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觉醒年代》有感

时间:2023-07-09 18:10:1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觉醒年代》有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觉醒年代》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觉醒年代》有感 篇1

  最近很火的一部剧《觉醒年代》振奋着许多中国人的心,在书本中认识的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在电视中鲜活了起来,有直言不讳的钱玄同,有点“目中无人”的陈独秀,淡定从容的蔡元培,耿直傲骨的李大钊…每个人的性格色彩分明,也从剧中进一步了解了蔡元培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看着看着也让人为之动容,内心振奋。

  本剧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主线,通过开展新文化运动来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中国青年的思想,从而使国家强大起来。剧中会出现一些对立面,如崇尚帝制的辜鸿铭,看似总和陈独秀等人做对,但他并不是不爱国,相反,正因为他内心对于爱国的坚守,才会那么反对新文化运动。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他崇尚儒家思想,认为中国人用心灵体验生活,我们有情感、懂得换位思考,也就是他内心的中国人的'精神,而西方是以“头脑”体验生活,而当陈独秀提出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来改变国民素质时,他必然是极其反对的,这种反对也是他爱国的一种表现。至于谁对又谁错呢?无法说明,这跟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接受的教育受熏陶的思想有关,同样是爱国这件事,怎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在剧情第十一集时,我终于抛弃了对辜鸿铭的偏见,他对国家浓浓的爱,对中国人精神的透彻理解,用他所坚信着的方式不断给西方人输送中国人精神,让人感动和震撼,也为一开始对他的不良印象感到自己的片面和肤浅。

  像何为爱国,如何救国这样的问题,在没有看到一个理想的新中国前,谁也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有相同思想的人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着,所以才有了陈独秀与胡适、李大钊的惺惺相惜。剧中让我最敬佩的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一种淡定和睿智,他认为只有不同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出更多的思想,他允许并期许着不同声音的出现。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体现着为有学之士的渴望,他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来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甚至不惜伪造履历。正是这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精神,才吸引了大批学界名流,一时间北大人才济济,如夜空中的群星相互辉映,迎来了群星灿烂的蔡元培时代。

  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在如今的盛世中依然有着一定思想引领作用,比如在课堂中,老师应秉承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态度,广泛听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不以对错论英雄,而更重视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能力,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或是从别人的观点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恰恰也是21世纪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和我们三观不合的人,也许你会惊讶会质疑会抱怨,但你若没有彻底地了解他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等等容易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的因素,不妨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因为许多问题本身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只是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观《觉醒年代》有感 篇2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阳光。”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正是因为有无数先辈和烈士们挺身而出,他们心向阳光,他们相信有一天中国人会觉醒,中国会觉醒。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只有靠“觉醒”这一条路才能救活中华民族。在这条觉醒之路上,有文化的碰撞和思想的启蒙,也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的苦苦探寻,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李大钊同志了。

  面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李大钊同志下定决心为挽救中华而努力奋斗。他把国家放在了第一位,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把自己的学业放在了身后。当他因参加反日斗争而被当时就读的学校除名时,内心丝毫没有后悔之意。他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他身上体现出的牵挂国家兴亡和人民生活、愿意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提倡。

  “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在李大钊送陈独秀去往天津的途中,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两个人都从心底发出了铮铮誓言。这一幕至今还让我激昂澎湃。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中国这头雄狮终于觉醒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觉醒,先辈们已经为我们开拓出了一条和平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血汗为我们铸造了幸福,他们的觉醒能使我们受益终身。

  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新中国青年,我们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觉醒。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完成好在学校的每一项任务。引用剧中的一句话便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就大事”,我们要学会自律,心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同时应该以学为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许有一天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报效国家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能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我们要将爱国铭记于心,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和奋斗者,让先辈们的精神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幸福和复兴之路在我们的脚下越走越远。

  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因此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觉醒,也要带着属于无数先辈们的觉醒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观《觉醒年代》有感 篇3

  顾名思义,《觉醒年代》讲述的是中国觉醒年代时,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历程。它不仅仅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到来,它更是为了让今天的中国人,让当代的青年人回顾党史,不忘初心。

  第一集,袁世凯对外卖国,为了当上皇帝,他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签订了日方“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打算复辟帝制。但是他的复辟行经不得人心,爱国青年共同奋起,一片倒袁爱国的声音纷纷涌现。一系列故事便由此展开,《青年杂志》问世,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

