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读后感

时间:2024-05-31 13:25:44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原则》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则》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则》读后感

《原则》读后感1

  本书的作者瑞·达利欧,无疑是这个时代最成功的人士之一,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公司的创始人,被视为投资界的「乔布斯」。本文《原则》仅仅是他关于生活和工作两个部分的总结。

  瑞·达利欧先生用这500多页的大部头给出的生活提案是什么呢?我们先从他对生活的假设说起。

  1、人生选择假设

  我们的生活是一系列选择或决策造成的结果。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做出选择或决策,有些决策会导向我们期望的结果,有些决策则恰恰相反。

  2、情景重复假设

  我们的生活其实是由不断重复的情景构成的,也就是说,我们一辈子遇到的需要作出选择或决策的时刻,大多数都有前例可循。无论是市场大势还是生活小事,无不如此。只不过,我们往往知道的太少,亦没有对自己每日所遭遇的情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从而导致应对失措。

  3、自然择优假设

  自然会走向整体的最优化,而不是个体的最优化,但多数人只是根据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判断好坏。多数人把对自己或者自己关心的人不利的事情叫作坏事情,而忽视了更大的好。而自然则把「好」定义为对整体好的东西,并通过最优化进程实现这种「好」。

  4、自我局限假设

  人的自我或大脑本身存在局限,比如「自我意识障碍」,是指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让人难以接受自己的`错误和弱点;还比如瑞·达利欧先生反复在提及的「相对于我知道的东西而言,我真正知道的并没有多少。不管我一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在无知的情况下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是认知上的局限。

  5、主观客体假设

  人拥有将自己当做一个「客体」进行研究分析的能力,可以从更高层次上俯视的能力,这不仅适用于理解现实和现实背后的因果关系,也适用于俯视自身和周围的人。

  以上假设并无超人之处,但能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断通过自己的失败、成功、痛苦、喜悦深入理解这些假设,形成独特的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且贯穿一生,就是瑞·达利欧先生的过人之处了。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在《原则》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我的历程」中,瑞·达利欧写下了从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之子到卸任桥水公司CEO的整个冒险经历,他曾经的无知、自大和失败,他的独立思考、反省己身和谦卑与骄傲。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理解他的观念是如何形成且行之有效的。

  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对吧。事实是,虽然不想承认,但无法停留也无法回避的我们,采取的应对策略往往是毫无章法的、习惯性的、听凭本能的、被迫做出的……

  是时候搬出瑞·达利欧先生的生活提案了:

  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设计,厚重、严肃、简洁。虽然可以预见的是接纳并执行瑞·达利欧先生的这条生活提案的人万中无一(这么说来,这可真是一条失败的提案啊),但我想,你至少看到了一个自我实现的人是什么样子。

《原则》读后感2

  前段时间看《奇葩大会》的时候看到一位“XX读书会”创始人的演讲,本来看到有人要讲和读书相关的话题的时候我还小兴奋了一下,满心期待他的高谈阔论,结果听完他第一句话之后心里就想:“这个二货是谁?”,因为他宣称:“如果你遇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本书等着你!”而且当高晓松用委婉的语气质问他怎么可以把读书与解决实际问题做这么简单粗暴的连接的时候,他用带着鄙夷的神情回答说“那是因为你没读过这些商业书籍”。

  说实话,虽然我从工科后来转去读商科,但面对商业书籍的时候我其实挺纠结的:一方面是觉得商业书籍确实能简单直白地给出很多实用性的建议,帮助我解决眼前的问题,有些写的好的商业书籍也能促使我对未来趋势进行深入的思考,虽然这样的书不多;另一方面是觉得商业书籍往往很公式化、缺乏营养,比起很多小说和经典名著来说在营养方面还是差一些。有鉴于此,我在买商业书籍的时候都要纠结一整子才会下单。买这本《原则》的时候也是如此,和所有热销的商业书籍一样,微信群里有朋友推荐,周围的人也不断在提到这本书,于是才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打算买来快速读完了事。书到手的时候,第一眼就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心想:“妈呀,这难不成是一本圣经么?”因为封面是黑色的,书名是红色的,让人联想到宗教,就像那位XX读书会的“二货”一样:把读书信仰化、宗教化了。翻开书的第二页,上面写着“瑞.达利欧在这本书中分享的生活和工作原则帮助他从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成长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成功的人士之一–任何人运用这些原则也都能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读完这段话的更是让我有了想立刻扔掉这本书的`冲动:这是典型的商业炒作,和那位XX读书会的“二货”所笃信的,或者说所宣扬的信条一样,给人一种“信我者得永生”的感觉。这不就是在简单重复所有商业书籍都宣称的那个信条吗?不就是在暗示“快买这本书吧,读完了你就知道成功的奥秘啦,读完了你就能成功啦!”吗?这种炒作往往会让人忽略“成功”的道路上的偶然因素和持之以恒、不断投入的重要性。

  于是我就在这种带有“厌恶”的情绪下开始读这本书,读的很慢,因为内心已经认定它没什么价值了。但是,越往下读就越觉得自己对它的第一印象好像有点偏激了。现在整本书读完了,回过头来看看,当初自己对这本书的判断确实有些过于偏激,虽然它还是没有摆脱商业书籍固有的“炒作”和“快餐”的特点,但瑞.达利欧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反思,还是给读者提供了不少值得回味和借鉴的经验,如果按我对自己书架的归类方法,这本书我会归到“经典商业著作”类目,因为相对大量充斥着各家书店的泛泛而谈的商业书籍而言,这本书确实是作者经过长期实践得来的经验之谈,读来犹如与作者对坐畅谈、推心置腹,虽然谈不上波澜壮阔或者沁人心脾,但也能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这本书分了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作者的一生,从成年、求学到创业、失败、崛起到沉淀的几个人生阶段;第二部分是作者总结的一些生活上的原则,诸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面对困境、如何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如何聚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如何有效决策等;第三部分是工作原则,阐述作者认为如何建立公司文化、如何用对人以及如何做公司治理等。

