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性的枷锁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
初看到书名,还以为是本艰涩难懂的哲学类书籍呢,哪知一翻开,立刻就被吸引了,《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作文。这本书很好看,而且不管你年龄大还是小,只要你 看了这本书,相信一定会引起你的思考,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那就是 人生无处不枷锁!
人生来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仔细想来,难道不灰心丧气吗?这部有点自传体的小说是英国作家威廉.萨姆赛特.毛姆的力作,毛姆描述了菲利普 从 八岁到三十多岁的生活历程,主人公菲利普遭遇了情感的枷锁、金钱的枷锁、宗教的枷锁等种种羁绊,他在摆脱这些羁绊时,受尽了灵魂的拷问,从他相信上帝到不信,他的跛足让他的人生受尽了冷嘲热讽,童年孤独而痛苦,上帝并没有给他治好跛足,成年后他疯狂的爱上了明明知道不值得爱不应该去爱的女子,他卑颜奴膝,丧失尊严的讨好该女子,陷入了情欲的深渊,他的理性在爱情面前毫无用处。万幸的是他坚守住了自己的目标 ,最终摆脱了枷锁,他常常思考,人的一生为什么总是受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所左右?他总结出了人生的.哲理,他说:生活毫无意义,人降生在这个世上,就是受苦受难,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也无足轻重,既然生活毫无意义,尘世也就无残忍可言,生活就像一块旧的波斯地毯,有许多的格局,每个人的格局都不同,幸福 和痛苦跟生活中出现的其他细节一样,不过是使人生格局更趋纷繁复杂,地毯的颜色布局更鲜艳别致罢了,读后感《《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作文》。
菲利普摆脱枷锁后,心灵获得了救赎,我喜欢这时的菲利普,这时的菲利普温和、自信,他不会在别人羞辱他的跛足时脸红难堪了,他亲切的同贫穷的男人、女人说话,对他们的生活认真的审视和同情,他心里时常洋溢着激情,他愉快的观察着人生,他的天空是太阳当照,光芒四射!读者看到最后也得到了慰藉,心情也舒畅起来,不再痛苦,心里洋溢满了脉脉的温情。这本书给我了启迪,给我了一剂面对生活烦恼的解药,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有努力多学习,提高个人的修养,才能对生活持有一份淡然 和安定!把握当下,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完成自己所想要的璀璨生活吧!要不然,还能怎样?哈哈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2
最近看了一本书 《人性的枷锁》,毛姆著。这本书并不像毛姆其他作品那样,主人公戴了一顶强大的光环,可以为了梦想牺牲一切,并获得世人难以触及的成功。这本书写的反而很平淡,主人公菲利普经历的事情我们常人也同样在经历。童年友情的破裂,长大后觉得自己某一方面特别厉害,去尝试后一无所获,从操家庭旧业,遇到曲折的爱情。菲利普的一生参杂了作者毛姆的一生,也是我们一生同样会经历到的。
人性的枷锁是什么?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人性的枷锁一个来自于人类自己本身,另一个来自于人类所处的环境。环境就包括了,家庭、社会、学校。
先讲来自于自身的人性枷锁,人生而为人,就会有七情六欲。那绑在主人公菲利普身上人性的枷锁是什么,是他的情欲。
在菲利普青春期的时候,遇到了几个让他动情的女子,一个是一见钟情的米尔德里德,一个是诺拉。米尔德里德是一个空有外表,没有思想的女子,他从头至尾都没有真正爱过菲利普,但是菲利普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为她折服。诺拉是个聪慧的女子,她深深爱着并鼓励着菲利普成长,包容他各种缺陷,但菲利普只是喜欢和她在一起的感觉,当米尔德里德一出现,他就把诺拉甩的远远的。菲利普内心很清楚,米尔德里德是一个没有品位,没有思想的人,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停的沦陷。直到他把他的朋友介绍给米尔德里德,米尔德里德和他的朋友跑了,菲利普依旧能包容这个给自己戴绿帽的女人。菲利普对待米尔德里德就像对待他自身的缺陷,坡足一样。他从小就很在意这个有残缺的脚,为了能拥有一个正常的脚,他曾在雪地里,穿着单薄的衣服,跪拜上帝能赐给他一个完整的脚,然而上帝什么都没有做,这令他很失望。米尔德里德就像菲利普他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美丽的梦一样,他努力的征服她,但是她就是不屈服。他自己明知道这是错的,令他痛苦,他还是选择犯错。
人性的.枷锁是什么,是钱欲。
菲利普在后来学医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做投资理财朋友,刚开始投第一笔钱的时候,菲利普只是想小试玩玩,刚好撞到时运好,投机取得一笔小钱。后来菲利普的欲望吞噬了他的理性,他并没有衡量自己所持有的资金如果全部输完,他怎么完成学业。他把全部钱都投资股票了,结果战败,全部存款都没了,他那段时间过得非常艰苦难熬。想继续完成学业,但没有钱。引用原文——钱就像人的第六感,没了它,别想把其他五感发挥到极致。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人生一半的可能性都会被堵死。做任何事情都担心自己得不偿失,绝不会为了一先令付出两先令的成本。有些人说贫穷是对艺术家最好的鞭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体会过贫穷的切肤之痛。他们不知道贫穷会让一个人变得刻薄,它会让你遭受无尽的羞辱,它会斩断你的翅膀,它会像癌症一样吞噬你的灵魂。
人性的枷锁,还来自于他的身边,他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
在家里,菲利普的家人希望菲利普能好好完成学业,然后当牧师,但是菲利普不愿意。面对养育自己成人的长辈,他十分坚定的和家人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去做了,却并没有像他想象那样简单,很多事都是未果而终。回来后家人开始怀疑他的各种决策和判断,但他并不遗憾用这些时间去尝试体验这些东西,这给他带来不一样的阅历。在学校,菲利普成绩非常好,老师对他寄予众望,他却选择放弃学业,追寻自己的梦。在社会,社会给群众的定义就是在合适的年龄安家立业,做好本职的工作回馈社会,养育好下一代,下一代再回馈社会。菲利普的梦本来是远走高飞,四处旅行,在小说的最后菲利普还是选择了和一位普通女子结婚生子,在小城里好好生活。菲利普一生不停地在对抗这些来自外界给与他的枷锁,追寻生命的意义,结局还是选择接受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接受平淡的日子和平淡的幸福。如文章开头菲利普的感悟“委身于庸常的幸福似乎就等于接受了自己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胜过千千万万种成功”。
