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读书心得

时间:2024-11-28 20:51: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师的读书心得15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的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的读书心得15篇

教师的读书心得1

  《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一直放在书桌上,平时也没有时间去看,放暑假了,没有事情的时候翻阅几页,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有句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不是好兵”,那么,不想当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与其说,这是在说大话,不如将此作为自己的追求。

  能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成就了。那么怎样才能受学生欢迎呢?有着丰富的学识,出色的教育教学技能,有着正直善良的品德、极强的责任心,有着爱的心灵,懂得为学生喝彩,尊重爱护学生,这……似乎太完美了吧?!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人,每位教师也都有各自的缺点,只要努力地朝着完美的.目标前进,就很可贵了,重要的是要有这分决心与坚持。

  读了这本书,还有以下两个感受:

  首先,要对教师这门行业有兴趣。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是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自觉主动地学,我们教师有又尝不是呢?对工作有兴趣才会投入最大的热情。这兴趣除了与生俱来的,也可以培养。想想作为老师,我们的工作除了有物质的报酬——工资,还有更大的收获,就是来自学生的爱戴,以及,孩子们的纯洁与真实,能让你的心灵也变得纯净,这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要懂得关注自己。平时我们都说要关注学生,以人为本。其实这并不矛盾,关注教师的自身,关注自己的内心,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自我反省,有没有真正地尊重爱护学生,有没有将学生摆在第一位,有没有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有没有真正用心地去做教育……只有将自己的心摆正了,才能真正地去关注学生。其实,很多道理,大家都知道,但能做到却寥寥无几。

  就像书中所说:受欢迎的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你“知道”了多少,而在于你“做到”了多少,让我们新学期里付诸实践吧!

教师的读书心得2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个人乃至社会的头等大事。我觉得,对于教师而言,多读书,读好书,不仅是完善心智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改善教学行为,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渠道,更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读一本好书,看一篇好文章,会让我懂得很多,悟出很多道理。记得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身处陌生的环境,面对无知而又调皮的学生,面对琐碎、劳累而又单调的工作,我感到了无奈和失落,真为自己选择教师这一职业而后悔莫及!是《特级教师成长案例》让我明白对现实的抱怨是弱者的象征,真正的强者是不抱怨的。还让我明白了为师之道,知晓了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的教师成长途径,深刻感触到读书对于我们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于是,我也重新读起书来,开始以自己的实际教学为基点读各种各样的书,在书中让我找到了工作的自信,教学的底气,更是让我走出了工作初的失落和迷茫。

  如今,当我从忙碌而又充实的工作中抽出身来时,阅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教师》,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家庭教育在美国》,我翻阅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育人三步曲》,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领略了陶行知的《教育文集》。说实在话,读大师的书,与大师对话,一方面让我惭愧,让我汗颜,一方面让我嫉妒,让我兴奋,在邀游大师的精神世界中,我懂得什么是教育,怎样才能做好教育,我的的确确感到了教育是一种境界,教育是一种奉献,教育是一种激情,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是满腔热情的一种爱。每次与大师们“交谈”后,我都豁然开朗,收益匪浅。正因有大师们的指导,作为班主任的我,在班级管理中总能得心应范文先生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读教学方面的书籍,我可以随时随地与教育专家,名师进行交流。课余,我认真拜读并研究了周玉仁的《课堂教学艺术集萃》,吴正宪的《数学教例与教法》,顾汝佐的《名师授课录》《课堂教学设计指引和评介》,黄爱华的《课堂教学艺术》,李烈的《我教小学数学》,马芯兰的《中国特级教师教案精选》,张天孝的《数学教例与教法》,纪晓村的《小学数学兴趣教学》,刘显国的《课堂艺术探幽》。在每一天的读书中,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在每晚的独自静坐中,在忙碌过后的疲倦中,我没有忘记我的使命,不忘反思我的教育行为,不忘反思我的课堂成败。二十几年来,我坚持写总结、论文、教学札记、反思。先后参加与了“三算教学”“创新教育”“尝试教学法”“活动课教学”“新课程改革”等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教育教学水平在张家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路径。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进行“充电”,才能使我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教师的读书心得3

