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10-07 10:29:05 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教材设计了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正方形计算相应的周长、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认识,同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已经掌握了周长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相互交流,可以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使学生熟练灵活地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只要今天能获得三颗星的小朋友就可以看到老师奖励的礼物了。

  你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信封。请你打开,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学具?你能告诉老师吗?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这些学具来研究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一)围一围。(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师:看,图中的小朋友们正在围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呢!

  (钥匙、松树、五角星、三角形)

  2、师:你能用一根丝线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吗?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线围一围。

  要求

  (1)要把老师给你的线都用完。

  (2)把你围好的图形形状填在作业纸第一张表格里。

  (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3、师: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展示学生的作品。同学们用线围成的图形真好看。

  4、师:用手指一指你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好吗?

  想一想,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把线拉直,用尺量一量)

  学生围图形、量周长、填表格,在小组内交流。

  5、评价:完成老师要求的小朋友可以在评价表里贴好第一颗星。

  设计说明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线围出美丽的图形。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摆一摆。(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师:请你拿出信封里的小棒。

  量一量:4根短的长度是多少厘米?4根长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3、师:你打算用几根小棒,怎样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呢?

  先想一想,想好了再摆一摆。

  把你围好的结果填在作业纸第二张表格里。

  交流:我摆的是长方形,它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我摆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4、互相评价:同桌两人交流、评价。为成功的小朋友在评价表里画上第二颗星。

  设计说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操作学具,独立地摆出自己想象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估一估。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我们一起用纸头来玩游戏吧。

  老师帮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张小纸片(长:10厘米,宽:6厘米),你能从这张纸上看出有哪些数学问题,并提问出来让其他同学来回答吗?

  生:这是什么图形的纸?回答:长方形的。

  生: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回答: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都是直角。

  (生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生:它的周长是多少?回答:长大约~厘米,宽大约~厘米,周长大约是30厘米。

  师:要确切知道这张纸的周长,怎么办?(量一量)

  请大家测量一下这个长方形,并汇报你是怎么量的,看看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动手测量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汇报结果及方法。

  (1)102+62=32

  (2)10+6=16 162=32

  设计说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回答,评价同学的回答。给他们留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提问、猜测、评价、验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剪一剪。

  师:如果老师让你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边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师:对,在长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其实就是这个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板书:宽是正方形的边长)

  师:下面请大家动手折一折,把这个正方形剪下来,注意不要剪歪了。

  学生动手剪正方形。

  师:你会计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64=24厘米)

  师:你能再把这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吗?

  学生动手剪。

  师:现在,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方法一:46=24(厘米) 242=12(厘米) 12+6=18(厘米)

  方法二:62=3(厘米) 3+6=9(厘米) 92=18(厘米)

  方法三:移一移,63=18(厘米)

  小结:大家刚才想出了几种方法,这说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

  设计说明增加的剪一剪的内容,充分让学生在折、剪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特征,熟练周长的计算。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拼一拼。(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看一看,你们的桌子上还有什么学具我们没用呢?

  师:读要求: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拿出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

  先想一想,商量一下怎样拼,小组合作,小组长记录填表格。

  2、小组交流。(课件出示)

  一排摆几个?摆几排?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3、师:请你观察一下这些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师:都是由十二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周长怎么会不一样呢?

  5、师:在我们拼出的3种长方形里,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排出的图形越长,它的周长越长,排出的图形越方,它的周长越短。)

  设计说明:小组合作拼一拼,培养学生协作解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拼图形和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观察、比较、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9+6=5+5=6+8=

  8+6+1=8+2+1=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多彩的“分数条”教材第96~97页的内容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借助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数大小比较及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2.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合作交流能力,积累比较分析、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经验。

  理解“1”是可以由几个不同的几分之一合起来的,一个几分之一是可以由几个更小的几分之一合起来的。

  课件、各色直条、自制带有分数的正方体。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分数,你能试着说几个我们已经认识的一些分数吗?

