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1
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以下就是我这一学期来读书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同时我们也应抛弃古时旧的求知理念,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都不足取。
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当然读书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思考的结果整理出来,写成笔记和感想,既有助于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记忆思考的结果,便于日后比较、综合、分析。如果所读的书是自己的书,我还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看法、疑问、评论等,或做一些记号。它会加强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记忆,作文时如果要参考、模仿渡过的文章,有没有做过评注的,效果大不一样。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在研读中,我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
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
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学生和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学模式将“人——人”系统转变为“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读书心得体会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读书是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
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 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2
今天,我读了歧路亡羊这篇文章,感触颇深,这篇文章讲的是主人公杨子的邻居丢一只羊,然后请了许多人帮忙找羊,可是岔路本来就多,每条岔路之中又有岔路,他们不知从哪条路去追,所以就回来了。由此杨子引发出了我们学习,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一,老是东一榔头西一棒追的,也像岔路上找不到羊这一道路。
读完这篇文章,我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虽然是一个简短的故事,但道理却很深刻。它让我认识到了,在做学问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方向,确定好适合自己的目标,然后把握好自由方向,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去努力;如果朝三暮四,三心二意,就会误入歧途,半途而废,最终什么都学不成学不精。
人生的歧路不是更多吗?
仔细想想,人生其实只是一场没有好坏对错的`选择游戏。人的一生就是一系列选择的集合,人们在不断地作着各种选择,却从来不知道选择是对还是错。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此生既不能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加以修正,没有标准,不存在比较,又何来好坏,对错之分呢?
然而有人却总是想分辨出好坏,比较出对错,因而这些人总是在懊悔,总是在怨恨;总是在做出各种选择的同时,又在做着同样多的假设。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假设的情景,而在于现实的存在,成不了画的草图可能就是传世之作;遇事不要有任事的懊悔,不要有任何的怨恨;在决定之后,就不要再做任何的假设。
谋事在天,成事在天,凡事,尽力就好。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3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长袜子皮皮》。书里描写了皮皮的探险的过程,做事的过程……直到现在我还印象深刻。
皮皮是一个女孩,但是她力大无穷,满脸是雀斑,但是她非常喜欢自己。又细又长的大腿上穿着又长又大的袜子,一只是棕的,另一只是黑的。还穿着大大的鞋子,正好比她脚大一倍,所以就叫她长袜子皮皮。
皮皮出生在他爸爸的船上,当她哭得很厉害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靠近。她爸爸被海上的风暴卷走失踪了,而皮皮的妈妈在生皮皮的时候就死了。皮皮相信爸爸已经成了黑人国王,而妈妈已经变成了天使在天上看她。
后来她住进了维拉。维洛古拉,还有一只小猴子陪伴着她,小猴子蓝裤黄袄,带着一顶大草帽,名字叫尼尔松先生,是皮皮最要好的.朋友,皮皮还交了两个好朋友,一个叫阿妮卡,另一个叫杜米。这几个朋友都给她带来了快乐。
皮皮捡过破烂,和人打过架,和警察玩过游戏,为自己过过生日,皮皮最后找到了爸爸,当了霍顿督岛的国王……皮皮是一个坚强、勇敢、又十分聪明的女孩子,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4
第一次看《围城》,是好多几年前的事,听说这书有名,于是弄来翻翻,除了觉得作者爱用幽默有趣的比喻,其他印象不深。近日再读,越读越觉有味道,犹喜欢“导读”上一段文字,觉得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也是对《围城》最好的概括和定位:“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郑重说点,是本睿智的书,因为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者何以竟能做到这一步。”
