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这是季羡林老先生走过阳关大道、走过独木小桥,经历过车马盈门的快乐和门可罗雀的冷落后,在耄耋之年,对人生的参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没有绝对的完美,也没有绝对的走运,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很多时候过分看重很多本身就属于意外的东西,但当没有的时候心里便会埋怨这个世界,其实放下会更好,因为本来不属于自己就抱着乐观的态度看一眼就行。而真正要做好的是那些人生中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尽量不遗憾。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拼搏。季老在书中提到: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和机遇。比起季老先生我的人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本书也解答了一些我现阶段的问题,虽然人生总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只是沉浸在遗憾的悲伤里,要向前看,并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改进不足,这样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
我们对人生感到困惑,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浮躁感到不安,不能接受世界带来的不如意感到压抑时,从季羡林先生的人生旅程中去感受生命所带来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去放宽心,去放下包袱,去解开纠结,去学习老先生走过人生路程中得来的感悟和经验。时间在默默的陪伴,它会帮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给我们一些答案,我们不需要太着急静静的享受当下,我们或许可以跳出当下受到的局限,让自己沉淀下来去安静的重新去看这个世界,整理好心情再出发。
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需泣,只有时间才最动人心!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2
我在六岁的时候看到院外高树上的鸟,有三只,两只挨得近一些,一只远一些。六岁的孩童对什么都大有兴趣,我便去问姑姑,姑姑正在工作,马虎地回应:“可能枝头撑不住第三只鸟的重量,第三只就只能站到枝干上了……”当初的我半信半疑地退出了书房,枝头的鸟已经飞走了,留下一只在枝干上的望着它们远去的方向。
后来八岁的时候,姑姑提起了这个问题,当时的我决定去问网络,网络给出的回答却有些大同小异,大致的回答是说“为了抵御天敌有些鸟会选择成群结队的活动”其实网络也给不出答案,这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罢了,不需要有什么严谨的大道理来捆绑它。我把这个问题记在了便签纸上。院外的树印着月光将秘密诉说给了谁呢?月亮笑着摆了摆手说它也不知道……
到了我十二岁的这个暑假,我读起了季羡林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院外的树更加繁茂,几根枝干已越过瓦墙探进院中,层层叠叠的绿荫让人有些恍惚,被风扰地轻响似乎在问我那个六年前的问题。我望着它故作神秘地说:“我已经知道了。”没错,那是属于我的道理,是自由自在的道理,是时间给出的答案……
正如这本书里写的一样,季羡林先生在经历了时间的祝福后对人生有了他自己的见解。他不畏老去,大步向前,朝时光诉说着他的勇气。而我也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体会。
在五年级的那个春天,与我成为好朋友两年的萨纱给我介绍了她在之前那所学校的朋友。从此之后,两个人变成了三个人,萨纱总是走在我们的'中间,我和那位朋友并没有产生什么交集。我想也许我们能够成为铁三角,但好像是我想错了,我们确实成为了一个三角形,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
我应该感叹吗?感叹一寸光阴不可轻,感叹五年与两年的差别。我想过很多,我想时间它既可以成为浪把沙子推平淡去也可以把沙子越推越高,我想岁月既可以忘却也可以铭记,我想知道时间的奥妙。不过这一切问题没人给解答,院外的树学着时间叹了口气,没有人知道它为何而叹气……
当我读完这本书回来看我对时间的疑问,是浅薄的,是没有岁月的沉积的,更是不必在乎的,大步迈向前方,时间将伴在身旁。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就这样,春天在三个人的嬉笑声中悄然离去,赠给夏季一个美好的清晨。院外的树上落脚的鸟儿已经不多了想必是这片已经繁华起来了吧。
好像是暑假里的一个周六吧,我和她们一起出门去玩,骄阳似火,夏天以它最炽热的方式向世界宣布它的来临。虽然很热,但大街上的人流一点也不见减少。再加上刚好地来到了市中心的那一块区域简直像是被盖上了十层的棉被,透不过气。
因为大批大批的人潮,萨纱和她的朋友走在前面,我好不容易扯住萨纱的一只手又被人流所挤开。萨纱和她的朋友不知道在聊些什么,我听不清,太吵了,整个世界都有充斥着噪音,行人好像一面面墙,死死隔开我们。明明只是迈一步就可以抓到的手却显得那么遥远,好像隔着时间的长河,涓涓不断地淌出回忆。树叶焦躁地嚷个不停,汽车的鸣笛声好像潮水,一浪高过一浪。
所有的一切把距离放大再放大,好像一个无底洞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填满。红灯熄灭,绿灯亮起,对面的人一拥而上,萨纱的朋友拉着她在人流间穿梭着,我被人流禁锢在原地,前进不了也后退不了。
绿灯熄灭,红灯亮起,她们已经在对面越走越远,横向的人们开始过马路,她们的背影被淹没在了一下一下的浪里。
我回到院子外已经是傍晚了,夕阳像是微醺的老夫,倚着苍劲有力的群山,吐出一个又一个白色的烟圈,轻轻发笑。那棵笔直的大树似乎在等待我的归来一般。我站在树下,望着被夕阳惹红了的叶子。突然,我看见了一个很隐蔽的树枝上站着三只鸟,一只离得远些,两只靠的近些,好像又回到了六岁时的那一天。
