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时间:2024-06-29 10:03:1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1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部充满灵气和智慧的教育学著作,一切教育都是极其规范性的(normative),准确地说正是因为这一伦理基础,我们的教育实践才是智慧性的(thoughtful)和反思性的(reflective)。在我们与孩子们的相互交往中,不管愿不愿意,我们总是在区分什么对孩子适合,什么对他们不适合。

  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信念,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条件,理想以及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变性,复杂性,多元性,支离破碎,充满矛盾和冲突。正是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使今天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偶发性的经历。

  成长,成人和成为受教育的人,实际上就是将人的偶发性转换成责任感和义务感你得选择你的生活。这就意味着教育学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

  着眼于儿童生活的新型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必须把握好对儿童和青年保持一种体贴和坦率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传统的信念,过时的价值观,陈旧的规章制度,以及一成不变的惩罚。着眼于儿童生活的教育学是一项面对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变化和不断地为我们改变着世界,不断更新的大工程。

  教育的本质更主要是一项规范性活动,而不是一种技术或生产活动。规范的(normative)意味着为人父母和从事教学总是与价值,喜好,道德等问题有关。谈到我们与孩子的教育生活是规范性的,意味着我们接受这一点,即作为教育者和父母,我们必须得有一定的标准,我们自己应该总是指向好的(不论这种'好'在具体情况下指什么)。

  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成人和儿童间只有某一种影响是出于向善的.,为儿童好的动机也就是说,这种动机具有教育学意向(pedagogical intent)。而且,这种意向是为了加强儿童'生存和成长'(being and becoming)的各种偶发的可能性。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在北美和欧洲拥有广泛的读者,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在xxxx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同时出版,随后不久,便被译成了西班牙、挪威、朝鲜等不同语言的译本。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对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pedagogy一词还很陌生的北美掀起了一股教育学热。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2

  德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一好书,使我更深刻地领悟到这句话的真正内涵。这本书是王晓春老师所著,全书分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本书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的教育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使我受益匪浅,深受启发。读完全书,可以说处处让我感动,处处令我深思。我想: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友爱每一位学生,而且要依靠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位学生。它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以案例研究为突破口,推动经验积累,我想这就是我们需要的。读了此书,让我真正体会到,教育是真情和爱的事业。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根本的意义是,教师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考虑、决定一切。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教师的真情付出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举止言行,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情感触动,触及学生心灵。“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于喜爱的老师,往往能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其执教的学科中,爱学,乐学,甚至为博取老师的表扬而努力,而老师也受到学生爱戴和尊敬,而更加倾心于教育工作。我深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那么,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曾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道:“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那么,你对学生的鼓励,哪怕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你对他的爱,并能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读了此书,让我从我书上得到的启示有很多:

  一、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位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学生在校内跌伤了,老师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们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

  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多彩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学生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

  二、批评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唯一方式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

  往往在没弄清楚学生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确地批评学生,而且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你理解了学生,批评学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这是我从这本书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育智慧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蕴藏着许多智慧。

  一直以来,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好多就发生在我身边,也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经让我忧心忡忡,也曾让我牢骚满腹,而我机械地做着、忙着、拼搏着。尤其,读到“水彩笔的故事”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时也经常的遇到此类问题,但很少去动脑筋思考和观察学生的表现,而是“无研究的教育”,这种简单的教育,没有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对教师的.能力也没有丝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维习惯是,遇到事情总想问个为什么,猜猜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加以验证,有时不妨多转个弯想一想。

  面对教育中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首先慌了手脚,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原因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我们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们要有大将风度,不要用我们的急躁表情和过激言语让孩子害怕、叛逆、压抑,而要寻找到合适的“点”,让孩子自我成长。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呢?教育智慧从日常善于捕捉的点滴小事中来,从科学的思维方式中来,从概括反思中来,从良好的心态中来……

  只要我们以研究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向研究型教师努力,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你可以发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轻松又愉悦!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我发现了真正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用爱心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智慧开启学生的潜质。当然,我知道仅仅看完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正确运用该书中的正确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和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3

