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

时间:2024-09-24 18:04:03 初中作文 我要投稿

中学生作文精品【7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学生作文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作文精品【7篇】

中学生作文 篇1

  我喜欢陌生的滋味。

  陌生的滋味是异域友人称叹故宫的红墙绿瓦,流连江南的小桥流水。陌生的滋味是江南游子品尝四川的麻辣烫,陌生的滋味也是白山黑水的东北人来到天很蓝,很低的温暖的海南。

  电影《加菲猫》里有句经典台词——“我并不是每次吃完饭就看电视,有时我边吃饭边看电视,生活中有些改变会增加乐趣”。加菲猫意识到了陌生滋味的可贵,虽然它并没有真正的找寻。

  找寻陌生的滋味,意味着出发,意味着探索,意味着不甘于现状。“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换句话说就是“陌生的地方是美丽的地方”。

  巴西作家戈埃罗在其驰名小说《炼金术士》中描写了一位敢于追寻梦想的'少年圣地亚哥。他的寻宝经历给人最大的启示就是,梦想必须要追寻才能变成现实。而要追寻梦想就必须要和自己熟悉的一切告别,踏上前途未卜的征程。而无法告别熟悉的一切,瞻前顾后就是很多人的梦想永远只是梦想的重要原因。牧羊少年的舍弃羊群,走上艰险的寻宝之路,它的深邃寓意正是这部小说在全世界广泛流传的原因。

  找寻陌生的滋味,东汉定远侯班超年轻时曾为了生计做一些抄抄写写的工作,不胜其烦的他一天把笔扔到地上,感叹道,大丈夫应该立功绝域,以取封侯,怎能一天到晚和笔墨纸砚打交道。他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西域,那片陌生的人人视为畏途的地方被他认定为是自己建功立业的热土。他用自己的智慧、勇气为东汉西域的稳定作出了卓绝的贡献。这位不甘平淡,追寻理想的英雄给后人留下了“投笔从戎”的成语。

  现代高速生活让人们变成了跟随社会亦步亦趋的发条。每天单调、重复、无趣的生活,让很多人的天空总是一片阴霾。而懂生活的人则知道张弛有道的道理,懂得用找寻陌生的滋味来给自己的生活加上一点味道。旅行可以将烦累扔弃在路上,做志愿者为社会服务可以让情感得到升华,甚至即使如加菲猫般将生活的节奏稍稍改变,幸福也就在其中了。德国作家伯尔的小说《在桥边》里,那位美丽的姑娘降临的两分钟不正是“我”生活中唯一的亮色吗?这不一样的两分钟就让整个生命有了光彩。

  我喜爱陌生的滋味,它是让生命多姿多彩的异样的美丽,它是引领人们走出平庸的撒冷之王,它是慰藉心灵的爱的使者。

中学生作文 篇2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又是一年的秋天,又是一个浪漫的时刻,又是一个想念的季节。落叶飘飘洒洒,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随风舞动。然后,降落在地上,安静地躺在那里,伴随着行人的脚步,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声响。它就那么安静地躺在那里,无私地奉献着。“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正是他的写照么? 我出生在秋天,正是落叶纷纷而下的时候,外婆说那是她见过的最美丽的秋天,一片片金色的落叶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这一切都仿佛是为了等待我的降临。外婆告诉我,做人就要像落叶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而这方面,外婆给我做了很好的典范。

  外婆是一位小学的语文老师。她待人和蔼可亲,很受学生的欢迎。小时候的我最喜欢粘在外婆身边,跟她去学校,随她去上课,那样就可以和很多哥哥姐姐一起玩了。再稍微长大一点,我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了。我就在外婆的班里学习,那时候我觉得外婆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外婆她什么都知道,外婆上课很生动,常常会穿插一些小故事,或者教我们唱歌,所以外婆的课总是最活跃的。外婆说她喜欢这样的.课,她喜欢看我们笑。