曾经有人说“《围城》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对于什么是小说,怎样才称得上是小说,我不敢至喙,但我记得古人曾说过“文无定法”,不知“文”是否包括小说在内?就算不包括,套在小说上,行是不行?被誉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变形记》开头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从不安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再往深一层想,也许这句许真的说对了,说《围城》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充满睿智的书更适合。小说,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但本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省视自己的灵魂。《围城》就具有这样一种“功能”,它象一面镜子,照镜的不是人,是一个个赤裸的灵魂,映出了人性的种种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罗万有,但至小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态。光停留在反映人生百态上面,也不失为一部很好的作品,但还不算是智慧的书。智慧的书,作者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视人生,穿透种种表象,直达人性和灵魂的深处,并能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作展示,给人启迪。我真的很惊诧,惊诧于钱先生有这种洞若观火的本事,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态的观察,细腻和深刻得让人难以致信。
能看穿人性,洞察人情世态的,我想有二种人,一种是“市井之徒”,一生争名夺利,结交三教九流,在俗世这个大染缸里如鱼得水,“流氓皇帝”刘邦,“乞丐皇帝”朱元章,就是代表,这类人世故,圆滑,狡猾。还有一种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看透了人性、人生,但不随波流,冷眼旁观,独善其身。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入而不出”,这是一种生存的本领!后者是“出淤泥而不染”,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显然,钱钟书就是后者。正经因为钟先生“入而能出”,所以能站在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上,清醒而明晰的剖析人性的种种,解剖纷纭的世态,举重若轻,包罗万有,呈现一幅刻画人性的“清明上河图”。
《围城》中,谈话、吃饭、交友、恋爱、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是那样生动,艳活和逼真。《红楼梦》描写的不也是一个钟鸣食之家的日常生活?可是它达到的艺术高度,却是旷古炼今。表现生活的`真实,却又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真实,上升到人性和世态的层次和高度上,正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所谓“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里的人想冲进来”,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围城要表达的含义和内容与其是指婚姻,不如说是指人生!虽然故事从头就尾象是围绕着方渐鸿的婚姻展开,但钱先生其实是借方渐鸿的经历和其他人的小故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种种看法和理解,并以讽刺调侃的方式,让人在会心一笑时,有丝丝的苦涩。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读一次《围城》就象跟着方鸿渐游经一番,有了一次深刻的人生经历。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这部作品已被译成世界上多种文字,有十数种不同的译文在各国出版。在美国,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钱钟书为题撰写博士论文和专著。法国的西蒙“莱斯曾说:“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予中国作家的话,只有钱钟书才能当之无愧。”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5
读了司汤达的《红与黑》,不禁长期的陷入了深思:红与黑,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象征。是对和错、阴与阳、虚伪和正直、抵抗与妥协。
于连的对和错、虚伪和正直,抵抗和妥协、放纵与禁欲、道德和私欲、自尊和自卑……我想,在今日依旧是存在的,而现代的人所要思索的是究竟是物质支配着人呢,还是人支配着物质呢?究竟是金钱体现人存在的价值,还是人存在的价值反应在金钱上。
记得上学期的班队会主题是“好习惯、好人生”,读完《红与黑》,我就想:好习惯、好人生;还是好人生,好习惯,抑或二者就根本没有关系呢?爱因斯坦是大科学家,他衣着趿拉,在五年级的课本上说“为什么说爱因斯坦是一个宏大的人?”,我们照样关心孩子分析他为什么是“宏大的人”。他有好习惯吗?不知道,但他有好人生。
正是这样,我们需要自我实现,像于连一样的去自我实现。或许这种超越性的自我实现也将是将来人的'连续追求。也就是说我们身上同样有着“红与黑”这两个不同的颜色。
忍不住想化用朱自清散文《匆忙》中的一句话:你聪慧的,告知我,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毕竟是红色还是黑色?让知识带有温度。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6
这本书的核心是平等对话式的教育方式,这是美国常青藤高校的上课方式,众所周知,很多留学生到美国适应不了,上课期间没有外国学生活泼,很少参与课堂互动,因为中国学生一直受到的都是满堂灌的上课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就是老师与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姿态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质疑老师,并且可以和老师争辩,这种课堂的好处是,老师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反馈,并且有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对家长来说,平等对话式的教育方式,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尽量与孩子保持一种平等的姿态,就像美国常青藤高校那样。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家长权威式的,特别是对于孩子,家长说一不二,孩子必须无条件遵守,三纲五常的三纲就有一纲叫“父为子纲”。进入新时代后,虽然很多家庭因为独生子的原因对于孩子宠溺有加,但是仍然还是保持权威式的'教育方式。
权威式的教育方式有好处吗?当然有,权威式教育方式下培养的人守纪律,听话,这种人在上个世纪计划经济下当然是好的,需要人人都成为社会的螺丝钉。
但是当今中国已经融入到了世界中,是市场经济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信息化互联网发展及未来人工智能的崛起,这种听话守纪律的人的天下了,你再听话守纪律,能有机器人听话吗?