  不知不觉中,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已有二十多年了,回顾这二十多年,是《小学语文教师》陪伴我走过。刚毕业时,在乡下没有什么书可看,那时也没有电脑,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同事的宿舍看到了《小学语文教师》这本书,我爱不释手,几天来连看了几期,后来干脆自己征订,一定就是二十几年。

  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良师。我一直珍藏着这些书,尽管有些已经很破旧了,搬家时也不舍得丢弃。书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对我的教学助很。

  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助,每每读它,很多疑惑都迎刃而解,我就更期待每月它能如期而至。《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有我们学习的模范,还有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让我认识和了解到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看着走在一线普普通通的.老师在这发表的文章,也就更激励自己,让自己多读点书,多用我们的心去发现教育中的闪光点。它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但却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

  每当教学中自己有疑惑,遇到自己不太懂的地方时,《小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语文教师》为我导航,为我指明方向,让我有所创想,有所收获,寻到课堂的“亮点”。它是我真正的良师益友,我要感谢它默默无闻的助与支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的,正值我校在力营造书香校园,其中,也要求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让教师读文学书,读教育书,还让教师博览群书,跳出教育看教育,有更的教育视野。让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地里,才可能长成参天树。我非常希望能让老师的爱读书的这一思想演变成学生的想法,那我们的“书香校园”活动算是真正的成功了。在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让《小学语文教师》一直陪伴着我这位小学语文教师。

教师的读书心得4

  最近我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回顾十几年的教学生涯,7年的育儿经验,感受很深。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中除了有爱心还要有智慧。在爱与学生成长间有一架桥梁叫“智慧”,看了整本书后,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 爱不是迁就,爱需要理智。

  “热爱学生”是我们的师德要求之一,教育需要爱,但光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也就是说教育有爱,但是不等于爱,我们不能过分的迷信“师爱”,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位老师对学生不写作业,每天叫过来写,不批评,学生写得较好,但还就是慢。像这样的例子,这个孩子看来属于“蜗牛族”。如果这位老师具备关于蜗牛族的教育专业知识(蜗牛族的多种成因及治疗方法),他就不会迷信关心和爱了。医生治不好病人,一般不会检讨自己对病人爱得不够,他一定会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正是教师应该着重学习的科学态度。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结合自己的学生,知道没有爱是不行的,光有爱是不够的。当一位教师缺乏教育专业知识,而又不得不面对眼前的教育问题的时候,他用什么武器来迎战?除了手中的权利之外,就只有爱了。权利是硬兵器,爱是软兵器。他手中没有别的武器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那些神话师爱、高唱师爱颂歌的老师是可以原谅的,他们没有想害人。师爱是绝对不可否定的,没有爱,教育就失去了根基。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把爱说得太神了,师爱承受不了如此重担,该减负了。“爱”与科学并非水火不容。爱是一种情感,情感完全可以从科学角度加以研究和处理。听说“爱”很神奇,我们就去“爱”;又听说“赏识”管事,我们就做作地“赏识”学生;我们的同事又常常说“不能给学生好脸”,我们就每天绷着脸给学生看……然,我们只是“学”,最终有没有形成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我们所谓“爱心教育”常常庸俗化了,不理智,没有什么科学思维方式。我们如果自身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或者把科学的思维方式仅仅局限于教学及业务工作,那么,我们对学生无论怎样爱,你在其中也很难找到科学的影子,教育他们又怎能得法,有效?

  二、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

  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要改变思维方式,聪明人就是善于思考的人,就是有良好的思维方式的人。 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比如,有人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借以说明问题学生可能破坏班风;而王老师马上想到另一个俗语,“火大无湿柴”,提醒自己好的班风也可以转变问题生。

  王老师没有大道理,王老师没有灵丹妙药,有的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孜孜以求的责任心和科学精神。《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特别从思维方式角度入手,教我们如何改变“表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非讨论性”的思维方式,而学会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思考,养成刨根问底、假设多种可能性的思考习惯,并“在思考中反驳自己”。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他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育情境上面,而不是主要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上。 综观自己的教育不足,最典型的毛病是“说教”,迷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王老师认为“嘴利用率过高了”,头脑就会严重开工不足。的确,从教年份越多,越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想想以前的学生,一番有理有据的说辞,可以使之感动莫名,一些发自肺腑的关怀,会让我们铭刻于心。然而“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缺少感动能力,越来越缺少对世道艰辛的体验,对老师的说教,他们甚至会有天然的免疫力和抵抗性。

