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1
花了一天半时间吧,把《活着》看完了。也似乎又懂得了些什么道理。联想到有些轻生的人十分不该,就在前些天,新车站楼顶还有人嚷嚷着要跳楼,我虽不清楚原因,但相信与福贵一比,定相差甚远。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者余华在书的一开始就点明主旨,也为之后的记叙作铺垫。
作品采用主人公福贵自述的方式,福贵生动的日常语调及其对命运的屈服,向人们展示了将苟活作为唯一生活目标的状况,使作品更深刻。其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生活,尤其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去,一次次徘徊在绝望的边缘,但他却有着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在他发现害死他儿子的凶手之一是春生时,他深明大义,也明白冤冤相报何时了。当春生面临绝境时,福贵也依旧尽了朋友的职责,劝他要坚强地活着。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恶的一视同仁。
在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想想福贵的`经历,我们就一定会鼓起勇气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富贵,而有人只能与福贵一样劳累一生。在不公平面前,任何的抱怨、逃避都是徒劳,我们可能需要学习福贵身上随遇而安的精神。
生活给予我们太多无奈与困惑,像福贵那样经历了许多仍然顽强生存下去,他对生存其实并无明确认识,只是以一种动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续生命。但他在暮年却能以一种洞察人生的乐观来对待生命,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的启迪。
平凡、琐碎的生活得利地充斥着我们的每一天,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激情被淡薄,过往云烟的经历和磨练所体现出的是一丝木讷。
在读了《活着》以后,才真正思考了活着的意义,也释然了。现在的生活与福贵相比要好许多,但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还在不停抱怨生活对我们的不公,其实这些苦又算得了什么。
“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坏。只是在生命的尽头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活着》读后感2
人应该怎样活着?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在暑假阅读了余华创作的《活着》,那质朴的语言和近乎光怪陆离的情节让我为之折服,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如听惊雷,如沐春风。
小说的讲述扣人心弦,让人为之动容。全文以作者与一位名叫富贵的老人的聊天展开,当作者和老人见面时,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阳的余晖照在老人黝黑的脸上,似乎每一条皱纹都充满着沧桑与故事,他将自己的过去向作者娓娓道来。老人年轻时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该大富大贵,然而他却不思进取,凭着父母辛苦打拼来的财产肆意挥霍,俨然是因为执挎子弟,并且在不久之后输光了家中的所有财产。他父亲在死前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卖了,替他还债。终于,福贵在无尽的忏悔中彻底醒悟了,他开始尝试着做农活,虽然一家人的生活饥寒交迫,但也非常踏实。
千万不要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作者以如此平淡的结尾收场,那他就不是余华了。或许是年老的缘故吧,福贵的母亲因经受不住苦难的折磨,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撒手人寰;紧接着,他的妻子也得了软骨病,追随他的母亲去了天堂;而他的儿子则在唯他人输血时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在生下一个男孩“苦根”后,便一睡不醒。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无奈,很痛惜,而福贵却仍然在与狰狞大笑的命运抗争着,从未放弃。但是死神并未眷顾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脉苦根在吃东西时噎死了。
整本书以戏剧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读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着,回想刚刚所受的心灵洗礼,内心不尽感慨万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如是说道,是的,是一本充满血和泪的书,通过中国农民的生活去告诉人们只要用自己的勇气和活着的决心来承受巨大的.苦难,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就像“千钧一发”,用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量也不会断。其实,绝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说确实如此。
福贵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时间的漫长与短暂,时间的动荡与宁静,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明显地体现着,但他用学会了适应。也许,他的一生悲苦地让人感到窄若手掌,可是他的一生却又十分顽强,宽若大地。这是个矛盾的问题,福贵在命运面前看似弱不禁风,实则顽强抵抗,用苦难安慰疲惫至极的心灵。
“活着,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没错,面对命运,忍受在是最强大的力量,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看着《活着》红色的封面,我再次联想到命运的惊心动魄;再次肯定绝望是不存在的;再次感叹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任何其他繁杂的事物而活着,只有清醒而决绝地活着,才对得起生命!
