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著《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帕甫罗芙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莉莎和妹妹玛丽娅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莎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洛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伯尔孔斯基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 后,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塔莎无法忍受寂寞,且被皮埃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利的诱惑,而擅自与其约定私奔,同时私自去信取消与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的婚约。但私奔一事及时被娜塔莎的好友索尼娅阻止,与此同时娜塔莎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大病一场,之后洗心革面。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洛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塔莎方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皮埃尔于莫斯科巧遇娜塔莎,两人便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伯尔孔斯基公爵的妹妹玛丽娅也与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结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2
对于《战争与和平》我设想这样一个结局;娜塔莎因为与阿纳托利私奔弄得身败名裂,罗斯托夫家面临破产,玛丽娅与尼古拉结合可财产却给了她的侄子,小尼古拉公爵。最后玛丽娅因患重病,在丈夫的怀抱里安详的去世了。皮埃尔将自己的钱财施给农民,将土地归于农民,与海伦离婚,最后,跟娜塔莎,与她结合。在上层社会看来,这是一对堕落人的结合,事实上却是两位天使的结合。索尼娅因怕再给这家庭添麻烦,便离去了,在某一庄园做家庭教师。安德烈公爵去世了,他所留下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
妈妈说这个结局悲惨,对我说;你为什么都希望他们不好呢?我认为妈妈这次错了。在我看来这是十分美好的结局。娜塔莎与皮埃尔,他们将会幸福(虽然以后说不准,说不定他们抵抗不了社会的偏见)。玛丽娅虽然去世,但她已经得到家庭的温暖,在丈夫的怀抱中去世,她将十分幸福,她可以不再去经受全家的贫困和饥寒。索尼娅的结局完全是依照我的意愿。我同情她,她身无分文又无父母兄弟。母亲同情娜塔莎,玛丽娅,可我觉得索尼娅更可怜,从来没得到片刻的温暖,其余两位有财产,有地位,可她什么也没有。索尼娅是那么高尚,那么温顺(我最恨这一点),我希望她能独立,可我明知道她不可能离开罗斯托夫家的。对于尼古拉,姥姥说他是个本本分分,忠于职守的青年,妈妈说他有责任心,我也同样这么想,可是我觉得他缺乏勇气和胆量。他与娜塔莎都是蜜水里长大的,我对他们有财产与地位的人是十分怨恨的,正如妈妈所说的,我拿钱财来衡量一个人,我是有点,这我承认。
下面再谈我所喜爱的唯一人物(是暂时的),多洛霍夫,他聪明,勇敢,活泼,具有一颗高尚的'心(我认为),可就有一点,太浪荡。说实在的,他若是不浪荡,那还叫什么多洛霍夫?他岂不和尼古拉一样了吗?在上层正派社会,容不得他的这些高贵品质,他对她母亲,姐姐那么好,孝顺,他鄙视一切,除了那些他认为高尚的人外。他若是和索尼娅结婚,那该多么美妙呀!可索尼娅拒绝了他。其实他们并不配,可我始终相信多洛霍夫结婚后会对索尼娅非常好,因为索尼娅具有一颗高尚的心灵。
另外我一直不理解娜塔莎,并不喜欢她。大概是因为她的结局太好,但更重要的是她是女主人公,我并不感兴趣。特别是当娜塔莎上当受骗以后,她觉得她的美好的青春生活已经过去,她的大好年华在虚度,她的精神好似进一步升华,对上帝的诚意,对她的仇敌祷告,这又似乎与玛丽娅公爵小姐相似。我十分不清楚,娜塔莎怎么会觉得美妙的青春生活远去了呢?她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已经让她失望了,应该万分悲痛才是嘛!我曾经问过妈妈,她说是因为我的年龄还小不能理解,等我再大一点的。可我已经13岁了,也不过比娜塔莎小3岁而已。妈妈说一个年龄一个想法,以后你会理解的。但愿如此,我现在暂时不去想。原先我以为娜塔莎对安德烈,完全是一个少女初开情怀,不甘寂寞,对外界充满好奇而成的。当安德烈离开她时,她便因此失去了所有乐趣,为他空守感情而苦恼。而后遇到了阿纳托利,自然便为他着迷,当阿纳托利使她失望时,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这几点让我理解了点。但后来便使我有些迷茫了。
再谈多洛霍夫,妈妈说,他像叔叔,样样好,就是不能有家。我听了有些气愤,但表面还是笑了笑。妈妈的这几句话使我对他的好感减了大半,似乎觉得妈妈是对的,我好像对整本书都失去了兴趣,我不再指望看下去会使我有何高兴的。现在我是在勉强的看,唯一想看的只是关于战事方面的,这确实是全书的精华,它比另一部分有意思多了,至少在看了托尔斯泰关于战事的介绍和描写后,我脑子里便出现一幅作战图;“左翼……右翼,……散兵线。”使我脑子里有些可想的东西,实在是件好事。
在我写这篇读感的时候,有同学以为我在写歌词,我也并没有告诉他们我在写什么,以后我不将这些告诉任何人,这是我的想法。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3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彼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彼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难怪著名作家高尔斯华绥说,如果要举出一部符合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个定义的小说,我就要选择《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4
