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生》读后感1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柳青
在《人生》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概括了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让我铭记在心。作为民办教师的高加林活得很艰难,在三年任教期内,他仅凭着对文学的向往和自己的努力,在地区报上发表了两三篇小诗和散文,且每每回家时总要为父母带上城里特有的蛋糕和面包。
像这样有追求有志气又孝顺的年轻人,按常理来想,自然将来是会有出息的。然而,命运的敲门砖没有敲开门,反而砸到了高加林,砸得他头破血流。大队支书高明德走了后门,将自己的蠢儿子安插成民办教师,顶替了高加林。高加林心灰意冷地回到农村,愤怒地想要打官司,却被父母拦住。
作为胆小怕事的农民,同时又是饱经世态炎凉的老人,他们害怕儿子告状受到打击报复,竟然装作浑然不知儿子被替代的缘由,反倒比以往更巴结高明德,这无疑让高加林倍感屈辱。
在无业时,高加林因为读书人的面子不敢在集市上叫喊着卖馍,最后竟让自己“仇人”亲家的二女儿——巧珍帮了他,帮他卖了一整天的馍,也因此,加林收获了一份爱情。
随着时间推移,加林的心也沉淀下来,一面顶着村里的流言蜚语与巧珍恋爱,一面拼命地干农活,甚至到城里拉粪。没有了体面的工作,他便成了乡巴佬,在同学及其父母面前无形的.自卑,受到了羞辱,却终不敢去打,只是顶回去,也不敢骂。
像是为了保持自己曾经作为读书人的体面、曾经作为教师的尊严,或是他不愿就此堕落。但不可或缺地,高加林在这期间见识了世间人情,心性也得到了成长,少了几分年轻气盛的冲动,多了几分饱经沧桑的沉稳。
加林命运的转折,是因为转业的二叔在本地任职,高明德和劳动局副局长便为了讨好他二叔,把他安排到县城当通讯干事,也就是记者。加林也因此尝到了走后门的滋味,这可比前门好走得多。作为记者,又勤劳踏实,文采四溢,加林很快便出了名,渐渐地,他与农村恋人巧珍的差距越来越大。再随着高中同学,大家千金黄亚萍的插足,加林与巧珍的关系彻底断裂。
可命运是公平的。加林将别人的生活搞成一团糟,自己的灾难也接踵而至——被举报、被撤职,又主动与城里恋人提出分手,想挽回巧珍,却发现对方早已结婚。接连的打击与挫败感,让这青年想自行了断,但终究还是担忧父母而挺了下来。而在后半生中,他也就一直待在了农村,孤身一人。
从冲动到沉稳,由刚硬到顺从,在不服命运到接受命运的转变,或是正确,或是错误,都无可厚非,都是自己的选择。人生的机会有许多,道路也有千万条,可决定命运的选择只有那么几次,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最后无论如何,也要一任风雨,活在当下,这就是我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认识。
有时候,你争取得到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你得到了不一定守得住,反而会失去更多。就像加林赢得了黄亚萍,却失去了城里的工作,这是来自黄亚萍前男友及其家族的报复,也是命运之神对他喜新厌旧的惩罚。
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导致的种种后果是无法避免的,不管它是好是坏。因此,作为一个人,也应合理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与外界的交流,对于自己的生活来说,这有利无害。
《人生》读后感2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很欣赏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的同时,不应是一叶孤舟,而是要与周边、社会有所关联,带给他们正能量。在《哲学与人生》第十五章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
无疑,这是一个大的命题,有人终其一生也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借保尔柯察金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那个时代里最朴实而伟大的精神,这个答案激励了无数的人。作为21世纪的我们,面对人生这一重大考题时,又该如何面对呢?
