。
(1)解释词语:
投: 报: 以: 匪: 以为
(2)一只瓜果与一枚美玉是价值悬殊的两样物品,在这里确是男女情人传递爱意的信物,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古代民歌为表达浓烈的感情,常常反复咏唱,这在诗歌中就是“重章叠句”。请你就这种写法在本诗中的表达效果说点看法。
(4)试一试把这首诗歌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或一段小故事。
3、阅读《采薇》,完成下列题目:
采 薇(1)(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2);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4)。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1)这是一首征战归来的边防士兵所赋的诗。诗中反映了士兵的征战生活和内心感受。末章抒发归途遇雪,忍饥受渴的辛苦和悲伤,诗味最浓。(2)薇(wēi):今名野豌豆苗。(3)依依:树枝柔弱随风飘拂的样子。(4) 来思:指归来时。思,语末助词。雨雪:下雪。霏霏(fei):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5)迟迟:缓慢的样子。
(1)对这首诗中的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在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走在路上,形容步履的沉重,暗示心情的沉重。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饥载渴”中的“载”都是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2)对这首古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诗歌意象非常鲜明。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征夫的内心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征夫在归途中的心情,透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对军旅生活的`厌倦和对和平家庭生活的向往。
D.“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4、语言知识表达与运用:
(1)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日前在欢迎新党主席郁慕明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后引来一片非议,原话如下:“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请问问题出在哪里?
(2)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用“//”标出句中该停顿的地方(每局只能有一次停顿)
①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爸爸妈妈着急)
②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妈妈着急)
③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弟弟着急)
四、高考链接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礻颉: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
答案:
三、延伸拓展:
1、(1)D
(2)C
(3)“鹊”喻指遭抛弃的前妻,“鸠”喻指续娶的新娘;“桃华” 喻指漂亮而兴奋的新娘,“桃实” 喻指子嗣兴旺,“桃叶” 喻指合家和睦完美。
(4)逃之夭夭:开溜逃跑;鸠占鹊巢:不劳而获,强占他人成果。
2、(1)赠送(2)回赠(3)拿、把(4)通“非”
(5)把……作为(当作)
好处是:在一“投”一“报”的过程中男女间传递着感情,已经不是物物相赠订礼尚往来,而是一个借果投石问路,一个用玉表达爱的诚意,完成了一首充满乡野情趣的恋歌。
效果:表现男女在恋爱过程中反复试探、回应的微妙的心理活动;反复咏唱,不断加强人物感情的抒发,在诵唱中人物感情不断升温,直至表示永结同心。
3、(1)B(2)A (3)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以乐景写哀;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以哀景写乐。这样,以反衬手法写景抒情,耐人寻味。“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
4、语言知识表达与运用:
(1)问题出在“七月流火”的引用上。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见,“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豳风》里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原意是指天气渐冷,而不是望文生义的天气炎热.
(2)
①弟 弟 找 不 到 //爸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爸爸妈妈着急)
②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妈妈着急)
③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妈 妈 //非 常 着 急(弟弟着急)
四、高考链接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1)赋。(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熟悉情节故事
2、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3、深刻体会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
4、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播放陕北民歌《老祖宗留下个人爱人》。问:同学们好听吗?……这首歌是什么类型的?……同学们现在正是青春年少,憧憬向往爱情吗?……古人云: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她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不仅陕北劳动人民唱出了爱情的甜蜜、幸福,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发生了一个爱情故事,是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提示:围绕情节或情感变化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三、合作交流
1、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恋爱甜蜜蜜,决绝伤不起,不要再来伤害我,初为人妇时怎样的辗转辛劳,只为维护曾经的梦想,为维护自己的爱情。可是多少年的辛劳和憧憬,换来的却是爱人的离弃。温柔似水,刚强如火。
2、你认为造成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会、个人
教师拓展到刘兰芝、祥林嫂
*刘兰芝与焦母的抗争,与兄长的抗争,最后以死抗争,短暂的生命虽然结束了,但她对人格、尊严的最求是至死不渝的,她的这种精神给我们的不是颓废、绝望,而是一种振奋和昂扬,崇高和伟大。
*祥林嫂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一出善良被毁灭的人间悲剧,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时代精神与文化特征的文学名著。
四、讨论
如果你是氓的话,你会怎样对待诗中的女子?