  在暑假,阅读了《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这本书。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为了打发时间。随手翻开书本,便是第二篇章“教师要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页,仅仅第一段,便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知识本身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它的力量是潜在的,只有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知识才具备现实的力量。在一口气看完第二篇章后,再重新认认真真地从第一页看起,仔仔细细地品味书中的哲理。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子的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的水”,作为现在的教师,仅仅有“一桶的水”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而单凭有知识这一点是完全不行的,正如书中所说那样,学历并不等于能力,有知识也不代表有能力,因为教师的能力的强弱,不仅只看知识量的多少,而且要看知识运用率的高低。一个只会积累知识而不会整合和灵活应用知识的教师,即使皓首穷经,学富五车,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两脚书橱,是难以有大作为的。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之中,自身也在不断被地变化。这些变化就决定了教师在工作中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要有相应的变化及创造性。不仅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有很多偶然事件的发生,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即应变、将错就错、突破常规、巧借时机等教育手段和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假装糊涂的引导、反弹琵琶的批评、催人奋进的激励、换位思考的共情等教育谋略,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教师要独具慧眼,不戴“有色眼镜”去看待犯过错误的学生。“犯错误”只是一个人全方面中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更不能代表他们的未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有其本身内在的闪光点。对学生给予肯定和欣赏其优点,就能使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智能和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沉睡的`智慧喷薄而出。一味的指责,只能让其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作为教师要有一颗呵护学生的心。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基础,离开爱,教育就失去了灵魂。爱,可能体现在教师的一个动作中,一句话语中,甚至一个眼神中。爱学生,就要呵护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茁壮成长;爱学生,就要以和平的心态,有耐心的教育他们,等待进步;爱学生,就要有对这份事业的高度责任心;爱学生,就要严慈相济,“严”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慈”在学生的标新立异、个性发展的鼓励;爱学生,就要有对这份事业充满热情,用自己的心态去感染学生;爱学生,就要用宽阔的心胸对待每一个孩子;爱学生,更需要让孩子体会成长的快乐。

  教育呼唤智慧。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能都拥有的,需要勤于思考,不断摸索,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不断超越自我。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已成为自己不断前进和追求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4

  第一个预防法:禁于未发之谓“豫”。这一条最重要,它是根本。这是说要在孩子的情欲未生发之前,就要禁止他,让他不发,这个方法叫做“豫”。为什么“大学之法”第一是这个?青少年男的十五岁前,女的十二岁半前,“情欲未发”能够用意专一,学业易入。教学之道,应当逆着孩子生发情欲的趋势,预防使之不发,在未发前教之圣贤的学问。祖先太有智慧了,我们胎生的人类,情欲这个欲望最强,这欲望一生,很难教他了。“百善孝为先”下一句“万恶淫为首”,古人传下来的做人道理最重要之事,一定要认真对待。现在我们学校教育对这一条没有摆放位置,所以孩子不出问题才怪。所以古人智慧,从前都是男女分校。如今我们还在催发,到处都是裸露广告,从小就看那些爱情电视剧,吃激素食物……这一条摆在“大学之法”第一条啊,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根本。

  第二个及时法:当其可之谓“时”。这是说到适当时,及时教应该教的,时机很重要。

  第三个顺才法: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这是说他是怎样的根器我们就教他什么。教人的`方法应当随他的年才,若年长而聪明要教以大事,多教;若年幼又顽钝,就教他做小事,教得少。这就是顺其年才,因材施教。

  第四个观摩法:相观而善之谓“摩”。这是指大家互相学习,同学间互相切磋观摩后了解所学内容。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5

  这些天,我一直在读一本书—《班主任的教育智慧》。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一些一线班主任教师好的育人方法。书中以案例和教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呈现了优秀教师朴实的教育智慧。这些案例和故事虽各不相同,却从不同角度透露出一个爱字。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星星,老师便是挚爱他们的夜空,让他们都闪烁出最灿烂、最动人的光辉!教师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收获的是一份份沉甸甸的情感。用心去教诲学生,用情去培养学生,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那么,近日含苞待放的花蕾,定是明日盛开的绚丽花朵。”