  可是老师终究有老师的责任,外婆不能一天到晚地陪着我。有一次,我感冒了,难受得很。本来以为外婆一定会像小时候那样抱着我去医院,并且寸步不离地守护着我,可是这一次,我失望了。外婆把我带回家,让我躺在床上,给我吃了一粒药,在桌子上放了一杯白开水就急匆匆地回学校了。她说快期末考了,她不能落下课。当时我难过极了,我想外婆一定是不爱我了,她不要我了。然后我就在哭泣中睡着了。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的早上了,外婆已经做好了早饭,她关切地问我怎么样了,想吃什么。可我一想到她前一天的“弃我不顾”就一肚子的气,所以我只是敷衍了几句,就上学去了。一连好几天,我都对外婆不理不睬的。有次语文课,她要我们用“希望”造句,我写的是:“我希望外婆永远对我好,永远爱我!”外婆的评语是:“外婆会永远爱你的。”也就是这句话,我的不满就烟消云散了。而在那以后,外婆就履行自己的诺言——永远爱我!只是我很快就升入初中了,我必须得离开外婆了。爸妈来接我的那天,我哭了。还是外婆好,她答应我每周日都来看我,所以上了中学我最盼望的就是星期天。只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久。

中学生作文 篇3

  阵阵东风,吹出万紫千红;朗朗书声,铺就锦绣前程。青春的风琴,奏响我们理想的梦。

  我们如今已不再是个孩子,我们已经成熟了,不是吗?时常听别人哼唱,自己也时常哼唱着那首《再回首》,惟独对“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中追寻,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这一句不愿认同。“孤独王子”唱得未免太超然了——一生反复追寻,就只得出了平淡是真的结论。

  平平淡淡是最真,说到底不就是自甘平庸、自甘无为吗?曾几何时,我们带着抱负走进了高中大门,那时我们高喊:我们要奋斗,而这时的我们认为平平淡淡是最真,且有人认为只要“与世无争,恬淡一生”便可以无忧无虑地生存,颇有要把老庄的“无为”思想发扬光大之势。这是不可取的,要知道,主宰世界的是你,放弃世界的仍然是你。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多姿;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深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生命是短暂的,难道我们不应该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吗?难道我们真要平平淡淡地过一生吗?难道那就是我们的人生追求吗?

  在我们读书的日子里,倾注了亲人的多少关怀和温暖,他们流淌着辛勤的汗水,默默地支持着我们,惟一的希望就是我们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在亲人面前,在那些关注我们的人的面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认为“平平淡淡是最真”呢?难道我们付出金色的年华,挥洒着父母的血汗,仅仅是为了换取这份平平淡淡吗?仅仅为了换取一张各科都过了60分的毕业证吗?小到为了每个家庭的付出,大到为了那如水流逝的时光,我们怎可轻易认同“平平淡淡才是最真”呢?

  最欣赏把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们心中绿洲的三毛,也最欣赏她的句话: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成为空白。成功女神并不垂青所有的人,但所有参与尝试过的人,即使没有成功,他们的.人生也是充实的,不是一片空白。

  不要再为落叶伤感,为春雨掉泪;也不要满不在乎地挥退夏日的艳阳,让残冬的雪来装饰自己的面纱。岁月可使皮肤起皱,而失去热情,则使灵魂起皱。

  拿出我们奋斗的勇气,拿出我们青春的热情,高中三年毕业时,再回首,我们没有平淡、遗憾的青春。

  让我们的青春飞扬吧!

