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
xx镇是中国最美丽乡村——平利的一个大镇,经济繁荣,文明和谐。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务的输出,产生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20xx年我走遍xx镇的各个村庄山区的每一户人家,对xx镇小学生留守儿童做了一次彻底的调查。
经调查,xx镇小学生中,有65%是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中,有42%在学校住宿,35%由爷爷奶奶照管,23%寄养于亲戚家中。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相对差些,特别是偏远山区;孩子的学习成绩也相对差一些,特别是爷爷奶奶带养的;他们的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特别是单亲家庭的。
走访中,许多家长表示,很是渴望有专门服务于留守儿童的学校或机构。
于是,我在安康市参观和走访了许多少儿之家,结合xx镇当地实际情况,开办了爱博少儿之家服务部。致使我亲密接触了留守儿童,大致了解到这个特殊群体的一些特性。
概况:
一、家庭:
申家沟村的留守儿童较多,几乎占全村学生的90%。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条件落后,生活水平偏低,村民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纷纷外出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类型!
万福山村,贾家梁村,大营盘村,女娲山村(乡),木瓜沟村,蒋家坪村,这几个村的留守儿童也较多,占到各村学生的60%。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正月出门,腊月回家。
凤桥村,马鞍山村,东河村,铺子村也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占到各村学生的40%。这些家长间断性的外出打工,有的几个月回家一次,有的每隔一年再出去。
泰山庙村和xx村的留守儿童相对少了一些,占到各村学生的25%。这些家长选择就近务工的多一些,周末照顾自己的孩子也就方便多了。
家庭自身环境也层次不一。
申家沟村的柯友东(家长),王占强(家长)最为偏远,交通最为先进的工具就是摩托车,他们都是三个孩子上学。孩子多,负担重,只好每年在矿区上班,为家庭生活和孩子上学而艰苦奋斗。
也有家庭环境稍好一点的,为了能够住上楼房,响应移民搬迁政策的家长,常年在外拼搏。
还有的家庭已经修建了楼房,但是欠下了外债,当地企业工资低,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只好外出打工。
孩子家长也分几种类型:
积极向上型:努力拼搏,想早日住上楼房,过上更富裕的日子。万福山村的柯星旗,柯贤军的家长属于之一类型,他们努力赚钱在政府统建楼已经订购了房子。
无可奈何型:单亲家庭,一个人承担全家经济支柱,必须外出打工。有的(家长)没有父母的,只好把孩子寄养于亲戚家中。甚至有亲戚不愿意接受的,雇佣保姆带孩子。贾家梁村的余世文,女娲山的万明李,周梦湘等。
社会纵流型:每年外出打工,要么运气不佳,没有赚到钱。要么赚的钱到了年底花光了,第二年还要重新再来。甚至有的孩子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赚钱,另一方却把钱用于赌桌上了(当然,这是个别)。
二、学习:
所有留守儿童的学习偏下,甚至很差。其主要原因有:没有得到正确的家庭教导,或者是随同父母在外地转学回家就读的。
当然,现在的孩子大多都聪明伶俐,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条件,细心的家庭辅导,孩子的学习也会突飞猛进。万福山村的柯星旗就是很好的例子,上三年级转学到中心小学,测试分数语文62分,数学48分,英语5分,在她自身努力下,老师精心教导下,我们细心辅导下,在四年级是就名列前茅,几乎每学期都能得到奖状。这类孩子小时候的家庭教育还是比较好的,家长也是积极向上的。
也有孩子学习呈现波浪起伏的,兴趣来了,学习态度认真,分数也考得好,不想学了,成绩刷一下就掉下去了。陈开鹏,袁小梅属于这一种类型。问其原因,他们有时觉得学习没多大意思。追其原因,家庭因素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家长打电话的次数也较少。
还有的孩子学习就是白脖子,厌学现象严重。胡子文,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个,平时作业抄袭,考试时只有10分左右,这样的成绩怎样能够保障九年义务教育顺利毕业呢?
不按时完成作业是他们的共同点,据学校老师反映,学校的正式作业每天最后交的或者不交的都是留守儿童行列的。
住校的留守儿童在校晚自习有老师辅导,但是周末的作业就没有保障了。周末无法得到辅导,家庭作业不做,致使学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积重难返。
爷爷奶奶带的孩子,写作业基本上为了应付差事,甚至不写。爷爷奶奶没有能力监管或溺爱他们,他们年迈或体弱多病,无力管教孩子,还有的对孩子娇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些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亲戚家寄养的孩子只能靠孩子自己的自觉性了。一般亲戚也是农民,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够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态度,任由其发展,不管不顾,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其身上花费心思。
三、行为:
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的比较特殊,行为怪异,不愿意受约束是他们的共同点。
撒谎现象最为普遍,据我测试95%的留守儿童都会撒谎。记得王素素刚转到中心小学,为了不想上课,课堂中撒谎说肚子痛,在送她去医院前,让她喝了一点板蓝根冲剂,到了医院她就好了。她爸爸告诉我们,他的撒谎技术比较高明。留守儿童中有很多的撒谎大王。
还有许多撒谎骗取零花钱的,撒谎称学校要收钱买本子等等。这一类主要表现在爷奶所带的留守儿童,他们年事已高,心痛1毛钱电话费,不与老师沟通,要钱就给。
更有严重的,干了错事或者坏事,就算证据确凿,他也不会承认。更别说勇于承认错误了。郑子坤,8岁,上一年级,至今没有户口,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主要靠其姑姑郑家贵监护,行为习惯很不好。有一天上课时,班主任陈老师的一支钢笔放在讲桌上,在老师转身之际,坐在第一排的他将那支钢笔拿走,放在自己书包里。待老师发现追查时,他背着牛头不认赃,直至老师从同书包拿出钢笔时,他还要狡辩说是xxx同学昨天给他的。这一类孩子,家长沟通的特别少,一年到头几乎不打电话给孩子。
出门不打招呼现象普遍存在。很多爷爷奶奶拿着棍子找孙子,即使找到了也没有几个听话回家的。陈西坤,陈西涛的爷爷几乎每天下午都要找这兄弟俩。
偷东西的行为最为恶劣。在学校偷拿同学的钱,零食,玩具等。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来填补他们的占有欲。有的孩子在学校附近商店偷拿零食,文具。更有行为恶劣的在邻居家偷钱,家长得知后,有的甚至庇护孩子,这可真是纵虎归山啊!