播放《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五、小结
每次读完这篇《氓》,总有一幅画面浮现在我眼前: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曾经等待她的恋人的河畔,那作为她当年爱情的见证的汤汤淇水之滨。河水依旧,可是斯人已去,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爱情也仿佛随着流水逝去了。河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追忆曾经的美好时光,似水年华,心中却只哀悼,哀悼自己的痴情,哀悼自己的执迷不悟。最后留下的只是幡然悔悟后的心如止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她审视遍体的血痂而生出的一种劫后余生的宁静与从容。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纵其心欲而无所拘忌。所以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真爱,不只是手牵着手,肩并着肩,还要心连着心。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所有的家庭都幸福美满!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4
【教学目的】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背诵课文,熟练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4.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教学重点】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导学点拨
一、导入: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作家作品】
诗经简介(内容、形式、影响、作品分类)
【思路结构】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结构图: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无衣》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全诗三章,采用了增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结构图:
与子同仇”
(感情基础)“与子偕作”
(行动开始)“与子偕行”
(共赴战场)
《静女》描写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贻我彤管思情人爱物及乌重归荑
【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卫风氓》第二、三章的比兴手法?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如何理解《邶风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5
中国古诗中最主要的诗意手段是“赋比兴”。
和古希腊长篇英雄史诗以叙事为主不同,中国早期诗歌一开始就走上了以抒情为主的道路。《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抒情短章。但是,抒情和叙事本来就是分不开的。诗经几乎每一首又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寓情于事,涵情于物,这是中国早期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突出表征。
而诗经中的有些篇章在叙事方面已比较成熟,其中,《卫风·氓》是叙事艺术较为成功的篇章之一。
《氓》同《诗经》中的绝大多数篇章一样,兼用了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而以赋为主。“赋”即是直言其事,实际也就是叙事。
《氓》是借叙事以抒情”。同时诗歌又综合运用押韵、叹词、比兴等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增强了诗歌浓郁的抒情美。
诗中采用女主人公追忆的手法,对整个婚恋过程进行了疏朗的、跳跃式的简单叙事,而留下了大量的空间和笔墨抒情。在女主人公回忆中,其情感是随着思绪的流动和婚恋的发展变化而有节奏有层次的变化的。
抒情美:“诗情是诗美的内容本质。在构成诗美的诸因素中,诗情是首要的因素。诗情决定着诗美,没有诗情便没有诗美。”
女主人公对男子称呼语微妙的变换,颇值玩味。
首章写氓借贸丝之名,与女主人公谋划婚事。根据后面章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两句来看,氓与女主人公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很有感情基础的。“氓之嗤嗤,抱布贸丝”,诗歌开篇处,男子以一个外乡人的形象出场,这个笑嘻嘻的家伙很拙劣地与女子套近乎。在物物交换的社会里,织好了的布应该去换取生活必需品,而他居然拿来换丝。丝,那是贵族才用得着的物品啊!“丝”与“思”谐音双关,“氓”以用布币买丝的隐语来挑逗女主人公,也正合此时女主人公羞涩含蓄之情态。(女主人公先写氓“蚩蚩”的忠厚样子。这种择偶标准表明她看中的是内在品质,不是氓的长相,但氓表面靠得住,最后并没靠得住。)而“来即我谋”之“谋”,应是谋划婚事,而并非初识恋爱,两人的相识已有一段过程。因此,“送子涉淇…子无良媒”,是写女子送氓回家,一路上谈话的内容都是婚事,而氓想早娶,却因无有良媒,女方父母尚未应允,以至氓以为女子思想不坚而生怨言。古代的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才有“既然男女相恋,干脆结婚算了,为什么还要媒人”和“既然已订‘秋以为期’,为什么还说‘子无良媒’”的疑问。古代自由恋爱是不被认可的,如果不经过媒妁的沟通,就是私定终身。从诗的内容看,“秋以为期”可能是女主人公为私奔作准备,因为爱到极至,她安慰氓:“请你不要生气,我最迟秋天就跟你走。”
“送子涉淇”、“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男子传递了意图之后,顺利地与女子确定了关系,两人交往渐密。此时男子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抱得美人归,所以,对女子一再延宕婚期的做法大为恼火。而女子却表现得相当矜持,即使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却依然客客气气地称其为“子”,即“您”。客气,在一定程度就是“生分”,就是“距离”。这一阶段,女子对彼此相处分寸的拿捏相当到位,因此在感情中,她完全处于优势地位。
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女主人公对氓爱恋之深,二是这个女子公然违背父母之命,自定婚期,足见其很有主见和反抗精神。(勇敢、善良和顺、善解人意、含蓄带怯)
第二章就叙事而言是全篇最为精彩的篇章。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这种对有情男女幽会场面的描写,以及对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叙述,都十分自然质朴,毫不雕饰,它把一个纯情少女坠入爱河中的神情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形神兼备。这种描写很有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效果,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多情少女淡抹盛妆,登上村头的墙垛,向意中人居住的方向凝神眺望,这时候,她觉得片刻的时间也如同经年历月,是那么漫长。当她的视线所及还没有出现意中人的时候,她痛苦异常,不觉泪眼潸潸,“泣涕涟涟”了。可是,当氓出现在她的眼前时,她转悲为喜,喊着笑着,飞快地朝氓奔去,她完全沉浸在这种狂喜之中,仿佛这世界存在的只有他们两个8943;8943;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气息激动人心的场面啊。能在简洁叙述中给人以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女主人公的情感不再掩饰,溢于言表了。男子暂时的离去让女子陷入了无限的相思。此时,男子在女子心中便成了一个不可与他人语、无法与他人分享的私人密码。“复关”到底为何物其实无须深究,那河马、那大象、那狗熊8943;8943;现代女孩如是说,而远古的女子便称其为那“复关”。此句抒情直率真切,层层递进,将热恋中女子的复杂心理和动人情态描摹得绘声绘色、穷形尽相,其用情之深令不少后世读者为之动容。方玉润评点此处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于情者耳。”“痴情”二字点出了此女用情之深。
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再次见面,女子已完完全全放下矜持,从“您”到“你”的转换,把女子的急切与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男子却似乎怀有异心,用种种借口来搪塞,女子敏感地察觉到什么,但此时她已深陷情网,无从逃脱,也许她以为婚姻可以让感情稳定,让男子不再心有旁骛,因而匆匆地把自己嫁掉,其实,这已为后面婚姻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一个“尔”字,其情可鉴,其痴可悲。