  纵观前九集,其中可以触动心扉的,当属蔡元培初到北大的就职演说。

  当时,蔡元培接受了大总统黎元洪的任命状,正式出任了北京大学的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总的来说,在当时,北大是一所腐败,封建的所谓“大学”。学生们都是富家子弟,大多数人都是一心想当官发财而来此求学,而蔡元培的到来,无疑是犹如一束阳光,照亮了北大黑暗的局面。

  在一片掌声欢呼中,蔡元培缓缓走上演说台,他往台下望了望竟作文然也恭敬地向前迈出一步,鞠躬还礼,在此,他与北大的一众师生约法三章:

  “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砺德行……

  三曰敬爱师友……”

  这场著名的演说,简短却不简单。它使北大完成了脱胎换骨,乌云尽散,晓雾将歇,北大已经不是昔日里那个陈腐的“京师大学堂”了,北大,俨然已经成为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还记得演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平时冶游,考试来了,才去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考试结束,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潦草塞责……”

  这不正是我的生活现状吗?平日里不务正业,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下课后去操场上无所事事,聊天闲逛。想着离考试还远,应当及时行乐,多快活几天,等快考试了,才嚷嚷着要“考前突击”,临时抱抱佛脚,匆匆翻几页书,考试来了,手忙脚乱地复习一晚,结果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放假了,又恢复成往日游手好闲的.状态,之前背过的寥几页书,也都忘得一干二净,这可真是“光阴虚度,学问毫无”呀。

  蔡公的这一席话,真可谓是如雷贯耳,激荡人心,这番话真真正正地激励了当时的广大青年。哪怕是我现在读着这些句段,心里都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

  现在的我们,还能够在学校中学习;现在的我们,还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现在的我们,还能够有老师和父母督促来学习。学习自然也很辛苦,学习当然也更快乐。趁现在为时不晚,请努力学习吧,切莫耽务了自己,再去耽误他人啊。

  希望在数十年后,蔡元培的话依然能伴我左右。

  观《觉醒年代》有感 篇4

  连续观看了43集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自己心情感慨万千,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洗礼。学习观看党史题材教育片,可以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信念,不忘党史、牢记党史。

  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为党的创始人,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使党走向正确道路历史大剧,深刻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捍卫主权,北大学子行动起来,全国各大学校的学子行动起来,抗议巴黎不平等和约,五四运动代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掀起了爱国主义运动,100年来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推翻旧社会走向新社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100年来历史告诉我们祖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富裕走向小康,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东方,我们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14亿人在欢歌笑语。

  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党走,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投入到安全生产工作中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引领作用,树型立标在岗位、在责任区,落实“责任心+责任制+基本功=安全正点”,在创建“毛泽东号”式班组中发挥积极作用,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观《觉醒年代》有感 篇5

  救亡图存,挽狂澜于既倒。思想启蒙,发历史之先声。

  爱一个国家,不仅是嘴中的溢于言表,还要有付出行动的铮铮铁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创办了《新青年》这一影响力广泛的杂志,用自己的行为,言语,像一把巨斧劈开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迎接而来的,也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光明。中华民国,多么陌生而又腐败的名字。他似乎离我们很远,很远,却又离我们很近,很近。在黎明之前,有一段时间很暗,很暗。但是沉寂的黑夜挡不住东方雄狮的怒吼,挡不住终究会来的磅礴曙光。《新青年》也像一股新的力量使得人们有了真正的方向。

  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世上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上帝。要创造大家的`幸福,只能靠我们自己。”对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整体。自己的命运只能靠自己争取。单靠民国时期的国家和政府,是靠不住的。新文化运动像决堤了的洪水,波涛汹涌,势不可挡。而马克思主义也不再只有少数人知晓的崇高真理,尽管在新文化运动中并不缺少鲜血的洗礼,但这也像极了俄国的十月革命,终究迈向成功。遥想第一集,那也许仅仅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可正因为中国人那永不褪色的爱国心。让梦变成了真理。

  不因再有投鼠忌器之顾虑,也因该要有破釜沉舟之决心。

  观《觉醒年代》有感 篇6

  春天的味道是什么?一枝怒放的花会在枝头告诉你。或是一场春雨,在清凉的洗涤下,让你品味春天的味道。

  而这种味道却摇身一变,悄悄地飘到海外的落叶上,飘进了那个别样的深秋。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被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浓烟所笼罩的时代!之所以称之为“年代”,而非“时代”,大概是因为它蒙上了历史的面纱,虽久远却不得不被铭记——因为正是那个年代,正是那个年代里的那些人,以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成就了我们今天的新中华!