  书中谈到“身教胜于言教”。这一观点我特别认同,并且一直在教育工作中实践着。书中还说到“学生是人,需要尊重,更需要爱。现在的教育需要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位置。教师要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老师的模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事实证明,老师高高在上只能拉大与学生的距离,而转换角色,就会使自己融入集体中,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氛围,使学生心服口服,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是的,小学生善于模仿,在学校里,他们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的一举一动将成为学生模仿的内容。一些学生甚至把在家长面前模仿老师讲课、发火等当成一种游戏。由此,我想到加里宁说过的一句话“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因此,在工作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已心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已带头不做。要求学生遵守纪律,我首先遵守纪律;要求学生关爱他人,我首先关爱他人;要求学生值日时积极肯干,我就带头干在前面。班级中有一名学生是白血病患儿(化名冬),休学治病后转入我班。在冬进入我班的前几天,我专门召开了班会,向同学介绍了冬的病情,许多同学伤心地流出了眼泪,我和同学们共同规定了铁的纪律:任何同学不准提冬生病的事,任何同学都要主动和冬交朋友并且保护他。冬初次和同学见面那天,我拉着他的手走进教师,全班同学笑容满面的鼓掌欢迎,并向他致欢迎辞。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发现他累了,就让他趴在桌上休息一下;每次病假回来后,耐心地给他补课;冬做完化疗在家修养时,我带着水果和营养品到家里探望。在我的影响下,班级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制作精美的贺卡送给他,有的打电话陪他聊天,有的照了一些搞笑的大头贴送给他,让他开心,有的和家长一起带着礼物去冬的家里看望他等等。这件事让我看到,老师的.爱似乎是有魔力的,他能以最快的速度给学生播下爱的种子,使学生成为爱的天使和传播者。记得一年级刚入学时,学生缺乏自理能力,经常发生一些状况,女生头发散了,我就给她扎上漂亮的鞭子;男生腿摔破了,我就给他擦上药水并且安慰他;有的学生饿了,我就给他买一个面包吃;有的学生肚子疼,我就给他揉肚子。有一次,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孩子们有的说:“您是像妈妈一样的老师。”有的说:“您是像朋友一样的老师。”我觉得这是孩子们对我的最高评价,我很欣慰。每当周五放学前,我都要对学生们说:“祝同学们有一个愉快的周末!”孩子们就会张开笑脸纷纷回应“祝老师做一个好梦!”“祝老师周末愉快!”等,时间久了,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我的做法,每逢节假日放学前,我都会收到孩子们变着花样的祝福。我觉得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并不难,关键在于老师的榜样作用。我要求学生“端端正正写中国字”,那么,我每一次板书都力求工整美观;我要求学生物放有序,所以,我的讲台和办公桌总是收拾的干净、整洁。我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感染着学生,他们效仿着我学会了爱。听到我用沙哑的声音讲课,学生用自己的零花钱去药店买含片送给我;看到我风湿病犯了还抱着胳膊坚持上课,一些孩子给我送来风湿膏,还让自己的家长到处打听治病的方子。

  学生就像镜子,反射出老师的影子。只有老师的言谈举止由内而外地散发着美,影子才会美。“身教胜于言教”,“身教”是最好的教材,最好的教学手段。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6

  翻开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我很快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从他接过老师手中的教鞭开始,把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心得,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高深的理论,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用他一生总结出来的实战经验和自己的认真思考,用他严密的逻辑思维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正确认识处理教育、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成长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像是在听课,听一名资深教师在谈教师的方向、责任、上进、专业、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中那些朴实但深刻的语言,恰如其分的小典故,娓娓道来,令我耳目一新。第二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是在考试,边读边用书中的观点来检查、考量自己,不断反思和内省,十几年从教,漫漫求索,犹如同智者谈心,谈理想,他在帮你答疑解惑,教你办法和技巧;第三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自己有了一种莫名的冲动,就像一个整装待发的战士,急于奔赴沙场,去领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豪情。

  当我读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一章时,激发了我深切的共鸣。作为一名农民工学校的教师,很多教师都在抱怨学生生源差,学习习惯不好,工作压力大,我教过很多遍了可学生还是不会。面对这些问题,我掩卷沉思:我们是否真正的静下心来思考教师自己本身的问题呢?我们是否清晰地了解了学生——“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的前提”,我们是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将灵活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我们的首要目标”?当我们教师自己感到无奈的同时,是否也真正感受到了学生的无奈与不满呢?林崇德老师《教育的智慧》给出了我们清晰的答案:“教师教学要从三个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便于因材施教;从教材实际出发,便于因“教材”制宜;教师还要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

  细细品味林崇德老师的这些话,我觉得一名智慧的教师会首先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情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他指出:当学习者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由于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造成备课、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上了一堂无效的课,这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浪费。同时这也是一个德育的的过程,一个真正爱学生的教师,他的教学一定是紧紧的围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而展开,“爱生教师”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一定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一定是有效地教与学的课堂,当我们的课堂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不是学生痛苦的枷锁、而是成为学生愉悦的体验,快乐生活的.场所,这才是爱的体现,这才是智慧教师的体现。

  而这样的课堂哪里来?来自于我们的教师精心的准备,投入的激情的课堂表现,更来自于教师深刻的反思与研究。

  在备课时,我们在备好学生的基础上,我们教师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教材的实质和各项知识内容”。因此教师研究教材、研究知识的本质、研究学科素养的意识都是我们的必备的武装。教师是否具有教学的高观点、大视野,教学内容的核心内容及它承载的功能是否弄清了,这会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最终的影响。

