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必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
故事的名字实际是《Educated》,字里行间我竭力让自己去找到阅读的目的或者感受,但是很遗憾,我并未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是如何发挥了作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听说中文版书名是作者亲自定下来的,如果不追究书里的故事,单看这样的书名的话,感受到的是一种规劝自自由选择的力量,这与教育无关,而是每个人应在内心觉醒的力量。
塔拉居住的'山,和我们应该像鸟一样追寻的山。具有何种象征意义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在不清晰自己所处的位置、环境,在无法判断自己内心所想,在面对种种乱象,在依赖崩塌、信任倒地、情感淡漠的境遇下,到底是在用什么来做出选择?
我清晰记得书中的一段:“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风就是风。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阵阵狂风,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风。它们没有区别。不同是头脑中怎么想。”
讨论原生家庭也好,讨论暴力,讨论宗教,意识形态,思想、经济差异……从作为一个人类的角度,头脑决定了你的走向。
教育是一种手段,也可能是约束大脑的,也可以是开放思想的。
你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看到的这些将你成为了什么。
当我们常用假设来设想体会别人的经历生活的时候,我想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己究竟是怎样。
就像是通过阅读,我们了解了故事;通过阅读,我们规劝自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2
起初刚读完这本时,我对故事的内容小小地嗤之以鼻,以为这只是作者以自己的角觉写的一部励志小说罢了。因为我坚信这样的故事情节,在现实社会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一个女孩撇下病态的家庭,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并且越来越成功。
当我偶然间得知这本书的故事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时,我简直瞠目结舌。然而,当回过头来仔细研究品味标题,豁然发现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不正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本书的内容吗?
鸟决心
孩子们不上学,甚至是出了车祸也不就医,整日跟着父亲在废料场干活,并且为臆想中的世界末日而准备装备。这样戏剧性的内容,谁会想到这是发生在现代的事?可它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了塔拉身上。
但是,塔拉哥哥的离去给塔拉的人生带来了转折点。她开始为了上大学而拼命读书,尽管父亲十分强烈地反对她,故意安排她做许多无厘头的工作。可这终究没有磨灭掉她要去上大学的决心,就像那句话所说的:虽然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出身,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是的,一个人的决心,便决定了你到底是像一只鸟一样飞往自己向往的世界,还是像家犬一样缩在困住自己的角落里,而塔拉显然是坚定不移的前者。
飞努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塔拉拼尽全力考进了杨百翰大学。然而,她接下来面临的才是真正的考验。因为长期笼罩在父亲为他们构造的环境之下,塔拉连很多生活上的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这导致她各科的学习十分艰难。糟糕的家庭背景和狭窄的知识面不停地给塔拉带来各种各样的挑战,没有人告诉她该怎么做,她只能不停地摸爬滚打,不断地接纳和理解新的事物。
所幸,他靠在特殊环境成长而形成的不同的看待事物的方法,最终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考进了剑桥大学,并且获得了奖学金。之后,她便彻底抛弃了那困扰自己十七年的病态的家庭,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塔拉蜕变成完全拥有自我主观思想的人,从一开始的愚笨到最终的卓越,不断的自我努力就是搭载这两种不同境界的的唯一桥梁。
山梦想
拥有了梦想才能拟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塔拉的'梦想是什么呢?表面上是逃离家庭扭曲的思想禁锢,实际上是对新的自我的期待和追求。
如果塔拉没有梦想,那么他的人生肯定就如她的姐姐奥黛丽一般无二,隐忍顺从,甚至像母亲那般一辈子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人一旦没有了方向,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就如一只鸟,不知道要飞往哪座高山,那它之前所做的所有准备都是毫无意义的,人的成长就像是在浩瀚的海洋中独自前行,只有点燃了梦想的灯塔,航行的大道才会变得明亮而又清晰。可见,梦想对于人的成长真是无价的存在。
读完后,不禁回味,《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虽是一本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自传,但塔拉成功故事的背后,不也隐含着最通俗明了的人生道理吗?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3
夕阳西下,夜幕将至,鸟儿拍动翅膀便带动一大片灰色的云。白昼渐渐淡出,夜色渐浓,看不清何处是山峰,何处是归巢?如果鸟儿没有看见过耀眼的光芒,那是不是就会理所应当的认为这个世界是一片漆黑。而人也一样,如果没有教育,知识还有眼界就如同没有见过光明的鸟儿一样,而教育仿佛给平静的湖面投进了一块石头,激起了千层涟漪。
最近在读一本叫做《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书,作者塔拉出生于一九八六年的美国爱达荷州的`山区,在17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入杨百翰大学。随后并获得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和历史学博士学位。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本自我传记,细细读来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个励志故事。