书中从三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参考答案,在人生这张画卷中,要肯定其意义,相信美好的存在。具体些,无外乎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人生的齿轮终会停止转动,那时拥有的一切都不再拥有。记得曾经爱过、珍惜过、快乐过,追求真理、追求自我,主宰自己的内心,给他人带来愉悦,为了世界的点滴美好而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使微不足道也甘之若饴。
人无法预知未来,不知道明天和灾难哪一个先到来,惟有珍惜好当下,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呀。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天堂。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单调乏味,还是充实有趣,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心境。既来之则安之,我觉得选择了“传道受业解惑”这个行业是幸运的,因为自己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单纯的心灵,每当看到孩子们真诚、求知、澄澈的眼眸,看到他们因一点收获而快乐,一点点进步时,内心的欢乐无法言喻。只能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备课,对得起这群小可爱啊。
“理解生活还要热爱生活”,这是一代大师罗曼罗兰给我们的忠告。热爱,何谈容易?当面对堆积如山未批阅的试题时,面对一堆催着要的材料时,花费时间面对一些觉得没有意义却必须要完成的形式化的表格时,内心是崩溃的。但,很多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就变了。乐观一点,阳光一些,去做这些事情时何尝不是在考验你自身的专注力、耐心、意志力呢?更高一个层次是,当习惯于这些,并且在某一个清晨或午后,你突然意识到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苦难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孟子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人生》读后感3
平凡的世界曾经拍过电视剧,但收视率不高。甚至连一些凡迷都没有看过。我也没有。这部电视剧拍摄于90年代初,据说只有10集。我虽没有看过,但我认为10集的含量是绝对无法装下这本书的内涵的。
至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推崇这部书,我先讲讲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这么不屑这本书吧。
你既然已经看了三遍,我想你应该也看过《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在这部随笔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路遥先生构思、创作这部书的全过程。也看到了这本书问世时的命运。
诚如作者所说,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是极其“落后”的,全本书采用白描式的现实主义手法,同时代的一些“后现代”、“解构主义”等潮流中,显得格格不入。作者也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他果断的与评论界分道扬镳,坚定的认为——只要读者不抛弃我,这本书就有价值。
果然,这本在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的小说,问世却显得那么坎坷。作为当时已经知名的小说家,路遥居然遭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退稿。因为一位年轻的编辑认为这本书已经不合时宜。我们也看到,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一直是一些小的出版社在出版,比如三秦、华夏等。这为这本书的发行初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但这本书还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几乎从民工到大学生,各个层次的读者把这部作品当成了人生成长的伙伴。孙少平、孙少安兄弟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所表现出的蓬勃向上的精神以及作品中透露出的伟大的人格力量,成为读者的`精神支柱和人生力量。
路遥的小说历来体现出两大特色,一个是对困难的体验,一个是人格的美。例如他早期的代表作《人生》,高加林和孙少平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孙少平不是高加林,孙少平对于困难不是逆来顺受,不是被动承受,而是积极挑战,甚至是主动迎接困境。比如他放弃了与哥哥合开砖场的机会独自闯荡世界,这种冒险精神和独立意识是路遥以往作品中所没有的,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情节。孙少平面对困难和命运的坦然和淡定,也为同样处于人生逆境的读者提供了榜样。
路遥小说中的人都是美的。即使是最卑微的角色,你都能从中体会到人性的光辉。那个老实巴交的孙玉厚,那个含辛茹苦的郝红梅,那个冰雪聪明的孙兰香……他们都有各自的缺点,甚至是主人公孙家兄弟都有缺点。比如孙少安懦弱的不敢接受润叶的爱,但他们都有可爱的一面,都有值得尊敬的一面。这种艺术的真实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完美的交融在一起,使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共鸣。
本部书最大的特点便是通过对个人的勾画将10年巨变中的国家发展给描写出来了。达到了个人与时代背景的完美统一。农村改革、农民进城、干部人事调动和斗争……读起来给人以荡气回肠的感觉。
书中的几对恋人的悲欢离合,也是书中的一大特色。
这本书,是那一届矛盾文学奖的第一名,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完美境界。
《人生》读后感4
这本书是由季老的随笔散文整理汇编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讨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汇总在一起,就可以相对比较全面地了解季老对待人生的哲学和态度。当然,季老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宝贵而丰富的,可这本书却编得让人不敢恭维,实在是有太多重复的东西了,看到后面,有些篇章感觉有凑数之嫌。话虽如此,编排的失误依然挡不住季老的光辉,此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不过大可不必像我这样买书来读,网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读到此书。
要说感想的话,个人认为书中有两个话题特别值得谈一谈,一个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一个是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老明确告诉我们,他认为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窃以为季老说的这个传承应该包括生命的传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以及环境的传承等所有这些需要或者是应当传承的东西。这个观念跟南师(南怀瑾)经常在自己书中提到的颇为互通,不过南师喜欢引用宋代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种崇高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是非常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在我国很多知识分子身上都有体现,它是中华民族的特产,在民间也有很多体现,譬如中国人重祖先就是一种“承上”。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华夏民族的文明历程才得以一枝独秀地延续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文明曾经辉煌一时,却无法延续。写到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个人曾跟我说过的话:“我现在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价值是否有点太少了呢?