一位举世闻名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部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这本书是围绕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华西里四大贵族的家庭生活展开的。记载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仑统治的法国与亚历山大统治下的俄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取得的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潜质;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潜质,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生。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其中,有两个人物个性耐人寻味,他们的性格变化得十分快。彼埃尔---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富翁和社交界的宠儿。获得遗产后的彼埃尔一开始贪图享受,之后献身于慈善事业,最后又想当兵打仗。娜塔莎----罗斯托夫公爵的女儿,她起初喜爱保尔。康斯基的儿子---英勇善战的安德烈,之后又爱上了阿那托里,最后又跟彼埃尔结婚。
《战争与和平》让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么宝贵!和平是多么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多么得幸福!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5
其中有句经典的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小说,场面的波澜壮阔,是他成为经典的原因。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让人难以忘怀。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等等,仿佛只要穿越时空,仍然可以触摸到,那些热血,那些真正的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生下来,人的各种欲望、丑恶一面尽情展现。情欲、贪欲,更多。库图拉夫也是一样,毫不在意地听别人说他是独眼龙,在军事上,兢兢业业,为国家效忠,尽犬马之力。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不满,军权移交。却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也许,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所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那个苹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爱的那人。
和平的前奏,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换来。明天太阳是否能依稀升起,没有人知道。狭小的.车间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宽恕。当战争结束,拿破仑的时代彻底过去,奥军取得胜利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终于来临了。是的,来临了,经过战争的洗礼,这和平的曲调奏响之时,那旋律格外的欢快和动人。
婚礼举办,生儿育女,这是人之常情,这是真正的和平时代了。最后一句话,让人感触颇多: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令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那是小尼古拉的感慨,那个十五岁的瘦削少年所说的话。是的,既然已经和平了,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不过是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而已。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6
在拜读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著作《战争与和平》,我觉得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只是一位作家,从书中我仿佛也看到他对军事、哲学、历史等也有高度的透彻,对他的喜爱与崇拜使我对这本家喻户晓的著作有点感想。
小说从1805年奥斯特利茨战役写到1821年俄国专制加强潜伏危机的时刻,以法国和俄国之间关系恶化,战争一触即发为主线。但内容并不全是以战争为话题。故事的主人公青年公爵安德烈为了心中的信仰投身到“硝烟四起”的战争中去,把怀孕的妻子交给父亲与妹妹玛丽亚照顾,在军中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而彼埃尔是安德烈留学归来的好友,身份高贵,由于继承了伯爵身后的全部遗产,也是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居心叵测的监护人拉金公爵看上了彼埃尔的这一点,便计划把相貌美丽但品行不端的小姐爱仑嫁给了他。而同一时间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战败的安德烈不幸受了重伤,身心也受到重创的他只好静静养伤。另一边的新婚后的彼埃尔,在不久后就发现妻子爱仑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若有若无的暧昧关系,他为了卫护自己的名誉最终与爱仑分居,内心陷入了纠结当中,直到认识了互助会的领导后慢慢开始找到了新的.信仰。