很难想象在本世纪世界上还会出现这样的家庭,父亲的狂躁、封闭、自我、强制,深深的影响着一家人。一家七个孩子,三个突破了家庭的围城,挣脱了原生家庭的思维操控,完成了自我蜕变。而其余四个孩子,将继续着父亲的人生,同样的思维模式,相似的人生轨迹。为什么会这样?一个家庭,竟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即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一直是金子”——塔拉-韦斯特弗。
生活中我们发现不同家庭,出来的孩子都不太一样,这就是教育的力量。父母,孩子,在某个层面上,都是路上的队员,我们都需要不断成长。读书,思考,可以让我们的眼界更广,让我们的视野更大,对人对事更加宽容,对这个世界也更加包容。
庆幸我还有自己的追求,而作为父母,更加不允许自己停滞不前。只有父母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才能做好孩子成长路上领路人。
教育是永恒的话题,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而我们走过的路,爬过的山,都是我们自己的经历,在过程中成长,收获。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4
小时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经验积累,等待抉择坚定,等待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那个人,或者那个化身,曾经有所归属。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塔拉·韦斯特弗
20万字的记录有何意义?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所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在连续7天的阅读中,在20万字的记录中见证了一个生活在“神权主义”思想家庭中的女孩,从被思想禁锢、被哥哥家暴、被家人以“被邪恶附身”的名义抛弃,到在“教育”中逐渐找寻自我,从未上过学,却在自身的探索中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在塔拉所生活的环境中,父权主义社会色彩尤为显目,母亲是坚定的“唯父亲主义者”,她的温柔、教养有力量在长期被压制,被一种称之为“叛逆”的力量的驱使中而逐渐消失殆尽。我不愿在此次的读书笔记中重复讨论“女性主义”的话题,我更愿意将“教育”作为此次读书笔记的主题。以往,我也或多或少地有谈及过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在《岸的尽头还是岸》这篇读书笔记中反思当代内卷环境下考研的意义,而今天,我更想谈谈“原生家庭”的教育。
书中母亲法耶的原生家庭教育来自外婆拉鲁的教导,从小在城镇长大,外婆精心为母亲炮制了“表面的体面”,从天鹅绒夹克到涤纶长裤。从羊毛套装到华达呢裙,再到出门应该穿黑色还是奶油色的鞋子,母亲对堆积在她身上的体面做出了任性的回应——嫁给了父亲吉恩,住在了巴克峰顶。抛开了华达呢礼服与白色奶油鞋的束缚,去拥抱“自由”,在高山之上,母亲法耶认为那是沉静的自由的味道。
而塔拉则生活在传统到极致信奉摩耶教的家庭,家里的糟乱已成为常态,不允许上学与看医生,不允许穿短裙背心——会被视为不端庄......在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上大学后的'塔拉看到穿着背心的女孩,还是会持以异样的目光,还是会习惯性地把腐烂的食物放进冰箱......而长期被家庭观念侵蚀后的塔拉,在反抗家暴被抛弃后长期处于自我怀疑,想要放弃学业教育去迎合表面的家庭观念。
“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是超乎想象的,而近年来,这个词汇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苦难是可以选择的”,虽然原生家庭不能被选择,但原生家庭中的个体可以选择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或许所需要的时间会比较漫长,但最重要的是:“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5
12月25号圣诞节开始看的这本书,零零碎碎花了一个星期看完,最早了解到这本书是看到小红薯很多人推荐,了解到作者塔拉是被原生家庭伤害过通过学习和教育变强大,我觉得我和作者有类似的伤害,所以想通过看这本书找到治愈的方法,看完觉得和作者的成长经历比我所受的伤害根本不算什么,作者的父亲是盲目的宗教追随者,他把教义扭曲化,认为政府和学校都是恶魔,因此塔拉在16岁之前没有上过学,耳濡目染,塔拉和哥哥姐姐总是生活在对政府和学校的恐惧中。母亲是父亲的依附者,对于父亲固执和非正常教育方式她总是附和着,哪怕听到哥哥在厕所打作者也仿佛没有听到,她似乎不比父亲正常多少。好在塔拉在受到另外一个哥哥的影响下选择了自学,终于她成功考入了杨百纳大学,并成了哈佛和剑桥的交换生最终成为博世,她通过心理治疗认识到从小到大父亲带给她的.世界观是多么狭隘,终于重新建立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新世界。这背后的代价是她失去了家人,家人觉得她是上帝的背叛者和她断绝关系,实际上是父母控制着她们,想改变就意味着不是这个家的一员,听起来真的很可怕。看完能感受到,作者还是深爱着她的家人,这也是是令人感动的地方吧,包括有一个章节讲到父亲救被烧伤的哥哥,具体你们可以自己看,只可意会。
这本书带给我的力量很大,成长有时候是一瞬间的事情,我曾经总是生活在抱怨父母的负面情绪中自怨自艾,觉得在我和哥哥的成长过程中总是缺席,也不重视我们的教育,不关心我们生活的开不开心,觉得爸爸脾气差小时候对我们很凶,对爸爸骂我们时从不站出来保护我们的妈妈感到失望,甚至觉得他们不配做我的父母,可是我总是把他们每天卖炸鸡从早忙到9点甚至10点才回家忘记了,把他们365天除了过年回老家休息几天之外没有任何周末和节假日忘记了,把他们没有我和哥哥原来也可以生活的很好这一点也忘记了。我在打字的这一刻眼泪也忍不住留下来,尤其是最近我刚换了房子他们拿出辛苦了一辈子的养老钱补贴我,时不时还会发个红包让我把日子过好,我真的一瞬间觉得惭愧,我已经快30了他们还在辛苦工作,他们不是为了自己。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感恩,教育的意义是通过学习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能力,并且学会感恩,我感恩爱我的父母和老公,也很感恩朋友在重要时刻给我帮助,感恩我的老板曾破例给没有任何招聘经验的我工作机会,通过一年半的成长,我慢慢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到自信,未来的我也会多看书,充实自己,愿这些话给更多人正面影响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6