注意“尔卜尔筮”,氓说自己既卜又筮,没什么不好,就是没有提到所请的“良媒”。由此氓的卜、筮值得怀疑,也许仅是甜言蜜语罢了。但恋爱中的女人相信了,于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由此可见,第2节在情感上已经比第1节进了一步,已由恋爱到结合了。只是因为没有提到媒妁之言,所以让人怀疑这种结合可能是私奔。男女双方虽是私订终身,但也并非视婚姻为儿戏,而是很认真地占卜了一番,在卦辞没有凶咎之言时,女子才最后答应婚事,“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但是,后来的婚变,男方的负心,自己的遭遗弃,说明“体无咎言”的占卜很值得怀疑,而从叙事的角度而言,以后情节的发展恰与本章所叙形成鲜明的衬照。
女主人公对这简单的婚嫁场面的描绘中貌似不动声色,不带抒情色彩,透过字面仔细体味这“你娶我嫁”的情景,实则暗暗传递了女主人公期待已久的做新娘的欢快和幸福。做新娘的时刻,是所有女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自然是女主人公幸福感的颠峰。
这种“以乐景写哀,愈倍增其哀”的艺术手法,为《诗经》之后的历代文学家们所借鉴。人在乐极、悲极之际,都愿直抒胸臆。诗歌的第二节,女主人公用赋的手法铺陈其事、直抒其情,追忆了自己思念盼望“氓”的感受和“氓”前来迎娶的情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朱熹语),“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胡寅语),赋的手法与比、兴不同,赋于叙事言物中直接抒情。
第三章基本是插入记叙中的议论之辞,在全诗中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这种表述方式的变化,正体现了本诗在叙事结构上的灵活性。女主人公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向世间女子提出严肃的忠告:当一个女子豆蔻年华、花容月貌之时,她的确能够得到男子的爱恋,男女双方都会坠入情网。但是,“士之耽兮…不可说也”,男子爱上一个女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会日见平淡,而女子爱上了一个男子,则会爱得日久弥深,以至不能自拔。这是世间男女对待爱情的不同心态。“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世间的少女们啊,可千万不要和男子们厮混;这些语言虽不免过激,却也包含有合理的因素: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已婚女子在家庭中毫无经济地位,视丈夫为终生依靠。对婚姻感情的专一,就是对未来安稳的人生生活的把握。而丈夫拥有经济的主宰权,贫穷患难时还可以与糟糠之妻共命运,一旦富有,则生“淫欲”之念,娶新弃旧。因而在婚姻生活中,女子总是处于任人驱遣宰割的不幸地位。诗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是很有社会普遍性的。
“不可说也”为什么不放在全诗最后?第3节的内容是女主人公从自己惨痛的婚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想给自己的同胞们留下些教训,有点自言自语的意味,并不是对全诗的总结,所以不必放在全诗的最后。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善良。
第4节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承接第3节开头,仍然以桑为比,是说女子青春不再,人老珠黄,因此恩爱不再。从这里可以看出,氓的择偶标准与女主人公恰好相反,取貌不取德。“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明她离去了。首先是氓变心了,所以女子才主动离去,因此她就是“弃妇”,诗的主要内容都是写“弃妇”的感情经历,当然这首诗也就是一首“弃妇诗”。不过应当看到“弃妇”性格中坚强的一面,她的主动离开也是一次抉择。
“无与士耽”、“士也罔极”。本诗中的“士”应分为两个层次,前者泛指所有的男人,后者重指自己的丈夫。在叙事中插入抒情,是悲愤之极的流露。以自身的经历去提醒和告诫所有的女人:不要沉溺于男人们的花言巧语,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抒情之后,重回叙事的轨道,自己并无过失,婚姻的失败是“士”(即自己的丈夫)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三、四节用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美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桑”的意象比中有兴,引发了其后的抒情叙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春天桑叶之肥美润泽,喻年轻貌美的女子新婚浓情蜜意的生活;以秋天桑叶之枯黄败落,喻其色衰爱弛之艰难处境。“桑之未落”句后,女主人公由回忆当初欢愉的`新婚,回到了悲惨的现实生活,情感也发生了两极化的转变,由大喜落入大悲,由幸福之颠跌入痛苦之渊。婚后生活的不幸使她无法遏制自己的悲愤悔恨,直以“于嗟”两句呼告,劝诫世上女子不可沉迷于爱情。
第四节因“桑落”而感慨,以低沉的情调抒怀,倾诉了婚后物质生活的贫苦和精神上受到的伤害。
“兴”。归纳起来,兴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歌曲的引子,引起所咏之词,其次还有启发、诱导联想的作用。在《诗经》中,兴的具体运用有三种情形,大量的是借物起兴,兴的意义与后面诗意不相关,只起发端作用;另一种虽也是借物起兴,但此物能引起联想,与后面诗意相关,如《蒹葭》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咏自然景物,有渲染气氛、引起感情抒发的作用;还有一种是此物不仅能引起联想,而且与后面的诗意有比喻的关系,如《关雎》开头以水鸟相向和鸣起兴,喻君子淑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属此类。又如《氓》中有两章用桑叶起兴,但同时桑叶又比喻弃妇的容貌、遭遇:这实际上已是象征性兴象了。如果说上述第一种是单纯的兴,那么第二种是兴而赋,第三种就是兴而比。以上情况说明,赋、比、兴三者常常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有时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为什么我要特别强调不仅要注意比与兴的区别、更应注意比与兴之间联系的原因。
第四、五两章写婚后生活,叙事中兼及议论抒情。婚后的生活绝无婚前瞻想的甜蜜,“三岁食贫”的艰辛的物质生活,“夙兴夜寐”的无休止的辛勤劳作,女主人公都可以忍耐承受,只要夫妻谐和,甘苦与共,这些本也算不了什么。可令人心酸的是,在她为家庭、为婚姻付出了青春代价而人老珠黄之后,所得的报答却是丈夫的虐待和抛弃,这些才是使她心如死灰、对丈夫彻底失望的根本原因。她愤怒地控诉:“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们婚姻没标准,都是反复无常的负心汉。过激的言辞饱含着对“氓”一类的负心汉的无情鞭挞。
第5节追述在氓的家里多年勤苦操劳,有时还要遭受身体上、情感上的家庭暴力。“兄弟不知,其笑矣”兄弟为什么笑?,兄弟姐妹的嘲笑使她的感情更加复杂,也许她一直在用美满婚姻的美丽谎言欺瞒家里人呢,且当初她出嫁又基本属于私奔性质,现在被休回家,真是蒙受了莫大的耻辱。第五节中悲痛之情难以压抑,叙说婚后被“氓”凶暴虐待并抛弃,而更令女主人公心寒如冰的是,自己遭受如此不幸,亲兄弟们不仅不予同情,反而予以耻笑嘲弄。“诉说”本是人类痛苦忧闷心情的一种排解方式,是弱者无奈于命运的终极需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苦恼》中的车夫,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在遭受失子之痛的打击后,四处寻求诉说对象的。本诗中的女主人公在遭受丈夫虐待遗弃的婚变之后,同样有着这种心理需求。可亲兄弟既然如此,还有谁愿意做她倾诉的听众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既然人情如纸,世态炎凉,她就只能在反躬自悼、自悯自怜中聊获慰藉了。回娘家后孤独无助、黯然伤神。“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8943;8943;”(《毛诗序》),人在悲伤、忧愁思虑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长吁短叹。第五节在叙说女主人公遭受“氓”的虐待抛弃,亲人又不知情不理解时,连连用了六个“矣”字,这长长短短的六次哀叹,步步递进,层层渲染,叹出了女主人公此刻极端不幸的身世之感和极端低落的情绪。全诗抒情回落到了女主人公情绪的最低谷。
第六节:“及尔偕老…,隰则有泮”,叙事的最后,女子被弃回家,没有得到兄弟们的安慰,反而遭到冷嘲热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女子家中当初对这个婚姻并不看好,女子是违背全家人的意愿毅然出嫁,而今落得如此下场,只好关起门暗自伤心。一人独坐空房,一时间,千头万绪涌上心头,尽管此时对男子充满了怨恨,但毕竟做了多年的夫妻,又怎能忘记那些曾经有过的甜蜜?人们总说,女子在最后是痛定思痛,与男子决绝。但是,多年的恩情,又怎能一下子说断就断呢?称呼重又回复为“尔”,这个对她而言是最简单也最亲密的称呼,其实已经昭示了女子心中欲罢不能的秘密。当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时的两相欢悦海誓山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如今氓却抛弃了她,氓前后感情的巨大反差,使她悔恨愤激,彻底失望,这才决定抛弃幻想,与氓一刀两断。从一定的角度而言,“决断”是这桩婚姻的不幸的悲剧结局,但是,与其把它看做是这桩婚姻的死亡,毋宁说这是她新的人生的起点。她以女性少有的清醒与坚强,从这桩不幸婚姻的泥沼中脱身而出,迈向新生。用反比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这段婚姻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清醒地认识到:果真与“氓”相处到老,等待自己的将比现在还糟糕,只能一辈子泡在无边无际的苦海了。