《活着》读后感3
余华在《活着》写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是啊,福贵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正如王安忆认为的: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便是这样一位世人。福贵在感叹着祖上的两百多亩地到他手上竟折腾光了;感叹着战火纷飞、子弹无形的日子已消失;感叹着原本不该死去的亲人终究都死去了;感叹着他最后竟跟老牛一起存活下来……这一切的厄运一个个地将他逐进了伤心绝望的深渊,但是接连的灾难并没有把福贵打倒,他活着,与一头名叫福贵的牛好好地活着。
是啊,活着作为一种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余华用一种平淡而又自然的笔触将福贵的一生经历娓娓道来,这样的平淡与自然更能凸显出生活于福贵而言是残酷与无可奈何,但同时也是一种活着的态度,真正体现生命的张力与无限可能。也正如作者余华所说的:“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的任何事物而活。”福贵有很多个离开这个人世的理由,但他却仍然从容淡定地活着。
面对各种各样的.苦难,福贵在活着,其实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但让人感到难受而不禁泪下。在我的认知中眼泪是痛苦或喜悦的宣泄,而《活着》却是寓于这种宣泄后的沉思,上升到生命意识的高度。从主人公身上,我看到生命在苦难与幸福之前与之后,永远都是饱含着对希望、幸福、美好的追求;福贵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平凡,在他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他又是不平凡的,他面对苦难所展现的坚忍和抗争正是常人所不能及,我为他的不幸与坚忍而感动。纵使泪水照耀不了前进的道路,但我们可以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也是一种哭过后的坚强和泪水洗涤过的幸福。作家余华正是以犀利的笔调将人类的苦难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不得不有所“畏惧”,同时也真正地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活着,便是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去展示生命中最顽强、最动人的精神力量。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要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去克服它、度过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所以让我们忍受此时的苦难,享受此时的幸福,因为我们正活着!活着已经是一种难求的幸福,而能快乐地活着,那便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不管生命赋予了我们怎样的一种责任,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力、尽量、尽心、尽意地完成它。走进余华,读完《活着》,我收获了对人生的另一种深层感悟。
《活着》读后感4
“人为什么而活着?”可谓众说纷纭。当我贫瘠的想象力在固化思维中打转时,呼之欲出的答案也在我合上书的刹那隐约流淌在了笔尖,才知这本在漫漫长夜中孕育而出的黑色薄书竟具有如此超凡的重量。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活着,生命本就是脆弱不堪,若是被赋予着某种意义,最终只会形如枯槁,而你却只能无奈地以笑为哭,坚强地活着,为自己而活着。回首过去,看了余华的《活着》,才发觉自己并未真正地活着。
《活着》以旁观者的身份听福贵讲述自己一生的悲欢,些许的惆怅,些许的悔悟,又些许的淡然,回顾福贵一生的`起起落落,顿悟出只有活着,才是生命意义的最好归宿,这应该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最好的诠释吧!中国在变,时代在变,人自然也在变,年少挥霍无休止,家族落败;中年妻离子还散,倾家荡产;晚年白发送黑发,孤独终老。最苦不过是衣不蔽体且食不果腹,最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虽如此,人生终归是悲喜交加,没有纯粹的喜,亦没有纯粹的悲,只是以笑代替哭泣地活着。年少时享尽荣华,令人生羡;中年时自责醒悟,学会生活;晚年经历战火,坚强活着。最终,一人一牛,只能靠记忆来慰藉,靠倾诉来释然,靠回首来彻悟。“福贵”,是多么的讽刺可笑,但此刻又是多么的真实认真,一旦真实地活着,不真实也变得那么真实。命途多舛,以笑为哭,简单地活着。
活着,就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得不到满足的期待。人只有简单地活着,不为任何事物而活,更不为他人而活,因为命运总是那么的让人捉摸不透,总会轻易地从我们身边夺走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戏耍着我们。从福贵身上,折射出了中国那些年的动荡与不安;从福贵身上,折射出了老一辈人的隐忍与悲楚;从福贵身上,更折射出了一种近乎英雄般的气势与荡气回肠的勇气。越惧怕生死,就会活得越怯弱。福贵的一生,前半生的富足,后半生的悲苦,我们可能似他极容易地在某一天变得一无所有,但他并未惧怕死亡,唯有为自己而活,唯有活着的精神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就如书中所说:“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富足,只会虚荣人的思想;而悲苦,却会磨砺人的意志。无惧生死,以笑为哭,为自己而活。
人活一世,可能都会是一场场闹剧,可能总会使人活生生地经历一些生离死别,尔后彻悟人生。自己的生活别人难以去懂,别人的生活也不必刻意去懂,无需惧怕风雨与死亡,我们只需要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勇敢面对,简单地活着,为自己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5
