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士塔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道士塔读书心得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道士塔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士塔读书心得1
<道士塔>中的王圆箓绝对是一个愚蠢的角色,但正如作者所说,如果让他来承担这段历史,的确是厚爱他抬举他了,他是一个小人物,他根本担负不起这样的重大的责任,连替罪羊的资格都不够。但是透过他,我们是否看到了一个愚蠢的政府,一个没落的文化族群,乃至一个愚蠢的民族,一种黯淡了的文化。
偌大的一个民族,竟然让这位酷似农民的人来守卫和呵护敦煌的宝藏,姑且不论他的文化水平,也不论他的道德操守,一个没有走出故土,缺乏阅历的人怎么能够对自己的责任和职务认识清楚,一个不懂得文化的精髓的人,自然就会把文化当成自己的自留地,王道士够潇洒,够气派,够大方。他不懂文化,但晓得银元,他不懂守护,却知道奉送,这也正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写,一路地送过去,一者见得博学,二者见得大度。
其实王道士也很冤枉,那么多拱手将国土资源送出去的人,都没有受到谴责,而且堂而皇之地享受着荣华富贵。王道士也很幸运,至少到今天还有人记得他,也算得上青史留名了。
抛却王道士不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不值得我们用大量的笔墨,花费大量的脑筋,我们道士想问,当时的政府做什么了?地方政府难道不知道敦煌是一个宝库吗?不知道这是地方文明的标志吗?不知道子孙后代引以为荣和繁衍生息的骄傲吗?
知道,但没有人考虑这些,官员们都在考虑自己的腰包是不是很鼓,皇城的关系用什么东西打通,于是捧着金碗的人奉献了自己的奴颜媚骨,而上官们也名正言顺地享受着地方政府官员的孝顺,于是一个庞大的腐败系统悄悄地蚕食了这个宝藏,那个王道士即便真的是一个尽忠职守的豪侠,也会淹没在这样的交易洪流中无声无息直至终了。
看看余秋雨的描写吧: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冷的是人心,悲凉的是情感。
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人,一个对于文化的失落痛心疾首的人才会写出这样悲壮的文字。当所谓的冒险家强盗般地盗走属于中华民族的国粹,一个真正具有民族情感的学者如何能够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这是对民族文化的强取豪夺,这是对文人的蔑视和不屑,这是对民族的一种戕害。真不知道,这些东西即便放在大英博物馆内展示的也应该是中华文明和华人的智慧,应该是外族的侵略行径。毕竟这种文化的姓氏应该是中国。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
今天的中国更不穷,说句实话,我们可以到世界各地买房购车,我们可以培育世界各地的品牌,但是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名誉,忘记了自己的产品。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他们敢于吸收世界上任何优秀的文化,而惟独冷淡了自己的文化,他们可以倾慕时尚任何国家的时尚,而惟独寻不到自己的时尚,他们可以走出国门为自己的骄傲,而忽略了自己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有甚者,还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假洋鬼子,对自己的同胞评头品足,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数典忘祖。
真的,运走一点东西,不打紧,大不了我们还可以仿制,但运走了思想和灵魂,文化的土壤就会日渐贫瘠,那时,我们只能是走在无尽的沙漠中去寻找海市蜃楼了。
最怕的,不是丢了的,而是丢过了之后,我们依然在丢失。
道士塔读书心得2
《道士塔》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篇幅不长,讲述了一个敦煌的道士,曾经无人知晓,但他所做的事情让人们开始注意他。他被记录在历史里的一个隐晦的角落中。他叫王圆篆。
他原来是个随处可见的农民,逃荒早甘肃,做了道士。不幸的是,他当了莫高窟的家。莫高窟,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灿烂壁画、雕刻、石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汇集地让我们看看,一个农民会如何掌管它。
王道士每天爱去石窟转转,但那儿的画并不招他的喜欢,飞天的婀娜,金刚的雄伟,他看不懂也不懂得欣赏。在千年前的壁画面前,他像一个瞎子,看不见那灿烂的文化之光他用石灰刷掉了面前的几面石壁,欣赏着面前的雪白。
一天,他偶然发现了一个洞窟,满满一洞的宝物。就在这时,欧美的考古家、学者,千里迢迢的赶来,他们做好了葬身沙漠的危险准备,风餐露宿来此。可他们想象中的森严保卫并没有出现,在他们面前,只有一个衣着破旧肮脏的土道士,这也未免令他们失望——说来真是讽刺无比。于是,一批批文物被他们一行人运出来,运到了国外去。先人留下的文化魁宝,就这样被一点银两换去了。
王道士的作为,为现在的考古学家,敦煌学者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是空旷的`洞穴、破碎的石像和惨白的岩壁。使得后来的敦煌学者,都只能对着国外拍来的照片研究,只能从破旧的石窟中去寻找完整的部件。要知道,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原本都是属于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所拥有的啊!面对惨白空洞的墙壁,余秋雨先生写到:“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王道士身上,满是愚昧无知的气息,作为旧时代的农民,他麻木到了极点,他不知道什么是美,更不懂得什么是传承。他不知道那洞里的东西都是无价之宝,是什么金银财宝也换不来的宝贵的财富,一笔厚厚的精神财富。但是,一切已经过去,现在考古学家的痛声疾呼,再尖利再刺耳,再撕心裂肺,也挡不了当年那一箱箱文物的运出。