关于安身立命的问题,季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问题,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三是个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与平衡的问题。对于人与自然的问题,季老一直都是忧心忡忡,他看到现今环境污染严重、臭氧层空洞、物种灭绝、淡水短缺、温室效应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等等问题,反复强调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出路,不要老学习西方的“征服自然”,还引用恩格斯的话“人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或胜利,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我想这些大家都有体会,可以自行判断。对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季老只谈了对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这两点我认为不必细说,大家自己玩味下会更有感触,那么如何对待坏人呢?又如何区别人之好坏呢?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第三个是个人的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这点其实是季老在书中谈得最多的,因为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自处的问题,书中探讨的关于命运、福祸、礼仪、道德等等诸方面的问题,都是关于如何自处的,如果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平衡心,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最后,我写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受季老启发而来,如果觉得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就去看看季老是如何思考的吧。在这个思想混乱、价值观缺失的末法年代,能够通过向大师们学习而使思想得到一点涤荡,会是非常有助益的一件事情。
《人生》读后感5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同一个梦想--五环旗下的精彩人生》,它让我受益匪浅,从中体验到了许许多多东西。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奥运冠军的童年以及走向冠军之路的艰辛历程。我想刘长春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就是中国奥运第一人。他能走到这步是非常不容易的,人们说成功人士的的背后总有一个故事,但谁又能想到,刘长春的童年如此饱受欺辱。
1909年10月25日,刘长春出生在大连金县小平岛河口村。在他出生时,恰巧他的父亲失业被日本人赶回农村,因而家境十分贫穷。刘长春十岁才进入小学读书,当时学校离家有十多公里路,为了节省鞋费,刘长春一出家门便把鞋子脱下来,光着脚跑步上学,到了校门口在把鞋穿上。与学校一街之隔的是一所日本小学,有的日本小孩在街上玩的时候总是欺负中国小孩,中日两群孩子常常打架。一个日本督学发现每一次打架都是刘长春冲在最前面,有一天,就把刘长春截住,一边骂着:“支na人。”一边高高扬起胳膊,狠狠地抽了刘长春一个耳光,抽得他摔在了地上。刘长春哭着回去告诉了老师,老师给他拭去了眼泪,说道:“别哭,记住:咱不是支na人,咱是中国人,等你长大了,要为咱中国人争气。”在那段苦难的深重的岁月中,刘长春一天天长大,跑步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小学时,他便以一百米11秒的好成绩,打破了大连市小学的记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飞毛腿。”
在刘长春受辱的童年里,他没有像它们屈服,反而越来越进步,成了远近闻名的人。他的进步让我不得不向他学习。
成为“飞毛腿”的刘长春并没有因此而骄傲。1927年,18岁的刘长春又跑出了一百米11秒的好成绩。这次优异的成绩让刘长春获得了到北陵体育基地训练的机会。到了1929年10月20日,刘长春有参加了有张学良一手策划的中、日、德三国运动会一百米短跑比赛。参加决赛的五个人中,只有他一个中国人。“啪”发令枪一响,刘长春如脱缰的奔马飞驰而出,很快就甩掉了两个日本选手,与德国名将彦鲁特拉比尔并肩冲在最前面,但是就在快接近终点时,刘长春回头看了一下身边的`德国选手彦鲁特拉比尔,因此只能屈居第二。过后,张学良给刘长春请了当时800米和5000米的世界记录保持者德国人步奇当教练,从此,刘长春的百米成绩进步不断。到了1932年7月8日,刘长春从上海出发出征奥运会。一百米比赛时,刘长春在第二道。起跑之后刘长春远远地甩掉了所有选手,但是,由于刘长春在海上颠簸了整整22天、无法训练、呕吐……使刘长春的身体大打折扣,终而被淘汰。但他还是跑出了好成绩。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体验到我所未体验到的。我体验到了运动员的艰辛,体验到了运动员的汗水与泪水,体验到了运动员的努力付出。就像刘长春,因为被日本人看不起、欺负而不懈努力最终站到了奥运赛场上,成为了中国奥运第一人。我觉得我也应该想他一样有一个动力,有一个目标,不断地学习,成为一个有学问、有用的人。
《人生》读后感6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风不会对漫无目的者有所青睐。意思是假如你有了坚定的目的,整个自然将帮助你。
人生的目的很重要。这个目的,是谁给我们预定的呢?没有人,你的父母你的师长你的朋友,都可能参与你的目的的制度,但他们不是决定的力量。最后的决定权在你自己的手里。如果你对自己说,我才不要什么人生的目的这种奇怪的东西,那么,你也是有一个目的了,那就是“虚无”。
一个没有方向感的人就像一个醉汉,走路东倒西歪,混乱地嘟囔着,不知道该往哪走,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一个有目的的人,走路的姿势是向前的。他们通常不会再跌倒之后,太长地抚摸伤痛,短暂的昏厥之后迅速地清醒,用身边的树枝或是草叶,捆扎好伤口,蹒跚着上路了。他们走得慢,但很坚定,不会因为风险避开既定的方向,也不会为路边一些小的花果而长时间地流连忘返,从容不前……
