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读后感

时间:2024-05-24 10:07:38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诸葛亮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诸葛亮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读后感

诸葛亮读后感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每句话都是描写公瑾的,身为主将的.公瑾,手摇羽扇,头戴儒帽,指挥若定。哦!英姿潇洒,年轻有为的周瑜哦!竟然活活被诸葛亮气死了。周瑜对于诸葛亮,简直是:猛虎盯野兔,蛟龙持明珠,诸葛亮虽身在虎口,却安如泰山。

  诸葛空城计最为有名:马谡失陷街亭,司马懿率大军来到西城,诸葛手下个个惊慌失措,诸葛沉着冷静,唤来各个士兵叮嘱几句,士兵无不服从,但心里莫名其妙。原来诸葛让十来名老士兵扮作老百姓,在门口旁若无人地扫地,城内士兵,不许大声喧哗,自己面带微笑地弹琴,旁边立两个小童,一个小童手捧宝剑,另一个小童,手持麈尾。司马懿远远望见,心中疑惑,亲自上前去看,果真如此,急令前队换后队,后队换前队,望山北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此必诸葛无兵,故打扮成这样。”司马懿曰:“吾素知诸葛,此人一向谨慎,从不冒险,此样必有伏兵。”空城计是诸葛迫不得已而用的,不然,他怎么肯冒那么大的风险呢?此表现了诸葛亮过去未来无所不知。

  要说他胸怀大志吗?巧摆八阵图,这八阵图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开。里面有家家户户,要不是诸葛亮的岳老太爷相救。陆逊恐怕会死在里头。

  诸葛亮事际完。

诸葛亮读后感2

  今天读了《诸葛亮不是个聪明人》一文,觉得与自己的观点有些出入,特地来说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作者说诸葛亮不注意身体,那我想说,诸葛亮为什么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千古美名,不正是因为他事必躬亲吗?当时摆在诸葛亮面前的是健康和千古芳名,他选择了后者,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权去管。第二个,作者说诸葛亮不会用人,并举了赤壁大战和荆州驻守人选,两个例子,前者我不反对,后者我则有些异议,荆州驻守人选也许是孔明迫不得已选的,毕竟关羽是他“老板”的亲戚,刘关张三人关系可是情同手足,你想想,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您雄心勃勃地想干出一番事业,然后有一次董事长问你一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的人选,并有意让亲戚担当,你会怎么办?我相信你一定也会推荐老板的亲戚,很明显,孔明想干出一番事业,肯定不会因为一个人选,而丢掉自己的舞台,一个丢掉自己舞台的人怎么可能干出事业呢?剩下的

  三个观点我则基本同意,分别是

  1、他没有雄心壮志

  2、他不会招才

  3、他太自负。

  另外我想说,孔明纵然有缺点,但并不能以此说他不聪明,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诸葛亮读后感3

  今天,我有幸看了《诸葛亮教子》这一篇文章,真让我可谓是受益颇丰。

  诸葛亮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年八岁就聪慧外露,这岂不是一件大好事?但诸葛亮的考虑要比我们平常人要深远的多,他不仅不这样认为,还觉得自己儿子聪明外露太早,会很容易就自满自足,从而成不了大器。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有远大的抱负。

  怎样能有远大的抱负呢?然后,诸葛亮就给了两个字——一个是“静”,另一个就是“俭”,他曾这样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人要有才,就必须刻苦,要学习,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过富裕,只顾享乐,容易分散精力,难以立大志,生活俭了,才有养德的条件。

  他还说:“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啬。”不要去想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与别人去计较恩恩怨怨,做到了之后,即使一时不成功,那失败的也有理由。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这些话是多么富有哲理啊!