日本人喜欢写一个人一段时间的境遇,心理描写尤其好。美国人,或者说大多数西方人喜欢写一个人的一生,一生很难写,因为涉及很多,大多数人写了家庭。作者也不例外,有关家庭从全书看来,给作者更多的是带去伤害。家庭束缚她的自由,扭曲她的人生,一次次摧残她的肉体,然而教育使得她得以挣脱。正如她第一次交往的那个男孩子所说,我帮不了你,能帮你的只有自己。所有形成固定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给自己建造的隐形牢笼,想从牢笼里走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看不一样的风景,你只能如蝉蛹蜕变,如凤凰涅槃,不经历一翻由皮到肉,由肉到骨头的刻骨之痛,体验一种地狱归来的`重生之感,是不会获得新生的。
当然有多少人有勇气走出去呢?对原有生活的习惯,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对未知不可知的恐惧,都让我们不敢向前。牢笼的门没有锁,我们却不敢开。
未来是怎么样?我不可知,就算是大数据分析后的未来,仍旧不可知,因为有太多意外,无法预知。人生改变可以在一瞬,毁灭也可以在一瞬。
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一座大山,有人一生在山脚仰望,有人在半山腰徘徊,有人死在去往山顶的路上,有人在山的那边,遇见了新的山。
听起来好悲伤。然而更悲伤的是,作者说,我们的自由都是从别人手中抢回来的。有什么比这更悲伤的呢?放在自己手里还可以改变。放在别人手里,抢回?恐怕只有死亡能够解释。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7
那份难以让人逃离的对于家人本能的爱!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买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所谓原生家庭之痛,不仅仅来自塔拉在巴克峰脚下那个近乎疯狂的家庭和有暴怒症的偏执狂父亲,而且还来自有那份存在于他们之间相互的爱——虽然已经扭曲变形但一直存在着的爱。
父亲以为女儿被恶魔附身想用尽全力把她救回“上帝的手里”;塔拉因为对家人的爱,把自己的成长变化误认为“对巴克峰的背叛”,一遍一遍自我折磨,回到原来的地方渴望去争取得到根本不可能的认可支持。
我原以为书的结尾会像一般小说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不在执着于他的上帝,会稍作妥协,所有相爱的人会因为爱再次相聚——会有一个即使不完美但至少能画上句号的结局。
但事实是,这是一本回忆录。
现实是没有句号的,时间总是不断的'往前走,只能给某一段时间划上分界线。
而这个分界线就是:塔拉终于能稍稍从以往不断的精神折磨中抽出身来,去选择自己新的家人,去拥抱自己新的“家庭”。相应的,她也不再回到那个她曾经一直想挽留的地方,也不再与想要控制自己的家人相见。
这才是现实,不是故事。
原生家庭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但通过这本书我才看到:
让原生家庭问题变得如此严重可怕的,恰恰就是那难以让人逃离的,对于家人本能的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8
我避免了解任何背景资料,用完整且空白的心态读完这本书。每一次不由自主地收紧内心,每一次毫无意识地攥紧十指,是在读到塔拉一次次地遭受暴力和胁迫,一次次地被重新拽回到巴克峰,一次次地形成内心极大的落差以及无数次的被否认。
塔拉在开始接受教育后的很多年里获得的那些光环和知识依然无法覆盖和治愈原生家庭的痛,所以,令我们受到震撼的不是那些熠熠生辉的光亮,也不是原生家庭的.荒诞与戏剧。是一次又一次的争取、无法理解、失败,见证了她不凡的勇气,不懈的坚持。这些词,在她身上有了光环。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荒诞不代表冷漠和无情,这也是塔拉一直相信并且坚持的—爱,“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这份爱在很长时间里被所谓的“信仰”打败了,最终它还是出现了,但是要在战胜自己之后。
主题是“教育”,教育给了塔拉生命无限的可能性。但这不是我们被要求去学些什么,也不是被要求去明白的理论和定义,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般的理解,是感知和思考的无限循环。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9
阅读这本书犹如完成一场心灵的对话,让我与学生们的教育旅程交织、相融,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教育的真谛与使命。
心灵的鸟儿:引导成长的指引
书中那句“不要去等待别人告诉你,你可以去飞。你想飞就飞。”这句话如同一阵春风,吹散了我对教育的刻板印象。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肩负着培育学生翱翔的使命,应该用爱心和智慧,引导他们追逐内心的梦想。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遇到了一名性格内向的学生,她总是躲在人群中,不愿意表达自己。然而,通过与她的亲切交流和个性化的引导,她渐渐敞开心扉,开始勇敢地分享自己的见解。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只需我们用心去发现,用爱去点燃他们的梦想之火。
努力与机遇:生命的双重构建
教育如同广袤的天空,为学生创造了实现梦想的舞台。“生命有一半是给你的,另一半是你去争取的。”这句话深深刻在了我的心中。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来自一个贫困家庭,生活并不容易,但他一直用勤奋和努力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为了支持他,我经常在课余时间给予他额外的辅导,帮助他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他也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个过程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但也需要适时的机遇和支持。诚如书中所言:“成功者总是为机会而准备着。”
培养内在:心灵的滋养与塑造