看看现在。在某些时候,中国人身上多多少少还有着王道士的相似的气息。景点随处可见的,很多是“某某到此一游”等。古人留下的宝贝,就这样被无数人践踏。相比之下,有时候外国人反而知道珍惜,他们对我们中国的文物反而比中国人更感兴趣。说来嘲讽,对待自己的文物,我们真应该向别人学学,学着对我们的文化宝物有更多的珍惜和敬畏和保管。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什么比麻木更可怕,然而,想清除这种根劣性,还有很长的道要走。
道士塔读书心得3
这一片主要写了作者到了莫高窟的门外,看见了王元转的圆寂塔,从而想起了清朝时有关莫高窟的一大民族悲剧,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章中的王道士十分愚蠢,他认为敦煌壁画“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于是就把几面壁画用石灰刷白;他又认为“几面洞墙全部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浅浅的笑容有点尴尬。”他想起了自已道士的身份,于是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无价的莫高窟文化就轻易地被破坏了。
15年5月26日清晨,王道是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发现了满满实实一洞窟的古物,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窟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王道士趁着去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不久,甘肃的金石学家叶炽冒也知道了这件事,他建议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官僚们因为运费太贵,也犹豫了,他们其实不是穷,只是舍不得花这几个小钱来保护珍贵的文化遗产,这点路费与他们生活中吃喝玩乐所消耗的相比,只是九牛一毛罢了;中国官员也不是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推测着书写年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与中国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他们不远万里,风餐露宿,甚至愿意变卖掉自己全部家当,也要来莫高窟带走一两件文物回去,他们这种对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中国人远不能及的。
文章中记载“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经文。”“法国人帕西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10大车,6000多卷写本的经书”“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去了300多件写本和两座唐塑”读到这些,我不禁痛心,中国的文物就这样流入了其他国家,这是要怪王道士的愚蠢,还是要怪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幸好现代的专家们有了保护中国文化的意识,他们从外国买来文献胶卷,刻苦钻研,才是王道士当年的错举有所挽回。
道士塔读书心得4
初次见到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是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先生对于王道士的愤慨,让我很容易产生共鸣。再次见到这篇作品是在高中语文三册,很欣喜先生的作品被收入了教材,让广大中学生来了解先生,了解中国那段令人心酸的历史。今天又一次见到这篇作品,是在学校一位老师讲授先生的这篇作品。课后大家对这篇文章发表了不少看法,其中一位资历老的先生,很激动,很愤慨。可是他愤慨的是余先生对王道士的态度有失偏颇,认为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王道士。
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以前读余先生的作品,惊异于他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对历史的深入反思,还有独特的'见解;佩服先生在公众场合不忘记对大家进行历史知识教育。从没怀疑过先生,也在博客上看到过先生的作品,以及别人对先生的评价。慨叹世态炎凉,好多人想骂余秋雨来出名。
今天那位老师的质问,让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余先生之于王道士,欲杀之而后快。可是别忘记了他只是一个农民,对于农民我们应于宽容,他也曾想过要保护,可是爱莫能助,他能做什么呢?他只是一个逃难的农民,他受的教育是有限的,他的觉悟是有限的,可以说是他的无知,导致了他愚蠢的过错。俗话说无知者无罪。丢失国宝,我们不应痛恨吗?当然要痛恨。然而我们想一想,对于莫高窟,当时的官员他们究竟做了什么?他们的腐败无能与王道士的无知,谁更让人痛心。我以为在这篇文章中,老余的情感态度过于偏颇。将王道士痛之入心腑,而对于官员却轻描淡写。而当今社会腐败已是社会顽疾。先生为何不将重心放在这里呢?借古来讽今呢?