  上课时教师要重视讲授知识所体现出来的本质,注重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而在我们的一些课堂中,很多时候教师由于担心课时的问题,不会花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不断地、深入地理解知识背后的东西,往往是得出或者是给出计算公式之后,就马上进入练习、应用阶段了。这样学生成为了运算的机器,而不是具有思维的人。同时我们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在教学中我们抓住教学内容的主旨,提出最关键的,有意义的,能调动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

  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美国的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当一个人一边工作一边思考,有一边思考一边工作,思想才能作为一种钻研精神、求知欲、想要知道和认识的有机的精神需要而进入个人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自我反思——给自己寻找一面“镜子”。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设置哪些教学情境?用了哪些评价方法?哪些是成功的?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等问题?这样的反思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逐渐转变为反思型教师逐渐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于是我给自己列出一张任务清单,看着这长长的任务清单,我自己吓了一跳,原来我还有这么多的事情要做呀!当我想到要做一名智慧型教师时,便有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豪气,也就有了超越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于是当别人在操场打球时,我在和学生谈心;当别人沉迷电脑游戏时,我在书海遨游;当别人在音乐中享受时,我在一遍一遍观摩优秀课光盘、写教学随笔……

  读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如品一杯香茶,余香缭绕。要点亮孩子的智慧人生,点亮每一个孩子希望的灯,让所有的梦,从此不再懵懂;我们需要用书籍的力量,点亮我们的智慧人生,点亮每一位教师智慧的灯,点亮幸福,生活从此不同……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7

  读这本书时我给我自己的卷首语是“只有先学会做家长,才能更好的做老师”,这里面有一点换位思考的意思。读了一段以后真是感慨万千,一个教育家以教育自己的女儿为个案,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这里记录的不仅仅是他和女儿一起成长的本身,而是提供给我们教师的一本必要的参照和范本。

  他在书中提到往往有这样的家长,第一天领着孩子入学,便对老师说“我这孩子交给您就放心了!孩子犯了错要打要骂随你,我决不袒护!”家长在说这些话时,表情绝对是真诚的。还有的家长,常常到学校向老师告孩子的状,“控诉”孩子在家的种种“罪行”,末了往往加上一句:您帮帮我吧,我的孩子就听老师的话!”

  我想我们当老师的在平时的工作中这样的情况也见的很多,也许你会被他们的真诚信任而感动,但李老师却说他感到不安,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如果家长仅仅用“托付”与“告状”与我“配合”,我的教育能成功吗?他不怀疑这些家长对老师对学校教育的厚望,但这种“厚望”背后隐藏着一种令人忧虑的东西。这就是——同样作为教育者的家长的失职。

  因为,家长也是教育者!

  所以每次在家长会上李老师总要给他们朗读教育家马卡连柯给家长的一句话:“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都会影响你的孩子。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

  就现在的教育者身上存在的浮躁,我不以为然,有的老师就爱标榜自己的卓越成就,实际上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对于学生来讲,他的真正成才,教师或者说学校教育的功劳最多占三分之一,还有两个三分之一是家长的教育培养和孩子自身的天资以及勤奋。在我看来,一个孩子以后成就了一番事业,这首先要归功于他的父母。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伴随其终身的老师。

  用李老师的一句话:“教育子女的过程也是家长自身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再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年轻父母,把孩子生下来就交给了自己的父母,高兴了回来看看逗逗玩,在发现孩子在性格中出现问题了,就只会抱怨自己的父母太娇惯,从没想过自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承担的是什么,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真可怜,他没有一对可以和他一起成长,分享成长中快乐和痛苦的父母,虽然物质很富足,但精神却空虚。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老师都会觉得现在孩子难教的一个主要原因。从学校的角度看,家长的教育者的身份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我呼吁所有的家长一定要做个懂教育的教育者,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8

  假期,我仔细阅读了《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一书。书中有大家熟悉的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窦桂梅、杨瑞清等名师的智慧魏书生老师的智慧是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与责任。老师就是给孩子提供服务,要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要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们人人有事做,让班级事事有人做,没有人没事做,没有事没人做!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平常学习生活中,帮助管理班级,班主任可以积极地下放权力给学生。自己则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李希贵的教育智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李镇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非常重要,他们不同的教育人生和共同的教育情怀,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财富。读此书感慨颇深,我的读后感言是:一本好书如同一桌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让人食欲倍增,回味无穷。

  感悟之一:树立理想。读几位教育家的故事,虽然他们的经历不同,但他们对教育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忠诚实践,都是令人佩服的。他们都想做最好的老师!关于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有着独特的解释,他以为:“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