  别人的方法可信,但那仅仅只适应于他们的学生。很多事还得要我们摸索着去做,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试着探索更适合教育我们学生的方法。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师的读书心得5

  前几日,学校为老师们发放了《为心灵解压》,我有幸走近了傅宏老师的为心灵解压一书,文中的很多话语给了启示,让我又一次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了新的注解。

  一、心理调节篇

  压力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它是教师生活中的一个事实。既然压力无法回避,我们就必须直面压力,学会与压力和谐共处。很多时候,只要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你会发现,你的生活还在继续,但你会感觉轻松了很多。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冲突,我们应该学会努力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情况,在不可能时则去接受这样的现实,并与之和谐共处。

  发泄时就要发泄,最好是在自己最尊敬、最信赖的人面前敞开心扉说出来。推心置腹的交谈虽然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却可以起到净化心理的作用。看中自己价值的人,不会被别人的情绪所牵引,不因别人的喜欢而有价值,所有的人都很重要,因为你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没有人能代替你的感觉,替代你的生命体验。

  不要试图讨好所有的人,无须对别人的.要求有求必应,不要总是尽力满足别人的需求而忽略甚至委屈自己。在他人的要求、需要、压力和批评面前,要学会坚持自己的立场。真正的自信是像泉水一样,从自我肯定的深岩中渗出来的。学会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最终也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二、师生关系篇

  每位老师都懂得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自己人效应一经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事件和心理冲突会大大减少,会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美国总统林肯曾经引用过一句古老格言: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人心也是如此。

  当学着做学生的自己人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自己是教师,要保持一定的原则和底线,不能和学生亲密无间,更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人更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人最喜欢那些原来否定自己,后来肯定自己的人,永远记住别人对你的好,迅速忘记你给别人的好处,勇敢地承担责任,主动地承认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塞里格曼指出,消极的行为事件或结果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无助感,只有当这种事件或结果被个体知觉为自己难以控制和改变时,才会产生无助感。专注于你正在做的事情,尝试体味一种执着,一种宁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首先自己得做到,这是让学生信服、尊重的前提。教育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带领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遗憾是难免的,遗憾过后有成长。

  三、家庭关系篇

  任何角色都会被期待表现出某些特定的行为或特质,称为角色期待。但当我们只从角色去定义人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角色,只是我们在某种情境下的身份,触不到角色背后的人。我们关注的只是那些符号,而不是人本身。我们首先从人的角度而不是角色的角度去定义一个人。

  看到《读者》中的一篇文章:一个在外打拼的人,下班回家之前,先在门口停留片刻,假想门口有一棵树,把在外的一切烦恼、劳累、委屈、不公,统统先放在这棵树上,而不把不良情绪带回家,联系解压,维护家庭和谐,未尝不可一试呢?

  四、事业成就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度让有些教师无所适从,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我们对自己的内心越了解,最自己的欲望和恐惧越了解,就越不受他们的控制。无论外在的处境如何,我是我生活的主人,我为我现在的生活负责,我决定原谅生活对我所做的一切,这是我的自由选择。费雷德运用了一个心理原理:装作拥有某种乐观的心情,往往能帮助人们真的获得这种快乐的感觉。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不论你叱咤政坛、扬帆商海,还是耕耘农田、教书育人,适当的定位,总能找到成就感。放弃了蔷薇,还有玫瑰;放弃了小溪,还有大海;放弃了一棵树,还有整个森林;放弃了驰骋原野的不羁,还有策马徐行的自得。放弃是一种拾阶而上的从容、闲庭信步的淡然。自我现实需要的满足就像一捧心理健康的甘露,丝丝滋润你的心田。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我们要想真正达成心理健康的境界,尚需化作行动和假以时日的不懈练习。

