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后感

时间:2024-10-26 08:09: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四世同堂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世同堂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1

  重新接触《四世同堂》,给了我年少时没有的感受,我想,这不仅仅是年龄的原因,或许更多的,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社会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战争中的北平,沦陷中的北平,觉醒中的北平。那时的北平离我相隔万里,却又感到近在咫尺。

  《四世同堂》有百万余字,其中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在这个以乱世、战争为背景的大家族中,老舍先生塑造了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人物形象:祁老太爷,祁老太爷的儿子天佑,老是病病歪歪的儿媳妇,三个孙子:瑞宣,瑞丰,瑞全,没上过学的长孙媳妇韵梅,头发烫的象鸡窝、身段象啤酒桶的二孙媳妇胖菊子,重孙子小顺儿,重孙女小妞子。以及另外住在小羊圈胡同的人家,诗人钱默吟,两个老婆的冠晓荷,好心肠的李四爷夫妇,xxx徒丁约翰,会唱戏的小文夫妇,剃头匠孙七,拉洋车的小崔,大赤包,棚匠刘师傅......

  整本书围绕当下血雨腥风的北平展开了叙述。北平沦陷后,小羊圈胡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心理的变化。老舍先生通过小羊圈一群人的性格,生活,心态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沦陷后整个北平人的动态过程,以人物的细部特征和对话描写,精妙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比如祁老太爷的儿子祁天佑,老舍先生是这样说的:“作惯了生意,他的脸上永远是一团和气,鼻子上几乎老拧起一旋笑纹”,韵梅的“只好低着眼皮笑了一下”;冠太太大赤包,“她的眉眼一天到晚在脸上乱跑”;比如瑞宣和钱诗人说到钱的妻弟野求,钱诗人说:“别提野求!他有脑子,而没有一根骨头!他已经给自己挖了坟坑!是的,我知道他的困难,可是不能原谅他!给日本人做过一天事的,都永远得不到我的原谅!我的话不是法律,但是被我诅咒的人大概不会得到上帝的赦免!”钱诗人的这段话和一连串的惊叹号,他和他妻弟的心态一目了然。书中以景色景物的.描写映衬环境和人物的心境,读起来更觉得自然亲切、通俗易懂。

  北平沦陷了,百姓们缺吃少穿、受尽苦难,可是日子却还得过,如果大家都死了,那也好,可能战争就不会显得那么残酷无情了,奶奶告诉我,其实死也是为了活。我就感到奇怪,为什么逃离危险的都是些好的、会拍马屁的,而留下来受苦受累的都是些体弱多病、懦弱无能。后来,随着对《四世同堂》的深入,我渐渐明白了,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想要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事,又要保全自己是不可能的。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良心与性命只能选择一样,应该没有人傻到会拿性命去换良心。尽管能博得一个美名,但又有多少人能记住你的名字,只有那些选择了忍辱负重地活,被称为“汉奸”的人,才能风风光光地被人们所认识,哪怕背负了再多的罪名,被群众认识只需惊鸿一瞥的时间。

四世同堂读后感2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你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

  感谢老舍先生给后世留下了这部中国的《战争与和平》。

四世同堂读后感3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这样,它顶美,若是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

  “假若北平是树,我就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是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

  就是这样朴实而又非常到位、形象的话语,深深吸引着我,引领着我一口气读完了老舍先生的巨作《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中国这株文化古树上鲜亮的花,家丁兴旺、和平和顺,就像今年的花谢了明年还要开,一代一代安安稳稳传下去。老舍先生把这株古树栽植在北平这座文化古城,栽植在中华大地饱受日本侵略的大幕之下,虽然北平城里没有硝烟、没有枪炮,可始终笼罩着被欺辱、被践踏、被扼住咽喉的窒息里,这株古树的儿女在这种环境下挣扎,它却无法保护,枝枝叶叶七零八落,四世同堂,成为了幻想。