一阵风刮过,两只挨得近的鸟一块飞走了,冲着热情的夕阳欢笑着,橙红的羽翼标识着它们获得了傍晚的入场券。剩下的一只藏在树荫下,看着它们远去的方向。夜色从树叶上安静地垂下,让它提早地隐秘于其中。就像电影最后的演员清单,淡下去的名单于新出现的名单一同出现,傍晚与夜一同出现。这个时候我想起了第一次姑姑的回答,因为枝头撑不住三只鸟的重量,友谊也担不起三个人的心意……
我想时间确实给了我答案,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答案。但当你问起我十二岁这年的夏天看完这本书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我会故作神秘地告诉你,我在十二岁夏天看到的事情。
十二岁的夏天,我看见,一只藏于树荫下的孤零零的鸟,朝着朝阳起飞了。从阴暗的地方飞到阳光之下,我微微看到它的翅膀轻抖了一下,金色的太阳顺着她清脆的鸣响裹住她的身体,那一刻她照亮了树荫底下的夜,那一刻她照亮了属于她的时间……
我想说的是,正如这本书中的作者一样,不负时光,照亮自己。即便是一盏小灯又如何,依旧能看清前方的路,即便是一只鸟又如何,在她闯入阳光的那一刻,她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光。
枝头的鸟总是成群结伴,理所应当地向太阳微笑。但枝头的鸟也可以独自一人,骄傲地去向太阳炫耀自己的光彩夺目。
院外的大树上有三只鸟,两只挨得近些,一只离得远些,两只飞进傍晚,一只冲进清晨……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3
暑假开始读季羡林先生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非常喜欢,感觉在与季老先生交谈。一本好书,真的可以启迪心灵;读完后,很多问题都有了答案。
季老先生是当代当之无愧的文学巨擘,在世事沉浮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季老的文章很多入选中学课本,他的散文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往往在极浅显的文字中显出朴素的哲理和浓浓的真情。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季先生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绝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绝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特地去查了一下关于季先生日记的讨论,确实是言行一致。季先生讲到自己在德国留学时,看到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养花,而且他们都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每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让我想到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于世的,独自缤纷,不是真的缤纷,还要你周围的人也足够缤纷,要帮助其他人更美好,你自己才能实现真正的好。
智者如明灯,照亮我们的困惑与迷茫。纵观季老的一生,沟坎起伏不断,失意得意交替,内心却一直自在充盈、淡定从容。在季老眼里,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无非是方向明确、脚步坚定,只有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坦然接受人生的'不完美。生活就是平平淡淡、起起伏伏,顺境时一往无前,坎坷时柳暗花明,重要的是对待时间的态度,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时间,时间就会给与什么样的回应。《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囊括了大师一生的精华,是季老留给后来者的生命礼物,他对人生的参悟和豁达的处事态度,或许我们还难以抵达,但可以不停追寻。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4
这本书是季老的作品,真切,真实。读起来轻松,也能从他的文章里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态度。这本书,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多年,并且时间跳跃性很大。可能在季老的心里,也住着一个活泼而可爱的小精灵吧。每个章节一个小故事,故事的情节和情愫,都值得细细品味。每个故事貌似自成一体跟其他章节没有关系,却是季老一生不可或缺的点点滴滴。
我们总是在思考如何过好这一生,却忽略了日常平淡生活里的.小确幸,但季老总是用一份纯真自在的心态面对生活,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皆是乐趣所在。这本书是季老留给我们的礼物,他用文字告诉我们,在这复杂的世界里,应该得自在,知孤独,记初心,要豁达。所以当我们感到焦虑压抑时可以尝试拾起这本书,跳出思维的局限,而以更大更深的目光去看待未来。
书中写到“不完美的人生,与其完美,不如自在”这句话对我感慨颇深,人无完人,也许正是因为不完美,才让我们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就像它的书名一样时间从来不语,但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不辜负时光,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时间不语,却有着强大无穷的力量,能解开一切的真相与困惑。时间像一位智慧老人,沉默不语,却能去伪存真,把最真的情留给了你……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5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收录了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感悟的40篇文章,这些文章涉及季老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他一生经历的缩影,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诠释了大师的百年智慧。更是季羡林老先生走过阳关大道、走过独木小桥,经历过车马盈门的快乐和门可罗雀的冷落后,在耄耋之年,对人生的参悟。
