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案

时间:2024-10-10 23:53:32 教案 我要投稿

《氓》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氓》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氓》教案

《氓》教案1

  【课前透视】

  ?数星星的孩子》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是一篇融描写人物、科学知识、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优秀教材。课文通过对小张衡与爷爷、奶奶一同观察天上星星这一故事的记叙,突出表现了张衡从小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简洁,故事性强,蕴含科学知识,内容对学生充满着吸引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科学知识介绍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意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抓住人物的表现,再读中感悟张衡从小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的精神,从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情趣和蕴含的道理。

  3、学习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张衡从小善于思考、观察的好品质。

  【信息资料】

  小星星形状的字词卡片、收集张衡和星空的有关资料、课件或挂图、音乐(用于配乐朗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情景导入:

  课件演示(夜空、闪动的星星、《小星星》乐曲)。师生随着课件演示,共唱歌曲。启发:同学们,你们喜欢星星吗?你们知道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吗?古代有一个小孩和我们一样喜爱星星,他曾经认真地数过天上的星星,你们想认识他吗?(板书课题)

  (美丽的夜空,闪烁的星星,动听的音乐,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星空图景。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创设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拉近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2、资料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张衡)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与他有关,请大家把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在全班交流一下,让我们一起走进张衡。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人物之一,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交流形式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提供了一个舞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成功心理。同时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了准备。)

  〖对话平台

  一、识字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出生字和词语,借助拼音和工具书以及上下文,读准发音,了解含义。

  2、游戏识字:

  采用“小星星亮起来的”的游戏方式,检查识字情况,重点进行生字的正音和识字记字的方法交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识字记字体验,教师相机点拨重点字音和结构上的注意事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扩词和必要的识字方法的提示和指导。

  (识字是阅读和协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以自主识字、游戏检查、充分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识字热情,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大胆发挥想象,运用自己的巧妙的方法来识记生字,活跃了思维,丰富了积累。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时空,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识字的良好习惯。)

  3、组内互读课文,进一步巩固识字成果,了解课文大意。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勺、斗、玉、组、数、睡”:

  指读,组词。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找出难写的部分,交流书写中应注意的事项。

  3、教师示范书写“数、睡”两个字。强调重点笔画的写法。如:“数”字左上方的“米”字最后一笔的变化;“睡”字右边几个“横”笔画的长短变化等。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全班评议。

  (写字教学的作用在低年级至关重要,对于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扎扎实实,充分尊重学生的观察体验,进行指导,并让学生在扎实的书写练习、交流评议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朗读

  1、分组互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推选出“阅读小能手”,准备在全班朗读。

  2、组间朗读比赛,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互评,交流体会。

  3、读书交流:在读书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朗读练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赛读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彼此的交流利于同学间的互相促进,同时在交流中教师也能有效地捕捉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为下节课教学做好铺垫。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不懂的地方时,如果是简单的可以当堂解决,其他的内容引入下一课时教学)

《氓》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将qiāng子无怒载zài笑载言卜筮shì于嗟jiē徂cú尔淇水汤汤shāng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愿,请。

  ⑵来即我谋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到,“于”为介词。

  ⑷载笑载言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往。

  ⑹女也不爽过错。

  ⑺言既遂矣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蚩,通“嗤”。

  ⑵匪来贸丝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夙兴夜寐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6):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

  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

  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氓》教案3

  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材料左右对称地装饰气球,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2、乐于参与手工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大小的气球,纸绳、卡纸、双面胶、木胶

  2、范例

  3、气球充好气,放置在礼物袋中

  4、录音机、《铃儿响叮当》《碰一碰》磁带

  活动过程:

  1、送礼物,烘托节日气氛。

  (1)圣诞节快到了,老师有礼物送给你们,高兴吗?(放音乐,气球从礼物带里倒出,幼儿拿气球)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跟旁边的小朋友说说看,你拿到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比一比大小?

  (2)请幼儿根据气球的颜色、大小等特征带着气球排排队。

  2、气球变变变。

  (1)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兴趣。

  我拿到了一只不一样的气球!3,2,1(出示范例小小鸡)。我的气球漂亮吗?怎么会这么漂亮的呢?

  (2)出示其他几个范例,拓展幼儿的想象。

  气球变变变,变成------,气球变变变,变成-----。

  (3)你的气球会变成什么呢?

  (4)根据其中一个幼儿的.回答,教师示范装饰气球。

  重点引导幼儿注意两边对称。

  (5)你们想把自己的气球打扮得更漂亮吗?