诸葛亮读后感4

  今年暑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其中《诸葛亮火烧新野》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讲了:当诸葛亮被封为军师,掌管着全军兵马,调度文武百官。他拿着刘备刺的.剑印,命令将士们:“关羽领兵埋伏在豫山,张飞只要一看见南面失火,就从山谷中杀出来,放火烧曹军的粮食,关平和刘封领兵准备好火药埋伏在博望坡,赵云领兵引诱曹军入包围圈,接着假败逃走。”夏侯淳紧追不舍,进入了包围圈,关羽从中杀出来,烧了曹军的粮食,张飞见南面失火也杀出来,曹军大败而逃。可是曹操不甘心又领五十万个兵,向新野城杀来诸葛亮撤走城内百姓,用空城计迷惑了曹军,夜里在曹军毫无防备之时用了火攻把曹军打得大败,这一次,诸葛亮立了一次大功。

  这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任何事前都要仔细思考,不要轻易上别人的当,做事要谨慎。

诸葛亮读后感5

  看完《三国演义》以后我觉得诸葛亮确实是一个人才,在他没出来以前,刘备到处流浪,寄宿人下,后来徐庶的出现,改变了一下刘备寄人篱下,过着漂泊的生活,军事上的弱势。可是好景不长,直到诸葛亮的出现,刘备的实力才慢慢好起来,像联吴抗曹,七擒孟获,发展农业生产中蜀锦、馒头,但是在那个军阀混战时代,当时社会背景下,一个人一旦有了极高的`权利,他就不会满足现状。只不过他过早病死在五丈原,没有兑现当初出山的承诺,人们会说,他怎么会了,我想不宜建得。向司马懿

  他也不是在那个时候极力维护魏国的统治。后来呢,魏国被他的后代所代替。还有一点他在七出祁连山的时候,一些大臣劝他休养生息,不要年年用兵。他不听,他的那些什么为匡扶汉室而战,只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的。在玩弄权术上,他弱于司马懿。诸葛亮不仅独揽军权,还独揽朝纲,即使扶不起的刘阿斗要想他父亲

  那样,但诸葛亮不放权,他有能耐几何。如果诸葛亮适当的放权,说不定朝代就要改写,也不说定他或他的后代就是皇帝。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因此也就铸就了他悲哀的一生。但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一点是肯定的。

诸葛亮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是《诸葛亮巧学空城计》。内容是说:诸葛亮的.营里接连发生了几次偷粮的事件,诸葛亮下令全城搜查,他领兵来到一家酒店时,只见店门打开,几个伙计正在像往常一样扫地、抹桌,就没仔细查,谁知,诸葛亮抓到贼之后盘问,才知道粮食就在那家酒店里,诸葛亮吃了一惊,没想到竟被一个小贼轻而易举地骗了。

  后来有一次,司马懿率领大军扑向诸葛亮的城门,当时,城里只有一些老弱残兵,无力抵抗,诸葛亮想起偷粮贼使用的计谋,他立刻下令:撤下城墙上的卫兵,收起旗帜,打开所有城门,只派几个老兵在城门口若无其事地洒水、扫地,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喝酒,唱起了空城计,司马懿的大军看到这情景,怕有埋伏,猜不透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最后退了兵,诸葛亮在事后安排偷粮贼在军中做谋士。

  读了这个故事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手下无兵却敢大胆地设了这样一个“空城计”,让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上了当。我想,我也要像诸葛亮一样,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碰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诸葛亮读后感7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但也是从《三国演义》中,我发现了其实,诸葛亮并不聪明。

  第一,诸葛亮,作为蜀国执掌大权的宰相,他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难怪,司马懿会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后来,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才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第二, 诸葛亮的不聪明还反映在他不能招贤纳才,蜀国君臣平庸。“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便是一个证明;刘备死后,在诸葛亮执掌大权期间,虽招了一个姜维,却也未能保住蜀国的江山,可见其才气平平。

  第三,诸葛亮不仅不会招贤,还不会用人,首先是关羽。(一)战场上无情意可言,倘若在赤壁之战中华容道上把关羽、张飞或是把关羽、赵云两人位置调换一下,这样不是让关羽还了当年过五关斩六将时的'不杀之恩,又可以活捉曹操,不是两全其美么?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他错用关羽,结果放虎归山,让曹操有机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二)派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计划落空。其次是马季。马季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错用马季,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自己也差一点沦为司马懿的阶下之囚。

  第四,不自量力和没有自知之明是诸葛亮最不聪明的一个表现。明知道蜀魏实力相差巨大,况且,刘备死后,蜀国元气大伤。但诸葛亮还要六出祁山,进攻魏国。虽说此时吴蜀已经言归于好,但诸葛亮虽然说是和东吴联手,却一意孤行,独自行动,结果屡战屡败。倘若吴蜀联盟,东西夹攻司马懿,那么最终恐怕就不是三国归晋了。如果说一两次的失败是情有可原的话,那五六次的过失,只能说是诸葛孔明的不智了。