慨叹眼下之作品,没有谁敢揭露社会弊端,颂歌唱到底。和谐社会这个名词就能掩耳盗铃吗?呼吁有识之士,救救中国。
道士塔读书心得5
历史本身只是一些巧合,因为时间的不滞源远才成为了传说。
自古以来,我们对于丢失的文物的态度是很让人家外国人难为情的:我们既不愿意花钱去买,又巴巴的望着寻思要回来。外国人不傻,所以当年抢劫对象选的中国,现在人家也不是智障,所以更不可能抢回去放博物馆里看几年抖抖威风不要看护费不要保管费再给你完好无损耗油耗机空运回来。哪怕是顶着撑死不足13亿的骂名也不能干这档子赔本买卖,尤其现在的保管费价格一路飞升。别说文物,就连我家楼下摆菜摊儿的奶奶家的一筐水果被城管局保管几天的价格都可以几个礼拜不吃肉了。所以说,单从经济角度来讲,藏经洞里的那些东西再回归妈妈的'怀抱是希望渺茫的。毕竟类似的历史问题一旦展开,谁都不愿意去承认当年的失足性错误。这就好比一个老师冤枉学生进而打了他,日后即使老师知道了原委也不会再去专门道歉。现代的园丁的想法都很现代:反正也不能让他打回来,承认了有什么用呢?世上事情大都如此,本身无颜的人都珍爱面子,更何况人家本来脸皮儿就又白又嫩的外国人呢?
但是虽然文物不可能因为一篇文章回来,我们却可以有选择性的启发一些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对政府无用,好在我们不是和文物过日子,陪政府睡觉,务实点儿多少没错。
以下是我的启发:
1、现代的奉献精神比起人家王圆箓道长可是差的远了。知道什么叫国际范儿么、。知道什么叫敞亮范儿么?知道什么叫有求必应么?知道么?王道士的座右铭应该是伟大的八个字:只要你要,只要我有。
2、现在所谓的义务教育纵然有百害但目前终于发现了一利。人家王道士就是吃了没文化的苦,相反的蒋孝琬就是享了有文化的福:二十九箱东西130英镑。有这样的经济脑子银行完全可以将警报去掉。
3、交朋友一定要交蒋孝琬这种可以离家叛国的,这才是全部的真诚和完全的信任。至此我依稀发觉斯坦因比刘邦还要知人善用。事实证明这比现代的美男计要管用,甚至可以敌过美人计。
4、建议80岁高龄的老人们少去一些陌生的国家充当王者。像斯坦因一样,溜达几趟见好就收是很有必要的。哪怕你年轻时时索马里海盗,老了在人家看来不过是咸鱼一条。不是信上帝么?上帝也不可能总睡觉的。
其实综上看来,还是历史的巧合性太强。如果将王圆箓那个草包的角色与军事蒋孝琬对调一下,说不定历史就不会留下今天这座草包塔了。然而历史好玩在于只可想象无法重来,我相信现今的中国人都大致清楚130英镑的等价物,而这泱泱的13亿人中估计也少有道士那种付不起运费干脆批发打包的。当年我们体弱,现在有街上的城管,还有谁敢蟹爪横走不看红灯的?政府可以把它们扣下,但历史无法让它扎根生长。你要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拐跑了也识途的。你听说过俺们中国的老马么?没听过没关系,孙悟空总有耳闻吧?你以为你鼻子大点儿装个龙王就可以让咱们金箍棒变大变粗么?那么你想错了,俺们的规格可是只听俺们猴哥的,你知道不?
只要你等,我们就有拿回的那天。别说几件物什,香港澳门连人带地儿我们没落下一样这个知道不?那个时候我们和平友好的扯个大旗,上面写着伟大的八个字:只要我要,你必须有。
道士塔读书心得6
余秋雨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它表现的情怀慷慨豪迈,体现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它是一种俯仰于古今之间的内在冲动与感悟,是一种涌动着激情和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读完《道士塔》后,我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莫高窟的神秘壮丽让我激动不已,然而王圆箓道士的愚昧、迂腐又令我痛心。当我看到王道士拿着刷子刷去了唐代的笑容,刷去了宋代的衣裳时,我又何尝不恨,恨我没能早出生一个世纪,去阻止这个蠢道士的愚蠢行为,可是就算我当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夺过他们的刷子,踢翻他们的石灰桶又能怎么样呢?当时那样一个偌大的中国都容不下这些小小的卷轴和壁画,任凭这莫高窟的千古罪人,将令人惊羡的中国艺术文化,用极少的钱财给换取走了;任凭难以数计的敦煌文化就这么流失了;任凭任凭一个古老的民族让伤口的血滴在沙漠,是敦煌文化走向黑暗。我又能怎么办!
