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调查报告

时间:2024-07-17 13:25:35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合集(15篇)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合集(15篇)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1

  一、作业现状的解剖:

  就当前的作业现状而言,关注作业内容与形式变革的有很多,而关注学生需要及认可怎样的家庭作业却很少。为此,经过调查、实践与反思,本着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重,对现有的作业进入了深层次的反思,觉得新课程下的作业应该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多渠道,着眼于课程发展的新趋势,以心理认可为突破口,设计学生喜爱的家庭作业,提高家庭作业高效性。因此对学生和家长就作业的看法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

  1、有51.8%的学生回答“老师不是根据你们的不同能力、兴趣和个性特点来安排数学家庭作业”。

  2、有80.4%的学生回答“数学家庭作业的形式中适当布置一些实践操作作业”。

  3、有32.3%的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没有与人合作的经历。

  4、应教师、家长要求而做作业的学生占了绝大部分;而感兴趣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

  (二)对调查结果的反思

  从上述调查问卷中不难看出,学生、家长对于现有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存在着不满意的现象,其表现在:

  ——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而在这样单调乏味的作业面前,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反感,从而使作业成为了一种呆板的机械训练。

  ——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期望是越来越高,对孩子机械的背诵口诀,默写,做大量的口算作业等等这样原本常规的作业,大多持的是反对票。家长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单一形式的作业中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思维,不利于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潜能的发展。

  ——教师在作业中迷茫,自己布置大量的作业也是为了强化教学效果,但学生怎么反而不接受呢?到底怎样的作业是适合他们,怎样才能让学生认可,主动的完成作业,又能达到巩固基础知识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这样的作业存在吗?

  反思:以往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数学作业形式总是很单一,书面笔算作业占大部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类作业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这单一的形式使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也谈不上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据此,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传统作业型式已不适合学生的需求,而必须对作业设计的方式和方法作改革,使它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又一个舞台。

  二、 家庭作业的设计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有学生自己认可的家庭作业,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都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表演者。

  (一)设计作业要注意:

  1、多样性。作业在设时应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呈现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开放性。在布置作业时,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要兼顾到学生的学习特点,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的”。

  3、激励性。作业的过程是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应使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问题解决后所带来的成功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时刻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合作性。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作业,激活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情感,引领学生互动学习。而多布置合作性作业,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

  5、人文性。要使学生感到作业是自己的需要,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作业。

  (二)家庭作业的布置形式

  家庭作业的布置,不能毫无选择地照搬课本的课后练习,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有改变、创造性地使用。要根据学生的实情、学情,让所有的学生都认可家庭作业,在做作业中体验“自己能行”;学生有差异,要区分对待,“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使学生在做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作业时,不仅能够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

  1、趣味性作业——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使学生乐学乐做。 传统家庭作业过多,机械、单调、重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家长不满意,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设计家庭家庭作业,一定要摆脱那种单调乏味的重复练习,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一种内在的需求感,自觉完成家庭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在新鲜、有趣、轻松的练习活动中,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创新,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找一找、连一连、画一画是小学生喜欢做的事情。只要灵活运用,就能使家庭作业增趣。例如,低年级学习了“20以内的加法”以后,可以这样设计:把“几加几”的练习,设计为“帮小动物找家”的形式。也就是在家庭作业纸的左边一栏印上带有算式的小动物,右边一栏印上带有不同门牌号的小房子,然后发给学生,让他们帮助动物找家——连一连。同学们很喜欢。把训练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既增添了趣味性,又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2、操作性作业——在自己积极、主动的操作活动中提升思考,获得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操作性作业,我们认为有二种类型:一种是通过动手操作,主动获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原理等。如测量一下你睡的床约几米、你的身高和家里人的身高并把他制成表格等相对应的家庭作业。二是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到生活中就含有很多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研究分析生活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与习惯。如学习重量计量单位后,可建议学生回家称称一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再掂一掂食盐,还可以让学生上市场去先估一估某些物体的重量,然后亲自动手称一称或看卖主称一称,验证一下,这样的作业需要父母的协助下才能完成。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好动,因此,家庭作业的形式

  要多样化。设计操作性的家庭作业,可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利于激发兴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让学生用硬纸自制长方体或正方体,等学了计算知识后,再让学生算出自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这种家庭作业就要求学生做一做,量一量,算一算,既让学生动脑思考,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兴趣激发、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如:学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后,让学生量一量家里的物品(有必量的物品,也有选量的物品);学了“元角分的认识”后,布置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商店调查一下商品的价格。这类家庭作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做家庭作业的积极性、参与性,充实了生活,给学生带来了无穷乐趣!

  3、自主性作业——自选、自编、自批家庭作业。传统的家庭作业,都是老师布置,学生做。长期的家庭作业模式,养成了学生等待家庭作业的习惯。怎样做,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家庭作业的主人。如,让学生自选家庭作业、自编家庭作业、自批家庭作业。自选家庭作业,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课本上的练习作为家庭家庭作业;自编家庭作业,就是让学生根据某节课的内容为全班同学设计试题,并写出答案作为家庭家庭作业;自批家庭作业,就是把某一次的家庭作业与同学交流,让同学当一次小老师批改,第二天再交流,学生成了家庭作业的主人。

  4、开放性作业——开拓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创造性。开放性作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综合性、探究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1、 在开放式的家庭作业练习中创新。一题多法,一题多解。如,画一个面积为3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探讨,只要底乘高除以等于24平方厘米就可以(也就是底乘高等于48平方厘米即可),有无数解,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2、 在阅读中创新。古今中外,许多数学家的故事对小学生有无穷的吸引力。布置一些阅读家庭作业,让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充实头脑,从中得到启发,进行联想,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把“兴趣”、“操作”、“自主”“开放”设计在家庭作业中,有效释放学生的创造性能量,促进学生在心理上认可家庭作业,使家庭作业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从而实现家庭作业的实效性、高效性。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2

  一、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

  二、 调查方法及时间: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抽样调查。调查时间是20xx年7月。

  三、调查对象及范围:

  我校四.五.六年级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0份。

  四、调查情况:

  问卷共设置了十五个问题,从调查可以看出:

  1、从问题2.3看出,80%的学生对数学兴趣很高,80%学生偶尔有自主学习的习惯。

  2、从问题4看出,55%的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是很理想。

  3、从问题5可以看出,30%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自发地对所要学的内容思考并提出问题,70%的学生偶尔能提出问题。 由此可见自主思考学习的.同学很少。

  4、 从问题6可以看出,20%的学生预习方法是弄懂新知,划出不懂得问题,70%的学生是掌握有关的知识,10%的学生知识看一看书。

  5、从问题8和9可以看出,80%的学生在学完新知识后习惯性的总结,有80%学生在上课时习惯于记录笔记。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6、从问题10可以看出,60%能积极主动地找同学、老师加以解决。40%的学生是有时候能。遇到不懂得知识能主动询问老师及同学,给人的感觉是学生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要靠自己认真思考,多动脑筋,积极尝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7、从问题11可以看出,有70%的学生对完成数学作业积极性很高,一般占30%。

  8、从问题13可以看出,有70%的家庭作业都是在完成任务草草了事,自觉完成作业的只占30%,由此可见学生的自觉学习很不理想。

  9、从问题14可以看出,极少的一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一些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大部分同学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依靠于老师的讲授。

  调查结论

  从问卷可以看出通过调查认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还需进一步培养,要充分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认真思考,积极研究,循序渐进地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3

  一.引言:

  数学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数学符号是数学抽象思维的产物,是数学思想交流与传播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优越的符号,就不可能有近代和现代数学.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将“符号意识”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标准修订稿》将符号意识界定为“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一般性的运算和推理.”也就是说,符号可用于表示,符号间可以运算和转换.此外,《标准修订稿》还突出了符号意识建立的作用,即利用符号可以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

  国外学者认为符号意识包含对符号本身的认识,符号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符号表示所蕴含的意义,能够用符号进行运算和转换,并能用符号去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符号意识首先要了解学生符号意识现状。所以本次调查就是以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被试,主要想了解五六年级学生中符号意识现状,年级之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符号意识与数学成绩之间是否相关?调查分析符号意识能力以及阻碍符号意识正确形成的原因。为进一步培养符号意识奠定基础。

  二.方法

  (一)被试:在本校五年级和六年级各选取一个教学班。分别发放问卷25份。选取被试对象时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本人数学成绩情况,性别情况。