我总以为一个人与一本书的邂逅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缘分,平凡的文字下掩藏着的是一个个真实的灵魂,平淡、富有冲击力且引人入胜。《活着》就是这样一本有生命的书,这本书首先说的是一个青年在乡下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他听一位放牛耕田的老人说他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福贵,年轻的时候投生于地主家庭,家庭富裕的他生活过得惬意潇洒,麋乱不羁。可是他却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赌输了。他的生活变得一贫如洗。他后悔莫及,他痛彻心扉。当他改过自新,准备好好生活的时候,却因为时代的不停变革,家人一一离去。他送走了父母的离开,甚至白发人送黑发人,送走了妻子,儿子,孙子的离开。只剩下他和他的一头老牛。他已经老了,这头牛也老的不成样子。他们都还坚强乐观的活着。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无数次出现了这个念头,那就是,他,福贵,他的生活已经如此的艰难,他的处境已经如此的不堪。他为什么还要活着,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活着,究竟又有什么意义。这就回到了小说的开始,作者说的那句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使你的生活满目疮痍,即使你的生活千疮百孔,即使你的.生活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即使你的生活就是你一个人的独角戏,最后只剩下你一个人,你也要努力的活着,这是你自己的生活。你得活着,费劲心机的活着。只有活着。努力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情,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活着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因为活着,我们可以迎接今天的阳光,因为活着,我们可以感受明天的雨水,因为活着,我们可以看见生命在土壤里不断的开花结果,散发出更加美妙的芬芳。但是,活着的本身也就是一场修行,过程中,我们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委屈,面临各种各样的心酸,你会有觉得撑不住的时候,你会有痛彻心扉的感觉,你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与借口想要和这个世界告别,但是,你得活着,你只有把人生的这场修行努力学好,才能迸发出更大的意义与精彩。
活着,生命是每个人的,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想说,我们活着真的不应该因为任何事物,任何事物与我们活着的本身并没有本身的关联。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这本《活着》,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让我看见了生命的韧性,让我看到了活着本身的伟大意义。这是一本非常值得膜拜和琢磨的书,令人回味无穷。当你读过这本书的时候,再回过头回顾自己的生活,就会发现,活着,真好!
《活着》读后感6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带给我光明与温暖,我是如此幸运。
廖智是一位因汶川地震受伤而截肢的姑娘,她膝盖以下露出的假肢与始终挂在脸上的笑容形成了很大反差。我第一眼看见她,就被她的笑容深深吸引。我多次阅读她编写的《活着,像光和盐一样》一书。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廖智不幸的人生经历,看到了她在困境中由柔弱到坚强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从她的故事中,我学会了感恩,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恩生活中的得与失、对与错、喜与悲。
廖智在汶川地震中被埋了近30个小时,她失去了女儿,失去了双腿,告别了婚姻。曾经在黑暗中生活过的廖智,十分珍惜“死而复生”后的光明,她在纷乱繁杂的.思潮中抽丝剥茧,找到了真正引领生命的自由之光,这就是她对人生的期盼。
我常常因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而变得焦头烂额、心情低落。我的消极情绪不仅让我陷于困顿,还影响了身边的人,他们因我的坏情绪而变得忧郁,这真是很糟糕的事。廖智脸上始终保持的灿烂笑容,仿佛是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了我,让我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得失。正是这束光教会我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为自己保留一颗对生活充满期待和热情的心。
在《活着,像光和盐一样》一书中,廖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带领我们认识到,生命中除了失去,还有爱和勇气。常常喜乐,凡事感恩,学会接纳不完美的人生,才能守护好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廖智在书中这样说:“朋友,你看,这就是从死亡边缘被救回来的廖智,我如此深爱着造物主所赐给我的新生命,甘愿拿出十分的热情面对每一天,在你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请相信这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这是命中注定的邀请,请你也领受这份祝福,热气腾腾地活下去。”这就是廖智对生命的执着和勇气!作为一个健康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呢?