此外,书中关于“心的教育”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核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品德。在我的课堂上,我常常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感受,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内心,以便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包容之情。通过这些活动,我发现学生们的情感更加丰富,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这也印证了书中的观点:“我们要教会孩子读懂人性,读懂生活。”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培育学生内心花园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不断开出美丽的花朵。
引领成长: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在阅读《你当象鸟飞往你的山》的过程中,我更加明确了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山”,每个人的梦想都值得被追求。作为教师,我要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书中所言:“你的目标不是为了超越别人,而是要超越你自己。”所以,我时常鼓励学生要树立目标,迎难而上,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有一名学生,经常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但我不断告诉他:“超越过去的自己,才能迎接更好的未来。”他通过努力,终于把自己的弱势学科提升了上来,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潜力。
超越自我:追寻更美好的人生
“翻越一座山,是你,也是我。”作为教育者,如何翱翔至己心之山巅?这意味着不仅在教育领域追求卓越,也要在人生旅程中寻找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像书中的鸟一样,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愿景。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清楚自己想要在教育中实现什么,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学生的成长。明确的目标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让教师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
其次,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书中的鸟需要不断适应环境,学会飞翔,克服风雨。同样,教师也需要保持求知欲,积极参与专业发展,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只有不断地学习,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山路崎岖,风雨坎坷,教育之路亦然。然而,教师的信念犹如飞鸟的坚毅翅膀,扛过风雨,迎接挑战。风雨不改其志,犹如书中鸟儿,不惧挫折,展翅翱翔。在困难中寻求答案,在变革中调整方向,我们始终不渝,航向着心中的山巅。
教师,以坚定的信仰,书写出自己的山巅。在读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后,我仿佛在蔚蓝的天空中飞翔,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和教育的使命。教育,是一场让学生自由展翅的旅程,也是一次让教育者内心升华的历程。我们要以梦想为翅膀,引领学生飞向自己心中的高峰,用爱心和智慧滋润他们的成长。愿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温馨的教育环境,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让每个学生都能像鸟儿一样,勇敢地飞向属于自己的山巅。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0
这本书是昨天小陈给我带回来的,我在前两个多月,也就是8月份,我读完了前半本,觉得挺揪心的。
我刚开始为什么会去看这本书呢?因为我看到这本书在豆瓣上看到9分的高评分,我当时就觉得这应该是一本很值得读的书。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女主人出生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大山里,由于父亲的“信仰”,她在17岁之前从来没有上过学。而随着她的成长,随着她哥哥的离家而走,她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终于,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了求学之路,她通过自学考取了杨百翰大学。20xx奶奶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xx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系硕士学位。20xx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xx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xx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xx年因此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我们的生活在轮回——四季轮回,昼夜轮回——在永恒的变化中轮回”,这是塔拉17岁之前的生活状态。这时的生活是幸福的,她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最开始读这本书是好奇作者塔拉在十七岁之前从未受过教育,是什么让她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原生家庭的不幸让她有怎样的童年遭遇,并写下这本书。
我相信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改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更佩服那些通过自身努力,超越起点比自身高的人。扭曲的“家庭教育”一次次浇灭她心中燃起的火花,而她用意志和坚韧逃离这个毁“三观”的家庭。用教育改变一生。
我真的最喜欢那句:决定你是谁的最大因素来自于你的.内心。因为人的恐慌多数来源于未知,只有自己内心坚定且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其实你就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虽然坎坷,虽然一路上充满荆棘.....但是经历过最糟糕的就不会畏惧未来的困境吧!