前几天,马云在杭州开了第一家无人超市不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吗?未来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国家不是在喊全民创新吗?
平等对话式教育对于保持孩子的创新思维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孩子的思想是无限的,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但是这种奇思妙想最大的敌人就是权威式的声音告诉他“你不能这么做”,时间一久,这种思想自然会被扼杀。
书中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女儿在上幼儿园时,一次别人问“世界是怎么来的?”一个小朋友就回答说“是上帝造的”,但是作者的女儿紧接着就问“上帝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相信几乎没人可以回答,包括神学家和哲学家。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问这种问题你该怎么回答呢?
作者就说遇到这种问题,他们首先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告诉孩子要等他长大了,自己去寻找答案。这就是平等式对话的真实写照,这样孩子才能不会因为被权威家长式的否定而扼杀了孩子去探索世界的积极性,并且继续保持这种对世界的“胡思乱想”。
那么保持平等性就意味着任由孩子胡来吗?当然不是,下次我们接着谈谈孩子的娇惯问问题。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7
体育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是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两个指标。
一、体育课密度的评价
体育课的密度是指课中各种活动合理应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也称为教学密度。一般来说,体育课的活动可分为五种:教师的指导(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等)、学生做练习、相互帮助与观察、练习后的`休息、组织措施(整队、调动队伍等),这些活动中某种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称为该种活动的密度。
评价体育课的密度和课中各种活动所占时间比例安排得是否得当,应建立如下指标:
1、课的密度和各项活动时间的分配,是否依据课的具体教学任务和要求,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负荷能力,以及场地器材、上课时间与气候条件,进行了周密而合理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组织是否严密。
3、观察教学方法、技巧的应用是否灵活、合理、有效。
4、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做到自觉地遵守组织纪律;是否发动学生相互保护和相互帮助,提高时间利用率。
二、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评价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所承担的生理负荷,它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两方面。反映着练习过程中身体的生理机能变化。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否合理,这是评价体育课质量的重要指标。评价体育课运动负荷是否合理,可建立如下考查指标:
1、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遵守了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依据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逐渐加大的原则。
2、运动负荷是否根据课的任务和要求来安排。
3、运动负荷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训练水平的实际。
4、运动负荷安排是否考虑到教材的性质、活动范围、难易程度、练习强度,以及与学生的生理特点之间的关系。
5、安排运动负荷时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其他体力负担量、气候变化以及学生的生活制度等因素。
6、是否考虑到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对课后文化课学习的影响。
运动负荷的测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2、学生自我感觉法。
3、生理测定法。
一堂课中学生平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叫平均心率。体育课的平均心率,小学应是120—130次/分,初中生应是130—140次/分,高中女生应是130—140次/分,高中男生应是130—150次/分为宜。
课中学生的平均心率与课前相对安静时的心率比,叫心率强度指数。该指数在2.0以上为最大,1.8—2.0为较大,1.5—1.7为中等,1.2—1.4为较校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8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波的学术专著。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极坚实的进步”。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美国教育崇尚创造性,不注重对儿童的规定和限制,特别是不重视作为社会的或规范那样一些工具性知识;我国的传统教育崇尚循序渐进,强调对儿童的规范,不注重儿童天性的发挥。