  (二)形式:本次调查采用抽查问卷形式进行,采用教师不加干预,学生自主做答的形式。

  (三)关于问卷

  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符号表示,符号运算两方面内容。

  三、结果

  (一)本校学生符号意识整体情况

  1.调查表明,五六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符号意识,对于独立的数学符号能够清楚的说出符号的名称和含义。说明对于仅仅需要机械记忆的符号记忆较牢固。

  2.符号表示能力中对于用符号表示数,完全掌握,对于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方面能力较差,例如对于用字母表示公式、运算律的理解较弱。

  3. 对符号的解释能力, 如代数式的意义,方程的意义显得极为不足。对于符号的几何解释基于具体情境稍好。

  (二)学生符号意识的年级差异

  符号意识与数学教材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学生比较关注自己本学期的数学学习内容。对于非本学期学习内容普遍不关注,知识遗忘严重。

  (三)学生符号意识的性别差异

  学生符号意识的性别差异不明显。

  (四)不同数学学业成绩的学生符号意识差异

  很有意思的是此次被试对象的数学学业成绩与符号意识之间存在差异并不明显,甚至呈现数学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符号意识并不强烈。数学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所具有的符号意识相反更加好。此问题值得深思。

  四、讨论

  (一)本校学生符号意识整体情况

  本校学生对于符号意识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浅表层次,没有深入理解作为该符号代表的深一层更加本质的含义。例如数学符号“π”。六年级学生很清晰的认识表示圆周率,写出值是3.14,甚至可以写出是3.1415926;但是无一人没有能够深层次的答出表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可以答出 a+b=b+a表示加法交换律的50份问卷中仅有1份,提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够仅仅教会2+3=3+2。还要从培养符号意识的角度高度出发,先让学生举出其他类似具体的例子,在启发是否可以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这些例子。决不能简单告诉学生用字母表示。

  (二)学生符号意识的年级差异

  数学符号“0”五六年级学生都从0联想到的表示没有,五年级学生认为它表示最小的偶数,表示非正非负。六年级学生的答案就比较丰富0表示原点,正负数的分界线等。说明随着知识的增长,对于符号的认识也会更加全面,清晰。

  (三)不同数学学业成绩的学生符号意识差异

  数学学业成绩与符号意识之间存在剪刀差。我认为主要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造成,由于学习内容的编排,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较好发展,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数学学业成绩较好学生不需要借助方程这一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忽视自己符号意识的养成。这是此次调查中较为意外的`情况。值得任教教师深入反思。

  五、结论:

  1、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表达式、关系式的意义

  学生在使用符号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符号的直观感觉和经验(这就是符号感).符号意识就是在这种直观感觉和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教学中,要借助于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去体会数学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培养学生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转换的能力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工具.使学生懂得符号的意义也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

  3.教学中,要讲清符号的由来、本质和意义.教学中应通过实际背景、探索过程、几何解释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符号的表示及其意义,适当地、分阶段地进行符号运算和推理,将符号意识渗透到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伴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层次的提高逐步发展.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学必须靠高效课堂来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但这一理念要内化成为教师实际教学行为,却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现象,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1、处理教材缺乏灵活性。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决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可以而且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灵活处理教材。有些内容是可以而且是应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的。所以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图,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种怪现象:只要有人听课或是公开课,教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用上合作学习的方法,不管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而且合作学习大都是浅层次、低水平的操作,动辄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本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也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讨论。似乎没有讨论就缺少一个程序。

  有些分组学习是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叽叽喳喳乱叫一阵,给人以表面的积极讨论问题的假象,看上去热热闹闹,没有实际效果。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影响学习效果,造成新的两极分化。

  3、课堂教学评价过于关注认知领域,评价语言贫乏枯燥。

  教学评价时,老师们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怎么样了,会做几道题目。而学生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其它面的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老师们则往往不太在意。此外,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语言贫乏。教师的表扬不要随意和漫不经心;要发自内心的,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的答问已引起老师的兴趣。这种表扬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否定学生的结论,则要让其明白错误的原因,使

  其体面地坐下。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因问题的难易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4、只见老师讲课,不见学生动脑

  课堂教学本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必要的;但更应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在动口、动手,动脑;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5、只管结果,不问过程。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满足于学生能得出某一个结论或会做几道题目这个层面上,而对于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则漠不关心,有些学生虽然结果是错的,可他的思维过程则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对此教师则视而不见。似乎也不在意。

  6、课堂提问缺乏深度

  课堂提问有开放性,所提之问题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价值,不是随口可答的,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随口可答的问题尽量少提,最好不提。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备课时不作认真思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有些是需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教师需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

  7、 分层教学落实不到位,习题设计没有梯度,致使好学生吃不饱,浪费了宝贵时间,而落后学生又跟不上,丧失积极性。

  课堂容量较小,由于对教材和学生缺乏认真研究,内容设计较少,又没设计上足量的.练习题,致使课堂容量小,课堂后半部分师生无事干。

  教法不灵活,教学形式单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堂课都在讲解、分析、提问,牵着学生走,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活动的时间少,体验不到成功的愉快,不能够主动学习。

  电教手段效果不好,作用代替小黑板,动变内容少,起不到突破难点、直观思维的作用。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要追求高效课堂。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算高效呢

  什么是高效课,简单地说,我们所探求的高效课堂就是指效率高、效果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的课堂教学,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

  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高效课堂教学是高效率的教学。即所用时间与完成任务量成正比,教师要在限定时间内让尽量多的学生学会、掌握尽量多的知识。

  2、高效课堂教学是高效益的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真正从中获益,能将知识和能力延伸迁移,会学、善学、乐学,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

  3、高效课堂教学应包括“高效地教”和“高效地学”两部分。教师在进行“高效地教”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学生激情愉悦“高效地学”。只有两者紧密三、如何做到高效愉悦教学

  要真正做到高效愉悦教学,必须从“教”和“学”两方面下功夫,并且贵在坚持,常抓不懈。结合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向教法改革要高效

  新课程理念倡导“分类要求、分别指导、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

  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应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合不同的知识内容,一节课可以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实践、实验、讨论、辩论、思考等机会,特别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思维活动的机会,要鼓励学生亲历活动,参与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2、向组织教学要高效

  组织教学包括课前与课中两方面。课前组织教学包括:提前两分钟到教室门前或教室内站好,一是组织学生到教室坐好,并安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二是自己心中默默整理一下讲课思路,这样,师生都做好课前准备,进入教与学角色速度自然就快了,效率就高了。而在课中组织教学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环节的合理设计,二是学生学习秩序的管理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这些都会影响教学是否高效。

  3、向基础教学要高效

  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解,要注意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的点拨,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基本生活经验和活动感悟,只有夯实基础,一步一个台阶,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能力。

  4、向学生自我管理要高效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除了改进教学方法外,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更为重要,这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小群体管理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好方法。我校实施的小群体管理,能促使小群体内好中差学生兵教兵,兵强兵,达到共同进步,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

  5、向教师魅力要高效

  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和高超的业务水平是优质高效教学的关键。教师教学生学习,自己首先要善于学习,要有不断成长的渴望,不但向书本学习,更要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技能,提高驾驭课堂能力,提升教学艺术水平。同时,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完美的做人品格,公正的做事品格,以及坚强的意志品格,用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7、向情感管理要高效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这充分说明了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教学的基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保证。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注重与学生沟通,加强情感交流,让学生认同你、亲近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互合作学习,才能实现高效教学。

  8、向集体智慧要高效

  新课程理念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大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必要的整理加工,变成自己的教案.可提高教学效率。

  发挥集体智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都要对班级负责,每个人都有管理班级的义务。所有的科任老师形成一个班教导组,拧成一股绳,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让班级有一个良好的学风。班级学风正,自然能提高课堂效率。

  9、向精选、分层设计练习要高效

  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精心筛选课内外作业,设计一些与当堂所讲内容相关的典型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既避免了习题的机械重复,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起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并且还能突出重点,保证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另外,学生有差异,统一布置作业,会出现“优秀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作业要分层布置,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提高。

  总之,高效课堂的实现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再嵌入老师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理论水平,科学的教学方法,崇高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5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巩固、强化学生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摇篮。新课程的家庭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教学改革不断推广的进程中,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过程性教学的大力提倡,为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但是由于加强过程教学,增加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常常不得不缩短堂上练习的时间,相对地减少了练习量。为了对课堂教学的巩固与深化,教师就在家庭作业上加码。家庭作业就演变为教的强化和补充,学生迫于教师与家长的压力就疲于应付,不但缺少个性化的思考,更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对现有的作业进入了深层次的反思,觉得新课程下的作业应该以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为基础,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多渠道,着眼于课程发展的新趋势,设计活动化的课外作业,对学生和家长就作业的看法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希望通过实情调查,找出原因,并进行反思,进而探讨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策略。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对象:我校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和家长。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对全校4~6年级学生及家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学生问卷主要以班为单位进行发放,共发放学生问卷66张,回收66张,总回收率为100%。家长问卷主要以委托发放的方式,以班为单位随机抽取若干学生,把问卷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带回家让学生进行填写,发放问卷50张,回收问卷48张,总回收率为96%。在老师、家长、学生的心目中,数学作业是什么呢?他们怎样对待数学作业?