贤士便将整个人类的历史浓缩成一句话:人降生于世,受苦受难,最终撒手人寰。生活没有意义,活着也没有目的。一个人降生与否,活着还是死了,都不重要。生命微不足道,死亡亦无足轻重。
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我们总会一次次触碰到自己人性的枷锁,不能因为枷锁,而害怕前行,更不能因为枷锁而束缚自己。人生的精彩就在于一次又一次,竭尽全力,尝试冲破枷锁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这样的经历都会让我们更完整。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3
喜欢上读书,才开始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妙,并感觉到自身精神上的成长。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过:“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但用他自身的眼睛观察,而且利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
这几天读完同事推荐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乍看厚厚的一本,八百多页,还怕会读不下去,没想到开始读后,竟再也不忍释卷。书中的文字,句句都似在写着自身的内心。我也因了作者的笔墨,将自身全然投入进了主人公菲利普的世界。
那些天每有所思,脑海里全是那跛足少年。当他虔诚地祈祷上帝治愈他的残疾时,为显示诚意他故意让自身吃苦,想象着自身被治愈后幸福快乐的样子,想象着原先嘲笑他的人是怎样目瞪口呆……此时,我真想去拥抱这个善良纯朴的少年,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吗?小时候,自身也曾因过于害羞,老是沉浸于自身的缺点,而不敢回答问题,不懂得与同学相处。尽管外表沉默寡言,内心却把自身想象成班里最棒的那位同学,甚至于暗地里模仿她的一言一行,整天如白日梦般遐思,还常常为自身想象出来的幸福吃吃傻笑。
少年菲利普不断遭人嘲弄,逐渐失却了孩提的天真,进而痛苦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哪个少年不是在自身的烦恼中成长起来的?“菲利普看了好多书,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念头,正由于他对书里讲的事理只是一知半解,这反倒为他的想象力开阔了驰骋的天地。在他痛苦的羞态背后,在他的心灵深处,某种东西却在逐渐成形,他迷迷糊糊地意识到了自身的个性。”
读书使人成长。作者在书中列了大量主人公在不同阶段读的书,这些书中的思想和他周围人物的思想都在影响着他。“一个人仿佛是一个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确实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正因为菲利普持续阅读的习惯,才使他能一次次突破枷锁,获得人生意义上的自由。
阅读中,我分明觉出菲利普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恍惚有自身的影子。我也曾有他遇到过的迷茫,而我却不知道如何处理。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就是读书与沉思让菲利普掌控了自身的生活。他对朋友的选择,他的求学之路,他对神学的思考……他不顾伯父反对,远赴德国求学;后来到伦敦成为一名会计学徒,因为厌倦了枯燥的生活,很快他又转到巴黎学习绘画。意识到自身在艺术上资质平平,不会有所建树,后来他决定去伦敦学医。书中最吸引人的,是菲利普在面对生活抉择时的反思,其中落魄诗人克朗肖对他影响最大。“克朗肖”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虽然他后来的物质生活有些悲惨,但我非常欣赏他身上的落泊文才和旷达的哲学思维。
菲利普的朋友阿特尔涅对我触动也较大,尤其是他的择妻观。他自身多才多艺,可是却离开与他同样有才华的前妻,选择与一个朴实能干的女仆生活在一起。他共有九个孩子,过着真实而平凡的幸福生活。他的很多思想都影响到菲利普。
主人公对米尔德丽德的爱情可能最令读者难以理解。他怎么会爱上一个如此自私自利甚至无耻的女人?菲利普也认识到了她的真面目,但还是一次次无奈地感到:他不能不爱这个女人。他清楚这种痛苦只有等到他死时才能消失。在这场爱情的追逐中,菲利浦丧失了独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严,还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财产。“世界上最大的折磨莫过于在爱的同时又带着藐视了”……反思自身,是否也曾用类似病态的精神折磨过自身?因不甘失去的一些东西,特别是曾经投入过的感情,即使已经明了是错的,却仍在主观意识里寄希望那是永远美好的存在。也许这就是人性无法突破的枷锁。
很多人读书过于看重实用性、目的性,而最终面对茫茫书海无所措手。实际上,读书是为了自身永远的成长。“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既定的目标,你就没办法发现在这个目标范围外,更广阔的可能性是什么”。看起来没什么用处的书,或许会给你的未来早早保留一个超越自身的机会。书是不分国家与年代的,因为不管哪个国家的人性都是相通的,历史也是相似的。当你在成长中遇到困惑时,或许古今中外的某本书里早已告诉你解决问题的答案。
傅雷曾提到过一本书对他的影响。一开始他因为情绪波动,“神经亦复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后偶然读到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
由此可见,通过读书治愈人生各种疑难杂症,的确不失为一不错途径。只要你还想成长,读书就不会晚。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4
为了省几个Money,我就在手机上阅读书籍,少了纸质书籍随意翻阅,看看插图的便利条件,四五天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合上书以后,几天来书中阐述的生活观、价值观久久不能让我平静。
菲利普在人生道路上的困苦和抉择给了我很多启示。
他和米尔德丽德的那段感情,很多人都觉得那并不是爱,而只是在情欲影响下的冲动。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那是爱,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爱而已。在我看来,他如果不是真正爱她,不可能做到在她和自己的好友勾搭上时还出资让他们一起出去潇洒,不会在她一次次无情地伤害自己之后依然伸出援助之手。若说只是为了情欲,那他后来已经对她的身体完全失去了兴趣,纵然她百般暗示和勾引也不为所动,这显然不是情欲所能解释的。更何况毛姆在《刀锋》里已经明确说过:“爱没有情欲就不是爱,而是别的东西;而且情欲并不是由于得到满足,而是由于阻挠变得强烈。”这是不是也可以解释,菲利普最开始的情欲也是因为爱而建立起来的呢?