  还记得那个衣着破破烂烂、浑身长满了虱子,但眼睛炯炯有神、为人善良开朗、血气方刚的“乞丐”吗?没错,他就是创办了《青年杂志》的陈独秀,也就是那个用科学与民主照耀中国的革命家!正因为他独特的`方式、细致的思虑,让身处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李大钊由衷地感叹:“现在虽然是深秋,但我从他的《青年杂志》中感受到了春天的味道!”

  然而,春天不会只停留在一处。

  一碗清水里也有春天!你瞧,那只欢快的小蚂蚁还在游泳呢!正在码头劳作的延年见了他,没有粗暴地将他丢弃,而是轻轻地将他捏起,放在碧绿的叶片上,让他来一场森林之旅。一盘荷叶黄牛蹄里也有春天!虽然只是一只无辜的小青蛙,已上餐桌的它却没遭扼杀,借仲甫的手,又回归了自然,回到了清澈的小池塘里,继续自由地生活。

  春天的味道竟如此美妙,但在一个个革命家庭里,却如此可遇不可求!

  有一对兄妹正在提一个沉重的水桶,要把水倒进水缸里。这时走进了一个人,他“八字胡”,身着长袍,提着木箱,热情地帮助他们,结果却被这一家错认成了“黄鼠狼”!好一只“黄鼠狼”啊,那就是兄妹俩的父亲——李大钊!

  为了探索救国之路,多少革命家长居海外,刻苦钻研!看着他亲切地喊一声:“姐,我回来了。”那种久别重逢的团聚不也是春天的味道吗?看着他柔情地抱起女儿,洋溢着欢快的笑容,我真想激动地喊一声:“春天真美啊!”

  观《觉醒年代》有感 篇7

  最近学校组织观看《觉醒年代》,让人感慨万分,特别是一些文人,比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陈独秀等等。《觉醒年代》无疑是给观众带来一场极其盛大的“历史盛宴”,清晰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展现出了那个时代文人们不畏牺牲,追求真理,令人欣佩不已!

  这部剧主要叙述了李大钊、陈独秀和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别以及周恩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和赵世炎等青年追求真理的故事。

  张桐扮演李大钊,于和伟扮演仲甫,候京健扮演学生时代的毛泽东……这强大的演员阵容,又给这部剧增加了看点!

  仲甫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两个年轻人的演技超好,他们热情奔放,又嫉恶如仇;他们善良忠实,又坚持原则……而在父亲面前,又成了一个让老父亲放不下心的孩子。

  《觉醒年代》中堪称一代国士的蔡元培,北京大学的校长位子非他莫属。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北大,就是因为有那些大师们的存在,比如:文学巨匠——鲁迅;《新青年》的创始人——陈独秀;还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钊;还有后来的胡适、刘半农、辜鸿铭、梁漱溟等学术权威性人才。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读历史,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剧中大多人一出场便让人肃然起敬,他们让观众看起来有故事,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每一人都了不起,忠于人民,热爱国家,追求真理。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缔造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急先锋!

  虽然有人认为剧中人物不尽然是光彩照人传播正能量的英雄人物,也有投鼠忌器的“小人”,剧中的辜鸿铭就让人讨厌至极,但在我看来,也不尽然,因为辜鸿铭这个人是“老古董”级大师,他精通九国语言,学惯中西,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奇才,号称清末之怪杰,说实话,论讲洋文,论学术上的'造谐,当时都没几个人比得上他辜鸿铭的。但是他还是走错了一步,襄助张勋复辟,好在他让北大师生有幸看到他的对“中国人的精神”的演讲。他留着长辫子,在学生们看来,他封建,保守,迂腐,但在他自己眼里,留长辫子是爱国。而在当时,很多从外国归来的思想家又大力推崇国外的各种制度,免不了会有部分人失去对中国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当然,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皆是如此。