人生有了目的就应该就行规划,对自己人生的追求和事业的发展做一个生涯规划。生涯?一个叫人沧桑和迷茫的词语。通常当人们谈到生涯的时候,总觉得有太多的不可把握性,埋藏在未知中。其实它并非想象中那般神秘莫测。曾经有人参加过这样一堂很别致的讲座,讲座的名字叫做“拍卖你的生涯”,老师发给他们每人一张纸,纸上写着:1、豪宅,2、巨富,3、一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用卡,4、美貌贤惠的妻子或英俊博学的丈夫,5、一门精湛的技艺,6、一个小岛,7、一座宏大的图书馆,8、和你的情人浪迹天涯,9、一个勤快忠诚的仆人,10、三五个知心的朋友,11、一份价值50万美金并每年可获得25%纯收入的股票,12、名垂青史,13、一张免费旅游世界的机票,14、和家人共度周末,15、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老师象征象征性地给每人发了1000块钱,代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当拍卖结束的时候,还有3项生涯没有成交,这三项是:1、名垂青史,2,和家人共度周末,3、直言不讳的勇敢和百折不挠的真诚。
有人认为和家人共度周末是件很平常的事,不必把它定做目标。还有的人,是一些不愿归巢的鸟,从心眼里不打算和家人共度周末。现今只有没本事的人才和家人共度周末。有本事的人,是专要和外人度周末的。至于青史留名,现代人(当然也包括我),对史的'概念已如此脆弱。放佛站在一个修鞋摊子旁边,只在乎立等可取,只在乎急功近利。当我们连清洁的水源和绵延的绿色,都不愿给子孙留下的时候,拥挤的大脑中,如何还存得下一块森严的石壁,以反射青史遥远的回声。勇敢和真诚固然是人类曾经的自豪和骄傲的源泉,但如今怯懦和虚伪,更成为了安身立命的通行证。预定了终生的勇敢和真诚,就把一把刀刃悬在颅顶,需要怎样的坚忍和稳定?!我们表明的不屑,是因为骨子里的不敢。我们没有勇气承诺勇敢的勇气,我们没有面对真诚的真诚。
人生的重大决定,是由心规划的,像一道预先计算好的框架,等待你的星座运行。如期改变我们的命运,请首先改变心的轨迹。
《人生》读后感7
昨晚看完了平凡的世界,今天看了人生,路遥先生的书都是悲剧,可能是悲剧更能引人深思吧,喜剧都是一笑而过,但是人生不总是喜怒参半,蔡康永老师说过,开心和难过不是生活,平和才是生活最好的情绪。
说回这本书,很短的一篇小说,男主角高加林本来是农村的教室,被别人走后门挤成农民之后,每天郁郁不得志,总惦记着自己在当时可以说是光鲜亮丽的教室工作,对务农赶集这种农民生活嗤之以鼻,却在期间收获了巧珍这个单纯善良,用情至深的纯真感情。不久其叔父从军归来在地方当官,叔父的手下人自以为是的帮高加林安排了县上记者的体面工作,加上高加林本来外形不错,会打篮球,也有墨水,在县上都成为了明星,和以前高中的旧相好亚萍重新相遇,亚萍不比巧珍,是城里孩子,见多识广,谈吐高端,于是高加林决定抛弃巧珍和已有男友的'亚萍走到一起,巧珍在伤心欲绝之下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一个老好人。后来高加林走后门被曝光失去了工作,和亚萍分手,回到了乡里,巧珍还是为着他好,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我不知道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不敢妄自猜测,也觉得对读者来说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我觉得还是有一些点值得思考的
首先是站在高加林的角度,他在失去一切之后才发现自己真正爱的是巧珍,那如果他没有被举报走后门了,他会哪天醒悟吗?我觉得应该不会。当他失去一切,他觉得自己又是个农民了,巧珍的好才被无限放大,占据他所有的心,如果他和亚萍去了大城市,他级别越来越高,他就会觉得自己当初和不识字的巧珍分手是正确的,哪怕巧珍多么爱她,可是他们没有共同话题啊,巧珍不会和他聊国际冲突能源危机啊,这时候如果再出现一个人,比亚萍还见多识广,谈吐高端,讲的都是火星移民,飞船动力,他是不是又会变心?那爱情究竟是什么?难道换一个环境就要换一个能聊的来的伴侣,你进步快了伴侣没跟上就要换一个?那人一辈子如果不断进步,不断迁徙,得换多少伴侣?人生有太多问题没有答案了,哪怕没有答案生活也会继续,你的答案也会被时间所翻译。
巧珍,好姑娘,嫁给了不爱的老好人,也许结婚生子有一天终会被感动,就像润叶一样;和高加林在一起也许有一天人老珠黄就会被厌弃,加林在我眼中还是比较好高骛远的,你说哪一种好?都不好!有更好的吗?没有,哪有那么多选择啊人生!
其他的我就不一一说了,路遥先生写的书很现实,也许我过几年再看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哪怕到时候的体会不一定是对的,人生真的没有绝对的对错,有些东西,你今天觉得是对的,明年的今天可能又不对,难怪诗人要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了。
我们总是想寻找人生的标准答案,总是希望有人可以告诉我们标准答案,可是人生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有,只能时间来告诉你了。
《人生》读后感8
人生如果选择错误,发展就会出现歧路。每一段人生都有自己该演绎的东西。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年青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一年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当起了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地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农村当农民,在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他的生活。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这一切因为叔叔的调回使他返回城里。同原来同学亚萍相见。亚萍与原男朋友分手而不顾一切追求,在都市生活中,加林与巧珍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放弃了巧珍,与亚萍好上了。加林走后门被揭发。加林又不得不回到农村,但巧珍已成为人家的新娘。但一切都悔之晚矣。故事简单但寓意深刻。