菲利普最终在莎莉那里获得了真正的爱情。他为了她而甘愿放弃深植于意识中的环游世界的梦想,为了她而甘愿在一个小村庄里行医终老,虽然他不确定自己到底是不是爱她,但是却知道自己对妻子、爱情、家庭的渴望已经超越了其他,他愿意为了她而停留下来。
小说的结尾比我预想的要好,原以为他也要自杀呢,可见,作家毛姆还是给读者希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都在思考这一生,当我们身边的生活充满荒谬时,我们该如何抉择?一些人选择了默默忍受,一些人选择了勇敢挣脱。而菲利普恰恰是选择后者的人。虽然他每次的.选择单从结果上来看不怎么高明,但我觉的这才真实的人生。不是所有人只要坚定理想,幸福就一定能实现。其实谁能说自己的人生就是最正确的道路?但明明有些人知道了错误却死不悔改,以至堕落沉沦。很多人就像菲利普一样去努力寻找人生的意义,可正如小说中说的:“人生就如同一条绚丽的波斯地毯,外表华丽,其实毫无意义。”是的,谁能告诉人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给穷苦的穷人看病,走危险的夜路,到阿特尔涅一家的农场中真真切切地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 我想生活就是如此真实。
小说给我的最大启示是不要惧怕改变和选择,原来可能是金科玉律,现在觉得荒谬时就要勇敢抛弃。人生最重要的是以一个怎样的心态面对未来,无论现在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知道往哪里走后,请前行。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5
4.13就读完了,谈不上有多少感慨,结局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平凡”,因了这个书名,本以为会有些不同寻常。看这本书时,状态差得要命,转眼快过去三个月,谈不上恢复以往的活力,但回了家,心里没有害怕的感觉了。
人生,总会遇到一些问题,你料不到、逃不了,甚至放不下。有些事儿,明明知道不值得去计较,但是,你让情绪这东西强大起来,那便身不由己,或许生存还是毁灭就真成了一个问题。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皆悲。
人这一生太多可能性了,菲利普可能做牧师、会计、画家、医生、小职员,太多机遇巧合,谁也看不到未来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不安于长辈安排,随心去尝试一切想尝试,职业即事业,无所谓大小,但这关乎热情,对生命价值实现的'热情。
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越长大越发现,有些人进走你的生命,陪伴着走过一段风景后不知不觉没了音信,而又有些人从不相识到相知相惜,朋友,永远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色彩。还有些人,能把你的生活弄得不知所措。“事隔经年,我将如何致你,以眼泪,以沉默”。爱情里面,各自放过吧,能不纠缠就放手,计较太多,容易失去一起发现美好的乐趣。遇到能心生喜欢的人,都是幸运,唯愿君安。还没遇到的,总会遇到的。
人性的枷锁,是世事难料,是心有执念。无论如何,无愧于心就好。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6
毛姆的小说《人性的枷锁》讲的是主人公菲利普从幼年到三十岁这段时间的成长经历。
这二十多年间他不断打破生活中的枷锁,最终过上一种内心自由的生活。
01
枷锁一:宗教信仰
母亲去世以后,菲利普成了孤儿,被送到当神父的伯伯家寄养。
在伯伯家长大的他,从小就被寄希望于,以后能从事神职工作。加上英国本身就是宗教国家,他也很难不被宗教所影响。
因为天生跛足,受尽屈辱,所以他一心期望上帝能让他痊愈,在做了很多的努力之后,他还是没能如愿。
这件事让他对宗教开始失望,但还没到完全失望的地步。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到身边的神父并没有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反而比普通人还要无聊和堕落。特别是自己的伯伯,他自私愚蠢反而宣称在传播真理,这些都让菲利普决定放弃从事神职的机会,转而前往德国的海德堡学习德语。
在德国,与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接触,让他看清:他并不会因为放弃信仰英国国教而遭到上帝的惩罚,实际上他根本不需要信仰任何宗教而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和充实。
打破宗教信仰的枷锁以后,他感到心神自由,他成了自己的主人,再也不用考虑有没有履行上帝给他的职责,他只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讽刺的是,当他决定彻底放弃信奉英国国教之后,反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行为准则,那就是爱和真诚。
在中国,虽然没有宗教文化,但是我们有父母文化。
我们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一定要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长大了要报答父母,孝顺父母。因为父母都是为了我们好,也为我们付出了所有。
这种思想就像宗教思想一样,虽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错,但是盲从,会让他们变成束缚我们的枷锁。这种枷锁不仅容易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容易让父母不去学习和成长。
希望我们都能像菲利普一样,在生活中不断地经历和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这种经过察觉和反思的信仰,不仅不会违背社会约定俗成的信仰本质,反而会在更高层次上,与他们达成一致。
02
枷锁二:事业上的定性
在放弃从事神职工作的机会以后,菲利普去海德堡学习了一年德语,然后去伦敦的会计事务所做学徒,准备从事会计工作,最后却因受不了办公室一成不变的生活而中途放弃。
后来又去法国学画画,在认清自己最终也只能是二流画家以后,又毅然放弃学画,这无疑让伯伯对他打击讽刺,说他没有定性。