  1、学生问卷:

  我们一共设计了4大类13个小问题,内容涉及数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评价学生完成数学作业情况,对数学作业的情感态度等方面。

  从数据上看,老师是作业布置的主体,多数学生认为教师的数学作业量适中且难度并不是大,但由于作业量和作业内容的“一刀切”(统一性),因此,对基础性较好的学生和基础性较差的学生这两类极端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惑。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态度和习惯并不好。特别是遇到数学作业不会或完成家庭作业的后的检查上并不乐观。老师是批改数学作业的主角,同伴互批是不起眼的“配角”,因此,说明老师批改作业的方式还存在不足,这种批改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数学作业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传统型数学作业没能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数据显示学生不喜欢的作业有应用题、计算题、试卷、预习、数学摘抄。他们喜欢课外调查、、数学游戏、小制作等有开放性、自主性的数学作业。

  2、家长的问卷:家长问卷表我们从家长对作业的关注程度和对学生的帮助两大方面,设计了12个问项:

  从结果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关心、帮助,他们只重视孩子作业完成的数量,忽视质量的把关,把分数看得过重,忽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们认为孩子的作业量过多且形式单一,基本上只有书上现成的题目,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种单一形式的作业中扼杀了灵性和思维,希望教师多布置一些新颖的、有创造性的、形式多样的家庭作业,但是家长对于家庭教育并没有很大的信心,过分看重了老师的作用。

  四、对调查结果的反思

  从上述调查问卷中不难看出,学生、家长对于现有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存在着不满意的'现象,其表现在:

  ——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而在这样单调乏味的作业面前,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和反感,从而使作业成为了一种呆板的机械训练。

  ——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期望是越来越高,对孩子机械的背诵口诀,默写,做大量的口算作业等等这样原本常规的作业,大多持的是反对票。家长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单一形式的作业中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思维,不利于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潜能的发展。

  ——教师在作业中迷茫,自己布置大量的作业也是为了强化教学效果,但学生怎么反而不接受呢?那到底怎样的作业是适合他们,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完成作业,又能达到巩固基础知识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这样的作业存在吗?

  反思以往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数学作业形式总是很单一,书面笔算作业占大部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类作业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这单一的形式使学生厌烦,教师头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失去了作业发挥创造性、探究性的作用。也谈不上人文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据此,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传统作业型式已不适合学生的需求,而必须对作业设计的方式和方法作改革,使它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又一个舞台。

  五、对家庭作业的探索与改革:

  1、作业内容生活化,呈现开放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因此,家庭作业的设计,要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感到喜闻乐见。另外,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家庭作业的设计中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适度地引入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如: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的安排学生的作业是:

  (1)去超市找一找1千克重的物品有哪些?

  (2)调查:1根火腿肠、一包方便面、一瓶矿泉水、一袋黄酒、一个鸡蛋等的重量。

  (3)和爸爸妈妈一起先猜一猜1千克的花生大约有多少粒?然后称一称,数一数。

  2、让数学家庭作业从形式上充满乐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剂,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因此数学家庭作业的布置,不能毫无选择地照搬课本或练习册上的练习,教师要有目的、有选择、有改变、创造性地使用。要根据学生的实情、学情,选择、改编或精心设计适合所有学生的各种形式的作业,如操作性作业、合作性作业、收集调查性作业等等,让学生在新鲜、有趣、轻松的练习活动中,通过积极思维,不断探索、创新来完成作业,都认为“自己能行”;使学生在做经过教师精心设计与安排的作业时,能够兴趣盎然地去完成,这样不仅能够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且能让学生丰富的情感得到体验。

  3、作业数量个性化,迭现层次: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智力来学习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必须有多样性。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家庭作业的设计增加了选择性、层次感,把作业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家庭作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难易程度及数量各不相同的题目,一般可分为必做题(A类学生完成)、选做题(B类学生完成)、挑战题(C类学生完成)。

  4、作业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评价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数学上的最大发展。我校老师对作业的批改只关注作业的结果,就是打打“√”、画画圈,写上“优(良、及格)”和时间。虽然也一些用心的老师写上“好”、“真棒”“有进步”等短语表示激励,但这样做法只局限于部分好的作业,而且没有期待性,学生看到不好在哪里。这种规格统一、没有人情味的批改是学生不喜欢作业的另一个原因。

  我们思考作业批改上,如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师批、学生批、取抽批、选择批,甚至可以设计一些“免批”名额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行批改的能力。在作业的评价结果上,要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表述,既指出不足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应该是可以选择的、个性化的,它应该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展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它应该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家庭作业应该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愿这个礼物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6

  本报告通过对本校三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造成三年级小学生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源,对今后数学学科潜能生的帮扶策略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现把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实施

  (一)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13道题目

  (二)调查方法

  调查方式是问卷调查形式以班级为单位抽19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XX镇中心小学三年级部分学生19人共27人。

  (四)调查步骤

  10月12日问卷调查

  10月13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10月14-24 日深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19份问卷,收回19份。问卷涉及12个有关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选择题,1个补充问题。具体问卷情况如下:

  1、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选非常喜欢的有13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68%;比较喜欢的有6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32%。

  2、你感觉到学习有压力吗?选较大的有1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5%;一般的有12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63%;不确定的有6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32%。

  3、做数学作业时你能做到独立思考吗?选能的有9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47%;选经常的有5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26%;选偶尔的有4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21%;选不能的有1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5%。

  4、你是否有过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愉悦?选没有的有3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16%;选偶尔有的有9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47%;选经常有的有2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10%;选有过,感觉不明显的有5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26%。

  5、在数学课上,你会注意力不集中,常开小差吗?选不会的有9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47%;选偶尔会的有9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47%;选每节课都会的有1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5%。

  6、你有时候不专心听老师讲课的原因是什么?选老师讲的内容我已经动了的有7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37%;选老师讲的内容我都听不懂的有3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16%;选班级纪律不好的有2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10%;选管不住自己的有7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37%。

  7、你每天花在数学上的自主时间(不包括数学课)有多少时间?选一小时以上的有3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16%;选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有3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16%;选半小时以内的有12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63%;选更多一点时间的有1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5%。

  8、在学习数学中,你是否会自己提出一些数学问题?选经常提出的有3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16%;选偶尔提出的有11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58%;选从未提出的有1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5%;选没有问题的有4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21%。

  9、当你遇到数学难题时,你会怎么做?选先自己反复思考,不会再问他人的有11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58%;选先问同学,自己再做的有2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10%;选先问老师,自己再做的有5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26%;选抛在一边,等待老师讲的有1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5%。

  10、在数学课上你参加过小组讨论吗?选经常讨论的有10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53%;选根据实际情况,偶尔讨论的有4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21%;选很少有讨论的机会的有4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21%;选不知道讨论什么,没什么好讨论的的有1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5%。

  11、你有过因生病耽误数学学习吗?选经常会因生病请假的有1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5%;选从未请过假的有3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17%;选偶尔会因生病请假的`有11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61%;选其他的情况请假的有3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17%。

  12、你一直都有好的心情去学习数学吗?选一直都有好心情学习的有10名学生;选心里一直有事影响学习的注意力的有1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5%;选偶尔有事不能好好学习的有5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28%;选其他的的有1名学生,占问卷学生的5%。

  13、你在数学学习方面还有什么想说的?11%的学生希望得到更多的数学知识;11%的学生上课听不懂;5%的学生渴望小组合作学习;5%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针对《小学数学学科潜能生的帮扶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目的,结合学生访谈,将本次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90%以上学生对数学有较强学习兴趣,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主要体现在:

