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通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罗伯特·戴博德著,这本书被誉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入门书”。书中的蛤蟆先生,他原本是一位温尔儒雅的富三代。可当他经历了越狱、偷车,以及朋友的嘲讽后,他再也无法恢复到往日的神采,甚至还有过轻生的念头。好在朋友们带他咨询了心理医生,经过10次咨询后,他终于走出阴霾,重获新生。
就像弘一法师说的“人有千千结,就有千千劫,解开一个结,才能度过一个劫。”人的一生会面临无数个烦恼,有的人能各个击破,成为更强大的自己;而有的人却一蹶不振,陷入无尽的内耗之中。
这本书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故事,将复杂的心理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故事围绕蛤蟆先生展开,他原本陷入深度抑郁和迷茫之中,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勇敢地去看心理医生。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一次次对话中,蛤蟆先生逐渐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揭开了童年经历、原生家庭对自己性格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逐渐找到自我、重拾信心的过程。
我们跟随着蛤蟆先生的脚步,也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像蛤蟆先生一样,被过去的创伤所束缚,却不自知。这本书让我们明白,只有勇敢地面对内心的痛苦,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成长和蜕变。
书中对于三种自我状态的`阐述——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让人印象深刻。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不自觉地切换到不同的状态,而只有当我们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才能理性地思考和行动,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此外,心理医生与蛤蟆先生之间的互动也充满了智慧和温暖。没有说教,只有引导和启发,让蛤蟆先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式也提醒着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地成长。
这本书从以下几个角度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心理学专业角度:
这本书如同一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户,以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方式,展现了心理咨询的过程与奥秘。作者巧妙地借助蛤蟆先生的经历,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如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等,生动形象地阐释出来,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亲历了一场深度的心理探索之旅。对于那些对心理学感兴趣,却又担心专业书籍过于晦涩的读者来说,它无疑是一本绝佳的入门读物,能够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根源。
2.从故事内容与可读性角度:
其故事内容充满温情与治愈力量。蛤蟆先生从原本的抑郁、迷茫状态,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一次次对话中逐渐找到自我、重拾信心的过程,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弦。作者罗伯特·戴博德以童话故事为载体,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使得整个阅读过程轻松愉悦。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能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沉浸其中,跟随蛤蟆先生一同经历心灵的成长与蜕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吸引力。
3.从启发与教育意义角度:
它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遭遇困境与挫折,如同陷入泥沼的蛤蟆先生,但我们始终拥有自我救赎的力量。通过理解童年经历对自己的影响,我们可以学会接纳过去的伤痛,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恐惧与不安,进而努力去改变现状,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这种积极向上的引导,对于在生活中感到困惑、焦虑或者处于低谷期的读者来说,犹如一盏明灯,给予他们前行的勇气和动力,激励着他们去探索自我成长与改变的道路。
4.对大众的影响:
作为一本大众心理学畅销书,它成功地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这本书以一种亲切、贴近生活的方式,让人们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明白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积极寻求帮助和自我疗愈的方法,为促进大众心理健康意识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还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治愈内心创伤的方法和力量。让我们像蛤蟆先生一样,勇敢地踏上自我探索和成长的道路,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初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像书名那样简单易读,虽然故事的展开是那么的平淡无奇,但是每一个章节都给现实中的我们不同的启迪。
文中苍鹭是怎样一步步地让蛤蟆自己修复了心理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佛洛依德说过的:“本我所在,自我所依。”深刻揭示了,一个人要改变自我,必先要有认识自我的前提。而一个成年人的自我现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童年经历。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理解人的童年就理解了自己的关键线索。而且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不仅影响了一个人后来的生长,也牵涉了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心理视角是一个人看事情的唯一方式,除非你决心要改变。我觉得说得很对,小树苗栽下去了,不对它进行修枝剪叶,说长歪它就歪了。