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相信虽然一直在不停换方向,但经历过的事情终将成为自己的一种所得。
最后选择学医,从事父亲生前的工作,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他喜欢在行医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观察他们,并对世间百态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很多人戴着父母文化的枷锁,所以在事业上也难免会被其禁锢。
虽然我们已经长大到不用靠父母来生活,但因为小时候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家庭,学校和社会也不鼓励个体对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所以长大后的我们,当被社会现实所困时,很难再去做出进一步的试探和选择。
而菲利普的幸运就在,虽然一直面对伯伯的质疑,但因为是寄养,伯伯也不好强迫他做决定。当然菲利普也为自己不断试探付出了很多代价,比如后来在读医学院时,穷到留宿街头,吃不上饱饭。
他这种宁愿不断面对挑战和质疑,也要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的态度不仅给了我们希望,也激励我们跟随自己的心去走。无论什么境遇,都会成为丰盈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03
枷锁三:爱情
作者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来写菲利普的爱情“遭遇”。
他在学医期间认识了餐馆服务员米尔德里德,并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她。
虽然菲利普一直能清醒地看到米尔德里德身上所有的缺点并在后面的相处中不断被她利用然后抛弃,但是菲利普就是很难摆脱爱情的魔咒。
最后的最后,菲利普心还是会痛,但爱的枷锁已经不能将他捆绑。
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爱的人终成眷属,但几乎所有人都在爱里吃过苦。
这种苦,是爱情的美丽肥皂泡不断破灭过程中,我们喝下的肥皂水。
就像菲利普,他至始至终爱的都不是米尔德里德本人,而是他心中对于美好爱情的最初幻想。
这种幻想让他看不到米尔德里德真实面,而现实逼迫他不得不去看的时候,他就只能不断地痛苦,不断地绝望。
最终现实的苦楚足够多,多到可以让他清醒地看到米尔德里德跟他之间,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像菲利普这样“倒霉”遇到一个性格和人品都严重有缺陷的人,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都不会找到完全符合我们心意的另一半。
如果我们一直希望通过另一半来过上内心充实而幸福的生活,那无疑是要走向地狱之门的。因为我们会不断地在痛苦中看清现实:没有任何人可以让另一个人内心充实而幸福,除了这个人自己。
04
枷锁四:跛足
从菲利普开始上学起,他就不断因为自己的天生跛足被人笑话,因此跛足也成了他最大的痛处。从小到大,只要别人和他有争执,就一定会拿这个来刺痛他。
菲利普在一次次的被羞辱之后,终于发现自己的.跛足不是别人之所以会挖苦他的原因,那些挖苦之人心中的恐慌,不满和没有安全感才是他们之所以会挖坑别人的真正原因。
相比之下,身体天生的残疾并没有比别人心中此时的黑暗更邪恶。
我们也许不会像菲利普这样有身体缺陷,但却可能有不愿被提及的痛楚。可能是某段没有努力的时光,其他家人身上的难处,或是年少无知的某段黑历史。
无论是身体的缺陷或不同之处,还是做过的某件错事,它们都会跟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独一无二生命的证明。当我们苦恼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也许我们可以像菲利普一样问一句,到底是我们本身有什么错,还是评价方自己在跟自己的心魔在抗争。
小说的结尾,菲利普摆脱了宗教,事业和爱情给他的枷锁,过上了一种自我实现的生活。
但是在我看来,人性的枷锁并没有就此完全解开。新的生活里他还会遇到新的枷锁,当然也会有新的解锁过程。
因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解开枷锁的过程中度过。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7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小说。初识毛姆,缘于《月亮与六便士》,读罢,掩卷长思,月亮代表完美的理想,六便士代表骨感的现实,我们仰望高高月亮时,总会忽视脚底下的六便士;我们追求六便士时,又总会忘了纯洁的月亮。月亮与六便士,无论想要什么都是你的选择,我们均有选择的权利。处于混沌中的人们,难以两全,追求“六便士”的同时炫耀是在追求“月亮”。
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是探讨理想与现实的话,而《人性的枷锁》便是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跟着菲利普,我们看见了束缚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有形无形的枷锁,最终寻得出路还是困顿其中,我想毛姆的作品为我们点亮了一盏黑暗中的明灯。
主人公菲利普先生一生都在与枷锁作斗争。从小残疾的他敏感而自卑,但他有一个很好的出身,父母虽然去世的早,但给他留下了一笔不小的财产,他可以自由去选择他的学业,做自身喜欢做的事情。他用善良和真诚,收获了友谊和爱情,自卑的枷锁也荡然无存。成年后,情欲又给他带来枷锁,他不断挣扎在情欲的枷锁里,经历了那多事之后,他想明白了一切。在追求理想的途中,他又面临了抉择,是爱情和家庭?还是周游世界,探索人生?最后他选择了家庭。