  整书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因为很像一部自传,让人觉得有血有肉,也让我联想起去年读的那本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的《鞋狗》,让我看到了真实的创业者是如何起步的以及所经历的那些风雨和阳光。第三部分我读的有点乏味,因为这部分让我觉得更像是员工内部培训手册,罗列了很多条条框框的东西,也有可能是我还在创业的起步阶段,并没有体会到作者所经历的这些痛苦和挣扎,所以对他所提供的解决方法也不甚感兴趣。不过这本书倒是值得放在案头当工具书留着,在职场遇到问题的时候翻一翻,尤其是第三部分,也许还真能触发你的灵感,帮你找到解决方法。

  回到“原则”这个词,作者在整部书里其实有个隐含的假设,那就是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和罗振宇说的“底层逻辑”有点相像,而这些规律或者底层逻辑就是所谓的原则,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原则,或者说,建立自己的原则体系并一以贯之,不要左右摇摆,那么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了。比如在生活原则里作者提到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是那种“我深刻地关心着对方、对方也深刻地关心着我”的对等的关系;又比如“要做到头脑的极度开放”从而不断升级自己的认知、做出最为合理的决策;还有就是要相信理性的力量、要借助外力比如电脑程序来成倍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及判断的准确性、不要随波逐流、要紧盯基本面等等。作者在阐述这些原则的时候透露出来的思想是我非常认同的,这和当今很多学科,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所宣扬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人脑的工作原理与机器学习的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设计一套流程(或者一套逻辑体系) 、用所搜集到的事实来推演、剔除干扰我们的情绪因素,最后得出自己的判断,这就像机器学习一样,用数据来不断“训练”算法并尽量提高“迭代”的速度,以其达到逼近事实、掌握规律的目的。

  要说读这本书的收获,我觉得最大的收获还是它促使了我思考“原则”这个事情,让我逐渐清晰地认识到人生其实有点像一座大厦或者说一座金字塔,大厦或金字塔是否高耸如云、是否稳如磐石,其实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搭建地基和结构框架的,而地基和结构框架其实就是我们奉行的那些“原则”。读完整本书我记住的原则很少,大概是因为这些原则是作者的而不一定是我的,虽然有很多原则是我赞同的,但就如作者从一开篇就极力建议的那样:最重要的是建立你自己的原则体系!所以,合上了这本厚厚的书,我开始在笔记本上写下:

  原则1:……

  原则2:……

《原则》读后感3

  说起《原则》一书,其实,之前我对这本畅销全球的大部头是有所耳闻的,只是因为这个书名让人感觉硬邦邦的、离生活太远,所以一直就没有兴趣买来看。或许是真的跟这书有缘,偶然间,我发现部门长的书架上就有它,嘿嘿,趁他不在随手拿起来翻了两页,这一看不得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简直是个藏宝图,于是我立刻决定要仔细拜读。

  我读书有个习惯,除了小说这种情节衔接性较强的书籍,我一般会根据目录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先行阅读,《原则》当然也不例外,略过第一章,直接第二章走起。

  第二章开篇第一句: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理解现实如何运行,以及如何应对现实,简直醍醐灌顶!是的,生活就像一场游戏,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需要破解的谜题,要想揭开谜底,首先了解它是什么,它怎么运行的,找到其规律(这个过程作者称为"发现事情的真相"),然后通过学习、总结,找到解决它的路径,才能破解谜题。

  而"发现事情的真相",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达利欧说"不要固守你对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看法,这将是你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是的,我们经常会因为个人的情绪化而对事物不能保持客观。作者举例说,多年前他在非洲看到一只鬣狗扑倒了一只幼小的角马,他对角马感到同情,并且认为他看到的景象非常糟糕。无独有偶,前两天跟领导聊天也谈到这个话题,他也认为弱小动物应该受到保护。但问题是,这件事情是真的糟糕,还是因为我们的偏见认为它很糟糕?假如那个事实没有发生,整个世界是会变好还是会变差?后续的影响、以及再后续的影响是什么?这样联想下去你会发现,整个世界是会变差的。事实上,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这是个自然进化的过程,个体要么适应、改进变得更强大,要么保持弱小而彻底消亡,这是大自然整体的最优化,是整体的进步,它能有效促进整个自然界的改善。但绝多数人只是根据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判断好坏。是的,包括我,包括部门长,也包括之前的作者。

  现实中,多数人把对自己或者自己关心的人不利的事情叫作坏事情,而忽视了更大的"好".这种根据事物对个人的影响来判定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这么做的假设条件是个人的愿望比整体的"好"更重要。其实,客观的做法应该把"好"定义为对整体好的东西,并通过最优化进程来实现这种"好".