我一直觉得这本书有一股神奇的魔力推动我不断思考、不断前行、不断成长。我不再为碌碌无为的昨天而扼腕叹息,也不因忙忙碌碌的今天而心生埋怨,更不会在昏昏欲睡中憧憬明天的到来,我将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面对失去和伤痛,依然保持从容、豁达,廖智就是这样的人,这是她身上最宝贵、最能打动我的精神。
《活着,像光和盐一样》,谢谢你来到我身边,带给我爱与光明,带给我温暖与力量。
《活着》读后感7
我揉了揉疲倦的眼睛,合上了看了一下午的书本。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书中的主人公——福贵。说他年轻时玩物丧志,吃喝嫖赌,败光家产,从地主少爷变成穷光蛋;说他人生凄惨,为母亲寻医生的路途中被俘虏,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说他幸运,他的亲人又是他亲手埋葬,与一头老牛一起度过最后的人生……
《活着》讲述了一个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年少时玩物丧志,败光家产,过上了穷苦的生活,穷困之中他为母亲寻医,半路上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来解放军俘虏了他,回乡后他的母亲早也过世,妻子家珍一个人照顾着儿女,可女儿凤霞已经生病成了聋哑人。后来家珍得了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凤霞又在与二喜结婚后,生下苦根难产而死;二喜又因吊车出差错被水泥板夹死;可怜的苦根因为日子穷苦吃不饱肚子,最后吃豆子撑死家中……难得又短暂的亲情温情,被一次次撕碎,只剩下一头老牛陪着福贵一起回忆过去……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要么是因为家庭,要么是因为社会,要么是因为责任。在傅贵眼里,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傅贵一次次失去了人生目标,白发人送黑发人,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晚年,他终于能够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却一次次失去亲人,最后只能靠一头老牛度日。活着没有希望,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无论我们出生在哪里,生在怎样的环境,有着怎样的条件,我们都是为活着而打拼,为活着而承担各种责任和压力。在睡不着的深夜里我们也沉思过:自己为什么活着?每个人都生活都会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不是很大,也可能不是很小,无论大小,这个目标支撑着我们努力活下去,它是我们奋斗的力量来源。与其说生活的目标支撑着我们活下去,不如说寻找下一个新的'目标是我们活下去的目的。
生活中有些人因为一两次失望而受挫,自我放纵,失去自信,甚至想自杀。这样的人太多了,那些试图以死来实现生命的人,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真谛。死亡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结局,这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生而为死,让我们好好活着,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可预测性,更加热爱生活。为活着而活着,简单明了。生命的独特性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珍惜我们活着的时间和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笑而不哭,为了心中的目的,为了生命的信念,努力与死神同生共死。
《活着》读后感8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绝藏,老年做和尚”
——余华
距我第二次看完《活着》已相隔一年多了,前后看了三次,每次心境都翻天覆地。
这次我看到的是:生与活
生与活是不同的。
生,是让生命延续的这个结果。
活,则是生命延续的整个过程。
全书借富贵的人生,完美的阐述了活的这个过程。整个过程让我不能释怀,不管多久都不能释怀。
文末富贵买的那头老牛,让我感到未曾有过的亲切。
之前看过一句话:“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老牛一样”,如果悲惨是锤,那富贵就一定是那头老牛,而《活着》讲述的就是老牛受锤的过程,这个过程残忍而又绵长。
从内心来讲,我是拒绝这样的剧情的,但是太过贴切,让我不得不去承认;农村出生的我,从小就听老辈们讲述这文中的那个时代,我很幸运没有吃过树根,树皮和野菜。
起初,我是很想讲讲自己的.故事的,现在细想一下,富贵这样的人都只能算做时代产物的一个缩影而已,活在当下的我们又何足挂齿?