所以最后她清醒理智的割断了情思,一句“反是不思,亦矣焉哉”,“哉”字语气毅然决然,全诗嘎然而止,干净利落。这段悲情最后即使没有升华,但总算解脱了吧。
有一种说法是“长吁短叹”有利于健康,“意乱心慌,忧愁悲伤,长吁短叹,心胸宽广,解去抑郁,心里豁亮;惊恐惆怅,思虑彷徨,长吁短叹,心神安详,去掉压抑,坦然舒畅。”从《氓》诗的情感波澜来看,女主人公哀叹不止后,确实达到了减轻压抑、心胸宽广、心里豁亮的效果。
悲剧的主题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意义。一个有着鲜明生动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在这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卫国,地处现在河南,也是春秋时期的中部,这个地方受礼乐文化影响较深,所以女子对感情不像郑国等地那样奔放。在本诗中,女子的喜怒哀乐完全取决于男子对自己的态度。称呼的转换在此处不是一个随意的现象,而是女子情感历程的脉络,也是我们解读这段感情起承转合的线索。
形象美:“一定条件下,文学作品的强力度情感符号在于人物”,人物形象美也是诗歌美学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以美好的形象而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如《木兰诗》中勇敢、刚强而美丽的木兰,戴望舒《雨巷》中带着淡淡幽怨、惆怅的丁香花一般的姑娘,让人读之难以忘怀。《氓》诗第二个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勤劳、善良而理性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美丽:人们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外在的秀美,《氓》诗并没有直接描述,而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比喻,“沃若”,润泽的样子,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内在美,即勤劳勇敢、善良和顺等美好品质。《氓》诗中突出的体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在美:初恋时善解人意、含蓄带怯、温柔婉约;热恋时热烈奔放、深挚缠绵、楚楚动人;婚后勤劳贤淑、感情专一;婚变后凄婉动人而又刚强理性、自尊自爱。如果说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弃妇,那也是一个内外兼美的动人弃妇,一个既重情感性,又清醒理性的具有独特内在人格美的“弃妇”。
女主人公最可贵的是其理性美、人格美。婚变后,她尽管也凄婉感伤,却又清醒理性,体现了不同于《诗经》中其他弃妇的刚强果断、自尊自爱的独立人格魅力,这样即使在男权中心社会也能赢得了男性的尊敬和女性的钦佩。她的理性美是贯穿全篇的。她在最初“氓”来求婚时并没有贸然答应,而是谨慎行事、理性定夺婚期。在婚变后她能静心思考其原因,坚持自己的正确(“女也不爽”),认识对方的问题(“二三其德”),女方没有过错,错于男人用情不专,违背誓言。“兄弟不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即使兄弟不知情而嘻笑如常的情况下,她非但没有祥林嫂式地到处倾倒苦水,而且还能冷静下来去思量这些事情,有悲伤也独自吞落。女主人公孤独隐忍的高贵心灵充满张力的呈现出来,更增强了人物的悲剧色彩。特别是最后一刻,女主人公一句“反是不思,亦矣焉哉”,语气坚定,显示出其刚强的一面。女主人公形象刚柔并济的美学特点与《诗经》中其他弃妇相比则更显光辉。
在婚前婚后,女主人公和“氓”的姿态是不同的。婚前,“氓之蚩蚩”“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是“求”者的姿态,而女子尚有推迟、拒绝的可能性;婚后,则男女角色互换,“氓”是“二三其德”、“至于暴矣”,而女主人公却遭遇无故被弃的命运,毫无权力可言。“氓”虚伪善变的本质反衬了女主人公的真诚重情。女主人公形象的感染力还在于她的遭遇代表了男权中心社会广大妇女的普遍遭遇,她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典型性,她的悲剧具有一种超越自身的普遍性质。“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这里直接用“士”“女”泛指,表明女主人公说的已经不再只是自己,而是跳出了个人情感的藩篱,关注更多妇女的命运,希望她们不要受到感情伤害。尽管囿于时代局限,女主人公的认识不全面,但客观上却揭示了男权中心社会一种普遍的婚姻悲剧。
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首弃妇诗,《氓》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妇女与婚姻问题。本文拟通过诗中描述的情景透视当时人们的婚恋观念及社会状况。妇女地位:在男权中心社会,“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为妻纲,女性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爱情就是女性生命的全部,而男性则不然,丈夫可以三妻四妾,随意欺凌抛弃妻子而不受任何道德谴责和法律约束。
婚姻:在中国古代,婚姻从来就是文学的母题。而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男女平等的爱情婚姻不过是一种婚姻理想罢了,现实生活中则并非如此。在阶级社会的传统婚姻中,妇女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奴隶社会如此,封建社会尤其如此。在奴隶制度的《诗经》时代,女子私奔还比较常见,尚不一定受到社会舆论的多大谴责;而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学的影响,女子私奔就被认为是可耻的失节行为,不仅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甚至还会受到族权的严厉惩罚;包括剥夺生命。从该诗描述的情景看,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生活是相当自由的。其次,这首诗也反映出歧视压迫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深层的原因,恐怕是她没能为夫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造成的。《卫风·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青年的恋爱与婚姻尚较自由的世风世俗,同时也反映出歧视压迫妇女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气正在形成。
《诗经·氓》的叙事艺术:顺叙、倒叙兼用;叙事方式的灵活性【开头两章纯为叙事笔墨,叙述男女双方恋爱、订婚的过程。为后文的铺垫和衬照。而以下四章则是叙事兼议论,其中议论的文字直抒胸臆(悔恨、怨恨和愤恨)第三章笔锋一转,以纯粹议论的文字表达痛苦反思,议论的文字在全篇中就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第四、五、六章都是叙事中有议论,章法较第三章又有变化,在叙事中穿插议论】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6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中国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5、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7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义务意识,自觉履行自己的义务;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能力目标: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正确对待公民的义务,增强履行义务的能力;提升公民素养,自觉承担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知识目标: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理解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知道违反义务应承担的责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学难点:法定义务须履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他们的做法对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提示:不对。他们没有正确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权利义务相统??
活动一:有权利也有义务
设计意图:通过对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具体行为进行剖析,聚焦“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引导学生感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会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引领学生对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进行思考。
1.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栏目。