  古老的北平、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美丽的三海、白塔,都成了别人的玩物。

  然而,被压迫百多年的中国产生了这批青年,他们要从家庭与社会的压迫中冲出去,成个自由的人。他们要打碎民族国家的铐镣,成个能挺着胸在世界上站着的公民。到国家呼救得时候,没有任何障碍能够拦阻的住他应声而至;像个羽毛已成的小鸟,他会毫无栈恋的`离巢飞去。钱默吟老人是一位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诗人,在和平时期,他以花草、诗词和酒为伴,过着隐士一般的日子,可当国难当头,他挺起诗人并不健壮的胸膛,昂起头毫不畏惧的应战,“他须把血肉之躯掷给敌人,用勇敢和正义结束了这个身躯。”当他在狱中遭受非人的折磨,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紧拴在一起,他告诉自己,“须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去保全性命,好把性命完全交给国家”,钱诗人就这样宁死不屈,把生命像一口唾液似的,在要啐出去的时节,又吞咽下去。爱和平的人没有勇敢,和平便变成屈辱,保身便变成偷生。他从此忘记了原有的安逸,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抵抗侵略的战斗中,用抵抗来为世界保存一个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老人像一部中国的古书,厚重、正直、庄严,他所表现的不只是一点点报私仇的决心,而是替一部文化做正面的证据。他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是会带着他的诗歌、礼仪、图画、道德,为一个信念而杀身成仁的。从钱诗人、瑞宣、瑞全等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中国文化的力量。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阻止了中国这艘巨轮被狂风吹走。

  读《四世同堂》,我被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所震撼、所感染。北平沦陷,这朵民族之花就会变成木头,为了让这株文化古树长青,它的枝枝叶叶、它的每一条根,哪怕只是细细的一小条,都拼命的抗争,虽然这株古树历尽摧残,但是终于没有枯萎,多少炎黄子孙用生命之血浇灌它,留住了文化之根。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中华民族的子孙要牢记这耻辱,决不让祖国在受他人欺凌!

四世同堂读后感4

  小学段期间,我读完了整本老舍先生写的《四世同堂》。从看到厚厚书本的不愿读;到渐渐被情节吸引后的认真读;又渐渐了解、感悟、体会、思考;最终,放下书本,心中剩下的,只有惆怅。

  小说是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陷落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的人在亡国下荣辱浮沉、生死存亡,在亡国下的种种。

  让我感觉惆怅的,正是这些人物在这样的现状下选择,在战火下的彷徨,在亡国下的改变……

  日本人来后,动不动就关城静街,拉洋车的小崔挣不出份子钱,站在当街发牢骚……马老太太走到小崔的身旁,轻轻拉了他一把。

  祁老人,他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他在国破的情况下却只担心他的八十大寿。祁老人最大的骄傲就是他的四世同堂,而在亡国下,四世同堂渐渐破裂了。生离开始,死别也慢慢到来。祁老人所满足的现状一个个被打破,希望也一个个落空。

  祁瑞宣,亡国对于他,则是矛盾的导火索。小说在他的性格矛盾上下笔颇多,他一方面受过现代的教育,有爱国心,可是他又是封建大家族中的长孙,他走不出来,他在尽孝与尽忠之间因不能两全而徘徊,深陷在偷生的耻辱之中,所以他支持他的三弟走出家门投身革命,而他则在现实的逼迫下,一次次折磨自己,怀疑自己,时时刻刻地担负家族的重担,丢不掉,不能丢掉。

  钱先生,不谙世事的他,在被出卖、被敌人严刑拷打、失去了所有家人后,从此不再吟诗作画,不再清闲度日,他拿起了武器成为最坚强的斗士,战争让他蜕变成身体羸弱但内心坚韧的勇士。

  还有小羊圈胡同里的小崔、小文、李四大爷和孙七,都是在临死前才惊觉"国破,家必亡"的铁理。

  日军来抓捕钱先生,除了懒散,别无任何罪名的`诗人。冠晓荷领路,他本不愿出头露面,但是日本人一定要他领路,似乎含有既是他报告的,若拿不住人,就拿他是问的意思。他惟恐被邻居认出来。而白巡长面无血色,像失了魂似的。

  被放回来的钱先生遍体鳞伤,挣扎着去冠晓荷家:"……我来,是为看看你,也叫你看看我!我还没死!……"

  对于瑞丰、冠晓荷、大赤包、蓝东阳之流,亡国对于他们便是一场机遇。作为中国人,却在都城刚沦陷就满心欢喜的开始为日本人做事,去攻击自己的同胞。他们丝毫不感到惭愧,反而互相吹捧,攀附富贵,还以此为荣。他们当着日本人的走狗,却自以为是英雄,这是何等的讽刺。