  虽然说诸葛亮在一些战役上取得了胜利,但毕竟在统筹全局或是在一些关键的细节上,他毕竟是错了……

诸葛亮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智谋单元中的'三篇文章,其中我最喜欢看《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这篇文章里面讲了:诸葛亮小时聪明好学,那时候没有表,靠公鸡打鸣上下课,他在上学时为了让自己多学一些知识,给自己口袋里装一些米,每当看到公鸡快打鸣时,就往外面撒一些米,这样公鸡就去吃米,忘了打鸣,直到有一天,先生发现了,一怒之下把诸葛亮撵出了学堂,后来知道诸葛亮回家后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想诸葛亮很好学,就派人把他叫了回来,从此,诸葛亮学习更加用功了。

  从这篇文章中,我知道了:诸葛亮那时要学费,为了多学一些知识,诸葛亮只好耍小聪明。而现在,我们的条件好了,上学不用学费,不用耍小聪明,只要抓紧自己的时间,认真学习。

  是书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我们都应该爱读书。

诸葛亮读后感9

  《弟子规》有云:“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是也。

  诸葛亮辅佐刘禅时期,南王孟获起兵十万造反,诸葛亮亲自率兵前去征讨。军队前进时,马谡来慰劳军队,对诸葛亮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但愿丞相这次南征真正的战略目标,在于使他们内心归顺。”

  诸葛亮派魏延、赵子龙,第一次生擒孟获。诸葛亮设宴款待他,接着审问孟获:“如今你服不服?”

  “不服!丞相靠山路狭窄,一举把我擒获,我回去一定要和你一决雌雄!”孟获斩钉截铁、理直气壮地回答。于是诸葛亮放孟获于山中。

  第二、三次,诸葛亮生擒孟获,孟获皆不服。

  第四次,诸葛亮当作大发雷霆的样子,命手下人道:“给我拖出去斩了!”

  孟获脸上毫无惧色:“若丞相今日放我回去,我定报四纵之雪恨也!”诸葛亮见他还是不服,又放了孟获。

  第五次,被自家洞主杨锋擒获,但他依旧不心服口服,高高昂起头:“这是被自家洞主擒获的,非丞相之功也!”

  直到了第七次,诸葛亮在盘蛇谷内用大火烧死了兀突骨与三万藤甲军,孟获以为诸葛亮必死无疑。道盘蛇谷,火光四起,臭气熏天,方知中计,被诸葛亮满门擒获。诸葛亮派使臣于孟获帐中:“我们丞相还想放你回去,特派我来告知你。”

  孟获滚下热泪:“七擒七纵,古今未之有也,我今日必服也!”

  孟获和一家老小匍匐于诸葛亮脚下:“丞相,我今日必服也!”

  诸葛亮问:“你真的服了吗?”

  “丞相之大恩大德,世代皆不忘也。”孟获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于是,诸葛亮封孟获永为南人洞主,直到诸葛亮道沪水时孟获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用武力压服别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诚意打动别人,让别人心服口服才是明智之举。

诸葛亮读后感10

  赵老师的文章写的平实有趣,只是一个序言就写的如此丰满:先是讲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再讲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然后讲这本书讲的是大学问但是用一个一个故事把道理引出来让大家都能看懂而且这个名著的解读跟其他人的不一样,最后讲这本书与大家见面是人类参不透的机缘天命,在人事上感谢《百家讲坛》的看重与展示平台,对于个人的努力付出自己给自己了一个小激励“我又成长了”,临了还不忘向自己借用的资源载体“孔明先生”致敬!看到这我都笑出声了,可爱的赵老师聪明智慧风趣幽默,有人情有智商!