中学生作文 篇4

  金庸以擅长写武侠小说而著名。在他所写的每一本书之间,也一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不妨举以下几个例子。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毫无疑问是被我们所接受的,而杨康却被我们所惋惜。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结局呢?我想,是选择。郭靖和杨康都在寻找他们的“父亲”,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杨康放弃了“寻父”,他不愿意去面对现实,而郭靖却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长大,在不断的寻找中不断地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选择,最终学会独立。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故事并不止一个。《天龙八部》中的乔峰也是在寻找父亲,但在寻找的过程中,他在民族矛盾,自我道德以及社会需求等枷锁中迷失了自我。与此同时,段誉的经历也可以看作是一场“寻父”的旅途。也许他并未以此为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明白了人情世故,明白了自我存在的价值。

  又例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缺少父亲的他总对岳不群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而整部书又何尝不是令狐冲逐渐摆脱对脑海中“父亲”一个虚幻的依赖的过程?正是经历了心理上的蜕变,他才能走出曾经困住他情感的牢笼。

  父亲,父亲。金庸的小说中反复的看到它的影子。有时候,它代表的也许不仅仅是个人,还会是一个集体,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寻找父亲”的主线,在每一个人身上出现,也许因为它对每一个人都适用。“寻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成长的过程,一个有亦或是没有父亲的`人,他都可以是在“寻父”,他寻找的是一种信念,他依赖于这个信念,这个名为“父亲”的信念。而在寻找的过程中,他终将慢慢学会独立,一种心理上的独立,不再对“父亲”的依赖。

  这是不是金庸对“成长”的认识呢?他把成长的历程与“父亲”结合起来,埋藏在一本本武侠小说的深处,等待我们去寻找。

  读着金庸写成长的书,我也在慢慢长大。

中学生作文 篇5

  曾翻过一本泛黄的相册,我拿起一张照片问母亲:“照片中那个人是谁?”母亲用她那粗糙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淡淡地说:“那是你的父亲,这是他年轻时的照片。”是的,照片中的父亲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一派青春的气息。可现在的父亲,当年荣华已褪去,是什么让你面容开始焦脆、未老先衰?

  思绪让我一下回到了小时候。是的,在小时候,我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童年。因为哮喘,在我两三岁时找上了门,那时的我,隔三差五就往医院跑,更甚是经常半夜三更,父亲背着我上医院。在医院,做哮喘雾化时,口鼻上要罩着罩子,很不舒服。不肯听话的我,一直大哭,惹得护士直皱眉,父亲一边忙着给护士解释,一边哄我。望着父亲疲惫的神情与额头上的汗水,我懵懂不知。

  长大了,每次放学回家,远远的见父亲在楼下等我,看着父亲消瘦的面容和瘦弱的身躯,我不知该说什么。有一次,我问坐在身旁的父亲:“是什么力量让你显得这般的'衰老?”父亲吹了吹热气腾腾的茶,抿了一口,缓缓地说道:“是时间的力量。”我若有所思。

  现在的我,每天晚上在台灯下做作业,父亲都一直无怨无悔地陪着,不时哼着他喜爱的老歌《十送红军》。不经意间,我问父亲:“是什么力量让老百姓那样支持红军,对红军依依不舍?”父亲意味深长地说“是鱼水之情的亲情力量、是希望的力量。”那一刻,我似乎懂得了什么。

  亲情,这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我虽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来诉说,但我还是要说:“父亲,你辛苦了。”时间、爱、对儿女的希望印证了你们曾经的岁月,也会照耀我光辉的一生!

中学生作文 篇6

  拿起这笔,写下这句。我不知道让我持续下去的是勇气还是毅力,或许只是想牵你的手的奢望在心中留下的余悸。

  微凉的秋裹着苍白的脸,肆虐的风吹拂着枯黄的落叶。那片片的落叶像是承载着人类那些无法实现的'诺言或愿望,就像我对你的表白,最后只能是悄无声息的坠落,被掩埋,被践踏,没有残留的余地。夕阳残照在校园的石道上,熟悉的身影,昔日的足迹,都浮现在我的眼前,回忆总比现在来得坦然。

  依稀记得

  依稀记得的是你的乐观,你的微笑,淡淡的微笑,还有可爱的面孔,从来都没有一丝的忧伤,仿佛你的天空总是蔚蓝的一片,没有乌云,没有细雨,有的只是艳阳。只是面对我的表白时你会说你累了,是逃避,还是我都无从考究。但我坚信烈日艳阳不是只云片雾可挡的,就像我对你的感情终究会得到认可一样。