  看到这里,我在想,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由思考角度的局限性引起的。站在个人角度上,我们只是一个点,好比盲人摸象,只是摸到其中的一部分,以为这就是事情的全部,其实不然。当我们放大视角,从更多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就更能接近事情的真相。个体及类似的群体组成了生物链上的一环,这样环环相扣,当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或者消亡,将会重新组合成新的生物链,这就是进化。而多种多样的生物链及周围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链不断迭代组合更新,促进了生态系统整体的进化。在这里,点是个体,线是生物链,面是生态系统。当我们把视角向上移动,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的时候,我们又提升了一个高度,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从而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遇到一件糟糕的事情,比如失恋,你会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而等数年之后回过头来看,之前的刻骨铭心早已是云淡风轻。所以,三维空间里加上时间轴,就进入了四维空间,当你跳出"现在"这一时刻,用未来的、发展的眼光审视眼前的问题,也许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在一个公司中,老板与员工好像是天生的对立者,老板总想让员工最大化发挥其个人价值,为公司创造更多利润,却不想付出更多成本。而员工恰恰相反,总想钱多事儿少离家近。出现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双方都是从自身的.个体利益的点出发,没有意识到他们其实是在同一条生物链上,员工与公司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整体,古话所说"皮将不在,毛将焉附?"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没协调好个体与组织的关系,没有认识到个体与组织其实完全可以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双方可以设定共同的目标、打造共同的整体的利益机制,从而使得双方能够同呼吸共命运,个体强大促进公司发展,公司发展带动个体走向更强,实现良性循环。现在好多企业在搞股权激励,就是通过利益捆绑的方式,使老板员工目标达成一致,从而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

  在一个家庭中,很多夫妻都是从自身出发,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相互指责、消耗,整个家庭一地鸡毛。其实,好的夫妻,应该把家庭看做是一个整体,双方相互促进,相互成就,把追求整个家庭乃至家族利益最大化作为共同的目标,而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样的家庭才会幸福,这样的家族才会兴旺!

  类似的现象还有商业间的竞争、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等不一而足,好在现在已经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从而提出诸如"合作共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观点。

  所以,当我们想不通问题的时候,跳出你的个体的点,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发现事情的真相",站在对方的角度、站在整个利益方的角度、用直升机思维、拉长时间周期、用更广的视角、更高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这样我们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对生活有更多的理解,就能发现整个事情的真相,了解其运转规律,最后通过自身及组织的调整、重塑,从而解决问题,进而促使整个社会进步。

《原则》读后感4

  《原则》作者瑞·达利欧,将自己独特的成功归功于他记录、提炼了一套明确定义的原则并遵照其行事,这些原则助他创立桥水并将其发展成全球对冲基金巨头。书中提供一系列指导性练习和问题,以及多个桥水内部视频,实际应用案例,帮助你一步步如何理解职场、思考自我、定位自己,建立自己的原则。

  瑞·达利欧在《原则》中阐明了自己成功的原则,提炼成功原则核心:极度透明、极度求真、头脑极度开放、五步流程、深思熟虑的分歧等,畅谈如何认知自我,如何应对工作、失败、生死和人生;对照《原则》,以可衡量的分析工具,教导如何将现实情况分类,找到“所属的类型”,建立自己的原则,拆解人生难题,应对外部焦虑,清楚认识自己,把握人生。

  从文字到影音的'多媒体阅读体验,内部视频揭示桥水内部逻辑、员工成长历程,书中附有大量内部视频(可扫码观看),就书中多个关键理念,深入撰文,并遍访桥水内部从高管到普通员工,包括达利欧本人,厘清原则是如何助力他们成长的。

  这本书能帮助追梦者思考并记录自己的原则,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日日拱卒,积每天微小的进步为可复制的成功,迭代的进化终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原则》读后感5

  《原则》作者雷·达里奥,可以说是投资界的乔布斯,创立了有名的对冲基金公司“桥水”,资产管理规模打到1600亿美元。雷·达里奥被称为“对冲基金教父”。从上个世纪80年代时候开始,创立桥水公司,经历了短暂辉煌后全盘皆输又卷土重来走向全球对冲基金第一的桥水公司,这样一个成功的故事背后,隐藏的成功法则是:是不是可以通过某一类的情况总结提炼出一套操作准则?

  从这一根本问题出发,原则这本书就描述了三个方面:

  1、个人奋斗史,

  2、生活原则,

  3、工作原则。

  个人奋斗史就不多赘述,简单来说就是,某人通过某种骚操作成功的故事。这本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是讲他这个故事当中积累下来的骚操作,然后也教我们自己怎么通过骚操作也走向人生巅峰。

  生活原则:如何用绝对理性的态度去认识这个世界,精准的了解现实。人都具有动物性,经常会用自己潜意识里面的动物性去驱使自己的行动而忽略了对事实真相的追求。但是优秀的人是会沉淀出一套自己的生活原则,来成为自己的行事纲领。书中提到了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在别人恐惧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时候恐惧。

  如何确定自己的生活准则?你需要设定目标,认识问题,诊断问题,设计方案,最后执行方案。当中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认识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盲点,很多人在碰到别人提出你的问题指出不足的时候,下意识的.会选择抵抗。要想更客观的认识自己的开始便是:保持极度开放的认知态度,承认自己有缺点,有缺陷。平凡人士和精英人士的区别就在于,精英人士都知道自己盲点在哪里并且知道怎么去改变。所以,这需要我们主动的把感性的经验变成理性的总结,用理性的态度对待生活,你对生活的掌控感会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工作原则:如何把原则当做工作的基础,在工作中以优秀想法至上的原则进行决策。其实这本书当中的提到的桥水的工作状态和原则方法,提炼下来可以应用到个人身上的,就是要“记录”+“反思”+“记录”,做一个专业的犯错者。这一做法其实是在生活原则的基础之上升华上来的,不要让感性的想法去支配你的工作和你的生活,如果不对自己的错误做总结,反思和记录,那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最后是关于原则的原则,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制造的原则,你只有从自己的错误中不断的反思,把自己的错误感性的反思,总结成理性的总结,才能属于自己的原则,成为一个专业的犯错者,让每一次的错误都为你所用,行程自己的原则体系掌控你一生。