  1、课堂上听不懂老师讲课,学习有困难(2人)。

  2、对数学没兴趣,不爱学习数学(1人)。

  二、有近40%的学生几乎没有过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愉悦体验,从这点反映出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把数学学习当成一件追寻幸福的事去做,而是当成任务去完成。

  三、有近40%的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容易跑神,一节课内容掌握常常丢三落四,导致知识掌握没有系统性。

  四、30%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把自己的数学学习完全依赖于老师的讲解。不懂得问题长期搁置,而不知道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调查结论

  1、教师备课、上课缺乏层次性、梯度性,难以照顾到学科潜能生的实际情况。

  2、教师课堂教学中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科潜能生进行适时、适当的激励式评价,甚至对学科潜能生进行讽刺、挖苦,造成学科潜能生学习自信心缺失,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师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式,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4、由于智力或纪律较差,很多问题老师讲数遍,他们照样记不住。

  5、部分聪明的学生怕吃苦,怕经受挫折,经受磨难,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经常一下课,扔下书本就玩,在学习的时候,不能集中注意力,坐不住,总想用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尽快完成学习任务后从事自己目前感兴趣的活动,导致学习质量不高,成绩相对比较差。

  6、家庭方面,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不管不问。有的学生家长自己没文化,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及时辅导。

  XX小 雷XX

  20xx年XX月XX日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7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 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数学文化的彰显

  近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数学课程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在我们所听的课中,虽然注重数学文化的彰显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说已初见端倪。

  篇二:

  课改10年,教育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课堂的变化。现将本学期调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情况中发现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和提升,通过总结与提升以期能找到推动并促进我市小学数学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与办法。

  佳木斯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体有哪些变化?11月,小学部分三组深入到全市各小学进行调查。

  我们这一组一行5人,先后进入佳木斯第六小学、郊区十五小、佳一小、第六实验校、东风区松江小学、二十三小学、农垦小学等7所学校,平均每人听课14节,并查看、收集了教案、作业、试卷。

  从总体上看,老师们的教学研究意识浓厚,教学的独特风格有所显示。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步转化为教师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行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正朝着课改的方向稳步发展。具体情况陈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的欣喜

  感触最深的是发生在学生身心上的变化:他们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表现出饱满的学习热情、阳光开朗的气质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其他:

  1、老师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在游戏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比如,佳一小何莉丹老师组织折纸、填图等操作性活动,引导学生向更高一层的抽象思维发展:线段、长方形、圆等,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与模型思想。佳六小宋一彬老师与王丽丹老师的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放手,理念新、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发言时、思维活跃。佳二十三小李玉荣老师“珠心算”一课,展示了数学课堂灵活多彩的一面。姜娓娓老师的《可能性》教学,故事导入,充满童趣。融入了“高效的学习任务单”后,让操作性活动有序展开。孩子们分工明确,在游戏中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更广阔的空间。课堂上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用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给学生的时间、空间,独立学习的机会明显比以前增多,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且有效,满堂灌的现象基本不存在,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王亮老师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导入精彩,从教学楼照片抽象出基本图形,情境生动、贴近学生。导入部分的铺设、面积公式复习等,关注了各层面学生发展。发挥了“小班额”优势,学生数学思维处同龄孩子领先地位。生生间的深层次互动得益于王老师的独特教学艺术。

  3、师生角色的变化,带来了课堂教学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能让我说说自己的想法吗?”“你们对我的想法有不同意见吗?”。在十五小,所听课题是:《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探究欲望较强;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算法的特点,尽可能选择多种算法中较优化的一种,采用合理、简洁、灵活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气氛宽松、和谐。农垦小学张海虹老师、王英涛老师、赵健老师、赵化连老师,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做数学,问题由学生提出、由学生解决,已然有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观”。得益于校长、主任办学理念新与创新意识强。

  4、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从重结果向重过程发展。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设计,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课堂上,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评价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东风区松江小学王桂凡老师的《笔算除法》注重试商方法的指导,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让学生在经历反复说、试商的过程中,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教风朴实、扎实。给学生留出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对算理的揭示也很到位。

  5、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精美实用的课件演示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很多老师们的课件是自制的。这说明,老师们认识到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标》学习还需加强,加强对十个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师学科专业化成长有待于关注,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从理念认识的层面也好,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也好,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亟待关注。课堂驾驭能力,学科知识掌握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校明显,校际间明显。教师作为一个成长的个体是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满足工作教学的需要。

  2、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有待于深入地研究。

  读懂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材。调查中我们感觉老师们对教材吃得不够透,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部分教师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学习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承载的数学信息,学生的思考达不到深刻。另外,新教材一改传统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新知识并非都以集中形式出现,分散出现的不少。很多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与创新之间关系还需进一步思考、认识与理清。

  3、情境的理解与创设有待于提高认识。

  情境教学被教师们所钟爱。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表现在:情境与数学内容关联不大,仅限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情境含有数学思考,但老师们对于它的使用不当,挖掘不够深刻。缺少对情境中数学信息的提取与分析。

  4、评价。调查过程中发现,有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及时,但,激励作用不足。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对发展性的评价的理解有所欠缺。发展性评价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体系,它的功能是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多用激励、鞭策的语言,少用简单、结论性的语言。

  对优秀的学生,除了激励之外,更主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客观地认识自我,扫清前进路上的障碍,更上一层楼。对学习和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加慎重,教师必须用诚恳、信任的态度帮助他们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比如:4行7字诗中含有字的个数,一名孩子汇报说:2X4加5X4我得到28个字。教师评语说:“错了,老师的要求是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完成,你没有按老师要求做。”课后与老师的交流改进建议:激励为主;先肯定孩子把诗歌分两部分后求字数是很好的办法。之后,再追问孩子:如果用7的口诀,你怎么做?这样一来,即保护了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拉回”对本课教学目标的关注。

  5、作业。教师都能及时、认真批改。还可有所创新与突破,教给学生科学的作业方法;比如:可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簿”,将错题原原本本的抄下来,把错误的地方标注,然后在错题下面,按正确的方法再做一遍,最后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类似的错误就不会再发生。也可尝试学生编题,互评、互批等。开放性作业与评语、校本教研特色、文化建设等,我们与发达地区还存在差距,需进一步努力。

  6、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需要加强。用多样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语言是数学思维活动体现的重要的一部分。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外显,如何让学生把思考表达清楚?教师的重视与培养是关键。

  三、下一步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教师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行动很重要。教师应该有成长自我的认识,加强读书学习。教师本身的这种自觉的认识与行动,是需要被认可。当领导的,做我们教研员的都要给老师们以积极的关注与鼓舞。

  2、用好校本教研这块的阵地,加强集体备课。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现在,乃至今后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阵地。要发挥好它的作用,关键是各校领导要加强认识,带领学校的老师们注重具体操作层面内容的研究和专业引领,扎扎实实地去研究。

  3、专题研究,扎实实验

  近十年课改的实验,趋于成熟。课改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老师们的心中,进一步把课改的实验进行优化。比如: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空间与图形部分有效地经历过程性学习,包括概念性教学的突破,计算教学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等等,从内容到方法,从形式到有效性,从教师到学生,从理念到操作,我们要上下结合,齐心共进,扎实实验。

  4、加强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

  重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让普通老师快速成长起来。

  5、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8

  【调查目的】:

  通过本调查,要对当前我校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进而能为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引导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

  【调查对象】:

  孔夫小学六年级29名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

  xxxx年12月1日

  【调查分析】:

  一、统计数据:

  1、你学习数学时的学习计划是( )

  A有计划,未执行(1人)B无计划,按要求学习(27人)C严格执行学习计划(1人)

  2、你课前预习数学的基本情况是( )

  A无预习习惯(3人)B偶尔预习(18人)C按要求预习(4人)D预习困难的部分(4人)

  3、你课前预习数学的通常做法是( )

  A为完成任务匆匆预习(8人)B全面阅读至看懂(10人)C发现疑难问题(4人)D着重理解重点难点(7人)

  4、你课后复习数学的基本情况是( )

  A没多少时间复习(7人)B无不懂则不复习(4人)C全面复习,整理笔记(2人)D作业后复习(6人)E做题有困难才复习(5人)F没把握的先复习后作业(5人)

  5、你课后复习数学的通常做法是( )