  感悟之二:亲近学生。魏书生老师认为他的长处是对学生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关于亲近学生,李镇西老师说得好: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要亲近学生,要多和孩子们接触。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不是那种表面上蹲下来说话,李老师强调:蹲下来说话,你的心没有蹲下来,身子蹲下来那只是故作姿态而已。教育无痕,亲近学生,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方能体现教育的力量。

  感悟之三:坚持积累。研究,就需要素材,需要有第一手实践的事实与有关数据。素材、事实、数据都需要积累,而比较好的积累办法之一就是写日记。魏书生老师尽管工作繁忙,但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记日记。魏老师认为:写日记还有利于研究自己、改变自己。很少有人写日记让自己狭隘、自私、消极、懒惰。神经正常的人,一般都在日记中劝自己、鼓励自己,要宽厚、要助人、要积极、要勤奋。这发自内心的劝说和鼓励,同来自外界的劝说和鼓励相比,作用更大。经常这样劝说自己,自己就能更冷静、更清醒,更能宽厚助人、积极勤奋,更具科学头脑。

  总而言之,《当代教育家教育智慧》给我以无数的收获和启发,他们崭新的教育思想、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清泉一般流淌在我的心中,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受益匪浅。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9

  在没有阅读《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这本书前,我本来以为,只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上起课来轻松的就是有智慧,可为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却不是这样呢?我想,这本书也许能够帮我解开心中的疑惑。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智慧型教师的真谛。

  《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一书,从教育的智识、智能、智谋、慧眼、慧心、慧情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育智慧的内涵,告诉我们教育智慧是教师在知识、经验、情感、理性等学习或习得的基础上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注重案例的开发和利用,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注重用清新流畅活泼的语言简明地论说事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也唤起我们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搭建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诠释与实践案例。细细地看完了这本书,我真的是受益匪浅。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才会是优秀教师。文中运用典型的案例阐明深刻的道理,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让我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有所成长。

  我明白到教师要修炼自己的.知识和见识,要做知识的富豪和”杂家”。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既要读”有字书”,又要读”无字书”,增长自己的见识。其次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很重要,教师的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提升综合能力的修炼。只有拥有了灵动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材施教能力、实践反思能力,将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共同运用于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者,教师要拥有一颗慧心。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条件。但是爱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宽容,教师爱学生要学会严慈并济,正视学生的小毛病、小错误,及时纠正,严格要求,促其改正。责任心是教师教育事业成功的基石,只有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才会热爱自己的事业,牢记自己的职责,并为之全力以赴,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

  通过阅读《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我深刻意识到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所欠缺的“智”、“慧”还有很多。在之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教育智慧,修炼成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10

  爱书第一步:

  喜欢这本书源于它的书名——《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暗想:读了这本书,多少将提高我的教育智慧。今后,我将利用这点小智慧、小聪明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誓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迎合了我“懒人教育”的心理,便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爱书第二步:

  接着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前言。阅读这本书是从前言开始的,前言中介绍了米小七老师所著的《“阿Q案例”可休矣》。看完之后,心灵深处被它重重一击,惊醒之余不禁为它拍手叫好。曾几何时,我也迷茫于他人描绘的“阿Q案例”中,羡慕他们用“神来之笔”转化一个又一个差生。于是乎,竞相模仿,却也迷茫:为何我无法像他们一样取得彻底的成功呢?米老师和王老师给了我答案:写一两篇成功的案例是很简单的,然而要真正地教育好就算是一个学生都是很难的,其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但不论如何,我想我们首先要敢于面对,敢于正视,敢于承认,然后才有可能去克服、去解决。而且,真正的研究,先要摆脱“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束缚。

  爱书第三步:

  最爱书中的100个案例,这些案例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罢,我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看着看着,不禁咧嘴一笑:有得意;也有自嘲。总会发现:咦!这句话我不是也说过吗?这个方法我不是也用过吗?这也许就是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的原因:它能真正走进一线教师的心里,提出了许多我们平时常犯而不自知的.错误及一些疑难杂症,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可用性强。

  比如,书中说道: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把学生承认错误看作教育的成功,看作处理一件事的结尾,殊不知这常常连开头都算不上。