打架现象发生在留守儿童群体居多。他们基本上不讲道理,严重暴力倾向。在一次调解胡正杰同学打人事件时,他的检讨书是这样写的,原文如下:“我保证我不打人,但是前提是做最好不要有人惹我,要不然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打别人。请不要惹我。我保证不打人不骂人不说谎,我的忘性很大,请同学们提醒要不然我是会忘记的,请大家经常提醒。当然我自己也会记住的,我会将今天的话记在心里,以后不会做出用武力解决问题,找老师解决问题的。保证人:胡正杰”。 许多留守儿童和他一样,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挥动拳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骂人就更不用说了,很多都已经成了口头禅。骂人现象主要来自家庭教育,也有社会教育。孩子骂人时,监护人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被骂人不会计较。甚至有的爷爷奶奶还教自己的孙子骂人,教会了却又经常受到孙子的骂辱。
四、习惯: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缺乏良好习惯,坏的习惯却不少,并且难以纠正。表现为以下方面:
乱丢垃圾,上厕所不冲水,不叠被子,不洗脸洗澡,不换衣服等不讲卫生的坏习惯。
安全意识低下,走公路中间,爬树,翻院墙,爬窗户,下河洗澡,用异物插电源插座等。
不按时关灯睡觉,不按时起床。
进屋前不敲门,见到老师和长辈不打招呼。
破坏力太强。记得前年暑假,我们为留守儿童举办了学习班,几个孩子同时坐在我的办公椅上,他们议论着办公椅是否结实,直至同时承受了五位同学还没有坏,于是他们一起喊口号:“一,二,三!嘿!”……椅子终于坏了,他们乐了。我的郁闷啊!门锁,窗纱,遥控器,电脑,音响,课桌,凳子都是被破坏的对象,就连厕所的冲水箱也不放过。
家 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究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五、心里:
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据老师反映,有些留守儿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爷爷奶奶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因而很难和别人沟通。小学和初中是留守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爷爷奶奶通常溺爱他们,造成了他们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相对其他孩子要缓慢一些,这也造成了日后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
心理方面,好奇心特别强,但是他们又不会对其不懂的事情请教别人,而是自己以身试法。
每当老师和在校留守儿童沟通时,这些孩子说过的声音特别小,甚至不说话,父母打电话给他也是如此。喜欢交往学习差,坏毛病多的同学做伙伴。
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 。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还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大多数留守儿童很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陪同自己上学和生活。
建议:
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定期“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一方面利用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2、留守儿童的就学成长情况
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是形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父母长期外出,对他们身心的伤害和亲情缺失的影响很大。许多以外省务工为主要打工地的父母为了省下路费钱,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几乎为零。因此,留守儿童离开学校以后,其他的学习几乎无人监管。
二、留守儿童产生根源及分析
1、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我国常年约有1、2亿的农民工在全国各地不断的流动,xx县约有10万多农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就是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成为留守儿童。
3、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关注很少,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使留守儿童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留守儿童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其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些监护人仅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大门。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学校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人。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直接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少量的留守儿童还会产生轻生自杀的想法。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易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因此辍学的情况也多。
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乏力;二是父母关爱的缺失;三是监护人能力有限;四是学校教育不到位。
四、对策建议
如何来教育、管理和监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
2、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学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含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感。
(4)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青、妇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职能,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3、社会舆论监督方面
目前,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首先,很多村民认为这是家庭的 “私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家长的责任,“别人的孩子,我们不好去管”。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障碍。因此,要维护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权益、帮助父母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千万个家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或缓解的大问题。大众媒体要引导政府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关心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促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最后,媒体也应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的舆论导向,要正视、理解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与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4、社会工作方面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型的职业,在解决因急剧社会变迁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工作倡导助人自助,擅长于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的工作方法,对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体制、法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外,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做好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组织化程度,为此,工、青、妇、民政和社区都应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的介入,依法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的政府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爱的港湾,构建温暖的“家”,真心呵护留守儿童,营造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温氛围,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快乐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
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他们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更像是这个时代的孤儿,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而存在,他们的存在与我们也息息相关。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真心有爱并持续被恩典推动的人奉献参与。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这是造成在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留守儿童社会相关问题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大量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这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三、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五、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留守儿童心理相关问题如下: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父母不在身边的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失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可能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和社会无情。
总结: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由于第一监护人出现缺位,导致诸多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对于我们能做什么呢?
也许我们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属灵的父母,用一颗为父为母的心肠,切实地去关心和帮助他们,体恤他们的忧伤,用无条件的爱去爱他们,陪伴他们成长,教导他们走正路……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现代化脚步显著加快。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的劳动力也日益增加,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弟涌进了打工的潮流。而农田则承包到少数雇主手中,年底则带着钞票回家热热闹闹地过年,年初又大包小包地奔向远乡工地,一阵欢喜,一阵悲凉,家里只剩下幼儿几人,各乡村冷冷清清的,这样的现象循环了一年又一年。
最近,我们组3人在各村做了一次调查,调查户数达数百户。结果每5户就有4户中有人员外出打工,而留守孩子在家自立的只有少部分,有多于一半的孩子有监护人,由此看来,隔代教育现象很严重。
其实以前,就有诸多新闻媒体报道了这些问题。让孩子自己生活,也许确实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曾在一些电视节目上看到一些十来岁的孩子就能在家自己做饭,而且屋舍收拾得井井有条。到银行取款也是熟练得很,使其独立是对孩子的一种较好的锻炼方式。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怎能离得开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知已,他们大多有很多心里话要向人倾诉,此时父母便是最佳人选,但倘若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就只能将这些都埋藏在心里。这是因时代的隔阂使祖辈与孙辈无法达到理想的沟通与交流,慢慢地这类儿童就会变得沉默寡言、孤僻、常感抑郁,专家们常说的青少年心理病症,多由此引发,心病还得心药医,父母在家里显得极为重要。
近年来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及自杀事件涉及的学生,他们大多数也是留守儿童,内心压抑,不能积极面对生活的恶果,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申明,青少年在自杀或违法犯罪之前都有明显的迹象,这些迹象是父母很易觉察的。如果父母在身边,他们可以避免这些事的发生。一起起这样的事件,令人怵目惊心,更多的时候,我们将矛头指向了学校教育。的确,中国的教育比起国外的教育确有差距,但我们认为缺乏家庭教育才是此类事件的根源所在。因此父母也肩负着育人的职责而非单纯地抚养他们。
就经济方面来说,或许留守儿童比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要宽裕,留守儿童的生活费多由自己掌管,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对资金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考虑与准备,可就是经济宽裕,又加之自理自制能力跟不上,造成孩子们乱花钱,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
孩子们的自制力有限,他们一有钱,就四处溜达。一晃就到了网吧。我们知道网络对青少年有不可言传的诱惑力,好多父母在身旁的孩子尚且不时地偷着去网吧、逃课,更何况留守儿童呢?他们既没有监护人,经济又宽裕,这方面的问题更是严重,学校对此怕也是爱莫能助。
我调查访问了某些家长,他们都对孩子是否会学坏这一问题表现乐观;少数表示无奈,没办法。孩子上学需要钱,种田收入又不够,但据我们所知,很多农民工挣足了钱,孩子却并没有能继续上学。世事难料,谁又能说谁老实的孩子在环境变化中不会变坏,要知道,这个物质充裕的时代,充满了各种诱惑,那些未成人滑入深渊完全可能。
我们一直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他们需要呵护与培养。可是面对这么多留守儿童,我们不觉要打一个大问号,我们社会的希望在哪里?