在战场上的安德烈回到家的那一晚,妻子正好产下一名男婴后逝世,这让安德烈顿时感到人生已走到尽头,直到遇到活泼漂亮,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可父亲的强烈反对,使得安德烈出国和娜塔莎无奈分开一年,娜塔莎最终奈不住寂寞与爱仑的哥哥阿那托尔私奔。后直到1812年的一次战争,娜塔看到了将死的安德烈,她向他谢罪并热诚地照顾他,可安德烈最终还是和死亡一起走了。彼埃尔化为农夫刺杀拿破仑却反被俘虏,其妻爱仑在这战火连连的环境下依旧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几番奋战后,俄国最取得胜利。像每个故事完美结局一样,大家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和平的到来,是用铺满鲜血的花朵迎接,战争不会永远,因为正义存在。在这本书中,人间的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从生下的啼哭婴儿到白发老人的一生阶段,这本书中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曾这样评价。我喜欢安德烈的单纯坚忍,娜塔莎的活泼善良,彼埃尔的温和并不懦弱……
他们都不完美,各有各的人性欲望,但上帝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苹果,所以,他是被上帝所爱的人。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7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机会是探索俄罗斯社会的出路,但我总觉得这种观点太片面了。在我看来,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是局限于一个小目的。从《战争与和平》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学、经济学、军事科学甚至宗教研究等。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从结构安排上来说,要处理这么庞大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但托尔斯泰却能用他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穿去。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写战争、舞蹈、宴会等艰难的大场面。他可以用很短的话说出每个人的性格和心理,但他从不觉得自己杂乱无章,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无法企及的。
在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着质朴而有特色的风格。不算旗帜鲜明,但内涵深刻,让人知道是托尔斯泰写的,比莎士比亚写的强多了。
《战争与和平》也是人品出众。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角色,包括那些不重要的配角,比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斯,都有自己的角色。其次,书中很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比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前到二战中期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到释放,从事业初期的青春容颜到后来急于揣摩,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不可阻挡的状态。他每经历一件事,就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自觉地完成自己的转变。再比如安德烈,他的人生经历了很多很大的变化,参军、受伤、丧妻、爱娜塔莎、变心、死亡。与皮埃尔相比,他的性格变化突然,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和他自身的特点有关。娜塔莎变化最大,尤其是嫁给皮埃尔后,她从活泼、快乐、会唱歌跳舞的姑娘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甚至吝啬的母亲,以至于杰尼索夫惊讶地再次见到她。但是,不管这些人物的变化有多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他们有道理,不能提出任何异议。好像一切都应该是这样的。而且,无论他们如何改变,皮埃尔或皮埃尔,娜塔莎或娜塔莎,安德烈或安德烈,他们与生俱来的'根本特征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托尔斯泰的天才。他总能从客观的高度客观地描述和观察人物,而不是因为任何主观因素而刻意塑造。
《战争与和平》是什么工作?托尔斯泰曾说:“它不是传说,不是长诗,更不是历史编年史。《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表达的形式,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他说的是实话。孟子曾经有一句类似的话:“我只言片语。”文字可以表达意思,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形式,它远不如内心的灵魂重要。后人在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往往称之为史诗,其实违背了椿的意愿。真正理解《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它是思想的结晶,而不是文学。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8
战争使国家衰亡,战争使无数人无家可归,战争让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让无数的父母忍受着失去孩子的悲痛;让亿万妇女变成寡妇。可想而知,战争是全人类不愿看到的。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回首往事,中国人民饱受了太多的战争之苦。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有多少美丽的家园被吹毁;多少无辜百姓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提起南京大屠杀,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在这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中,中国军民被集提射杀、火焚和活埋。全市房屋大部份被烧毁,整个南京城尸骨遍地,令人发指。