读书能改变现状吗?我觉得未必,它不能使我们免于尘世的羁绊,但它至少能让人平静,冷静的对待所遇到的人和事。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一个“众说纷纭”“天马行空”的世界,或许更多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停下来思考。
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不是它类似于成功学的鸡汤文,它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塔拉那股不屈从命运的坚毅与勇敢,命运尽管百般折磨于她,但绝不能打倒她,我看到她这种精神,心里若有所思。
我觉得她真的就像追逐山林的飞鸟,只要命运稍不留神,她便能涅槃重生,塑造全新的自己。
我这一生中,这些直觉一直在教导我一个道理——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
只有自己才能活好自己,他人之爱再有心也是力不从心的。这是每个人必须清楚的吧~
今天晚上刚看完“你只有成为自己,才能摆脱他人给的地狱”。
小时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经验积累,等待抉择坚定,等待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那个人,或者那个化身,曾经有所归属。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决定你是谁?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把自己变成了什么,那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它一直在你心里。
“即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那只是错觉。金子就是金子。”
过去总是美好的,因为一个人从来都意识到当时的情绪;它后来扩展开来,因此我们只对过去,而非现在,拥有完整的情绪。
“大风刮过,每根麦秆都跟随大家一起律动,宛如无数位芭蕾舞者一个接一个弯下腰来,在金黄的麦田表面留下凹痕。那凹痕的形状稍纵即逝,和风一样倏忽不见。”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
我们每个人都比别人讲述的故事中赋予我们的角色更复杂。在家庭中尤其如此。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一个世界。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和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哈佛 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我说“风就是风,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阵阵狂风,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风。它们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头脑中怎么想。”
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很多时候我们一开始的教育来源于父母,结合自己的见解转化为个人知识。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声音,碰撞很多感受。在这种个人意识开始挣扎时,知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生命中。
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沙粒不可计数,叠压成沉积物,然后成为岩石。
真的感觉很久没有一本书让我觉得才看不到十页就想暗中叫绝了。
在几分钟前,我刚工作回来看完这本书,我才相信,是怎样的一本书,能让比尔盖茨都受益匪浅,更何况是我这个普通人呢?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Educated,是教育,是蜕变,是自我救赎。
我们的生命中都有一座真正的山属于自己,希望每一个人最终都能像鸟一样,飞往自己的山。
“先找出你的能力所在,然后再决定你是谁。”
更喜欢那句,人生而孤独,寻找陪伴,终究独立。
也许教育带来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也许学位和证书仅是一种体面的虚空。
Tara说:“你可以管这个过程叫任何名字:成长、蜕变、虚伪、背叛。但我把这个过程叫做:教育。”
即使生活在阴沟中,塔拉也能时刻仰望星空,看到她最后终于从这样令人窒息的原生家庭里逃出来甚至走出来,我不由得为她松了口气,或许教育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不过最后书里特别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却是塔拉那个偏执又有躁郁症的父亲说的话:“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我觉得我们都不可否认他可能只是想继续用自己思想去控制塔拉,但尽管在如此荒诞偏执的观念里,好像依然不能否认爱的存在。
只希望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1
看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我的心中五味杂陈。这本书的作者是塔拉。主人公出生在一个原生家庭。她有一个偏执的父亲,一味顺从的母亲,怯懦无能的姐姐奥黛丽,无法形容的暴力哥哥肖恩。
后来,她尝试去接受教育。她发现教育所传授的东西与父亲所教她的完全不符,出入很大。她开始打破父亲口中的真理,探寻教育的真谛。
我很佩服塔拉,她没读过初中还能凭自己的努力获得那么高的学术地位和成就。上帝关掉了她所有的窗,但她本身就是一束光。
原生家庭给人的影响真的很大,就像文中的父亲所言――不能去上学,不能接受教育;不可以用青霉素,因为那里面有撒旦的毒药;牙疼时不可以服用止痛药,因为疼痛可以让你清醒,与上帝交流……
但是,我们请不要埋怨这种家庭。其实一切的幸和不幸都取决于我们自己。就像塔拉,她从不会向生活屈服,从第一次鼓起勇气向父亲提出想要上学,到后来的逐渐改变,这种蜕变,就是教育。
