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8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1
不免觉得自己活得太自我。是的没错来到这个世上要为自己而活。但是责任使命这些词汇难道真的不应该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烙印吗?
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也没有生活在穷乡僻壤等待我们去解放的贫困山区。生活在太平盛世衣食无忧的社会中难道我们不应该去思考我们应该实现怎样的价值吗?
即使心之所向不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也不是教书育人的园丁,不是驻守边疆的战士亦不是解放劳苦大众的英雄,但是我们也要记住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去奉献的一份力量。
有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引水的黄大发,36年只为当初的誓言。想到古时候的君王坐拥天下又如何,想到现如今的富豪身家万亿又如何?却不及老人实现誓言时,站在亲手开凿的水渠上,那双噙着泪的双眼,告诉我什么是平凡可贵。
告别康桥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黄大年,透支着自己的生命,用七年的时光奋斗在祖国科研事业的前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依然为科技强国的梦想在奋力拼搏。
卓嘎和央宗的巡边守边,32年风雪中对家园对国土的坚守,“家是玉麦,国是中国”,那一面面飘在风中的旗帜,是那位老父亲心中对祖国的深沉的爱意,一代代的继续和传承
善意匿名捐款十四年的'兰小草,直到走后才被人知晓。人们总说好人会受到上天的眷顾但一个个走后被人悼念的灵魂,却看不到好人一生平安这句话朴实的道理。不过这也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只会为这满满的善良和伟大的爱动容。
为他人奉献是大爱值得敬重,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中,对妻子的不离不弃一辈子的守候也同样让人敬重。她是他心目中的女英雄,她那满是伤疤的身体却换回他的一见钟情,这难道不是对颜值主义的一种讽刺。有些爱情在剥去华丽外表下只剩毫无真情的浅薄。
有的人在死后,被人悼念被铸以丰碑纪念。有的人在暮年垂死之时,获得他人最崇高的敬意。我相信奖励荣誉对于他们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可贵的是真诚是善良是毫无保留勇敢付出的真心,而不是为了一个什么目的虚伪做作的表演。
我无法穷尽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和内心满满的感动。但是我想记住这种复杂的感情,并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去。用平凡用坚持用爱,去书写“伟大”哪怕是穷其一生的平凡人的伟大。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2
感动中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授予了10个人物以荣誉,不仅仅在于向观众宣传了那10个人的先进事迹,更不仅仅在于这10个人给予我们的感动。
若说这几位入选者就是感动中国的全部,那就是对感动中国的亵渎,对全国人民感动之梦的亵渎。
大家可以看到,这10位已经涵盖了各种职业,已经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他(她)们的文化水平,他(她)们的年龄大小,他(她)们的性格特点,他(她)们先进事迹也大不相同,各个领域的贡献已体现在感动中国里。可以说,如果把各种感动分门别类,感动中国已代表了全部!
她的更深层意义是什么呢?她使我们我们在受到这10位感动者的基础上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感动,去感悟"感动"的真实含义,去用感动的心看待世界,去用感动诠释人间。
可以说,在感动中国之后,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十大人物。要知道,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内,他们真正的财富不在于那一座奖杯,不在于在电视上的影像,这些都是附属品。在于对一群人心灵的震颤,那是最强有力的感动的回声;在于人们流下的真诚的泪水,那是最有价值的属于感动的珍珠。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十大人物给予我们的感动都是一样的无价!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十大人物加在一起,才是感动中国的全部。而感动的全部,还更包括整个历史长河啊!感动中国的使命是一个艰难的开始,剩下的'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我们不应仅仅看到节目中的感动,更要去寻找自己的感动,并学习他(她)们,将他们的感动的薪薪之火用我们的人生点亮,将他们奉献的潺潺细流用我们的生命倾注,让每一个人都能被感动,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动别人,这,才是感动中国的初衷;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心境!