  战争改变着人们,也反映着人们,他们或是抗争,或是隐忍,或是认贼作父,或是苟且偷安,他们都在战争面前显露出了真实的人性。

  瑞宣刚走进自己的屋子,冠先生,大赤包,蓝东阳一起来到。

  小说在对比钱先生与冠晓荷一流时有这样一句话:"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的,筛了之后,就可以看见下面的是土与渣滓,而剩下的是几块真金。"战争也是一把筛子,各种人,各种对待,各种人性,示众般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真伪,辨对错。

  战争这把火,烧尽了美好的愿景,烧出了人性的弱点,也炼出了真正的"黄金".战争这把火,让"人"这个字眼彻底显现。

四世同堂读后感5

  对有现在人来说,“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幸福,一种美好:老人含饴弄孙,悠闲自在;小孩子轻松愉快、茁壮成长。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写了一个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爷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不幸的是,由于战争,他的这种幸福被敌人强行夺走。

  这场战争直到今天提起来仍令人毛骨悚然,它就是日本侵华战争。日本侵华,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日本侵略这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想必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倒背如流。但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罪行真的震撼了你的心吗?

  说实话,在没读这本书之前,面对南京大屠杀,面对那冰冷的“30万”,除了感慨日本人的野蛮外,我便无其他的感觉。毕竟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毕竟我没有经历那一场屠杀。直到我读了这本书,直到钱默吟入我的视线。他善良、友好,虽然贫穷,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作为一个文弱的诗人,平时连一只蚂蚁都不肯踩死。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被日本军带走以后,被拉去做电椅,被用皮鞭抽,脸被打肿后,连东西都看不清,嘴里的牙齿所剩无几。更可悲的是,儿子在他被捕后因病去世,妻子不堪打击而自杀身亡。这就是侵华,日本侵略者在把“亡国奴”的称谓强加给中国人之后,硬是把幸福的家庭搞得家破人亡,把平平凡凡的人摧残得不成人形。

  看着钱默吟那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模样,听着那皮鞭落下、皮肉裂开的声音,心里冒出一阵钻心的痛。对于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不能忘却,而且我们也更应该清楚,国亡了,我们何去谈幸福和尊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是勇于反抗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千千万万个爱国青年。书中描写了这样一群人,像瑞全一样,受过教育,有爱国心,怀揣着一股激情,不甘心当亡国奴,奔赴战争前线,为人民谋幸福;像瑞宣一样,为了家庭忍辱负重,在敌人的魔爪下斗争着,拯救着那些被敌人压迫的人。他们不仅要把自己的.家艰难的维持下去,而且还要忍受着亡国的折磨。他们的身体虽在家里,但心早已飞到了战争的前线。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正因为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历经五千年而不衰,毅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里,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要时刻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积极地奉献祖国。只有国家富强,我们才会有尊严,我们才不会受欺侮。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人民纷纷把自己的钱财存入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国家渡过难关。国难当头,最能反映出来的就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爱国心。然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情况就不容乐观了。书中描绘了这样的一群中国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汉奸。像冠晓荷一样,像瑞丰一样,为了发达,出卖灵魂,出卖尊严,甘心做敌人的走狗。他们抓住亡国的机会,尽享荣华富贵。他们是我们五千年文化下产生的耻辱,是我们永远唾弃的对象。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做一个有尊严,有骨气,内心坦荡荡的中国人。

四世同堂读后感6

  他是被清朝遗弃的老人。

  小羊圈胡同里,他最为年长,一言一行都彰显着十足的威严。这一带的带领者也非他莫属。若非日本人无端闯入北平,他或许还安安稳稳地当着四世同堂的老太爷。

  但世事又怎会如他所愿,让他风平浪静地安享晚年呢?他“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你能指责他自私吗?不,他只是一个平民百姓,民族、国家相对于他的家庭,显得那么遥远和抽象。北平是否沦陷,国家是否危亡,似乎都与他无关。在那人人自保的年代,他不仅能够生存下来,还把家庭发展到“四世同堂”的局面,这于他而言便是足以骄傲的资本。

  小说里,这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因为一场战争而变得物是人非。三孙祁瑞全不愿在日本人的压迫下生活,愿为抵抗侵略者作一份贡献,悄悄离开了北平。二孙祁瑞丰对日本人言听计从,点头哈腰都来不及,尽管领到了教育局科长这一肥差,最后仍落得被日本人活活打死的悲惨下场。而长孙祁瑞宣呢,他同老三一样,怀着抗敌的心,但被家庭所累,始终无法离去,只得辞去教师一职,到英国使馆就职,后来虽被日本人所抓,但终是在富善先生的帮助下平安出狱。儿子祁天佑则因被日本人羞辱投河自杀。而全家最小的成员妞子在抗战胜利当日因肠胃病而死。