为了争取和平,制止战争,许多善良的人奋斗了一生,有的还献出了生命。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柯华大夫为了反对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把生命献给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和平的事业,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抗日战场,用他们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一个个中国战士的生命。
可见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反映了绝大多数的愿望。我过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的环境,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和平的环境。中国的少年儿童是热爱和平的,我们要为增进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9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意志力往往要考虑自己的消耗,要考虑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综上考虑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情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好像使我们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义。实事也说明在很多的情况下真正的战争(即是两方的真实的撕打)并没有发生。应该认为战争中进行的军事行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真正的战争进行的所有的准备,包括军事动员,物资运输,军队的`调整集结。二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撕打。可以知道在两方的力量相差悬殊时,当一方认识到对方的军事力量远远超出自己的力量时,就自动的放弃抵抗。这也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战争进程已经开始了。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积极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做出了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敌人无力反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摧垮敌人的意志力这个战争目的虽然不是每次战争都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缓和或是遏制了。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0
战争与和平,这既是故事的主题,暗喻着人生的常态。纵然是拿破仑这样伟大的皇帝,传递自由精神和“革命”的魅力的意大利人,即便他其实试图恢复一个神圣罗马帝国——似乎在这个主题之下,也可以被分解成无数个喧嚣的会议、虚情假意的外交辞令和一场又一场令人疲乏的战争。——在纷乱中爆发出一点高潮,随即又回复到更低、更虚无的现实中,这不但是指战争这一对象,换言之,故事里的家庭生活、社交环境,也同样暗暗反映着如此自相矛盾的逻辑。托尔斯泰是一个擅长记录生活,更具有不自觉遵循生活中某种“必然”的逻辑的直觉。这种直觉使他在试图表达深刻主题之外,常常能催生出一些令人猝不及防的生活喜剧。而他自己也深知:也许出于情感,他对宗教和土地有不可理喻的爱意;但出于他的教育和理智——实际上常常因为不断反省而转向虚无。有趣的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总有些真理不可置疑、不须反思——“信仰”就像大主教的遗体,一旦浮现出尸瘢,无法映证那个全能的神,软弱的人就会堕入怀疑的危机中。也许在热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眼里,托尔斯泰是个从内心深处真正软弱的人,他并不具备他所标榜的那样的信仰。
以此为准线,逆推向《白痴》和《群魔》,与托尔斯泰完全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愚人”或曰“圣愚”刻画得浓墨重彩,并且赋予《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以信仰试炼。后者更坚信,信仰只有在愚人身上才能保存,也许是因为愚人这个形象背后是更具有希腊原始癫狂精神的,离崇尚“科学”的现代文明,更远一些。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向信仰深处挖掘,他不去探讨生活的意义,因为那与宗教精神相比,显然是不值多费口舌的。托尔斯泰则孜孜于询问人生的意义,却同时点出构成人生的全是片段——试图极力描摹的作者却无法从中提炼出意义。他所描绘的虚无人生,是使深入探索那种宗教信仰——亦即有力托住虚无之花的花萼。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癫痫症患者,一个体验过极端事件的人,也是托尔斯泰的后辈,读后感.正是从这里找到撬动问题的铁锹,并且一气呵成解答了前者。也许,从这种对信仰的肯定层面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否定了前者。有趣的是,纳博科夫在多年后旅居美国时,创作了一系列描摹黑色喜剧以及精神病症状的作品,其中一度将陀思妥耶夫斯基真的描摹成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也许是发现了俄罗斯文学中的极端偏执情结,纳博科夫将深刻和偏执冷静地隔离开了:但他又留下了诗歌一样的语言和,某种不可言喻的阴郁情绪。去其筋骨而欲保留神采,得来的结果却终究有些浅薄。