不难看出,这里的枷锁是指生理上的残疾,情欲的难以控制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艰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和菲利普一样,只不过我们没有毛姆的文笔,难以用文字书写自身的.不甘和挣扎,只能活在麻木的生活里。因此,某种意义上,毛姆将我们的生存状态在很久以前就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再读毛姆,可以更加认真的审视自身,寻找更适合自身的方向,早日摆脱枷锁。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寻找到那个自身,我们都曾为自身身上的某些缺点而自、和痛苦,或为生活的艰辛而丧失信心,那是真实的自身,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敏感情绪。我们要做的是打破命运的安排,努力去寻梦,坚持到底,领悟人生的真谛。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8
历时一个月,断断续续读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并没有规定每天投入多少阅读时间,而是在思绪不清、无法继续完成手头比较重要的任务时,翻开读上一会儿。也正是这样毫无计划的间断式阅读,使我有时间在接受下一个情节时思考菲利普人生的各个阶段。坦白说,看到“全文完”时,松了口气,终于结束了,并不是篇幅长短导致的疲倦,而是跟随者菲利普的半生,体会他所体会,感悟穷困潦倒且无希望兜兜转转的生活,太煎熬了,我甚至都惶恐,阅读下一章时,菲利普会不会饿死在他躺过的街头,再也没法品读他糟糕的人生境遇。
事实证明,主人公永远带有主角光环,这倒不是去讽刺最后的结局,当看到菲利普能融入家庭采摘,能顺心顺意的不考虑钱财这般“绅士”所摒弃不谈的身外之物,能确定自己的心意不再困死在那个皮肤发青、身材丝毫没有丰裕触感的“骗子”身边,还是有种乌云撤离,看到久违的阳光的舒畅。
作者塑造的“菲利普”并不是我喜欢的人物形象,怯弱甚至有些许自私,执拗且放不下自尊心,甚至于,当他期待伯伯早点逝世而继承家产以摆脱日复一日设计服装手稿,在七八月份夏日整天浸湿在咸臭的汗水中,看到这里我再不能因其身体缺陷而保留一丝怜悯。期待着不知何时才能改变困境的他人之物,而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现状,只能做一位凄惨的白日梦想家。
即便如此,菲利普的思考也造成了不小的触动,他对“生命是什么”、“存在的意义”的思考,促使我同样去思考活着的'意义与价值。读书笔记m生命是什么,也就是从有到无的过程,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过程。从最初拥有生命的那刻起,到拥有财富、感情、家人以及一切,再到最后两袖清风躺在病床上,记忆里最后只留下亲人的眼泪,再也没有其他。
既然如此,存在或者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当然有,它虽是过程,但对于每一位襁褓中的婴儿甚至是当下的我们来讲,都是未知的过程,我们都无法预测会遇见谁,过着怎样的生活,风餐露宿还是金碧辉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拿着唯一一把钥匙,对应着独一为二的人生之门,打开它,相当于解下你自身的枷锁,拥抱未来。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9
读完《人性的枷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波斯地毯”波斯地毯既是地毯也是隐喻,文中首次出现了克郎肖跟菲利普的对话,克朗肖就为了菲利普明白人生的意义,专门送了一块波斯地毯给菲利普。
好的小说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好的小说就是接近生活。那么我为什么读这本小说呢?因为它很出名,是一部名著。然而,往往这样的小说出读者却是无趣的,无趣到不能保证自己是否可以能够完整的把它读完。因为他会写一个人的外观,写一件衣服,或者写一餐饭,十分详尽。可是只要你坚持读下去你却会慢慢的爱上它。
是的,就是爱上了他的真实与平淡。很多世界名著都是这样,描写的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冗长而朴实的语句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变迁,和我们一样也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我们就是在这平常而又平淡的生活中度过一生。
如果一个人没有天分还要不要坚持呢?书中似乎建议我们放弃。我们不是天才,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内也成不了那个顶尖人物,你该怎么做?是尽快停步改投他行,还是继续坚持?
勤奋而努力却没有天分的普莱斯的自杀似乎是作者在建议我们放弃,就连我们的主人公菲利普最终也放弃了绘画这条人生路。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这样几个阶段;接受父母的普通,接受自己的普通,接受孩子的普通,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只是个普通人。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一天天让自己过好,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书中诺拉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是善解人意的恋人。但是,往往这样的人却不被我们珍惜。诺拉独立而坚强,对菲利普的爱平等而体贴,诺拉就像我们很多人都曾轻易失去的那个人。