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我们的任务是,创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建立使人回归自然的教育。
教学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9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刘心武小说》。我觉得书中让我难忘的文章是《第八棵馒头柳》。这篇小说讲的是,丈夫出门后,妻子会在阳台上看着,在第八棵馒头柳那,可以看见丈夫的身影,终于有一天,因为小小的阴差阳错,夫妻间的真挚的爱意才像化不开的浓雾,弥漫在这千字文中。
世界上有好多种温情,可能用几十万字去描述,仍嫌不够。而这篇短短千字文章,可以感到沉甸甸的夫妻之爱压在心头,挥之不去。它告诉我们真爱是深埋在心底的,它使得夫妻间的情感随生活和岁月的流逝而日益刻骨铭心。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夫妻间的对白:妻子观望第八棵馒头柳的秘密,“每次她总是欣慰地在预计的时间里预计的位置望见丈夫宽厚的背影,特别是那只经丈夫设计由她改制的帆布旅行背包,她总是默默地对着背包送去她的祝福。”丈夫在电话对白,“每次我出差回去,你别看我进门的时候跟没事似的,其实,我一走到那棵馒头柳下,就忍不住抬头望咱们家的阳台,咱们家的窗户,有时一站好几分钟,特别是晚上,那一窗灯火,让我心里好爱你们!……”。文中通过夫妻间的对白,展现了夫妻间的爱不必大起大落,不必拘泥于形式,心中有爱,就不必在乎距离的'远近。
夫妻,因为爱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走到一起,从完全没有关系发展到一种人类最佳的爱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的两个人,又难道还不值得彼此珍惜吗?爱是相互的,自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如果没有付出,那么爱早晚离你而去。夫妻之爱是需要互相经营的,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多一些体贴,多一些沟通,才能幸福地相伴一生。
哲人说:“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的是诗篇,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如果说恋人之爱醇如酒,让人陶醉,那么夫妻之爱就淡如水,那一份默契,那一份相守,那一份关爱,虽然不轰轰烈烈,缠绵悱恻,但让人在平淡之中慢慢地品味到越来越绵长,细腻的真情至爱。这也许是夫妻之间最本色、最长久的爱恋。
刘心武不仅是宣传家、政治家,还是教育家。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他的小说魅力在于紧跟时代步伐,但又不随波逐流;重视小说艺术性结构,文体语言力求创新,力求个性化、精细化,同时在字里行间传达着深刻的道理,《第八棵馒头柳》就是这样。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10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阳光姐姐”伍美珍写的书,书名是《外号像颗怪味豆》。
刚开始我对这本书并不是多么感兴趣,可是看了几页后我就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这本书中的两个故事是围绕某学校初中一年级一个班级里不同性格的两个女孩来写的。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字叫陈佳佳,她是一个性格自卑,不爱劳动,体形肥胖的女孩子,同学们给她起了一大堆外号:肥肥,肥妹,除减减…… 班里很多男生欺负她,或者骂她,可是她却无力反抗,而且她的学习也不好,经常被老师批平。在家里妈妈为了让她减肥,严格控制她的.饮食;为了增加她的数学细胞,妈妈去儿童培训中心给她报名学单簧管。开始的时候她并不喜欢,后来他们班要参加大合唱比赛让她伴奏,结果她的演奏得到了老师和全体同学的赞赏,并且和班里最强的“女生四人组”和好了,从那以后她开始学着理解别人和宽容别人,终于找回了自信和友谊。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叫胡晶晶,是班里“女生四人组”成员之一,她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因为戴着眼镜和牙套,所以同学们给她起外号叫“四眼钢牙妹” 。胡晶晶的妈妈喜欢带她去参加朋友聚会,在一次聚会上,她认识了邻班的一个男生,她的麻烦也开始了,好朋友怀疑她,邻班的同学给她造谣,她都伤心的哭了,不过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就像胡晶晶自己说的“这就是成长的痕迹”。
我喜欢阳光姐姐写的这本书,更喜欢书中的两个主人公。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要想有朋友,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欢,就要有一颗宽容之心,要学会理解别人,包容别人,改正自己的缺点,还要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11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贮存古籍的图书馆,讲授古文化的大学,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都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有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能哗地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腾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结果,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于是有了写文章的冲动……”