2.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主思考,通过具体情境初步感知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围绕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展开讨论,另一组围绕自己所承担的义务进行探究。
4.列举一项你所享有的权利,说说这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他人付出怎样的努力。
5.列举一项你所承担的义务,说说履行这一义务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什么意义。
活动二:辨析: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学生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加深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澄清错误认识,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
男生:权利与义务如影随形,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女生: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我享受了多少权利,就应履行多少义务。
2.请两位同学进行现场模拟,一位同学扮演“权利”,另一位同学扮演“义务”,通过二者之间的冲突与协调,感受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重要性。
3.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就以上两种观点说明你的看法。
提示:男生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因为:首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再次,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女生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但是,我们不能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绝对化。认为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会导致把履行义务作为行使权利的筹码,割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
活动三:如何挑“担子”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漫画呈现出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权利与义务的两种不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结果;将两种情形加以对比,引发学生对于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
2.图示表明,如果找准了自身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点,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能在人生之路上大踏步前进。否则,只重视权利而轻视义务,人生之路就会磕磕绊绊。
3.结合两幅图片,联系生活实际,与同学一起交流应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
提示: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4.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就某一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展开交流,避免泛泛而谈。
归纳总结:
权利义务相统??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
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
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8
1、学习《诗经》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结合注释,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叙事诗的情节;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准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法、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古诗文,常见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不陌生,加之新课标下的实验教材具有注释详尽的特点,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下注解疏通诗义。可通过反复诵读,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教法设计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
在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用演示课件对板书形成补充,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增强感性认识,扩大教学内容。
教时1课时
一、诗情画意导入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看到她那忧伤哀怨的眼神,听到她那如怨如慕,声泪俱下的倾诉。接下来我们一起赏析《氓》
(备课札记⊙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创设情境,由《诗经》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
汉代以前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
按其手法可分为“赋”“比”“兴”。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歌解析: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3、朗读感受
①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诗文一遍。
②老师范背,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③学生齐读一遍。
4、疏通诗义
结合诗下注释,疏通诗义,注意诗中的通假字、生僻词的理解。
(备课札记⊙积累并掌握《诗经》的相关知识,使新旧知紧密衔接起来,这也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教师综述诗文内容,便于学生从概观上把握作品,减轻学生阅读负担。⊙四言诗的节奏多是“二二”拍。⊙充分利用注释,主动获取知识)
三、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在较为扎实的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翻译。
1、先给出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该诗第一段的翻译(投影),
要求学生仿照余老的翻译,尝试把其余五段译成通顺的白话诗,内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句式可长可短,最好音韵和谐。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选一段,老师留一段,师生同堂翻译,即兴完成。)
⑵成果展示
小组内传阅、讨论、评议、推选,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可先展示自己翻译的内容,激发学生展示的热情。)
(备课札记⊙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动脑思,动口议、动手写,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惟其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培养,语文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四、问题探究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章:许婚
第二章:迎娶
第三章:劝诫
第四章:被弃
第五章:反省
第六章:决绝决裂
很明显,本诗是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恋爱——婚后——决裂”这个条线索展开的。本文为一首叙事诗。
2、叙事诗中人物为主体,本文有两位主人公——女子与氓。那本诗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3分钟
展示成果。
明确:通过对比塑造了女子与氓两个人物。
女子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婚前痴情、专一,沉浸在爱情之中;婚后醒悟到“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婚后恋爱、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出女主人公纯真、善良、清醒、刚强(板书)的性格特点。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至于暴矣”。
