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霞》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霞》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霞》读后感1
武凤霞是我比较熟悉的一位“陌生人”。 “熟悉”是因为经常看她的课,看她发表的文章;“陌生”是因为从来没有亲自和她说过话。因为她是我们河南走出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所以对她有一种别样的亲切。
《武凤霞讲语文》是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特别策划的《名师讲语文》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我的语文人生”,第二部分“我的语文理念”,第三部分“我的语文实践”。 “我的语文人生”主要是武凤霞写自己的成长经历。她在题记中写到:路只能靠自己走,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永远长不出美丽的翅膀。从整个自传来看,武老师就是一个怀揣梦想,不断追梦的人。
一个特级教师要做到著名,关键在于她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武凤霞在该书的第二部分“我的语文理念”和第三部分“我的语文实践”,分别通过论文和课例来阐述了她对语文教育的理解。她的课难以用几个字来概括形容,因为博大精深。她的许多课例已经成为小学语文界津津乐道的经典。她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远非一般名师企及,其中思想的深刻性是我印象非常深的。例如:武老师上《检阅》一课时,通过一连串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做是否尊重了残疾人本身的意愿,武老师把尊重每个生命的权利的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细节中,赢得了包括《人民教育》编辑在内的首肯。武老师的课让我看到小学的课也可以上得如此之厚重和富有思想性,她用语言点燃了孩子心灵的火把,让孩子在如此强烈对比之下体验到人性的可贵。她的许多课例都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老师,必须有看文本的`“第三只眼睛”,只有这样,你的课才会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而要炼就这第三只眼睛,必须多阅读。
武老师的深刻性还体现在她对人的关怀,她把学生真正作为人来看待,而绝非像某些名师那样把学生看作展现自己才华的配角一样。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她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一种对弱势个体的悲悯情怀蕴含其中,这源于武老师的草根出身;我又分明读到了一种自强不息,追逐梦想的主基调,这是由武老师作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给读者的印象。
《霞》读后感2
《有霞的黄昏》是作家沙林的一篇散文,读到它时正是我高中生活的最后一年,正处于紧张的学习阶段。那个时候,我还有时间去读散文,算是忙里偷闲,但多少有点不务正业。
书是我躲在寝室里读的。那是一本纯文学刊物,薄薄的一本杂志。我身边的同学有读武侠的,有读文摘旬刊的,但我没发现有读这类书的。因此,读这类书,多少有点寂寞之感。里面的文章也并不是每一篇你都喜欢,因为要顾到各种风格。就在那一本杂志中,我读到了《有霞的黄昏》。《有霞的黄昏》记述了沙林自己偶然读到俄国小说,并受感动的`情感和经历。不知是我的神经过于敏感,还是文章写的实在感人。短短的一篇小文,竟把我完全打动了。读它的时候,心里总有湿湿的感觉。有些伤感,也有些柔软。我喜欢那种感觉,明知道是一种自我沉醉,但就是愿意沉下去。《有霞的黄昏》是那本杂志里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每次打开那本杂志,我都会去读一读它。一篇普普通通的散文,没有波澜壮阔,没有玄怪凶杀,看起来还有点平平淡淡,波澜不惊,但却深深地打动我,进入我的内心。
室友看我读散文,有些不大理解。因为在他看来,那是一本不会引起人兴趣的杂志。看我读的有滋有味,很是好奇。在我的推荐下,他耐着性子读了《有霞的黄昏》,然后告诉我:“我没有觉得像你说的那样好。”室友说的是他的真心话,文学这个东西,也得遇见自己的情人才行。遇见了,大抵可用李商隐的诗“心有灵犀一点通”做比喻。我从小到大,见过的人几乎没有不喜欢歌曲的。哪怕是文盲、粗汉,也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曲、地方戏,高兴或者得闲时会哼上几句。我的家乡,有的老年人,或许从来没读过书,却能欣赏二人转。但是对于文字,喜欢的人就少之又少。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偶然听了《牡丹亭》的戏文,听到心动处,竟也感慨缠绵、如醉如痴,方知道戏曲里也有好文章。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未必会鄙薄其他的艺术形式。歌曲、戏曲也去听去看,有时也会看场电影。但是,更多的还是在文字中寻找快乐,因为,文字才是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最动心、最不愿放下的东西。
《霞》读后感3
霞,我还能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的是冰心先生的《霞》。
一段平淡的自述、摘录和讲解,作家不动声色地把我带入了她的意境,最先沏上的是一口淡茶。
《霞》的开头是一行平白直叙,但一句简单的英文摘录巧妙而深遂地切入了文章的主旨,真可谓“开门见山,一点就灵”!霞可谓是美丽的景物,散文恰又是表现的最好形式,可作家并不与绘景抒情恋爱,她巧妙地利用了散文清新散漫的格调,将一个由景而孕育的深奥难述的哲理逐层剥开,给我们一独特的视角。而这一句摘录平淡但却意外地将我们引入了这个视角。不必挥毫泼墨一大章,轻轻一笔,不可谓妙绝?!
一行讲解,紧抓摘录中的“sunset",将其由译文“黄昏”直述到本意“落霞”,这样又巧妙而自然地扣了题,并挑起了下文的戏台。
接下来便理所当然地叙叙情了。这是第二口甜茶。绘绘霞的美,抒抒喜爱之情,可谓悠哉,悠哉!
但作家偏将笔头一直,柔情似水霎时严肃认真起来。“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提璀 多彩的”一名承上启下,不禁蕴含了无限意味。于是第三口苦茶沏好了。
接下来的三段全在散文似的说理。作家先用“快乐”与“痛苦”为例,阐述了只有快乐与痛苦相互衬托,相互重叠,才能构成一个充满霞光的美丽的黄昏,才是一个真正充实、完整、幸福的人生。这一段不仅继续与前文呼应,也进一步剥开了主旨的面纱。
作家的笔触开始扎入人类的灵魂——生命。由这个充满霞的黄昏想到个体生命的结束,再想到整个生命界——人类社会生命的长存。再一句“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东方不亮西方亮”又一次将霞引入未文。使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始终贯穿着一个散文似的主题——霞。
“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走去”未文一句再次吐出“霞”字,一种悲凉苍桑之情不禁涌上读者心灵。
这一句是全文感情的收笔与精华。拓井说理的闸门,作家满怀的情思一泻千里,但这情流的太深沉,太深遂。这也许是冰心老人家在晚年时对生命的感叹,对拭去岁月的留恋,对岁月消逝的.无奈,对人生的挽留和对生命的达观。
这一情含蓄却富含哲理,耐人寻味地收住了全文的内容,但一节省略号却绵延着读者的情感与思考,延续着文章的灵魂。
全文贯穿“霞”字,不仅起了视觉美好的效果,也是抒情和说理的“形象大使”。巧妙的连结与呼应,说理抒情融一体,这也是文章的高处。但最高的还是这凡景后深遂之理,灵动之情,写的如此透彻与深刻,不得不冠一个“妙笔”啊!
【《霞》读后感】相关文章:
简爱的读后感02-28
青鸟读后感01-28
孔乙己读后感01-28
《苔丝》读后感01-21
牛虻的读后感01-21
《杯弓蛇影》读后感01-07
《春》读后感01-05
《养花》读后感02-23
《哈姆雷特》读后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