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的教案

时间:2024-11-06 06:46:4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晏子使楚》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晏子使楚》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晏子使楚》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四、教学准备

  电教媒体、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⒉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⒊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㈡教学过程

  ⒈揭题解题。

  ⑴、使:出使。

  ⑵、简介晏子。(见“背景知识3”)

  ⑶、简介“春秋”:是俺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⒉按要求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俺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⑵、自同学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丰衣足食,饮酒取乐。

  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⑵、区别“大(da )夫”与“大(dai )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⑶、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⑷、指名说说对考虑题的理解。

  (只作为检察同学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同学回答完全正确。)

  ⒋学习1、2、3、自然段。

  ⑴、读课文,考虑:

  ①、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②、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

  ③、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门?

  ⑵、讨论后教师作如下板书:

  ⑶、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⑷、扣“只好”,明关系。(楚王假如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供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会供认,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⑸、小结: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知?

  ⒌做作业本上1、2题。

  ㈢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

  “话”。

  ⒉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⒊进一步认知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㈡教学过程

  ⒈学习第4自然段

  ⑴、默读考虑,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从“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

  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⑶、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⑷、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同学自身板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结论”。

  ⑸、教师点拨:假如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供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供认,当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⒉学习第5自然段。

  ⑴、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⑵、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⑶、重点指导同学填些“结论”。(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

  ⑷、教师点拨: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⒊课堂小结: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让同学自由发言。)

  ⒋作业本上3、4题。

  ㈢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⒉深刻认知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㈡教学过程

  ⒈学习第6自然段。

  ⑴、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⑵、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⒉深刻认知“晏子”。

  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

  (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身的国家。)

  ⒊依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写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出使到出国的.晏子。(起因)

  第二段(3至5自然段):晏子针锋相对,三次反驳了楚王对它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经过)

  第三段(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结果)

  ⒋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三第5、6题。

  ㈢课后小结:

《晏子使楚》的教案2

  【教学设计说明】

  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课文就是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主要步骤】

  一、揭示课题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的故事。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课题中的'“使”作什么解释?并且说出课题的意思。

  (“使”是出使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

  二、读课文,自学字词

  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理解字词。

  1、读准字音:

  淄、敝、枳、淮。

  2、指导书写:

  淄敝(笔顺)辱臣(笔顺)

  3、理解词语:

  大夫欺君之罪侮辱敝国、安居乐业得意洋洋囚犯。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写了晏子的几个故事?从哪里到哪里是写这几个故事的,给课文分段。

  2、读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用晏子说的话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理解第一个故事

  1、默读思考: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说“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所以______。

  3、楚王听到传话,为什么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楚王当时是怎样想的?

  (如果让晏子从狗洞进来,那么楚国就成了狗国,楚王也成了狗国之王了。所以他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小故事。

  五、阅读理解第2、3两个故事

  1、默读思考:

  这两个故事中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回击楚王的,结果怎样?

  结合填空理解晏子话的含义:

  ⑴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派我来访问楚国,因为楚国是_____。

  ⑵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起了强盗,因为_____。这句话中的“水土不同”是指______。

  2、有感情地朗读两个小故事。

  六、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朗读全文:

  读后讨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机智果敢,善于言辞,热爱自己的国家。)

  2、复述故事:

  每人选择一个小故事,准备后复述。

  3、按要求摘录课文中的词语:

  ⑴ 写动作的:_________

  ⑵ 写神态的:_________

  ⑶ 写外貌的:_________

《晏子使楚》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六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把故事的内容演一演。

  3、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春秋末期,齐国有个大夫叫晏子。

  板书:

  晏子

  他的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想想:古时候,哪些人的称谓中有“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谓呢?孔子、孟子等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之所以也称为晏子,肯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板书:

  使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

  ⑴ 动口、动手、用心朗读。

  ⑵ 考虑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全班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三、细究重点,突破难点

  读了课文,大家都知道楚国国势强盛,楚王想侮辱晏子,可最后却不得不尊重晏子,(板书: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这是为什么呢?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快速默读这一段,考虑、讨论: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么对付的?找出有关的句子。指名回答,并板书:

  钻墙洞:钻狗洞=访狗国

  ⑵ 品析晏子应付的话,体会妙处:

  晏子的话到底妙在什么地方呢?(出示晏子的话。)

  ① 指名读晏子的话,想想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② 假如晏子想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明白些,该怎样说?

  ③ 为什么晏子不把他的话说得更明白有力些呢?

  ⑶ 指导朗读:

  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出示课件)让我们冷静地来读一读。

  2、自学四、五自然段:

  ⑴ 小组合作学习四、五自然段,要求:

  ① 反复诵读,理解楚王和晏子话中的含义,不懂的地方用笔划记出来。

  ② 根据第一个故事的板书,设计这两个故事的板书写下来。

  ⑵ 反馈自学情况:

  ① 质疑问难。

  ② 选择有特色的板书指名上台书写。

  ③ 扮演评价。

  3、刚才我们认真学习了这三个故事,下面请同学们任选一个故事进行扮演,可以是组内合作,也可邀请自身的好朋友一起扮演。

  4、从语言、动作、感情几方面进行评议。

  四、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1、总结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晏子出使楚国时与楚王进行斗争的三个小故事,仔细琢磨了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领悟了他的话中软中带硬,十分巧妙,终于使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身的脚,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那么,你相对晏子说点什么?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受到什么启发?