  祁老人那四世同堂的美满家庭呢?战争真的离平民百姓的生活很远吗?就连小羊圈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胡同,都陆续搬来两户日本人,无形中将小羊圈居民们的一举一动监管得牢牢的。

  祁老人的心又何尝不随一个个家庭成员的悲剧而破碎呢?在富善先生眼中,祁老人的一切都带着地道的中国味儿,他是“代表着清朝人的”。然而,这个清朝遗留下来的老人的命运是如此多舛,如此令人悯惜。

  小说结尾,祁老人的重孙女妞子在极度饥饿中痛苦死去,这无疑给了他心头最后一下重击——他忽地抱起渐渐冰冷僵硬的妞子,踉踉跄跄地去找住在胡同中的日本人。“他们的`孩子吃得饱饱的,我的孙女却饿死了。”他挣扎着走出院子,碰见了那个住在一号院的日本老太婆。他高声叫住老太婆,想让她瞧瞧他的重孙女是怎么在日本人的压迫下死去的。但老太婆只是想告诉人们一个震撼的消息。“告诉你爷爷,日本投降了。”她用英语轻声对瑞宣说道。这消息仿佛一个响雷忽然炸起,人们心中的悲哀、喜悦和惶惑都掺和在一起了。

  刹那间,人们纷纷围住了日本老太婆,想将压抑已久的对侵略者的仇恨都报复在她身上。“你们打算先揍这个老太婆一顿吗?”瑞宣一言唤醒了人们埋藏在心底的良知——是啊,她是他们的朋友,她并没有做出对中国人不利的事情,而是始终友好温顺地对待他们。

  这是最令我震撼的一个片段。一向忠厚的祁老人在妞子饿死之际挺身而出,为受苦受难的人们道出了心声。而那个日本老太婆,并不以自己的身份为傲,愿以善良仁厚换取与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是啊,她是他们的朋友。

  他是乱世中被清朝遗弃的老人,时光带走了他的青春,却带不走他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善良与坚毅。

四世同堂读后感7

  这本书,讲述那北京一胡同人乃至全中国在日侵华中的点点滴滴。

  开始日本人刚一进城,大家晕晕乎乎,慌慌张张不知道要干什么。这时,“有主见”的人开始行动了,逃得逃,降得降。渐渐,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有人屈服了,有人的爱国心燃烧的更旺了。

  这一个家、一个胡同,像一个社会,有形形色色的人,有汉奸如冠晓荷,有爱国者如瑞全,也有那些爱国却无动于衷也不知道要干什的人。

  我看到的,所有留在北京的人,都是为生活,讨饭吃,冠晓荷、小崔……,他们没有错,但对错之分就看他们的行为了。小崔,宁死也不给日本人拉车;冠晓荷,是死也要抱住日本人的大腿。

  好人不多说,说说坏人。

  瑞丰在一次游行后竟捡起学生丢掉的日本糖,这不是无聊是什么。竟然接受连学生都不要的、敌军的礼物!当他当上了科长,那也只能无聊的天天“调戏”员工罢了。不过瑞丰还是被撤了职、老婆菊子跑了——去找个有权、钱的老公。

  这就是她的贪婪、虚荣,没有人情、亲情的“表演”地,老公受点挫折不去安慰,却火上浇油,跟别人跑了,似乎天底下钱、权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她也没嫁给一个好人,她新丈夫是一个丑陋的小人——蓝东阳——为钱、权,不择手段——攻击爱国作家,拍马屁,就是赌输了钱也想法子要回来的人

  胡同中的另一家,冠家:

  冠家太太,大赤包是所长——一个靠关系得来的`职位,敛钱职位,一天的工作是威逼利诱妓女们交“保护费”,

  而冠晓荷则是对太君“忠心耿耿”的“大好人”,只是找不到机会当个官。

  在小说四分之三处,搞笑的一幕上演了,蓝东阳——铁杆汉奸向大赤包——日本的奴仆开了火。于是冠家——天子号良民一家只得浪宿街头。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幕?不是天谴。想想他们为什么降日,不就是贪婪,想有钱、有权!所以才自相残杀。