  我曾经也是这“很多老师”中的一员,学生一旦犯了错误,我大多是把他叫过来,请他把事情经过复述一遍,再让他分析:在这件事情上,他哪儿做对了,又错在哪儿?当学生能“认错服软”,表示以后不再犯了,便自认为教育成功。其实许多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犯的大多错误,在犯错之前就明知道这是错误的。如果只承认了不对,不知原因何在,不知以后如何避免这种错误,认错又有多大意义。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应多思考、多研究、多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11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书中的一些话语仍在我脑海中回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潜力,就应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务必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资料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潜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思维是智力与智能的'核心,他强调要重视各种逻辑思维的发展,既要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又要发展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和动作逻辑思维。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某一道题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种,教师就要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构成求异思维;对于一些定理的归纳,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总结,构成求同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的在课堂上提出有疑问的知识点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仅依靠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是的,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透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透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个性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谈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作为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实际状况,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构成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群众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要及时纠正以往的某些错误认识,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学治班,明白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仅仅仅是老师约束学生,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约束。

  总之,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使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当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有些地方让我与实际的状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12

  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王晓春老师著作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这本书收集了100个小学教育案例分别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进行点评和剖析。此书案例扣人心弦,王老师的点评独特,读后让我如醍醐灌顶,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

  说实在话,我是一边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一边进行反思的。因为书中的案例如此真实,它们就存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也有遇到过与书中案例类似的情况。我在想自己遇到案例中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是不是明智的措施呢?

  我教现在的班级已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了。对这班孩子也算是知根知底了。有一个叫做“詹俊烨”的小男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小男孩在开学没几天就已经被全班同学甚至于学校领导认识了。主要是因为他的纪律问题。那时他几乎是我们班课堂纪律最不好的学生。这个小男孩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动,活跃,手脚不协调。就是满堂跑的那种。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又很积极举手发言,但往往回答不到点子上。语言表达不清晰。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起来稍微有点困难。每天其他同学都会在我跟前投诉他,说老师詹俊烨又怎么怎么了。有时候甚至不是他的错,其他同学也会把矛头指向他。然而他却什么都不跟老师说。就算有其他男生欺负他,他也是只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

  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心想:这样子下去是不行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思,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性格有点内向,脾气倔犟,但又很善良,单纯,天真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他只会默默地忍受,偷偷落泪,从不向老师告状。这也许是因为他还不敢跟老师交流。但他从来都不会欺负别人。有一次别人又欺负他了。于是我俯身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跟他说:“以后是欺负你,你就跟邓老师说。”后来,他慢慢地变得愿意跟我交流了。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电话联系詹俊烨的家长,咨询他在家里的表现情况,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经了解,孩子在家经常没有节制地看电视,尤其是带有暴力色彩的视频。孩子的父亲在家经常采用棒打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在家犯错或是不听话,父亲就会动手打孩子。导致孩子形成倔犟的脾气和内向的性格。于是,我马上告诉孩子的父母,让他们必须停止这种“棒打式”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多与孩子沟通,聊天,多给点耐心孩子;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特别是带有暴力色彩的视频。

  经过家长的.配合,一段时间后孩子在校的表现越来越好了,朋友也多了起来,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有一次我又俯身在他耳边偷偷跟他说:“告诉你一个秘密,老师最喜欢你了。”

  从那以后,他每次来到学校一见到我就会张开双臂抱着我。有时候远远地看到我来了,便会欢天喜地地向我跑来抱我。那一刻,我觉得我是幸福的。

  试想一下,假如当初我对这个孩子的境况不闻不问,置之不理;或者将他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教育方式。不知问题的根源,盲目解决问题。那将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提到把“审视自己思维方式”的教师称之为“反思型教师”。审视需要强调思考,需要的是对自我的冷静和分析。

  通过反思,我可以重新审视、定位自己的教学,矫正教育行为、教育方式,重新认识原先似是而非的东西;通过审视,缩短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怀着一颗赤诚的童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完成教师的教学生命的循环:实践——反思——更新——再实践。

  二、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拒绝僵化”一文中提到:我们要随时警惕自己的麻木,要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要读书,要研究,要写文章,要保持自己的活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方式。作为教师,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已是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教育教学的任务。潜心研究,才能不断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教师,只有潜心研究,才能不断成长起来,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效课堂教学的改革模式,才能生成教育的智慧。

  三、做一个智慧与爱心并存型教师

  知识不等于智慧。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对特发境况的随机应变;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对症下药”;是教师能够很好的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更是懂得如何爱学生。我们常说我们爱学生。可是,你真的爱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吗?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要懂得如何去爱学生。

  王晓春在书中“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一文中提到: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爱不属于专业能力。现在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教育的每一天是新的,教师的每一天也应该是新的。做一名善于反思型教师;做一名研究型教师;做一名智慧与爱心并存型教师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创新自己,超越自己,锤炼自己,才能在日趋竞争的社会环境中,立足站稳今天,去更好地创造和追求辉煌灿烂的明天。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13