  这部剧满屏的正能量,一点一滴皆是历史,我认为剧中的很多题材都可以纳入学生的教材里,好的作品就应该流芳百世,让后辈们知道,有多少人用当初的前仆后继,才换来一个新的中国。

  观《觉醒年代》有感 篇8

  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

  ——《觉醒年代》

  在暑假期间,我观看了《觉醒年代》这一部电视剧,这部剧同其他剧不一样,它没有一帧是无关紧要的,没有一个人物和台词是多余的,它将历史书中的人物和事件重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真实的了解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这部剧主要讲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建党期间的故事。看《觉醒年代》就像在读历史,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剧中大多人一出场便让人肃然起敬,每个人都忠于人民,热爱国家,追求真理,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领导新文化运动的胡适、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等人。他们本可以选择衣食无忧,而他们为了让中国不再受到列强和本国的封建势力的挤压,选择放弃轻松且滋润的日子,转而选择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对抗,无论多么困难,也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唤起中国人的精神,让沉睡的中国和中国人觉醒,让中国重新受到世界尊重。

  当时的他们有着满腔的热血和随时愿意为祖国捐躯的心,但他们不知道中国最后会不会胜利,他们牺牲的时候也不知道这对中国的胜利有没有意义,他们靠着满怀的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坚持到了最后,他们是我们最值得尊敬的人,也是我们心中最伟大的人。

  看这部剧对我最大的启示是我们要抓住这稍纵即逝的'青春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对我们这一代的青年来说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读书和学习,我们需要在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里去奋斗,让自己的未来变得万丈光芒,更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以后能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做自己该做的事。“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是李大钊在《青春》中为我们青年发出的呐喊。

  前辈们不怕困难,开拓进取,绝不屈服的精神,给了我很深刻的启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努力学习、牢记使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及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最后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观《觉醒年代》有感 篇9

  那个年代的人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伟大。

  ——题记

  今年暑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认真地观看了《觉醒年代》这部关于新文化运动思潮的革命电视剧。看完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觉醒”多么美好的字眼,拥有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

  在没有看这部电视前,我根本无法想象,居然真的会有一群人将历史书上那些死记硬背的的东西,当成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并愿意为此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确,在看这部剧以前,我对他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上寥寥几笔的描写。但我并不知道,我们每翻过一页也许就是他们壮烈的一生。我不知道这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不知道为何组织新文化运动,更不知道是如何进行的.。但在看了这部剧后,我从中得到了答案。

  《觉醒年代》中的片片场景时刻在我脑海中闪现。

  1915年,当陈独秀在上海宣布要创办青年杂志时,他就明确谈到了当代新青年的六个标准。这是那时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在那时,他便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决定要寻找中国的出路。后来,他担任了北大文科系主任,与李大钊、蔡元培、胡适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思想,支持白话文。同时,他也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同样,李大钊也是十分伟大的。

  李大钊在将要面对死亡时,他的脸上看不出一点情绪,当他站在刑台上时,没有害怕,没有悲伤,没有不舍,他为了解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容赴死。那年,他仅仅38岁。

  如果说是陈独秀和李大钊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这把星星之火,那毛泽东就是让这星星之火拥有了燎原之势。

  当22岁的毛泽东在风雨中前行时,他手中怀抱着的《青年杂志》如一团烈火在燃烧。我知道,他在《新青年》中看到了拯救中国的希望,正如那满天黑夜中的一颗星星,如那一抹希望的光亮照在了神州大地。他看到了这世间百态,也看到了人世间最荒凉的一幕,但那却只不过是中国在那个年代一个小小的缩影罢了。毛泽东虽身穿布衫,脚踏泥泞,但却目光坚定,努力的向光明奔去。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当时会有那么多爱国人士都以死明志,为什么那么多爱国人士努力为中国寻找出路。

  他们是勇敢的,他们在走向光明,奔赴理想的同时,也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想像他们的伟大,但他们远比我们想象得还要伟大。因为他们在那个国民思想觉悟落后,万恶的封建社会寻找中国的出路,开展新文化运动步履艰辛。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是怎样的结局,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却依旧能坚持下去。终于,在他们的努力奋斗和坚持下,“吃人社会”觉醒了。如果说《觉醒年代》有续集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便是续集。

  待山河雄壮,科技腾黄之时,我一定要回到先生们的那个年代,告诉他们,100年后的中国,百姓们安居乐业,每个孩子都有学可上,有乐可享,都幼有所育,老有所依。而今盛世如您所愿!