  而大赤包被关到监狱,不久惨死,她代表那些狗仗人势,压榨人的汉奸,也是那种在与权、钱“争锋吃醋”中失落的一方。

  瑞丰和冠晓荷一起在蓝东阳面前当“李鬼”——特务。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瑞丰先被没有耐心的冠晓荷“告发”,再被东阳送给“李逵”,他代表的是那些闲得无聊却被自相残杀的汉奸

  而冠晓荷呢,却很快得了病,随后被日本人活埋,代表费力不讨好的汉奸

  蓝东阳一家:

  蓝东阳在收到瑞全——抗日分子的信后病倒,随后出任教育局局长,在日本长崎考察时被美国原子弹炸死,他象征这那些在新科技、新时代中渐渐消亡的汉奸;

  菊子,在东阳病时,带着老公的钱逃跑,但又被日本人没收,被迫卖淫,她象征着那些在钱权和贪婪中逐渐堕落的汉奸。

  为什么我只写“坏人”呢?在我刚看完这书后,我想起了一位日本高级将领战败后的话,大意是:如果单靠日本的经济、军事,我们无法拿下这近半个中国。言外之意是某些人、中国人帮助了他们。

  愿汉奸不再有,愿老舍笔下的故事不再有!

四世同堂读后感8

  瑞宣、瑞丰、瑞全、钱先生、大赤包、冠晓荷、蓝东阳、李四爷……这一个个的小人物,在国破之时所表现出的千奇百态的情形,恰恰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个千奇百态的人性。从这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身上,我更看到了现实。在这种感受中,不仅惊叹老舍他老人家不愧是位驾驭语言文字的高手,同时也是位生活阅历极为丰富的人。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就是在文中的祁瑞宣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他一起痛苦,和他一起挣扎,更和他一起共同守卫人性中的哪一点点的正义和善良。

  天很冷。一些灰白的云遮住了阳光。水倾倒在地上,马上便冻成了冰。麻雀藏在房檐下。但是此时祁瑞宣却一口气跑回家,满头大汗的到头扎进被窝,泪如雨下。祁瑞宣是爱国的,他一直有一颗想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但无奈于对家庭的担心和顾虑,使他那颗火热的心无法无拘无束的在国难之际释放,此时他才委屈的伤心的把头埋在被窝里来释放自己内心的痛苦。

  不要说祁瑞宣这样如此痛苦,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乏也有一些像祁瑞宣一样的人。他们更是算有气节善良的'人吧!他们理想往往被现实和摆在眼前的事实束缚,最后被战败。他们的坚强往往被人生的小事情小苦恼,给软化,因此他们往往固执己见,而无可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在家庭与社会中且战且走的活着。但是对于忠奸和善恶,他们可有明显之分。在这些大事上,他们绝对不允许他心中有什么界限不清楚的条儿,哪怕别人歪曲事实而误解他们。

  每次在读的时候,尤其是在读到关于祁瑞宣的章节部分,我的内心因他的痛苦而痛苦,因他的纠结而纠结。

  对于冠晓荷和蓝东阳因自己自私的算计,祁瑞宣是不齿的,更不会与之为伍。对于三弟瑞全的勇敢,他是钦佩的,但无奈却不能加入他。就哪怕在自己家人一个个惨死在日本人的刀枪下时,他只能憎恨、伤心、难过,最后也毅然因为自己家庭的牵挂和束缚未勇敢的走上实际行动的抗日之路。其实想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本身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却因为家庭中或者生活中,更或者说为了自己所认为的要守护自己的家人理由,不断地压抑自己内心的理想和愿望。就连最普通的人儿,比如野球也有一颗想做些事情的想法。他想,要不是八个孩子牵绊,他早逃出北京城,做些有意义的事了。

  就在祁瑞宣被日本人莫名其妙的抓起来,最后又被毫发无伤的放出来时,他都感到无比的耻辱。他多么希望日本人能对他狠狠的实施暴行,这样在心里方面为国为家庭更为自己的内心也是一种一丝丝的安慰啊!所以当他想把自己在牢狱中的情形告诉他最值得信任的人生伴侣韵梅时,却因为他自己认为自己的软弱和耻辱,感觉没什么值得拿出来分享。……