文章中,余秋雨写道:“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面对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我在心中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这是何等的痛心,又是何等的无奈,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些婀娜的体态,那些柔美的浅笑就这样被摧毁,不忍心那些历史就这样在一个道士手中灰飞烟灭。这里,我品出了这本书的名字——苦,历史重现,我们却无力改变,只能不住的惋惜,无奈的流泪,遍遍的哀叹,再次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本属于中国的文化从面前掠过却挽留不住。
千百年前的一个洞穴,开启了敦煌文化的壮丽,散发出了诱人的光彩,千百年前的`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送上了驶往外国的、散发着阵阵恶臭的马车。然而,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并非它外表炫目,而是因为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它蕴藏着一种深层的美,纵使它曾经残缺。
余秋雨带领我们走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深思这些古老的文化,用极其细腻的文笔写出了这趟“文化苦旅”,其中的悲痛、心酸与无奈成为了一个个惊醒炎黄子孙的惊叹号!
道士塔读书心得7
听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心头一向被一股弥久不散的阴霾压抑。漫无边际的悲愤袭来,我仿佛看到一个目光呆滞、神情猥琐的老道立在沙漠边,注视着那深深的两道车印。这一个画面的定格,蕴含了多少的惨然与愤然啊!我好恨!
这个老道叫王圆箓,以前是莫高窟的住持。但目不识丁的他根本不了解莫高艺术的璀璨与繁荣。无价的壁画在他手上竟宛如儿戏般的被覆上了惨白的石灰,一尊尊精湛的上古礼佛竟被他应手击碎,去塑成了粗劣的佛像。但就是这样一个蹂躏艺术、摧残艺术的人,历史却如同开玩笑般的,将莫高窟最精湛的艺术结晶留给了他。可这个卑微的王道士,竟拿着莫高,乃至中国、世界的艺术精魂,换来了少量的一叠外国人给的银元!那大车大箱装走了多少的艺术瑰宝啊!连同王道士的愚昧、无知,一同坠入了时空的漩涡。于是,中国的古文学界又多了一个弥深的黑洞!悲哉叹哉!
愚昧不是错,而知错犯错就是大错特错了。如果说王道士是历史的.罪人,将万顷的经书宝卷挥霍出洋,留下艺术的空白。那他也但是是因为愚昧无知罢了。这便如同一位世代耕织的农夫,即使他藏有唐寅的真迹,他又怎会懂得欣赏呢?而此时懂得欣赏莫高艺术的人呢?晚清政府的官员呢?他们对此毫不知晓吗?翻开史书,此时的官员正钟鸣鼎食,品茗览卷,极尽悠哉之至。而他们为何不去善加对待,予以保护呢?他们的回答是多么的可笑,何等的荒。唐!竟言之,运费过昂,不便出资!岂有此理!
回言历史,清政府的愚昧腐朽又岂输于王道士!种。种所作所为恐有过之而无不及!英法为鸦片二度侵华,大好河山惨遭蹂躏,火烧圆明园,大火三日未熄!异物奇珍,珐琅翡翠,那一样又会输于莫高佛典?而这些艺术精华,清政府又岂会不懂!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光绪溜之大吉。《辛丑条约》谈判桌上,4。5亿两白银拱手外献。当慈禧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给予国之欢心”的丧国之语时,她又岂会不知祖宗河山是何等珍贵!而她却葬送了、摧残了。这显然比王道士之流更罪恶深重、遗臭万年!
而如今,应对日益丰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我们却不知珍惜,不尽力汲取。难道要数年之后,为我们抱憾的后人说我们是历史的罪人,是王道士,晚清幕僚之流吗?我想这几个名词,哪一个都内含值得掂量的分量,哪一个都足以令人遗臭万年!
我仿佛又看到一个老道立在沙漠边,望着深深的两道车印,目光呆滞,神情猥琐。我更不明白这格还要定多少年!
【道士塔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读《乌塔》有感08-10
《乌塔》读后感09-11
《乌塔》读后感10-22
乌塔读后感12-30
《乌塔》读书笔记13篇03-04
《乌塔》读书笔记(13篇)03-05
《塔木德》读后感06-24
塔克的郊外读后感01-07
金字塔原理读后感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