因之,托尔斯泰在贴地描写生活的同时,也达到了一种深刻。他真实地刻画着生活,也提炼着生活,从而通过体验,以生活的流动状态而表现了他所看见、并且隐约触摸到的深刻真相。他从深刻的主题出发,最终渴望朴实的道理,这也合乎生活的逻辑——因为渴望某种抽象的概念而前往具体事例中探寻真理,反而经过真诚的体悟而变得朴实。
《战争与和平》第三卷中,安德烈公爵在得知娜塔莎的私奔一事后,感到生活虚无,没有意义。战场上的荣誉感转瞬即逝。托尔斯泰展现他的虚无情绪:“他越关心眼前的问题,以往的事就离得越远。以前那个高悬在他头上的无限高远的苍穹,忽然变成低压在他身上的拱顶,那里的一切都清清楚楚,但毫无神秘之感。”
而托尔斯泰,还是不忘记展现他一流的刻薄手笔,童山老公爵家里,生活一成不变:“玛丽雅公爵小姐依旧是个胆怯、丑陋的老姑娘,永远生活在恐惧和苦恼中,毫无意义毫无欢乐地虚度着青春年华。布莉恩还是一个春风得意卖弄风情的姑娘,快乐地享受着生命的每一瞬间,并且满怀最美好的希望。安德烈公爵觉得,她只是变得更加自负。安德烈公爵从瑞士带来的家庭教师德萨尔,身穿俄国式礼服,同仆人们说着生硬的俄语,但还是那样智力有限,教养有素,品德高尚,思想迂腐。”我可以想象,托尔斯泰在家中看着他可爱的妻子儿女们,面对繁琐农务时,大约用的就是如此流露一丝讥讽意味的语言。对他来说,过于旺盛的精力和强大的智力居然是种麻烦。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1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
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
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本事;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本事,更侧重于道德梦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当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期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我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向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可是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感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欢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研究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终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欢乐的微笑。这一段异常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十分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能够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
尤其是皮埃尔那句:“明天,不!再见,再见了。”更加可贵。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2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失望、慈祥、敏锐、呆滞、凝视、眺望、慧眼、秋波、明亮、温柔、赞许、狡诈、专注、深邃、威风凛凛、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憨态可掬、文质彬彬、意气风发、悠然自得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摘抄好句及感悟赏析:
1、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赏析:这句话在我看来,是托尔斯塔对自己的描写,因此将其加入到了小说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青年时代因为其貌不扬而非常烦恼,但上帝还是宠爱他的,给了他文学的基因。
2、没人对你说“不”的时候 你是长不大的。
赏析:我们常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因此遭受挫折和“不”字,往往可以纠正我们的看法和观念,让我们获得新知。
3、我们喜欢别人不仅仅是因为别人对我们好,更是因为我们对他们好。
赏析:喜欢代表着自己对他人的好感,因此不是因为可以得到回报而做出这样的举动,这才是喜欢的真正含义。
4、祸从口出,我的嘴巴是我的敌人。
赏析:俗话说祸从口出,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应该保持沉默,因为沉默是金,话说多了,就一定会犯错,因此常常说错话的`人应该十分注意,尽量少说多做。
5、在生活中只有两种实在的不幸:受良心责备和疾病,只要没有这两件坏事,就是幸福。
感悟:托尔斯塔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出现了良心不安和疾病,那么是非常不幸的,除此之外,人就是幸福的,一个是生理层面,另一个则是心理层面,我非常赞同。因此,作为身体健康和问心无愧的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状态很好的保持下去,做幸福的人。
6、历史事件中的所谓大人物,其实只是给事件命名的标签罢了。
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所有的大人物基本都会和某些事件有着精密的联系,除此之外,他们也会消逝在岁月里,仍旧微不足道。
7、上帝要那些人灭亡,必先使他们发狂。
感悟: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的话语,说一个人如果疯狂起来,就必然会走向灭亡,这是天道!