那些留守儿童看起来自由自在,快乐得像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实际上内心孤独得很。调查发现孩子们普遍希望父母在自己的身旁,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们总是默默地流着泪水。他们还提到每逢节假日看见别家都团团圆圆,他们就坐在电视机前吃零食,内心确实很空虚。偶尔病了,也得不到安慰,这些都是他们默默承受的,虽然年底父母都回家,可呆不了半个月就要离开,其实他们很想对父母说别走,但还是没说出口,只能静静地望着父母远去的背影。祈祷他们在外平安,期待他们的再次归来。
他们的诉说让人听了愁肠寸断,当今社会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处于这种状况,父母迫不得已,他们也无奈,社会也没辙。社会早就暴露了这一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于是创办一些寄宿式学校,解决了表面上的问题,但我们期望更好的解决方案早日诞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4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农村的隐形失业问题就愈发凸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一步上升,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城务工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得知,农村留守儿童则存在由于监护人对儿童学习生活都过少的介入,缺乏亲情等生活问题,导致其心理出现偏差,这些问题的形成有社会方面也有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原因。
一、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主要问题
1、关注太少,导致孩子厌学的问题
很多父母在外务工,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文化水平较低,没办法帮助孩子的学习,即使有学习方面的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也很低。
2、缺乏亲情的安慰导致生活问题
多半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出外打工,他们希望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给予,越来越多的孩子意识到家庭的完整和父母的关怀比经济更重要,因为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很多成长的烦恼,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父母在这方面应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但留守儿童往往没人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对其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建议和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不但要从人文上,更要从法律制度上解决,将问题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只有把问题放大化,调查才不至于纸上谈兵,才能够治标治本。
1、消除城乡距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关键的核心不是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与户籍关联的城乡差距,弱化各种制度,进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这是解决的根本所在。
2、加大社会帮助力量
社会组织,尤其是对于儿童的帮助机构在我国还较为薄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也应该提到议程上,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作用,加强与社区沟通,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3、建立农村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就当今社会现状来看,社会对于少年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基层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是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在社区教育中处于空白,而这些机构可以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组成;
4、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现今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很差,有的学习甚至没有寄宿的条件,政府应对于寄宿学习加大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对于留守少年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5、加大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课程
不但要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环境,还要关注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其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的出现源于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但又因种种原因无法将子女一起带到身边上学,子女只能留在了农村家里,父母一方或爷爷、奶奶、其他亲属代为照看。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之爱,缺少良好的教育管理和指导,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和行为性格上转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调查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学业学习、心理健康、行为性格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和目前的成长发展情况,对比留守儿童与父母均在身边儿童的差异,分析留守儿童行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促进留守儿童顺利健康成长的对策,意义重大。
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293名,教职工18名,经摸底调查,我校现有留守儿童113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8.6% ,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6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8.8%。对四、六年级的2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涉及生活现状、学业学习、心理健康、行为性格等方面的18个问题,比较全面的了解了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准备。确定调查目的、对象(四、五、六年级)
调查内容、方法,查阅资料,制定问卷调查表。
本次调查问卷是根据国家《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精神,设计了《蒿塔小学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包含生活现状、学业学习、心理健康、行为性格、受关注程度和自信心等几个方面的18个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选择,统计对选择项目的人数占参选总人数的百分数,来了解学生总体上的现状和心理倾向性特点。调查表如下。
蒿塔小学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
1. 你爸妈外出务工多长时间了?( )
(1)一年 (2)二年 (3)三年 (4)更长时间
2.爸妈外出务工,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
(1) 爷爷 奶奶 (2) 外公 外婆 (3) 寄宿学校
3. 爸妈不在身边,生活上有什么变化?( )
(1) 没有变化 (2) 更自由了 (3)过得不如以前好
4. 爸妈不在家,你是否感觉安全?( )
(1)不安全(2)安全(3)在不在都一样
5.爸妈不在身边,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
(1)没有影响 (2)我进步了 (3)我退步了
6. 爸妈不在身边,你的行为习惯有什么改变?( )
(1)没有改变 (2) 更加懂事了 (3) 缺点又增加了
7. 爸妈不在身边,你的性格有什么改变?( )
(1)更加开朗了 (2)更加孤僻了 (3) 没有变化
8. 爸妈不在身边,你有心事向谁诉说?( )
(1)家人 (2)老师 (3)小朋友 (4)谁都不说
9.你对爸妈满意吗?( )(1)满意(2)不满意 (3)无所谓
10.你想爸妈了,会怎么做?( )
(1)打电话或写信 (2)不作声或偷偷哭泣 (3)找爷爷奶奶说话(4) 从来不想
11.你与父母的联系( )。
(1)每月一次(2)每周一次(3)每天一次(4)不常联系,记不清
12、你敢把你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吗?为什么?( )
(1)不敢。因为( )a、不想再给他们添麻烦;
b、怕父母不理解,批评我;
c、因为我不认真学习,不好意思说;
d、因为我说出来,他们也不理或不答应。
(2)能把真实想法告诉父母。父母理解我,我也理解父母。
13、学习情况调查( )(可以填几项)。
(1)学习压力大;(2)我的成绩可以;(3)我爱读书;(4)我的成绩不好;(5)我不爱读书;(6)上学不如打工等。
14、本期老师找你谈过几次心?( )
(1)没谈过 (2)谈过( )次
15、谁给你的压力最大( ):
(1)父母;(2)老师;(3)自己;(4)其他家人
16、除吃饭的钱外;每周有零花钱_____元。
17、我自己感觉( )(1)、很优秀(2)、比较好(3)、比较差;(4)很差。
18、我最希望和 在一起,因为 。
第二步: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由于低年级学生较小,留守儿童人数相对较少,所以问卷调查主要选取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调查学生的在校外的生活和表现,以及调查表上具有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归纳、统计数据。
二、结论和分析
依据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比例大,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8.8%。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打工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占73.7%,在四年以上的占15.8%,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住的占36.9%,35.9%的儿童感到父母不在不安全,留守儿童除过吃早餐的钱外,平均零花钱每周只有5元,每天不足1元,有56.4%的留守儿童感到生活不如父母在家的时候,对父母不满意和无所谓的留守儿童占24.3%,想父母时不做声或偷偷的哭泣的和从来不想父母的儿童占5.2%,有65.8%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的给自己的压力很大。这些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不容乐观,因缺少父母的爱感到孤独,生活比较贫穷,个人压力较大,在他们10岁左右的年龄段,不该有的家庭压力和人生压力都不同程度的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扭曲化倾向,对父母出现信任危机,因种种原因不愿意讲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他们在学校和社会得到老师和监护人的心理帮助较少,非常思念父母,希望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具体而言,有以下特点:
1、生活现状堪忧。留守儿童家庭大都不太富裕,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这些家庭生活条件差,加之老人素有节俭的习惯,多留守儿童的生活标准要求比较,有的不重视早餐,有时吃有时不吃早餐,在生活上基本上是有啥吃啥,留守儿童的零花钱也比较少。很多孩子营养跟不上,生活质量差,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
2、安全感降低,安全问题突出。由于36.9%留守儿童是由年龄偏大的祖辈监护,他们中有一部分不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监护,而且还要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还有个别儿童无人监护,使得35.9%的留守儿童感到不安全。一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治疗,遇到意外情况不能得到帮助,安全隐患增加。
3、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有41.7%的留守儿童有心思谁都不说,28.6%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变得孤僻,有65.8%的儿童给自己的压力很大,对父母不满意和无所谓的留守儿童占24.3%,想父母时不做声或偷偷的哭泣的和从来不想父母的儿童占5.2%,34.2%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很差,缺乏自信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留守儿童感到寂寞和孤独,这种孤独感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性格、交流、学习和生活,这最主要的原因是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管缺位,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扭曲倾向,甚至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有的与父母疏远,和父母打电话交流的次数特别少,甚至从不主动交流。
4、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降低,行为习惯变坏。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调查结果显示,40.8%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学习退步,20.4%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学生成绩不好。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在家了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28.6%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的缺点越来越多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变坏了,据谈话调查,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不听监护人的话,顶撞祖辈、不服管理、逆反心理强。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到,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安全、心理健康、学习和行为性格等方面都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与父母均在身边的儿童存在明显的差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亲情的缺失,家庭监管能力降低,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倾向性的对策。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形成合力,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促进留守儿童顺利健康发展。
第一,大力宣传,引导支持,政策倾斜,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让家长明确家庭发展以孩子的成长为后动,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留下孩子长期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外出一方并经常通过电话与孩子交流,弥补孩子的亲情感。父母都需要外出务工的,尽量带上孩子,让孩子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支持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今年国家免除借读费就是特别号的举措,对让留守儿童不在留守具有非常重大的推进作用。父母都需要外出务工,又实在带不上孩子的,要找到有知识、有监管能力的监护人,不要把孩子留给多病的老人,使本该属于被监护人的孩子变成老人的“监护人”。