  琳琅满目

  当所有的一切都成追忆,当残酷的寒冬取代微凉的秋,我终于发觉原来你也有眼泪,但这些却比微笑来得珍贵,因为它向世人宣告你的成熟。你总说自己无泪,并不是说你不懂得什么叫眼泪,只是因为流得太多了,你已忘了它叫什么,甚至用微笑来伪装,或许是因为你很乐观,或许是你在逃避。但这都不重要,因为喜欢你就要包容你的一切。

  燕子掠过屋檐只留下淡淡的一丝忧伤,落叶下坠只留下些许的颓废,我无泪不是因为颓废,也不是因为我已累,泪已干,而是我不想让泪水冲淡我对你的思念,对你的爱。

  哗啦啦,不是天在下雨,而是云在哭泣。哗啦啦,不是云在哭泣,而是我在想你。

中学生作文 篇7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论调影响非常深广:文无定法。意思是作文教学中不要用任何模式框住学生,应多搞求异思维,让学生写各有千秋的文章。中学生作文到底要不要定法,要不要传授一些最基本的写作思维模式,我们不妨看看古今有识之士的议论和中学生的实际状况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勰云:“文场笔苑,有术有门。务先大体,鉴必穷源。”(《文心雕龙·总术》)这位古代文艺理论家认为为文是有“术”的。他还说:“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你看,刘勰多么看重“执术”。他所谓“术”,就是为文之“法”。

  姚鼐云:“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姚鼐是散文大家,他认为应先有所“法”而后才能写作。

  曾国藩云:“以脱胎之法教初学,以不蹈袭教成人。”他也认为对初学作文者应教以“脱胎之法”。

  综上所述,古今有识之士都主张初学写作者作文应有定“法”。中学生应当是初学写作者,对初学写作的中学生来说,教给他们写作文之“定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说起“文无定法”,当首推金人王若虚。但正是他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滹南遗老集·文辨》)固定的体式虽则没有,大体的法则(即我们这里所说的为文的思维模式)却是须有的。清代的章学诚也是主张“文成法立”,没有“定格”的,但也还是他说:“无定之中有一定焉。”(《文史通义·古文十弊》)在看似没有“定格”之中实际上却是有“一定规则”的。这不也是在那里肯定作文有“法”吗?

  再看看我们学生的实际状况吧。笔者曾对本校初高中学生1100人做过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素质较差,他们不懂写作常规,不知作文有哪些思维模式。一般只晓得一篇文章由开头、中间、结尾构成。因此写出的文章总是三段。到了高中毕业还是如此。高考阅卷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作文立意虽好,但是有佳意而无佳篇,常因结构形式及表现方法安排不当而影响了表达效果。

  学生的现实状况,映出了我们作文教学的影子。考其原因,一是由于现在语文教学课时减少,课文多。课文教学在课内完成,而作文则只能放在课外作,教师没有时间传授“法”,有些教师则以“文无定法”为依据。无视‘法’的传授:二是在课文教学中注意了作文之“法”的传授,然而一篇文章一个法,学生无所适从。殊不知中学生的阅读远远大于写作,有些“法”根本不能用上,可仍然向学生灌输。

  鉴于此,笔者主张:对中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应传授“定法”。这里所说的“法”,指的是表情达意的思维模式。因为学生作文是不同于作家文学创作的。作家的创作已是作文技能的'运用阶段,为文的纯熟时期,他们的责任就是不断地尽可能地创造出更多的适合于内容的新式样。因此,文学创作最忌雷同、模式化。而中学生作文则是用笔的起始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按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只能以象样为目标,至于好的要求,就已经超出了国文学习的范围了。他的话具体是这样说的:“记事物记清楚了,说道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了,没有论理上的毛病了,这就是象样。至于写得好,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学国文学习法》)既然中学生写作训练的目标“只能是象样”,而象样也就是合乎“规矩”,亦即得“法”。习武最初须一招一式地练,中学生作文亦须循“法”入门。传授给学生的为文之“法”,不能过多,过多了学生感到眼花缭乱,训练不能落实;也不能过少,太少了则不够用。所以,中学生作文应有“定法”的“定”,就是说要大体规定他们作文依循的“法”的数量。总之,传授的“法”,应能有利于学生打好扎扎实实的作文基础,尤其是要能快速提高中、低基础的学生的作文水平,而在群体进步的刺激下,使基础好的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