教师的读书心得6

  韩愈在《师说》中将教师的责任明确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教师应树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而育人的观念,刻苦钻研理论,精通业务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共产主义品德传授并影响学生,用爱成就学生的未来。

  参加教育工作将近11年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深爱着家乡这片热土,我深爱着这个蓬勃向上的群体!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是愉悦的!我正享受着烦恼并幸福的教育生活。 “真水无香,真爱无言”,我的手中托着生命的天平,用心作犁铧,播种智慧的种子,传承民族的美德。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

  在从教的这将近11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有苦有乐,当看到一手教育成长起来的学生学有所成,健康成长时,我深感欣慰。当看到自己所教的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难免犯错的时候,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会为他们担忧,为他们着急。怎么办呢?我该拿这些孩子怎么办呢?是,现实的教育是同样的课堂,同样的作业,同样的试卷。每个班级每个孩子他们的个体差异大,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一直在深思这样的问题,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着对应的教育方法。我想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读了《爱无言师有道》征文选编后,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教育每一个孩子,不能用统一不变的标准来衡量他们,评价他们。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同时,不要对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抱怨,不要对他们说出一些伤孩子的自尊的话语。应该多用鼓励的话语,让他们跟自己比,鼓励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不仅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让他知道,全班的人都看到他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喝彩。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赏识每一个个体,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

  爱无言,的确,作为教师要始终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白天文秘网鹅"要爱,"臭小鸭"也要疼,我们应该要明确每一个孩子,他们成长的轨迹是不同的,也许你看到他在这一方面比较弱,但是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他所有的方面都是不行的,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慧眼,要善于从多角度去挖掘孩子的闪光之处,用鼓励的话语激励他在原有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现在,我已经开始尝试,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制定不同的考试目标,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仍需更多的努力。也许,现在孩子进步的速度慢了点,也许孩子还是没能达到老师期许的目标,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关键啊!心里的健康比什么成绩都重要,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孩子,我相信他的未来也会充满无限的可能,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中,我们一定要为他们指引好这条通往光明的方向,条条道路通罗马,用我们的爱心为他们成长的征程增添力量,让他们扬起风帆向知识的海洋迎风前行!

  陶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正如徽州师范的刘莉莉老师所说"教师用真诚和仁爱在学生的心里播下善良的种子,也许就能让他们在不知布局中从爱的受益者成为爱的传播者。"一个会感受爱,会传递爱,会分享爱的学生,我坚信,这样的孩子一定更容易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愿意奉献的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用爱教出这样的学生。

教师的读书心得7

  细品《做卓越的教师》一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实施课程改革,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博采众长,使自己的大脑不断吐故纳新,接受活化知识,才能厚积而薄发。

  书中很多话语,言简意赅,却让我颇有感触,回味无穷。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解决书多时间少的矛盾,教师读书必须学会选择,采取浏览与精读相结合。一般的书可以浏览,重要的书、名著就需要精读;与自己研究方向远的书浏览,与自己研究方向近的书精读。浏览的面不可太窄,精读的面不可太宽。说得多好,做教师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惑。这时候,仅凭我们的一己之力似乎显得那么单薄无力,就如书中所说,此时我们就可以向一些教育经典求助: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文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

  畅游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怎能不被教育家的激情与思想所打动?怎能不被他们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色所吸引?他们的感情真挚而充沛,思想朴素而深刻,语言亲切而又不乏文学性,字里行间充满了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们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撒向每一位学生,用深情的目光注视每一个人的心灵,他们所关注的是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让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世界。从陶行知著作中,我读懂了三个字,那就是真教育。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包含的精神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永远不会过时,这些经典迸射着美丽的'教育智慧,诠释着动人的教育情怀,给了我许多教育的启示。

  阅读,让我充溢而快乐,更让我明白教育需要爱心,孩子渴望关爱。让我们以教唯以爱,学唯以笃的思想公正地对待、欣赏每一位孩子;让我们怀着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让我们用苏霍姆林斯基那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去接纳孩子,等待孩子的成长吧!愿我们都能以书为友,在书的世界里作一次心灵的长途旅行,来一番深邃的灵魂对话,掬一捧淡淡书香,做一名博览的教师!