  A重看书或笔记(12人)B做练习(3人)C理解记忆重难点(7人)D自己归纳总结(3人)E其他(4人)

  6、你上数学课的注意情况是( )

  A注意感兴趣的内容(2人)B容易走神(11人)C教师所讲的全部注意(12人)D高度注意重难点(4人)

  7、你听数学课的方式是( )

  A忙于记笔记,跟不上讲解(5人)B只听不记笔记(6人)C边听边记板书(8人)D听思结合,记录重点(10人)

  8、你上数学课时的笔记情况是( )

  A不会记,记板书(0人)B详记老师的讲解(6人)C只记教师要求的(23人)D不记笔记(0人)

  9、你对数学作业中的错误的态度是( )

  A不看不管(0人)B请别人告之答案(5人)C只关心错了多少(3人)D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订正(9人)E找原因及时订正(12人)

  10、你学习数学公式、法则等概念时的情况是( )

  A只记住公式、法则等概念,不知道怎么推导概括得来的。(5人)B知道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背诵定义,掌握特性。(17人)C自己尝试推导公式、法则等概念,并牢记概念,懂得应用。(7人)

  11、你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是( )

  A牢记知识,会做习题(7人)B一知半解,不懂就算了(5人)C不明白的地方有向同学或老师请教(14人)D能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3人)

  12、遇到难题,你的态度是( )

  A问同学或问老师(17人)B自己钻研(10人)C随它去(2人)

  13、在解完数学题后,有没有反思(含检验意识、一般化推广的想法等)习惯?( )

  A有(4人)B偶尔有(23人)C没有(2人)

  14、数学考试或作业时你是否注重卷面的工整?( )

  A、非常注重,书写认真(3人)B、比较注重,但也会涂改(20人)

  C、不太注重,书写潦草,经常涂涂改改(6人)

  15、老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你很快就知道答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养成深思善问、勇于探究的学习品质,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面较窄,害怕答错、怕羞的心理又使他们不敢提问。那么,学生内心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将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学中我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孩子们之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腔热情的鼓励孩子们敢说敢想的积极性:说错了允许重说;说得不完整时可以想好了再补充;即便是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是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我们都不可以轻易否定,应耐心的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的主动提问。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问”有依托。

  教学中,我发现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或信息或是比较丰富,或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是以已有经验为起点,或是较有挑战性时,非常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我或是借助挂图,或是讲个故事,或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只为他们提供数据信息,让他们通过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形式,经历搜集信息、感受信息的过程,引导学生想一想:“根据信息,你会解决哪些问题呢?”或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在老师有鼓动性的问题引导下,学生都会提出有各自特点的问题的。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所选择,灵活处理:对于比较简单的或是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的老问题,可以让学生自问自答或相互问答,一点即过;对于突出本节课重点、要点、难点的新问题,要把它板书出来,重点讨论解决;对于那种也是新问题,然而与本节内容无关,或是比较复杂然而目前又不学习的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旁边,鼓励孩子们课下研究。这样处理层次清楚,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而且既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同时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心理上获得满足。

  2、注重操作,使学生“问”有途径。

  在教学中,学生问题的提出有时是在他们计算或是操作中产生的。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方法和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这节课时,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列出算式432÷4,并对算式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用竖式验证,看看估算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在计算时提出“十位上3除以4不够除,怎么办?”“十位上不够商1,怎么写商?”“商该是几?”的问题,这其实正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学生的求知欲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不协调”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问题”,学习时心中有目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随问题油然而生。又如:在“面积单位”的练习课中,学生通过用单位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摆大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过程中,提出并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问题,进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的计算方法。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学会了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方法。

  三、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善问”

  要想让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抓本质的东西,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善于从多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善于从同伴的提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要善于向同伴学习,学习同伴优秀的思维品质,学习同伴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使孩子们之间互相受到启发,一同进步,共同发展。这些离不开教师的“两个意识”和“四个策略”。

  1、两个意识。如果说在培养学生“会问”的过程中,老师的“民主意识”和“问题意识”很重要的话,在培养学生“善问”的过程中,这两个意识同样重要:只有尊重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的和学生交流,心理处于安全状态下的学生才“敢问”、“会问”、“善问”;同样的,老师要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起重视,并能灵活地做出处理,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走向“善思善问”。

  2、四个策略。这里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善问”的目的。

  (1)、投石问路,确定教学目标的质疑――质疑课题。例如:教学《年月日》时,由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进而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字来揭题,针对课题指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知道什么?”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2)、加强知识联系,学会研读教材的质疑――质疑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质疑,也是一个培养“善问”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简洁文字表述,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从而提高对教材的研读兴趣,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例如:从观察年历卡2月份的天数发现了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后,请学生研读教材结语:“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结合教材注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引导学生提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结果有学生提问“‘通常’和‘一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说‘通常’?”“为什么公历年份是整百,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有没有更好更快的方法来判断那一年是不是闰年呢?”……一个个问题既激起了学生精读教材、读透教材的欲望,又激起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以极大的热情投如到接下来的.科普知识介绍中。

  (3)、训练思维能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质疑――质疑解法(或算法)。教学中,注意更新观念,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更多的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又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算法进行反思和质疑,促使学生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时,根据场景列出算式:28×1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结果“336”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算法:①估算。因为28×10=280,所以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②口算。结合情境有先算半年的28×6=168,168×2=336;有先算一季度的28×3=84,84×4=336;有先算10个月,再加2个月的28×10=280,28×2=56,280+56=336;还有按一份奶30元算,然后再减去多算的30×12=360,2×12=24,360-24=336,③笔算。不同的学生能够列出三种竖式,而且自主探索的结果还都对,只是过程有简有繁。然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质疑、反思:为什么这样算(或写)?这样算(写)的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那种更简便、更清楚?更易于理解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流畅性得以体现和。

  (4)、学用结合,落实应用意识的质疑――质疑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和事,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冲突,这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要适时引导。例如:结合平均数的知识,让学生判断下列说法哪些不合理,为什么?①身高145 cm的小明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池塘游泳,不会有危险。②小力8步走了520cm,平均每步走65cm。③一班和二班足球比赛,结果是4比0,这场比赛平均每班进了2球。④电梯里有8人,他们体重的和是430kg,平均每人的体重大约是54kg。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而且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也得以落实。

  总之,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们好问的天性,这正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先决条件,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在数学课堂上把时空让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的提出一些喜欢研究的问题共同探索。那么,“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的现状将会改观。通过这一年多的实验,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意识浓了,在部分学生身上还显现了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理的学习品质。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10

  一、调查目的

  小学生数学作业常见错例分析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日常课堂练习、作业、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的错误情况,包括典型错例、易错题例的展开,力求对错例出现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的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特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和分析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的形式为问卷调查,问卷的基本题型为选择题和少量开放式问答题。内容注要聚焦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错例具体产生的原因、题型以及相关的学习习惯等情况。

  (二)调查的实施

  调查问卷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对三年级进行随即发放,共发放14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32份,回收率 94.3% 。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你会错题吗?

  A.经常错题 【35人 】 B.偶尔错题【97人】 C.不会错题 【0人】

  2.以哪类题的错误居多?

  A.概念题 【13人 】 B.计算题 【46人 】 C.画图题 【6人 】 D.解决问题【67人 】

  3.你认为自己出现错题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可多选]

  A.上课不注意听讲,知识没学会 【13人 】 B.做题马虎,粗心大意【85人 】

  C.受已有知识的负面干扰,相似的概念发生混淆【14人 】 D.没有审清题意【6人 】多选【14人 】

  4.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对于出现的错题,你会及时订正吗?

  A.会 【31人 】 B.有时会【100人 】 C.不会 【1人 】

  5.在出现错题时,你是如何完成订正的 ?[可多选]

  A.独立完成 【85人 】 B.老师帮助 【17人 】 C.家长帮助【20人 】多选【10人 】

  6. 你对数学学习中相似的概念会混淆吗?

  A.经常混淆 【12人 】 B.有时混淆 【90人 】 C.不会混淆【30人 】

  7.你受已有知识的负面影响而造成的错例多不多?

