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精选《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1
一、简析教材:
《送东阳马生序》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而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
二、学情分析:
本文较长,学生背诵起来难度较大,有些语句分析起来也较有难度,应该提前布置学生加强预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2)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体会勉励马生作为教学难点。
六、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七、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能准确翻译“求学经历”一层原文。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并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简介作者与文体特点。
1、请学生简要交流预习所查阅的作家作品,教师适当进行订正与补充。
2、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标划字音停顿。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注音书写。最后订正。
(1)字音:
嗜(shì)学 砚(yàn) 逾(yú)约 叱(chì)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īng)人 烨(yè)然 持汤沃(wò)灌 以衾(qīn)拥覆 绮(qǐ)绣 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 容臭(xiù) 既加冠(guān) 僵劲(jìng) 日再食(sì)
通假字: 四支僵劲 支---肢 “肢体”
皆被绮绣 被---披 “穿”
(2)停顿: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以∕中有足乐者
盖∕余之勤与艰∕若此
2、学生自由朗读至少两遍,要求读得准确流畅。
3、指名朗读。
4、集体朗读。
四、默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疏通大意。三分钟后请学生举手概括回答。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2
素材积累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是一篇赠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代,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作“序”。但它和“序言”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写下这篇赠序,结合自己的实践说明“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
(1)字音
嗜学(shì) 俟(sì) 衾(qīn) 容臭(xiù)
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
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
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
(2)词义
以:
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至: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矣(忧患)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第三部分(4):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路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
2、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
【交流点拨】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
3、大家对作者的既知足又不知足的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会怎么想?怎样做?
【交流点拨】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4、本文的写作原因及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原因大约有两点:一是马生得到同辈的赞赏,是位“善学者”;二是同乡之谊。目的是勉励马生更加刻苦学习。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太学生和作者当年求学之路相比,有哪些优越之处?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我 太学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吃——日有廪稍之供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穿———岁有裘葛之遗
寓逆旅——住——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行深山巨谷中——行——无奔走之劳
未尝稍降辞色——师——未有问而不告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2、拓展延伸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交流点拨】首先学习古代文人求学的谦卑态度,虚心求教,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当遭到批评时,要勇于承认不足,不要频频地找客观理由。但同时,老师和学生平等的关系,我们要尊师,但不是畏师。
3、布置作业
(1)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交流点拨】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对比,作者在对比中突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在生活上,吃的方面,“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与“日有廪稍之供”对比;穿的方面,“缊袍敝衣”与“裘葛之遗”对比;在学习上,读书方面,“行深山巨谷中”与“坐大厦之下诵诗书”对比……这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对比,在对比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说在教学重点上有所突破。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习。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负箧曳屣()皲()媵()
烨()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加冠)(容臭)
冠臭
(冠军)(臭味)
(数尺)
(舍弃)
舍数(数落)
(宿舍)
(数请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4)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6)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疏通文义。
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
2、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
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明确:
(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几个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
2、研讨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能力。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掌握几个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比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常识简介
1、宋濂:明初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很多,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有《宋学士文集》。
2、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本文是宋濂在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写的,当时69岁。
3、内容: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三、朗读全文
(学生听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理清思路)。
四、分析讨论
1、学习第三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了解宋濂为何写此赠序。
掌握几个词:谒、书、贽。
2、讨论第一段
⑴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段从哪几方面写作者求学的勤奋和艰苦的?)
⑵ 组织学生讨论(四人小组):
讨论题⑴:作者哪几方面写求学勤奋和艰苦?找出原句。
讨论后小结:幼时抄录之艰 成年叩问之难 求师奔赴之劳 住读生活之苦
⑶ 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翻译(每大组为单位分工任务,四人小组完成翻译任务)
3、分析第二段
⑴ 学生齐读
⑵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太学生的优越条件?
⑶ 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按原文回答)
⑷ 齐读结论句
五、思考探究
假若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你的,你最想跟他说一句什么话?
六、温馨提醒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个学生的光荣任务,愿我们不畏艰苦,学有所成。
【板书设计】
对比
幼年抄书之艰 无冻馁之患
成年叩问之难 无奔走之劳
自身经历 求师奔走之劳 有专门老师 诸生求学
住读生活之苦 有丰富藏书
总括:勤且艰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相关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05-20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15篇05-30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04-29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04-30
送东阳马生序读书心得11篇01-28
马说教案合集7篇12-22
马说教案汇总6篇12-22
马说教案范文合集六篇02-10
《滕王阁序》说课稿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