《原则》读后感6

  昨晚看《原则》这本书,第3条生活原则是“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本章开篇就说这可能是本书最重要的一条。然后就提到了影响决策的两个最大障碍: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

  昨晚是第一次看,并没有细读理解,1个小时20分看了120面,所以书中的观点不能复述总结出来。只是知道看的时候,书中的观点和推理是赞同和理解的,但是具体的内容却记不起来了。

  但是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两个概念特别清楚、深刻。一个原因是,这个总结得非常到位,而且生活和工作中大量的问题都可以归因到这两个原因上,另一个原因是,以前看过《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它关于自我意识的分析更详尽,而且两本书在这方面观点一致。

  最近刚读完《乌合之众》这本关于大众心理学,之后关于任何事情和问题的分析,我都避免自己落入群体的状态,即只是说出一些形象的词语,套话。

  比如说,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从字面上绝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观点以及因此产生的对待方法。思维盲点就是自己所能看见的以外的,自己看不见东西。一个人无论怎么努力,总有一些方面是自己看不到的。

  这两者都会收到遗传,教育还有周围环境的影响。

  意识有其神经学结构,人的大脑分左脑和右脑,主宰不同的功能模块。左脑偏向于理智,右脑偏向于感情和直觉。

  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是大脑构造决定了的,是客观存在,个人是无法消除的,只能靠与别人合作弥补。自我意识强的人因为难以接受别人观点,所以思维盲点就得不到补充,出错的概率就打,而且因为坚持错误,所以会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如果碰到一个自我意识特别强的人做老板,做事情就会特别难受,因为只能服从,很难有创造。我有一个朋友,就碰到这么一个主观意识特别强的.老板。

  因为他们老板是做技术出身的,所以每一个项目他都要过问,除了过问计划和结果之外,连执行计划过程中员工的行为都要干涉。所以,都是以他自己的标准来规定别人。

  项目负责人的计划,只要老板看过了,于是他就会产生一些想法,而且这里面很多想法都是天马行空的,但是又要求必须执行。于是所有的项目负责人都很憋屈,说:“这也管,那也管,干脆他自己负责好了”。于是久而久之,项目负责人就不再自己做决定,等老板指示。一旦这样,所有事情的进展就慢了。

  总结起来就是,凡事都必须按自己的想法来,不问详情,瞎指挥。

  而且不只是技术一方面,因为是老板,其他销售市场,人事财务制度等都是这么个做法。所以整个公司就是所有人配合一个人的想法。

  在初创的阶段,确实是老板起主要作用。但是到了后期,一个人已经顾不过来了,而且公司已经开始出现各种失误。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认识不到自己看不到所有面。事情出错就怪别人做得不够好,当时自己指挥错误时,又责怪员工为什么没有自己动脑子。于是,整个公司一片混乱。

  对于如何克服这两大障碍,首先是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定会有这个障碍的,所以考虑问题就多想一层。其次,多咨询领域内的强过自己的人,对比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及时复盘,验证自己的思维,有问题时立刻调整。

  当然,更多的,好好看《原则》这本书,借鉴作者的思想和做法。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作者可以当得上解决这两个障碍的导师。

  当然,《原则》里只是别人的原则,它的意义在于分享自己原则的形成和背后的推动机制。我们看完书,最主要的根据我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形成自己的原则。

  因为就算是在《高效能认识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也是坚定地认为,我们应该建立以原则为中心的生活。

《原则》读后感7

  近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日坚持开卷有益,仔细品读了《不变的是原则 万变的是方法》一书,颇有感触。这是单位领导向我们推荐的一本书,是一本值得研究和深入思考的,与我们行政机关工作相关联的具有现实阅读意义的书籍。

  这是一本官场回忆录,教会广大读者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又是一本改革实录,真实地讲述了中国的未来方向。作者王振耀曾任国务院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司农村处处长、救灾救济司司长、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期间,获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行政管理硕士学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法学博士学位。20xx年6月正式辞职。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作者通过分享自己从政以来的一些经历,让读者从中理解国家机关的运作程序,作为大家前进的一个基点。白岩松为本书做长序推荐:提到规则,大家先想到的,往往是潜规则;提到潜规则,谈论时,几乎人人痛恨并喊打。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摇身一变,往往是潜规则的信奉者、执行者、制订者和受益者。我们需要的是规则,能让人向善守法有效率的好规则。好规则,会让心存恶念的人变好,坏规则,却会让心存善念的人变坏。用规则约束人、激励人,中国才会长治久安。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机关规则;第二部分公务员细节;第三部分官员深思录;第四部分政府大趋势。因有感而发,本人对第一部分第5小节晋升与流动的规则深有体会。岗位轮换,是行政机关内部增进活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行政机关内部,晋升机会和工资奖励不可能如同企业那样在较短的时期内实现。因为行政机关的特性就是其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性,正是通过人员的稳定和职位的稳定来实现的。但是,长期稳定,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就在一个处室或者一个司局工作,就会造成相当大的惰性,思维按部就班,行为循规蹈矩,难以创新。对大多数职位来说,更多的是一些日常的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重复性工作。一项行政事务,具体到一个岗位来说,如何办理不违法,用不了半年,任何人大体上都能掌握了。以后的岁月,就是不断地重复这样的事项,对于人的创造性,客观上是会有某种抑制的。于是,交流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在行政机关内部,交流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两个相当正面的原因:一是工作需要,实际上是机构建设的需要;另一个就是提高干部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也就是说,交流的原因,是正面大于负面。或者说,绝不仅仅是为避免出现更多的问题而进行的防止性的交流,其主要的原因,还是机构和个人提升性的原因。