第二、投入资金,建社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便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第三、家长定期不定期的与孩子对话,至少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他们在外打工时不忘与孩子沟通交流:有可能面对面接触固然好,不可能的话,也该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络,在联系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要及时了解子女近期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学习,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同时要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即使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个方面的情况。不要只顾挣钱,忘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同时如果经济允许,应尽可能在农忙或春节时多回家看看孩子,或者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第四、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因为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问题,丰厚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具备教育专业的基本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是关键。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儿童多关注、鼓励和帮助,通过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地了解和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另外,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上,老师应以鼓励为主。并且,还要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以能共同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第五,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困惑。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开设心理课程和配备心理教育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引导儿童积极、健康、全面成长。
第六、建立少年儿童校外活动中心,为留守儿童在校外参加有益的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目前,可供学生在校外活动的场所和机构较少,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活动中心,使得农村少年儿童在校外的活动无场地,无器材,无组织,基本处于空白。多数没有家庭监管的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多与伙伴自由活动,有的上网吧打游戏通宵不归、有的打架斗殴甚至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长期下去,影响力儿童的身心健康。因而,建立少年儿童校外活动中心,为留守儿童在校外参加有益的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也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受亲情关爱缺失,庭教育缺乏、学校针对性教育缺少和社会关注不够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健康和行为问题突出。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完善合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困难和混或,使他们能和父母均在身边的儿童一样,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将来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伴随着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为了更多地了解、关注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对策。近期,许昌县教育部门组织人员深入河街、艾庄等乡镇开展了调查活动,现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截至XX年6月,该县共有中小学生76071人,留守儿童12751人,占学生总数的16.8%;其中女生581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5.6%,男生693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4.4%;小学留守儿童9190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2%,占小学生总数的17.2%,中学留守儿童3561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8%,占中学生总数的15.8%;寄宿生646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1%,非寄宿生628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9%;父母双方中一方外出的739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8%,两方均外出的5353人,占4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教育问题突出。一是留守儿童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监护人因年龄、身体、文化水平等方面原因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二是学校教育泛化,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经费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和教育设施较落后。四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等原因,导致在校留守儿童学习的总体成绩低于城乡、农村正常家庭孩子。
(二)身心健康发展存在诸多缺陷。一是人格发展不健全。从个性特征上看,留守儿童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二是性格有明显缺陷。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致使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监护”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三是道德行为规范失常。监护不力、自控能力较差,留守儿童无法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使其道德准则下降,容易出现厌学逃学辍学、打群架偷盗等不良甚至违法行为。四是身体健康状况差。由于农村医疗条件相对差、留守儿童生活卫生习惯不当等原因,造成他们身体素质较差,饮食和营养状况不佳。
(三)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养成。一是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等生活行为有待规范。80%的留守儿童生活质量较差、无规律,在个人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存在问题。二是组织纪律、学习方式方法等学习行为方面有待规范。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比其他学生差,缺乏学习热情,消极、被动对待学习。三是加强身体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有待规范。
(四)安全保护有待提高。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较差、防护能力弱,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以及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进城务工人员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高昂费用、升学考试、各地教材版本不同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7
——留守儿童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 “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8
一、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课题提出的背景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来突出的社会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他们以温暖、约束、管理,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出入网吧,行为习惯差,有的还走上犯罪道路。
(2)隔代教育问题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 ,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联络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给他们爱,给他们温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生活充满阳光。
②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的问题,督促他们学习。在校期间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校外和监督人联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使他们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
③解决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交往误区,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感恩情怀、合作意识。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完全中学,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以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
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父母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大,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全面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四、研究的内容:
1、宁县五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宁县五中 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宁县五中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 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初中部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 、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 、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 、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政教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图书馆各类资料齐全,多媒体教室全天候开放,查找资料方便。
3.我校是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4.作为专任教师,有利于和留守学生沟通, 便于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
七、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政教处、教导处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和赵书良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9
一、监护人调查
调查中,我们走访了 名监护人,其中男性 名,占 %;女性 名,占 % ,%。职业方面, %的监护人为农民;年龄结构方面,监护人的加权平均年龄为 岁,其中60岁以上的监护人比例高达 %,70岁以上的达 %;婚姻状况方面, %,的监护人配偶健在, %的丧偶寡居;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关系方面, %的监护人为留守儿童的(外)曾祖父母或祖父母,监护人为亲戚的多是与留守儿童父母同辈的成年近亲属或者朋友。
在对监护人的调查和访谈中,我们不仅发现了与留守儿童父母方面相同的问题,对于高龄监护人,还有以下特殊的问题:
(一)监护人自身精力和体力的不支
在农村,加权平均年龄为59.29岁的监护人无论是在精力还是在体力方面,基本上是一个生活只能自理的群体,让这个年龄段的人监护儿童,对其而言实为力不从心,只能勉为其难地照顾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更为甚者,我们在实际走访中还发现了一些留守儿童反过来照顾监护人的“反监护”案例。
(二)监护人对儿童教育的误解与矛盾心理
调查显示 %的监护人认为必须让留守儿童完成义务教育,其中 %的监护人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 %的希望儿童将来能上好的大学。即便如此,仍有 % 的监护人认为“孩子只要读完书能识字将来能在家劳动就行”。此外,在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状况和关注程度上,仅有 % 的监护人表示对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比较了解;在监护人与儿童的日常聊天中,学习的话题占 %,其次分别为要听话、注意安全和吃饭穿衣方面的问题;在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最担心的诸多选项中,对男孩和女孩的学习关注度分别为 %和 %
为什么监护人在对儿童的期望、接受教育的态度和对儿童学习的实际关注度方面有近20个百分点的差距呢?我们在与教师、监护人、父母和村干部的访谈中找到了一些线索:一方面,监护人与父母一样对学校教育和自己的职责有着同样错误的认识和消极的`态度。大多数的监护人认为其主要责任就是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至于学习那是学校应该管的事,道德教育尽管他们也可以管,但主要还是儿童父母的责任。另一方面,留守儿童成长和生活在童的监管和学习辅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用监护人的话讲就是“不好管”;再加上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两个孩子的大多是一男一女,父母家长“对他们都看得比较金贵”,这也使得监护人在对儿童的管教和督促上有所顾忌。这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使监护人转而将主要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儿童的生活、健康和安全上,而对儿童教育上的问题有所顾忌和回避,以便在其父母回来时能毫发无损将孩子交还,自己也“好交差”。这正如一位监护人(爷爷)在访谈中提到:“如果他(留守儿童)爸妈因为他不听话打他,可能没事但如果我们做爷爷奶奶的也打他,他可能会有想法。他会想我们又不是他爸爸妈妈,不该打他,会反感。其实我们都上年纪了,也不能过分担心孙儿孙女。也总有个顾忌,不能给他们留下个坏印象。”这在对监护人所自认为比较难处理的事项调查中也得到了应证:监护人认为其感觉较为难以处理的首要问题分别是成绩不好、孩子严重受伤、不听话以及受到人身伤害等,由此可见,监护人对儿童教育的错误认识以及其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矛盾心理,使得监护人不太积极地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尤其对于亲戚类型的监护人而言更是如此—尽管他们对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最为朴素的理解。
(三)监护人本身文化水平使其难承担起教育辅导的责任
除前述因素外,虽然调查数据表明 %)的监护人会较常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但 与我们与父母、教师、儿童、干部和其他监护人的访谈中所获的信息有根本性的不同,他们认为绝大多数的监护人除了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外,对其学习的辅导几乎是力不从心:监护人中高达80%以上的为祖父母,接受过完整初等教育的凤毛麟角且精力和体力有限,又要忙于家中田间事务,几乎不可能对儿童进行辅导,尤其是心理上的关怀和辅导。这一点在我们与祖父母型的监护人的访谈中得到了证实,而且还发现他们所理解的教育和心理关怀就是平时生活中的一些道德教育,如要听话、要尊敬长辈、不要打架等等。
(四)监护人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的困惑
虽然有前文所描述的种种问题,但不能否认的事实是监护人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道德和伦理方面--还是作出过尝试和努力,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讲道理、体罚等。但这往往起不了什么作用,一方面,儿童的眼界和思想比监护人要开阔和活跃,监护人往往并不能说服儿童,反而“还被他们(儿童)顶得无话可说;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隔代或者非直系血缘关系所造成的心理隔阂及儿童成长时期的逆反心理作用,体罚往往并不起作用,甚至还会引起儿童更强的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形下,监护人就感到不知所措,毫无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保证儿童在生活、健康和安全方面不出大的问题,而在教育方面有所退缩。监护人中的父母和亲戚由于与留守的父母有很大的共同之处,因此这里对监护人的讨论主要是针对隔代监护的高龄祖父母而言。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亲情缺失,多数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