  想好你想把气球变成什么?它的眼睛鼻子嘴巴在哪?其它部位用什么材料装饰,装饰在什么地方?想好了,就可以开始动手了。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合理布局,并及时展示幼儿有创意的装饰方式。

  4、请装饰好的幼儿向客人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

  5、与气球娃娃跳舞。

《氓》教案4

  设计意图:

  幼儿对交警叔叔很敬重,特别是他们站在马路中间指挥交通的威武形象,为了让幼儿了解交警的日常工作,知道他们工作的辛苦,从而对交警更加敬重,也为了进一步萌发幼儿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通过幼儿辐射到家庭和社会,努力创设“人人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氛国”特设计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是小交警》。

  活动目标:

  1、通过和交警交流互动,帮助幼儿了解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一些重要的交通标志,并学习做交通手势。

  2、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学习交警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培养幼儿的纪律观念和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广大幼儿的交通文明和社会公德意识,体会到交警工作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邀请交警阿姨来园参与活动。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交警服装。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教师谈话,邀请交警阿姨出场,吸引幼儿兴趣。

  2、交警阿姨通过让幼儿观看多媒体并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红绿灯的作用。

  3、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信号。

  4、让幼儿了解简单的交通手势并学一学。

  5、启发幼儿探讨马路上的交通规则。

  问:自行车应该在什么道上行使?自行车应该怎样过马路?自行车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呢?小朋友们刚才观察的都很仔细,说的也很对。那老师还想问一问,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自行车应该在什么道上行驶?自行车应该怎样过马路?自行车又应该遵守哪些交通规则? 那行人呢?

  二、区域活动:

  带幼儿到布置好的游戏情景中,请交警阿姨指导,学当小交警并做指挥交通状。

  三、实践活动:

  教师和交警一同组织幼儿穿上交警服装去西环路上岗实践,参与交通指挥,真正的当一次小交警。

《氓》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第一首诗《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节课4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

  教学目标:

  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一、新授:

  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2分钟)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15分钟)

  (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照顾多数学生,甚至于照顾到最慢的那个学生的速度。)

  3、请基础差一些的学生示范读课文(10分钟)

  (请大家仔细的听读,用笔画出有读音出入的词语,等同学读完之后,一起订正,不要打断学生的朗读的过程。培养学生彼此尊重的精神。)

  5、请学生订正个别字音。(5分钟)

  容易出现问题的字音是:(板书)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

  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6、集体读订正的字音,明确课下注释的位置。(3分钟)

  7、体会四字句两两停顿的朗读方法。

  二、布置作业:(3分钟)

  1、回家自己读课文,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下节课在听写本上听写。

  2、通过注释一,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填空。

  《诗经》是我国___的诗歌总集,又称《》和《》,搜集了从公元前__世纪到__世纪的诗歌,《诗经》的六义是指:__、__、__、

  __、__、__。

  3、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至少写300字。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故事。

  2、了解卫地的独特的文化,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仔细品味。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并仿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述!

  二、新授:

  1、了解学生回家读课文的情况,肯定有的学生没有读,课堂上请大家齐读。(8分钟)要求:读准字音,彼此监督,而且要整齐,加进自己的感情,尽量把自己想像成课文中的人物。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内容。

  2、请同学介绍自己读完课文的感受,可以谈一点,也可以谈整篇课文。(15分钟)

  (总结学生的发言内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考虑给以更长的时间进行深刻的讨论。请同学们就课文中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4、介绍赋、比和兴的含义,找出课文的例子,请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明确三种写作手法,课堂上仿写。(7分钟)

  5、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5分钟)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三、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氓》教案6

  《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

  渐 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 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氓》教案7

  一、导入

  二、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经》有关的文化文学常识。

  2.掌握《诗经》两首涉及到的文言现象。

  3.能把握古诗节奏、韵律、感情,恰到好处的朗诵古代诗歌。

  4.能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这两首诗歌。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体会赋比兴手法及其在诗中的运用。

  2.体会《采薇》重张叠句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诗歌内容与感情,培养负责任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三、知识积累

  (一)了解学生对《诗经》的了解程度

  (二)详细介绍诗经有关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 说的是内容,“赋、比、兴”说的是手法。

  “风”包括15部分,称作“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雅”分为“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即正,指

  朝廷正乐。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风”是“诗经”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比如《阿房宫赋》中的前半部分,由外到内,由建筑到人物,运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大笔墨的.描写秦始皇的荒淫生活。首先,作者先描写阿房宫工程浩大,宏伟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长虹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字字句句,无一不表现了阿房宫的宏伟气势。这是写“外”,主要描写楼台建筑,如此的建筑之内,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接着,文章自然而然进入了第二个层次,描写皇宫内的人物活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如此奢华的生活,除了皇宫内的妃嫔媵嫱,又有何人能够享受得起呢?然而,这些人也有自己的痛苦,她们“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漫立远视,而望幸也;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秦始皇时期奢靡、腐朽的宫廷生活。