  目前我们的工作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人力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干部激励机制不健全,干部发展空间狭窄,一些税务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队伍活力不足等。“激发活力、创新管理”是破解当前税务干部队伍建设难题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势下实现税务干部队伍建设新突破的关键所在,激发人力资源活力,最关键的是要激发税务人员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构建税务人员内心驱动型的激励体系,而在构建这一体系当中,对“事”与“人”进行科学分类,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事”当中,真正做到“岗能匹配、人尽其才”是重中之重。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这是人力资源优化的关键之举。首先,要对所有岗位职能和要求进行审核明确,做到清晰掌握,进而明确该岗位究竟需要何种类型的人才;其次,在充分了解税务人员工作技能的基础上,结合岗位需要和个人意愿,努力将各类行政、业务、后勤人员安置到相应的岗位上,做到人岗相适;最后,适时组织轮岗。在税收工作中,定期进行轮岗,对于扩展知识面和增加职业技能有很大的帮助,不仅有助于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更完整地了解税收工作的各个领域,而且能有助于个人扩展人际交往,并在适应新的岗位和工作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更好的自我定位;同时,有规律的轮岗,能够提供一定压力,防止因过久地从事同一岗位而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激发其工作潜能和工作活力,培养多面手,使整个干部队伍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势。

《原则》读后感8

  原则这本书总体来说是一本值得反复观看的一本书,作者就他以前生活和工作的经验总结除了很多建议

  下面我说说从我个人出发原则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

  原则这本书我觉得不同层次读的人收获的肯定不一样,作者的生活和工作经验太丰富了,并且还是做的管理这一类,里面很多东西都值得反复斟酌,实践。我作为一个大学生,曾经带领过几个团队的人来说,读这本书总体感觉是很累的,作者的层次实在是太高了,我基本上就没有接触过,第一部分作者讲自己的个人经历,投资经历,创业经历,他的经历我从来没有接触过,只是听说过,当他讲他的经历时我很不能理解,第一部分我都是熬过去的。读第二部分——生活原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1、做任何事情都要着眼于现实

  2、要学会犯错,用于犯错,通过犯错?反思来实现进步

  3、人要成长必须要经历痛苦,痛苦代表着你在突破自己,这让我开始正视痛苦这一件事

  4、你不可能做出最好的决定,做一个决定做好的方法是找可信度高的人咨询,然后做出决定,这样做的决定往往是最好的。读第三部分工作原则,作者通过把自己公司的管理理念写出来了,我看到这一部分才太难了,里面很多理念我没接触过,很多事情我没经历过,我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在走神。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招聘人要找适合那个岗位的人,而不是跟自己很像的人

  总体来说这本书很不错,里面虽然很多东西都没接触过,但是通过书籍来提前接触,提前了解到对以后的帮助还是很大的,这本书我还会刷第二遍第三遍,通过实践来变成自己的东西

《原则》读后感9

  前段时间读书,偶然接触到这样一个观点,我们读书都是一个信息获得的过程,我们从书中理解作者的观点,有触动之后就会深思,进而汲取,然而这只是初级的阅读,而更高一层的阅读则是从作者的角度动身,思索假如是同样的话题,假设让我们自己写,应当怎么构思全文,然后对比自己的思路与作者的思路,这样的阅读则更能够收获别样的才智。 创新的原则,是选自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中的一篇文章,既然是谈原则,必定须要考虑一些边际条件,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而这个正是整篇文章的关键所在。现在看来,基于自己目前对创新原则的相识,与德老先生相比,是断不能思索如此全面。所以当我试着构思自己关于创新原则的文章时候,估计观点也都是一般大众都能够想到的层面,没有更深刻的见解。

  既然现在有机会接触到德鲁克《创新的原则》这一篇文章,自当全力思索其中的逻辑,将学问信息转化为个人才智。德老在开篇就告知我们他所分析的创新不是灵光乍现,不是缪斯垂青,是可以系统化探讨、发觉的创新一般原则。简洁总结为“五个要做”、“三个不要做”和“三个条件”。其中五个要做:彻底分析机遇、走出去、简洁、微小、领导地位;三个不要做:不要太困难,不要多样化,不要对将来;三个条件:工作、特长、市场。详细了解,可以阅读原文,这里不再赘述。

  创新的原则等同于飞机的航道,飞机假如平安的从动身地到目的地,就不能够随意的飞行。同样,当我们在系统化实践创新的过程中,创新从创意到成果,必需有原则的规范。其实对于创新,许多人都普遍认为只有专业化的'人才才能够胜任,以致于许多人在创新面前都望而却步。但当我们仔细分析创新的原则之后,反而突然发觉创新与一般工作无异,许多原则并不是创新独有的,也可以适应一般工作。换过来想,凡是能做好一般工作的人,也肯定能够胜任创新工作。

  德鲁克先生说:胜利的创新者都是相当保守的,他们不得不如此。他们不是“专注于冒险”,而是“专注于机会”。企业家创新精神不是冒险性格的体现,然而却有一个前提,就是遵从于创新原则。假如企业家希望创新可以一夜暴富,那就是冒险,但假如希望成为行业领导者,那就是专注机会;假如企业家希望创新可以在办公室苦思冥想就可以胜利,那就是冒险,但假如企业家走出去,多看、多问、多听,那就是感受创新可生长土壤;假如企业家希望的创新产品要特别困难,以呈现其超前性,那么就是忽视消费者接受实力的冒险,但假如基于简洁思路,那就是可实践的创新。

