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书笔记

时间:2022-11-18 16:39:2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孔子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读书笔记

孔子读书笔记1

  粗粗地读完《论语》,觉得其真不愧为一部历时久远、容量博大、涵纳丰富、析理深奥的中国古文化典藉,不同时代的哲人纷纷以不倦的精神和不诲的情思加以悉心悟读,或全方位把握,或多层次切入,认真地注释、翻译、解说、谈论、研究,《论语》读后感。只可惜目前还没领悟多少精华,要来写读后感,就只能有什么感受写什么了。

  因为《论语》主要记载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所以通过阅读,我对这位先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终于明白,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为什么会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崇。他的道德修养、学问才能、理想信念和实际表现,无不让人叹服。

  首先,我非常敬佩孔子的好学精神。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却还坚持学习礼乐文化,母亲去世后,他一边挑起学习重担,一边继续学习。大约在30岁时,学业有成,首创私人办学,开始收徒讲学,直至终老。他不光活到老,学到老,还时时处处向他人求教,真是"学而不厌"。

  其次,我非常赞同孔子的道德修养论。孔子"仁"的道德修养论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有很大影响,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仁"为本,提出了孝悌、礼、知、信等道德规范,并指出"内省"是实现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径。其思想观点对当前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深远影响。现代社会,关于道德修养,我们缺失得太多了,幸亏有《论语》!

  第三,我非常佩服孔子有如此坚定的理想信念。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与几个弟子在周游列国的途中被困于匡地,生命安全遇到严重威协。就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丝毫不见面临危难的惶恐焦虑,有的却是乐天知命的从容自信。他坚信"天之未丧斯文",个人的生死已与"斯文"的存亡紧密相连,文化生存的.悲情已与个体生命的感受合而为一,维持和延续"斯文",已成为他生命价值的全部。有学者曾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都收在孔子手中;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都是从孔子手中放出来的。此话也许有点夸张,但如果说孔子的一生,是为继承和传播"斯文"而竭尽全力的一生,则不为过分。作为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大贡献与影响的人物,孔子对于"斯文"价值的理解与认识,他对于文化生存发展问题的看法,他为继承和传播斯文而努力不懈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

  说实在话,作为一项作业去读《论语》,我感觉有些累,但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我却真的想细细品读《论语》了,因为孔子这个充满人性光辉、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名人深深吸引了我。希望我今后能在《论语》中找到怡人心魂、清人思绪、悦人性情的全新感觉。

孔子读书笔记2

  先看最明显的: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第十一)

  子贡问说:“师和商这两个人哪个更贤?”孔子回答说“师做得过了,商又做得不够。”子贡说:“那么师更好些?”孔子说:“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不好)”。

  的确,人的一生,也就是处理各种矛盾的一生。对于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也不“不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论语》里面就列举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治长第五)

  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这里“决”和“慎”是一对矛盾。而太过“决”就会成武断,太过“慎”则是优柔寡断,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可取。闻而行之则太武断,易犯错,三思后行则太优柔寡断。所以面对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说:再思之,可矣。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使人民富足。

孔子读书笔记3

  孔子的时代是氏族宗法制向地域国家制转型的时期。孔子思想是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创始的这一儒学心理文化结构复杂多元,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

  孔子维护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规矩。它由原始巫术礼仪演变而来。周公在这一演变转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公制礼,即周公整理、改造、规范了巫术礼仪、先人习俗。一方面,它注重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它因为延续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经济社会结构,而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古典文献和现代民俗学都可印证。

  这套礼仪对于氏族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是不成文的习惯法(信)。礼仪繁多,其起源和核心是尊敬祭祀祖先神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贵族衰弱,土地私有,商业兴盛,新兴阶层壮大。“群臣太富”。经济的强大导致政治的夺权、军事的侵吞。沿袭氏族部落联盟体系的天子—诸侯—大夫的周礼统治秩序彻底崩溃。赤裸裸的压迫剥削和战争主张取下温情脉脉的礼德面纱,公开维护压迫剥削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管仲—韩非的法家思想)取得优势。