  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期望成为影响儿童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期望会对子女产生两种心理影响,首先影响到子女成就动机的高低;其次,这种成就动机又会因为父母的态度和期望而得到强化或者抑制,从而影响到子女整个的学习和生活计划。

  学会寻找孩子身边的榜样,比如邻居、媒体宣传人物等,给孩子讲述这些优秀榜样的故事,让儿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向上的力量。

  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真是大有学问,和孩子的相处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女儿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中往往隐藏着她真实的期待、烦恼或者忧虑。对孩子的成长首先应该有合理的期望目标,其次充分认识到孩子在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能力等各个方面的成长都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绝不能盲目地、急功近利地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

  孩子不需要太聪明,关键在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不仅仅要成为父母,更要成为身为父母的人,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为她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会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乐于给孩子善意的评价,发现、认可孩子身上的优点,宽容孩子的失败,使孩子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得到不断发展和提升。

  父亲的规则构成了他的养育方式,影响着你的日常行为、伴侣的选择以及事业上的每一件事情。

  父亲最重要的角色是“制定规则者”。孩子必须从父亲那里学会事情如何进行、生命自然的局限在哪里。

  ——斯蒂芬·波尔特:《父亲的因素》

  坚持快乐的育儿方法:

  和谐是前提,幽默是法宝;

  要威不要怒,避免大压小;

  规矩不能少,正面管教好;

  表扬讲技巧,惩罚也需要;

  言传很有效,身教最重要。

  在日常处理孩子麻烦的`问题上,可尝试以下做法:如果孩子不想刷牙,可以对他(她)说你忘了刷牙的步骤,让他(她)当老师示范给你看。如果孩子不讲卫生,邋里邋遢,可以将计就计,让他(她)监督大家的卫生习惯。如果孩子喜欢读书,可以让他(她)当家庭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书,保护书。如果孩子总是死缠烂打而影响你干家务,可以让他(她)当领导,提醒你不许偷懒。如果孩子挑食,可以请他(她)当膳食专家,负责为全家人制定健康食谱。

  生活是五味俱全的,各种滋味早晚都得尝到。太在乎成功和表扬的人往往接受不了失败。

  有的时候,大人给孩子讲的一些道理、做的一些示范,就像种子一样在不经意间已被播撒在孩子的意识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在意识深处。表面上似乎看不出什么效果,然而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这些种子正在意识的土壤里慢慢地生根、发芽。条件一旦成熟,就会破土而出,开花、结果,最终表现为一个正确的行为习惯,伴随孩子终身。因此,我会时常提醒自己,作为父母,对孩子讲的一些道理不要期望马上获得反馈,不要苛求孩子马上认同并服从,这是有违孩子好动、叛逆的天性的。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有时甚至还适得其反。因此,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将正确的观点传递给孩子,并且时常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强化这些观点对他的影响,等到一定时候,孩子就会用他的实际行动给你一个积极的反馈。

  美国育儿方面的临床医学家戴维·安德雷格教授将育儿焦虑的源头更多归结于新手的无知:“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的身上。更多孩子的出生,会削减父母的忧虑。和多子多孙的前辈人相比,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的父母会更长久地沉溺于育儿焦虑中。”

  未来的人生道路,孩子可以在成长中选择,在选择中成长。

  刚生出来的孩子好比一块干干静静的海绵,你给她吸的是墨水,她吐出来的肯定是墨水;你给她吸的是污水,她吐出来的肯定也是污水了。

  当孩子遇到困难,向我们求助时,我们家长不要急于直接代替孩子解决,而是应该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那才是真正地帮助孩子。让孩子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学习和成长。

  真正爱孩子,就该试着松开你的手,别再为他做那么多。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14

  教育从生产开始,就在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下逻辑演进。近代社会科学在科学主义的支配下,片面的、盲目的追求教育效率,学生逐渐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和欢乐。直到存在主义和进步主义学派的兴起,那种追求终极目的教育思维方式才开始得到逐步的根本的改变。人们的关注逐渐从教育目的转向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的有机整合,但我国的教育还在教育终极目的的教育思维方式中彷徨不定,踌躇不前。世界是物的集合体,也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类即过程。教育即过程。那到教学方面,教学更是一个动态的、积累知识的和智慧发展的过程,他的目标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智慧的教育应该力求多元目标的均衡达成。教育是发展的生命、生存、生活的进行式。