教师的读书心得8

  通过这次读书活动,我对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学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形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够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学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特点,选用恰当的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学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教材编排也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使抽象的数学密切联系实际,教材图文并茂,新颖活泼。呈现出内容丰富,结构宽阔的特点。通过和老师们的交流,我对教学整体编排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了编者对例题的编排意图,对每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仔细观察,由同一副情景去寻求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创新,有所发现,让学生充分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现独特的见解。这样一来既能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游戏、表演等实际活动将情景图所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景化,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情境中,增加实际体验,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渲染气氛。

  教学要倡导课堂生活化,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采用教材中的教学情境,将课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尽量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使课堂成为一种开放的“生活化”数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不仅要学会知识,更主要让学生感受如何学习,实现了数学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特点。

  其次对教师的作用我有了新的定位: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如何去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师,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给学生最多的知识。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

  总之,通过本次读书,让我受益匪浅,许多疑惑迎刃而解。

教师的读书心得9

  一:音乐教师读书心得闲暇之余,我有幸阅读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整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是能指导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

  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

  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

  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

  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

  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

  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

  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

教师的读书心得10

  西点军校里有一个广为传诵的悠久传统,就是遇到军官问话,只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据美国商业年鉴统计,二战后,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有20xx多名,总经理,董事一级的有5000多名。任何商学院都没有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

  没有任何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但它却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极限的潜力。它是在强化我们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奋战在教育战线上如我一样的教师群体也确实存在一些寻找借口的可能。在工作上缺少勇于负责的态度,一抓到底的决心,追求完美的精神。搬出一些这样那样的理由,搪塞上级,开脱自己。因此,“没有任何借口”是踏实工作的原则,是完善人生的态度,是奉献社会的精神。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多种深刻的涵义。

  首先是责任感,对自我的责任、学生的责任、家长的责任、学校的责任等,责任无处不在,就比如说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这一件事来说,这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也许在看这本书之前,看到学生行为修养上的一个小过失会不以为然。但教师是园丁,是培育下一代责无旁贷的任务。在祖国的明天和希望面前,你能有什么借口吗。

  其次,忠诚也是必不可少的,忠诚是人类最重要的美德,那些忠诚于集体、忠诚于国家的高素质人群,都是努力工作、不找任何借口的群体。这也是组成一个优秀集体的基本元素。忠诚如何体现?我认为只要在有生一天,那么我就要做到无愧于这份工作,无愧于社会,经常反问自己一下,我努力了吗?我真的对得起这份工作吗?当然,这不需要自欺欺人的答案。如果答案经常是肯定的话,那么没有人会怀疑我的忠诚度。同时忠诚不仅是对国家对组织的忠诚,更是对自我的一份忠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工作作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心去感悟,去呵护,与之同悲同喜,并通过完成一件件工作任务,去享受独有的乐趣。

  没有任何借口所体现出的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这是一个要自己全力以赴去做事情的动力,追求成功并不把自己的失败作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认识,更不能让借口成为拖延的温床。我清楚的知道,工作上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学习如何把一件事情作对,其次是努力、正确的付出代价,努力地去实行,没有任何借口。

  世界上最远,又最近的距离就是人的思想;改变你的思想,就等于改变你的人生。《没有任何借口》给予我们的就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习惯,是我们每一位优秀教师和追求成功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思想。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太多这样和那样的借口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今天家里事太多等等借口;业务拓展不开、工作无业绩,会有制度不行、政策不好或我已经尽力了等等借口;事情做砸了有借口,事情没有做,有借口。很多人现在都变成了借口专家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做我们决心去做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工作做得更完美?甚至有时候,我们连最基本的一些工作都完不成呢?当一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很多人都还会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

  一个人要干好自己的工作,不论做什么,都应该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

教师的读书心得11

  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这一书是出自美国。美国五岁的安东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只看到一个东西?”可见幼儿的求知欲并不局限与幼儿园里所教的课程,他们并不是都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美国自由、开放的幼儿园都尚且不能给幼儿的好奇心提供支持,无法使幼儿从幼儿园的经验中有所收获、产生兴奋感。我们中国的幼儿园更不用说了。