  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明确地站在了保守的一方。但历史的前进无法阻挡,即使它有时要付出很大的牺牲。战国文明和秦汉帝国出现了,早期宗法制中的民主仁爱人道也被历史无情地淹没。恩格斯说:“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

  历史向来就是在这种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正如战争是历史进步的推动力,但反战也是人民正义的呼声。正如挫折使人痛苦低沉,但也使人成熟强大。

  君主集权专制取代氏族贵族民主。落后的家长制的氏族统治结束了。

  孔子好古复礼,向往西周礼乐仁和的“黄金时代”,是逆历史潮流的,是不现实的,是保守落后反动的,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但他反对残酷的压迫剥削、反对战争扩张,强调仁义道德,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人民性。其仁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样一种矛盾复杂的'基础上。

  孔子释礼归仁,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自觉,成为周公制礼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重大创举,为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后世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也因此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仁学思想可分四因素: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则是实践理性。

  一、血缘基础。

  释礼归仁。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即:氏族/家/大夫——部落/国/诸侯——部落联盟/天下/天子的体系。孝悌为仁的基础,亲亲尊尊为仁的标准。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恩格斯)。人类早期社会无不如此。中国当代社会依然存在,“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

  二、心理原则。

  作为社会规范的礼,是以食色声味和喜怒哀乐等人性为基础的。那么,人性是什么呢?以“三年之丧”为例,孔子认为只要心安就可以了。儒家重视这种孝慈亲情,并将其心理化,转变成人性之一。动物不守丧,只有人守丧。外在社会规范变成内在心理要求。疑点是,宰我认为三年太久,一年可已。不是不守丧,是度的问题。孔子却认为宰我不仁。不过一切皆在是否心安,这是重视心理原则。人性如同修养,亦人人不同。孔子将观念、情感、仪式(宗教三要素)消融满足在日常生活亲子关系中,而不须再建立宗教神学信仰,使得儒家成为准宗教(不是宗教但起到了宗教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知识分子不信宗教的深层原因。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照样可以活,因为儒家起到了宗教的作用,以至于一些人要把儒家儒学变成宗教乃至国教——儒教(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太可能)。儒学重视完善人的伦理心理状态,也就是完善人性,培养适度、美好的人性,追求君子圣人的人格理想人生境界。

  三、人道主义。

  既维护上下尊卑的氏族社会等级秩序,又保存原始民主人道的温情脉脉,坚决反对残暴过分的压迫剥削。此即中庸,“籍敛中而庶民附”。

  由亲及人。由爱有等差到泛爱众。“亲亲爱民”,此民仅指氏族部落联盟内的自由民,不包括夷狄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整个氏族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角度来主张一种原始的人道主义。仁的人性体现在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人对他人要有责任心,不能只顾自己;对社会要有责任感,不能只顾自己身边的一小群人。

  这里的人道主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遗风。禅让、明堂可为佐证。

  这与后来发展成伪善的仁是很不同的。这时候的仁还带有很大的忠诚性。

  四、个体人格。

  仁,在外的表现是人道主义,在内的表现是个体人格的独立自主。也就是所谓的“君子。”它要求氏族贵族成员承担起复兴周礼的历史重任。它既是理想人格又是个体行动。它把对原始氏族首领的要求标准降为对所有氏族成员的要求标准。孔子以身作则地实践了这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伟大人格。

  基于这样的追求,在认识论上孔子重视教育,强调学习历史和现实的知识,提出了一些普遍的教育规律。勤奋学习与磨练意志相辅相成。刻苦的自修与伟大的使命感使个体人格达到仁的最高点:杀身成仁。在这里,孔子把本属于宗教信徒的素质要求归结为不须服从神的个体自觉。所以,中国的志士仁人不需要佛祖和基督,却同样会有献身精神和救世理想。

  正如康德所说,古人把哲学家特指道德家,即在理性指导下自我克制的人。它不仅仅是一些道德教条,而是半哲学半宗教的理想人格。

  五、上述四个方面共同形成了一个整体特征:实用理性。

孔子读书笔记4

  孔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孔子是如何炼成的”是读书笔记之一

  假期里,我读了薛书记推荐的书,这让我对孔子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他的人格魅力有了钦佩之情。这本书的作者是上海电视大学教授鲍鹏山,他在“演讲厅”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都坚持自己的理想,即使到处碰壁也从未放弃。经过艰苦的生活经历,他终于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圣人,成为了一代又一代的楷模。这个人是孔子。