活着读后感关于活着读后感7
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部小说的确让我感到沉重,我觉得《活着》是一部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进行的创作。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人文价值的关怀,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和借口,这个简单却又充满思辩色彩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活生生地诠释。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书的最终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讲述者自我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明白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期望。他们就是我们自我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我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后感9
爱情,越是将它看得高尚,就越感觉容易亵渎它,就越想珍惜它,它是我们成长一定时期的阶段产物,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似乎上天给人们的爱情都是被精心安排的,无论你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是精神上的独领风骚之师还是穷酸落魄之士,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爱情,并且都可以为爱情“愿意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陶醉其中”,爱情给人们的满足感是其他一切事物难以媲美的。 但是当今的人们,或者从产生爱情的时刻起,人们这种无知的家伙就用自己的.毫不满足的贪婪欲亵渎着自己少有的爱情。
对自己一时迷恋的人穷追不舍,漫无目的耗费着自己的精力与时间,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说是爱情伤害自己。孰不知,就是自己经过深思熟虑想要去过一辈子的人,在精心准备后追求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现这不是自己生命所需要的那个人。况且前者也只是一时的冲动。这伤害或许就是冲动的惩罚,自己伤害自己,就像伊甸园内的夏娃和亚当。但终究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上帝让我们伤害我们自己,就已经是对人们最大的惩罚。
对自己想要倾尽一生的人,我们总是害怕失去,想要争取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彼此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打闹,一起学习,一起厮混,一起流浪等等,多数时候甚至是刻意地安排所谓的邂逅。可是,如果爱情可以衡量为一种定量的东西的话,上天赋予每个人都是相对等量的爱情,经营爱情的时我们不得不支出着这些东西,支出的越多,我们自己拥有的就越少。到最后可能会透支,并且让自己遍体鳞伤,痛苦余生。所以,我们应该都得顺其自然,懂得珍惜。这里我们似乎可以通过阅读大自然变迁的规律来体会和把握平衡感,《物种起源》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或者最近的一部影片《海洋》也还好。
总之,不管怎样,爱情还是让我产生了无限的渴望,也似乎可以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自己,找回更多的自我。
知识,不一样,我们可以随时获取它,相对的容易得到,但是也容易失去,所以“活到老,学到老”,它是终身产物。小时候,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给自己学,这种思想几乎持续到了高中时代。即使是高中时代,也只是知道“只是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如何改变?一片混沌。直到现在,可能对知识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表面,还是不知道知识具体能够怎样改变命运,因为总感学得太少。但不可否认,我已经对知识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渴望。
《活着》读后感10
《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的作者是史铁生,我们从课文《我与地坛》中了解过他,活着是美丽的——读活着有感500字。我们知道了他是个残疾人,知道了他的主要经历和主要成就。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母亲,在《我与低坛》中,我被深深打动了,这是位多么伟大而苦难的母亲。于是,我看了这本《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希望发现更多关于史铁生的事,当然还有他的母亲。
他在《我与地坛》中写到: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文字间透着哀伤和悔恨,因为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母亲已不在,他已不能再做一点作为子女该做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哀叹和回忆。
他回想起小时候,他问母亲:“你给大伙买过糖吃吗?”母亲回答:“为什么我要给大伙买糖?”“那你结过婚吗?”母亲大笑,揪着他的耳朵说:“我没结婚就敢有你了吗?”而当时他怎么会懂得这跟他有什么关系。每次想起这些,他总是禁不住笑起来,然后望着天空,眼中闪过泪光。我想不只是他会这样,任何一个了解他、关心他的朋友,甚至读者都会为之感慨。
史铁生的印象里,年轻时的母亲漂亮,且天性浪漫。她有过很多愿望,而愿望多的人似乎注定生活的不快乐。史铁生的姥爷在他未出生前就离开了人世,也因此,他的年轻的母亲没上成大学,很多梦想随之消散。长大后的史铁生还未有工作却已双腿瘫痪,以后他便悄悄的学写作,他的母亲知道后,跟他说:“我年轻时的梦想也是写作。”但她说这话时,是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
在史铁生四十六岁那年,他第一次回自己的涿州老家,去看母亲出嫁前的那间小屋,他想:那时我在哪儿?那时是不是已经注定,四十多年后她的儿子才会来看望这间小屋,来这儿想象母亲出嫁时的情景?
他幻想自己在拒马河畔,看见一个19岁的年轻姑娘,那就是他的母亲,在桥上邂逅了他的父亲。然而这一幕只是虚幻,即使它是真的,那也只是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现在母亲已经走了,走了二十年了。
史铁生的一生能说坎坷,而他的母亲何尝不是呢?