  3.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

  4.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兴”又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氓》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好处:结构上,(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 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似连;

《氓》教案8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 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 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 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⑶集体朗读这部分。

  3. 朗读第6章,提问:

  ① 女子面对男子的背弃是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女子想到了过去要与他偕老的愿望,而这愿望如今让她生怨恨之气。男子的背信弃义斩断了女子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决心要与之断绝关系,即决绝。

  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有何含义?(比兴)

  A、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B、女子的痛苦没有尽头

  C、女子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③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④ 从文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4、 体朗读课文后,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背诵本诗

  5、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八、布置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3题

《氓》教案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并学唱歌曲,能用欢快、活泼的歌声和动作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2、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歌唱形式演唱。

  3、激发幼儿体验为社区服务所带来的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相关课件(刷子、油漆和各色房子等),音乐背景。

  活动过程:

  1、通过平时观察,发现小区里房子的特点。(形状和颜色)“东亭家园的房子是怎么样的?”“如果是你你想让它变成什么颜色的?”

  ①出示课件,用猜谜的'游戏引出刷子和油漆。

  “五颜六色的,用来刷墙的。”――油漆

  “毛儿长长的,用来刷油漆”――刷子

  ②学习粉刷匠刷墙的动作。

  ③“粉刷匠带来了油漆,我们看看这里有哪些颜色的油漆?”,结合课件中房子的颜色一起熟悉歌曲的后半部分。

  2、

  ①教师完整地演唱歌曲,请幼儿听歌词。提问“谁来了”“今天来干什么”再听一遍,“刷匠是怎样介绍自己的?”请幼儿学习。

  ②边听边看,猜猜最后的动作表示什么意思。

  ③结合课件内容,试着一起唱一遍。

  3、①通过大家想出的各种方法进行歌曲的练习。(幼儿与教师分唱,最后一句一起唱,交换。

  ②教师示范演唱自己喜欢的颜色,请幼儿根据自己的颜色练习唱歌。

  ③教师与幼儿分角色扮演粉刷匠和房子进行演唱,并两两组合,交换角色进行。

《氓》教案10

  【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氓》的故事情节,《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重点难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内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明代文学家朱熹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兴”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

  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课前预习]

  1、积累字词

  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2、通假字:

  氓之蚩蚩(通)将子无怒(通)

  于嗟鸠兮(通)犹可说也(通)隰则有泮(通)不可说也(通)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古义:;今义:)

  【赏析课文】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3.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5.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6、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7.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8.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9.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10.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

  11.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12.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13.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4.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及诗歌主旨分析】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一般的观点有以下四种。①“士”之变心说:情节“不见复关”的暗示性(根据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等词进行推断);“士贰其行”“土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②社会道德说:“秋以为期”“以望复关”可见他们是自由恋爱的,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不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即:社会舆论)③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女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能依附男人)④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你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以上原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你认为能一味地指责“氓”的不道德吗?请你联系文章的内容,结合你的认识、感受以及我们今天的时代,谈谈你的'看法。

  答:

  2、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3、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一.基础检测

  1.下面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B.《诗经》编成于战国时期,共305篇,又称为“诗三百”。

  C.“诗经六义”是指赋、比、兴、风、雅、颂。

  D.“国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的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礼的民歌。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修我矛戟(jī)说怿女美(yì)

  B.与子同袍(páo)尔卜尔筮(shì)其水汤汤(tāng)靡有朝矣(zhāo)

  C.匪我愆期(qiān)于嗟女兮(jiē)渐车帷裳(cháng)体无咎言(jiù)

  D.于嗟鸠兮(xū)将子无怒(jiāng)犹可说也(yua)士也罔极(wǎng )

  3、下列句中划线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来即我谋其黄而陨言笑晏晏

  B、修我戈矛咥其笑矣士贰其行

  C、尔卜尔筮匪我愆期士也罔极

  D、总角之宴于嗟鸩兮隰则有泮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

  A.为了赶在学术会前完成论文,他夙兴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

  B.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C.商店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商店无假货。”但一检查,几乎全是假货。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货!”