  那么,中学生作文应有哪些“定法”——表情达意的思维模式呢?笔者在此不揣浅陋,撮其要简述如下:

  一、插入式。

  插入式的特点是:在原来的叙事记人的进程中,插入一些与所叙之事、所记之人相关的事,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事写人。这种思维模式适用于训练记叙文。范文可选用鲁迅的《故乡》来印证。

  二、悬念式。

  悬念式的特点是:把人物或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然后再从人物事件的开头叙述,探因释疑。这种思维模式适用于训练记叙文,范文可选用鲁迅的《祝福》来印证。

  三、串珠式。

  串珠式的特点是:以一件“道具”做为结构线,连缀与此“道具”相关联的多个材料。这种思维模式适用于训练写抒情散文,散文可选用秦牧的《土地》来印证。

  四、转换式。

  转换式的特点是:将喻体转换为本体,将部分转换为整体,将自然现象转换为社会现象,将具体的个别的社会现象转换为抽象的一般的事物。这种思维模式可用来训练学生写托物抒情、借事说理的文章。范文可选用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来印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思维模式很重要,全国高考有几年的作文试题写作时都必须运用这一式写才能成功,运用这一“法”的关键在于要善于找出甲事物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寻找具有一些相似特点的其他类事物,把握住了相似点,就完成了思维的转换。

  五、总分式。

  总分式的特点是:先总起来说,然后分开说,最后又总起来说。分开说时,有时它们各层次间表现为并列关系,有时则表现为对比关系。这种思维模式可用来训练写议论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范文可选用苏洵的《六国论》来印证;说明文范文可选用梁衡的《晋祠》来印证。

  六、推进式。

  推进式的特点是:思维的发展是纵向延展的,文章的各个层次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各个层次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动。这种思维模式可用来训练学生写思想评论,范文可选用毛爷爷的《反对自由主义》来印证。

  七、射靶式

  本式的特点是:有意识地树立“对立面”,把已有的或可能的错误观点及有害论调“标举”出来,作为自己主动出击的“靶子”予以反驳、批评,使文章呈现出生动、锋利的“论战”色彩。这一式可用来训练写驳论文章,范文可选用鲁迅的《文学与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八、评介式。

  本式的特点是:先评说某工艺产品的价值,然后再依次介绍其制作程序。这一式可用来训练学生写产品制作工艺流程的说明文。范文可选用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来印证。

  程千帆教授说:“其在初学,始入文囿,回翔歧路,靡所适从,势非取法前修,无以正其涂辙。故炼字安章之道。命意取材之方,莫不绳武往制,以期肤功克奏,是即所谓模拟也。及学习既久,成效渐生,不特篇章字句,可以操纵自如:即情势体势,亦堪积储立,而一已之精神面目出焉,是即所谓创造也。故初学而不事模拟,则不得其门而入。”以上粗略地列举了可供初学写作的所谓“定法”八个,这只是最基本的,当然不是中学生作文之“法”的全部罗列。它做为“定法”,只是提供给中学生进入写作大门的几根拐杖。如程教授所说,使“回翔歧路,靡所适从”者有所模拟而已。况且,“熟能生巧”,若能在模拟上述几种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变通,则可收益良多,可望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一个档次。

【中学生作文】相关文章:

中学生作文(经典)10-27

中学生作文03-31

中学生作文03-31

中学生作文04-10

中学生作文05-14

中学生作文05-26

中学生作文04-14

中学生作文04-14

中学生作文04-17

中学生作文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