当他再次想起小时侯调皮的问母亲“你结过婚吗”,然后惬意饿一笑,在含泪望向天空时,是否会看见天上映出的那张饱经风霜却扔微笑着的母亲的脸,擦干眼泪,微笑着,像个孩子。
《活着》读后感11
我刚开始接触余华的《活着》是在高中的一轮复习资料里,那个时候听老师简单的分享了一下这本书,我深深的为福贵所经受的苦难和他强大的抗压能力所吸引着,于是下来我便废寝忘食的读完了这本书。从福贵的人生起伏中看失态炎凉,体会富贵那种大起大落的心理落差,思考应该如何活着,过有价值的人生。
这本书以福贵大起大落的一生为线索,故事的开头就预示着故事的发展,越读到后面我的'心情越沉重,最后读完了感觉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了。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本书就是写福贵从富贵子弟到贫困农民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年轻时的福贵有祖上留下来的财产,生活过得还是挺滋润的,但是由于富贵整天吃喝嫖赌败光了财产,到后来一贫如洗,连老婆孩子都守不住。由此告诉我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要想着依靠父母,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才更真实。
当福贵身旁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离他而去时,他依然能坚强的活着。父亲的意外死亡;儿子因为为县长夫人献血,被医院护士把血抽干而死亡;女儿嫁人后因为引产而死亡;妻子也因病离他而去;女婿打工事故死亡;外孙因为急着吃几颗豆子而死亡,最后剩下了富贵和老牛。富贵最后说了一句话:他们都走了,都是我亲手埋的,到时候我走的时候,就没什么好牵挂的了。”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当我们遇到难以承受的意外事件时,我们承受得住吗?显然有些人承受不住,所以选择了自杀,这些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活着》给我们以启迪,思考活着的意义,尽管在生活中失意了,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勇敢的活着。
这学期深圳一个13岁的男孩,因为寒假作业没有写完,心理压力太大,最后选择了跳楼自杀。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或是因为学业压力大,或是因为失恋,或是因为突发的变故,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我们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仔细想一想,与福贵相比,我们遭遇的这些又算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现代人变娇弱了,心理承受能力变差了,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活着,简短的两个字,对很多人来说却很沉重。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当我们在生与死之间徘徊时,想想生养我们的父母,他们怎么办?我们要明白活着就是意义,活着就是财富,活着就是幸福。亲爱的朋友,勇敢的活着吧!勇敢的去迎接朝阳,勇敢的去呼吸空气。
《活着》读后感12
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怎么样地活?为什么而活?这样的问题,只有我在无聊的时候,才会突然从脑子里蹦出来。可是以我的资质,实在是想不透,想不明这么高深的问题。
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这样的问题仿佛有了微微清楚的答案。整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华美的辞藻,每一个字眼都显得那么朴实,真挚。
主子公福贵这不寻常的一生,作者余华用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而这叙说的语气也是安静的。
福贵的一生充溢了坎坷,人世间最最凄惨的事情他都接连遇上了。从他败家,爹娘死后,再到失去儿子,失去妻子,失去女儿,失去女婿,失去外孙。好在到最终,还有一头老牛陪着他。作者在描写余华的亲人去世的方式的时候,让我忽然觉得心中一沉的是福贵的儿子在为县长的老婆因怀孕大出血,在献血时因抽血过度而死亡的片,所谓的医者仁心,竟然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活生生的'将一个孩子抽血抽到嘴唇发青直到最终没了心跳,让我甚至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气。
在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能隐隐隐约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种种悲惨。从炼钢这一片段,可以凸显出,人们的无知。可见作者对当时的社会也是批判的。
每当福贵的日子过得稍稍好一点时候,打击去不断的接踵而来,而且死的方式总是那么的突兀。在这样一个残忍的社会和渐进变革的背景下,主子公的生活志气令人惊异。最终的结局是买了一头牛和自己相依为伴。可能有些人面对这样的事真的是会找根绳子上吊算了。福贵没有这么做,他仍旧选择活下去。他对生活还有期盼吗?他的内心是如此的强大,在苦根死后,他还劝慰自己,说家里人全是自己送走的,这样很踏实。福贵的有一句话让我很印象深刻,他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挣这个挣那个,挣来挣去赔了自己的命。”他是拿自己跟龙二和春生打比方,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当代人也时时说,活着才是硬道理!就像余华作者自己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财产是越来越多了,人们却慢慢的迷失了,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为了钱,为了名,为了利而活,可是,当拥有了这些之后,他们还能为什么而活呢?