父母在外打工使留守儿童感觉亲情缺失,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少倾诉对象,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心理抑郁,性格内向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一些留守女孩在生理变化出现时由于得不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关心和指导,往往表现出极大的惊慌和不安。调查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年以上的占33%,二年以上的占25%,三年以上的居多数,占42%;26.7%的父母半年以上才能回一次家,80%的父母靠电话来维系与孩子的联系,但一周内能与孩子联系一次的父母还不到1/3,76.7%的留守儿童想念父母,难以应对亲情关系的断裂和隔膜,15.7%的留守儿童感觉对父母陌生,认为与父母联系不联系无所谓;,40%的留守儿童胆小怕事,循规蹈矩,20%的留守儿童内心压抑,渴望监护人的理解和沟通。老人们这样陈述:“娃自她妈走了以后,一放学就守在电话旁,眼泪汪汪地等电话,问也不言语,真是把我害苦了。”
2、教育不够,许多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良
在调查中,教师、代理家长一致认为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隔代教育力不从心。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文化素质偏低,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难以给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在学习上也不能给留守儿童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老人与孩子的代沟较深,难以沟通交流。父母在家时是勤学苦读,善于钻研,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父母赴外地务工后,由爷爷奶奶照料,他开始变得生活懒散,疏于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二是学校和家庭沟通不够,影响了留守儿童品德和学习的发展。由于农村学校教师普遍负担重,对留守儿童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委托监护人取得联系和沟通。同时,委托监护人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的意识差,有的委托监护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师是谁。调查中发现,65%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或一般,成绩非常优秀者较少。有些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致使一些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调查显示,留守儿童 中,成绩优秀的占6%左右,成绩中等或一般的在89%以上。一些留守儿童由于承担了较多的农活、家务活,致使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孩子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3、监护不力,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突出
由于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年龄偏大的祖辈监护,所以他们中有一部分不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监护,而且还过早地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还有个别儿童无人监护,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一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治疗,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
4、生活贫困,许多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从各地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居住地离县城近的较少,居住在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的较多,而他们的家庭多数比较贫困。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从事体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这些家庭生活条件差,加之老人素有节俭的习惯,很少有新鲜蔬菜水果,基本上是有啥吃啥。据调查显示,80%以上的监护人不懂得营养搭配,大多数孩子营养跟不上生活质量差,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 一些学校老师认为,部分留守儿童在听课时出现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等现象。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0
一.调查问题
本次我们所调查的课题是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探析,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但是大多数值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我们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出发,给留守儿童内心情感的探析,从而能从内在情感方面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帮助。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长时间的不在身边,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同时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改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可以弥补他们亲情、心理健康方面的缺失,能够让他们更好的成长。
二.调查结果
我们发现父母回家频率较低的孩子相于其他非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以下四种不良心理:其一,是性格柔弱内向,父母常时间的不回家,让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其二,是自卑心理障碍,我们所调查的孩子年龄大多集中在8至12岁,很显然这个阶段的孩子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 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其三,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孩子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其四,怨恨父母,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一年难得回来一次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喜欢父母和父母亲近,反而是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对自己的不关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与临时监护人关系好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愿意与人交流,帮助家里人做家务,对于父母在外工作也是相当的理解,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的关系良好,有较多的朋友,经常参加学校的课余活动。而与其相反的孩子,在家几乎找不到安全感,心里常常觉得自己是无用的不受人喜爱,常常跟监护人关系差常常与他们发生争吵,跟父母的关系也较为一般,不愿多与人交流。这个在我们访谈的过程中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他对我们的到来充满了不安全感,回答我们的问时也只有短短的'一个字。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孩子与监护人关系的好坏对亲子关系有很深的影响。
三.问题分析
我们了解到多数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通话时间在十分钟之内,占53.5%。而且不到一分钟的竟也占到了12.5%,而三十分钟以上的通话时间比率占10%。为什么父母与孩子的电话沟通时间比我们想象中短那么多。原因有以下得知,对于农村家庭,特别是贫困山区里的家庭,经济收入都是来之不易的,他们的每日每月花费都是计划好的,在花费上特别珍惜,他们会尽量缩短通话时间,节省通话费用。另外,在外打工的父母平日工作繁忙,很难抽空给家里打个电话,一般只有碰到节假日时才会和家里人通电话。
四.问题建议
针对父母、临时监护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但由于调查时间、调查对象等众多条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调查经验不足,因此这些建议仅作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一)对父母的建议
1、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父母适当增加归家频率,如果条件允许,假期可以接孩子可以去父母身边。
2、定期“温馨对话”,拓宽聊天内容。在外打工的父母,要及时了解子女的近况,一方面利用书信或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时不时的交流沟通,时间最好控制在一个星期一至两次,通话时间最好在十分钟左右,同时改善谈话内容,聊天内容可以多元化,包括学习、生活、品德,走出传统的只聊学习、物质需求这两个方面。
3、加强亲子互动。父母外出打工归家后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这其中可以包括:父母和孩子一起逛街、一起看电视、陪孩子一起看书做作业,带孩子出去玩、跟孩子聊聊外面的世界、在睡前给孩子将故事等等。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不断缩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
4、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在外时,了解孩子在家的状况;归家时,得知孩子的生活习惯喜好,使之与孩子交流时减少障碍。
(二)对监护人的建议
1、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首先,监护人要定期与班主任老师通过电话、见面等方式多做沟通,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其次,要对孩子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能够在学习生活上帮助到孩子;最后,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不要让孩子感受到与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有所区别,从而产生心理阴影。
2、多关心孩子,能够让孩子诉说心理话。对孩子的任何反常现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让其影响孩子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
3、对监护人进行教育引导,让其知道自己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性,改善部分传统观念,例如:重男轻女;认为孩子只要交给学校老师管理就好等。
(三)对留守儿童的建议
1、提高认知能力,理解父母。建议留守儿童多看些有益书籍,并从中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容易,能够自己努力提升自我,为父母减轻压力。
2、学会自我鼓励,提升自信。从生活中找到自信,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缺点,多参与课外活动,并从活动中找到自我认可感,从而鼓励自我,提升自己的信心。
3、拓宽自我交际范围,主动和他人交流。交际范围要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庭和班级里,通过课外活动,多和其他朋友交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和其他朋友的交流中获得快乐。
(四)对学校的建议
1、设置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全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挖掘孩子的潜能。开展孩子最感兴趣的课堂既可以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又可以让孩子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有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孩子们对父母的依赖会有所减少,这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3、试行“托管”制度。即要求每个“留守学生”找一个自己熟悉而又信任的老师作为托管人。托管老师可以是班主任、任课老师,也可以是学校职工。建立托管关系后托管教师就是留守学生的包保责任人,托管老师每周与“留守学生”至少进行一次交心谈心,了解其思想、学习、交友及生活等情况,学校每月定期召集托管老师、班主任老师交流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工作。每学期末要安排一次托管老师与“留守学生”家人见面会,以加强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五)对社会的建议
1、政府和社会举办关爱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如“爱心教师”评比、“爱心救助”、“爱心妈妈”评选等活动,以便更加深入的关心留守儿童,并及时为他们解决问题。
2、呼吁更多的大学生来到留守儿童身边,积极来到农村支教,给他们注入最新、最热、最鲜活的血液,给他们带来最真、最实、最宝贵的帮助。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1
根据全国妇联XX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全国农村流动儿童达2877万,两者之和约占全国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省份。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等省份已超过50%,而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也已超过40%。可见除中西部地区外,留守儿童也分布于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根据妇联《报告》,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入学率在96%以上,但是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近1/3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10.7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关爱留守儿童支教调研的准备
基于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我们社团总会为了调研留守儿童相关问题,前期由覃桂东团长等同学来到覃排社区考察调研场地。
一、 明确调研目的:
关爱留守儿童,提高自身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
二、 考察调研背景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三、调研时间
XX年7月19日—7月25日
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通过和覃排初中蓝老师的谈话中得知,覃排社区的儿童中95%
的儿童为留守儿童。很多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xx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覃排社区外出打工主要原因
1.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应用推广不足,造血功能差,是造成覃排社区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居居民文化水平较低。
2、经济结构单一,覃排社区的产业结构以种养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经济作物以糖蔗、葡萄、百香果种植为主,缺乏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
3、因病(因残)致贫,覃排社区属于边远山区,工作条件、医疗条件、卫生条件等生活条件较差,各疾病发生较高。
4、因学致贫,现在学生上学费用较高,特别是大学学费,因此使有大部分学生的家庭致贫。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XX年7月22日,调研组在覃排社区第一书记黄书记的带领下,来到瓦窑庄,为留守儿童进行安全课的宣讲。