  学生回答交流。

  师:同学们都能很快地说出一些我们已经认识的分数,今天我们就用彩纸来玩一些关于分数的小游戏,最后我们要把游戏的胜利者封为分数之王,大家有信心赢得游戏的胜利吗?那么就让我们开动脑筋来玩这个游戏吧!(板书课题:多彩的“分数条”。)

  一、活动准备

  1.折纸,继续认识几分之一。

  (1)出示一张长方形直条,用“1”来表示它的长度。

  (2)对折一次,每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1”有几个2(1)?(将黄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3)在刚才的基础上再对折一次,打开,你看到了什么?“1”有几个4(1)?(将绿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4)继续再对折一次,打开,你看到了什么?“1”有几个8(1)?(将蓝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5)继续再对折一次,打开,你看到了什么?“1”有几个16(1)(将紫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6)小结:通过前面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怎样来表示这些彩色的纸条?(板书:分数条。)

  (7)讨论:①将“1”铺满,需要几个表示2(1)的纸条?

  ②将“1”铺满,我们还可以怎样做?(课件出示。)

  教学预设1:用相同颜色的纸条拼。

  教学预设2:用不同颜色的纸条拼。

  (8)讨论:①将2(1)铺满,你会怎么做?

  教学预设1:用相同颜色的纸条拼。

  教学预设2:用不同颜色的纸条拼。

  ②将4(1)铺满,你会怎么做?铺满8(1)呢?铺满16(1)呢?

  2.认识分数骰。

  (1)出示分数骰,观察:这些分数骰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骰子有什么不同?

  (2)分数骰子的六个面分别为4(1)、4(1)、8(1)、8(1)、16(1)、16(1)。

  学生试玩,说说分别转到了哪个分数。

  (3)下面就让我们用骰子和分数条来玩一玩游戏。

  二、抢“1”游戏

  1.课件出示抢“1”游戏的规则。

  (1)同桌两人轮流抛骰子,朝上的一面是哪个分数,就将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贴在自己的白色正方形里面。

  (2)谁先把自己的“1”铺满,谁就得1分。一共玩5次,得分高的同学获胜。

  2.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游戏过程,边玩边结合游戏规则说说自己的游戏过程。

  教学预设: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发现,玩到后面时抛出的分数所表示的分数条铺不下,例如前4次是4(1)、4(1)、8(1)、4(1),第5次又是有4(1)的一面向上,这样一来就超过了“1”。

  (让学生想一想解决的方法)

  如果出现超出的情况则视为无效,继续进行下轮抛掷,直到正好铺满“1”为止。

  3.同桌两人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游戏。

  4.随机选择5份铺满“1”的作品,展台出示:观察这5份作品,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它们都拼成了“1”;(2)它们拼成“1”的方法不同。

  5.操作后交流: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预设:我发现表示几分之一(例如4(1))的分数条用完了,我是用……

  三、清“0”游戏

  1.刚才的游戏好玩吗?下面我们仍然用刚才的分数条,玩一个新的游戏。

  游戏规则:(1)每人各用两个4(1)的分数条共同把“1”铺满。

  (2)同桌两人轮流抛骰子,朝上的`一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

  (3)谁先把自己的彩条全部拿走,谁就得1分。一共玩5次,得分高的同学获胜。

  2.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游戏过程,边玩边结合游戏规则说说自己的游戏过程。

  教学预设1: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发现,形如:正方形骰子4(1)的面向上,而分数条上没有表示4(1)长度的直条,怎么办?(让学生想一想解决的方法。)

  将2(1)换成2个4(1),再拿走一个4(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多种方法,例如将2(1)换成4(1)+8(1)+8(1)等,合理即可。可以多问一问学生能怎样换。

  教学预设2:例如最后只剩下16(1),而正方体的骰子代表8(1)的一面向上,则这种情况无效。继续进行下轮抛掷,直到正好向上的面为16(1)为止。

  3.同桌两人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游戏。

  4.操作后交流: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预设:怎样用较小的分数条表示较大的分数条。通过游戏,你对分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体会?