女子和氓的性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叙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本诗是通过何种艺术手法来抒情的?
提示:比兴是《诗经》首创的艺术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比兴的诗句,并体会其作用。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
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来写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做贪食而快乐的小鸟。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一直昏醉不能自拔。藉此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
②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也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喻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由浓到淡。
③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淇水再宽也有边岸,沼泽再大也有个边际,可是女子的受苦的生活却似乎没有尽头,这同时写出了女子要与这种悲苦生活决裂的决心。
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3、这一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带给女性的巨大伤害。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得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
五、拓展延伸。
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
⑴男子负心说。
⑵年老色衰说。
⑶男权主义说。
⑷情感透支说。
六、结语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经沧海桑田,是否还有勇气去爱!
当我们就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章时,我们的内心无法平静。三千年的悲恻动人的歌声还在启迪我们要珍视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板书设计
氓(弃妇诗)
恋爱
结婚甜蜜、幸福
婚变怨恨、痛苦
决裂清醒、坚强
形象:勤劳、善良、痴情、温柔、坚强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9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分析文章
教学重难点
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比较《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异同
教学方法
诵读和比较阅读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什么?是“山无棱,天地合”的忠贞,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缠绵,还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念?让我们跟随历史的长河,去扣响古老的.爱情吧。
二、整体感知
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情景。
2、学生诵读
3、回顾《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
三、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比较《卫风氓》和《邶风静女》的异同
(一)、从内容上看
相同点:
1、都描写爱情和婚姻
2、都是四言诗
不同点:
《卫风氓》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由恋爱、婚变到决绝的生活经历,《邶风静女》则描写了青年男子和心爱姑娘的一次约会。
(二)、从表现手法上看
相同点:
都采用了赋
不同点:
1、《卫风氓》在1、2、5章采用了赋,3、4章采用了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邶风静女》则主要采用了赋这一手法。
2、《卫风氓》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1)、人物自身婚前婚后的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纯真、热情“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婚后辛苦、受辱“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婚前情深“信誓旦旦”,婚后负心“二三其德”。
2)、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对感情的态度的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憧憬幸福的婚姻,婚后对婚姻灰心意冷“无与士耽”
3)、女主人公婚前婚后性格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热情、善良“将字无怒,秋以为期”,婚后坚强、刚烈“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而《邶风静女》则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形式。
四、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关雎》、《蒹葭》、《君子于役》
五、结语
诗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的诗人用真情浇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长。它是心灵对现实最纯洁的回答,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种最古老的文学样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诗歌永存。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一、《诗经》相关常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艺术手法)。四言诗,朗读节奏:二二拍。
二、歌曲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这首歌讲述的是一对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句“爱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凄恻,令人动容。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将要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由于年代久远,要进入这个故事的话,需要我们先用现代汉语将这个用上古文言记录的故事破译出来。下面,进入破译关。听朗读录音,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与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听朗读时用心体会女主情感的变化。
3、播放录音后用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的音、义。
氓之蚩蚩、夙兴夜寐、垝垣、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口至、隰则有泮、于嗟鸠兮、犹可说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匪我愆期、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将子无怒、无食桑葚。
重点:学生找多音字,教补充:将、裳、渐、载
通假字:匪、无、于、说
实词:氓、夙、寐、靡、体、咎、愆、筮、贿、食贫、嗤
4、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
5、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
6、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女子的怨情变化。
7、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怨情变化的过程。
三、赏析课文
1、男生齐读第一、二段,女生讲述其大意。
2、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3、这时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4、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5、女子是否答应?为什么?