8、如果你爱一个人,并且也希望她爱你,那你一定要让自己心中盛满爱,这样她才会感觉到。
读后感:这句话非常有哲理,心中没有爱的人,别人也就不会感受到爱的存在,因此我们要有一颗爱心,才能温暖别人。
9、哪里有法庭,哪里就有伤天害理的事。
读后感:这句话是为事物存在寻找原因,即存在就合理,就像法庭的存在是因为有伤天害理的事情发生。
10、在奴才的心目中不可能有伟人,因为奴才对伟大这个词有奴才的理解。
读后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对词汇的理解都会不一样,那是因为认知水平和智慧不一,因此奴才对伟大的理解自然也是低俗和不堪的。因此,我们要做有智慧的人。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3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这部长篇巨制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小说从家庭生活场景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入手,站在宏观视角,描绘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生活。
首先,小说人物处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战争与和平》多出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其浪漫色彩的语言来劝勉世人。并不写一些“高大全”的人物,小说中,有渐渐由有许多不良嗜好一步步蜕变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比埃尔;也有在国难当头只是仍然寻欢作乐,沉浸在奢华糜烂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的艾伦等贵族。
在描述他们的时候,作者是想通过描写来表现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景的,但是他还是会从一个人不成熟的一面写起,这样也更加的真实动人。也许有人会说,像小说描写的比埃尔参加决斗,娜塔莎甘愿离家出走追求所谓的爱情是一种不好的,不应该写的东西。那就有失偏颇了。我国近代的学衡派,观点保守,他们也认为西方一些小说描写一些社会中的负面信息,这样是令人作呕的,是不良的。但是大家细看小说又会发现,其实,在比埃尔参加决斗之后,又描写到他的对手其实在家中是个孝子,是个对待自己姐妹很和善的人。小说中还写到比埃尔在决斗前后内心的斗争与挣扎……这写情节真切地反映出,描写不良的事情,有没有经过作者自己的真实的、诚实的思考,托尔斯泰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有没有经过这样的思考是显而易见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有作家只是单纯描写不良的事情,而命运在之间穿插或者是引导读者作出理性的思考,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只能是一种宣扬腐朽、落后文化的载体。
描写出他们渐渐“成长”的一面,这也使得小说的任务形象更加丰满。小说中的人物娜塔莎据说原型是托尔斯泰的母亲,但是在小说中,也写到娜塔莎遇见所谓的爱情时迷失了自己,无法理性进行判断,险些被恶人诱拐,差点就酿成大错。比埃尔呢,在小说的上半部分,是一个贪图享乐,脾气暴躁的人,但是他通过各种方式,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下苦工夫改变自己,使得自己的性格更加趋于完善,也许,他是作者美好的期望吧。
其次,这部小说还在分析历史的`成因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特点,用哲学的角度分析历史的成因以及历史人物活动与历史演变的关系,而不再是用以往其他人的那种唯心主义的眼光片面地看待历史的演变过程(小说中提到的英雄人物决定历史进展显然是唯心的、不合逻辑的),这又是它与其他小说不同的一点。悲伤而有冷静,欢乐而不是风度。它从一个全面、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虽然这部小说被划分在浪漫主义小说中,但我觉得,《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比较好的作品。
从小说的写作方面,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在人物刻画方面,小说善于设置矛盾冲突来展现人物性格。《战争与和平》中刻画了两种人物,借用哈代小说的说法,一种就是灵肉性人物。比如娜塔莎;还有一类肉性人物,比如艾伦。这两类人物,在平静的生活中展现人物性格仍远远不够,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更能浓墨重彩地展现人物性格并展现当时社会文化特点。小说通过这种渐进的过程给读者的冲击更加强烈,就像平静的海洋亲眼见到波浪时,还是会被那壮阔的景象所深深折服。
第二,小说善于描写恢弘的场面,给人以壮阔之美。和《德伯家的苔丝》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故事情节属于半封闭状态,似乎与外界的联系很少,无论是某个小说人物遭到非议什么的,都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对其产生非议,而不是所谓的“当时社会上”的人。这就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或多或少会引起其他社会上的人的反应,而不是单纯地只是几个人在那里发议论。我认为这是《德伯家的苔丝》在叙述中出现的不足。因为作者他已经将故事情境和人物遭遇做了较为真实的处理,而单单在社会环境这一方面处理成与世隔绝的状态,显然有逃避现实之嫌,就像在编织一个梦一般的童话。在《战争与和平》中,作者将人物的一举一动放到“当时的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在给人真实感的同时,也是作品的意义更加特别。据说,俄国人是喜欢《战争与和平》的,因为他里面塑造了别佳、安德烈等几个安国人物形象,他们为他们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使得“战争”时期向“和平”时期过度,为当时的社会稳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但是我觉得,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应该有的,而且,引申开来,小说这种渐进的叙述方式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看看小说中的人物别佳,他不在战争的场面中时,更多展现为是一个关心周围人的人。