  每次读老舍先生的文章,内心和灵魂都被老舍他老人家笔下的一个个小人物的人性被拷问着。而这部《四世同堂》通过描写几个家庭众多小人物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给我们生动的展现了在日寇铁蹄下沦陷区—北京人们的悲惨生活。尤其是通过祁瑞宣这个知识分子的小人物,更深刻的提醒了新时代的我们,要想有所成就不可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否则不会成功!这就是我通过这部书中一个小人物祁瑞宣身上获得的收获。

四世同堂读后感9

  用了许久终于把《四世同堂》给看完了,其实好多次都想动笔写些什么,但又总是不知从何说起。毕竟这故事离我们生活太有点遥远,想要设身处地的了解,确实是有些困难,只能模模糊糊的感受到一些旧中国的历史,却总是若隐若现,不经意间就又回到了现代中来。

  我怕非常佩服老舍先生的文笔,朴素幽默中折射出不平凡。优秀的作家总是如此,他们总是能以看似轻描淡写的笔墨写出令人震撼的故事。

  四世同堂,顾名思义嘛,是以祁瑞宣一家四代人为中心的,可是长远来看呢,又能发现不少关于他们邻居——冠晓荷、李四爷、小文夫妇、丁约翰等等人物的描写。灾难面前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反应,瑞宣一家可能是那个年代人民最普遍的真实写照吧:既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可是又不舍家中父老,总为忠孝不能两全而感到苦恼、烦闷。除此之外呢,以冠晓荷、祺瑞丰为代表的另一类人,却真实做了“汉奸”们:他们并没有什么深厚的爱国之情,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过一些,所以也就甘心为日本人做事、甚至于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这二者在历史的任何朝代都是存在的,总会有一些人不在乎是否忠于国家;也总会有一些勇士誓死保卫祖国,不愿意国家跟了别人姓。英雄受后世敬仰,汉奸则遗臭万年。

  有时候读到瑞宣的心理描写时,我的心仿佛也被揪在了一起——他爱国、他有才华,他有着文人逸士所有的特性,他理应去为国效忠!可是它还有着肩负整个家庭生活的重任。那可是四世同堂啊,是祁家生生不息的命脉啊!所以对他而言,他不能像老三瑞全那样毫无顾虑说走就走、也不能像老二瑞丰那样为了生存而给臣服于日本人。他有骨气、有责任,他不能抛妻弃子为国尽孝,更不能苟且偷生给日本人做事!他就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抗日年代的当家人。所以他不能走,空有一腔爱国热血却挥洒不出,他只能在心中默默安慰自己:我是当家人,我走了这一下老小如何生存?所以每每讲到瑞宣时,我都不由得沉默下来。是啊,作为当家的人,哪有容易二字可言?即使心里再苦闷、再烦躁,也不得轻易流露出来,总归要撑起整个家啊!昨天早上就是如此,我心里说不出的闷,甚至都要透不上气来,只能骑着车出去四处转一转,以此来告诉自己:放心吧,你生活在太平盛世,那些故事已经远去了。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说不出的`痛。像书中描写的那样,因受到日本人的羞辱而被活活气死的、因吃不饱饭而被生生饿死的、甚至因拉肚子却被当作传染病而后被活埋的等等等等。现在的我想都不敢想这样的故事,那些事情离我们太过遥远,没有亲身经历过,怎么能谈感同身受呢?没有扛枪上过战场、没有经历过国耻,怎么能说了解呢?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了吃、为了穿、为了住,为了人生存的资本而奔波;我们单单为了生存吗?并不,我们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为了更好的吃、穿、住,甚至是为了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人生而为人,并非是来享福的。难处人皆有之,也不一定就是你最难。总有一些先驱烈士为国效力,也总有一些甘愿逆流而上的勇士。

  突然想起来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四世同堂读后感10

  高中的时候,看过茶馆的话剧,那个时候觉得老舍先生的东西还真是意识流啊,情节太零散,找不着主旨,后来问我娘,我娘说,老舍的东西可不就是看不懂么,于是我就对老舍的东西死了心了。谁知道后来我家黄磊拍了四世同堂的电视剧,于是想说拿本书来恶补一下。

  老舍在序里面写,这本书是他写的最好的一本了,等到看完了全本,我着实的认同这一点,真的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其实在最开始描述整个大家庭状况的时候,小说还是挺平淡的,小羊圈里的人物也挺多的,甚至都记不清都有谁,不过随着故事的发展,几乎每个人的命运都得到了交代,并且结合着他们的家境,性格,形成了一个个独立可是又紧密相连的故事。