6、明确:没有,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但是,女子与氓约定“秋以为期”,并且“将子无怒”,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温柔。
7、第二章,女子开始了又喜又忧的相思。“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望穿秋水,泪雨阑珊···笑靥如花——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简要介绍卜、筮,当时的婚俗,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8、生再齐读,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
9、女生齐读三四章。男生讲述大意。
10、通过“比兴”手法,从“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转入议论,转入“婚变”怨情开始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大家讨论,再请一位男生来回答。
11、男生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12、教总结: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每当读到这几句话,我都会心惊不已。这是受过怎样的创伤剧痛才会发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叹啊?)
13、怨情产生后,女主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勤劳善良,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一片痴情,品行也没有什么不对,而男子却变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纵无度。女主的感情是愤怒、怨恨。
15、那么女子的性格,通过这两章她的自述,可总结为: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齐读,读出回忆深入、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16、生齐读五六章,读出第五章的历历数来的切责之声,第六章的如泣如诉的哀叹,齐读幻灯片上的翻译。这两章画面感很强,请大家想象一下,在脑海里构筑一下这两幅画面。一幅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画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图。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17、教总结:第一幅——是夜,她坐在床上,眼泪婆娑,嘴角抽动着,只因忍着不让泪掉落。修长而干瘦的双手不停地摆弄着衣角。心里想着:初为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怎样的辗转辛劳?为只为曾经对幸福的憧憬,为了维护自己划定的这个地牢——爱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伤,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亲如兄弟者,不责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却只讥笑自己。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18、第二幅——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淇水河畔,江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发丝有几许散乱。此刻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经是自己翘首盼望男子来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时无忧无虑地玩耍,男子发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猎猎江风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还傻傻地记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这样付出又有什么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长叹,转身翩然而去)
19、此时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可间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较之婚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20、明确:女子——清醒、坚强、刚烈,男子——暴虐、卑鄙、无情无义。
四、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解读完了这个故事
那现在我们来回顾下这个故事的线索,女子的情感变化,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提示,注意课文所用到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表现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的作用。)
五、生讨论回答后教总结:
一、灵活多样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二、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女子又怨又恨、想要完全忘却,又无法彻底摆脱的矛盾心理。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六、小结: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七、作业:
1、课后背诵并默写全诗。
2、将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小小说。
3、推荐阅读《诗经》《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注意比较《诗经》以后的诗歌对其有何继承和发展。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3.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4.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5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
二导入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作为我国文学初唱的《诗经》,其中的爱情诗从文学的角度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这些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是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本课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位女性的爱情生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⒈简介《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诗》被当作儒家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补充:“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首。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作品分类:风、雅、颂
《诗经》中作品按其表现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郑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内容生动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共105篇。“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则用于一般的宴会典礼。部分小雅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歌词。
表现手法:
⑴大量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⑵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作品内容:史诗、讽刺诗、爱情诗、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等样样都有。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2、品析语言,感知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不知大家有否读过这样一首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
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初读——正其音
找生试读全文,其余学生边听边勾画读错的字或易读错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生交流纠错。
(齐读)正音: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师作配音范读。生齐读。
二、再读——懂其文
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找学生将这首诗歌以恰当流畅的语言韵译。
三、研读——明其意。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概括: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内容。
师做引导:同学们这是从行文内容的角度的概括总结。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变化能不能感受到女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呢?
氓——那个人——人生还只在初见。(初相逢)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处于浓情蜜意的热恋中,相敬如宾。(爱恋,相思)
尔——你——比子少了敬称,多了随意,更显亲密——今日我要成为你最美的嫁娘了。(幸福,甜蜜)
士——青壮年男子——那个男人——感情疏远,视如路人了——婚变(悔,恨,怨)
尔——你——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太令我心生怨恨了。淇水还有岸,隰水还有边,和你这样的人白头到老,这种痛苦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决绝)(补充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品读——识其人。
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分组讨论。
示例: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哥送到大门外还不行,还要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不罢休,还要送你到顿丘。这是又一场的“十八相送”啊!不过这次不是梁山伯送祝英台,而是女子送男子。
痴情——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讨论:秋以为期,婚期早还是晚。)
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对待婚姻很慎重——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5、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引导:作者在写奉劝女子不要沉迷于感情之中前,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
桑叶沃若——比喻女子容貌美丽。
鸠食桑葚——喻女子沉醉于感情,引出对女子的慨叹——比兴。
思考:读本节诗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反复诵读本节诗,读出情感。
留5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这三节诗背诵下来。
继续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
6、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7、吃苦耐劳——师引导,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
在这种种痛苦折磨之下,女子却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言既遂已”,日子越过越富裕,女子却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引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1)生活贫困(2)日夜操劳(3)男子变心(4)男子施暴。
思考:面对这样一个三心二意,品行无德之人,女子是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呢,还是该怎样做?
齐读最后一节。
8、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所以要读出那种清醒和决断的语气。找生试读,师范读。
留5分钟,学生试背这三节诗。
美读——诵其文
学生齐背全诗。
质疑探究:
文中多次出现了“淇水”,你认为淇水有怎样的作用?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初涉爱河,爱情的见证。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泪水如淇水浩荡,女子被休回家。象征悲伤的泪水。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对比,比喻。痛苦的生活漫无边际。
淇水,就是这场爱情悲剧的见证者。
拓展提升:
读这篇文章,我一直有个困惑。印象中,在很多爱情故事里,都要给男主人公取一个名字,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孟姜女哭长城》中的万喜良,《西厢记》中的张珙等,这首诗为什么不给男主人公取个名字呢?