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或许你需要一块波斯地毯来告诉你答案。每个人对生命都有不同的解释与态度,作者残忍的告诉我们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又大但的让主人公菲利普选择放弃周游世界的梦想而勇敢的接受平淡的家庭生活。是环游世界更能实现人生的意义还是娶妻生子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两者都没意义?我以为生命的意义在书里,可是翻了一大堆的书也没找到满意的答案。我以为生命的意义在亲情,友情,家庭里,但他们告诉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路而不是我的路。也根本不想照做。现在有很多人终日而思,四处寻找,对人生的终极问题并不能得出确切答案。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只能他自己去找,就像克朗肖所提到的波斯地毯。我们经历的生命过程就像在织一张波斯地毯,有人织出了绚丽多彩,有人织出了杂乱无章,生命的意义就在这张地毯中,你织出什么样子,就代表什么意义。但无论如何,你最好把它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谈人生的意义,我有时也怀疑这文学的意义,它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就拿我自己整天写的这些文字来说,它没有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明确的作用和实际意义,或许写作和阅读就是它本身,并不为某个人而存在,它的意义也只是取决于写作和阅读他的人。
既然人性的枷锁永远都在,那不妨大胆一点。就像毛姆表达的一样:“人生既已如此颠簸可怖,知道它没有意义反而使人鼓足勇气、大胆面对。”我们一生所寻找的,其实都是配得上自己的东西。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0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小说。在假期的时候我读完了这本书。现在觉得还有很深的感慨。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人性的枷锁》是毛姆有自传性质的经典作品,主人公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纪被送去伯父家寄养。作为神父的伯父对小菲利普并没有感情,而且他特别自私冷漠,造成了这个早熟的孩子愈加敏感害羞的个性。
菲利普最开始是陪朋友邓斯福德去追求伦敦国会街上点心店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他对这个“瘦长的个子,狭窄的臀部,胸部平坦坦的像个男孩”的女人第一印象就不好:“要在巴黎,谁也不会瞧她一眼”。不但如此,这女人还浅薄刻薄得要命,一副千金小姐般故作高傲的派头实在惹人讨厌。
但正因为她对菲利普那爱答不理的傲慢态度严重伤害了菲利普敏感的自尊心,这从厌恶开始的感情在纠结抑郁中竟慢慢演化为了想念。不但如此,随着米尔德丽德每一次对菲利普的`玩弄、欺骗、侮辱的加深,菲利普那种必须获取芳心的欲望反而愈加强烈,到最后竟然发展到出钱给米尔德丽德和露水情人度假寻欢的地步。
菲利普独自一人在德国求学时,他日益增长的见识让他觉察到,异教徒信奉自身宗教的虔诚程度,并不下于英国国教徒。研究神学的大学生维克斯向他揭示出,“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信仰”,“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形象来塑造神祗的”。
菲利普的人生道路并不顺畅,他进行了很多尝试经历了不少痛苦才逐渐解除了宗教、学历、爱情、友谊、世人眼光、个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诸在人一生中的种种枷锁,获得心灵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1
菲利普的很多经历、思考和探索让我深深产生共鸣,也曾经因为模模糊糊的喜爱抛下一切只身前往陌生的城市,从头开始学习新的技能;也曾理智思考果断放弃现状修正曾经的选择;也曾把冷漠当作隐匿自己敏感脆弱的保护色;也思考过宗教和道德约束对人思想行为的'指引;也曾深受他人的影响后来慢慢思考沉淀出自己的人生观;也一直在探寻人生的意义,毛姆的答案我接受,毫无意义地随机绘图、最后一刻才能看到完整的图案,只是并不觉得很满意。
其他人物也十分鲜活。菲利普男性友人性格迥异但群像共性显著,有些对话蛮有意思,有些对话简直像极了生活中盅两酒下肚上天入地无所不知夸夸其谈的一类(男)人。相比之下女性友人要有趣一些。和米尔德里德的反复纠缠气得我直上头,恨不得一目二十行赶紧跳过去。
可能对于平时害羞自卑的他来说,这种难以自持的热烈情感让他爱昏了头。放下尊严卑微讨好依然求不来她的爱,反而越陷越深。他圣洁化了自己对她的爱,而不是米尔德里德本身,她的种种缺点仍然清晰可见,但是菲利普醉心于这股激情无法自拔,所以才急于求得她的爱与陪伴而不是遵从本能地占有其身吧。
这版的翻译也非常顺,好几处把我逗得笑出声来,忍不住想要去看看原著和翻译哪个更精彩。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2
几度秋意浓,最是桂花香。八月如诗,九月如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终是光阴的白描。山溪潺潺,湖氤袅袅,更是岁月的风景。枯落时节,于书中与美好不期而遇。
《人性的枷锁》讲述了一个男人的成长史。青年时期的菲利普看的让人极其气愤。学习没有恒心,事业一事无成,感情上犹豫不决。职业从牧师、会计事务所、绘画到医生,每个职业的开端都是满腔热情,最终都是无疾而终,也只有医生是坚持到最后的。但这些经历终成为他人生宝贵的财富。经过时间打磨、历练,最终完成思想的蜕变,勾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地毯。
我们好像都能在菲利普身上找到自己特定时间段的影子,或焦躁暴怒,或沉稳冷静,或举棋不定,或成熟蜕变。你是菲利普,我也是,每个人都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对未来人生充满憧憬,现实无情,幻想破灭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从身体和心灵上悦纳自己,努力融入环境,收拾行装,再次前行,一路摸爬滚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能力不断提升,心智不断成熟。再回首,一路都是风景。尊重每个年龄阶段的特征,这就是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这也是转瞬即逝的美好。
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一块地毯,用什么样的色彩,钩织出来什么样的图案,都是自己决定,可能是绚烂的,也可能是凌乱的,全凭自己决定。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受和思想,编织出规律、繁复、斑斓、美丽的花纹。