  怎样讲诸葛亮?是讲《三国演义》中传说的神?还是讲《三国志》里面真实的人?非常欣赏赵玉平老师的总结“讲诸葛亮,不讲真身没有根,不讲化身没有魂”。诸葛亮有两个,一个是《三国志》等史书里面的诸葛亮,他是客观真实,体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另一个是诸葛亮的化身,他是《三国演义》小说塑造的诸葛亮,包含很多演义的成分,浓缩千百年来我们民族的经典智慧。所以我们不光要看历史考证人物,更要解读这些智慧。诸葛亮不仅仅代表一个人,这三个字里面有我们民族的心灵史,是我们民族智慧的化身。所以讲诸葛亮,不讲真身没有根,不讲化身没有魂,一定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味道。

  如何把故事讲好,让读者爱看?赵老师用吃来比喻写文章真的是让我受教了,受教的不是学会怎样讲故事,而是学会了怎样克制住贪吃的欲望,哈哈,无论结果如何总之是学习了吗!关于吃的原则在这分享下:

  1、戒目食——所谓目食,就是品多量大,眼前摆的`满满的,看得饱满,吃的有限。其害一是浪费,二是乱神。口未食而害已生,此为食家大忌。

  (1)吃东西如写文章,务必简洁清爽,按量奉上,主次分明,意未尽而箸已停。贪多过量、贪大求全是大忌。

  2、以常养——家常菜最是养人。山珍海味、奇材妙品,皆非长久之计,不可多食,不可久食,久则生病。

  (2)如同写文章,不必说得玄妙高深,但凡能从眼前的事情出发,使用平常话语,讲得妙趣横生,那才是高境界。

  3、留余味——人之相交,难在适可而止。一夕欢宴,倾心交谈,能及时收场留些余味最为重要。食物也如此,珍馐美馔、妙味菜品,取用也需适可而止,留些想头在心里。

  (3)写文章也是如此,须得控制篇幅,控制语言,适可而止,留有余味。

  4、尽一品——不求品多量大,但求发挥食材本性,烹调得法,在一品之中证得味之正道。

  (4)此理仿佛读书,必尽心于一本,寻章摘句,细品慢嚼,有一醉一陶然的快乐。若十几本几十本,杂然陈设,每部必读,每本必讲,则难免顾此失彼,疲于应付,毫无趣味可言

  5、调浓淡——浓是情,淡是趣。浓味补消耗,淡味养日常。荤菜以浓为本,素馔以淡为本,荤素搭配,以素淡打底,浓香点缀,此为妙道。浓淡不调时,可以粥、汤、茶饮调之。

  (5)写文章讲故事也是一样,需要雅俗共赏,情趣搭配,有高雅,有通俗,有幽默热情、热血沸腾,也有理性冷静、冷眼旁观,再佐以百姓生活、身边小事,间或嬉笑怒骂、歪打正着,这篇文章的滋味也就饱满了。真正的味道是调和之美。

  作者写到这相信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增加了很多,浓淡调和相宜后开始进入题了。

  诸葛亮的出场历来就有很多解读,至于哪一种解读是最好的或者是你最认可的呢?我认为是哪一种解读和你的价值观最一致就是你认为最好的。这里赵玉平老师讲诸葛亮的出场在造声势之前已经借由当时的名士徐庶、司马徽等人介绍给了当时的名人曹操、刘备等。同时自号卧龙居卧龙岗用与众不同的行为吸引眼球,对于刘备的拜访是欲擒故纵激发需求,同意出山后言行却很谦卑低调。辅佐刘备打天下时诸葛亮给刘备制订的策略是自己弱就联盟而且只联盟实力居天下第二的不联盟天下第一的,因为第一已经很强了,借力之后第一更强,你就成了与虎谋皮了,早晚是人家的大餐。与第二联盟如果把第一干掉了你强我也强了,如果干不掉在战斗的过程中三家共同消耗大家一起弱。在三方斗争过程中,第二名和第三名联合起来打第一名,这是最明智的选择。没有永远的感情,只有永远的利益。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实力接近,联盟稳定。这是最基本的外交原则。在联盟中,感情往往中模糊的,利益却总是清楚的。在用人上赵老师总结了四点:放水养鱼,什么样的人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海洋。分槽喂马,能人不能扎堆。筑巢引凤,对于凤凰要想留住他要让他觉得这份事业有意义。躬身接水,不要以貌取人小人物有时能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做事业就要有好的管理人才,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管理人才。在用人上不不拘一格,方法上制度严有感情没情面。态度上服从领导安排,做什么不重要,做好当下的事才是重要的,不发牢骚不报怨。对待下属一边给待遇一边给未来有规划有意义。对待领导永远解决后顾之忧。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别人完成工作,自己不做调动别人做,这叫管理。后世很多人说诸葛亮是累死的,凡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赵老师分析这是由于诸葛亮的人身经历造就了他的性格缺乏安全感。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控制欲也比较强,而且容易主动出手攻击。所以有了六出祁山。