我们要学习塔拉,学习她的坚强,学习她的善良,学习她的勇敢,学习她的质朴,学习她的努力。其实,相较于塔拉,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美好幸福的环境里。因此,请不要再抱怨生活的'不好,因为,对于塔拉来说,我们是及其幸运的。
这本书也突显了教育的重要性。塔拉因教育而融入社会,而真正的融入生活。这本书警醒更多人注重教育。人类因教育才能生活的更好。
这本书对我们的帮助很大。阅读完后,它让我豁然开朗。从前我总会抱怨生活的种种不适,认识塔拉之后,我才明白。幸与不幸是由自己取决的。
所以,快去阅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吧,它会让你受益匪浅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2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提到宗教与战争,让我不假思索的想到读过的另外三本书。它们分别是:阿富汗第一位女议长法齐娅.库菲写的《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卡勒德.胡塞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又一部颇具影响力的作品《灿烂千阳》,还有克利斯朵夫.雪莉邓恩在《天空的另一半》这本书中所提及的在亚非拉国家的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价值观、家庭暴力、处女情节等现象,也看到那里的女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及如何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能改变她们的命运。
这本书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 Tara Westover是一位美国历史学家、作家。1986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xx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xx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xx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xx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xx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xx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一部新人处女作,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比尔·盖茨年度荐书 第一名 美国亚马逊年度编辑选书 第一名《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畅销书排行 第一名 Goodreads读者票选超越米歇尔《成为》。当我读完后,让我脑海中立马想到一部电影《风雨哈佛路》里那个生长在美国贫民窟的'女孩丽兹。当我看到作者动辄就去图书馆借阅半打图书,熬夜啃书,我想这看起来轻松,实则需要天赋,更离不开吃苦和勤奋的意志力。这是一个穷苦人家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可以在任何艰难的环境里迎难而上。一个没有教育背景的人读取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除了一路有贵人相助外,更多是自己的能力使然,很励志的一本书,读完很受用。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3
一开始知道这本书,我是在刷B站时被它的中文翻译吸引的。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当时觉得这个翻译怎么稀奇古怪的,现在我看完了,我大概可以理解这么翻译的原因。这本回忆录虽说题为Educated,但整本书读下来,觉得仅仅翻译为“教育的意义”远远无法传达出它想要表达的以及其中的情感,这个山可以是BucPea,也可以是塔拉自己心中的山。我看完觉得和卡勒尼胡塞尼的作品给我的感觉很像,尤其是像《灿烂千阳》《群山回唱》给我的感觉,一种难以描述又很打动人的情感。
作者笔下家乡的山,在我的脑海里有了深刻且生动的画面。我好像真的看到山的那边是一户人家,有着一块谷仓,堆着一摞摞分好类的废铁,里面的人进进出出地忙碌着。男孩子们帮着堆放材料,管理仓库,小塔拉在厨房里帮妈妈调制各种精油。如果只是从外表看,这还是很温馨的一家。然而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们对它的依赖太深了,我们很想永远有这样一个避风港,我们会相信在这个小小世界中听到的所有话。所以当小塔拉听到父亲的.一些十分保守且反政府的言论后,也加入了不信任政府,不信任学校的队伍。这种观念越久,后面颠覆的时候就会越痛苦。
当然,我也气愤她父亲和她那一直对自己丈夫言听计从的母亲。但我发现我现在理解和接受能力提高了很多。我可以理解他们以及他们那近乎癫狂的思想,也可以理解他们很多举动,每个人的不正常都有自己的原因。父亲是因为自己从小接收到的教育和思想根深蒂固,自己对它们偏执的信任胜过家人,母亲可能一开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也被同化了,或者说即便她持有相反观点,她也不敢发声,因为在一个多数人和少数人的选择中,很多人都会选择跟随多数,这样就不会引来对自己的敌意。而Shawn的暴力和冷酷似乎也都可以从他个人的经历以及成长的环境中得到解释,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们的思想及行为可以被接受。我认为是否可以被接受的最低标准在这里是是否会伤害其他人,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小塔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了自己坚强的个性。她就算被哥哥扯着头发按倒马桶里也不会掉眼泪。她从那个时候知道了什么才能真正对抗暴力,那就是坚强,让别人知道自己并没有被伤害到,自己并不痛。这可能是她作为一个力量占悬殊劣势的小女孩当时可以做出的最大反抗。