  “多彩的‘分数条’”一课属于数学四大板块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这一类课要求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一般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能够根据信息源收集、发现必要的数学信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探索信息源,在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辨别,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高独立整理、分析新信息的能力和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在几何中,长方形(又称矩形)定义为四个内角相等的四边形,即是说所有内角均为直角。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长方形的周长,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他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初步应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钉子板 活动记录单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个作业。

  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并量出他的长与宽,你们搜集到了吗?(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长和宽。还有很多,是吗?(是 )好了,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搜集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看来,长方形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对吗?这么多的'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举起你手中的物体,师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带有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到前面来。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谁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见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个钉子板学具,你能在上面围出任意的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吗?

  好,听好活动要求:每人先任意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由组长领着,选出你们最喜欢的几个长方形填到报告单中,并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重点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活动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汇报操作情况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合作的非常好,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来汇报?想来几人来几人。其他小组也来汇报。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单中画出他们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简单的?(长与宽的和乘2是最简单的)你们同意吗?所以我们常用长与宽的和乘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说。那么,如果知道了长和宽,我们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实践

  1、基础练习题:看图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实践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长方形,比如:我恶魔内数学书的封面,还有什么?学生举例你最想知道哪个长方形的周长,一会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在测量中我们要力求准确,减少误差。

  3发散拓展题: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你也能围出支援的图形吗?试一试,并切除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商0的原理。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2、板书下面各题,请学生在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7.

  通过情境图,说一说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我们先来解决问题(1)。

  (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每根短跳绳5元,求650元能买多少根短跳绳,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650÷5.

  (2)探究笔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650÷5时,先用5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6,在商的百位上写1,余下的'1个百和5个十合成15个十,5除15个十商3,3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0除以5得0,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其中0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0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指名学生板演。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

  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流程流程

  一、引入课题

  PPT出示: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了。请看屏幕。这是小明家新买的一些家用电器。你能从图片上了解哪些信息?(暂停)

  2、师:今天就用这些信息一起来研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流程

  二、自主编题,选数比较

  1、师:这四种电器有的比较贵,有的比较便宜,请你从中选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并且用“()○()”形式表示两种电器价格的大小关系。[在图片下方导入:()○()]

  (暂停)

  2、师:你选的是哪两种商品?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它们的价格的?

  (暂停)

  流程三、呈现材料,分类整理

  1、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比的这些式子整理了一下,收集在大屏幕上。如果给这些式子分一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暂停)

  2、师:刚才同学们自己给这些式子分了类,方法一定很多。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类。

  流程四、探究规律,总结方法

  1、师:我们先来观察左边一列的三道式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道式子中的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为什么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2、师:三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四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有什么规律?

  3、师: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4、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右边一列的三道式子,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5、师:两个四位数比较大小,先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流程五、抽签游戏: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抽签游戏。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抽的签是0——9这十个数字签,分别装在两个口袋里。我们来看一下游戏规则:1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PPT导入游戏规则内容)

  2、(暂停)看明白了吗?下面就开始游戏吧!

  3、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认为最关键的一抽是哪一抽?为什么?(暂停)

  4、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请看清游戏规则二。

  PPT导入:

  1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暂停)

  5、师小结:通过刚才两轮比赛,你有什么收获?(暂停)第一轮比赛的游戏规则是从低位比起的,一般需要抽四次才能决出胜负,而第二轮的比赛是从高位比起的,一般只要抽一次就能决定胜负,只有抽到了相同的数字才需要继续抽,所以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从高位比起更简便。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请同学们在○里填上“<”或“>”。在比的时候,把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一下。2、课件出示答案。

  师:你都做对了吗?和电脑核对一下。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5、7题

  课件导入第5题,师:我们一起来看想想做做第五题。

  1、师: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在座位上说一说。(暂停)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都说对了吗?我们来看划红线的这两个数,它们都接近5000,你看出这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了吗?对了,4900比5000少一些,而5003又比5000多一点儿,所以这两个数都接近5000。

  2、课件导入第7题的统计表。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这张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暂停)

  3、师: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你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师:这三天售出的书大约各有几千册?(暂停)你回答对了吗?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8: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中国五岳的奇山美景。你知道哪五座山被称为五岳?(课件出示五岳,师依次介绍)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谁能把它们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流程九: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懂得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那么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这些方法你都学会了吗?和你的好朋友再找一些数比一比,说一说。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四、总结下课。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各位都不进位),会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时间:十二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g表示什么么?