没有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农村人的世界。即使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他们。在路遥的文字世界里没有极度的坏人,就在于他对这个世界没有绝对恶意的猜测,而是用爱和温暖回报那个给予他生命体验的世界,巧珍和高加林他们都做了一个梦,都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的梦,也都是黄粱一梦。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们俩是一样的。所以人们更多去思考的不是始乱终弃,而是这其中的矛盾与挣扎。高加林的奋斗经历在中国当代社会具有典型意义。高加林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村青年,企图以自己的智慧和奋斗,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从表面上看,高加林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的改变,而实质上作品揭示的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高加林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个人奋斗与社会境遇的不协调、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小说更深刻地分析了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根源。高加林虽具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和才能,但却被毫无理由地挤出民办教师队伍;即使他再有才华,干得再出色,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他就必须被赶出县城。高加林的悲剧,体现他选择了一种与现存的人生观相矛盾的奋斗生活,更展示的是社会现实的.不公正。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如果加林没有和巧珍分手那么他也许会在小城里长久地工作下去,但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能和一个大字不识的人生活一辈子吗?如果加林选择的不是亚萍而是另外的一个城市女孩,那么他又会是哪样地生活呢?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也没有理想中的美满,它总是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的现实与理想相背,一个人的性格与追求往往决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轨迹。爱是什么?它有多大的力量?生活又会给你这次选择一个什么答案?谁都不知道,所以只有周密而郑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决择,做到不后悔。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贪多,要的是过程。就算人生“对不起”我们,我们也不要做出“对不起”人生的选择,那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我极力推荐《人生》,并非它出色到不行,而是真的可以学到该学到的东西。
《人生》读后感9
上一本书是《倾听孩子》,9月1号开始看,到前天晚上才看完,拖拖拉拉,总像是一个心思,但又无法让自己静下心来去读完,好在总算看完了。
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买了好久的《人生海海》,麦家的作品,之前听过《风声》,看过《暗算》,但对于小说的作者是陌生的,直到在樊登读书会听到了,对《人生海海》的介绍,才知道了麦家的名字。
听名字,像是一部充满生活哲理的鸡汤书,但打开才发现是长篇小说,我已经好几年没看长篇啦,还是心气浮躁,坐不住。上一本还是《追风筝的人》,在16年春节期间读了一遍,至于买的那本现在几乎快忘记名字的《傲慢与偏见》,历时好几年,依然还有一半没看完。
由爷爷开篇,讲到村外的前山、后山,再到村子,再到村子里的人,到本书贯穿始终的上校。我想既然我用上校称呼他,说明我的立场还是很坚定的站在了上校这一边。
先说爷爷,有些文化底蕴,教过私塾,明白大是大非,最终却为了儿子,或者更准确的`说为了自己的面子,举报了上校的藏身之处,遭到全村人的唾弃,被自己的子孙孤立,郁郁而终。
父亲这个人给人感觉唯唯诺诺,但可以为了朋友而不惜触犯法律,违抗老子的命令;也为了自家孩子的安宁,独守着“鬼宅”不让子孙靠近。
我觉得上校这一生还是值得的,于事业,他落魄过,也成功过;于生活,他爱过,也恨过;对朋友,他掏心掏肺,对乡亲,极尽热诚,对敌人,绝不留情。从最初的大家对他的各种猜疑,奚落,取笑,到后来的受人尊敬、敬仰,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做自己,遵从自己的本心,无所谓外界的看法和传言,这样的人活的纯粹,除了小腹上的几个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啥的字,一生光明磊落。经历过数次大起大落,最终以一个3、4岁孩童的心智,以80多的高龄,长眠于亲人身边……
那几个字,是他一生的痛点和隐晦,别的都无所谓,就是这几个字,葬送了他后半生的安稳。我也纳闷,他为什么就不想办法去除呢?以他的聪慧,用医学的办法,或者直接简单粗暴的用烙铁,也足以让那几个字消失,但他没有。
对林阿姨,他应该是爱过的,不然他不能冒着敌人的轰炸去救她,也许他觉得自己配不上她,才竭尽所能的保护她周全后,又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拒绝她。至少是信任的,才会把心爱的两只猫托付给她。如果没有那个坏人,摸黑占了林阿姨便宜,让她以为是上校的人,即使她们结不了婚,也会彼此倾心,做一世红颜,不是夫妻,胜是夫妻。
不过还好,最后他们终究还是成为了夫妻,并最终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一生,足矣。
书中有很多经典语句,如“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你要替我记住这句话,我要不遇到它,死几回都不够。”“人和兽之间,只隔着一团愤怒,像生死之间只隔着一层纸”“世界上命最值钱,我被人骂成太监都照样活着,你死什么死,轮不上”等等~
有人说,看完这本书感觉很压抑,因为上校的结局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很差。我觉得,这才是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给你推开一扇窗,赋予你智慧也许就会没收点儿你的颜值,人总要在大千世界中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也不忘尘世走一遭。