历经岁月的淬炼,笑看风云起,纵花随流水。愿我们都能与美好不期而遇,编织出独特的人生“地毯”!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3
大学毕业到现在就业工作得清闲空档期如约而至了,在假期的头两天鼓起勇气翻开老家还未拜读的毛姆的《人性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877页,64万字,很久没读过这么长的小说了。感谢毛姆,这一次仍然没让我失望。
《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已经像是身边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了,他迷茫、懦弱、敏感、犯贱,而且还是个跛子,最后本来可以诗与远方,却选择了结婚生子踏踏实实过日子,这下大家满足了吧?不知道这是不是毛姆笔下唯一的一次宽恕,让主角选择了凡人普遍接受的幸福人生。
故事从1885年的伦敦开始,菲利普9岁的那一年里失去了双亲。Philip的父亲是一位年轻出色的外科医生,家境殷实,但却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败血症去世,他的母亲当时正怀着身孕,可能由于丈夫去世这突然的打击加上分娩的痛苦,也在六个月后散手人寰,Philip的弟弟也没能活下来,就这样主角变成了孤儿,还是一个一只脚是畸形足的孤儿。
菲利普的伯父收养了他,这是一个刻板冷漠的牧师家庭,好在Philip的伯母对他视如己出,更幸运的是他在这里“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习惯——阅读的习惯”,从而减轻了许多抑郁和忧伤。不久,菲利普被送进了特尔坎布瑞的皇家公学,这里是专为培养神职人员的寄宿学校,Philip的伯父希望他能在那里一直呆到18岁,然后去牛津大学,最后成为一个牧师,皈依上帝。在学校里,菲利普因为他的畸形足饱受同学、朋友甚至老师的嘲笑和侮辱,在虔诚地祈求上帝施与神迹后也未能应验,让他开始对宗教产生了最初的怀疑。
在学校呆到快18岁时受一个同学的影响,菲利普决心一个人去德国,因为他已经对宗教体制下的皇家公学深恶痛绝,虽然他的成绩足以让他顺利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但是那成为神父的未来还是令他感到厌烦。这是菲利普第一次自己选择放弃。
在德国海德堡度过的短短3个月里,菲利普结识了好几个喜欢谈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朋友,促成了他思想的开蒙,“我完全不懂人们为什么一定要信仰上帝”。放弃了宗教信仰的菲利普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宗教是他解开的第一套人生的枷锁。
回到英国的牧师公馆后,菲利普与一个大他很多岁的女人(估计应该大15岁左右)威尔金森小姐偷尝了禁果,但这一切并非出于爱情,而是青春期的性冲动和对异性的好奇吧。这段感情随着菲利普来到伦敦学习会计学就无疾而终了。菲利普是听从伯父伯母的意见想试着成为一名皇家会计师的,但事实证明他并不擅长数学,从事会计的工作让他感到痛苦,于是一年之后,菲利普第二次选择放弃学习会计。他对自己的绘画天赋产生了自信,决心去巴黎学艺术。
不顾伯父的反对,拿着伯母的资助,菲利普开始了第二段求学经历,这次学的是绘画,持续了2年。在巴黎的绘画学校里,一个叫普莱斯的小姐逐渐爱上了菲利普,但她相貌平平而且邋里邋遢,所以并没有引起菲利普的注意。在巴黎,菲利普看到了太多为了追求艺术穷困潦倒最终一事无成的人,开始反思自己付出所有最后也最多是个二流画家是否值得。而普莱斯小姐的自杀给了菲利普极大的震动,因为她学画所付出的努力无人能及,但却画不出一幅让人满意的作品,那么这坚持又有什么意义?菲利普决定放弃学画,这是第三次选择放弃,决定回伦敦像他父亲一样,尝试成为一名医生。
22岁的菲利普进入伦敦圣鲁克学院开始学医,在此期间他经历了人生中最疯狂的爱情,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餐厅服务员—米尔德瑞德。这段感情中我们的男主角只能用犯贱两个字来形容,放弃了所有的自尊、毫无理智。米尔德瑞德前后三次背叛了他,第一次跟一个叫米勒的德国已婚中年人同居,还给人家生了个女儿。这期间一个叫诺拉的女子爱上了菲利普,可以说用她的柔情和体贴治愈了失恋的菲利普,但米尔德瑞德一回来菲利普原谅了她,薄情寡义地抛弃了诺拉,还帮忙一块养米尔德瑞德的私生子;第二次米尔德瑞德跟菲利普最好的朋友格瑞菲斯跑了,菲利普给人家私奔提供路费,希望米尔德瑞德疯够了能回心转意;第三次米尔德瑞德毁灭了他所有的家当,而当菲利普碰到街头凄惨的米尔德瑞德时仍然斩不断自己和她的联系。还好这时菲利普已经没什么钱了,他投资股票赔光了所有的财产,自己的学医生涯都继续不下去了,沦落在商场当巡视员,幸亏遇见了艾瑟里一家给了他急需的帮助。这段落魄的经历让菲利普大彻大悟了人生的意义,当他伯父去世后得到遗产完成学业的菲利普本来可以完成他环游世界的理想时,我们的男主第四次放弃了理想,选择与艾瑟里的女儿萨莉在一起,过结婚生子这种平凡幸福的人生。
我读的这个版本一共八百多页,说实话前面700页很难读,感觉色调很昏暗,接连不断的压抑、纠结、折磨、痛苦。在748页菲利普穷困潦倒时走进了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布满墓碑的房间,整本书的精神力量都集中在以后的3页当中,顿悟了的菲利普打开了所有人生的枷锁—宗教、信仰、爱情、理想还有自我。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把生命放到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去思考,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放到浩渺无垠的宇宙中去思考,人生本无意义。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当你参透了这一点,注意这绝对不是消极的人生观,恰恰相反。追逐你认为的幸福与品尝实实在在痛苦同样没有意义,认同了这一点你会发现对挫折、对痛苦有了新的感受,似乎能从上帝视角,也就是第三方视角去看待自己生活中经历的种种不如意,然后一笑而过,那种感觉无比轻松。人生既然毫无意义,那么就不应该被任何枷锁囚禁,只遵从自己的本心快乐生活就够了,如果日子让你快乐充实暖,那就一如既往地过下去,如果日子让你空虚寂寞冷,那就剖析一下自己做出改变,也许就是这么简单......