  讲述: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三、学具准备:

  1枚二分硬币、1袋食盐(1千克)。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你已经学习过那些质量单位?你能说一说吗?

  2、请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感受一下有多重。

  3、你还能掂出你身边的物品有多重吗?(随便找)

  (二)认识质量单位克。

  1、建立质量单位克的观念。

  A、请用手掂一掂1枚二分硬币有多重, 你能说出它的质量大概是多少千克吗?

  B、1枚二分硬币太轻了,用千克表示它的质量不太方便,我们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来表示它的质量。记住哦:1枚二分硬币大约重1克。克还可以用g来表示。

  C、你还能列举其它例子,说一说1克有多重吗?

  D、通过用天平称量我们知道:两粒普通的花生米,大约1克。还有……

  E、察看身边物品的质量:(用手掂一掂)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是( )g,一袋饼干的质量是( )g,一块巧克力的.质量是( )g,一袋牛奶的质量是( )g。

  2、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A、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那么千克和克又有什么联系呢?

  1千克=1000克

  B、结合身边的例子,说一说,1千克有多重。

  ( )袋方便面1千克,

  ( )几袋牛奶1千克,

  C、克和千克的辨析。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和千克)

  2() 300() 150() 450()

  (三)练习。

  1、是真是假,请根据下面有关物体质量的叙述,判断这些叙述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答案。

  前前今年9岁,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61克,他每天早上能吃掉50千克的鸡蛋一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kg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能把将近1g的米饭吃光。

  体重已达61克()。

  吃掉50千克的鸡蛋()。

  250克的牛奶( )。

  kg的馒头( )。

  将近1g的米饭( )。

  2、1千克=( )克 1kg =( )g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 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 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一、探索导入

  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1)要求: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2)指名说说。

  (3)学生操作,完成P、1表格。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4

  5

  6

  (4)班内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讨论:看着表格,谁能把刚才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

  3、讨论并讲述: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探索新知

  1、写平均分后没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板书:10÷2=5(人) 10÷5=2(人)

  2、指名说说10÷2=5(人)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3、学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写,教师指导写法:

  如:根据表格,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边说边写10÷3=3(人)),还剩1枝,就接着写6个小圆点,然后再写1(枝)10÷3=3(人)……1(枝)

  4、学__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师:根据1(枝)的意思,谁能给它起个名字?(板书:余数)

  5、学__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的读法。

  学生试读,指导读法:10除以3等于3余1。

  6、学生试着写出表格中其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1) 写算式。

  (2) 读算式。

  (3) 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四、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读题,按要求先动手摆摆,再把书中的( )和算式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读出算式,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想想做做”第2题: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比较两题的异同。

  3、“想想做做”第3题:先把要求读读,然后同座位说说,再指名说说。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教材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本课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演示、个体操作、集体交流、比较分析概括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及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手、脑、口结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学生操作与探究学习的最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30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08-22

小学三年级英语上册教案11-13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及反思11-0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05-1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3-0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20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08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8-31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07-21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教材设计了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正方形计算相应的周长、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认识,同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已经掌握了周长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相互交流,可以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使学生熟练灵活地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只要今天能获得三颗星的小朋友就可以看到老师奖励的礼物了。

  你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信封。请你打开,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学具?你能告诉老师吗?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这些学具来研究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一)围一围。(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师:看,图中的小朋友们正在围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呢!

  (钥匙、松树、五角星、三角形)

  2、师:你能用一根丝线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吗?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线围一围。

  要求

  (1)要把老师给你的线都用完。

  (2)把你围好的图形形状填在作业纸第一张表格里。

  (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3、师: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展示学生的作品。同学们用线围成的图形真好看。

  4、师:用手指一指你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好吗?

  想一想,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把线拉直,用尺量一量)

  学生围图形、量周长、填表格,在小组内交流。

  5、评价:完成老师要求的小朋友可以在评价表里贴好第一颗星。

  设计说明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线围出美丽的图形。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摆一摆。(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师:请你拿出信封里的小棒。

  量一量:4根短的长度是多少厘米?4根长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3、师:你打算用几根小棒,怎样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呢?