《人生》读后感10
《人生》以它所描绘出的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以及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故事中的高加林,他有自己的理想、感情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厮守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他要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状。然而,高加林的种种努力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倒被现实给“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唯一能够显山露水的机会被剥夺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是格格不入的。因此,高加林进城的心理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终于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能让他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十足。深夜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切实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拼搏着。
高加林那蔑视世俗、自强不息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然而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的一面时,不但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家乡的现实,反而选择了逃避现实。他认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到外面的世界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软弱自私,才致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故事中的另一个容易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俏丽,然而她缺乏知识、没有文化,与高加林少有共同言语,更谈不上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在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上,高加林选择了后者,这是必然的;而后来高加林和黄亚萍分手后,家乡那个曾为他爱至痴狂却又被他抛弃的姑娘巧珍也另嫁了——在这双重打击下,高加林几乎崩溃了,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
山依旧,水依旧,桥还是那座桥,一样的景,两样的情,一曲《叫声哥哥,你快回来》荡气回肠,令人肝肠寸断,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却永远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声,倾诉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时,一条弯曲的路在他脚下延伸,这是一条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该怎样去走呢?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人生》读后感11
读特劳特《定位》系列的书,其中一本是《人生定位》,在国内,副标题被定为“特劳特叫你营销自己”。这种副标真是恶俗般迎合读者需求,却又漏洞百出。书中甚少有“营销自己”的内容,主要讲的更多是如何发现适合你自己的赛马,骑上它,驾驭它,冲向你的目标。
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如果把人生当一场赛马,你骑上的是你自己,还是你的创意、你的产品、你的合作伙伴?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赛场上的马匹也是各式各样。但是有些马的胜率明显要比其他马高,尽量避免高风险的赌*。
那么,什么是【高风险赛马】呢?那就是——把自己当自己的坐骑。如果你的个人营销策略是完全依靠自身的才干和努力,对外部环境视而不见,那么你的坐骑就是你自己。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通常来说,你会落后,然后你开始鞭打自己。所谓鞭打自己,换一种说法就是“更努力地工作”。如果其他人每天工作7小时,你会工作8小时。如果其他人每天工作8小时,你就会干上9小时。你了解这种模式,大多数人相信这样才能超越他人,最后将疲惫不堪,而且事与愿违。
【高风险赛马】包括努力型赛马、智力型赛马、教育型赛马、企业型赛马。【中风险赛马】指的是一半靠自己,一半靠外力。包括才华型赛马、爱好型赛马、地利型赛马、宣传型赛马。而【低风险赛马】则是把成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外界的帮助上,包括创意型赛马、产品型赛马、他人型赛马、伙伴型赛马、配偶型赛马和家族型赛马。
重点推荐阅读“产品型赛马”和“创意型赛马”。首先,更重要的是发现和识别,而不是仅凭自己去创造。其次,与乔布斯所提到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有异曲同工之妙:别让你过去的经验成为蒙蔽你识别好创意的阻力,保持开放,第一反应不要总是挑刺和批判(这种挑刺和批判留给专家、学者去做吧)。
对产品型赛马来说,这倒不需要你自己有多少创新本事,如果发现别人的能力才是关键。对于创意型赛马来说,你不必对每件事都有奇思妙想,别人的思维也是一样好,不过要学会从杂乱的思想中辨别出真正智慧的火花。
只有你不把自己当一匹最厉害的马,自大自夸,你才会把眼光放得更开阔一点,摆脱局限你自己的各种因素,通过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发挥你的天分,而不是挖空心思闭门造车。