季老在他的许多散文集里也都会写到这样一句话:“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古人云:“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月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古代帝王,君临天下,为所欲为,却因宫廷斗争而如坐针毡;古代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因伴君如伴虎而性命难保;平头百姓,踏实工作,正常生活,却因人微权轻而任人宰割。“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也许正是因为不完美,才让我们有了一往无前的空间和勇气,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人对己都有好处。于己,可以不烦不燥,变得平静;于人,可以宽容谅解,变得大度;于社会,可以稳定团结,变得和平。当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往昔岁月的得失、身份名利的毁誉都不再是盘踞于季老先生头脑的常客,相反对人生的八十余年感悟让基佬过往所经历的人与事平淡的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生豁然通大的思想与最真挚的感悟。
潜心拜读季老的'作品,斟字酌句,从头读起。文字句句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字里行间透出的却是清雅之态。每当我心情浮躁之时,潜心拜读,总能体味到一种宽容的美德与淡雅的生活态度。季老先生的文章总能触动我的心弦,或许是因为他面对自己思想感情偏颇或错误时不加掩饰地承认;或许是是因为他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责任感;或许是因为他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依然会热爱伟大祖国的赤子之心;更或许是因为他看问题时善用历史发展的智慧。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生活就是这样,顺境时一往无前,坎坷时柳暗花明。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时光宝贵,愿我们都可以和更好的自己相遇。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6
读这本书的当时,自己的思绪恰是迷茫混沌的状态,对一些事,明知不可为,却思而不止;对一些人,已看透一二,却忧而不绝。而立之年早已翩然而过,该当越活越通透才是,岂料又陷入迷茫与混沌。”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想说却无人可诉,想写却无从提笔,是迷茫的悲哀还是悲哀地迷茫?
翻看到书的第一页写道:“你对我们的现在,也就是眼前这个现在,感觉到是寻常呢还是不寻常?这个‘现在’,若干年后也会成为‘当时’的。到了那时候,我们会不会说‘当时只道是寻常’呢?”
多少年前自己必定也曾迷茫彷徨,现在想想也不过如此,甚至早已忘得一干二净。现在所纠结痛苦的,在将来回首时,也不过尔尔,再也寻常不过了。
古人诗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情感细腻的人更容易忧思,喜欢思索的人更易陷入烦恼的深渊。但是反过来想,细腻的`人对快乐的感受更加纯粹与深刻;思索的人更能在各种想法中勘探出光明的出路。再回首,苦难早已不再是苦难;痛苦再也不是痛苦,最终都变成了你人生的财富。
季老先生的这本书从小事到大事,从猫咪到植物,从感人至深的友情,到师生同学情谊,邻里亲情及错过的恋情,每一件看似普通不过的事,都会发现不寻常的点。座钟让人望针兴叹进而联想到死亡,道家所言:“万物方生方死”,时间无始无终却是有去无回,虽是逝者如斯夫但也该泰然面对。当想起曾经的美好,那句”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让人听了感动至深。猫咪让他看到自己的脆弱,邻居的花其实对于别人来说是一种享受等等。
我曾天真地认为,一个人如果太过清醒冷静了,恐怕会变得毫无意思。季老希望自己到了茶寿之年,仍然是充满感情的,对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对友谊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充满感情的,不惑之年并非无情的人间清醒客,而是遍尝人间疾苦,虽是一身油腻落魄,但是心仍然通透,双眼仍有灵光。
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又总是高不可攀,或是操蛋戳心的。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也没有谁生来就是通透的彻悟的。“人人都一本难念的经”季老说:“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不平凡的真理,就像你要明白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没有谁能伟大到让别人无可挑剔,让自己从未后悔。只有接受了这一点,顺其自然,尽上人事,对己,不烦不燥;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7
偶然看见《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这本书是季羡林老先生的著作,书中记录了老先生的生活中很多有趣的故事。