余秋雨在自序里如此写道。
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文弱多情的余秋雨,在断垣残墙或莽莽苍苍的人文山水前,一会儿静静沉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却又停留……他惊叹、震憾,他婉惜、叹息。
他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行状:我就这样边走边想,走得又黑又瘦,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疲惫地伏在边地旅舍的小桌上涂涂抹抹,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出去……
我想,古人读书时所崇尚的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境界,也定然会使他心旌神摇、羡慕不已。
他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转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至境外南洋的叠叠从冢。
他写下了《道士塔》、《莫高窟》、《五城记》、《夜航船》、《酒公墓》、《家住龙华》、《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
至此,《文化苦旅》真正诞生了。
《文化苦旅》无疑是极为成功的。
它有着低徊与感伤的历史氛围,有着散文创作中的戏剧性表现,有着雍容、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写。
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他要寻找自己与浩瀚历史长河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生命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
这种情感愈来愈深,一旦有机会诉诸于文字,则必然将历史和生命混同一体。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
当他厌倦了枯燥的学术生活,便想着离开案头,换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样是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是在“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
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
余秋雨的远行不愿意去找旅行社,写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观感的文章,他觉得,那种扬旗排队的队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
由此,便决定了他这次的文化旅行活动成了一种“苦旅”。
当他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访“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涩的感想,故谓之“文化苦旅”。
然而,书名所隐含的深层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观照人体生命,余秋雨这一旅程,是他本人对于人类的生命,以及文化走向的问题,由困惑而至感悟的心路历程,这历程相当辛苦,故谓之“文化苦旅”。
再观照中国文化的'生命,这是辛苦的旅程,不再是作者的旅程,而是中国文化的旅程,我们中国文化,在时间的长途中,已跋涉了上千年的路,其间所见证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而数千年所累积下来的包袱,变得如此沉重难荷,今后还走得下去吗?……
故又谓之“文化苦旅”。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沧桑感更能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便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与回忆,其实中华文化并不像当时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它确实步履艰难,却来自于历史意志和文化伦理之间的深刻冲突。
历史意示要求强蛮、突进、超越,文化伦理则要求端庄、秩序、和谐,两者都有充分的理由却方向相反,互相牵制,谁也无法实现自己,结果成了千年厮磨的生死冤家,“苦旅”之苦,即来自于此。
“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急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正是这样的创作翼求,形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种特有的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在余秋雨如数家珍般的历史描写与山水文化临摹中,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气息,这种感伤来自于对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和总结,从而有了一种悲剧的味道。
当这种感伤、悲剧的气息,在《文化苦旅》中升腾与散发时,便让我感觉有种妙不可言的美感和阅读效果。
我几乎可以看到一个哲人瘦瘦的影子,背着手,低着头,皱着眉在慢慢地踱着,我也与这位哲人一起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拂拂地吹过多情而脆弱的心灵。