人生的四个坐标,变成人存在的底层架构,自我会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个词说,我们会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自证预言”。文中提出的这个观念对我的思想是震撼的,为什么现实中的我总是老样子,无法改变?这是我提出的问题,需要好好思考!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做好,想得到家长或者上司的表扬和认可,这样的正循环会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控制事情的发生(认真做好事情),从而确保预言成真。但是得到认可之后换来的回报是做更多的事情(必然后果此处可以引申阅读艾瑞克。伯恩的《人间游戏》一书),人生的逻辑是对的,但是用错了地方。
另外提醒自己注意的是一个“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的'人都处于父母状态),处在这个人生坐标的人喜欢玩“NIGYYSOB”、“你为什么总是让我失望”等游戏,处在这个坐标的人的最极端行为是谋杀!有多少父母是这样在对待自己的孩子?证实了这一点要及时反思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同样,处于“我不好,你好”人生坐标的人最极端的行为是自杀,这个坐标有多少在当前教育压力下和父母错误教育下的孩子是处于这个坐标的呢?由此推理,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回到“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上去呢?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这个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儿童的自我状态里包括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父母的自我状态里包括挑剔的父母状态和养育型父母,而成人的自我状态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成人状态这么重要,但只能通过鼓励才能让别人进入成人状态,只有他自己才能决定要怎么做。为什么说成人状态很重要,因为父母和儿童状态不需要思考,很多情绪的发生都是自然发生的,是大脑的条件反射,就像在演戏一样,是处在父母和儿童状态的自我选择了当时的情绪。
所以,在以后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自己都要进行分辨,看自己是在情绪化的状态还是在理性的状态,在我看来,理性状态就是成人状态,不知道对不对,按照逻辑来说,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文中也说了,只有你为自己负责,才能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你才有力量来改变处境。
苍鹭扮演的是咨询师的角色,咨询师最重要的是通过倾听做到共情,通过提出问题,比如说通过这件事发现了什么问题等等,来引导对方审视自我,发现问题,同时也能让对方释放自我和压力,重要的是要让对方从反思中学习和领悟。我觉得这是作为咨询师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作为父母面对孩子,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开展家庭教育,帮助孩子成长。但是首先引路人要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才能引好正确的路。
蛤蟆先生在讲完自己的故事后也有过反思: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我觉得这应该就是这本书最根本的思想所在,活在当下,听内心的声音,做出改变,爱自己。
在第十四章结尾的时候蛤蟆面对苍鹭的提问,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他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第十五章又在回顾这个过程的时候讲解了心理学的“移情”和“情商”的概念,蛤蟆通过对苍鹭的愤怒宣告了对自己拥有主权,走完了一个完整的心理成长过程,结局是完美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于我收获有几个:
一、上下班的路上得到了利用
二、看书的行为满足了学习心理
三、很多想法借朋友圈的书评分享
四、书中的内容是点拨自我、是工作助益
五、日常生活的规律,逐渐建立
如果推荐书的角度来写
一、这是一本身边很多朋友都知道/看过的书籍,也是被熟人肯定的书籍。
二、这是一本阅读者笔记和书中内容一样精彩的书籍,划线写的想法未必温和,却也足够的深刻、暖心。可以当作书籍的释义、旁白、反思、延展……,忍不住截图保留,或者摘抄,或者记下它的推荐书籍。
三、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身的影子,或是遇到回忆于生活中遇到的人的形象,这是一个平凡之辈认清自我、真诚面对自己的故事,也是一个勇敢之人、真实生活的故事。
四、蛤蟆、老獾、河鼠、鼹鼠、苍鹭(明明它的篇幅不少,却最后想起它,也许是它的名字不好写,也许如文中所言,咨询师要自身隐藏起来,只是一面镜子)
每个人身上的性情各有特点,有优势有槽点,每个人都在爱着这个世界,做着自身的`贡献。(在我看来,把自己照顾好也是贡献)
如果侧重内容传达(干货)角度来写,2个足矣
前提是学会每个理论,并知晓如何运用,可以是自我了解接纳与调试
也可以亲子育儿与分享他人,建构自洽的个性与生活
一、自我所处三种状态:儿童、父母、成人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
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儿童自我状态分:自然型儿童、适应型儿童
儿童的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父母自我状态: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是一个“照章办事”的行为决策者,通常以居高临下的方式表现出来。挑剔型父母状态:爱批评人、愤怒、严厉、沉默冰冷
成人状态:更像个大人,更像当下的自己,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
儿童的自然状态与基本情感是我们的底色,但要分情景分场合(延迟满足)!
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而是独立的个体!过去不是禁锢和理由!
学习了成人状态让我放下“清高”,随机应变/情商是成年人“该”做的事儿,不是虚伪!