明确:真情永恒只是个例,故能被人牢牢铭记,而负心忘义之人却比比皆是。所以,这个女子所遇到的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群人,一批人,甚至是几代人。这个女主人公的可敬之处,就在于她不愿屈服,而是敢于抗争,勇于把握个人命运,勇敢追求独立幸福的生活。她和我们将要学到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无论是从行为上还是从思想上、精神上,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布置作业:
你认为女主人公在断然分手后,会获得人生的幸福吗?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推荐阅读:
1、《孔雀东南飞》
2、《娜拉出走之后怎样》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13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14
作为这次优质课的参与者,我真是感慨多多,认识多多,收获多多。
首先要感谢市里给自己提供了这么好的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
接下来,针对自己的这节课《氓》,想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又考虑到这节课是针对高一年级进行的,而高一年级是我省新课改下的第一届高中生,所以在上这一节课以前,我就想着,怎样把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这次教学活动必须同时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课书的设计与教学,我想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1、是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2、是尊重授课教师的教学主体性:
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3、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我努力用更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用更典雅纯粹的审美情操清新课堂,让我的课堂有一点探究的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
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设计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学生从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选择中,推测她未来的命运,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如王老师所点评的,在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略偏重了理。这与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有关。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也许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是诵读上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读:一是学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个别学生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的整体感知的齐读,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齐读。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吟诵,即拖腔读。
三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与评价上,还不到位。正如邢老师和宋主任所讲,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肯定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即章法)、多媒体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谈及。
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因我本人的经验与能力所限,授课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散漫之处,只能留待今后一一改进了。当然,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份沉淀之后的反思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深有意味,所以我说:感谢做优质课!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15
教学目标:
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体悟其情感变化,从而分析卫女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方红笺承载了薛涛无尽的爱恋;一枝青梅读懂了易安懵懂的初春;漫天飞花飘零了黛玉满腹的爱恨;无际的沙漠抚慰了三毛不羁的灵魂;而滔滔的淇水见证了女子艰辛的情路。淇水与女子的生活和命运始终相随,我们就随着缓缓的淇水去见证一下女子的喜怒与哀乐。
二、整体把握——把书读薄
《诗经》被誉为现实主义的渊源,其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卫风·氓》里面又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1、主人公是谁?以第几人称来讲述故事的?
女子第一人称
2、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女主人公回忆了与氓从相恋结婚到婚后被弃再到决然分手的故事。
3、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请找出依据
淇水旁
第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第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4、请仔细品味这些地方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还有哪些段落也是在表现同样的内容?
第一、二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
第三、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
第五、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
(讲解其中字词,推测事情变化)
三、细嚼慢咽——把书读厚
(一)一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的甜蜜
1、根据诗中的描写,想象一写此时的淇水是什么样的?
淇水:平静安详波澜不惊
2、如果淇水是有生命的他会看到什么样的两个人?请找出描写人物的地方。
直接描写——动作:送、涉、将、乘、望、泣、笑
——温婉、多情、天真、善良
直接描写——蚩蚩、即、卜筮
间接描写——无怒——憨厚、老实、认真、暴躁易怒
(他们在这里盟誓,在这里分别,淇水是那么的静缓、安详,一如一位慈祥的月老分享着女子的幸福甜蜜。)
3、“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抒写或铺叙,直陈其事
(二)再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的沉痛
1、再次写到淇水,淇水是什么样子?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汤汤: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动荡不安
情海波澜命运动荡心潮澎湃愤愤难平
2、淇水浩荡,女子的内心愤愤难平,从哪里可以看出女子内心情感的剧烈变化?
于嗟女兮,无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愤然直抒惨痛教训,语调激切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诚恳审视自身不足,内心愤然
3、在这两章中表现了她和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她: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任劳任怨
女也不爽——感情专一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老色衰
他: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用情不专
4、女子最想说的莫过于刚才讲过的那些教训和被弃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桑树呢?在诗经里有没有写植物的地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或发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对象。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喻,对事物进行形象具体的比况。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子容颜靓丽;两人的.浓情蜜意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容颜憔悴;两人的感情枯竭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子不要沉醉于爱情的甜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三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分手的决绝
1、这次强调了淇水的什么特征?
有岸有泮——我的容忍,我的退让是有限度正比
有岸有泮——氓的放纵,氓的暴虐没有止境反比
2、此时女子处于进退维谷、左右两难的处境:往事不堪回首;前途复又可畏,体会女子想走还是想留?
想留:“及尔偕老”“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对以前温馨时光的深切怀念
不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老使我怨”“不思其反”
——对以后悲惨遭遇的清醒认识
3、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他和她?
她——清醒、刚烈、坚毅
他——暴虐、毫无担当
四、消化吸收——把书读薄
淇水见证了女子怎样的性格变化?
温婉、多情、善良、单纯
任劳任怨、忠贞不二、年老色衰
清醒、刚烈、坚毅
——痛苦的心灵挣扎,完成了一个女子自我的心灵救赎,表现了她的个性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五、探讨爱情——共同成长
寄语少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寄语少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启示:爱情幸福而美好,但也会有痛苦和伤害,不要因为害怕受伤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随意放弃。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真诚负责的态度。只有具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六、作业布置——学有所用
围绕“淇水”,从卫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称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初中遇见800字作文】相关文章:
遇见初中作文02-03
遇见初中作文12-06
【精】遇见初中作文09-05
【热】遇见初中作文09-25
遇见初中作文精选15篇06-27
遇见初中作文(精选15篇)12-18
遇见初中作文15篇12-06
遇见初中作文(15篇)12-08
精选初中遇见作文三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