尽管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是他厌倦了戏剧研究之后的产物,然而,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事实是,他在《文化苦旅》中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在散文中制造出惊险曲折、绚丽多变的剧场效果。
“我不是天才,因此,我的灵感并不呈现为波澜壮阔的状态,而只是片断闪光。”
余秋雨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不是天才,他缺乏如郭沫苦那样汪洋恣肆的才情,他也不十分深刻,缺乏如鲁迅那样入木三分的眼光,但他那片断闪光的灵感,通过生命潜藏的唤醒,倒不愧为一种创作散文极佳的境界。
我读《文化苦旅》,是将它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脑海里闪现出的却是不同画面的剪辑,好像自己置身于一个个时空交错的舞台之中。
试想一下,如果余秋雨没有在戏剧方面的长期积累和薰陶,便不可能有《文化苦旅》中如此的写法,他也就不可能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说古道今,娓娓而谈,兴趣盎然。
余秋雨放弃了戏剧,然而他不曾料到,戏剧却不自觉地成就了他的文学。
就文笔而言,《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是一篇篇的美文,是一篇篇经过精心打造的文化佳构。文辞雍容、典雅,而又不显出雕琢的气息,在淡淡的叙述中,又蕴涵有浓浓的抒情意味。
在《五城记》中他如此描写广州:
“广州历来远离京城,面对大海,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与中国千年封建传统构成了逆反,千里驿马跑到这里已疲惫不堪,而远航南洋的海船正时时准备拔锚出发。” 对于远处南疆的广州市来说,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真是既准确又极富想象力。
如果没有阔大的胸襟,如果没有游历过祖国的大山大川、名城重镇,如何能写得出这样的奇句。
而在《西湖梦》中,作者则是如此点染苏小小的心灵世界:
“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而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帖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
无需寻寻觅觅,在《文化苦旅》中几乎到处都可以找到这类精雕细琢的文字,既有特定的历史氛围作为烘托,又有类似小说情节的剧场效果作为主干,因而,其中配以雍容、典雅而又抒情的文字的描写,并不会让读者有过于雕琢之感,反而会让文章增添一些诗意,增强一份艺术的魅力。
悠远的历史便如一条缆索,余秋雨便是这样依稀走来,又于秋风秋雨中渐行渐远,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12
今年的暑假我阅读了曹文轩的少年长篇小说《草房子》,这本书的背景反映的是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作品主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是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
看完了这本书,我被鲜明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着。我从中有两点感触。
其一:展望今天的幸福生活,与桑桑所在时代的'对比,简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时经济条件落后,物质缺乏。当时农村都是草房子,而如今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瓦房;那时就连自行车都是稀有物品,全村只有经济条件好点的杜小康家有一辆自行车,而如今经济飞速发展,许多家庭都开上了小轿车了;那时人们一年只有两季的衣服,即便是春天的天气再热,但是还是要穿着厚厚的棉衣,没有春天的换季衣服,而如今穿衣服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大家都穿得光鲜亮丽的。我不由得感叹: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我们更要珍惜。
其二:当时的桑桑生活很辛苦,但是他的童年有许多难忘的回忆。他把碗橱改成了鸽子窝;偷家里蚊帐做渔网捕鱼;三伏天穿起棉衣、棉裤、戴上棉帽,成为校园里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桑桑的童年过得是那么的充实快乐。而如今我们的条件越来越好,但是缺少了桑桑的那份童真,节假日被补习班排得满满的,真想拥有桑桑那份纯真的快乐。
《草房子》让我对以前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使我更加懂得现在生活的美好。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篇13
看过巴尔扎克写的上流社会的生活再与毛姆笔下的小人物作对比,发觉阶层的差距实在是有点大。
巴尔扎克极尽修辞之能事来描绘上流社会的宴会、歌舞、服饰之奢侈,而毛姆笔下的人物与他自身辗转于多种职业讨生活的`经历相关,贵族相比,小人物总是锱铢必较、市井气息浓厚,见过的市面也没有那些大人们多而广,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作者笔下的“我”对亲身所见总感到十分惊奇,这正是因为“真挚诚恳底下也许埋藏着矫揉造作,高风亮节背后可能藏匿着卑鄙无耻”。
【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05-23
读书笔记12-11
模板读书笔记04-07
《呐喊》读书笔记11-29
活着读书笔记05-28
《皮囊》读书笔记01-23
守株待兔读书笔记11-03
读书笔记《原则》10-23
学生读书笔记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