  先想一想,想好了再摆一摆。

  把你围好的结果填在作业纸第二张表格里。

  交流:我摆的是长方形,它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我摆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4、互相评价:同桌两人交流、评价。为成功的小朋友在评价表里画上第二颗星。

  设计说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操作学具,独立地摆出自己想象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估一估。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我们一起用纸头来玩游戏吧。

  老师帮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张小纸片(长:10厘米,宽:6厘米),你能从这张纸上看出有哪些数学问题,并提问出来让其他同学来回答吗?

  生:这是什么图形的纸?回答:长方形的。

  生: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回答: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都是直角。

  (生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生:它的周长是多少?回答:长大约~厘米,宽大约~厘米,周长大约是30厘米。

  师:要确切知道这张纸的周长,怎么办?(量一量)

  请大家测量一下这个长方形,并汇报你是怎么量的,看看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动手测量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汇报结果及方法。

  (1)102+62=32

  (2)10+6=16 162=32

  设计说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回答,评价同学的回答。给他们留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提问、猜测、评价、验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剪一剪。

  师:如果老师让你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边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师:对,在长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其实就是这个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板书:宽是正方形的边长)

  师:下面请大家动手折一折,把这个正方形剪下来,注意不要剪歪了。

  学生动手剪正方形。

  师:你会计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64=24厘米)

  师:你能再把这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吗?

  学生动手剪。

  师:现在,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方法一:46=24(厘米) 242=12(厘米) 12+6=18(厘米)

  方法二:62=3(厘米) 3+6=9(厘米) 92=18(厘米)

  方法三:移一移,63=18(厘米)

  小结:大家刚才想出了几种方法,这说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

  设计说明增加的剪一剪的内容,充分让学生在折、剪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特征,熟练周长的计算。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拼一拼。(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看一看,你们的桌子上还有什么学具我们没用呢?

  师:读要求: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拿出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

  先想一想,商量一下怎样拼,小组合作,小组长记录填表格。

  2、小组交流。(课件出示)

  一排摆几个?摆几排?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3、师:请你观察一下这些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师:都是由十二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周长怎么会不一样呢?

  5、师:在我们拼出的3种长方形里,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排出的图形越长,它的周长越长,排出的图形越方,它的周长越短。)

  设计说明:小组合作拼一拼,培养学生协作解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拼图形和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观察、比较、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导出新知

  基础训练

  口算:9+6=5+5=6+8=

  8+6+1=8+2+1=6+5+1=

  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师:刚才的`复习,是前面刚刚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提问:

  师: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指着图问: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教师小结: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想一想:小棒应该怎样摆?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3、练习四,第一题,连一连

  4、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多彩的“分数条”教材第96~97页的内容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借助数形结合,提高学生分数大小比较及简单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2.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合作交流能力,积累比较分析、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经验。

  理解“1”是可以由几个不同的几分之一合起来的,一个几分之一是可以由几个更小的几分之一合起来的。

  课件、各色直条、自制带有分数的正方体。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分数,你能试着说几个我们已经认识的一些分数吗?

  学生回答交流。

  师:同学们都能很快地说出一些我们已经认识的分数,今天我们就用彩纸来玩一些关于分数的小游戏,最后我们要把游戏的胜利者封为分数之王,大家有信心赢得游戏的胜利吗?那么就让我们开动脑筋来玩这个游戏吧!(板书课题:多彩的“分数条”。)

  一、活动准备

  1.折纸,继续认识几分之一。

  (1)出示一张长方形直条,用“1”来表示它的长度。

  (2)对折一次,每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1”有几个2(1)?(将黄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3)在刚才的基础上再对折一次,打开,你看到了什么?“1”有几个4(1)?(将绿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4)继续再对折一次,打开,你看到了什么?“1”有几个8(1)?(将蓝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5)继续再对折一次,打开,你看到了什么?“1”有几个16(1)(将紫色直条粘贴在黑板上。)

  (6)小结:通过前面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怎样来表示这些彩色的纸条?(板书:分数条。)

  (7)讨论:①将“1”铺满,需要几个表示2(1)的纸条?