  第一章:第十五章是专门研究。

  至于孔子,我们可以说我们非常熟悉他。经过两千年的文化发展,孔子离开了哪一点?虽然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动乱,第一次是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第二次是70年代的“林洞批”运动,这些都有其历史原因,要么是因为孔子自身的局限性,要么是因为需要20xx多年的封建统治者自己的统治,从而扭曲了孔子的初衷。即便如此,可以说孔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文化核心和人们心中的信仰。孔子的儒家思想也很深刻。然而,孔子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孔子“决心学习”。

  (1)孔子的家庭环境

  孔子的父亲是梁书·傅,他在历史上“以勇气闻名”。当时他66岁。孔子的母亲是颜之斋,当时15岁。两人结婚了,孔子第二年出生了。孔子的父亲在三岁时去世,而他的母亲只有18岁。这位孤儿寡母搬到曲阜市,住在一条名叫奎利的小巷里。可以看出,年轻孔子的生活并不容易。为了帮助他的母亲,孔子还学习了许多下层阶级的技能。正是这种困难磨练了他坚强的性格。年轻女子孔子的母亲也非常重视孔子的教育。她给孔子的玩具是“礼器”。就像“孟母三招”一样,孔子的母亲应该重视他的教育。

  (2)孔子决心学习

  《论语》中有句名言:“我有十分之五的机会,目标是学习”。这句话并不意味着孔子直到15岁才致力于学习,而是孔子从15岁起就立志终生学习和追求真理。

  可见,圣人立志也很早。孔子17岁时,他的母亲去世了。这对孔子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还有一件事对孔子打击很大。就在他母亲去世后,鲁国的上清统治者纪实邀请了一位有“学者”身份的人来他家做客。孔子感到非常尴尬。由于他的母亲刚刚去世,参加晚宴并不容易,但他必须去,所以他在服丧,没有被纪实的家人认出来。可以想到孔子当时的心情,也许这是“所以这一天对人民将是伟大的责任,必须首先苦其心——”一个平庸的人一旦被击中,将永远无法恢复。英雄,不屈不挠,越往下越勇敢。罢工可以摧毁平庸的人。而英雄们在袭击中被锻炼成钢铁。

  孔子去了宋国。之后,他娶了宋国的祁冠石,回到鲁国。第二年,孔子的儿子出生了。这时,召公立即派人送孔子一条大鲤鱼。孔子现在20岁了,从一个17岁的家庭官员的嘲笑到一个20岁的君主送鱼。孔子在短短三年内改变了多少?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自己的财富,为什么孔子受到如此大的礼遇?可以看出,孔子在当时的社会中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尊重,而尊重和关注的原因是孔子的知识。这表明孔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的知识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2)孔子的学习

  孔子赢得了什么样的尊重和关注?

  第一:孔子学会了谋生,也就是说,为下层阶级谋生。因为他的家庭环境,他必须学会一些谋生的方法。

  第二:孔子有谋职的知识,即礼仪、音乐、射箭、书法和数学。这也是想进入“仕途”的人必须学习的知识。孔子有很高的天赋。20岁时,他成为了“六艺”专家,成为了国家最需要的.人才。

  只有有学问的人才能被召公如此看重!一个人必须有受到尊重的条件。一个人受到尊重,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要被尊重,一个人必须有一个被尊重的理由。这是鲍教授的语言。多么优雅的语言,为什么别人要尊重你?因为你确实有比别人更好的东西,无论是知识、性格还是道德品质,而这些最好是通过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如果你富有或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别人会尊重你,但这绝不是发自内心的。因此,为了得到尊重,一个人必须有值得尊重的资本。