通过对瓦窑庄覃书记的采访得知,瓦窑庄是一个由清水河环绕的村落,由于上学需要通过摆渡,然而很多儿童未到达能够掌握摆渡的年龄,而村庄里的教学条件也不能满足适龄学生,庄内只有一个教学点,教学点只有16个学生,而且由于年龄相差较大,而且数量较少,学校采取复式教学的方法,16个学生开一个班,而3到6年级的学生则寄宿学校,一周只能周末回家。
因此家庭教育亲情缺失、学校教育安全缺失和社会教育空白,使得各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亲情的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缺少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关爱,留守儿童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到他们对外界的认识,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父母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二)监护人的溺爱或放纵加重了留守儿童的问题
原父母的监护责任除了向家庭一方转移外,还呈现出监护责任向祖辈转移,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这是一种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大部分对留守孩子过分溺爱、迁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生怕不能在儿女面前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所以过分的要求一般都能得到满足,并且有时还要替孩子所造成的过错承担责任。另外,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隔代亲成为了教育的障碍,老年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监护人的过度溺爱或放纵在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儿童在心理等各方面的不良发展。
(三)学校的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教育上也是如此。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严重的负债率导致了农村学校连教师的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而且政策性补贴及福利费全靠学校自己解决。教育资金的严重缺乏使得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出现不合理的现象,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四)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相当不够,使得留守儿童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据有关人员调查中的三个镇政府竟然没有一个有外出务工家庭的任何专门资料,没有一个对有多少农民工离家有多少留守儿童做过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留守儿童任何实际的问题。薄弱的社会教育,匮乏的教育资源,陈旧的教育观念,这些因素导致了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此外,农村的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得我们的志愿者老师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虽然前路困难,虽然我们力量微薄,但是我们只希望能看着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只希望能为他们贡献一点点自己的力量。我们只能耐心的从小事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1、在我们怀疑孩子说谎时,我们不当面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通过多方调查,证实孩子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
2、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我们想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我们不支持孩子说谎,推缷责任。
3、当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我们尽量充分冷静,等双方都冷静后,我们再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亲切交谈沟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
4、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她):“孩子,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
5、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6、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经过几天的相处,有些小朋友已经能够以朋友的身份和我们的志愿者相处,有些小朋友也能和我们的志愿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虽然关系只是一点点的进步,却给我们的很大的欣慰。只要有一点点的成效,我们仍然会继续己微薄的力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2
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而不断壮大,已经形成了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特殊群体。如何教育好、管理好留守儿童,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探讨的问题。近期,我们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对××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据调查统计,××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共28765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8.5%。从父母外出打工情况来看,父母一方外出的有9426人,父母双方外出的有19339人;从学生就读情况来看,在小学就读的有20352人,在初中就读的有8413人;从学生寄宿情况来看,在校寄宿的有10094人,非在校寄宿的有18671人;从年龄结构来看,6-11周岁的学生有16504人,12-14周岁的学生有7513人,15周岁及以上的学生有4709人。
通过调查留守儿童,走访他们所在的学校、家庭,了解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学习成绩不够好。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心、主动性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有明显的厌学情绪,迟到、早退、逃学、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成绩一般或较差。
——性格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薄、性情浮躁、情绪消极、寡言少语,甚至存在抑郁自卑、自暴自弃、愤世嫉俗等心理障碍,部分留守儿童或养成了娇气任性、放纵随意的不良性格,或养成了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惯。
——道德行为存危机。留守儿童是非观念淡薄,思想道德滑坡,荣辱意识差,目无尊长,待人不诚实;部分留守儿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偏离了正确方向,甚至存在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
究其原因,主要有:
1、家庭自身因素。一是代理监护人监督责任意识不强。代理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应该对孩子更多的爱,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否则会使孩子产生对抗心理,结果导致宠爱、溺爱。二是代理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代理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不能在学习、心理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三是父母的亲情关系淡化。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常只给孩子寄几件新衣服,买些好吃的,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写信、与孩子进行亲情和思想上的沟通,忽视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
2、学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教师、集体的温暖,以因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学校教育观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和教师往往力不从心。
3、社会及其他因素。一方面,文化市场的开放,各种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的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会监管不到位,加之留守儿童的自律能力较弱,导致留守儿童无法抵挡外界的诱惑。例如:有些娱乐场所、网吧等违反国家规定,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还未能得到有效制止。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严重匮乏,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社会公众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不强等等,也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种种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爱留守儿童,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应该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认识,成为全社会协调配合的`综合工程。
(一)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要着力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往往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庭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留守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以及与留守儿童的交流和沟通。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替代的教育资源。外出务工的父母应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利用返乡的机会,多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倾听子女的心声,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再次,转变育人观念。要彻底转变“孩子大了打工也能赚钱过日子”的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要大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学校是直接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和管理的措施应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 生活上给予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呵护。
一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代理监护人情况和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等,记录留守儿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并及时向代理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格局。
二要建立与留守儿童信息交流平台。学校要设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留守学生视频聊天室”、“代理监护人客座”,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举办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论坛,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留守儿童家长会,开辟留守儿童教育专栏等,构建亲情通道,为与留守儿童情感沟通提供方便。
三要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学校应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留守儿童开展一些扎实有效的活动,如举办法制安全教育讲座、主题班会、联谊会、集体生日晚会等,引导学生互动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从而消除他们孤单、悲观的阴影,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心学习、健康成长。
四要大力实施“特别关爱工程”。学校应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等机构,全面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并建立“代管家长制”,发动教师、党员、团员、少先队干部与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给予经济扶助,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
(三)从社会职能方面来看,要致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齐抓共管。
一要加强舆论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引导和争取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
二要加大对儿童教育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村儿童问题,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改善的投入,尤其要在服务福利项目上进行投入,如医疗保健、生活保障、青少年校外活动设施建设等,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要大力推行寄宿制学校建设。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科学调整布局,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留守儿童的生活需要。
四要加快发展农村家长学校。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快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通过家长学校积极向留守儿童家长及代理监护人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同时,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时,把家庭教育知识纳入培训内容,正确引导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和育人技巧。
五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要依托关工委等机构,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济困助学、公共卫生、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市场净化、环境整治、劳动用工、经费保障等诸多领域,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3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被监护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二是亲朋监护型;三是单亲监护型。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在农村学校一个特殊群体逐步凸现,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我们称其为“留守儿童”。
调查目的: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调查,了解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调查时间:20xx年2月
调查对象:本地留守儿童
调查方式:访谈法
调查内容:
一、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空闲时间照顾子女
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工作,无法真正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外出打工的父母基本上从事的都是建筑行业,虽然大部分父母会定期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一般仅限于简单问问学习情况,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基本上不作过问,任其发展。父母每次回家一般都会带一些孩子的用品,大部分是食品,也有带一些书籍的。在到家后,大部分父母热衷于到各家串门,并有部分父母参与,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在座谈中甚至出现了个别对父母感情冷漠、不希望父母回家的“留守儿童”。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亟待关注。