  《老师你在听吗》书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件小事例。一次在堂课中,发现小A和小B小朋友在悄悄讲话,小A讲的很投入,有时甚至忘记观察老师。小B听的很认真,还不时的微笑表示对小A的话题很感兴趣。课后我将两个孩子叫到身边,问起了课堂中他们聊的话题,小A在介绍自己昨晚新买的恐龙玩具,并邀请小B去他家一起玩。这是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忽然我感到是不是我给孩子这样自由交流的时间太少了呢。每天各个活动安排很紧凑,每个活动都有一定的常规纪律,也许真该找个时间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去自主交流。于是我灵机一动,在课前挤出十分钟给孩子自由交谈,渐渐我发现孩子们上课随意聊天的现象少了,孩子们的关系密切了,交际范围也广了。在这种自由谈话中老师可以是一个观察者与倾听者,尽量不去打扰到孩子们的谈话,孩子们会在这种自发型的谈话中成长。

  另外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

  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幼儿的一日生活都是安排得非常紧凑的,一个环节紧接着又一个环节。刚开展完一个活动,又得马上准备开展下一个活动了,连气都不喘一口。老师往往连喝一口水、上个洗手间的时间都得控制好,控制不好便避不了会出事。“老师,你在听吗?”哪能仔细倾听幼儿的话?

  如果幼儿园的活动节奏没有那么紧张,如果老师中午能有一点休息时间,不用因繁琐的事情而从早上直落到傍晚,傍晚又把工作间搬回家持续到深夜,第二天天刚亮又拖着疲惫的身躯去上班……刚吃完早餐便就要带幼儿跳剧烈的晨间操,每天都只能处于带病状态地强作欢笑,试问哪有心思去仔细听幼儿说。《幼儿园指导纲要》中说到的以幼儿为主导,大家都知道。只是无暇顾及罢了,真是力不从心。

  但愿能使老师精力充沛、能让老师腾出时间仔细倾听,能使安东尼们对课堂感兴趣的幼儿园早日出现,使安东尼们能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索事物的好奇心。

  书中第四章“促进对话”中有这么两句“好的老师是你能够向他提问,并不以此为耻。”“当我们有重要的事情而开班会时,她总是倾听,而且她问的正是我们所想的问题。”说明了创设对话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教师的有效的对话能够丰富、激发幼儿的思维。“提问”是促进对话的有效工具,提问可以引出有创造性的想法,可以揭示儿童的想法,而不是加强教师已有的思想或检验儿童习得了多少知识。所以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它可以得到一个很长的或多样化的答案,包含丰富的观点和想法。封闭的问题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猜测老师的想法是什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开放式提问,怎么样才能提出开放式的问题?这是我们真正关心的问题。以下几个开放性问题,是在观摩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整理分析教师的典型提问的基础上得来的,与大家共享。

  一、关于这个问题你知道什么?

  教学从哪里开始?教师最先了解清楚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是什么,关于目前的教学内容幼儿到底了解了多少,即幼儿的已有经验。力求了解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能力状况,以确定教学的起点、目标。

  二、通过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这一开放式提问的前提,就是让幼儿经历发现的全过程。教师要非常关注幼儿的点滴发现,与幼儿一担分享发现的欣喜;注重同伴之间发现后的交流,通过交流去帮助幼儿思考梳理在活动中的发现、发现的方法、碰到的问题,把幼儿原本的无意活动引向有意活动,增加活动的计划性,提升思维的质量。

  三、你还有什么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问大家?

  儿童站在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立场提出的问题,在成人看来是幼稚可笑或不可理解的,但在同伴中却很能引起共鸣。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世界中,使用相同的思维和语言表述方式。同伴之间的问题解答,也最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儿童在提问和同伴回答这一过程中,学习着同伴提问、回答的技巧,也分享着同伴的经验。

  四、你还想了解什么?