季老的文字思绪翻腾又充满生活的诗意,例如与延吉餐桌上生鱼片的鱼的对话、遐想长白山天池水怪的欢呼,即使是看着一棵苍老的'枸杞树,也能想象其叶片是一幅巨大的地图,指定一个黑点,便可算作故乡。看到丝瓜藤蔓爬上二楼三楼的墙壁,担忧它细细的茎儿被硕大的果子拉跨,惊叹生命的神奇,又何尝不是惊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呢。
细细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将季老先生内心自在、淡定且从容的生活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中也流露出他对时间流逝的坦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真实自我的表达以及对人间真情的热爱,传递给我们一种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生活就是这样,顺境时一往无前,坎坷时柳暗花明。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时光宝贵,切勿浪费。愿你可以和最好的自己相遇。”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8
利用假期认真品读季羡林先生《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本书精选季老1933-20xx年期间创作的文章,时间跨度70多年。
全书分为5个部分,40篇文章,有对时间流逝的坦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和对人间真情的热爱,传递出季羡林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季羡林先生是当代当之无愧的文学巨擘,在世事沉浮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季老对人生的参悟和豁达的处事态度,或许我们还难以抵达,但我们仍能不停追寻。
20xx年3月31日,91岁的季老写了《时间》一文,“一抬头,就看到书桌上座钟的秒针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动。它那里一跳,我的心就一跳。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的是水。水永远不停地流逝,让孔夫子吃惊兴叹。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
时间如白驹过隙,如流水无痕,时间是钟表的滴答,时间是青丝与白发。时间是色彩的转换,“岸上的垂杨,从光秃秃的枝条上逐渐长出了小叶片,一转瞬间,出现了一片鹅黄;再一转瞬,就是一片嫩绿,现在则是接近浓绿了。”季老用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文笔描绘时间的形象,让我们仿佛置身彼时彼景中,感同身受又惊叹季老的娓娓道来。经历无数的季老依然为时间兴叹,何况正值年轻的我们?
1935年夏天,季老在德国柏林的一个杂货铺买了一个盛放刮胡子刀片架的塑料盒子。这样一个刚开始并不受季老特别重视的盒子竟陪伴季老六十多年,完好无损。时间见证了季老的朴素无华,也证明了德国民族对于品牌制造的严谨与真诚。由此,我也想到1994年我上初中一年级时舅妈送我的一个塑料双层的豪华文具盒,29年来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至今里面还有上小学二年级时老师奖励的粉色打针管式样的自动铅笔,有妈妈给我买的第一支紫色钢笔,有中学和师范学校的校徽,还有当年的考研准考证。时间真是神奇的东西,它是我们回不去的过往,也是我们永不消逝的温情。那年那月亲人给予的温暖和帮助,激励和赞赏,那时那刻自己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汲取知识滋养的奋斗时光都历历在目,温暖着我继续奔向前方。
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时钟的滴答是给我们提醒儿,让我们知道时间的价值。暑期培训结识了六位主讲老师,他们的.共同爱好是读书和写作,有的每年给自己规定读书本数,有的习惯于在飞机、在高铁、在任何零碎的时间与书为友。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能及时变为笔下的文字,给平凡的人生以温暖和厚重,给我们以感动和启发,成为光、追随光吧!
季老“从不叹老,也不嗟贫“,他认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是自然规律,用不着嗟叹。“不过自己毕竟有了一把子年纪,迟早会向地球告别的。但是地球绝不停止转动,人类也不会停止进步,光明就在前面,希望在于将来。” "一寸光阴不可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
时间是最大的智者,将无穷无尽的智慧蕴藏在生活的角落,等待着有心人的寻找和发现。我们要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处之泰然、从容不迫。人的一生仿佛一年的四季,如何度过春夏秋冬,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又如水上行舟,如何应对顺流与逆流,是一个人如何处理生活琐碎的人生智慧。读季老的书,和这位世纪老人时空对话,是这个夏日最美的享受和收获。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9
一天,我正百无聊赖的逛着新华书店,突然在入口处发现了这本《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本书,当时想着时间能告诉我们什么问题时,我便买下了这本书。