《原则》读后感10

  很早就听笑来老师说过瑞·达利欧的《原则》这本书,他说这是对他最有影响的一本书。但我记录的书单实在太多,根本读不过来,所以一直没读这本书。在听罗胖的跨年演讲的时候,我看到《得到》上这本书好像是打折销售,就抓住机会购买了电子版,但因为开始日更,还有些适应不了节奏,之前保持的阅读习惯也只好中断。

  直到这个周末,我完成了工作上一件重要的事情,才终于缓了一口气,加上看到007战友康大哥写读《原则》感想的文章,这才开始读这本《原则》。本来,我一般是看完书再写读后感,但这本《原则》深深地打动了我。今天看了《导言》以及《第一部分我的历程》的前半部分,等不及看完,就想和你先分享。

  1、首先打动我的是在导言里的一句话,“不管我一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在无知的情况下自己应该怎么做。”

  在无知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就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我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原则,并不断完善这些原则,做到“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在未知的时候知道如何去做。

  作者总结的第一条原则就是要独立思考:“你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如何行动?”这三个问题其实和这一段时间宁向东老师说的战略问题很相似。你想要什么,是一个愿景;事实是什么,是你面临的机会、威胁,你的`优势、劣势;如何行动,这是基于分析事实之后得出的具体行动计划。这些问题你必须独立思考,自己做出决定。

  2、其次打动我的是作者不一般的人生经历。

  他在8岁的时候就学会自己挣钱,有了自己可以独立支配的钱。12岁时用做球童的钱开始炒股,并幸运地赚到了一些钱,于是对股票买卖上瘾了。但这个阶段所形成的关于股票的知识其实都不太正确。在幼年的时候他的成绩并不出众,但是到大学之后,由于对学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他的成绩变好,并有幸进入了哈佛商学院。这点启示我们学一个感兴趣的专业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在18岁到30岁的这段时间,因为学到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学到的经验教训,加上一直以来的投资实践,他开始寻找一些投资的原则,并创造了一种研究经济规律的模型,从一些相关的事物中找到因果联系,建立决策模型,并用计算机程序模拟决策。这种方法日后就成了作者的标准做法,他创办的桥水,一直以来就以这种方式形成决策模型,并不断完善。他还创办了《每日观察》。因为很多客户打电话咨询他对市场的看法,他觉得接这些电话很费时,所以就创办了《每日观察》,将每天的想法写出来发给客户。这也迫使作者每天都进行研究和反思。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我现在做的公众号日更,也类似于这样的出发点,它迫使我每天都要学习并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我相信这一定会成为我20xx年里最好的决定。在30岁到33岁这段时间,作者对美国经济判断失误,导致损失惨重,他的人生陷入低谷。这个时候,作者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改变自己,勇敢地走出低谷。在34岁至45岁之间,作者开始走向真正的成功。他不断完善他的计算机决策模型系统,将自己用来做决策的标准换成计算机算法,用真实的历史数据进行测算,不断提升计算机和自己的决策程序。桥水也开始复兴。

  3、第三个打动我的地方是他对“拥有有意义的工作和人际关系”的追求。

  对作者而言,有意义的工作是指一项能全身心投入的使命,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指彼此深深地关心。作者将桥水的员工都当作家人看待,他们相亲相爱。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坦诚相待,直抒已见。而所有的人加入桥水,是想在一起弄明白一些事情,而不是为了薪水,他们共同为自己觉得最好的东西而奋斗。

  4、其实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待失败的态度。

  当作者经历了人生最惨重的失利之后,他已经付不起职员们的工资,桥水最终只剩下他自己,他甚至卖掉了他的车,向父亲借了4000美元,以此来维持生活。但他没有被击跨,而是深刻地分析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并开始客观地看待自己,做出改变。即使在经历了一败涂地之后,如果再次面对是“安全地留在原地过着普通的生活”还是“冒险穿越丛林,过着绝妙的生活”这一选择,作者依然会豪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他觉得他的问题是如何“穿越这片危险的丛林”而不在途中被杀死。

  作者甚至认为“回头来看,我的一败涂地是在我身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因为它让我变得谦逊,而我正需要谦逊来平衡我的进攻性”。这句话深深地打动着我,它让我思考,面对失败和挫折,我们正确的姿势永远应该是从中寻找原因、汲取教训,甚至心怀感恩,感恩我们至少还有时间去改变,然后做出改变。

  5、最后让我受到启示的一点是,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保持极度开明的心态。

  这其实也是作者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教训。要乐于听取不同意见,要勇于接受不同观点,甚至要努力去寻找那些与你观点不同的但又无比优秀的人,搞清楚他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观点。还要永远提醒自己一定还隐藏着某种未知的东西,所以不要急于下结论。

  以上就是我开始读《原则》的几点感受。接下来,我还会将阅读本书的一些感受与你分享,也希望你可以坐下来读一读这本书,将你的感受告诉我。

《原则》读后感11

  《原则》是20xx年的网红书,作者瑞达利欧是桥水基金创始人,白手起家,现在管理16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个人财富根据20xx年福布斯富豪榜是174亿美元(1110亿人民币)。《原则》一书是其个人生活工作的高度凝练总结,当你看的时候,能从书里面感受到了瑞达利欧强烈地想把他个人的智慧传达出来的迫切诚意。

  1、观点都是盲人摸象

  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相对合理,如盲人摸象。每个人的成长背景,性格偏好,知识结构,思维惯性,心态开放等是内化的差异;信息丰富度,立场利益,路径依赖,从众心理等是外化的差异;差异让我们每个人都是相对的“盲人”,差异是思维的原点。