  A.很多 【8人 】 B.有,不多 【101人 】 C.没有【23人 】

  8.你认为什么方法能帮助你减少做错题?[可多选]

  A.上课专心听讲,概念理解清楚 【76人 】 B.相似概念对比记忆,加深印象【12人 】

  C.及时整理错例,举一反三 【2人 】 D.经常复习旧知,促进新知学习【17人 】

  多选【25人 】

  9.你有整理错题的习惯吗? ( )

  A.有 【97人 】 B.没有【35人 】

  10.你认为及时整理错例有什么好处?[可多选]

  A.能巩固强化知识 【16人 】 B.避免同类题目出错 【73人 】 C.很好的复习资料【25人 】

  多选【18人 】

  11、你常写数学日记吗?

  A.有 【18人 】 B.没有【114人 】

  12、你喜欢学数学吗?

  A.喜欢 【91人 】 B.不喜欢 【2人 】 C 比较喜欢【39人 】

  从调查统计分析看,学生出现错例原因很多:

  1、首要就是学生的课堂听讲效率不高。

  多数学生不知道上课听讲的重要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时间很短,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听明白课内所讲的内容,不能及时内化,那么,久而久之就出现了知识上不懂的大问题,当然作业就不能准确、及时的完成了。

  2、其次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培养。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往往会忽视细节,不容易关注一些细节问题。由于学生对于细节的忽视,我们在作业的批改时,试卷的批阅中会发现许多错误都是类同的(数据的抄错,横式漏写结果等种种情况)。这些错误都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对于这样的“粗心”我们老师给予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原谅,但是多次的原谅之后,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但没有改掉粗心的毛病,有些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粗心”会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为改不掉的坏毛病了,培养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刻不容缓。

  3、学生认知水平差产生干扰造成作业错误

  小学生的`知觉常常表现为比较随意,不能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特征,以及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知觉,对感知的对象分析综合、水平差。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一些由于认知原因造成的错误。

  三、结论与建议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即错题分析记录本,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学生建立数学日记本,进行有效反思,通过小日记进行小结。

  在学生的数学日记中体现五个层次的反思:

  (1)错题的根源是什么?

  (2)以后要注意什么?

  (3)怎样克服?

  (4)怎样才能避免重复犯错?

  (5)相关知识点的练习还有那些?

  3、根据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错题的原因,学生纠错时的具体要求。

  比如: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

  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

  (二)教师方面:

  1、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教师研讨课、调查问卷分析和撰写心得等形式,自身的观察、总结、反思能力提高了。

  2、针对学生的错例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初步形成解决策略:

  (1)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题(针对性要强;要让错例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2)培养学生做题时的习惯(如自主检查方法)

  (3)指导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反思。

  (4)课堂上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培养学生口算与笔算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正确率。

  (6)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11

  我于20xx年11月16日被分配到xx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为期6周,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美术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小学美术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美术教育的情况。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美术课堂教学,老师所使用的大多数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美术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美术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非主科不是很重视,尤其是美术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都不会影响到自己成绩的高低。因而,你让他们回家画画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画。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对这节美术课的内容有更多的了解。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发现在现在的小学的教学中很受欢迎,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比较理想,而且减少了教师板书所浪费的时间。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例,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学生大多爱看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很清楚,这就对美术这门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还使得老师变得懒惰起来,大部分老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很少板书,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相对减少了。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开发比绘画能力的提高重视得多,因为创造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对人生产生较大影响的,而动手能力却是家长们过分重视的。调查中,教师采用的大部分是通过提问和回答,讲出和画出自己想法这些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方法。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很少会亲自动手来画给学生看,因为这样会容易导致学生临摹教师的绘画方法,从而导致学生自己没有动脑去想自己该怎么画。所以教师就更好的'利用了多媒体工具——电脑、电视等,从而从审美和创造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总是很活跃。他们备课时不限于教参、优秀教案等书,能够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发挥,这在我实习期间听不同的老师讲课时感受最深。她的语言也十分的幽默,还不时地做一些动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情况有直接的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课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教育实习的调查中得到了验证。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美术学习的情况。

  在调查中,部分学生对我公开表示他们对美术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美术。他们认为自己又不想成为画家,美术学得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况且自己考试时得分低也不会受到家长责怪。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想学好美术的还是有不少的。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毕竟小学生也许还是不断需要被一些新鲜事物来刺激一下的。

  大部分学生喜欢那种上课幽默的,不爱批评学生的,能够和学生很好相处的老师,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多关注自己,即使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这样,这种愿望甚至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他们希望老师多了解他们的真实的想法,宽恕他们的调皮,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去对待他们。而且,有的学生还喜欢关注老师,对老师的衣着,对老师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都感兴趣。看来我们做老师的要好好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便自己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工作。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学有所成!二、正确对待现代多媒体技术。多媒体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去确实的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对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我认为在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过度地使用多媒体可能回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赏识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成绩好与差,老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也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讲尊重,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尊重老师,而且还要求老师尊重学生,作为一个老师要知道,你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另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也要积极地鼓励他去学习,这样的学生只要一有进步,就应该及时表扬,表扬是促使差生进步的一种好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少批评学生,以鼓励为主,即使是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方法,语言最好不要尖锐刻薄,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批评错的地方也应该向学生道歉,这一点恐怕老师们很难做到,其实学生的宽容之心并不比老师差,真心地向学生承认错误的老师可能会更加受学生尊重的,我在实习和调查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

  总之,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其中有些看法也许不尽正确,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从中吸取一些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的水平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我想只要我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坚持下去,多了解当下的教学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但愿我的想法能变成现实。

  最后对在本次调查中给予支持的老师们、学生们表示感谢!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12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随着课程的改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我们数学课堂的常用模式。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要求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技能技巧过程中“想到的”“说”给人“听”,对问题发表看法,讲道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能力。要实现这一要求,作为在学生进行参与、交流、合作时的思想载体——语言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国际数学教育界已把数学语言列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紧密相关。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当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谈论数学,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数学交流。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教师把课堂当成了灌输数学概念、定理、解题方法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会一味的机械模仿、记忆数学概念、定理和解题方法;教学基本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更难以进行数学交流,数学语言的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语言表达教学应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因此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课堂上,还存在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语表达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因没过好语言关而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度差,语言之间的转换不流畅,思维显得缓慢,从而造成数学知识接受、处理困难。我校大部分班级学生在交流时,只有几个学生争相发言,绝大多数学生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即使被迫发言也是吞吞吐吐,表述自己意见时,语言罗嗦、词不达意、条理不清,有的干脆站立不语。这是教学中出现的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也是讲得多,学生说话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是“满堂灌”,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的数学理解力也差,以至随着年级的增长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出现了重重障碍,所以,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离不开数学语言的同步发展的。

  为此,结合我校当前的实际,进行了此次关于小学生在数学课堂口头表达能力情况的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我校课题组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教学产生的作用;

  2、教师对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认识;

  3、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情况及存在问题。

  (二)、学生方面主要包括:

  1、学生在数学课上语言表达的现状;

  2、影响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因素。

  三、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12名数学教师和一至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和部分家长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13

  审题是解题的开始,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的正确与否。而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很多情况下都会在审题这一初始环节中有所体现。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题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从学生心理倾向中分析出产生审题障碍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一下学生审题中产生障碍的主要表现,以及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学习困难的做法与体会。

  一,粗心大意引起结果出错------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例 : 17.58-5.49+4.51

  ==17.59-(5.49+4.51)

  ==17.59-10

  ==7.59

  上面是学生经常出错的典型案例。究其原因:在题目中,学生不是没有掌握加减法计算法则,而是仅凭直觉,一眼看出5.49与4.51可以凑十,于是动起笔来一挥而就;导致结果出错也就不奇怪了。

  上述情况的出现,与学生审题时缺乏细心,耐心是有密切关系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引导学生数学审题过程中,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审题中,要教育引导学生自始至终细心推敲,耐心思考。解题时要有自信,但不能过于轻信自己的经验与直觉;尽管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我们审题时思维却丝毫不能简单化,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事理不清引起算理错误——增加生活数学知识的积累

  例:张师傅把一根长120厘米的自来水管锯成6 截,每锯断一次需小时,张师傅共用了多少时间

  这是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植树问题” 类的应用题。如果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解此类问题时,很可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少学生对张师傅只要把水管锯断5次,就能锯成6截的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无法展开,错误列式为×(120÷6)也就见怪不怪了。

  帮助学生找出题目中隐含的条件,弄清事理与算理,有助于克服学生解题时的心理障碍,提高解题能力。由此及彼,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常识,丰富并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登上五楼,实际上只需登四个楼层之间的楼梯;把一根管子锯成4段,实际只需锯三次;钟敲10下,实际一声与一声的间隔只有9次。…… 随着对生活中数学算理的感知,以及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正确审题,分析与解答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手段单一引起思路狭窄——学会用线段图启发思路