本书的作者是季羡林先生,季羡林——(1911——20xx)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梵文和巴利文专家、文学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十二国语言。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学术著作《印度古代文学史》于一九九七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翻译作品有《罗摩衍那》系列等,于二零零六年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本书是以一种散文集的形式出现的,内容形式并不统一,文章篇幅有长有短,那几篇文章,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还是有蛛丝马迹把它们连接起来的——第十六章《咪咪》中提到的“咪咪”和“虎子”这两只小猫,在《二月兰‘节选’》中又一次提到了它俩——我的小猫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它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全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便是《赋得永久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一文中,写了季羡林先生小时的事,不过,有意思的是,这篇的开头并没有在讲自己是如何如何悔恨,而是先讲述了“赋得永久的悔”这个题目是怎么来的——题目是韩小蕙女士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这就非常的引人入深。季羡林先生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过得极坏,在当时,农村对吃食也有着规定,比如说吃主食便有“白的”“黄的.”和“红的”之分“白的”指的是麦子面最高“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次之、“红的(高粱饼子)”最低。季羡林先生幼时吃的便是这“红的”
不过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智慧,他们家虽穷,但有个有钱有地的亲戚——季羡林先生的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他大奶奶,他虽已去世,但大奶奶还在,由于那位夫人的孙子已经去世了,于是哪位夫人便特别喜欢他,而且那位夫人可以吃的上“白的”于是季羡林先生每日清晨便去找大奶奶,一声“奶奶”下去便可以得到半个或小半个“白的”。
还有一个方法,便是在夏季麦收时节,去村里或村外的富人地里,捡长工割麦子剩下的麦穗,一个夏天,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能捡十到八斤的麦子,到秋天便做成“白的”让季羡林先生解馋。
又有时,他便会去别人的高粱地里去剪高粱叶子(田主并不阻止,反而还支持,因为这样可以让高粱长得更好),去二大爷的家里,帮喂牛,喂完再去邀功,这时他便会得到一个“黄的”过年的时候,他又会去二大爷家要一点“黄面糕”这便是顶级的食材了。
他姥娘家隔壁有一个牛肉铺子,可是那时他们家没钱,只能花几个制钱,买一罐牛肉汤来。有一次他在汤里发现了一块牛肚,他不舍得吃,便用小刀把牛肚切成一块一块的,吃了好久。
以上这些话写出了当时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人民是多么的不幸。让我们体会到了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文章的最后,他还说了一下为什么一提到母亲就开始讲吃的,第一,因为小孩子更喜欢吃的东西。第二,因为他所说的东西,母亲都没吃过,她似乎毕生都与“红的”为伍。而且他六岁就离开了母亲,直到母亲去世才回去,所以对母亲十分的愧疚。
最后,让我用其中的一句话来结束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好好珍惜你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吧,好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吧!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0
《时间从来不语 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收录了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感悟的40篇文章,是季羡林老先生走过阳关大道、走过独木小桥,经历过车马盈门的快乐和门可罗雀的冷落后,在耄耋之年,对人生的参悟。
不完满才是人生。“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是苏轼的古难全;“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这是方岳的不如意。古代帝王,君临天下,为所欲为,但却会因宫廷斗争而如坐针毡;古代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却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平头百姓,踏实工作,正常生活,但生活琐碎总会有糟心事破坏好心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难念的经,人生总是不完满的,因此不要因为遭遇不幸而失去希望,要积极乐观地去生活。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要平和地看待自己,要宽容地对待别人。这样于个人,会变得平静;于社会,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的前辈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创造了现在强大的中国,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奔跑。我们这一代,要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用自己的拼搏和奋斗为中国的发展构建出自己的力量。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看,季老相信,人类会越变越好,人类大同之域总有一天会实现;把目光放得更远,从全世界的角度上看,“实现最高的人类大同之域”也是一场接力赛;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繁星落城,漫若浮光。每个人有理想、有目标,坚定不移地在自己的领域钻研探索,这样,国家会以飞快的加速度发展,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终将把自己送到自己想要去的`未来。