  当雄狮沉睡时,总要有人先觉醒,是创办《新青年》的陈独秀,是为人民牺牲的李大钊,是在泥泞里奔跑的毛泽东。而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奋斗,在风雨中奔跑,在奔跑中前行!

  观《觉醒年代》有感 篇10

  昨夜,观《觉醒年代》一剧,闻蔡元培先生在任职北大校长时的演讲,五感有发,心情激荡不能寐,真悔未将即时所思所想略于纸上,止于今晨在一众排练《唱支山歌给党听》嘈杂声中慢慢忆之。

  蔡元培先生在任职北大校长时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

  此三事,言简意赅,孩童可解,放置于今,方可亦必可。20xx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观今日之荣耀,皆为革命先烈以鲜活生命绘就的锦绣之途,你我均为光辉照耀的.受惠者。生而为人,自以入华夏为荣,当以再造盛世为责,或文或武,传承一脉红色血液的流淌。观今日,我思想之匮乏,言语之有限,庸庸碌碌而为之,一个思想中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罢了。反观在那个跌宕起伏的年代,前途不明,一个个先驱者以革新为己任,生死远在大道之外,求知求学之心远在穷困之外,皆因其爱惜光阴,孜孜求学,抱定宗旨,为其砥砺奋斗。德性根基稳固,就做新时代新青年,纵有思想涩塞,可与师与友相互勉励,易通经络。宗旨既定,日趋正轨。泱泱华夏,入目皆是信仰,切莫使光阴虚度,初心与现实大相背驰。

  有感而发,诸君粗略观之。若诸君近日思想略有匮乏,可借《觉醒年代》一观。

  观《觉醒年代》有感 篇11

  近期,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观看了《觉醒年代》这部作品。这部电视剧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而作,尚未完结,虽说只看了几集,但给我的感触颇深。等不到看完便来写这心得,以下便是我的观感。

  《觉醒年代》从新文化运动讲起,陈独秀历尽艰辛从日本回国之后,以文学为基,创办《青年杂志》,力求从思想上改变中国新青年,进行讨袁运动。中国当时处在一个迷茫的路口,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领导者不知道中国应该走哪一条路。袁世凯渴望恢复帝制,开倒车的行为为各路人士所不耻。新一代有思想的人不畏压力将自己的.考量,思路说与人们,中国的思想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不断发展。片中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陈独秀由《国际歌》歌词有感说出的话:大到国家,小到个体,自己的命运自己争取。当初的中国刚刚推翻几千年的帝制,新制度正在萌芽阶段,袁世凯却到处借款,依托外国支持,打击新思想,新制度,这是不可取的。且不说袁世凯有复辟之心,就借外债、依托外国过活这一举动来说,他就已经失去了独立之心,一个国家,如果连自立自强,独立更生都做不到,依托外国,与殖民地何异。中国要想发展,独立是必须的,必须有骨气有方向,自己的命运自己争取,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个人。这句话一律适用,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独立之心,没了前行道路,说句不好听的,这样活着和等死没有区别。天下的路是给天下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当时的中国需要一条独立,民主,科学的道路,陈独秀他们便将民主科学的道路展示给众人看。

  观《觉醒年代》有感 篇12

  以新青年的精神——观《觉醒年代》有感

  暑假的时候,我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成立的一段中国伟大觉醒历史。那个时代,正处于青春时期的新青年们不断以青春追求救国的理想,坚持斗争的精神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在1915年-1921年这段时期,陈延年与陈乔年努力寻求救国真理,经过千锤百炼后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投身于革命事业;赵世炎跟随李大钊先生了解并领导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先锋;许德珩在以青春为五四运动维护国家主权奔走,对牢房毫不畏惧,***从向《新青年》投稿到领导驱张运动,后来深受李大钊先生与陈独秀先生影响将一腔热血终生奉献于革命;周恩来在南开呼吁师生,在狱中坚持学习、坚持抗争,对理想不断追求。这是那个时代的青春精神。