  而老舍对于北平人,或者说是老北京人的描述,是非常到位甚至传神的,那种慵懒,自在,风雅,还带一点不想生事的懦弱,都是北平人,那些沦落了的皇族底下的人,那些在皇城根下土生土长的人们,在炮火和压迫之下,却有着不同的表现,一类是吃日本饭,做日本官,想方设法飞黄腾达的汉奸们,另外一类是抛弃了琴棋书画奋不顾身战斗的钱先生们。应当说,钱先生在四世同堂这部小说里面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就像冠晓荷大赤包是汉奸的代表性人物一样,钱先生是一个由儒雅平和的老先生,变身成为战斗机一样对敌人冷酷的革命者,在北平这样一座死城里,因为有了这些钱先生们,才使得一部分人的`心还活着,也正式因为有钱先生,抗战的最后才会有高第等人的觉醒和反击。

  书中的男主人公,瑞宣,起初的时候我总觉得他太过懦弱,虽然他有思想,有理智,有气节,可是也许是在几千年的家庭观下,他走不出那个家庭的牢笼,去为更加伟大的事业奋斗,而他那种文人特有的,对于名声的执着也是让我有写不齿的,尤其是在书的快结尾,老三瑞全让他去做老师,鼓舞学生的时候,他却为了怕别人当他是汉奸而想要拒绝,好在最后瑞宣还是做了他该做的事情,成为了另一个钱先生。

  老实说,虽然在书的前半段,北平沦陷了,日本人用一种可笑又可恨的策略来统治它,但可能是看过关于抗战的东西太多了,心中还是没有心潮澎湃的感觉,但是到了后半段,尤其是天佑死的时候,心中的不甘和恨却被一层一层的激了起来,因为他是那么一个,跟斗争、反抗等字眼毫不相关的人,他是老老实实的生意人,甚至是想要忍辱偷生就可以了的人,却被日本人逼死了,死的那么冤枉和不体面。

  到最后,抗战快要胜利的时候,本来以为不会再有人死了,这个时候,一个家庭里面最象征未来的妞子死了,因为不肯吃共和面,其实开始这个小女孩不肯吃的时候,我还觉得她娇生惯养和不懂得体谅,可是当妞子饿死了,我才发现是自己怪错了,孩子并没有错,错的不是那些发给人们共和面,还不许老人孩子去领粮食的日本人么?

四世同堂读后感11

  那年的北平,硝烟四起,颠倒是非……

  八年的抗日,给全北平的人民带来了什么?匮乏的粮食,破旧的物品,还有无穷无尽的欺压与打骂。对他们来说,所谓的尊严不过是奢侈品而已。看着猖狂的汉奸,无人阻止,看着凶蛮的日本军,无人抵抗。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北平人。长期以来的古老文化,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告诉他们,不需要拼,不需要见血,战争一定会过去。是这样吗?持续了整整八年的抗战,全国上下无数鲜活的生命,整个北平满目的疮痍,彻彻底底否定了他们的想法。

  瑞宣,一个典型的北平人。他有思想,有追求,更有拳拳报国之心。他是个文化人,能看透国际的局势,也能看透中国的危险。面对日本军和汉奸的无理取闹,他会愤恨,会难过,但他不会做任何事情来阻止。他恨自己。他恨自己的懦弱,由于家庭的羁绊,他不能放手去干守卫国家的事情。他劝说了老三瑞全,也劝说了刘师傅,他们都能够出去闯荡,而他不能。他只能面对着北平的种种苦难,独自在家叹息发呆。他,不敢拼。

  另一个例子,钱默吟。一个热爱书画、热爱花草的老人,也是一个连蚂蚁也不忍踩死的老人。与瑞宣一样,他也清楚地知道北平所处的困境。他下过牢,被拷打过,更能看透日本的奸诈与狠心。他做了,即使自己年老力衰。他分发传单,号召北平人团结起来打倒侵略者;他整日奔走,游说年轻人加入抗日的队伍。他为自己的儿子骄傲,因为他有勇气与日本人同归于尽;他也为自己骄傲,因为他为战争胜利献出了自己微弱的力量。他,拼了。

  拼与不拼,一字之差,却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应有的拼劲,只会像绵羊一样软弱,任人宰割。那是注定不长远的。不拼,是那时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也是这种观念使近代的中国受到这样大的`侮辱。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是中国人希望灯火的点灯人。只有毫不畏惧的去拼搏,才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应有的血性,才是一个有底线、有骨气的中国人。