读季老的文字,我的内心总是会不时地被触动。或是因为他面对自己思想感情偏颇或错误时不加掩饰地承认;或是因为他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的责任感;或是因为他泰山崩于前,迅雷震于顶,依然会热爱伟大祖国的赤子之心;或是因为他看问题时善用历史发展的智慧。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季老把自己内心中如山间明月,海上清风一般的人生感悟凝练在文字里。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不管人生是否如意,现在是否迷茫,相信只要不辜负时光,时光会解答所有的问题。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世界里,读这本书,会让我们的内心得到片刻的静谧与平和。当时光的车轮碾压而过,我们能找到所有我们想要找的答案。
时光如味,岁月沉香,让我们不辜负时光,好好过这一生。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又一次随意翻开《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这行加粗标题跳入我的眼帘,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薛涛的两句诗:“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表面上,这个标题充斥着苦涩,但细看其字里行间,却只有美与无私。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见德国人爱花,却将它种在窗外,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正是这样!”他走上街,抬头看,人们的窗汇成了花的海洋。许久之后,他又至德国,当别人问他是否有变化时,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变。”
那一抹“美丽”在季羡林心里扎了根,与这个国度紧密相连。窗边的花海亦是构成了他心里的灿烂。这种“美丽”不在花,而在于种花之人的热忱、无私。也许每户人家的心中,都种有一片花海。这不是苦涩,而是奉献的快乐。“花枝笑迎南北鸟,碧叶欢送往来风”。
描摹着花海,我不禁想到了家门口钱塘江边这些年来的盛景。六年前,“G20峰会”选择了杭州,钱塘江边便有灿若云霞的樱花绽放,不仅为了展示杭州形象,更是为了让路过的人欣赏这赏心悦目的风景。
如今,杭州亚运会在即,前段时间,我在江边跑步,忽见前方护栏上五颜六色,鲜艳夺目——是亚运主题的画。它前面一位老人正蹲在地上,身边摆着一个大水桶,左手拇指扣着调色盘,右手举着一只又长又粗的油画刷。天气炎热,他的耳后灰发下悬着汗珠,薄衫紧贴着后背,已经湿透。就连盘中的颜料都承受不住了,边沿化成了水,晕染在一起,从旁边滴落,可他脸上还带着微笑。他画几笔又停下来,端详着成果,微微点头,感到很满意,全然没有注意汗水已经在下巴上凝成了水珠。这是敬业,是执守,是热爱,是乐于“把自己的花给别人欣赏”。
此后一天,我们的美术老师召集了学国画的同学,要求我们也要用国画来展现亚运,“在亚运史上留下自己光辉的一笔”。因此,我们必须牺牲许多时间来完成画作。每次我们晚自习去“加班”,总要在黑黢黢的走廊上手牵着手,对窗大声叫着“假如晚自习欺骗了你……”最后,大家的不满在被要求留到九点的一天喷涌而出,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抱怨:“作业都写不完了!”“老师你欠我一节数学课!”而老师面对我们铺天盖地的抱怨和指责,只是淡淡一笑,转身推开柜子,在桌上将一幅画卷缓缓展开。大家凑过去看,长卷上是老师密密麻麻的画稿:焦墨凌乱地勾勒出体育场馆的轮廓,淡墨一笔带过奔腾而来的钱塘江水,有力的浓墨则细致地刻画出运动员奔跑着的矫健身姿,他们手上举着五星红旗,这一抹抹亮眼的红绵延至卷尾……最后,老师用端正的楷书写下了每位同学的名字。
“其实你们在画的时候,我也一直在画。”老师用平静却有说服力的语调开了口,“花是要给别人看的,我们只有认真对待,才能对得起这样的亚运!”
听到这话,我的眼前浮现出之前在江边遇见的老人,他被汗水浸湿的背,他额上的汗珠,他调色盘边沿滴下的浊水……但最深刻的,是他那真诚而又清澈的笑。做这样一位“花开给别人看”的人,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此后几天,同学们都不再有怨言。在现场画的那一天,老师走过来,对我们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记住,你们是在开花!”
我挽袖落笔,尽管跪在潮湿又硌腿的草坪上作画,但却忽然感觉心里轻松多了。水墨尽情在卷轴上泼洒,溅起水晕。或浓或淡的墨色肆意交融,蔓延进我的心里。有摄像机在一旁,我却丝毫不怯场。
画完了,我们又回到了“奋斗”近一学期的美术教室。老师走上讲台,笑着看着我们,我们也都笑了,看向她。
“同学们,一个学期的奋斗终于有了回馈——”,她话音未落,我们就在下面争先恐后地叫着:“我们是在开花!”“开一朵亚运的花!”
“没错,同学们”,老师点了点头,我注意到她的眼角湿润了,“我们是在开花,开花给所有人看!”老师话音一落,同学们都开始鼓掌,有的.同学从面前拿了张宣纸,开始抹眼泪。我看着这个曾经抱怨过的老师,也流下了泪水,温温热热的,抚过我的面颊。她这是在教我们开花,把灿烂的花开给别人看!现在再回想那一幕,我当时似是已经懂了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作为一名国画老师,她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奉献美的可贵!
我扭头看向了边上的废稿,这也是我们一个学期以来的收获。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开出了亚运的花,开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看,也开给我们过去的自己看!