《人性的枷锁》让我产生了许多自己生活中的共鸣,现在的我们都迷茫、冲动、多愁善感。曾经有人问我:大学时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是找到能让自己从心底里感到快乐的事,值得一生从事的事。青春就是用来不断尝试新事物的,因为“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没有时间资本再去重复菲利普那样“尝试—努力—悔恨—放弃—再尝试”的人生循环了。为了梦想拼尽全力无疑是值得推崇的,但是拼搏过后放弃梦想的人也是需要莫大勇气的。但这一切,需要你在为每一个梦想拼搏的过程中都倾尽全力,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华丽转身的时候对自己说:我努力过,我不后悔。人生本无意义,好的与坏的结果都是浮云,留下的,只有一次次付出过后,只属于你自己的人生图案。
淡化过去,活在当下,享受过程,忽视结果。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宋·辛弃疾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4
看完《面纱》迫不及待下单了毛姆这本书。本书有点厚,所用时间也较长。看书名会以为是类似卡耐基人性的弱点那样的励志文,其实是毛姆自传体小说,也可以说是他将事实与虚构相结合,来谈谈对人生的看法的一本书。书名初始为《斯蒂芬·凯利的艺术人生》,无人问津;多年后,毛姆本人声名鹊起,开始重新撰写并拟取名《美自灰烬出》,因和别人作品重名,最后改为《人性的枷锁》,慢慢备受关注、畅销起来。
他在书中刻画了一个拥有跛脚缺陷的不完美男人的自卑与自负,对自身天赋慢慢挖掘和不断尝试过程中所遇到的失败与成功,从激情澎湃到顺其自然的爱情中尝到的苦涩与甜蜜,贯穿始终的,当是主人翁菲利普这个普通人从平凡人生的挫折无常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获得的成长与成熟。他的时间好像特别经用,或者说作者很长寿吧,好像比身边别人发生更多事,经历更丰富,触角更灵敏,所以能精准的描述出菲利普敏感的内心世界。
主人翁菲利普整个人生始终在追问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年轻时,与克朗肖对话中,他得到了波斯地毯的比喻,克朗肖说人生的意义都在这地毯里,说人生遇到的事不管幸与不幸,都是构成地毯上图案的一部分。而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依然无解,“除非是自己找到答案,否则毫无意义”。说了等于没说,带着这样的问题和对未来的憧憬,他慢慢经历,当形影不离好得像同性恋一样的朋友接连远去,当毅然退学热血追寻绘画天赋却不得不承认自己不过和很多你我一样是个平庸之辈,当让自己魂牵梦绕、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她看的米尔德利德终变成令自己恶心厌弃样子,当父母所留钱财本可以衣食无忧却让自己挥霍一空到甚至去当流浪汉食不果腹睡公园,可能在此时,菲利普才发现自己的命运不过是在社会洪流裹挟中前进,毕竟人就是社会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你该怎么做,接受如何教育,获取如何信息,遵循如何规则,“到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好像被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但是又无可奈何。
但是就该像枷锁投降吗?菲利普最大的梦想就是完成医学学业后,去当船医,可以跟着船只航行,去全世界旅行。最后的最后,当机会摆在面前就差临门一脚了,他却选择了放弃这个梦想,即使身边的姑娘并没有怀孕,愿意给他自由,菲利普却选择了留下来,陪着她,一起过这平凡又普通的琐碎日子。
看到这里我甚至有点失望,这不就是投降了吗?我还期待神秘东方旅行呢?然而还记得那个地毯的'比喻吗?那些年我们遥远的梦,不过是活在未来而非当下的幻想,是想把毫无意义的人生经历设计成一个精美繁复的图案的地毯。“殊不知,一个人呱呱坠地,自食其力,娶妻生子甚至撒手人寰,这样一个简单的图案也同样是最完美的。”
“委身于庸常的幸福似乎就等于接受了自己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胜过千千万万种成功。”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5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小说。在假期的时候我读完了这本书。现在觉得还有很深的感慨。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性的枷锁》是毛姆具有自传性质的经典作品,主人公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纪被送去伯父家寄养。作为神父的伯父对小菲利普并没有感情,而且他特别自私冷漠,造成了这个早熟的孩子愈加敏感害羞的个性。
菲利普最开始是陪朋友邓斯福德去追求伦敦国会街上点心店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他对这个“瘦长的个子,狭窄的'臀部,胸部平坦坦的像个男孩”的女人第一印象就不好:“要在巴黎,谁也不会瞧她一眼”。不仅如此,这女人还浅薄刻薄得要命,一副千金小姐般故作高傲的派头实在惹人讨厌。
但正因为她对菲利普那爱答不理的傲慢态度严重伤害了菲利普敏感的自尊心,这从厌恶开始的感情在纠结抑郁中竟慢慢演化为了想念。不仅如此,随着米尔德丽德每一次对菲利普的玩弄、欺骗、侮辱的加深,菲利普那种必须获取芳心的欲望反而愈加强烈,到最后竟然发展到出钱给米尔德丽德和露水情人度假寻欢的地步。
菲利普独自一人在德国求学时,他日益增长的见识让他觉察到,异教徒信奉自己宗教的虔诚程度,并不下于英国国教徒。研究神学的大学生维克斯向他揭示出,“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信仰”,“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形象来塑造神祗的”。
菲利普的人生道路并不顺畅,他进行了许多尝试经历了不少痛苦才逐渐解除了宗教、学历、爱情、友谊、世人眼光、个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诸在人一生中的种种枷锁,获得心灵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10-19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07-24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11-12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09-23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11-13
人性的弱点读书笔记02-18
《人性的弱点》读书笔记11-10
人性的光辉高一作文12-06
人性的弱点读书笔记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