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Q正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Q正传》读后感1
这种日子若是放别人身上,肯定活不下去,但我们的阿Q先生却能活得好好的,并且还能给他人灰暗的'生活添一点亮丽的色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精神胜利法——阿Q唯一的精神武器。和人家打架,被拽着辫子撞墙,他这样安慰自己:儿子打老子;追吴妈未果,他窝在破庙里安慰道:脚太大,配不上自己。凭着这精神胜利法,阿Q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中坚强地活了下来。
阿Q其实也不是老被欺负,有时候他也会主动找一些可怜人欺负一下:在看到小尼姑时他跑过去调戏人家;见到小D时,他又去找人家大家。所以阿Q属于那种欺软怕硬的可怜人,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阿Q正传》读后感2
也许,在那个时代,像阿Q那样的人,还会有一条“活路”;可是,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那些只会逃避现实、使用精神胜利法的人只会被淘汰,而不会取得成功。
也许,有时候,作作白日梦、满足一下自己的心愿也是允许的,可是,我们不能把幻想当成生活的全部,而是要有计划的去努力,尽量地去完成自己的心愿,让自己的梦不再是虚幻的,让自己的梦变成眼前的`现实吧!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读好书是我们唯一能在社会上立足的方法,更是实现我们梦想的唯一途径!
《阿Q正传》读后感3
“精神胜利法”至使他苟且地活了一生,专门受人欺压,而自己却不会反抗,也没有能力反抗。他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人物,是专门给别人调侃的一个卑微的小人物。他根本翻不了身,因为他是不会懂得一种外在与内在都胜利的感觉,他只知道自己在精神上的胜利。
阿Q的心中是期盼革命的,因为只有革命才能使他有新生活的可能。所以他和一路“革命人民”一起闹“革命”,可是他在土谷祠的`“革命”就等同于土匪强抢他人财物,这也正因为他独特的一套心理医疗法所致的思想:极端地认为真正的革命就是这样的。其实不然,正和他想象的相违背,在他的一生中,缺乏的不仅仅只是钱,还有感情方面!
《阿Q正传》读后感4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和精神胜利不同,阿Q这个时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现实的根据:向来骄横霸道的赵太爷换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赵白眼也改口称他Q哥,想从他这里探听革命党的口风。
但这有点被压迫者的报复思想,阿Q对革命并不了解。当封建地主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扼杀了农民的要求时,阿Q还只是阿Q,留给他的.是悲惨的结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农民急切的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农民是无法成功的。
《阿Q正传》读后感5
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可以让一个健全的`人变得冷漠、麻木和懦弱,更会使一个国家沉沦不进。
作为理性的动物,我们就应该学会运用理智和勇气压倒它。面对现实,正视现实,不逃避窘境和困难,学会承受生命中的失意和失败。
《阿Q正传》读后感6
刚刚读过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写的一段《阿Q正传》。
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说阿Q这个人,欺软怕硬,每每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就会非常不服气。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会欺负他。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描写的是阿Q,但是这篇文也体现了当年社会产生堕落的中国人,阿Q这个主人公主要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堕落,体现了当时中国人的庸俗。但是,在这段文章里,最深刻的还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界带给自己的压力与挫折,他只能想尽各种办法俩逃避现实,用这种方式。阿Q足以安慰自己。
阿q,这一个人,代表了当年整个中国的'形象,同时鲁迅先生也生动的表达了阿Q这个人的特点。
《阿Q正传》读后感7
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阿Q正传》读后感200字。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阿Q正传》读后感8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读后感《《阿Q正传》读后感200字》。,作者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罗曼·罗兰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读后感9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
《阿Q正传》读后感10
阿Q精神是一种在受到长期压迫下,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所导致的病态幻想。不是憧憬,不是希冀。因为它没有行动的决心,没有斗争的`觉悟,甚至没有是非的认识。
阿Q精神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在处理现实问题时时选择回避还是坚守的态度。
《阿Q正传》读后感11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鲁迅先生的笔墨“传扬”之下得以流传至今。然而,鲁迅先生所想要传扬的不仅仅是这些。其中还有更深刻,更能发人深醒的'东西。
读完《阿Q正传》,我深深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写作这篇小说时的心情。鲁迅先生就是那一个时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痛苦,也看到了他们的希望。鲁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图告诉每一个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给每个人带来幸福与快乐。鲁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变成一根巨大的蜡烛,即使燃烧自己,也要让每一个人看清前进的道路,让每一个人重拾前进的信心与勇气。
《阿Q正传》读后感12
再次读它,好象已不会佩服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他是矛盾的`,虽然他游手好闲,但他始终是农民,他骨子里是质朴的,不过他有点愚蠢罢了,还有点胆却,他不敢面对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就说服自己,在幻想中满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
阿Q原来认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为难,一向表示深恶痛绝。现在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居然这样害怕,未庄的人居然这样慌张,便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
《阿Q正传》读后感13
《阿Q正传》写于1920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写《阿Q正传》“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作品中的阿Q是一个在辛亥革命中的贫苦农民,这说明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主张同他关心革命,关心农民对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给农民带来的利益等种种问题间的一致性。
小说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农民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性。这就是《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及其意义。
《阿Q正传》读后感14
阿Q好像一直存在,他的精神延续着,就像虽然我们国家在富强,但面对日本,韩国,美国的经济文化侵略,中国总是人民内部反抗,说什么抵日抵韩,不过是三分钟热度,还是被压迫着。
“美国创意,日本设计,韩国研发,中国制造。”当我们在国外看到中国制造时,我不知道是应该骄傲还是伤感,不过我可不希望像阿Q一样来精神优胜。
鲁迅走了,但阿Q任在,手捧《阿Q正传》,希望不是自照镜子。
《阿Q正传》读后感15
发生在阿Q身上的,不仅是一个特例,这是农民的典型,是当时风雨飘摇时期中中国人民的典型。当时的中国人民就是一直沉迷于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过分良好的憧憬,对革命还很模糊。作者就是借阿Q的悲剧,来揭示长期存在于中国人民内心的`封建恶习和劣根性,也借此来唤醒“沉睡中的人们”,为他们开启一扇窗,让黎明的阳光照亮他们的双眼。这大概也就是《阿Q正传》经久不衰,被传颂为“鲁迅的作品”的原因吧!
【《阿Q正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后感12-28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04-28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04-28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02-24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02-19
《阿长与山海经》的读书心得02-19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心得06-12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心得06-08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