  三:孔子有更高的追求

  孔子不仅满足于掌握“六艺”,他还有“大学之路”。

  "上大学的方法是品德高尚,对人友好,完美无缺。"事实证明,上大学的方法在于提升每个人心中的高贵,提升人类自身的改造,在最高的境界里,这是最高的善。孔子的最高目标不是就业,而是成人。不是谋生,而是为所有人谋生。寻求世界和平,为人类福祉而奋斗。这时,孔子的学问就是培养人大的远见、大境界、大胸怀和大抱负。鲍教授说孔子的“求知欲”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历史。

  其中一个原因是学术研究和道德讨论可以成为终身职业,儒家正统变得独立并优于政治正统。

  原因2:知识独立和知识分子独立的明确信号。

  原因3:知识分子可以承担道德责任,成为肩负重任的绅士学者。

  教育的功能从原来的技术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转变为真正的“大学”教育,并转变为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例如,在《论语》中,“学者不能不直言不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仁来说,认为这是他的职责不是太重了吗?离你死不远吗?”这正是照片。孔子成了思想大师和道德圣人。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4)孔子的学习

  学习是孔子成为圣人的关键。如果你渴望学习,你可以期望摆脱所有的缺点并弥补它们。孔子说:我不是整天吃饭,整夜睡觉。思考和学习是没有用的。孔子智商很高,但他总是思想开放,渴望学习。孔子没有错过任何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当其他人离开时,他追赶他们。30岁之前,孔子至少出国学习过两次。有一次我去宋国学习殷商时期的古代礼仪,有一次我去郑国学习子禅。孔子肃穆侍奉的老师包括老子、晏子、老子、子禅、孟珙楚等。可以看出,孔子渴望学习和尊敬老师,因此孔子的知识不断增加。

  孔子的学习精神值得学习,孔子学习的创造更值得思考。两千年前孔子的思想是如何变得如此深刻和崇高的?我认为“学而不思是无用的,死而不学是危险的”。今天对我的启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刻!

孔子读书笔记5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这本《孔子的故事》就记录了他的`一生。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在河南江苏交界的地方)的贵族,如果再往远说,他们还是殷代贵族的后代。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

  孔子30岁时他已经有了3000多名学生了,可是,他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如果谁有知识,谁哪里有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孔子读书笔记6

  孔子为人谦恭好礼,有些过分好礼了,所以齐国晏婴建议齐景公不用他,确实他不适合齐国的施政方针。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脸厚、心狠、手辣,得见机行事善于权变,看样子孔子不具备这些特质,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关于礼的理论,并不适合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实用啊。再说他脸皮也太薄了,与南子见了一面,回来被学生“不悦”,就急得发誓赌咒,“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不必这么紧张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会权变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没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称道的,还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确是中国千年文化中经典中的经典,他教育学生的种种言论,让我在这里评价一句正确都觉得不够贴切不够资格,因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养,我们其实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来衡量现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对孔子思想进行评论。

  关于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太博大的话题,以我笨拙的笔墨无法写出其中万一,只是觉得很奇怪的是:一个说出那么多经典的对的话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对的事,让他能够在当世得偿所愿施展才华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让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涩。

孔子读书笔记7

  一个甘愿把赶马车当作自己专长的人,以自己的洒脱与智慧,脱出凡人的概念,成为两千年来“不朽”的圣人。

  我是喜欢朗诵古文的。三年级的时候,无意之间看到了学校正厅的揭示板上的一句孔子的格言,回家后便摇头晃脑,不厌其烦地反复吟诵。我很喜欢古文的韵律与简洁。起初父母对我示以百分之三百的赞成。可是时间一长,连父母都厌倦了,因为我只会一句,每天用各种腔调去读。父母不愿打击我,便买了一本《论语》。就这样,我和孔子有了第一次接触,虽然我还不是太懂里面奇怪的文字组合。

  随着对“仁”的认识逐渐加深,我对孔子也多了几分尊重与敬仰。他的“信”也是我所奉行的,即使不是能百分百做到。孔子洒脱,他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可是现在的家长却要求自己的孩子个个成器。成器的目标无疑就是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这样固然好,可孔子为什么不呢?当有人笑他博学而无所专时,他就自嘲说,要把赶马车作为专长。这,就是人与圣人的差别吧。

  孔子洒脱。他说要以德报怨,以德报德。现今能做到这点的人有几个?即使一个人的无意之言不小心中伤他人,可能也会遭到意想不到的报复。以德报怨已经成了许多人口中的空话。

  孔子洒脱。当别人都在海阔天空地大谈理想时,他却语出惊人:“我希望在暮暮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树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可见孔子未染的气息,性情与灵魂。那些遥不可及的理想与之相比,是否太过俗气?