“如果你用一种开放的心态看待生活,你就永远不会太老。可惜,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心里往往充满各种各样的事实。很快,你就什么都知道了。这会让你出于一个运气不佳的位置,无论是一个新的产品创意有多么出色,你也无法加以识别”。
【跳出自我,不断找寻,借力提升,灵活调整,保持开放,拥抱变化,顺势而为——这就是读完此书最大的感触】
书中旁征博引,大多是短平快的案例。但案例没有深入剖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按图索骥。
《人生》读后感12
布里特玛丽发现丈夫出轨后,离开了她在衰败的小镇博格找了一份娱乐中心管理员的工作。但这却是一个令她完全不快的地方,衰败、肮脏、满口脏话,甚至有老鼠,这和她以往整洁有序的生活完全不一样。所以她需要清单,一份可以按着办事的指导,来让她的生活按照轨道行走。
然而,来到博格本来就是一件偏离轨道的事情。这也注定了,她的清单必定不可能持续下去。其实看书的封面就能获得很多信息了,比如上面的菲克新、老鼠、足球。
1、关于菲克新
虽然布里特玛丽喜欢用小苏打,但是对她来说,无可替代的还是菲克新。那是在过去几十年里始终不变的东西,日复一日的擦干净窗户、打扫房间、往花盆里撒上小苏打,每日等着肯特回家。把他的衣服洗干净叠整齐,把叉子、勺子、刀摆在不同的分格里。这样日复一日的.人生,停滞在自己时间里的安定,对布里特玛丽来说,就是一切。
所以当她发现外面的超市已经不卖菲克新,一切的事情都已经发生改变了,她是惊惶而愤怒的。肯特说:“经济危机已经结束了。”但是布里特玛丽出去亲自一看,发现不但没有结束,而且情况更加糟糕。但是她的本能是拒绝——拒绝相信和肯特不一样的说法,也是拒绝了外面的世界。
在伯格,这个衰败跟不上外部节奏的地方,却依然为布里特玛丽提供了一瓶菲克新。可以说这里是布里特玛丽软着陆的地方,从一瓶已经停产的清洗剂上,她找到了和过去生活的接续点。为她善意找到菲克新的小镇人民,也用宽容的胸怀接纳了她。
2、足球
足球在书中一个隐喻颇多的词。布里特玛丽来博格的第一天就被足球砸了头。故事里的几位主人公都是(曾经是)足球队员。足球是博格以往兴盛的象征,也是整个小镇的希望。球赛是把人们聚起来、推动故事进展的关键环节。支持不同的球赛象征着不同的处事方式。布里特玛丽也是当上了足球队的教练,固执古板的人生也一点一点的发生改变。
谁能想到一个古板的老太太竟然能变成一位足球教练,带领一群小孩踢球,她成立球队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点名(这很清单)。虽然最后博格的球队没有没有胜利,但是最后却收获了一个球场。原本打算离开的人,也因此留了下来。博格的未来,一定是会慢慢恢复生机的。
3、老鼠
老鼠在文里并不是一个可怕的东西,甚至有点可爱,会舔布里特玛丽的脚。
她会对老鼠说话,给老鼠士力架(虽然一开始是为了捕鼠)。给老鼠士力架也成为了玛丽新的仪式。
在文末,两只老鼠的脚印也暗示着玛丽可能的新恋情。老鼠像是一个不会说话的朋友,也是看着布里特玛丽改变的见证者。对于爱清洁的她,最后能够坦然面对老鼠,也是一种破茧成蝶的暗示吧。
我能够理解布里特玛丽对于organized、整洁有序的强迫,我心情不好就会把东西重新整理,渴望归零重新开始,那是一种对安全感的渴望。可是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在整洁有序的家里,不是在知道什么东西在哪里的确定,是在于你觉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你都有勇气重新开始。
《人生》读后感13
人生就是这样,如此的变幻莫测,人好像总处在一个怪圈中,一个希望诞生、尔后希望破灭这不断循环的怪圈。一种希望的产生使人生霎时一片光明,似乎前路不再渺茫与难走;一种希望的破灭又使人生突然间一片漆黑,似乎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可我们也许还不能弄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其实仍困惑于希望的真实含义,我们不懂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追求属于我们的希望,所以在人生路上我们走的并不平坦。
高加林就是处在这个怪圈中的一分子,命运不断地戏弄着他抑或是因为他失去了人生的原则因此注定要被命运打倒。巧珍的朴实、可爱、百依百顺没能最终留住高加林,高加林离开了巧珍而投入亚萍的怀抱,高加林与亚萍的结合与其说是两个人之间旧情复炽更确切的说是高加林为他的.前程而作的铺垫。高加林与亚萍的爱情远不如与巧珍的那般纯洁,他注入了地位、家庭背景、学历在婚姻中所以使得这段婚姻变得不纯粹因而禁不起考验。高加林在面对两个女人而作出抉择时,实际上是在为他的前程与人生作抉择,这种加入功利性的婚姻令人厌恶与唾弃。因为他追求着他的希望,一个飞黄腾达的希望、一个他自以为是的希望。于是他抛弃了爱他胜过爱自己的巧珍,那个时时刻刻为他前途着想的女子、那个有着杨柳般摇曳身段和粉嫩脸庞的女人;于是他走向那个城市中的女子、那个有着高学历的女子、那个有着很好家庭背景的女人。是的,他的那个希望实现了可他并不幸福,这也注定了这个不合适的希望终究会破灭的。一个有高学历的女子是否就是妻子的最佳选择?一个没受过教育但心地善良、一生无怨无悔的女子是否更佳呢?时间车轮留下的车辙向我们证实了亚萍与加林感情的脆弱和巧珍金子般的心。高加林遗弃生他养他的土地去追求城市里带来的希望,最后又在那光怪陆离的城市中绝望以致不得不重新回到原点。可桃花依旧人面全非,巧珍---这个原本是他人生的一个希望的女人早已为他人之妻了。高加林人生道路的曲折蜿蜒、他挣扎在幸与不幸的边缘,这两个女子让他欢喜让他忧让他拥有希望让他希望破灭。他诠释了一种典型的人生模式,他身上其实有着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人生可能就是这样,有很多机遇和挫折,这就要看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迎接它们?人生道路上有很多的诱惑,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去抗拒呢?这些就是路遥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而高加林并非结局的结果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答案。有些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可能是最适合的,他或她可能就是你希望的源头。农村的土地不一定不好只要积极向上加上党的政策,在农村这块地方也能开垦出自己的人生也能诞生出新的希望。我们拼命去追求那些泡沫般的希望却漠视身边那些垂手可得的希望,于是我们不断期盼、绝望、希望直到我们身心疲惫、悔不当初。我们都无法挣脱这个怪圈,我们束缚着自己。
或许这就是人生…
《人生》读后感14