当他请求参加军队时,当他冲锋陷阵时,他展现出的更多的是爱国主义。我就在想,如果只会空谈爱国主义,是无法达到使被教育者真真正正地培养出爱国主义思想的。只有在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关爱周围的人,在他们长大后,自然而然会热爱他们的祖国。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4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人物性格方面,《战争与和平》也有其高超过人之处。首先,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包括那些并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玛、小尼古拉等,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其它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也有类似成就)。其次,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断变化。如皮埃尔,从单身到结婚、从私生子到继承人、从海伦到娜塔莎、从雅各宾派到共济会、从战争前到战中到战后、从贵族老爷到俘虏再到释放、从初出道时的年轻气盛到后来的好学深思,他的性格一直处于一种无法停止的.状态,每经历一件事情,他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变故,从军、负伤、丧妻、对娜塔莎的爱情及娜塔莎的变心、还有死亡。相比皮埃尔而言,他的性格的变化是比较突然的,这与他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特点有关。娜塔莎的变化最大,尤其是与皮埃尔结婚后,她由原来那个活泼、快乐、爱唱爱跳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位不修边幅、甚至有点吝啬的母亲,以至杰尼索夫再次见到她时,竟会大吃一惊。但,无论这些人物的变化多么不可思议,我们都会觉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异议,似乎一切事情就应该这样。而且,无论他们怎样变化,皮埃尔还是皮埃尔、娜塔莎还是娜塔莎、安德烈还是安德烈,他们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总是能够站在一个客观的高度,从客观上描述并观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为任何主观因素来刻意创造。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5
今天我读了《战争与和平》这本经典小说,虽然不是理解很深刻,但也有了明确的认知感。里面的一句话使我印象很深:“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桥炸掉了吗?”军官发问。“当然。”另一个军官洋洋得意的说。“代价是多少?”“不值一提,俩伤一亡。”军官无所谓地耸耸肩。我看到这里,不由自主地感到心里很难受,有这样把生命当做儿戏的吗?战争,死伤肯定是要有的,但是这样不痛惜士兵的死伤,也只有没有素质的军官阶级才做的出来。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闭上眼睛,小时候听我舅公讲他年轻时如何打退敌人的英勇壮举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的舅公是一名和平时代的现役军人。33年前,1979年2月17日的黎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序幕被拉开了。中国军人用火一样的热血青春,铁一样的军魂,唱响了英雄的战歌。他们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宁,为了捍卫国家 、人民的利益,抱着我们绝不侵占别人的一寸土地,别人也休想侵占我们的领土和人民。
我的舅公那时候还只有23岁,是个炮兵班长,告别祖国,告别亲人,雄赳赳地奔赴了战场,在炮火轰鸣中、机枪的咆哮中,他英勇杀敌,凉山、高平、老街都留有他和战友们的足迹。在打凉山的战争中,我舅公身负好几处伤,最严重的是他的右脚大拇指在炮火中被炸掉了。战争结束回国后,部队授予他战斗英雄的称号。
每次我去南京奶奶家,总忘不了去看望舅公,一遍一遍地听他讲杀敌的事迹,看着舅公少了大脚趾的右脚,心疼地问他“现在还疼吗?”现在的舅公虽然地位不低,但是为人很低调,总是教育部下说:“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一定不能忘了警惕,忘了本。”舅公的家教也很严,不准赌博、不去娱乐场所,不住别墅,不搞特殊。到现在为止,他家还住在部队的军区大院。
有时候他会很自责,虽然打了胜仗,却没有把很多战友活着带回来。三十多年过去了,舅公在每年的.清明节,都会约上当年的几个老战友一起去广西的烈士陵园,那里埋葬了七千多名烈士,其中有他的排长、有他的战友。舅公每次去都会泪流满面,诉说着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今天的祖国有多么的强大。
我很崇拜我的舅公,视他为我心目中的偶像。我经常对自己说,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强健身体,长大了我要去当兵,像舅公一样保家卫国,做一个合格的军人后代。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名著《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12-17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04-20
战争与和平读书心得05-18
《情书》读书笔记06-09
红与黑的读书笔记02-15
关于读书笔记02-17
《伤逝》读书笔记02-01
优秀读书笔记02-21
专业读书笔记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