  一份洒脱,一份宽容;一份洒脱。一份轻松;一份洒脱,一份自在。抛开所有顾虑,给人性一份洒脱,岂不妙哉?

孔子读书笔记8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是孔子读书的名言。其实我很早就知道孔子这个人了,就是对他不够了解,只是学习过程中,一直没有学到这个人,眼看就要上六年级就要毕业,我还以为我再也学不到孔子的文章了,出乎意料的是6B23课学到了孔子这个人。

  我们学到孔子的文章是《孔子游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孔子带弟子们支游赏泗水河畔迷人的景色,孔子借水谈志向。其实这篇文章表面写孔子和弟子游赏,实际是写孔子借水和弟子们谈怎样做人。其中,孔子说的话令我映象最深的是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民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这句话表达了四层意思。1、水仁厚无私;2、水温文尔雅;3、水百折不挠;4、水求真求善求美。这句话并不是孔子在正直赞美水,而是孔子借水的品质希望弟子们能做一个像水这样的人,做一个真君子。

  通过我学这篇课文,我了解了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肖479)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从《两个小儿辩日》我知道了孔子是位待人平等的`人。

  通过学习《孔子游春》这篇课文知道了孔子是位富有智慧,善施教化的人,其中富有智慧我是从孔子带弟子们游玩,教育弟子们看出来的,他把自己想教的东西通过实践来表现出来,陆游有一首诗这样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想孔子也是这样想的,他想要在特殊的情况下,弟子们才会记得更牢。

  真不愧说孔子是“千古圣人,万世师矣”呀!

孔子读书笔记9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总是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史记》作为司马迁呕心沥血之作,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记录了无数历史的兴衰荣辱,也影响着无数后人以史为鉴。

  《史记》我着重读的是孔子世家,孔子世家讲述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实现自己的救世志向,但在教育事业上却震惊全国。孔子拥有极高的政治热情,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追求恢复周礼,以此想回到那个平静的大同社会。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不辞辛劳地在各国奔波游走,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在历经十四年困苦的磨难与挫折中仍保持着一颗原始初心。这也教导了我们不要在困难中倒下,即使前途茫茫,看不见方向,但是世界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路就在脚下,阳光就在前方。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打破官学教育,在平民中培养有才学、有品德的学生,让他们被诸侯所任用,这些学生继承老师之志,为挽救衰世而不停奋斗,从而达到孔子自身的政治主张。这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将孔子的思想学说运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仍发挥着启迪作用,其中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也仍是礼仪的重要基础。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所忧虑的这四个社会现象,不但古代有,现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出国旅游的人开始多起来,但是经济增长而道德骤降的惨剧比比皆是。在网络上有三则报导:第一则是在巴黎的圣母殿的门口用中文写着一行字——请勿大声喧哗。第二则是在美国珍珠港,垃圾桶上也是用中文写了一行字——请把垃圾丢在此。

  第三则是在泰国皇宫的厕所里面,还是用中文写着一行字——便后请冲厕。为什么会单独将这些用中文写出来,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中国人品德素质有问题。那些能出国旅游的都是些农民吗?不是,这些都是留学生、在中国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有学识的人。但是看看这些人并没有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礼仪与道德展现给外国人看,而是在外国洋相百出,却仍为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这就是中国人不修德的悲惨后果,这也给中国教育界敲响了警钟。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历朝历代所运用,至今仍作为我们的启蒙读物之首。他丰富多彩的一生也被记录在《史记》中,回看他。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总是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道理,《史记》作为司马迁呕心沥血之作,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记录了无数历史的兴衰荣辱,也影响着无数后人以史为鉴。