  5.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非,不是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爽快,干脆

  C.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拖延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

  6.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解:①(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鹊,喜鹊。②(维鸠居之)鸠,斑鸠。居,侵占。 ③(百两御之)两,同“辆”。御,迎接。④(方)占有。 ⑤(将)陪送,护卫。⑥(盈)满、⑦(成)完成。这里指结婚礼成。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④宜:和顺、亲善。 ⑤蕡:肥大。有蕡即蕡蕡。⑥蓁:叶子茂盛。

  (1)对诗中有关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之子于归”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归宿。

  B、“百两御之”指迎亲的车队数量之多,可见其富有。

  C、“宜其室家”祝愿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应该能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2)对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鹊巢》是一首凄苦悲怨的弃妇诗。

  B、《桃夭》是一首欢乐祥和的颂婚诗。

  C、两首诗在结构上都是重章复唱,各章节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D、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兼起兴的手法,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两诗中的比喻含义:

  “鹊”喻指___,“鸠”喻指_____ _;

  “桃华”喻指___ _,“桃实”喻指___ __,

  “桃叶”喻指__ ___。

  (4)由于两诗的流传影响,后来衍化出了两个使用很广的成语,请写出这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常用义。

《氓》教案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叙述,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解诗句: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 愆qiān——拖延。(愆伏)

  (2) 垣yuán——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

  (3) 载……载……zài——一边……一边。(载歌载舞)

  (4) 咎jiù——灾祸。(咎由自取)

  (5) 贿huì——财物。(行*受*)

  (6) 耽dān——沉溺。(耽于幻想)

  (7) 陨yǔn——落。(陨石、陨落)

  (8) 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

  (9) 爽——过失,差错。(毫厘不爽,屡试不爽)

  (10) 罔wǎng——没有。(置若罔闻)

  (11) 靡mǐ——无,没有。(靡日不思)

  (12)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13) 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

  (14) 躬——自身。(事必躬亲)

  (15)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

  (16) 老使我怨。老——同你白头到老。

  2.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1)把握诗的节奏。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在音群和意群发生扦格不合的情形时,还是要按音群读,如“来/即我谋”要读成“来即/我谋”。通俗地说,就是两字一拍。

  (2)体悟诗的基调

  朗读时,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呼之欲出。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一位弃妇。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三章要表现怨恨、沉痛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来了,反抗不公平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3.领悟主旨。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氓》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以至不能自拔。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结、扩展。《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阅读《邶风·谷风》、《君子于役》、《七月》等,并尝试着把《谷风》与《氓》进行比较阅读,体味《诗经》的艺术魅力。

  布置作业。1.《氓》在对比中怎样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什么?

  2.从《诗经》的其他诗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品味这些比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

  情节 章节 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 手法

  氓 赋比兴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对 比

  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鉴赏《采薇》。2.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诗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明显是附会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汉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明确】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了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

  【明确】“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丈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总结、扩展。课文节选了《诗经》两首,有描写爱情、婚姻的《氓》,有描写戍卒生活的《采薇》。但只是略窥一斑,我们应以它为契机,扩大阅读面,更多地汲取《诗经》中的精华,丰富我们文化底蕴。

  《诗经》中重章复唱的手法非常普遍,希望同学们课外阅读《伐檀》、《硕鼠》、《无衣》、《关睢》、《蒹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无衣》与《采薇》,把《关睢》、《蒹葭》与《氓》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布置作业。1.把《采薇》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2.背诵《采薇》全诗和《氓》前两章。

《氓》教案12

  一、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二、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氓》教案13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氓》教案14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无衣》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 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 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四、默写本诗

《氓》教案15

  活动目标:

  1、幼儿乐意探索、寻求蛋宝宝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2、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

  3、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熟鸡蛋、各种物品:沙包、米、泥、瓶盖、小杯子、布等。

  活动过程:

  一、歌表演《小小蛋儿把门开》,激发幼儿兴趣。

  1、幼儿听音乐,边唱边做动作。

  2、师(以蛋宝宝的口吻):小朋友真快乐,我也想站起来和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能帮助我吗?

  二、幼儿探索活动

  1、第一次探索活动

  ⑴让幼儿交流为什么蛋宝宝站不起来?

  ⑵迁移生活经验,说出哪些物体也是圆的。

  2、第二次探索活动

  ⑴幼儿探索,借助各种物品使蛋宝宝站起来。

  ⑵幼儿相互交流操作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游戏活动:孵小鸡。

  师生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幼儿边模仿鸡走边念儿歌:"鸡妈妈真能干,会捉虫、能下蛋,孵养小鸡带着玩。"鸡妈妈边绕圈边走边问:"小鸡小鸡多大啦?"小鸡回答:"长出脑袋和嘴巴。"最后小鸡说:"翅膀出来了,我能出来找虫吃啦!"鸡妈妈带着小鸡一起出去找虫吃。

  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的'语言角中,投入图片,让幼儿了解小鸡成长的过程

【《氓》教案】相关文章:

氓教学设计06-26

《阳光》教案09-05

《氧气》教案08-08

大班教案08-08

《走路》教案10-14

美术教案07-20

大班教案07-22

中班教案07-23

小班教案07-30

中班教案[经典]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