  他们是黑暗时期一批勇于奋斗的新青年们,他们因拥有着共同的理想而相识,并一直“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他们为国家,走出校园,走向街头,以青春的昂扬精神,使更多的'人们走上救国的道路,他们互相鼓舞,并肩作战,只为追求真理,救亡图存。

  因为有了那个时代的新青年,才有了他们所创造的“青春之中华”。百年过去,我们是百年后新一代的新青年,今日的“青春之国家”正需要我们以青年精神去创建,以新青年的精神踏向新的征程,如同百年前的青年们一样不懈追求理想,接好时代的接力棒,做好新时代的新青年,继承百年前青年的精神。

  观《觉醒年代》有感 篇13

  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孩子头插草标,蓬头垢面,挂着泪珠,阿猫阿狗般被沿街叫卖;大兵骑着高头大马,狂奔而来,冲散街市,行人倒地,鸭群仓皇逃窜,烂泥里捡食的乞者,轿车里阔少冷漠地饕餮美食。

  仿佛奔赴一场盛宴,人群浩浩荡荡奔向砍头的闹市,长衣衫的,短衣帮的,争相把头伸向赴死的年轻人,嬉笑着“爷们儿,别怕!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阿婶们拿着破碗,刀起头落,一个银圆蘸一个颗人血馒头,血淋淋的刺眼,“趁热吃啊,包治痨病”行刑者吆喝着他的生意,阿婶捧着人血馒头,眼里有火有光:“我儿有救了!”好戏结束,看客们渐离场,一边交流着“这刀法没有戊戌年间的快了”。

  镜头一转,喇叭唢呐,箫鼓喧天,娶亲的队伍缓缓而来,骑驴的小新娘,泪珠儿往下落,人们却是欢乐的,媒婆满面堆笑扭动着腰肢,队伍的前列是她的丈夫,一只被抱着的大红公鸡……

  掠影般的画面,病态的社会上演着满目疮痍,民不聊生,麻木愚昧,卑微不公。在这个令人窒息的时代里,钱玄同与苦闷的周树人展开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回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段对话结束后,周树人变成了鲁迅。白话文诞生了《狂人日记》。铁屋中站起了一群呐喊的人,我们称之为——觉醒者。

  觉醒的人痛苦,他们天生敏感,无法容忍常人习以为常的浊气,他们要自由,就要对抗世俗,然而世俗的力量是强大的。他们心忧黎民苍生,痛民生之艰,竭力想为中国寻找一剂救治的药方,然三千年的沉疴啊,一朝诊治谈何容易!他们只能迷茫地在黑暗中蜗行摸索,不断碰壁,不断失败。抛家离子,辗转漂泊,时时被追杀。比这更痛苦的是丧权辱国,巴黎和会上被侮辱被轻视,郭心刚一夜白发,蔡元培先生的泪滴在我的心房里。

  觉醒的人纯粹。为践行互助论的理想,践行他们心中的共产主义,他们天南海北相聚,成立工读互助社,他们对抗包办婚姻,与家庭成员脱离关系,为实现他们心中的大同,他们起早贪黑,磨豆浆蒸包子挤羊奶,逼着俞秀松献出自己的裤子,共产嘛!

  观者想笑,觉着他们幼稚,像小孩过家家,做着荒唐可笑的事情,然而他们干得一本正经。傅斯年跑遍北大校园追赶扫地大爷,不为别的,只为免费教他识文断字,肥胖的追赶的身影像出闹剧,也闹得正儿八经。世炎、中夏忙碌着,写标语做横幅,做演讲,演活报剧,他们激情而忘我,只为开民智,启思想。真的好喜欢他们站在人群里振臂高呼的样子,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毛泽东的出场经常是奔走的状态,一身布衣长袍,肩背书袋,一柄长伞,他的足迹在湖南,在北京,在江西。

  众生奔波是为了自己,他们的奔波是为众生。

  觉醒者伟大。“伟大”,一个词即可概括一个人的一生,但世人不知他们一路走来的荆棘。往往提到某革命者经受酷刑折磨被杀,大义凛然赴死时,我们常常感叹:真的好伟大。也会很感动,但心里又觉得他们本是非凡之人,必然也就有非凡之神力。然而我们忘了他们也是血肉之躯,抛头颅洒热血时他们也会痛。有时后人也常抓住伟人的缺点指责甚至谩骂,比如陈独秀的婚姻问题。然而却忽略了他们也食人间烟火。