她后来自己考进BYU,到后来的剑桥和哈佛。这个过程看起来和其他的励志文差不多,但不同之处在于贯穿其中的塔拉和家人的关系,而正是这种关系让她也精神上出现了许多错乱,当她的父母不相信她说的儿时遭遇哥哥欺凌,表示她被恶魔附身,她的妹妹为了留在这占大多数的家中选择了和她断绝关系后,她甚至不能分清现实和幻境。其实我很能理解,当大部分人都觉得是自己问题的时候,本来自己笃信的一些东西,也会慢慢陷入怀疑:是否是我的记忆问题或是我自己行为有问题?是否那些伤害真实发生过?如果和大多数人不和,不仅是我自己,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是个人的问题。或者无力维系一些情感的时候,亦或是我某时做出一些决定的时候,我会想这样做是否正确,是否妥当。塔拉后来慢慢变得坚定起来,开始有了自己信奉的一套观念和看法,开始坚定面对过往和那些曾经给与过伤害的人。我看的时候觉得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事实也是如此。在这种时候,很容易退缩,屈服,因为屈服只需要几句话,然后就能维持和家人的关系,就能留住自己从小长大的家,而反抗,质疑会引来更大的恶意和揣度,甚至是失去这个家。
而塔拉为自己做出了选择:不正确的事,就要去纠正,即便不能改变,也不能强迫自己接受。为自己做选择的代价就是自己有了新的生活,而和父母却一直断了联系。我一直觉得家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一个词,家人是我们永远也放不下的人。所以即便塔拉的父母如何在外面贬损她,她还是放不下,毕竟他们也曾经在那个小房子里有过美好的种种记忆。整个故事中,我从不怀疑塔拉父母对她的爱,只是他们偏执的旧观念超过了这情感,一开始,他们觉得塔拉被魔鬼附身之后,几次说要救赎她,虽然听起来很荒谬,但我觉得还是处于一种保护和爱,只是用错了方式,大前提也不对。
人的观念是很有力的东西。无保留相信某个事物可能会造成偏执,且几乎不会有颠覆的可能,比如人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不会因为反复去纠正而有所改变,大多数时候不会相信自己的观念有误,这是无法改变的一点。旁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都想所有人都能认可并支持自己,但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太过刻意地去追求可能会伤及自身。当不被很多人理解的时候,塔拉没有到处为自己辩解,当被视为异类的时候,她也没有一蹶不振,我印象中的她一直都很冷静坚定。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觉到最大的力量就是塔拉坚强的心。这是作者自己的经历,这样一个坚强的她是真真切切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过去,也有些人可能正担负着原生家庭的一些负面影响,但过去就是过去,无论过去怎样,都不能妨碍开启新的生活。希望大家都能被温柔以待。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4
这是一本让人陷入沉思同时又鼓舞人心的小说,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最终却戴上了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可是,有谁知道她经历过怎样的童年,她生活在怎样的原生家庭里。我们都设想改变,但是所要经历的怯懦,崩溃,自我怀疑,不被接纳,太多太多的挣扎与痛苦,可想而知了!
每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成年与少年之间往往需要一个长长的跨度,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会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观点,甚至于与自己亲近的家庭意见相左,但是,那不一定非得说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因为,我们的人生轨迹总会出现分叉口,而且越来越多,不同的经历会给人不同的思考,从而指导各自的言行举止。
对于有些执着,某种信念,一些坚守,你极力去维护的,或许站在对面的人却一心想着去批判。到头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实大家走在自己的`路上,可以享受到不同的风景,也会收获别具一格的人生。如果真的做出了决定,那么就去坚持。
就如同,长大后飞出大山在北上广奋斗的年轻人,会对一辈子深居大山的父辈们某种封建迷信的行为嗤之以鼻。就如同本书作者的父亲所坚持的不上学不就医的坚持,在她看来就是一种荒唐的行为。谁都没有病,只是不在一个精神层面上,仅此而已。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15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的名字取的非常漂亮,很有诗意,据说是取自《圣经》里面的一句话。这个名字是意译,中文版的意译,不是直译。直译的话,这本书的名字大概应该叫《教育回忆录》,我们必须感谢译者的创意,中文版的名字,对这本书的畅销来说,起码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有点不知所云,它的时间线稍微有那么一点混乱。而且它所描述的是一个普通人不可想象的场景,这一家子人简直像是与世隔绝,我们完全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生活?这里面的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都是那么的难以理解。一个坚信世界末日马上就要到来的父亲,一个为了迎接世界末日的到来而天天辛苦囤积各种必需物资的父亲,一个坚决不让孩子们上学的父亲,一个到处宣传医院和政府是魔鬼的父亲,带领着(必须)坚信父亲的母亲和孩子们,确定不是在开玩笑吗?尤其是,这并不是发生在中世纪,它就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这一段时间的美国,这真是叫我们绞尽脑汁也想不通,难道中国人和美国人差别就那么大?