  ②将“1”铺满,我们还可以怎样做?(课件出示。)

  教学预设1:用相同颜色的纸条拼。

  教学预设2:用不同颜色的纸条拼。

  (8)讨论:①将2(1)铺满,你会怎么做?

  教学预设1:用相同颜色的纸条拼。

  教学预设2:用不同颜色的纸条拼。

  ②将4(1)铺满,你会怎么做?铺满8(1)呢?铺满16(1)呢?

  2.认识分数骰。

  (1)出示分数骰,观察:这些分数骰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骰子有什么不同?

  (2)分数骰子的六个面分别为4(1)、4(1)、8(1)、8(1)、16(1)、16(1)。

  学生试玩,说说分别转到了哪个分数。

  (3)下面就让我们用骰子和分数条来玩一玩游戏。

  二、抢“1”游戏

  1.课件出示抢“1”游戏的规则。

  (1)同桌两人轮流抛骰子,朝上的一面是哪个分数,就将表示这个分数的彩条贴在自己的白色正方形里面。

  (2)谁先把自己的“1”铺满,谁就得1分。一共玩5次,得分高的同学获胜。

  2.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游戏过程,边玩边结合游戏规则说说自己的游戏过程。

  教学预设: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发现,玩到后面时抛出的分数所表示的分数条铺不下,例如前4次是4(1)、4(1)、8(1)、4(1),第5次又是有4(1)的一面向上,这样一来就超过了“1”。

  (让学生想一想解决的方法)

  如果出现超出的情况则视为无效,继续进行下轮抛掷,直到正好铺满“1”为止。

  3.同桌两人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游戏。

  4.随机选择5份铺满“1”的作品,展台出示:观察这5份作品,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它们都拼成了“1”;(2)它们拼成“1”的方法不同。

  5.操作后交流: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预设:我发现表示几分之一(例如4(1))的分数条用完了,我是用……

  三、清“0”游戏

  1.刚才的游戏好玩吗?下面我们仍然用刚才的分数条,玩一个新的游戏。

  游戏规则:(1)每人各用两个4(1)的分数条共同把“1”铺满。

  (2)同桌两人轮流抛骰子,朝上的`一面是哪个分数,就从自己的直条中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

  (3)谁先把自己的彩条全部拿走,谁就得1分。一共玩5次,得分高的同学获胜。

  2.两个学生上台演示游戏过程,边玩边结合游戏规则说说自己的游戏过程。

  教学预设1: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发现,形如:正方形骰子4(1)的面向上,而分数条上没有表示4(1)长度的直条,怎么办?(让学生想一想解决的方法。)

  将2(1)换成2个4(1),再拿走一个4(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多种方法,例如将2(1)换成4(1)+8(1)+8(1)等,合理即可。可以多问一问学生能怎样换。

  教学预设2:例如最后只剩下16(1),而正方体的骰子代表8(1)的一面向上,则这种情况无效。继续进行下轮抛掷,直到正好向上的面为16(1)为止。

  3.同桌两人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游戏。

  4.操作后交流:在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

  预设:怎样用较小的分数条表示较大的分数条。通过游戏,你对分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有什么体会?

  “多彩的‘分数条’”一课属于数学四大板块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这一类课要求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一般的变化规律,使学生能够根据信息源收集、发现必要的数学信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探索信息源,在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辨别,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高独立整理、分析新信息的能力和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在几何中,长方形(又称矩形)定义为四个内角相等的四边形,即是说所有内角均为直角。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长方形的周长,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他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初步应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钉子板 活动记录单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个作业。

  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并量出他的长与宽,你们搜集到了吗?(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长和宽。还有很多,是吗?(是 )好了,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搜集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看来,长方形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对吗?这么多的'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举起你手中的物体,师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带有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到前面来。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谁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见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个钉子板学具,你能在上面围出任意的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吗?