  《史记》我着重读的是孔子世家,孔子世家讲述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实现自己的救世志向,但在教育事业上却震惊全国。孔子拥有极高的政治热情,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追求恢复周礼,以此想回到那个平静的大同社会。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不辞辛劳地在各国奔波游走,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在历经十四年困苦的磨难与挫折中仍保持着一颗原始初心。这也教导了我们不要在困难中倒下,即使前途茫茫,看不见方向,但是世界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路就在脚下,阳光就在前方。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打破官学教育,在平民中培养有才学、有品德的学生,让他们被诸侯所任用,这些学生继承老师之志,为挽救衰世而不停奋斗,从而达到孔子自身的政治主张。这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将孔子的思想学说运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中国的教育思想仍发挥着启迪作用,其中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也仍是礼仪的重要基础。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所忧虑的这四个社会现象,不但古代有,现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出国旅游的人开始多起来,但是经济增长而道德骤降的惨剧比比皆是。在网络上有三则报导:第一则是在巴黎的圣母殿的门口用中文写着一行字——请勿大声喧哗。第二则是在美国珍珠港,垃圾桶上也是用中文写了一行字——请把垃圾丢在此。

  第三则是在泰国皇宫的厕所里面,还是用中文写着一行字——便后请冲厕。为什么会单独将这些用中文写出来,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中国人品德素质有问题。那些能出国旅游的都是些农民吗?不是,这些都是留学生、在中国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有学识的.人。但是看看这些人并没有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礼仪与道德展现给外国人看,而是在外国洋相百出,却仍为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这就是中国人不修德的悲惨后果,这也给中国教育界敲响了警钟。

  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历朝历代所运用,至今仍作为我们的启蒙读物之首。他丰富多彩的一生也被记录在《史记》中,回看他的一生都在为救世奋斗,他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形象,他也教导了我们做人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坚守是一种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极其重要。

  孔子的一生都在为救世奋斗,他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形象,他也教导了我们做人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坚守是一种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极其重要。

孔子读书笔记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也是绝对光速宇宙观的一个自然的推论,在《道纪》第五章中有相应的论述。当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实践的,孔子说:“那就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同样是子贡关于这个行为准则与孔子的一番对话很值得研究,这段对话出现在《论语》第五章: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孔子说:“子贡啊,不是你能做到的。”目前流行的解释就是:子贡想要做的“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是子贡的能力不及,无法做到,是“你做不到,有人能做到”的意思。比如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中就是这样解释的:“赐呀!这非你(能力)所及呀!”如果翻开《论语集注》,就会发现这样的解释还是来源于朱熹。朱熹认为子贡做不到,还解释了子贡为什么做不到。朱熹认为子贡所讲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是“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也就是说“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事是仁者的事,不是勉强能做的来的,所以孔子认为不是子贡能力所能达到的。熟悉《论语》的朋友应该对子贡有所了解,他热情、聪明、好学、能举一反三。《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往往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孔子曾经用这样的语言来赞美子贡:“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一个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的人都做不到的事,还有谁能做到?因此,我以为,孔子的意思是:“没有人可以做到的”。在我们平常的对话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某甲阐述了一种设想,某乙可能会说:“算了吧,你根本做不到的。”所有人都明白,乙并不是质疑甲的能力,而是质疑甲的这种设想的可行性。同样,在孔子和子贡这段对话中,孔子所质疑的'并不是子贡的能力,而是子贡所说的这句话的可行性。孔子认为“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我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的设想根本就做不到,因为它自相矛盾!不是吗?“我不要别人强加给我”这样的要求本身就已经强加给别人了。因此,可以付诸实施的只能是“我不强加给别人”,而不能附加任何前提条件;可以终身实践的只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第五章汇集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类似于老师给学生的评语。如果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那么这一章中所列内容的思想价值就不大,因为,那是针对个人的。但是,我们只要细细的品味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内容都是孔子借弟子们的言行,在阐述适用于所有人的宏观的道理。例如: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装饰,对宰予又能指责什么呢?”孔子接着说:“以前我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在我对待别人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从宰予这里改变的。”借批评宰予的不刻苦,孔子要说明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有多么大。