  集体教学应该是让孩子带着问题进来,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去。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尝试着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进而激发起对周围世界更加关注的兴趣。

教师的读书心得12

  我感觉《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是一本有趣而有意义的书。它既适合家长同样也适合教师。中间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我的教育教学中也时常出现。当发现自己的处理方式与之相同时,心中一阵欣喜。当发现自己的解决方法完全错误时,在反思的同时更庆幸自己找到了科学的解决办法。我突然发现孩子与大人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同,主观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与孩子显得是那样愚蠢与低效。

  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如下:

  第一章,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全书中最为重要,是后续沟通的基础。它提出了几个观点:

  1、不要否定学生的情绪。(当情绪被否定的时候,学生容易失去勇气)

  2、不要随意批评和忠告。(老师出于好意,但学生在批评的环境中很难去考虑问题并承担责任)

  3、不要概括和解释。(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你的解释他很难听进去,也就很难奏效)

  4、不要忽视学生的情绪,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为时,也要先接纳学生的情绪、愿望并作出反应。

  第二章,合作更详细说明了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

  书中体现出的:“无论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或者不对,甚至有侵犯性的行为,他的行为我们可以制止,但他的情绪,或者说感情需要被接纳。但我们接纳的只是他的情绪,并非他的行为。”这一观点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在我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劈头盖脸的就是批评。虽然短时间内出现的不良现象减少。但这是一个指标不治本的'做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单方面的批评很难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只有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去听一听,去安抚他们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而不仅仅只是冰冷的命令。

  文中出现的很多案例都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出现过,但我的做法往往是不科学的那种。读着读着我不禁冒出一身冷汗。在我认为很好的处理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其实已经伤害了这些孩子的感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习惯性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情绪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个事实,首先认同他有这个感受,孩子才可能接纳我们后续的建议。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接纳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孩子的共鸣。获得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时刻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及其有效性。多思考自己有没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时候只是为了宣泄情绪,简单粗暴的压制只能换来日后更大的问题。唯有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倾诉表达的对象,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才能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告诉孩子老师了解你的感受,知道你的困难,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这样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一些强制的命令。比如有同学讲话时,我们可以不用厉声喝道:xx,闭嘴。尝试着说:“有些同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要告诉大家,等会下课我们来分享一下。”结果可能会好的多、改变不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留心观察,多想,多研究,努力实践,必然会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师的读书心得13

  “生活不是享受,而是很辛苦地工作。”

  这是一居于繁华地层的劳动者心里对于底层命运的高声抗议,是属于他们的奋斗史。在底层的劳动者们又齐声推出一个人物来,那就是起初善良老实坚忍自尊的“一个”祥子。

  祥子在众车夫里头还算很整齐,平头饰脸,身板儿能力也好。车夫总吃得年轻饭,祥子年纪小,不惜力气,也不是咸鱼,他有他一份打算。什么打算?先按下不表。

  首先觉得他有精神气儿,他和他的车全都漂亮精神。不错的,“头不很大……脸上永远红扑扑的”,树似的全身挺脱,身体结实硬棒,心里头明明朗朗磊磊落落,通透得连个影儿都没。这时候他的不善言辞,挺少数的一些缺点,也都通通教人原谅了,而且认为是老实朴实的衍生品,又很喜欢。这是一个明朗却朴实有力的年轻人形象。

  但是好好的一个年轻人形象,偏偏又和车扯上渊源。

  三起三落,没有四起。

  祥子是个农村人,农村人奠定他卑微底层的基础。身世不好,遭事又惨。十八岁之际父母双亡,分文无有,投到人和车厂去,当个打工仔。正当他以为打工仔生涯落幕,他攒够积分能兑换一辆新车开始创业的时候,却大胆错了,连人带车教宪兵抓去。幸而祥子有青年的乐观精神,秉着这种乐观精神,他认为上帝关门同时又开了窗,给他几匹骆驼,意在支持他继续创业。于是乎,卖骆驼,拼了命拉车,终于“二起”,迎来了他希望的又一个春天。再后来,遇见了人和车厂刘四爷之女虎妞,一个决定他命运的人。辛辛苦苦地,历经了好多事儿,也攒了一些钱,一朝主家曹家有难,牵扯到祥子,祥子的钱也悉数被孙侦探所骗,心底里也着实对人生开始抱着怀疑了。但凭着好青年的一腔热血,祥子终于挺过来了。前表的虎妞是福是祸?纵使她诓祥子成婚,给祥子带来无数烦恼抑或心性的转变,也依旧给祥子买车,成为第三起三落的女主人公。就这精明泼辣的女主人公,也因难产早早死了,留给祥子一堆待办对的丧事礼节。周济不来,祥子卖车。原先心尖子上的车,此时纵使多么不舍,也得当断则断。然而小福子意欲和祥子结合,又给了祥子很大的鼓舞。得知得养活小福子一家,祥子乐观依旧。正当他憧憬努力之时,却得知小福子死讯。大风大浪,退潮后留给我们一具行尸走肉。