暑假期间,拜读于丹老师的著作《有梦不觉人生寒》,心中有了很多启发和感悟。于丹老师深厚的国学基础和深入浅出的笔触,让我对梦想、对自身都有了全新的认知。确实,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好老师对话,总能对这个世界有新的感悟。
“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寒”,人生流逝没有痕迹如光阴似水,但是梦想会让人生变得更加温暖、充实。这本书从书名到装帧设计都很吸引人眼球。书共分为八个部分,分为真我出发、真命气象、真回山水、真爱家园、真如本性、真品人生、真珠流年、真心欢喜,都围绕“真”这一中心思想。个人浅薄的人生经历并不能完全参透书中的每一个章节,但是能看懂的部分也已经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第一条让我坚定的,是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你真的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拼尽全力了吗?”这样的诘问直戳人心。得过且过比发愤图强安逸得多,混吃混喝比艰苦奋斗容易得多。我们经常说梦想的时候,责怪环境,责怪制度,但扪心自问,在社会现行的准则内,我们真的努力去做好了吗?去吧一切尽善尽美了吗?年轻不是享受的阶段,是为了成全自己内心所想而用力拼搏的阶段,尽管有时候我会这样告诫自己,但是在实际行动中还是时常沦为惰人。若一开始就朝着心中所想一路前行,不为路边的诱惑所吸引,想来现在能有更好的平台,离目标也会更近一点吧。
第二个道理是做人要“坚持真我”。随着年纪的增长,在现实生活中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挫折,和不符合本性又不得不去做的事,并不用“圆滑伪善”,而是“在秉持真性里学会随缘”。就像书中所说:“有时必须要直面其中的丑与恶,并且不被击垮。让做个真人的信念历久弥新。”于丹老师书中一直在提醒读者探寻真我、保持真我。为人处世、面对自身,保持真我是让一切平衡的“道法自然”。
受到的“裨益”还包含从书里学到的淡定从容的心态。在“国学小站”栏目里,于丹老师还引用了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则去浮躁、万事顺。书中倡导的“顺其自然”对于愈加急功近利的现实社会来说,对于社会经验尚浅急着证明自己的我来说,都是一剂稳定剂。
关于从此书中学到的.道理,还有很多萦绕心头。才疏学浅一时之间也无法一一道来。但是在看过这本《有梦不觉人生寒》之后,似乎很多生活中的疑问和矛盾都豁然开朗了:为人处世的方法态度的改变、对自然万物开始敬畏、内心不再混沌,人生的历程开始有了目标。不管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这绝对是值得一读再读的一本好书。我个人也很谢谢于丹老师愿意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国学感悟都一一写进书里,让读者们汲取“养分”,让我们更好地历练、修行,变成“真”的人。
《人生》读后感15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不知道书中的“我”,爷爷,父亲,小瞎子,老保长,亦或是林阿姨,在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几度浮沉之后,是否还有热爱生活的初心,但我知道,那个人一定有。
作为贯穿全文的上校,他是神秘的,也是令人好奇的,他就像是一个总也拆不完的谜团,重重叠嶂,云遮雾绕,每每在你以为看清时,一片浮云飘过,又另有玄机。
起初,他留给人的印象,是那个出手阔绰,养着两只猫的闲散富贵人,虽然偶尔深陷同男人“交好”的流言,但依旧无伤大雅,面对村民们友善的,不友善的传言,也都是一笑置之,看似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只是人言可畏,人们对于未知的事情总是好奇的,无论是“满嘴下流话”的老保长,还是常将“仁义礼智道德”挂在嘴边的爷爷,从他们的嘴里,真真假假,或多或少将秘密糅合着假象,散布开来,愈演愈烈。
生不逢时,经历过战乱救过无数性命的上校,终究逃不开命运的捉弄。反派当道,红卫兵敲开了上校死守秘密的大门,风云变幻,硝烟四起,从此安宁不再,上校开始了漫漫逃亡之路。
一边是带着秘密隐姓埋名,带着老母亲颠沛流离的上校;另一边是饱受闲言碎语,深陷水深火热流言中的“我”的家族。两害相较取其轻,爷爷为了守护家族的`门风,守护家族的尊严,在小家和大义面前,他选择了前者,去告发检举上校的落脚处,从而将自己和家族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继而众叛亲离,自己落得个自缢的悲剧收场。
上校的前半生是辉煌的,他技艺超群,救人无数,获得数不清的军功章;上校的后半生是不幸的,深埋的秘密被揭开,遭人背叛,一代枭雄折损在宵小手中,受尽屈辱。可是生活从来就是这样,在种种绝望和不公平积累到一个峰值,常常又会有转机,所谓不幸中的万幸,说的便是来到上校的生命里,守护他到最后的林阿姨了吧。
忘却了前尘往事,以天真懵懂的孩童心性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程,上校的一生,可叹,可泣,可悲却也可怜。《人生海海》是中国现代史的大半缩影,主人公们的兴衰荣辱,也是时代的沉浮。
如果说在读这本书之前,自己常常陷在工作,写作,生活的种种交织之中,时而焦虑,时而烦恼,时而又有如困兽之斗的暴躁难受之感,让自己怀疑人生,有着对人生漫漫看不到尽头的绝望。
而这本书,给自己确确实实带来了心态的转变。不可置否,书中的故事可能或有夸大,或有润色,最终的呈现一定带着作者的修饰和完善,这其间的真实性暂且按下不表,但主人公历经艰辛,熬过重重苦难的意志,坚韧和努力生活的态度,带着治愈而来的力量,将当下的抱怨和不满慢慢融化,珍惜和感激当下的种种,让心态越发平和起来。
有人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也就成了一座山。我们享受这个时代带来的红利,相应的,也就需要接受这个时代带来的挑战和不公。虽然万般皆是命,可我命由我不由人,生活终究是自己的,用怎样的心态度过每一天,却是你我可以做出的选择。
生老病,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就如同作者说的那般——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读后感06-22
《人生海海》读后感02-04
《人生不设限》读后感02-04
人生读书心得11-03
人生读书心得06-15
人生座右铭04-23
《人生效率手册》读书心得07-30
人生高中作文10-18
人生座右铭摘录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