诸葛亮读后感11

  三国志是一本历史书,三国里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读完《诸葛亮传》之后我更佩服他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国的丞相,他字孔明号卧龙。记得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曾说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因此更加说明了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位。

  为什么我那么欣赏诸葛亮呢?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忠臣,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这些都是令人叹服叫绝,意想不到的。如果当年刘备听了他的劝告没有伐吴,也许三国之后不是晋,而是刘备复兴的汉朝。

  诸葛亮他又远大的`志向,他聪明过人,他爱民如子,他是刘备的得力助手,他忠诚于主,他奖罚分明,他用兵如神,他深得军心、深得民心,深得民心者得天下。

  诸葛亮,后人都把它比作榜样,他流芳百世,就是因为他的精神可贵。我也要向他学习,将来做一个回报社会的人。

诸葛亮读后感12

  读完了《三国演义》,诸葛亮让我知道凡事不一定要用力量去解决的。你也可以利用你的智谋来解决事情的。比如说,你被一个人欺负了,你就可以利用你的智谋去说服他,让他不要再欺负你。诸葛亮就是用他的智谋帮助刘备克服了重要困难,还为刘备立了许许多多的功劳,使刘备更加的信任诸葛亮。比如说,那一次,刘备求诸葛亮帮助他,诸葛亮想试一试刘备是不是有诚意的。最后,诸葛亮做了刘备的宰相。帮助他完成具有曹军和孙权的军部。这就可以证明诸葛亮利用自己的智谋立下了许许多多的功劳。可是,他却因为魏延不小心扑灭主灯而去世了。但是,他在他最后的时刻,还让刘备的军队安安全全的送回了刘备那里。有一句话可以赞扬诸葛亮的智谋之一,那就是“死诸葛亮吓死活司马”。这句话是赞扬诸葛亮的智谋之一的----吓死司马部的`军团,让他们半信半疑。这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显示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读了x后,我得知周瑜非常妒忌诸葛亮的才华。于是就千方百计地想加害于他。而《草船借箭》便是他下手的一个阴谋。两军交战急需弓箭,而周瑜却有意让下属将造箭的材料短缺,好让诸葛亮在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以受军法处置。诸葛亮却利用鲁肃的忠诚老实在曹军水寨借得了上万支箭,不得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人,岂不更有效?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但后来看到他的妙计之后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辞了三个月的期限,而说只需三天,是因为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定会大雾漫天。而曹操的多疑心正好帮助了他。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还是人心,得以用之。其实诸葛亮能有如此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了干系,倘若不是他努力学习兵法、地理、天文以及他的留心观察,如今便不是诸葛亮流芳百世了。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可以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诸葛亮读后感13

  读完《三国演义》,我对书中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众多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都不太记得了,但有一个人物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非常喜欢,那就是诸葛亮梁,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是军事天才、外交天才、战略家。但在我看来,他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他能集勇于一身,能以言与子孙争,能以文而定国,能以武而定国。三寸之舌,不战而屈人之兵,运筹帷幄,胜千里之外。他的`智慧和勇敢无与伦比,绝对是一个足智多谋、足智多谋的天下无双的英雄。他淡泊名利,隐居隐居,为人谦虚,为国为民,至死不渝。

  其实,诸葛亮是一位心理学家。他用挑衅的方式,使张飞巧妙地做出了非凡的功绩;借曹操诗挑衅公瑾,联合刘康曹;骂死王朗等等,都是他对张飞、周瑜、王朗心理的准确把握。当他身处险境时,他依然保持冷静,从容地完美演奏了《空城计》这首歌曲。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他之所以敢冒这个险,是因为他掌握了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和谨慎用兵的性格。战争实际上是两国领导人之间的斗智斗勇。诸葛亮除了足智多谋、足智多谋之外,还拥有出乎司马懿意料的胆识。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的诸葛亮屡屡在危机时刻力挽狂澜。