二、临时监护人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
临时监护人的素质及其实施的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的“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大多数),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小部分),即由亲戚朋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托管的方式;三是单亲监护型小部分,即由“单亲”——基本上是母亲托管的方式。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
三、从学校方面来说,关注程度逐步加大,措施还需完善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使得“留守儿童”都在学校教育的范畴内。随着校园内“留守儿童”人数的增多,学校对这个群体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关注。在调研的几个学校中,基本上都建立了图书借阅室等活动场所,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动。但是,孩子们也反映了学校图书普遍较旧,新的、针对他们年龄特征的图书不多。同时,孩子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可实施的、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形式供学校参考,例如组织兴趣相近的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等。
四、“留守儿童”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
(一)“留守儿童”的素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心理健康程度存在不同。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并没有做到垂范作用,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二)在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一点是在初中学生座谈中体现出来的,由于初中生较之小学生而言,年龄大了一些,知识面广了,思想也就随之活跃而丰富。她们描述了身边一些重男轻女的一些现象,例如,在家里,男孩子不用做家务活,而女孩子在家要承担较重的家务活;在和家里男孩子起纠纷的时候,家长一般会偏袒男孩;在学习上,有的女孩子晚上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必须睡觉,想多看会书家长都不同意开灯,而家中的男孩子则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进行学习;有的家长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学习成绩好,不希望她们考上高中,想让她们早点回家帮助家里务农。
(三)由于这次调研的“留守儿童”中有初中生也有小学生,所以我们能够明确感受到伴随着成长,初中生的思想也逐步成熟,更加理性,言谈举止较之同龄人更加成人化。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在物质需求被满足后,精神和心理需求相应减少,与初中生比较会较容易感受到快乐,烦恼也少了很多。
(四)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有快乐的事情都会拿出来和好朋友们分享,但是,当有烦恼的时候,他们很少去找朋友或者家长倾诉,通常他们会采用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烦恼、委屈等都写在纸上,然后再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苦闷。
(五)“留守儿童”对图书的需求度还是比较高的。当问到“你最希望你父母回家给你带些什么礼物”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回答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图书,是他们感兴趣的图书,这也说明“留守儿童”存在着一定的精神需求。
(六)“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显而易见。孩子们思念父母的情绪溢于言表,每次父母回家他们都会很高兴,也会通过写信等方式给在外的父母汇报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送去自己的思念之情。
调查体会:
针对在调研的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下列建议:
一、党和政府应当继续制定有力措施,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下发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情况也在时刻监督,制定了各项政策来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也要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来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团、队组织应和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力量等紧密合作,贴近基层,为合肥市农村“留守儿童”多做好事,多做实事。
二、对外出务工的父母加强引导,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作用不容忽视。要促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转变错误的观念,引导他们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今年,市里出台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新办法,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市统一管理范围,在学杂费、接受教育、学习评价、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及奖惩制度等方面享受与本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不再另外收取借读费,并为方便学生入学,全市还确定了20所左右的中小学定点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全国也有很多地区专门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大开便利之门。所以已经具备条件的父母,应当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父母也应该慎重选择托管的临时监护人,重视孩子的监护权,多创造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交流,加强与孩子沟通,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学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和监督,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
学校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学生能否全面、健康发展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虽然现在各个学校已经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的工作,但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工作的方式和力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是经费紧缺、人力不足等问题。现阶段,学校应该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服务“留守儿童”。在学校这块阵地上,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应当发挥自身优势,要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团、队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凝聚“留守儿童”,通过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等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和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心胸,组织城区学生开展向手拉手小伙伴捐赠图书活动,引导他们共同学习成长。同时,也要多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动,“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应该多掌握一些自护自救的本领。
四、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尽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各种媒体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宣传他们的现状,公布他们的实际困难,增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了解,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从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多做贡献。乡镇以及村委会等也应该发挥作用,通过设立校外辅导站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能够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的场所,可以聘请学校的辅导员或有一技之长并热衷于服务“留守儿童”的同志担任辅导员,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只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那么他们就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本次调研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同时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决心,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多做贡献。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4
农村留守儿童处境究竟是何状况?近日来,在新宁县团县委的带领下,我们对该县清泉村进行了调研,该村留守儿童正面临着5个“缺失”,即亲情上缺失“慰”,生活上缺失“帮”,心理上缺失“疏”,学习上缺失“导”,安全上缺失“护”。5个“缺失”字字句句沉重地告诫家长,提醒学校,警示社会。由于留守儿童失去了他们应当拥有的成长条件,乃至人格发育不够健全,行为习惯有失规范,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留守儿童身体没有长成,过激的性格和行为却提早成熟,如内心封闭,孤独离群,心理逆反,学习敷衍,甚至迷恋网吧、混入社会等不一而足。面对这一新形势下形成的社会难题,经过近日来工作调研实践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急需少一点“缺失”,多一点“共享”。
“缺失”是客观存在,“共享”需要我们为之创造。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开展留守儿童调研工作,以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让更多的人去关爱留守儿童。
一、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加重零距离的关爱氛围
零距离的关爱本属于父母亲人的,我们如能将农村基层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以一种组织机构形成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定会给留守儿童创造一种新的氛围,让孩子心情舒畅的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到来自父母亲人以外的关爱。清江桥乡清泉村人多田少,外出务工人员多达百余,其中父母全部外出的就有26家,留守孩子处于不同程度的困境:一是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有6名,他们的细小心灵过早地受到伤害;二是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有5家,孩子们受教育的随时都可能被贫困吞噬;三是监护人没有家庭管教能力的占50%,孩子们的成长处于“信天游”的状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只靠“外援”,充分发挥村、支两委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团县委在清泉村正式建立留守儿童综合教育管理工作试点,做到有由村支两委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协会,有在村内选拔的义务辅导员,有固定“走访日”,有总结表彰长效机制。清泉村关心下一代协会还特别规定村支两委人员分片监护留守儿童,村民组长协助监护人监护本组的留守儿童。为加强联系,该村关心下一代协会还制定了联系学校和家长的特别信函,共同帮教留守孩子。
随着组织机构的建立,明确基层干部帮教留守孩子的责任,为留守儿童新增了不少代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加强了零距离的关爱氛围。
二、建立结对帮教机制,为留守孩子弥补“缺失”
清泉村留守儿童综合教育管理试点,另有一个突出特色,即是对留守孩子“帮教结对”单位较多,“双边关系”稳定,而且收到显著成效。相关单位都与清泉村1至2名留守孩子结对帮教。帮教活动克服形式主义,具有三大特色:一是结对单位一般都是主要领导,亲自参加结对帮教和走访活动,给乡村和留守儿童产生激励效应;二是结对帮教活动经常开展鼓舞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等活动,如每年的总结表彰活动,按季进行的集体走访日活动等;三是结对单位坚持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帮教......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也随之加快,特别是xx后、xx后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的达xx%以上,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状况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状况,查找问题,提出建议,指导工作,课题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分布在xx个镇,极少数分布在双龙湖、双凤桥、悦来、回兴、两路、王家x个街道。据统计,截至今年x月底,全区共有xx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年龄上看,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人,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入学情况看,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xxx人已入幼儿园(学前班),x—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只有x人辍学。
xx区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生活现状调查汇总表见附件
二、主要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力度比较薄弱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我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类型主要是隔代监护型和亲朋监护型两种。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其他亲友监护的约占x%左右。监护人的年龄为xx岁以上的约占xx%,xx-xx岁之间的约占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农村留守儿童内心世界比较封闭
调查反映,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往往更内向、孤僻、忧郁,亲情观念比较淡薄,以自我为中心,难得关心他人、朋友或亲戚。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让他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害怕遭到别人轻视和歧视。只有十分之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好中差比例约各占xx%、xx%、xx%。