  仲甫先生说:“出了研究室就是监狱,出了监狱就是研究室。”守常先生说:“虽千万人,吾往矣,九死不悔。”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于伟人,该多记住他们“伟”的一面。

  这是一个觉醒的年代,觉醒者们用青春演绎着血色的浪漫。

  生在复兴时代的我常向往回到那个时代。可以在北大的红楼秉烛夜读,和一群友朋畅谈家国天下。在北大的校园里偶遇蔡元培先生,他身后伴着胡适之、刘半农、钱玄同,我深鞠一躬,问声“先生好”。我想听一听新文化和复古派的学术争论,看看他们口诛笔伐的战斗檄文。当仲甫先生离开北大时,我想陪蔡先生留下不舍的泪水。辜鸿铭送别仲甫先生“君去也,还斗否?”仲甫先生屈身行礼:一息尚存,战斗不止!”我想站在某个角落,为他们的光明磊落而流泪,我不想只把泪流在百年后的剧外。

  有时我会问身边的朋友,如果回到那个时代,我们会是怎样的人?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会是铁屋里的呐喊者,或者赴死决不下跪的延年乔年吗?我不敢粉饰自己,但谁知道呢?非常的年代,总可以生出伟大的神力吧!

  观《觉醒年代》有感 篇14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安徽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观看《觉醒年代》,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国民之觉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文化名流群英荟萃。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致力于北大多层次的文化建设,这里汇聚了诸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一批文化名流,也汇聚了诸如赵世炎、邓中夏、郭心刚等无数热血青年。当然,也不乏像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保守派人物。新旧文化阵营的碰撞和交锋,使北京大学校风骤然发生变化,处处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态势。

  第二是文化社团应运而生。陈独秀一生追求真理,到任北大后,他毅然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在他的倡导下,各地的青年文化团体相继成立。起初,北京大学成立了红楼读书社和互助社,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周恩来在天津成立了觉悟社,这些社团秉承反省、持久、奋斗、活泼、创造、批判和互助的理念,为广大爱国青年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后期,李大钊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亢慕义斋书屋,毛泽东也随之成立了旅京湖南各界研究会以及平民通讯社,为传播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是新生期刊异军突起。伴随着各种社团的诞生,各种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刊物也相继问世。从章士钊早起的《甲寅》到李大钊主编的《晨钟报》;从诞生于上海的《青年杂志》到落户北京的《新青年》,这些期刊一期一个模样出现在世人面前。随即,陈独秀又创办了《每周评论》,他主编的两个刊物就像黑夜里的明灯,为爱国青年指明了前进方向,而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一南一北,与北京的《新青年》等刊遥相呼应,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格局。

  第四是学生及工人运动风起云涌。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高校的学生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游行,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反对《巴黎和约》的签订,史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周恩来在天津,张闻天在南京,毛泽东在湖南,陈潭秋在湖北,他们领导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不仅如此,各地的劳工也迅速行动起来,纷纷上街游行,全国多地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三罢”现象,尤以上海最为突出。在全国人民强大的呼声面前,北洋政府被迫免去了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的职务,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第五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如火如荼。1920年7月,俄共代表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会见了李大钊和陈独秀。同年8月,陈独秀率先在上海创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10-11月,李大钊在北京、毛泽东在湖南分别建立了中共北京小组和中共湖南小组。与此同时,远在法国的陈延年也完成了从无政府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周恩来抵达法国后,随即成为中共旅法小组的成员。之后,董必武等人在武汉、王尽美等人在济南、陈公博等人在广州、周佛海等人在日本也相继成立了中共小组。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国国民之觉醒,绝不是几个知识分子的觉醒,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觉醒。无产阶级的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并为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观《觉醒年代》有感】相关文章:

觉醒年代观后感03-16

《觉醒年代》观后感15篇02-19

观《功夫熊猫》有感01-31

观《蝙蝠侠》有感01-11

观《导盲犬小Q》有感11-10

观《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有感02-10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01-03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02-02

观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有感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