我能够体会到季羡林先生看到窗边花海时的心境了,我也能理解那位德国女房东把花“种给别人看”的原因了。钱塘江边的樱花谢了,我心底的花却开了,一朵一朵,“花枝笑迎南北鸟,碧叶欢送往来风”,形成一片给“别人看”的花海……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2
选自季羡林先生1933年-20xx年创作文章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全书分为5个部分,时间跨度超过70年,共计40篇文章。这些文章里包含有对时间流逝的坦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对真实自我的表达,对人间真情的热爱,传递出季羡林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季他一生经历的缩影,经过了岁月的沉淀,诠释了大师的百年智慧。
“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这是他对一个人的思念。这让人泪目却温馨,只要思念在,那个逝去的人就一直在。
“我的心跳,跳的是时间。时间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流逝你感觉不到,然而确实是在流逝。现在我眼前摆上了座钟,它的秒针一跳一跳,让我再清楚不过地看到了时间的流逝,焉能不心跳?焉能不兴叹呢?”这是他对时间的.敬畏。时间是个单行线,只能往前不能退后,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莫让错过而让自己悔恨而抱怨。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这是他对对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人活一世,虽然平凡但也独特,莫要自怨自艾。
“‘人人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是他对人生的理解。
人生须臾,不过尔尔。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有些人有些事无需强求,在我们殚精竭力的人生宏图上,终将找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答案。不辜负时光,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3
清晨,闹钟将我从睡梦中叫醒。只见一轮红日正从远方的山际冉冉升起,在清晨的雾霭里迸发出道道金光。那金光将雾气也染成了金色,如同金粉般闪闪发亮,飘散着。我仰起头,深吸一口清晨的空气,只觉心中的门被骤然打开,眼前的世界,豁然开朗。
清晨的阳光唤醒了我青春的热情与向往。
自从进入初二后,我的心情一直十分消沉。自认为克服了重重障碍,无数次与自我较量的运动训练,但体育成绩一直没有大的起色。随之而来的挫折感袭上心头,内心的挣扎与无力感,纠缠成一团乱麻,又好似烟雾笼罩,难以祛除。
父亲见我总是闷闷不乐,亦为我担心:“孩子,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你已经很优秀了,从你身上流淌的每一滴汗水,时间都会为你证明的”。说完,递了一本书给我。我接过手,是季老的散文集《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书中季老的座右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季老的一生,不也是跌宕起伏么?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青年时的他啃着“红的”高粱馍馍,挑着灯在夜里苦读。甚至因求学而远离家乡。他也凭借着这一份刻苦与执着,终于得到了去德国哥廷根留学的机会,却偏偏遇上了二战。战争带来的饥饿,贫困,杀戮的阴霾下,人们艰难求生。然而,他却毅然背着一袋子的`书和稿纸,躲到郊外的山洞,继续做着自己的学术研究。这样的状况前后持续了十年。直至多年后回头再看这一段过往,他也只是一笑,“当时只道是平常”。面对世事无常,人世多难,季老选择了“不喜亦不惧”,用平淡与豁达笑对人生。
联想自己,难道这不正是我所要追求的人生态度么?
因为身体的原因,小学生涯的我几乎没有参加过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久而久之的,我的身体也变得臃肿了,爬个楼也会气喘吁吁。进入初中之后,我无比羡慕同学们,他们可以随意奔跑,可以欢乐蹦跳,可以上篮抢球。我感觉自己是个特例,个子虽然不矮,但却一无是处。
终于,在和父亲的一次促膝长谈之后,我下定了决心改变自己。
此后的每个周末,我都晨起跑步。一周,两周,一个月,三个月。从一次500米到1000米,20xx米,4000米,我已经不再惧怕运动。跟上的是游泳锻炼,从初学的蛙泳到熟练的自由泳。从起初的龟速到半年后的1分50秒,我一直在突破自己的极限。我要努力强健体魄,做个勇敢的挑战者。尽管在这条路上,我也曾经历了曲折,经受了内心的煎熬与体能的考验,付出了汗水,有过惊喜与失望。所有的经历与体验,我学会了坦然接受,不再患得患失。只要我心向阳,便是一路光明。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我终于在季老的书中找到了答案:我们只要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保持纯净的意念,心无旁骛,并付诸行动,时间必将会告诉我们今天的自己更胜以往。
放暑假了,我又给自己制定了新的锻炼计划。
清晨五点,闹钟准时把我叫醒,换好衣服之后,我向着操场跑去。太阳还没露出脸,清晨的风带着微微凉意,轻拂着我的双颊。我闭上双眼,内心默念:不要畏惧未来,不要太在乎过往。只要面向朝阳,迈向理想的方向,让时间的光照亮我的心房。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4
我与蒲公英有一场约定——每年夏秋更替之时,等待风来,送我一场漫天大雪。但它却给我出了一道难题。
距离我家七八百米处,有一个小山丘,上面长满了蒲公英。每年的六至七月份,蒲公英都会飘絮。这个小山丘位置很偏僻,有处在田间,蚊虫很多,所以很少有人会来这里。但每到这两个月,放学后我都会走这里,绕一大圈再到家。
七岁的某一天放学,我一出学校大门,就看见了矮矮胖胖的奶奶。奶奶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待我走到她身边时,她笑眯眯地递给我。还记得几天前我闹着要吃糖葫芦,原来奶奶没有忘,也不知道奶奶从哪里买来的。我拉着奶奶走那条田间小道,奶奶虽抱怨那里蚊虫太多,但还是跟着我来到那儿,一手护着我,一手在我身边“挥舞”。我拆开手里的糖葫芦,想给奶奶吃第一颗,她却说:“我不喜欢吃甜的,你赶快吃了吧,天气热,小心化了。”我收回伸出去的胳膊,美滋滋地吃起了糖葫芦。
吃着笑着走着,就到了小山丘,这时忽的来了一阵风,发丝随风飘动,蒲公英乘风而起。我和奶奶都不由地停住了脚步。蒲公英漫天纷飞,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美不胜收。或许蒲公英也有情思,它飞向它的归处,也飞进了我的心里。
风停了,“雪”下完了,我和奶奶却意犹未尽。只盼着第二年再来观“雪”。
没成想,没到赴约的日子,我却要先失约了。
过年时,爸爸妈妈都会回来,这一天也是我年年盼的。他们一回来,家里就会热闹起来,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炸豆腐、看春晚、给我讲杭城的风景和趣事。而我有时也会带他们去那个小山丘,想让他们看看那片“飘雪”,只可惜冬天哪来的蒲公英呢?