(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比较严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缺乏“父亲教育”或“母亲教育”。二是亲情观念缺失,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时间感受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观念淡漠。调查显示,xx%的留守儿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边,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龄人一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在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时,大都选择了“生病或过生日的时候”;在问到“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想和你们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点回家”。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学习精力不易集中,学习自觉性不强、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普遍偏差。学习习惯和成绩较好的约占xx%,中、差约各xx%。主要课余生活:多数为在家看电视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电子游戏。
(五)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能力相对较差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能力及行为能力比较差。据学校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卫生习惯不好,衣服经常很脏,不爱洗澡洗头。只有半数留守儿童能自己做饭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简单家务,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坚持洗脸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尤其堪忧
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xx%以上的留守儿童被同学或兄弟姐妹或邻居或社会青年欺负过。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出现打架、说谎、骂人等不良行为。节假日更是成为监管盲区,安全存在隐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长多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牺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多为生活所迫,绝大多数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谋求经济收入和改变现行生活状况,从而不得不以牺牲子女家庭教育为代价。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把子女放在老人身边,实属在生活压力面前不得已而为之。在调查座谈中,很多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家长说,他们也很想将孩子带在身边由自己来照顾,但由于自身素质不强,经济收入不高(年收入x.x万元左右的占xx%以上),绝大多数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几家人合租,临时居住的环境较差,如果将孩子带在身边,由于自己务工或经商,也无法照顾孩子,上城镇的幼儿园或学校,费用相对农村也比较高,自己的收入无力承受,因此,无力将子女带在身边,只好将孩子长期留在老人身边,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二)临时监护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作为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较溺爱孩子,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xx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另外,作为亲朋监护型的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就不好向家长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父母,也影响亲戚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所以,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业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极低,多数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才与孩子通过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也仅限于生活方面或嘱咐好好学习,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孩子对父母很陌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往往精神损失经济补偿,子女缺少父母的关心,有的对家长有抱怨情绪。从调查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且xx%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表现出对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满意。而留守儿童大多在x-xx周岁,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四)城市现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条件限制了打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
受我国城市管理、物质生活条件等制约,打工人员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也无力解决子女所面临诸多实际问题。一是户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学须在当地,不然就要缴较高的择校费。二是社会接纳问题。在我们开展的进城务工农民工调研座谈会上,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反映:指定农民工子女读书的学校,虽然比农村好,但指定学校与生活地点较远,在城市里算是条件较差的学校。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农民工子女到指定学校读书办齐必要的证件后,可以与当地学生执行同等收费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调查对象有的在指定学校就学仍然交了借读费,因办齐各种证件太难,或本人嫌麻烦不去办),特别是家长代表反映:其中的条件之一“签定劳动合同”他们就无法办到,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读费让孩子就近上学。说明在社会接纳上,外来打工人员处于被排斥状态。
(五)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在有的镇不是每个村都有小学校,原因是儿童逐年少了,办不起班,也没有哪位教师愿意到村校去教学,村上的学校都向镇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远村上一部分儿童上学路程较远,交通不便,并且很多儿童来上学坐的是两轮、三轮摩托车,安全隐患特别突出。同时,受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儿童心理辅导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并且教师负责的学生多,教学任务重,与家长及监护人的沟通不够,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最需立即解决的问题是上学出行难、监护薄弱、安全无保障、缺少心理疏导等。那么,我们认为:在农村建设寄宿制中小学、全托幼儿园和在城市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重点解决x—xx岁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即寄宿制学校读书和增加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减少留守儿童,是破解这道难题最重要的两条途径(x—x岁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主要是吃饱、穿温、安全问题)。这样,一是通过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寄宿制学校和全托幼儿园中,让他们共同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生活,实行学校统一管理和心理辅导,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监护力度比较薄弱、内心世界比较封闭、吃住等生活无规律、课余学习无人辅导、上学放学安全隐患等方面的问题。二是通过增加城市学校容量,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城入学,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此,提出以下解决x—xx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建议。
(一)加快城区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建设,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x、加大贯彻落实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政策的力度。根据xxx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并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力度。在目前全区只有xx所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基础上,建议再新增x所,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数量。今年,可在启动建设城市标准化学校的龙塔实验小学(正在建)、空港新城小学(规划中)、冉家坝小学(规划中)、双湖小学以及条件较好的.汉渝路小学、五星小学纳入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到xxxx年,每个街道应通过现有学校扩容等措施,增加x-x所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为流动儿童接收教育创造条件。
我区已指定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及
建议新增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统计表见附件x
x、进一步简化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手续。目前,区教委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但任然还需要用工劳动合同、租房合同、流动人口居住证、申请等手续。为此建议进一步简化入学手续,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带出留守儿童创造入学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x、建立健全城市拓展与学校建设同步推进机制。可借鉴上海等地先进经验,在城市扩展和旧城改造中,规划部门要严格按照城市居住的人口比例和流动人口数量规划适度规模的中(小)学校,将学校建设纳入xx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项目的招投标任务中,由负责投资开发或改造的开发商按要求建好中(小)学校,建设和房管部门要督促开发商严格按规划建设学校,对未按要求建设学校的不予验收和办理商品房销售许可等手续,确保城市里有足够数量的学校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逐步全面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城就学问题。
(二)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
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尽快将那些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家里无人看管、学习和安全等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优先送到寄宿学校读书,过集体生活,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前,我区有农村寄宿制中学xx所,每个镇已有至少x所寄宿制中学,平均每所中学可容纳寄读学生xxx人左右,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
我区已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xx所
xx市育仁中学校 xx区渝兴中学校
xx区永庆初级中学校 xx区高嘴初级中学校
xx区天堡寨初级中学校 xx区黄印初级中学校
xx区麻柳沱初级中学校 xx区沙坪初级中学校
xx区石鞋初级中学校 xx区王家初级中学校
xx区华蓥山初级中学校 xx区御临初级中学校
xx区龙安初级中学校 xx区明月初级中学校
xx区大盛中学(东山点校) xx区沙地初级中学校
建议在每个镇将现有中小学,通过改造完善,提高寄宿容量,至少再增加x所寄宿制中学和x所寄宿制小学,加上目前部分一般初中学校还可容纳少量学生寄宿,就基本能够满足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按平均每所初中xxx—xxx万元,小学xxx—xxx万元计算,改造完成xx所寄宿制初中和xx所寄宿制小学共需资金约xxxx—xxxx万元。(即按每所初中平均容纳xxx寄读学生计算,每所小学平均容纳xxx寄读学生计算,每人住宿按平均x平方米、食堂x平方米计算,按每平方米xxxx元计算,各需建设费用为:xxx人×x平方米×xxxx元=xxx万元;xxx人×x平方米×xxxx元=xxx万元。若加上征地、环境配套、必要设施费用等,每所初中约需xxx—xxx万元,每所小学约需xxx—xxx万元。)
建议新增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名单
新增寄宿制中学xx所 新增寄宿制小学xx所
统景职业中学 华莹中学 张关小学 华秦小学
统景中学 石坪中学 金安完小 白岩小学
洛碛中学 兴隆中学 龙兴中心校 洛碛中心校
渝汉中学 大湾中学 华莹山中心校 关心中心小学
渝石中学 古路中学 木耳中心校 石坪中心小学
悦来中学 石鞋小学
(三)加快建设农村全托幼儿园,满足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入园需求
建议采取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两种方式建设,力争明年实现全区各镇街有x所以上全托幼儿园目标。目前,在我区农村地区,尚无全托幼儿园,如在每个镇新建x所集教学、游玩、吃住为一体的全托幼儿园即可基本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园问题,共需要资金xxxx—xxxx万元。即在每个镇(街)建立x所有x个班规模,容纳幼儿xxx人的幼儿园,需用地xxxx平方米,园舍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如按征用土地xx万元x亩,建筑造价xxxx元∕平方米,加上运动场等设施约需xxx—xxx万元。xx个幼儿园共需xxxx—xxxx万元。
x、政府投资修建。将农村全托幼儿园建设纳入全区“学校建设年”内容,立即实施,政府建x个以上。
x、引导、鼓励企业、私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园。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投资修建全托幼儿园的社会人士、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办法),动员社会投资建x个以上。
(四)探索建立关爱机制,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x、教育部门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在寄宿制学校中设立心理咨询室、亲情电话、投诉电话等,促进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维护好留守儿童权益。
x、妇联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适时招募和培训志愿者深入农村为留守儿童服务。
x、民政部门要对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给予社会救助,给予必要的入学(园)补助。
x、农业部门要结合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更多就近就业岗位,使外出打工的农民可以就近打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x、xx部门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x、卫生部门要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
x、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游戏室、歌舞厅、卡拉ok厅的整治和监管,加强网吧管理和建立网吧管理长效机制,规范校园周边音像市场经营秩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8-11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2-29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06-25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通用15篇)08-29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11-10
留守儿童感谢信03-31
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11-15
关爱留守儿童的倡议书08-03
留守儿童之家工作计划09-25
留守儿童教案合集10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