让我们聆听感动中国颁奖辞作者说的一段话吧:每一年里,在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中,接触到每一个人时候,我已经习惯了用“感动”去理解,去发现“感动”的瞬间,这让我在这个浮躁纷繁的世界里有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在平凡的生活中领悟生活的意义,感谢这样的经历,让我享受感动。
也正是感动中国把我们聚到了一起,进行着心的交流,不是么?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3
年“感动中国”人物中,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从肿瘤医院旁小巷里的油条摊位到炒1个菜收1元的“抗癌厨房”,18年来的坚持和爱心,为癌症病人提供着“最后的守护”,用他们朴实的烟火气息照亮着寒夜的路人。1元“抗癌厨房”背后的人生真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化作力量。
“1”代表的是“恒久不变”,初心可贵,坚持不易。从18年前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偶然来到油条摊位借炉火为患病孩子烹饪饭菜,到今天小巷里每天20多口炒菜锅,30多个煤炉,排队做饭的病患家属。18年的坚持来源于夫妇那一份“温暖病患”的初心。初心可贵,坚持不易,在打动人心的感动之后,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之余,作为年轻干部的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进入公职之初的“赤子之心”是否还在?初出茅庐时的“满腔抱负”是否依旧?“1”背后的真谛是告诉我们要坚守本真。初心可贵,初心在则梦想在;初心可期,初心在则希望在。一路拼搏,终获硕果。
“1”代表的是“贵在守一”,心之所向,素履所往。“在人生最后的时候,有人能伸手牵一把,给他一点光给他一点热,就感觉到比较快乐”,这是鼓励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坚持开办1元“抗癌厨房”的“心灵力量”。“1”背后的真谛是诠释“贵在守一”的力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而人生不足百年,我们要将自己的.使命化为人生中的那个“1”,将使命融入志向之中,将使命融入工作之中,将使命融入点滴之中,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工作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姿态去实现梦想,完成使命。
“1”代表的是“温暖如一”,化作春风,守护万家。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将“抗癌厨房”化作黑暗中一盏微弱的希望之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用“不熄”的炉火给了病患及家属“生”的希望。“1”背后的真谛是“温暖如一”,年轻干部要读懂温暖的力量,让自己的努力成为折射太阳温暖光芒的“露珠”,为他人带去温暖和力量。那份温暖和力量是抗击疫情的“逆行者”那一句“加油,我们和你在一起”,那份温暖和力量是脱贫攻坚的“追梦者”那一缕“夙兴夜寐披星戴月,实现脱贫奔康”的梦想之光,那份温暖和力量是千万党员“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的美好祝愿。愿您的努力,终将如一缕春风,守护万家。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4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2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其中,创办南昌“抗癌厨房”温暖无数人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当选。
与其他上台领奖嘉宾不同的是,这对抗癌厨房夫妻却没到现场领奖。因为,他们放不下抗癌厨房、放不下需要他们的患者家属。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夫妇俩没能到颁奖现场领奖
2月18日,记者联系上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万佐成表示,“感觉我们这些年的`坚守很值得,能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这个荣誉,我们也很感谢政府和媒体的关注、报道。”
万佐成告诉记者,原本,他们是计划到颁奖盛典现场去领奖的,机票也都已订好,颁奖前后大概需要三四天。但由于年前疫情反复,根据防疫的规定,从北京回到南昌需要隔离14天,夫妇俩心里挂念抗癌厨房,最终还是决定不去了。“如果去北京,大概前前后后要20天,厨房里离不了人,这么长的时间都会把我急疯,过年期间厨房里还有好多人要炒菜,主要担心是厨房安全问题,毕竟涉及到炉火、高压锅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就离不了。”
儿女们希望夫妇俩能出去旅旅游、放松放松,对此,万佐成直言,“我们离不开这个厨房的,如果我们出去旅游,这些人怎么办呢?我们帮助别人,还比出去旅游要更快乐一点。”
除此次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外,此前万佐成、熊庚香夫妇还获得过多项荣誉,也曾多次去往外地领奖,但只要他离开南昌、离开抗癌厨房,他总是这样想:“我人虽然在外面,我的心还是在厨房里面,想着这些人怎么办呢?我还是离不了。
办“抗癌厨房”,早已融入进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的血液中。“做这个‘抗癌厨房’,我们也做了半辈子了,主要就是离不开这些人,他们离不开我们,他们离开我们就好不方便,我们也离不开他们,我们离开他们就好寂寞。”
问及他们是否还有别的微心愿,万佐成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所有人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活下去,希望医院里没有这么多的病人。没有病人,日子就好过了。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5
借出差无锡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匆匆赶回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2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伤,常久明一直很牵挂,“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叶连平。那时,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就让他辍学学缝纫。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头皮把即将辍学的事报告了叶连平,意外的是叶连平并没有当场责骂他。常久明随即离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时候,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还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盯着那个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热泪盈眶。
“尽管我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叶连平坚持每年到每个学生家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一定访到。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一般、家庭困难、住址离学校远的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关爱,多次上门。在卜陈学校周边的乡村田野间,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马灯跌跌撞撞地赶路,有时身上还沾了很多泥水。
“叶老师对学生负责,是出了名的。”令叶连平曾经的同事、卜陈学校教师戴启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叶连平批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正。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叶连平当班主任时,曾带着学生勤工俭学,用赚来的钱购买课外书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眼界,在当时算是特立独行了。多年后,那个班的学生发现,当初勤工俭学挣的钱根本不够买那么多课外书,是叶老师自己贴钱买的。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6