  或许那年盛夏,你与车扯上渊源,一开始便是错的。

  又不对。在那个人如蝼蚁的`年代,有梦想也是咸鱼。“一个人的命运不能全部归咎于外界环境,而是人与环境‘交流’产生的结果。”祥子作为一群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命运的人的代表,投身“战事紧张”的生活,不断有人在开大炮,开冷炮,炸翻了一群一群的人。威力太大,没法闪躲。祥子在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环境里,意欲用努力取得成功,我们都认可,可惜时事不允许。

  “我招谁惹谁了?!”一句道出全部心声。

  我们心里都明晓,祥子生错了年代。

  做好人没什么好处,当坏人还能落个“身心愉悦”。于是乎,我们体面要强好梦想的祥子,成了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在这个年代,谁也怪不得,有梦想的咸鱼,也全被狂风撕碎。

教师的读书心得14

  只有当他成为自我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我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概念即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一样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这一段话给我的教学路程上点燃了一盏明灯。回顾自我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曾想“约束”孩子。当孩子们说话时觉得他们太吵了,期望他们安静。但是这种“约束”对孩子们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们想说的、想做的欲望却更强烈。因为在此时我是“主人”,而孩子们是“服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人强加的,所以孩子们的安静时一时的,只要我一离开,他们便会很快的开始交谈起来。

  当我接触蒙氏教育,开始了解蒙氏时,尤其当我阅读了这段话语之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让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让他成为教室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忘记那些“不许动”的原则,因为这种“不许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那种强烈的“我要动”的欲望。所以不管用什么活动,我们都就应让孩子去动,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这时孩子们“安静”了,有秩序了,这是孩子们自我的纪律。在自由之后所获得的纪律。

  所以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么时候,孩子才是他自我的主人,当他成为自我的主人时,老师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他就能很好的发展。

教师的读书心得15

  今天看到的一篇文章,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情,它们是那样的相似。记得在一节班会课上,我向学生强调校园文明行为的养成问题,特别强调部分同学在看到老师时候熟视无睹、缺乏礼貌的现象,希望大家能自觉树立“以文明有礼为荣,以目无师长为耻”的荣辱观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去。但在课后,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向有的老师问好,但是他不理我,这样还要问好吗”?

  学生的问题触发了我的深思,学生谈到的这个现象确实存在。我们常常听到有的老师抱怨现在有不少学生缺乏教养、没有礼貌,以前我也这样认为。但是后来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有所觉悟:是不是教师的某些行为促发了学生的“无礼”呢?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一种良性互动,我们在强调学生对老师主动问好的同时,却似乎忘了自己该做些什么。如果学生一次向您问好,您不理不睬,两次、三次,长此以往,他还会主动问好吗?也许您忙于工作,也许您正在思考,也许您要事在身,也许……但这些“也许”,都不应该成为您疏于回应的理由。

  面对学生的质疑,我作出的回答是:“大家要理解老师工作辛苦,这种现象只是偶然的,老师不是故意不作回应的。有一点我们要明白:你向老师问好是一回事,而老师回应与否是另外一回事。记住:好学生、好习惯是一如既往的!”

  我不知道,这种“引导”能否自圆其说,是否有效果,如果有,效果又有多少呢?我们的部分老师您是不是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呢?

【教师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心得06-2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5-19

(通用)教师读书心得06-20

《致教师》的读书心得06-17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6-25

教师读书心得【优选】07-15

[精]教师读书心得07-17

教师假期读书心得07-06

[荐]教师读书心得07-18

[实用]教师读书心得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