  好,听好活动要求:每人先任意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由组长领着,选出你们最喜欢的几个长方形填到报告单中,并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重点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活动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汇报操作情况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合作的非常好,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来汇报?想来几人来几人。其他小组也来汇报。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单中画出他们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简单的?(长与宽的和乘2是最简单的)你们同意吗?所以我们常用长与宽的和乘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说。那么,如果知道了长和宽,我们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实践

  1、基础练习题:看图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实践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长方形,比如:我恶魔内数学书的封面,还有什么?学生举例你最想知道哪个长方形的周长,一会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在测量中我们要力求准确,减少误差。

  3发散拓展题: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你也能围出支援的图形吗?试一试,并切除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商0的原理。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2、板书下面各题,请学生在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7.

  通过情境图,说一说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我们先来解决问题(1)。

  (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每根短跳绳5元,求650元能买多少根短跳绳,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650÷5.

  (2)探究笔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650÷5时,先用5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6,在商的百位上写1,余下的'1个百和5个十合成15个十,5除15个十商3,3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0除以5得0,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其中0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0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指名学生板演。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

  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流程流程

  一、引入课题

  PPT出示: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了。请看屏幕。这是小明家新买的一些家用电器。你能从图片上了解哪些信息?(暂停)

  2、师:今天就用这些信息一起来研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流程

  二、自主编题,选数比较

  1、师:这四种电器有的比较贵,有的比较便宜,请你从中选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并且用“()○()”形式表示两种电器价格的大小关系。[在图片下方导入:()○()]

  (暂停)

  2、师:你选的是哪两种商品?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它们的价格的?

  (暂停)

  流程三、呈现材料,分类整理

  1、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比的这些式子整理了一下,收集在大屏幕上。如果给这些式子分一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暂停)

  2、师:刚才同学们自己给这些式子分了类,方法一定很多。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类。

  流程四、探究规律,总结方法

  1、师:我们先来观察左边一列的三道式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道式子中的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为什么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2、师:三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四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有什么规律?

  3、师: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4、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右边一列的三道式子,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5、师:两个四位数比较大小,先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流程五、抽签游戏: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抽签游戏。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抽的签是0——9这十个数字签,分别装在两个口袋里。我们来看一下游戏规则:1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PPT导入游戏规则内容)

  2、(暂停)看明白了吗?下面就开始游戏吧!

  3、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认为最关键的一抽是哪一抽?为什么?(暂停)

  4、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请看清游戏规则二。

  PPT导入:

  1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暂停)

  5、师小结:通过刚才两轮比赛,你有什么收获?(暂停)第一轮比赛的游戏规则是从低位比起的,一般需要抽四次才能决出胜负,而第二轮的比赛是从高位比起的,一般只要抽一次就能决定胜负,只有抽到了相同的数字才需要继续抽,所以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从高位比起更简便。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请同学们在○里填上“<”或“>”。在比的时候,把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一下。2、课件出示答案。

  师:你都做对了吗?和电脑核对一下。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5、7题

  课件导入第5题,师:我们一起来看想想做做第五题。

  1、师: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在座位上说一说。(暂停)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都说对了吗?我们来看划红线的这两个数,它们都接近5000,你看出这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了吗?对了,4900比5000少一些,而5003又比5000多一点儿,所以这两个数都接近5000。

  2、课件导入第7题的统计表。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这张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暂停)

  3、师: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你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师:这三天售出的书大约各有几千册?(暂停)你回答对了吗?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8: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中国五岳的奇山美景。你知道哪五座山被称为五岳?(课件出示五岳,师依次介绍)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谁能把它们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流程九: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懂得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那么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这些方法你都学会了吗?和你的好朋友再找一些数比一比,说一说。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是学生知道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让学生体会有余数出发的实际背景。

  教学重点:

  知道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来自生活中。

  教学道具:(略)

  教学过程:

  复习乘法口诀。

  一、结合生活情况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1、教学P49的主题图。

  (1)让学生独立观察教材P49上的情境图。

  思考问题:

  这幅画面是什么地方?