  我的内化盲区是只有技术派的推演,线性思维,看问题必须符合逻辑。缺少金字塔式的降维升维逻辑,没有社会阶层演变的宏大视角和思辨能力。

  2、分歧都是思维原点差异

  有了分歧,以前是证明谁对谁错,盲人摸象那有绝对的对与错。现在是思考对方观点的思维原点,思维原点就是盲区,两个世界。

  思维原点的差异,对自己必须心态开放,要有壮士断腕,迷途知返的勇气颠覆。对别人要一分为二,最好不要道不同不相为谋,虽然改变太慢,但每个人都需要在痛苦中蜕变。求同存异是最好的关系,思维原点差异之外,逻辑过程是能力导致的,逻辑自恰的观点我都同意,和解,接受。

  3、每一次分歧都是一次颠覆机会

  每一次分歧都是拓展盲区和锻炼逻辑过程的机会。一个小案例,工作中遇到银行授信额度与提款额的差距较大这个问题,我的思维起点是why,探求为什么是这样,如何避免下次再犯。L君的思维起点是what和how,探求的是当下差距多大,如何弥补差距。

  我的立场是项目管理,思维原点是线性推导。他的立场是运营管理,思维原点是降维解决。但每个人的`逻辑过程都是合理的,自恰的,所以我们迅速化解分歧,甚至都没让分歧显化。

  4、不可调和的分歧靠可信度权重

  思维原点的差距固然存在,但总有的人看的多,看的全,历史上有过多次成功的案例。这些人就是可信度权重高的人。不是一人一票的民主,不是职位阶层的专制,而是可信度权重解决分歧。

  可信度权重思想来源于《原则》一书,五星推荐大家阅读。作者:杜仲

《原则》读后感12

  跟风读完了这本今年1月出版的畅销书。我之前很少看经管或投资类的书,所以对这类畅销书不是很感冒。但是这本书实在名气太大,各种赞美之词,所以忍不住就买来看了。还好这本98元的书物超所值。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的个人经历。第二部分是他分享的生活原则。第三部分是工作原则。我也就按照这个顺序说说自己的感想。

  一、个人经历

  先说说作者。我之前从来没有关注过投资这个领域,所以达利欧这个大咖还有桥水基金这个名字自己是第一次听说。看完这本书,对于他的经历最感兴趣的是他对中国的极大兴趣。他对中国非常有好感,他曾经让他的11岁儿子寄宿在北京的朋友家,独自在北京生活了一年。还有就是他对岐山书记不吝赞美之词。而且听说他现在每半年就来中国一次。他自己甚至开玩笑说上辈子可能是中国人。其次感兴趣的是桥水这个公司。从这本书看看来,桥水公司对于外界来说是一个有点神秘的公司,甚至是有点邪教感觉的公司。这可能是因为桥水奉行的企业文化和一般西方企业奉行的自由和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是相悖的。从本书的名字也可以看出来,达利欧以及他所建立的桥水基金是非常注重规则,相比起个性化,更注重所有人对于原则的绝对服从。他和桥水基金对原则的坚守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而是要记下来,甚至要用计算机把这些原则固化下来,而这些计算机固化下来的模型就是个人或者公司决策的依据。这种对于原则的绝对坚守造就了达利欧和桥水的成功。而他也在这本书里把他运用的原则公开分享出来。

  二、生活原则

  这部分我觉得是本书的最最精华的内容。就像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优秀的人都有些共性的品质,在这部分里,我认为达利欧就把这些优秀的品质总结出来,枚举出来。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些原则中选取出适合我们的,再按照他的方法建立自己的原则,一定会带来成长,让我们在朝向成功的路上更加顺畅。生活原则最重要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三个问题:你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如何实现你的目标?第一个问题是探究内在的过程,答案是你的梦想;第二个问题是探究外在的过程,答案是现实;第三个问题是探究方法的过程,答案是你的决心。所以梦想+现实+决心=成功。仔细想想,很多人没有成功是输在了现实和决心,所以这个世界多的是空想家。现实是自己的能力和拥有的资源,真正理解现实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认识到有些事是永远做不到的。不要过于被自己的梦想感动,而要真正认识到个人的局限以及对于失败的承认。决心,这里更多的是指一套方法,并按照这个方法执行下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有开放的'头脑,决心不是说固守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而是说拥有开放头脑,知道什么时候采用别人的决策。因为真正要坚定的目标是做出最优决策而不是你个人的决策。

  三、工作原则

  简单来说桥水基金的三大工作原则就是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创意择优。相对于生活原则的普适性,工作原则在中国公司中还是要有所取舍的。我当然喜欢这样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一个公开,透明,公开辩论,可信度评分的环境中工作。但是我觉得以现在中国的大部分企业的现实,很难应用这些工作原则。首先国企不适合。国企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就不能提供一个这样的环境,而且在人员素质和信息化能力方面还不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小公司可能也不适合,毕竟这样大规模原则应用对于一个快速反应的中小企业反而是一种负担。那像那些独角兽公司呢?可能是最适合移植这种文化的。但是我一直对于中国人本身文化里面的隐晦有一种担忧,即便是最年轻的新新人类是否能够容忍这种极度透明。因为要求他人求真和透明的同时也要把自己全部求真和透明。就像对所有的会议录音,单说这一原则,就不是所有人能接受的。不过,不论是哪种企业类型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借鉴这些规则,适度地制定自己的原则。

  四、总结

  这本《原则》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阅读起来也很过瘾。里面有许多干货,值得多看几遍。这本书适合各类人群阅读,可以作为成长类书籍,也可以作为日常心理学书籍,还可以当作管理圣经,人力资源经理在招聘和绩效管理的参考。里面提到的可信度评分方法相对于绩效评价或许更有价值。

《原则》读后感13

  听完了小强老师的对《原则》的第一次分享解读,题目叫作《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

  理解现实,接受现实,处理现实问题,既是务实的,也是美妙的。一个超级现实的人将帮助你明智地选择自己的梦想并实现它。

  可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超级现实的人呢?