  所以我们说教育即是过程,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活过程。传统的教育知识论把教育过程看成是一种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不仅忽略人的智慧开发与挖掘,而且忽视人的道德的培育与养成。应试教育把学生作为纯粹客体和知识存储器,获取的是狭隘的目标结果,并非智慧的过程。世界是物质的,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世界更是过程的集合体。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沟通和理解的过程。教育活动不过是始终围绕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活动和生活活动的进行式而已。所有的教育都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教育无非是自然教育、价值教育、智慧教育、超越教育四位一体、相辅相成、运动发展的过程。自然教育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普遍性教育。智慧教育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理想教育。超越教育史针对每一个受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教育。教育史人类促进自身发展的自觉的社会活动过程。学校教育活动没有终极目标,只有阶段成果,阶段成果是由教育过程决定的。学校是传递人间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可以说是“解题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生在在爱的荒漠中,因此也就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的下一代。

  我认为,学校不仅是增长智慧的地方,更应该是培养能够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有爱心的爱国者的地方。应从现实出发、珍视过程、注重每一节课、每一个活动的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的发展过程,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活动既是智慧生成的过程、事业创新的过程,更是丰富多彩的、完整的生活过程。而以前的应试教育往往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纯粹客体。这样的导致的结果是受教育者成为知识的奴隶,考分的骄子,成为智慧的工具,而不是智慧本身。只知道发现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一次考试成绩判定学生的素质,评价学校的质量,由高考状元来诱导受教育者走进思维的死胡同,这种狭隘的教育理念将受教育者异化为工具,而不是掌握工具的主人。应试教育不但成为经济的工具、文化的工具,还沦为光宗耀祖的工具、谋生吃饭的工具。狭隘的目标教育,往往把目标设置的非常伟大、非常高尚,却严重背离了生活现实和教育现实,游离于人的生命、生存很生活过程之外,这样的目标教育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虚幻不真、名实背离。学生往往成为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甚至成为口是心非的社会“阴阳人”。它完全背离了教育应该使人成为“人”,使人成为智慧的人、有价值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的社会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做起,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保证生长和充分的生活条件。教育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生活,即孩子的生长,教育的过程是完全的生活过程。学生实践生活过程,实际上也是教育内化过程,受教育者主体活在当下,珍视当下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确立、践行“真、善、美”的生活观,追求实现社会个体、群体、家庭、民族、国家以及人类终极幸福生活的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发展,以促进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以“育人”作为核心内涵的生活。教育者以培养社会与生活中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受教育者在教育生活中成长。倘若教育不能表现为一种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那么就是失去其本源所在,就会处于一种无垠状态。因此,我认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生活经历,点点滴滴的教育生活情境都将影响着人的成长与发展。把教育视为生活,把教育与生活紧密的内在的结合在一起,是教育的本然,也是教育应该的样子。教育史生活的必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教育乃是社会生活的延续的工具。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15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部充满灵气和智慧的教育学著作

  一切教育都是极其规范性的(normative),准确地说正是因为这一伦理基础,我们的教育实践才是智慧性的(thoughtful)和反思性的(reflective)。在我们与孩子们的相互交往中,不管愿不愿意,我们总是在区分什么对孩子适合,什么对他们不适合。

  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就是看待可能性,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信念,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条件,理想以及生活方式呈现出多变性,复杂性,多元性,支离破碎,充满矛盾和冲突。正是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使今天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偶发性的经历。

  成长,成人和成为受教育的人,实际上就是将人的偶发性转换成责任感和义务感你得选择你的生活.这就意味着教育学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

  着眼于儿童生活的新型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必须把握好对儿童和青年保持一种体贴和坦率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传统的`信念,过时的价值观,陈旧的规章制度,以及一成不变的惩罚.着眼于儿童生活的教育学是一项面对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变化和不断地为我们改变着世界,不断更新的大工程。

  教育的本质更主要是一项规范性活动,而不是一种技术或生产活动。'规范的'(normative)意味着为人父母和从事教学总是与价值,喜好,道德等问题有关。谈到我们与孩子的教育生活是规范性的,意味着我们接受这一点,即作为教育者和父母,我们必须得有一定的标准,我们自己应该总是指向'好的'(不论这种'好'在具体情况下指什么)。

  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成人和儿童间只有某一种影响是出于向善的,为儿童好的动机也就是说,这种动机具有教育学意向(pedagogical intent).而且,这种意向是为了加强儿童'生存和成长'(being and becoming)的各种偶发的可能性。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在北美和欧洲拥有广泛的读者,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于1991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同时出版,随后不久,便被译成了西班牙、挪威、朝鲜等不同语言的译本。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对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pedagogy一词还很陌生的北美掀起了一股教育学热。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8-15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2-05

《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06-13

《守望教育》读书笔记04-07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05-28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6-14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08-03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09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