当然我们很快会知道,不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差别那么大,而是这个父亲和正常的父亲差别很大,他很可能是个精神病人。他也许患有躁郁症,或者能解释其偏执狂行为的十几种精神疾病之一。当然,因为他从来没有上过医院,所以不能确诊。然而他的行为是让我们匪夷所思的,但是最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是,他还就这样过了一辈子,并且,过得似乎还不错。
作者塔拉是家里最小的孩子,随着她的年纪慢慢长大,她变得越来越不能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17岁的时候,她不得不像鸟一样飞出了父亲的山,飞往了她自己的山。后来,她成了哈佛大学的哲学硕士,剑桥大学的历史博士,而这些对普通人来说非凡的成就,却是她的父母所不能原谅的罪恶。他们试图让塔娜迷途知返,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回到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样,他们就还是一家人。然而塔拉没有办法再回去,虽然父母对她来说也是人生中无比重要的部分,但是,她内心深处有一种更本质的东西,在阻止她回去。最终他们因此和她决裂,甚至不再与她见面。
这种决裂对塔拉的影响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如此坚强的她有一阵也患上了抑郁症。这个家也许不完美,很狭窄,但是它至少是温暖安全的,就像每个人出生之前待的那个小小的子宫一样。然而要想获得新生,就得像足月的胎儿一样,拼尽全力从那狭窄的通道挤出去。这过程无疑是饱含着痛苦的。
其实忽略掉这本书中的宗教背景,这就是一个关于家庭和教育的故事。一个如何挣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追求自我发展的故事,一个如何从狭隘的小世界走向真实的大世界的故事。从古至今这样的事情都在发生。小说中的父亲看起来不可理喻,但在现实生活中,比这位父亲还糟糕的随处可见。至少塔拉从来不怀疑她的父亲爱她。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的作为,确实让人怀疑他们对孩子到底有几分爱。
而忽略掉家庭和教育的外套,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意识如何相互沟通的故事。
这个月,我一共读了三本(正经)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薛定谔(就是那个虐猫的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还有领导力大师麦克斯威尔的《连接》。
我想任何一个有想法的人,在他人生中的某个闲暇时刻,总是思考过这个问题的,生命是什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去探索意识是什么。糟糕的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和20xx年前的人类一样,几乎一无所知。
我知道我有意识,可是我完全感知不到别人的意识在哪里。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知到的一切,跟别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感知到的一切是一样的吗?独断专行的唯物主义者会说,是的,但是他们并没有“科学”的证据。像薛定谔这样的顶尖科学家,也不得不承认,意识也许是一个凭人类自己的能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就是我所感知到的世界,跟别人所感知到的,是不一样的。我透过窗户看到的那棵树,在别人的眼睛里,也许是完全不同的形状。就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父亲眼中的世界,和女儿眼中的世界,那真的就是不一样的。
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这一点,这个问题就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大障碍。人们通常先天不证自明的觉得,其他人眼里的世界,跟“我”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应该有也只能有一种看法。如果两种看法不一致,那必定有一种是错的,有一种是对的。为了拨乱反正,从古至今有多少惨剧因此而生?
如果是陌生人,意见不同大可转身走开,然而家在给了我们保护的同时,又给了我们限制。我们无法转身就走。没有一个人不希望得到家人的爱,也没有一个人会和家人希望的一模一样。每个家庭都充斥着爱与冲突。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的集体,父母天然的就是这个小集体的领导人。谁都知道一个糟糕的领导人会对集体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然而谁给父母进行过领导力的培训呢?到大学里面去看看,有哪门课程叫做领导力培训?
麦克斯韦尔不是大学里的教授,然而是有名的领导力培训大师,他到处演讲,也写过挺多书,我建议每个父母都至少找其中一本来读读。《连接》算不上特别有名的一本。麦克斯韦尔认为,每个人都在沟通,但很少人在连接。连接是一种能够产生共识的有效沟通。而要达成连接,核心是要以他人为主。作为领导力大师,他说自己一直致力于研究他人如何思考和感知世界。他列举了阻碍人们达成共识的四大障碍:主观臆断、傲慢、冷漠和控制欲。排第一的就是主观臆断,就是总认为他人感知的世界和自己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别人感知的世界跟我们是一样的,那我们还何必去寻求共识呢?那我们就应该说的想的都是一模一样的才对。
好的书都讲着一样的事情。道理谁都懂,但是没多少人能做到。就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的父亲,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他自己的意识中对世界的看法,看一看别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哪怕他认为的世界末日也就那样平平安安的过去了。20岁的他和60岁的他对世界的看法没有任何区别。但是生命不应该是这样的。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的第二部分“意识与物质”中说,总的来说意识与生物体的学习密切相关,它只对“新”的事物发生反应。所以,像父亲那样的人,已经把生命最大的馈赠,丢到了一边。
新者,心也。愿我们都做有心人,善用生命的馈赠,在广阔的世界,自由翱翔。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相关文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笔记09-29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5-01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5-28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心得10-21
(必备)《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07-04
牵着你的手01-23
你小学作文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