  再例如: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就说:“申伥就是刚强的人。”孔子说:“申伥有欲望,怎么能刚强呢?”借着对申伥的评价,孔子在说明“无欲则刚”和“世上根本就没有无欲之人”这两个论点。可见《论语》第五章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都是以小见大、由浅及深的人生道理,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弟子的操行评语。因此,孔子与子贡的这段对“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的探讨也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生实践准则的一个宏观阐述。

孔子读书笔记11

  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一生介绍。从这本书中,我看出了孔子的谦虚、大胆、聪明、好学和勤奋。孔子三岁时就丧了父亲,十七岁丧了母亲,自己只能流入孤僻和冷酷,但是他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更加好学、更加勤奋,不懂就问,这让我也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谦虚令我最敬佩。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

  一天中午,烈日当空,孔子正坐在一辆马车上赶路,忽然,孔子听见了两个孩子的争论声,好奇的他走过去一看究竟。“你们好,小朋友。”孔子先打了招呼,“请问你们在争论些什么?”“我们在争论太阳早晨时离我们近还是中午时离我们近!”一个小孩抢先回答。孔子听到这个问题后,开始认真思考,可想过来想过去,他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便又问了一下两个孩子:“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你们自己的理由!”“我先说。我认为太阳早上离我们近,因为早晨时的太阳大,所以我认为太阳早晨时离我们近!”个子高一点的小孩说道。“不,我反对。我认为太阳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因为太阳在中午的时候最热,所以我认为太阳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个子矮的小孩说道。孔子听了两个小孩的话后,仔细想了又想,觉得两个孩子的话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于是,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对两个孩子说:“两位小朋友,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们让我回去再想想吧!”……

  孔子就是这样的谦虚,没有不懂装懂,他这样的好习惯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也正是因此,孔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使自己变得更加博学,最终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仁”,《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更是对孔子一生品格的赞颂。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孔子的一生介绍。从这本书中,我看出了孔子的谦虚、大胆、聪明、好学和勤奋。孔子三岁时就丧了父亲,十七岁丧了母亲,自己只能流入孤僻和冷酷,但是他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更加好学、更加勤奋,不懂就问,这让我也想起了他的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谦虚令我最敬佩。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

  一天中午,烈日当空,孔子正坐在一辆马车上赶路,忽然,孔子听见了两个孩子的争论声,好奇的他走过去一看究竟。“你们好,小朋友。”孔子先打了招呼,“请问你们在争论些什么?”“我们在争论太阳早晨时离我们近还是中午时离我们近!”一个小孩抢先回答。孔子听到这个问题后,开始认真思考,可想过来想过去,他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便又问了一下两个孩子:“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你们自己的理由!”“我先说。我认为太阳早上离我们近,因为早晨时的太阳大,所以我认为太阳早晨时离我们近!”个子高一点的小孩说道。“不,我反对。我认为太阳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因为太阳在中午的时候最热,所以我认为太阳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个子矮的小孩说道。孔子听了两个小孩的话后,仔细想了又想,觉得两个孩子的话都很有道理,但他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于是,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对两个孩子说:“两位小朋友,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你们让我回去再想想吧!”……

  孔子就是这样的谦虚,没有不懂装懂,他这样的好习惯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也正是因此,孔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使自己变得更加博学,最终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

孔子读书笔记12

  从一本语文阅读资料里,看到了周国平的文章《孔子的洒脱》,眼前忽地一亮,仿佛进入了景色新鲜而奇异的世界,又恰似一缕清风吹过,让人心旷神怡。

  这写文章的人肯定也有着不一般的思维吧?我这样想着。一行不淡也不浓的文字轻盈地映入眼帘:“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孔子,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一个以封建礼仪贯穿整个社会和中国历史的人,竟然是个洒脱之人?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这,又是一个亮点,它把我带进了无限的好奇之中。

  “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首先是对“君子不器”进行解释。“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这话说得太绝妙了。综观古今,真正的君子都正直、无私,淡泊名利。可是,这样的人被社会所重用的能有几人?反而是善于投机钻营的小人,因为无所顾忌而不择手段,有了许多的升迁机会。“君子不器”,果真是这样!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竟然能把社会看得这么透彻,真的是难能可贵啊。可是,这样的解释,似乎还有些含义没有说尽,有些肤浅了。