1997年4月,是个不幸的日子,张老师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迅速膨胀,疼痛难忍。她一面吃止疼药,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当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时,面对一纸无情的病检报告(当时医院诊断为癌症),她没让领导、同事、学生知道,而是默默忍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生与死的煎熬。
在这几个月里,同事们经常看见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给学生加大了复习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她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晚上批阅作业试卷到12点。这样,一直坚持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向领导说明情况,住进了昆明的一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的子宫和肿瘤重达2公斤多。手术后,医生要求她至少休养半年,可是手术后的第24天,她就回到民中上班了。由于手术失血过多,伤口没有完痊愈合,巨大的疼痛折磨着她,可她仍然坚持在讲台。由于过度劳累,97年12月,张老师的病情复发,领导、同事、学生多次劝她住院治疗,她不肯。她说:"我的事业是教书,我的希望是学生,不把他们送出学校我是不会先走的"。这段时间,她的'工作量达到了极限,每天工作10多小时,更不存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年休息的时间只有过春节的3天。直到98年3月,她的病情己恶化得特别厉害。人们劝她住院,她仍然拒绝了。她说:"学生刚有起色,我不能离开他们,我的生命就是讲台"。领导、同事们说:"我们需要你活着,华坪人民需要你活着,请你服从安排吧。"冲着这份真情,她才进了华坪县中医院,这时,她仍然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工作。每天都是一拔下针头就走向讲台,从没有在医院安稳地躺过一天。看了不到一个月,医生告诉她医院无法控制她的病情,需要转院治疗。为了节约国家的医疗费,她毅然决定出院。为了即将毕业的学生,她拒绝再到任何医院治疗,仍然坚守在岗位上。
就这样,张老师调到华坪两年多了,虽然她一直带着重病,一直承受着痛苦,可她从没有请过一天病事假。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7
在观看2016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中国女排颁奖的那一刻,时光仿佛又回到了北京时间2016年8月21日,里约热内卢小马拉卡纳球场,中国女排以3:1击败塞尔维亚队,又一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中国女排在小组赛出师不利的情况下上演“绝地反击”东道主巴西,小组赛曾赢过我们的荷兰、塞尔维亚都没能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对于向来有“女排情结”的中国人而言这个冠军重于千钧,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的那一刻,激动与幸福的泪水美于一切。
2016感动中国给予女排的颁奖词:“虽然它不是颁给个人,但是十一总会让我们想起一加一大于二,还有它代表着一个团队。绝地反击,上演惊天逆转。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气,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是女排精神,是激励中国前行的力量!”
在中国女排再夺奥运冠军后,一段话在网络中盛行:“有人曾经问,女排精神是什么?”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中国女排承载着国人太多的荣耀记忆,郎平说:“中国女排的精神一直都在,并不会因为输赢而改变,这就是女排精神的传承。”的确,在奥运赛场,让一个运动员变得伟大,让一支球队成为传奇,让一场比赛荡气回肠、成为人们日后津津乐道的经典回忆的,确实往往是某种超乎竞技的精神。女排姑娘拼命苦战为国争光的背后,是平时的艰苦奋斗,是赛场上永不磨灭的斗志,是多年来凝聚成的“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在里约奥运上又一次被女排姑娘出色的表现诠释出来,这就是永不过时并赋予时代内涵的“女排精神”。
我相信,熠熠生辉的女排精神将激励中国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上不断创出佳绩,更将激励中国人上下同心共铸中国梦。向中国女排致敬,让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女排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篇8
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以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特点的方法。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的工资拿出绝大部分来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吗,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了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她们。
在观看张桂梅同志事迹的视频时,我的眼眶就一直是湿润的:当她寒暑假天天走了那么远山路只为了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告知家长孩子成绩很好,只要考上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高中,就能免学费就读时;当她夜晚在手脚关节处涂完治疗风湿的药酒,躺在办公室冰冷、坚硬的条椅上时;当她面对镜头,说出的愿望“我想要再多活两年,把这些孩子送入大学”时,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同为教师,自问难以到达张桂梅同志这样的大爱无私的品德和高尚奉献精神境界。
我们应该学习张桂梅同志“扶弱济困、大爱无疆”的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和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投入了这场脱贫攻坚之役。早在我在大学时代,我也有幸参加过一次为贫困山村的贫困群众献爱心的公益活动,对贫困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心中萌发出了自己该为此做点什么的真情实感;而在我毕业之后,来到了农村教书,一晃眼,十五年过去了。身体力行的投入到了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将“所想”变为了“所做”,不仅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还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到了扶贫工作。但我所做的一切,和张桂梅同志比起来,却显得相形见绌了。所以,我们都应以张桂梅同志“扶弱济困、大爱无疆”的精神为指引,再接再厉,努力奋进,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因为我们都知道,消除贫困,需要有你有我也有他。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2-15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02-13
感动中国观后感04-27
《感动中国》观后感05-31
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09-19
感动中国观后感14篇12-15
中国机长观后感12-13
中国机长观后感06-08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