活着,简简洁单的两个字,却包含这一种对生命的负责。当我们从竞争中得到生命的那刻起,就已经是一种生命。只有活着,你才可以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你才可以回忆昨天展望明天,你才可以感受亲情、友情、爱情的暖和。像福贵那样,到了年老的时候,可以静静地跟旁人讲解并描述自己的过去点滴……
《活着》读后感13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唱着奇异古老的歌曲,老人站起身,亲昵地拍拍身边的老伙伴,然后一起晃晃悠悠地向着夕阳走去。这也许是他人生中最美的一段景色了。这太阳是同早晨一样,不紧不慢地释放光和热,只是看风景的时辰不同,心境和态度也不同了。
福贵的早年生活浪荡且自由散漫,像极了现在我们——有着数不尽的精力,和满足不完的好奇心,在父母的庇护下,福贵任性逃避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无论是对家庭工作,或是对父母亲情。做一个逍遥浪子多么简单呀!整天吃喝玩耍,肆意人生,人人皆可。可是,做一个回头的浪子又是多么的难得。
亲人的离去让一个任性的孩子长大,接过上一辈人的一片苦心继续生活,这一次,他不闹腾了,安安心心想生活。只是,生活给福贵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失去了所有亲人。不是一次突然的事故,用短暂的伤痛带走他们,而是一步一步,带走了福贵身边所有的希望。人生过半,却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所幸,福贵还没有失去幸福的权利。对他,从咬牙切齿到同情遭遇,中间是为他一次次地心急,痛苦,最终沉默。然而这一切复杂的情感在读到最后时通通消散——老福贵找了一个老伙伴相依为命,心里装着一生曾拥有过的最幸福的时光,平静且坦然地活着,然后走向夕阳西下之后的无尽黑暗之中。
从任性败家到离家漂泊再到失去挚爱孤单一人,如今的福贵已能够坦然面对一切,接受任何未知的意外。人不是孤独的个体,他活在世界上总会有可以倚靠的,或人,或物。所以,当读书人还在唏嘘不已时,书中那人早已牵着老牛一头,在平淡的.余生中渐渐远去。
不要死,也不要孤独的活着。如果可以,请幸福;如果生活不肯答应,不如试着接受不幸,坦然面对生活。因此,不论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之中究竟会遇到怎样的艰难与险阻,也不论那不可知的命运,在前路之上为我们准备了怎样的磨砺与阻碍。只要我们仍旧“活着”,仍旧坚定不移地行走在这条或许艰辛、或许迷茫的漫漫旅途之中,便总会有冉冉的旭日升起在我们的头顶,将我们内心之中的迷雾与黑暗最终照亮。
也就是说,一个人“活着”,并非只是简单地不死去。“活着”更意味着,一个人要活出自身的价值、自我的意义。我们要在这股人云亦云的庸俗潮流里,活出真正的本真、活出真实的自我。我想,这或许就是“活着”最深刻的含义与最内在的价值,同时也更是你我勇敢地活下去的最根本的理由。
《活着》读后感14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题记
我看书时总喜欢熬夜看,因而读完本书已是清晨,恰逢昨晚下了一夜的雨,窗外灰蒙蒙一片,我知道外面已天光大亮,徒留我这阴暗的一角,我于漫漫长夜中在余华笔下走完了福贵的一生,满目疮痍,失无所失,唯有活着。
书名是《活着》,但到头来,兜兜转转,也只活下一人。福贵,无福亦无贵;家珍,一辈子没过过作为珍宝的日子;凤霞,披上凤冠霞帔便香魂一缕;二喜,妻儿是他最大的喜,自己却中途陨落;有庆,实在无余年可庆;苦根,还未真正开始便已经结束。
这本书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是绝望和压抑,亲人的相继离世,对一个平常人来说相当于抽掉了整条生命,福贵经历了无数苦难,见证了生命的渺小和脆弱,为何他仍然能平和地活着?作都余华曾经说过:“我写的明明是希望,为什么很多人在书中看到的`却是绝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可能就是福贵为主角的意义。
我们总是思考和探寻着生命的意义,在既定的轨道上行驶,看不见自己脚下,也看不清未来。但《活着》这本书却能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意义,富贵作为主人公,他的脚下一片兵荒马乱,悲戚绝望,他的未来空洞又黑暗,但福贵却能在最后牵着头牛犁田,认真地叫着故人的名字,与远方来的朋友说些闲话,他仍旧活着,并且活得稀松平常,与他人无异,这是为什么?