  草船借箭东风,并不是因为诸葛亮会掐算,而是因为他对南方地理、天气了如指掌,熟悉地理。他理解周瑜的狭隘。于是,当周瑜知道真相后,他仰望天空,叹息道:“生于虞,何必生于梁!”如果诸葛亮没有气象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十万支箭也借不到;“火赤壁”当时正值季节交替,诸葛亮就像天气预报一样计算着东风的时间。周瑜得以抓住烧赤壁的机会,促成了战略战争的胜利,开创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因此,诸葛亮仍然是一位天文气象学家。

  诸葛亮不仅生前算计高明,即使死后也能以“死诸葛”来“吓跑活仲大”,无不体现了他的心理造诣。

诸葛亮读后感1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这部书对人物形象性格的描写显露无疑,也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其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凡事不要慌张。

  最让我深刻的故事就是“空城计”,它让我感到了孔明的智慧及非凡的气度。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司马懿引大军十2 / 五万,望西城蜂拥而至此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帮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二仟伍佰军在城里。倘若换了别人定当慌乱而逃,而孔明却毫无紧张。孔明传令,教:“将旗子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果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话说司马懿前军哨到了城下,见如此摸样,皆不敢进城,急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曰:“孔明本生谨慎,不曾弄险,城里一定设有埋伏。吾若进去,必中埋伏,宜速退,然后兵分两路退回魏国。”这写出了诸葛亮的机智,还有临危不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还让我们懂得有困难时,不能惊慌,要静下心来思考才会成功。

  如果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静下心来思考就会有麻烦。如,我上学前班时的朋友豪豪,一直是班里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但有一次测验,前面的题目比较难,他皱着眉,冥思苦想,目不转睛地盯着试卷,顿时就陷入了困境。做不出来题目让他感到慌张和不安,结果时间不够,连后面简单的题目也没做,结果他的`成绩名落孙山。这就向我们说明了遇到困难如果惊慌的话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凡是不要慌张,不然会误了大事。

  在宋朝,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找地方躲爬到缸沿,但是一不小心,掉到了水缸里。对于一个小孩来讲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被淹死。别的小孩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想了想,沉着冷静,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猛的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里面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也告诉我们遇事沉着冷静有多么重要,3 / 如果司马光不冷静的话,那小孩早就淹死了。

  社会上,很多人在遇到了挫折的时候,就轻易的放弃。以至于他们一事无成,碌碌一生。我们从小遇到事情的时候应该沉着冷静,这样子才能够取得成功。

诸葛亮读后感15

  今天读了《诸葛亮不是个聪明人》一文,觉得与自己的观点有些出入,特地来说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作者说诸葛亮不注意身体,那我想说,诸葛亮为什么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千古美名,不正是因为他事必躬亲吗?当时摆在诸葛亮面前的是健康和千古芳名,他选择了后者,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权去管。第二个,作者说诸葛亮不会用人,并举了赤壁大战和荆州驻守人选,两个例子,前者我不反对,后者我则有些异议,荆州驻守人选也许是孔明迫不得已选的,毕竟关羽是他老板的亲戚,刘关张三人关系可是情同手足,你想想,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高管,您雄心勃勃地想干出一番事业,然后有一次董事长问你一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的人选,并有意让亲戚担当,你会怎么办?我相信你一定也会推荐老板的亲戚,很明显,孔明想干出一番事业,肯定不会因为一个人选,而丢掉自己的舞台,一个丢掉自己舞台的人怎么可能干出事业呢?剩下的三个观点我则基本同意,分别是1、他没有雄心壮志2、他不会招才3、他太自负。

  另外我想说,孔明纵然有缺点,但并不能以此说他不聪明,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诸葛亮读后感】相关文章:

诸葛亮小学作文11-28

诸葛亮读书心得12-20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_初中读后感03-23

牛虻的读后感09-10

《苔丝》读后感09-09

《代价》读后感06-29

风筝读后感07-01

《论语》读后感07-05

《青鸟》读后感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