  总结下来有三个方法,分别是设定胆大的目标、反直觉和痛苦+反思=进步。

  首先是设定胆大的目标,将这个远大目标指引自己。我们之所以没有成功,其实是我们经历的`失败不够大,有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

  每一次失败以后,通过复盘与总结,我们可以获得深刻的原则。

  人生过得很平淡,没有起伏与波澜,那么未来也就只是很平静的活着。

  因为有远大的目标,它会推动着我去做更多的事情,让它能够不断地进步和提升,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让自己走得更远。

  其次是反直觉。

  超级厉害的人一定是反直觉的人。他们会想着结果背后的结果。

  比如说自己跑步运动,有些人就不想运动了,觉得特别地累,就放弃了。但是少部分人则会想到放弃运动以后,减肥目标就达不到了,减肥计划完不成了,身体也会变得不好,所以就会去运动了。

  直觉本身就是很可怕的,遇到自己错误的事情,我们会下意识地给自己找借口来证明自己,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生活中有很多的应该。

  而超级现实的人非常地反过来的,有可能他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最后就是痛苦+反思=进步,这句话非常地经典。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但是每个人感受的深度却不一样,甚至有的人就像是橡皮人一样,感受不到痛苦和热情,没有一点起伏,生活也是挺无趣的,过一天算一天吧。

  痛苦是我们改变的原动力,而反思也是我们前进的路径,所以能够感受到真正的痛苦很重要。

  大多数人在痛苦时不愿反思,而一旦痛苦消失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所以他们难以通过反思得到教益。

  平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感受到痛苦,接受自身的弱点并积极改变,不断地进化,这样才不容易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保持超级现实的大脑,在时代中不断地进化,避免被社会淘汰。

《原则》读后感14

  仅从本书论,作者可说是一个激进的达尔文主义者——自然会走向整体的最优化,而不是个人的最优化不进化,就死亡生活根本不关心你喜欢什么……然而,其开宗明义之拥抱现实,应对现实确是生活之真谛。生活并非为取悦个体而存在,个体却必须在痛苦中反思、前进;现实可能并不如你想象中的温柔,但如果你不能直面承担、并正确决策、行动,那这本不温柔的现实,可能会对你更加残酷!

  当然,作者对五项抉择、创意择优等决策、管理方法也有其可取之处,但凭心而论,这些方法对管理者、员工之最根本要求——极度开放、极度透明,在当前之中国绝难做到!故作者本人最为看重之第二部分,我们中国读者却多无具体感受了。

  最后,借作者原话——与失败比起来,我对乏味和平庸的.恐惧要大的多——与君共勉。

《原则》读后感15

  《原则》这本书读完有一段时间了,一是自己有点懒,二是书的内容有点宏大,好像抓不到重点,所以拖了一周多的时间才写一些读书感受。

  作者是瑞·达利欧(RayDalio),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他出生于纽约长岛一个非常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26岁时在自己的两居室公寓内创办了桥水。经过42年的发展,桥水位列美国最重要的私营公司榜单第五位(《财富》杂志)。他入选《时代周刊》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跻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由于他独到的投资准则改变了基金业,美国CIO经理人杂志称其为“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

  1、内容梗概

  书的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业,创业失败,人生低谷,然后再次创业,得到回报;

  第二部分讲述生活中的原则;

  第三部分讲述工作中的原则。如果让我说整本书的`最大收获,我想结论是高效生活,高效工作,有效率、质量的过一生。

  2、大体感受

  对于生活,要独立思考,自己想要什么,现状是什么样的,然后如何去做呢。在思考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想要做到高效,要学会做最优抉择,评估和诊断现状,头脑开放的思考,在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要让人脑情绪部分控制我们,让我们有太多畏难情绪,进量去理性思考,理性看待困难,并且思考应对措施和改进。

  对于工作,

  一是打造宗教般的文化,透明开放,并且让员工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并且有意义的工作;

  二是工作流程化、机制化,并且在更高的层面去观察思考流程、机制,不断的反馈优化。

  对于工作部分,再分享三个小点:

  A.对于错误的态度。可以接受错误,不能接受一错再错,员工做一些事情,犯错误可以尽量避免,但总会发生的,如果不能容忍错误,会影响员工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但是如果是一错再错,那态度和聪明度都有问题。

  B.人各有所长,合理使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或者擅长的领域,要尽量标签化员工的擅长点和性格点,匹配合适的工作,并且对于岗位,建立匹配模型,让合适的人做最有效率;对于自己,也要认清自己不擅长的地方,遇到问题的时候,去请教那么在该领域擅长的人,而不是自己聊得来的人。

  C.建立反馈机制。反馈是最高效的进步方法。对于流程,要有反馈然后改进,反馈点可以来自于结果和目标的对比,深入分析,也可以看过程中的逻辑方法,修正;对于个人,要经常自我反思,没有反馈、思考的做事情,进步很慢,就好比,有100个数字,从1—100,我需要猜出来你选了哪个数字,如果没有反馈的化,可能是1次,也可能是100次,但是有反馈的话,2的7次方是128,那么1—7次就可以猜对,大大提高效率。

【《原则》读后感】相关文章:

《原则》读后感11-18

读书笔记《原则》10-23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_初中读后感03-23

《蜡烛》读后感12-31

呐喊读后感11-13

彷徨读后感12-06

《青鸟》读后感12-09

自律读后感10-10

《活法》的读后感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