也许这便是活着的意义。他失去了财产,但是他还活着,所以活着的意义不是钱财;他失去了儿女,但他还活着,所以活着的意义不是孩子;他失去了妻子,但是他还活着,所以活着的意义不是爱情;他失去了寄托,但是他还活着,所以活着的意义不是执念。当一个人失去了所有的时候,活着才是最后的希望。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活着”是死的形容词,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死亡便已经是一个既定的结局,所以既然死亡是一件如此容易的事,何不尝试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命,福贵也说过:“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不想着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我们要坚强的活着,是因为生命本身没有意义,只有活着,人们才能赋予它意义。
透过福贵这“生如蜉蝣,心如磐石”的一生,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百态。活着就意味着我们还有时间,时间能够让我们看淡一切渐行渐远,承担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爱自己珍视的人,对生命保持足够的尊重。
我们如蜉蝣一样穿行于大千世界,心却如磐石一样坚强,不于良夜永眠,不于寒冬放弃。
《活着》读后感15
不再赘述故事内容了,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沉重的悲剧故事,其令人绝望的不单单在于故事的悲壮和人物的凄苦,而是每当一切都慢慢好起来的时候,往往有一个更大的绝望等在前面,那么突然且轻易地就将现在的看似美好化为乌有。整个故事没有俗套的因果报应和理所应当的苦尽甘来,每一处转折都让读者猝不及防,每一次都盼着这只是作者的写作技巧、之后一定会有转机,然而每一次都会失望甚至绝望。
这本书适合一口气看完,如果断断续续地看,你就会一直被冰冷的绝望感笼罩,这个故事没有为什么凭什么,但一切看着又那么真实,借用放牛老人之口,慢慢叙说自己的故事,语言平淡朴实,一幕幕就在眼前发生,而这种淡定叙说自己家破人亡的感觉,就好像躺在手术台上,清醒看着别人剖开自己心腹一样,放牛老人福贵对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似乎已经将自己和过往剥离,实际上他每天都在折磨自己,有庆、二喜、家珍、凤霞、苦根,每一次放牛的时候会把家人的名字说上一遍,再一次撕裂伤口,虽然疼,好歹减轻了寂寞感。
败家子福贵的`前半生是何等荒唐,他的后半生又是何等悲凉,然而作者不按常理出牌,最有理由死去的人一直活着,就跟他买的老牛一样,是村里人口中的两个不老也不死的,他身边那些不计前嫌、勤劳向上的却通通都不得善终,每一次变故的发生,都让人会以为福贵会接受不了而选择自我了结,可偏偏最扛得住的就是他。
书名叫活着,这其实是个残忍的玩笑,福贵当然希望自己活着,不然他不会在每一次打击中都坚强撑下来,但是他绝对不会愿意独自一人活下来,所以苦根去世后的第二年,他还是买了牛,还特意挑了头待宰的老牛,一方面是不忍心,另一方面想必是不敢再看到身边年轻的生命相继离开的场面,或许他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和老牛为伴凑合到终老也不孤单。
文中多次提到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又变成牛,这是一句充满希望的话,然而到最后,福贵有了牛,却看不到未来,看似积极的话增加了全书的悲剧色彩。
福贵一直活着,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他还能有什么盼头,他不知道,但是他没有选择懦弱地终结生命,大概生命对他还是神圣的,他是把妻儿老小的离开当做老天爷的惩罚,他一直活着也是老天爷的惩罚,既然是惩罚,那就不是自己决定结束时间的。
活着也许不是因为勇气,活着也许不是为了梦想,活着也许不是肩负重任,也许仅仅是怕死,仅仅是习惯,但是不管再难都一直活着的人,应该是已然看透生死了。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11-11
活着读后感12-23
活着读后感02-18
活着读后感12-23
【荐】活着读后感03-21
【热】活着读后感03-22
【推荐】活着读后感03-25
《活着》读书笔记03-30
活着读书笔记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