  你发现了画面中有什么活动内容?(按顺序)

  (2)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观察到了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

  (3)各组代表汇报。

  (4)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数据。

  这是某个校园里的活动情景图。从图中发现了教学大楼前面的两树之间都插着4面不同颜色的旗子,升旗台上也飘着一面国旗。

  运动场上每4人一组小朋友在跳绳。

  篮球场上每5人一组准备打篮球比赛。

  [4]板报下面摆的花是每3盆摆一组,旁边还有很多盆花。

  (5)根据上面的信息(条件),想一想能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大家在小组议一议。

  2、感知生活中处处有除法。

  (6)学生汇报。(略)

  (7)师:以上这些活动,你们在那里见过或自己亲身参加过呢?

  生:(略)

  3、体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除了以上这些数学问题,你们谁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使用除法计算的?

  (可根据全班的总人数,每()人一组坐可以坐几组)

  二、练一练,圈一圈。

  大家来圈△,一共有15个△。

  1、每份3个,共几份?

  2、每份4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3、每根5个,共几份?

  4、每份6个,共几份?还多几个?

  三、汇报自己这节课学会什么。

  四、总结下课。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各位都不进位),会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时间:十二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 使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时间:4课时

  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32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

  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g和数字刻度)

  问:你知道g表示什么么?

  讲述: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三、学具准备:

  1枚二分硬币、1袋食盐(1千克)。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你已经学习过那些质量单位?你能说一说吗?

  2、请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感受一下有多重。

  3、你还能掂出你身边的物品有多重吗?(随便找)

  (二)认识质量单位克。

  1、建立质量单位克的观念。

  A、请用手掂一掂1枚二分硬币有多重, 你能说出它的质量大概是多少千克吗?

  B、1枚二分硬币太轻了,用千克表示它的质量不太方便,我们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来表示它的质量。记住哦:1枚二分硬币大约重1克。克还可以用g来表示。

  C、你还能列举其它例子,说一说1克有多重吗?

  D、通过用天平称量我们知道:两粒普通的花生米,大约1克。还有……

  E、察看身边物品的质量:(用手掂一掂)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是( )g,一袋饼干的质量是( )g,一块巧克力的.质量是( )g,一袋牛奶的质量是( )g。

  2、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A、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那么千克和克又有什么联系呢?

  1千克=1000克

  B、结合身边的例子,说一说,1千克有多重。

  ( )袋方便面1千克,

  ( )几袋牛奶1千克,

  C、克和千克的辨析。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和千克)

  2() 300() 150() 450()

  (三)练习。

  1、是真是假,请根据下面有关物体质量的叙述,判断这些叙述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答案。

  前前今年9岁,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61克,他每天早上能吃掉50千克的鸡蛋一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kg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能把将近1g的米饭吃光。

  体重已达61克()。

  吃掉50千克的鸡蛋()。

  250克的牛奶( )。

  kg的馒头( )。

  将近1g的米饭( )。

  2、1千克=( )克 1kg =( )g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 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 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

  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

  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

  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

  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

  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

  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一、探索导入

  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1)要求: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2)指名说说。

  (3)学生操作,完成P、1表格。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4

  5

  6

  (4)班内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讨论:看着表格,谁能把刚才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

  3、讨论并讲述: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二、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探索新知

  1、写平均分后没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板书:10÷2=5(人) 10÷5=2(人)

  2、指名说说10÷2=5(人)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3、学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写,教师指导写法:

  如:根据表格,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边说边写10÷3=3(人)),还剩1枝,就接着写6个小圆点,然后再写1(枝)10÷3=3(人)……1(枝)

  4、学__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师:根据1(枝)的意思,谁能给它起个名字?(板书:余数)

  5、学__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的读法。

  学生试读,指导读法:10除以3等于3余1。

  6、学生试着写出表格中其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1) 写算式。

  (2) 读算式。

  (3) 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四、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读题,按要求先动手摆摆,再把书中的( )和算式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读出算式,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想想做做”第2题: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比较两题的异同。

  3、“想想做做”第3题:先把要求读读,然后同座位说说,再指名说说。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教材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其表面现象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并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本课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演示、个体操作、集体交流、比较分析概括等,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及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把操作、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手、脑、口结合的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学生操作与探究学习的最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学习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小组探究式学习.教师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白板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