  例:商店里运来一批红,蓝墨水。红墨水占总数的,如果把40盒红墨水换成蓝墨水,蓝墨水则占总数的,红墨水,蓝墨水各多少盒

  有些学生在审题中习惯于从问题与条件中苦苦寻找联系,探索思路,却从不愿意借用线段图进行审题分析,认为用画线段图费时费事。这种单一的审题手段,势必引起思路狭窄,在碰到上面这样的题目时,这些学生就出现了审题障碍。我从“人需要各种营养成份,才能健康生长”,“战士需要各种武器,才能打好胜仗”入手,启发学生:我们只有把握各种审题手段,才能打开解题思路。并指导这些学生学会用好线段图,分析解答应用题。借助线段图表示出的数量关系,学生在对线段图的观察,感知中发现:调换后蓝墨水多的40盒与〔〕相对应,由此可以求出红,蓝墨水的总盒数。这样,学生在审题中借助线段图晓事理,明算理,悟转化,很快把握了数量关系,理顺了解题思路,并从中尝到了甜头,提高了借助线段图与其它手段参与审题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四,迁移障碍引起思路中断——把握课题类化的规律

  例:修一条路,甲需要12天,乙需要15天,甲队工作效率比乙队快百分之几

  这条题目中具体的路程是未知的,只给出两队的工作时间,却要比较工作效率。许多学生认为条件不完备,思维陷入困境,思路难以为继。其实,如果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从“工程问题”这一思路去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求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事物统一起来,这就是进行课题类化。而这种类化首先体现在审题阶段。把握知识迁移和课题类化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既然“路程÷时间=工作效率”,本题中隐含的抽象的工作总量“1”分别除以甲,乙的工作时间,也可以得到甲,乙的工作效率与,在此基础上,再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百分数的应用题,再也不是难事了。

  五,心理习惯引起思维定势----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例:一根绳长176米,第一次用去68米,第二次用去75米,这根绳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就犯下错误,多数同学都是因为心理习惯,思维定势造成的。受“是条件都得用上”的思维定势影响,不少同学做成了176-68-75=33(米)。为将学生这次出现的错误经历转化为他们认知方面的财富,我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转化思考:“这根绳为什么会短 ”“能否把比原来短的米数”换种说法当学生悟出“比原来短的米数”就是“用去的米数”后,我再让学生举一反三,诸如:“比原来少多少钱”就是指“用去了多少钱”,以加深理解。最后,我启发学生对“一根绳长176米”这一多余的条件进行再认识,消除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学生在学习领会转化的思想方法中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六,指向错误引起思维障碍-------提高善抓题目关键的能力

  例:某汽车厂六月份上半月完成了原计划生产任务的一半,下半月前5天每天生产160台汽车,后10天每天生产150台汽车。结果超额完成300台。这个厂上半月生产汽车多少台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在“上半月完成原计划生产任务的一半” 上苦思冥想,以为一定要求出原计划生产的台数,这个题目才能解决。却想不到只要把思维的聚焦点转移到“另一半上”:即下半月实际完成的台数中,去掉超额数,就是原计划生产的一半。只要找准方向,抓住关键,转化思想与方法,所求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审题中善抓关键,把握重点,选准角度,学会从不同的方向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能有助于学生克服障碍,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14

  一、心理轻视,思维出现偏差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以为自己掌握得很好,产生轻视心理,审题时就会思想麻痹,粗心大意,结果在审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例如:把一根长12米的木料,依次锯成长度相等的若干段,锯了3次,每段长多少米?

  学生的解法有两种:

  ①12÷3 = 4(米)

  ②12÷(3 + 1) = 12÷4 = 3(米)

  以上两种解法中,解法①是错误的,解法②是正确的。

  出现解法①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产生了心理轻视,忽视了题中至关重要的词句,根本没有仔细地去思考“锯了3次”的真正含义,想当然地认为“锯了3次”就是“锯成3段”,所以出现“12÷3 = 4(米)”的错误结论。

  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要教学生画简单的情景图,以帮助审题。教师自身也要注重认真审题的引导,作出认真审题的示范,教给学生认真审题的方法。读题时读到关键词句还要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使学生在读题时就学会抓住重点句、关键词,理解重点句、关键词的真正含义,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心理畏惧,信心自我丧失

  小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比较薄弱,当他们看到问题中条件繁多而又复杂时,便会产生畏惧心理,变得紧张起来,不想再去多看题目,更不愿意去分析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了,因此学习的自信心自我丧失。

  例如:一只杯子里装满牛奶,小明第一次喝了半杯,然后加满水搅匀;第二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三次又喝了半杯,然后又加满水搅匀;第四次全部喝完。小明一共喝了多少牛奶?

  在本题中,由于喝了四次,每次喝了牛奶后又加满水,次数较多,条件较繁,分析思路较乱,计算步数较多,学生审题时就认为有一定难度,即使分析计算,还不一定正确,因此,往往会选择放弃。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学习、锲而不舍、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要敢于向困难挑战,相信自我,战胜自我,以提高他们勇于消除心理障碍、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素质。

  三、心理习惯,思维产生定势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或眼前看到的某种心理习惯的干扰,在审题过程中,便会产生思维上的.定势,使审题有误,解题出错。

  例如: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 、 - 、×或÷,组成不同的算式。

  2○2○2 = 2

  学生的填法有:

  ①2 + 2 - 2 = 2

  ②2 - 2 + 2 = 2

  ③2×2÷2 = 2

  ④2÷2×2 = 2

  ⑤2 + 2÷2 = 2

  前四道算式中都只含加、减计算或只含乘、除计算,都按规定的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符合题目要求,结果都得2。而最后一道算式中,既含有加法又含有除法计算,按运算顺序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即2÷2 = 1→2 + 1 = 3。但受上面四题运算顺 序的干扰,部分学生把它的运算顺序定势地理解为2 + 2 = 4→4÷2 = 2。这是明显的运算顺序上的错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概念的教学,既要重视概念建立的条件,又要重视教给学生正确地运用概念、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要正确地运用知识的正迁移,以帮助学生消除不利的思维定势。

  四、思路狭窄,思维焦点错位

  数学问题中包含着已知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问题必须从已知的条件中抓住关键,才能通过中间环节逐步向问题靠近,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在审题中,思维处于狭窄状态,没有把焦点转移到关键条件上,导致思维焦点错位,便会使问题无法得以解决。

  例如:运一堆煤,先用大货车运了一半后,改用一辆载重3吨的小货车运了5次,还剩2 吨,这堆煤一共有多少吨?

  部分学生在审题过程中,思维狭窄地集中在“先用大货车运了一半”这个问题上,以为只有把大货车运的这一半先求出来,再和小货车运的3×5 + 2 = 17吨相加,才能解决问题。就是想不到只要把思维的焦点转移到求“另一半”上,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

  看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改变这种思维的狭窄状态,灵活选择方法解决问题,克服审题中的思维狭窄障碍,提高审题、解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帮助学生找出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引导分析题中隐含条件的作用,正确使用好隐含条件,为学生扫除审题障碍,理清审题思路。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15

  回眸四年来新课程改革所走过的路,怀揣兴奋、幸福、渴求与希望的同时少不了怀疑、困惑与不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愈加有了冷静的思考。“积极应对、稳妥推进,低起点、小步伐、不停歇”是我们实施课改的基本态度。基于此,“有效性”问题成了我们课改在课堂教学层面的的聚焦点。在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的今天,我们为什么提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强调“有效性”是否就是强调“双基”、是否要回到原来的课堂状态中?这是大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为了研究以上问题我们首先从调查数学课堂低效或无效现象入手,从去年九月份开始,听了近50节数学课,有公开观摩探讨课也有朴实的常态课。发现数学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现象腑拾即是,而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教师三个意识的缺乏:一是缺乏学习效率意识,二是缺乏学习结果意识,三是缺乏学习感受意识。对此我们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针对性提出策略建议。

  一、缺乏学习效率意识

  现象1:挥霍课堂教学时间。一位老师上《商不变性质》一课时,让学生做练习,先是在黑板上写题目,学生坐在下面只能“自由活动”,等到题目抄好,几分钟已过去了。学生各自在下面做了一会儿,基本上做好了,又突然叫1名学生上黑板板演。下面的同学又大多“自由活动”了。这样的课节奏太慢了,效率自然可想而知了。