  拼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今,拼成了现代中国的代名词。学生们在书海中拼,医生们在手术台上拼,工人在生产线中拼……拼固然累,需要付出大量的代价,但是只有拼,才能实现人生的意义,体现人生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追求,每个国家也有自己的追求。但追求不是像瑞宣那样想想就能实现的。他有爱国之心不错,但没有付诸行动的追求都是一场空。而拼,就是实现追求的最好办法。以前中国人不拼,所以中国落后了,所以中国的领土被其他国家侵略了;而现在中国人拼了,所以中国站起来了,所以如今的中国正慢慢领先全球。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也应该拼。而我们最应该拼的就是学业。许多同学都像瑞宣那样只做空头功夫,在脑子里想着要做多少多少题,看多少多少书,却不拼,不付出真正的行动,看到电脑手机依旧不讲原则地玩,这样怎么能学好?我们应该像钱默吟先生那样,尽全力的去拼。只有拼,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拼还是不拼?拼了!

四世同堂读后感12

  《四世同堂》,一部老舍先生笔下的巨作,跟我们娓娓道来北平沦陷时期,日寇铁蹄下老北平胡同里发生的一个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浓浓的家国情怀。在纷乱的年代里,随着主人公的坎坷经历,我深深地体会到,有国才有家,家和国的命运是深深地连在一起的。

  住在小羊圈胡同里的老街坊们足足有二三十户,在被日寇占领,“北平哭泣”的年代里,人人都惶恐不安,甚至连踏出家门都是件冒险的事情。国难当头,就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射出老北京胡同里的世间百态。以冠晓荷等人为代表的汉奸群体,为了一己私欲,不惜背叛自己的祖国,出卖自己的同胞,可谓“有奶便是娘”。他们满心以为,投敌卖国会给自己带来荣华富贵,可最终等待他们的,竟然是日寇惨无人道的活埋。身败名裂,是一个叛徒罪有应得的下场,足以告诫我们,在国家沦亡的情境下,别说是一个个家庭的幸福,就连任何一个国民的人身,都得不到最起码的安全保障,国之不存,所有的荣华富贵,注定只是一场镜花水月。

  所幸的'是,虽然有人卖国求荣,但更多的中国人,在国破家亡,民族危难的时刻,终于能够觉醒过来,挺起中国人的脊梁。其中最有典型性的,就是以钱家和齐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书中的钱默吟,原本只是一个醉心于风花雪月的旧式文人,古板而迂腐,在家仇国恨的洗礼下,他的精神世界实现了涅槃,他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最终他毅然决然将自己的儿子送上了抗日战场,民族大义面前,他不惜家破人亡,也要完成每一个中国人的最起码的使命,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骨气。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代的洪流,冲散了小羊圈胡同里一户户人家的命运,这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血泪史,却见证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知识分子阶层、小市民阶层纷纷觉醒,奋起反抗的过程。有国才有家,这是一个多么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却要经过多少血与火的洗礼,才能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心中。什么是国?人民就是国,无论面临怎样的苦难,人民的抉择,成就了国的伟大。多少年来,多少代中国人浓浓的家国情怀,组成了我们整个民族的记忆,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财富。对于这种民族印记的漠视和淡忘,是多么的可悲,就好像那些在香港挑起事端的港乱分子,他们身为中国人,却深以为耻,甘心投入异族的怀抱,不惜挑起事端,出卖同胞的利益。所谓的“追求自由”其实只是他们追求私利的一块遮羞布,他们的行径其实与战争年代的汉奸并没有什么不同,历史证明,出卖国家的利益,自己的小家利益也注定不可能会实现,历史只会将这样的人钉在耻辱柱上。

  虽然战争年代早已成为过去,家仇国恨似乎已和我们这一代人非常遥远。但是忘记苦难,意味着背叛,只有将先辈们浓浓的家国情怀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一代代繁荣昌盛下去。

【四世同堂读后感】相关文章:

《四世同堂》读后感06-16

关于四世同堂读后感01-25

《四世同堂》读后感15篇11-19

四世同堂读后感13篇08-30

四世同堂读书心得05-18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06-16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_初中读后感03-23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荐】06-16

高中读后感_高中生读后感作文06-20

看见读后感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