二、人生坐标:我们的态度与观点
人在四到五岁左右,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这是生命本身的疑问: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好,不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坏,于是就有了四种组合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这是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处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也可以称之为“自证预言”。
每个人都在拿着人生剧本做着“自证预言”的游戏:
“我不好;你好”中我是受害者的游戏
“我好;你不好”中我的施虐者的游戏
…………
这与前面的三种状态也是交相呼应,很多父母呈现着“我好,你不好”的优越感,很多子女在长大后呈现出“我不好,你好”为求关爱却常受虐的状态。
我好,你也好
是从认知上、行动上,去做积极的人生剧本假设,于此,表现出“成人状态”
原本在地铁上,这篇读书笔记每一段如何记述已构思全貌+细节填充,繁乱的周末打破了原有的计划,但是也要完成呀,完成比完美重要。
于周末结束,未早一步,未晚一步,这本书终于接近尾声。
你好,我也好,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适宜的状态,非虚伪,而是你更好,我也更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我们是否常常牺牲自己用出丑来逗笑别人,自以为成就?是否经受过别人的奚落嘲讽,哪怕极度难堪也表现得云淡风轻,以显示心胸开阔?是否被不愿意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却不敢直接推辞?是否不敢在朋友圈展示情绪低落的自己,担心别人觉得自己矫情?是否用微笑掩饰尴尬?是否用无所谓掩盖委屈?是否……
我不敢承认我是这样的人。而书中的蛤蟆先生,确确实实是这样的。
蛤蟆先生是一位滑稽逗趣的先生。他没有那种正经端庄的品德,正如老獾所说,“没有哪个自尊自爱的动物会跟他站在一起”。但同时,他又有世界上最“可贵”的品德:心胸开阔,从不在意别人的低看,“尽职尽责”地做着“有趣”的自己来逗笑他人。
有一天,蛤蟆先生变了,他敏感、悲观、邋里邋遢,甚至在众人面前放声大哭:“抱歉了,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这样的蛤蟆先生,让朋友都觉得他病了,一致决定送他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顺从地接受他人的好意,因为他不想让别人失望。
一次又一次,麻木地接受他人好意的指导、训诫,蛤蟆先生已准备好被动地治疗自己的心理。
直到苍鹭医生告诉他:“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自发的?为自己?不为取悦别人?
这些话对蛤蟆先生来说是新鲜而震撼的。他从来都被当作是接受命令,或是坐等受教的对象。有一天,有人告诉他,拯救他的只能是他自己,他是最重要的参与者。
事实上,这些年来,他从未有意识地将“我”放在第一位。为了讨好朋友,他常常做出夸张,甚至是浮夸的“扮丑”;为了不辜负长辈的心愿,他独自消化着被迫继承酿酒厂的阴影;为了迎合大家对他的“大大咧咧”的印象,他从不敢说出一些可能矫情尖锐的话。回望过去,他总是主动地挑剔自己,审判自己,然后判定自己有罪,继而谴责自己。
事实上,这些年来,表面开朗大方的蛤蟆先生,从来都不快乐。因为姿态很低,旁人总是肆无忌惮地与他“开玩笑”。尽管他不断的说服自己“没有关系,我不重要,我不重要”,可是,每一次“开玩笑”的奚落,每一次“无心”的指责,都像一根刺,戳向蛤蟆先生,切切实实地扎在他心底,直到他再也无法承受,直到他觉得自己真的一事无成、糟糕透顶。背地里,他无数次为自己无人关怀的自尊心默哀。
蛤蟆先生终于勇敢地尝试做一名重要参与者、主权掌握者。他知道了哭也没有关系,哪怕这是父亲从来不允许的;他知道了他可以自己安排工作,就像獾无数次安排他一样;他知道了逗笑别人的前提是:取悦自己,使自己快乐。治愈自己的路上,他照旧遇到困难,但这一次,他选择将自己放在首位:一点点认识现在的自己,寻找丢失的自己,不断爱抚、矫正自己的心灵……
以上,我用大量笔墨描写蛤蟆先生,看似是对情节的凌乱的摘抄,实际上,这更像是我的自白书,我的自画像。我东一笔、西一笔地勾勒自己,别人可能看不懂,但我心里清楚,这一笔是我,那一笔是我,这就是我。蛤蟆先生教会了我很多:他本身让我看到了我是什么样的,他的治愈之路让我明白了我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认识自己。认识现在的自己:我不完美,心胸不开阔,不云淡风轻,我很介意别人的奚落,我只是善于伪装,也该承认使我陷入泥沼的是我自己;认识丢失的自己:我本该想笑时笑,想哭时哭,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以理所当然的姿态安排自己的人生。我本该首先取悦自己,将自己视为最重要的人。
我应该接纳自己。一个善于伪装的我,不虚伪;一个敏感的我,不奇怪;一个会嫉妒的我,不可怕;一个开玩笑只为逗笑别人的'我,不粗俗;一个希望做回自己的我,不自私。我接纳我的全部,我的残缺,我的阴暗面。
我应该爱自己。无论如何,我都不完美,但我爱我。无论我功成名就,还是一败涂地,我都爱我,只是因为我是我。我歌叹我的闪光,修正我的不足。我用热烈的爱包裹自己的心灵。
能使我们自觉的,只有自己;能治愈我们的,只有自己;能认识我们全面的,只有自己;能为我们做主的,只有自己……对的,那个最最重要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1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7-08
《数蛤蟆》教案12-11
藤野先生读后感02-03
《波普先生的企鹅》读后感04-30
《藤野先生》读后感04-28
藤野先生读后感初中08-2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读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