过年这几天,我很开心,但是快乐的日子是短暂的,一转眼,他们就要回浙江了。我祈求他们不要去,可爸爸说杭州要举办亚运会了,他和妈妈要在规定期限里把场馆建好、把杭城美化好,到时再来接我去看亚运;我就祈求他们带我一起走,但他们却表示暂时还不行,因为到了那边不好找学校,他们希望我在家好好上学。就这样,即使我有再多不舍,他们还是走了。
思念总是漫长的,虽然我有爷爷奶奶对我的疼爱,可自从爸妈走后,我的内心充满了对他们的思念和对杭城的渴望,一直都闷闷不乐的。爷爷奶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便给爸爸打了电话。我记得,那次的电话奶奶是哭着打完的。一番诉说后,在那片蒲公英飘絮之前,爸爸回老家来接我去杭城。
临走的前一天,我还挺高兴的,但是到了火车上,真的和爷爷奶奶分了别,我的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冰冰凉凉的。回忆起爷爷奶奶打电话时的情景,回忆起过去的种种,回忆起那片“飘雪”,我想回去了。但是火车不能掉头,我回不去了。
原来,不管在哪里,我都会受相思之苦。
原来,这道选择题的两个答案不管选哪一个都是半对半错。
直到我阅读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后,才明白书中一“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岁月从来不言却见证了所有真心”这句话的含义:随着时间的考验,季羡林老先生见证了母亲的爱,朋友的情;其实我也一样,时光陪我十余载,爷爷奶奶陪伴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父母又陪伴我奋斗的青春,而不管我在哪里,都被爱着。
所以这两个答案错的并不彻底,不管选哪一个都可以。
今年暑假,我和父母又回了老家,一家五口走了那条田间小路,爬了那个小山丘,看了一场约定中的“飘雪”;今年暑假,我和父母接爷爷奶奶到了杭城,赏了美丽的西湖景色,品了清香的龙井茶,参观了先进大气的体育场。
我想,我在无意间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15
本书是季羡林诸多时期的散文合集,跨度从1933年到20xx年,可分为时间、真心、初心、百味、天地五个篇章,有直面生活的童真和豁达,也有垂暮之年的信条与哲思。
季老的文字思绪翻腾又充满生活的诗意,例如与延吉餐桌上生鱼片的鱼的对话、遐想长白山天池水怪的欢呼,即使是看着一棵苍老的枸杞树,也能想象其叶片是一幅巨大的地图,指定一个黑点,便可算作故乡。看到丝瓜藤蔓爬上二楼三楼的墙壁,担忧它细细的茎儿被硕大的果子拉跨,惊叹生命的神奇,又何尝不是惊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呢。
书中好几篇都是望九之年所作,无不透露出其经历漫长岁月后的释然,幼时的穷苦,留德时期的追索,牛棚时期的迷茫,后赴北大任教,人生起起伏伏,季老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福祸相倚的道理也许我们都懂,但从单样本的我们自身来说,真正走到晚年,方可得到验证,季老引经据典,甚至以自己的经历为例,确实更有信服力。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我们活在当下的困惑、迷茫、毁与誉、苦与甜,有的能以努力化解之,有的可能始终不得法,解决也好,释然也罢,当下终会成为当时,时间会将其化为寻常。
【读《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有感】相关文章:
《时间简史》读书心得07-30
《时间简史》读后感06-24
寻找时间的人读书心得07-18
时间简史读后感02-26
时间简史读后感12-04
《和时间赛跑》读书心得12-03
《时间简史》读后感11-11
《和时间赛跑》读后感04-30
和时间赛跑读后感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