  成因分析:造成教学节奏慢是因为任课教师没有强烈的效率意识,教前准备不足,应该课前写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的却没有这么做,致使寸时寸金的课堂时间白白浪费。另外,教学时考虑不周密,上台学生板演没有与学生在台下练习同步,毫不吝惜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节奏。

  现象2:盲目祛除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课堂华而不实,教师该讲的不敢讲,本来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去进行所谓的“探究学习”,似乎教师不这样做,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而沦为没有新课程理念的守旧教师。

  成因分析:许多教师片面地把探究式学习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代名词,好像课堂上下让学生探究就说明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是落后的,于是该探究也探究,不该探究也探究,似乎成了唯一的学习方式。

  现象3:不会设计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当前一种较为流行的学习方式。良好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促使个体知识技能的更好掌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可我们不少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很差。一位老师让学生合作交流已经写好的内容,由于小组内没有明确分工,发言次序交流要求不明白。有的组内一学生发言时,其他同学很少好好听。有的因为发言人声音很轻,其他同学没法听清。合作交流花去七八分钟,可效果几乎没有。

  成因分析:许多教师认为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所以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合作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一些教师没有很好地对合作学习的要求、程序作规定并进行必要的训练,只是让几位学生围坐在一起无序地进行信息传递,发言者表达大多不到位,听者更是各行其是。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装点门面,做做样子而已。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只是一种形式体现,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

  对策建议:

  1、必须珍惜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保证课堂时间一定是学习时间。

  2、选择合适的探究内容。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有些东西可以探究,但有些东西是不必探究的。倡导探究式学习,并不是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进行探究,应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状况来定。

  3、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适时予以点拨、指导,绝不能放任自流、流于形式。

  4、选择、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若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若问题过深,会影响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即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有争议时、方法多样时、新旧知识比较时。

  5、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对方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表达,经过思考之后进行有序组织语言,达到表达过程有条理;四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五是学会分工与合作,从而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

  二、缺乏学习结果意识

  现象4:顾“点”不顾“面”。不少教师上课为了赶速度,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交流时,叫的大多是成绩好,表达能力好的学生,那些本来应该在课堂上得到多关注的后进学生(学困生)被冷落、忽视,致使“差”的更“差”。我问一位老师为何不让差一点的学生回答或板演,那位老师说,如果叫这些差生回答或板演,定会“卡”住,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那位老师的教学任务是预设好的教学内容,殊不知真正的教学任务是把所有的学生教懂(会)。

  成因分析:一部分教师教学时不愿关注或过多地关注后进生(学困生),是因为他们没有确立正确的教学任务观。他们把完成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而不是把如何设法教会后进生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即便有这样的目标或意愿,也没有通过有效的方法去达成。其实,适当降低一下难度,多让后进生在课堂上展示获得成功,这样不仅能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更能激发持续努力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即便“卡”住,那更是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机。

  现象5:练习反馈不到位。好几堂数学课,教师在让学生练习后对习题作了分析,分析后只是让做对的学生举手。至于哪些学生做错了,错在哪里,分析后懂了没有,怎么解决这些不懂的学生的“不懂症状”,老师没有了下文。这样的教学流程怎么能转化学困生?

  成因分析:练习反馈不到位:一是有的教师对反馈的重要性没有足够重视,二是由于有的教师没有掌握反馈的基本策略。其实反馈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反馈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我们不仅要重视反馈,更要找寻反馈的良策。

  现象6:不敢突破教材的束缚。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以本为本,对教材中一些教学资源不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创造性的使用,依旧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

  成因分析:目前,许多教师不具备开发教材资源的能力。他们过分依赖教材,以至于出现教材上有的不敢不教,教材上没有的不敢补充,不能突破教材的束缚。有时教师也明明知道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却不能设计更好的教学内容。

  现象7:教学要点(重难点)把握不准。有的教师教学时没有抓住重点、难点,时间没有化在刀刃上:该重点理解的内容没有好好引导学生理解,该重点训练的地方没有组织学生好好训练,该化解的难点,没有有效地启发学生化解。致使重点难点内容没有学习掌握到位。

  成因分析:造成教师教学重难点未能把握的原因客观上可能是教师解读、把握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能力低,主观上则是由于教师没有花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好好地研读、把握教材及课程标准。这对教学效果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现象8:面上的训练量不够。在一节《简单分数的加减法》的研讨课上,学生通过在一张长方形纸上画格子理解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接下来的5题练习中,老师都使用了同样的练习方法,出示题目——点名回答。我发现一部分学生一直都没有举过手,而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孩子。这样的练习形式应该是低效的,只有几个优生在表现自己,没有给中等生和差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差生也就不用动脑,听别人的就是,甚至他们跟本就不去思考,觉得反正没他们的事。不少教师在训练时只是让少数学生成为训练者,让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这样一来没有面上训练的“训练”效果难以明显。

  成因分析:教师对练的意识还是不够,没有对面上训练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只有通过“练”才能得到检验,也只有“练”才能真正到位。看看、听听与练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都要让面上学生都经历“练”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效果定会比几位优等生的表演,其他学生旁观(听)来得好。

  对策建议:

  1、推行集体备课。在个人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同年段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把握每一节课的重难点,明确教学目的,探讨课堂结构的设置、环节的安排,特别是对如何灵活使用好教材、激活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

  2、树立新理念。现代课程论主张教师不应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构者。为此,教师必须改变“教教材”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3、提高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教材作为一种文本,已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了。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内的知识,还应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寻找学生生活情景的切入点,并对教材中的具体情节作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来导学。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加强对学习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在此基础上,迅速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作哪些调整,哪些题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应作出恰当的选择。

  5、不仅要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考量学业成绩的智慧含金量,当然还要考量学业成绩获得的时间成本。

  三、缺乏学习感受意识

  现象9: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简单的回答式,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很热烈,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思维训练仍在同一层面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如, 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广角——合理安排〉这节课上,在教学沏茶问题时,老师问了几个问题:“沏茶的这么多工序中,什么事情可以先做?”“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这么细的问题就降低了思考的价值。不如教师直接问:“你要怎么做能让客人尽快地喝上茶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节省时间的方法。

  成因分析:1、没有把握自主学习的实质。学生站起来发言仅是一种行为的参与,关键要看每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是不是主动、积极地思维,有没有独立地思考。2、自主学习的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应该看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看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情况;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发展情况。

  现象10:不会合理地运用评价。几乎所有的课都没有了批评,课堂变成了表扬的舞台。笔者曾经就某一节课粗略统计了一下,教师表扬学生达40余次,这样的表扬实在过多过滥。

  成因分析:有的教师认为,传统评价学生表扬用得太少,使学生缺乏自信心。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教学时,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学生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就给予表扬与赏识。课堂上出现了“你真聪明、你真棒”等夸奖声,但是表扬过多过滥,评价的作用就打了折扣。

  现象11:课堂纪律不佳。有部分教师执教的课堂学生纪律差,学生注意不够集中,且做小动作,随便讲话,东张西望的学生比例不少于30%:教师讲解时不好好听,同学回答问题时更是不能专注倾听,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成因分析:课堂纪律不佳的主要责任在于教师,当然不能完全怪罪现任教老师,以前的任课老师也有一定的责任。责任在于没有把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切实抓起来,对学生应该具有的上课规矩没有系统地持之以恒地加于训练。有的老师对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充分地表达看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学生上课应遵守必要的纪律,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两者没有很好地把握处理,以为重视了前方面,对后方面不能有过分的要求。其实这两方面并不对立矛盾,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当然,也不否认有的教师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不高,驾驭控制课堂秩序的本领不强。

  对策建议:

  1、善于激活学生思维。灵活创设具体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思维状态。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节好课应该越教问题越多,教师应该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教学中本质的变化。

  3、采取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定期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反思、感悟。对学生而言,过多地表扬并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要把言语上的表扬与学生行动上的指导进行有机结合。

  4、采取客观评价。课堂上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做法,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教师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不断地唤醒、激励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而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07-15

小学调查报告11-23

小学数学日记10-30

数学小学作文10-27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03-13

小学环境调查报告08-13

小学调查报告作文12-04

小学作文调查报告05-15

小学作文调查报告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