  我正这样思忖,却见作者在文章中写到:“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读罢,感叹。原来,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君子不屑于成什么象征功名利禄的器。怪不得孔子的言论能流传千古,因为他的言语里蕴涵着人世间的大智慧。

  思绪还沉浸在孔子的“事功”的'观点里,眼神却急切地追寻到了关于“人伦”的论述。

  作者以同样的笔韵把读者引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境界。“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而孔子却曰:“君子不仁”。那么,到底什么是“仁”?孔子又是怎样地看待“仁”呢?作者首先肯定了孔子是一个“重人伦”的聪明人,是一个能够看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的聪明人。所以,顺理成章地也就引出了孔子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的话来。

  “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作者的话本来就让人好奇了,可是,他又在文章中扔下了一枚不大不小的炸弹。“‘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更妙。”“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这是孔子吗?读罢,除了沉思,更多的是吃惊,然后在醍醐灌顶之余,不由得掩卷感慨:“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

孔子读书笔记13

  最近,我学习了《孔子游春》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讲了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洒畔观赏迷人的春景,并借水论人和弟子们各谈其志。从这篇课文,我觉得孔子把大自然都做他的讲堂,在什么地方都能讲课。我还觉得孔子虽然孔子要传授道理给弟子们,但他不会直接告诉弟子该怎么去做,他会说一段比较深奥的话语,让弟子们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我觉得像孔子这样善施教化、充满智慧的老师,才有可能教出出色的学生。

  学完这篇课文,我对孔子产生了兴趣,便去翻阅了关于孔子的其它故事。这故事又让我觉得孔子不仅善施教化、充满智慧,我还发现他其它特点。

  故事是这样的:在认识孔子之前,子路好武,每天衣着不整,子路总惹事生非,去孔子学堂捣乱,还有时差点划到孔子的鼻子,但是孔子并没生气,反而感觉有趣。几次之后,孔乙己子对子路说:读了书就有学问,就像在竹箭上装上羽毛,箭头又安上了箭镟,这样箭就更利害了!你与其这样每天混日子,还不如来我这读书吧!听了这话,子路去偷偷听了几堂课,对孔乙己子佩服的五体投地,就求人介绍他进学堂。

  从这个故事,我又体会出孔子循循善诱,不摆架子,不小心眼。由此看来,孔子才是真正的好老师啊!

孔子读书笔记14

  ··· 《孔子》读书笔记···· 南京市渊声巷小学 三(2)班··· ····王 天 辰我读了一本书,名字是《孔子》,《孔子》读书笔记作文。孔子生下来很穷,他三岁的时候,爸爸就死了,他和妈妈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它不像其他儿童一样玩耍,而是学习礼仪。他妈妈死后,他开始立志学习,只要他不会的'都要仔细地询问,小学生作文《《孔子》读书笔记作文》。40岁的孔子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开始当官治理国家,可是大官们都不听。他想寻找一个更好实现理想的地方,就开始周游列国。在途中,他收了许多徒弟,回到了故乡,写下了《春秋》这一本书。他死了以后,弟子们为了纪念他,写了《论语》这一本书。“昔仲尼,师项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在周公的太庙里,不停地问这问那。我也要像他一样勤学好问,想方设法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只要有不会的就去问。孔子每天都在大树下大声朗读。我也要像他一样坚持学习,节约时间,坚持做到每天早晨都大声朗读。《孔子》真是一本好书。···

孔子读书笔记15

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孔子的一生很坎坷,但是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正所谓学无止境,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虚心求学;为了美好的明天,勇往直前!

【孔子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孔子叙事作文06-22

孔子经典语录11-17

与孔子的对话高三作文11-09

孔子名人名言01-04

孔子作文400字六篇06-22

关于孔子的名人名言12-30

孔子座右铭短句大全90句精选09-11

孔子座右铭短句汇总(通用90句)03-05

孔子名人座右铭说说大全(通用50句)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