  引导同学从文章内容与写作特点两方面来谈。

  五、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1、为了更好地了解晏子,优秀《东周列国志》一书。

  2、复述故事:

  假如你是当时晏子使楚的随从,回齐国后,你会怎样向齐王汇报情况?

  3、齐王得知这件事情后,他会怎么说?齐国的老百姓得知后又会怎么说?

  4、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四个字的词语:

  ⑴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

  ⑵ 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

  ⑶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

  ⑷ 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 ( )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受到侮辱 巧妙反击 挫败楚王

  钻墙洞 钻狗洞=访狗国 只好开城门

  不中用 下等人──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水土不同 只好赔不是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使楚》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通译全文

  2、掌握“之”“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实”等古今异义词

  3、体会晏子巧妙的外交辞令和内在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文言现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点,体会晏子外交辞令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单元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国古代外交家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

  二、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确:晏(yàn)子 习辞(cí)者 缚(fù)一人

  酒酣(hān) 诣(yì) 曷(hé) 枳(zhǐ)

  (二)通译全文

  1.请学生自己小声朗读课文,圈画疑难点并提问。

  明确:“曷”、“熙”两个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实”、“病”等含义易混淆的字词。

  2.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机抽点学生逐句翻译。

  提示:重、难点句子:(1)何以也(2)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附:《晏子使楚》的参考译文及文言知识整理)

  三、文本研读

  (一)回顾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体朗读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计谋;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晏子机智巧妙地应对楚王发难的过程。

  (二)重点研讨课文第二段,思考三个大问题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发难的?针对晏子还是齐国,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话,参照译文复述情节,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明确:楚王和近侍先设计了一出戏,然后令官吏绑着一人从晏子面前经过并指称这个人是齐人且犯了偷盗罪,接着楚王在宴会上质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而且楚王问句中的主语是“齐人”,明显针对整个齐国而言,有意轻侮齐国。

  2.晏子是怎么回应楚王的?这种回答有什么妙处?从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导:回应包括动作和言语两方面。言语上,晏子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采用了何种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1)动作上,晏子“避席而对”,展现出恭敬的一面。言语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枳作比,摆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并点明其原因是水土有异,然后转述当下“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最后反问楚王难道是楚国吗?表现出犀利的一面。

  (2)妙处:避席而对,有礼有节,令对方挑不出任何失仪无礼的不是。辞令上,晏子采用类比的方法,以退为进,将问题推还给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着承认自己反取其辱,展现出高超的外交语言艺术。

  (3)晏子形象: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热爱祖国,爱惜尊严。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语气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叙述了晏子使楚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具体刻画晏子回应楚王非难的语言,塑造了晏子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积极维护祖国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让读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辞令之外体会到一种强烈而充盈的爱国热情和凛然正气。

  五、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二段;课外阅读本课节选前的两段晏子小故事并尝试自主翻译(选作)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附:

  一、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今天他将要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二、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嬉”,开玩笑。

  (二)重点实词

  晏子将使楚:出使

  谓左右曰:对……说

  齐之习辞者也:习,熟练;辞,言辞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吏二缚一人诣王:到,到尊长那里去

  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晏子避席对曰: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叶徒相似:只

  (三)一字多义(之、为)

  1.之

  (1)代词,它 楚王闻之:代指晏子将使楚这件事

  婴闻之:代指下文“南橘北枳”这件事

  (2)代词,他 吾欲辱之:代指晏子

  (3)结构助词“的” 齐之习辞者也:的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

  2.为

  wèi(1)介词 为其来也:相当于“于”

  wéi(2)动词 何为者也:做

  缚者曷为者也:做

  (3)表判断 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

  3.其

  (1)代词,他 为其来也:代指晏子

  (2)代词,它们的 其实味不同:它们的

  (四)古今异义(坐、并、其实、所以)

  4.使

  (1)出使 晏子将使楚

  (2)让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四)古今异义

  1.谓左右曰:

  古: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今:表示方位的词

  2.其实味不同:

  古:两个词,表示它们的果实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何坐

  古:犯罪

  今:表动作,与“站”相对

  4.寡人反取病焉

  古:辱

  今:疾病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译: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析:……,……者也;……者也;……也;……,……也,都表示判断。

  2.宾语前置句

  (1)何以也

  译:用什么办法呢

  析: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古代汉语常见语法,对应的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也”。

  (2)何为者也

  译:“为何者也”,做什么的人

  (3)何坐

  译:“坐何”,犯了什么罪

  (4)缚者曷为者也:

  译:“为曷者也”,做什么的人

  3.固定词组

  (1)所以然者何

  译: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难道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晏子使楚》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2. 过程与方法

  读、背课文,积累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策略:

  1. 重点

  课文读读背背;文言实词和虚词;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

  2. 难点

  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序;古今词义的差异。

  3. 教学突破

  读、背课文,突出学为主体,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指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熟读成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并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下,突破词、句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网上与晏子有关的资料,投影仪和投影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1、 明确本课时内容。(板书课题:《晏 子使楚》

  2、 指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1) 凭借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推测文句的意思。

  (2) 对照课文注释,重新阅读,边读边用笔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二、读讲课文

  1、 领读课文。(教师领读前提醒学生注意:轻音和重读,节奏和韵律)

  2、 让学生自己指出自己经过多遍朗读仍不能搞懂的问题。

  3、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将工具书的.注解运用于课文中,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含义:(投影显示)

  (1) 楚王闻之

  (2) 齐之习辞者也

  (3) 吾欲辱之

  (4) 婴闻之

  (5)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和现在的用法不同或难以理解,画上圈,尝试利用工具书并借助注释,把解释写在下面,并与同学讨论。

  教师提示:特别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1) 王曰,何坐

  2) 吏二缚一人诣王

  3) 圣人非所与熙也

  4) 寡人反取病焉

  三、设疑·探究(投影显示)

  1. 读读想想: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

  2. 晏婴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

  (学生充分交流合作,教师适时点拨)晏子凭借自己机智善辩的才能和不亢不卑的态度,成功地出使楚国,并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义下辞严而又不亢不卑地折服了楚王。

  3. (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还有别的意见吗?(看学生的反应)肯定学生的回答,着重对学生提出要培养自己维护祖国尊严的聪明才智。

  四、课文读背

  1. 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 背诵提示: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要记人物,记情节;记人物的语言动作,记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 告诉学生背诵课文需要以讲述作基础,但更严格,精确到字词。

  4. 试背诵课文。

  五、拓展练习

  这则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你读完后有什么感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出使前 出使过程 出使结果

  楚王欲辱来使 晏子巧妙应对 楚王反取病焉

  问计近侍

《晏子使楚》的教案6

  设计思想:

  ⒈由于两篇故事人物相同、情节相似,为便于分析课文,把两篇故事看成一篇文章的两个自然段进行教学。

  ⒉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⒊重视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把握文意的方法。

  ⒋采用复述故事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⒌采取趣味性原则来设计思考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思考题注意分层次性、有梯度,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重点:初步掌握一词多义;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难读字音,流利通读文章。

  2、疏通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晏子故事两篇》叙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晏子故事两篇》。

  (二)学习课文

  ⑴播放录音。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画出疑难字词。

  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⑵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a.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成阴 比肩接

  b.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以,因为; 坐,犯罪;

  短,身材矮小; 盗,偷窃;

  延,迎接,引进; 赐,赏赐;

  道,通“导”,引导; 诣,到……去

  辱之,羞辱他; 曷,同“何”;

  踵,脚后跟; 固,本来;

  宜,适宜; 席,座具;

  徒,只是; 其,它;

  然,这样; 熙,同“嬉”,开玩笑;

  取病,自取其辱; 焉,相当于“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翻译文章,读懂文章内容。

  2、学会复述文章故事。

  教学过程

  1、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翻译下列句子。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明确句意: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齐国的国都临淄有几千户人家,大家举起袖子来就阴了天,擦下来的汗就如下雨,他们肩并肩,脚跟脚而存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齐国根据所出使的国家的情况派遣使者,有才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开明的国家,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无能的国家。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得无,莫非。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3、集体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故事。

  4、小结

  第一篇:写晏子出使楚国的两件事,第一件写楚人欲辱晏子,晏子经过斗争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件写楚王因晏子身材矮小欲贬其缺点,晏子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击楚王。第二篇: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2、感受晏子说理艺术。

  教学过程()

  1、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⑴思考问题幻灯片。

  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二: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一: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的“使狗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把楚国与狗国等同。又如在第二则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

  再次,他所采用的夸张手法,也让楚王生畏。如在讲到齐国人时,以“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形象的夸张,让我们感受到齐国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驳了“齐无人耶?”的质问。

  第四,晏子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面对楚王提出“然则何为使子?”的质问,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尴尬而结束。

  总之,课文中正是由于在晏子的外交辞令中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和以退为进的方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使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⑷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⑸明确思考题二:

  晏子是齐国的大使,从外貌来看,其貌不扬,不够潇洒,从文中“楚人以晏短”,可以看出他身材矮小,因而成为楚人耻笑的把柄,但晏子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这一不足之处,面对楚王的百般刁难,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他并没有在其追问下退缩,而是反戈一击,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晏子对楚王的三驳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6)深入探究

  思考题三:贯穿两篇故事的思想主线是什么?

  思考题四:从《晏子故事两篇》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思考题三:

  两篇故事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用辞令战胜楚国君臣蓄谋的记叙,表现晏子忠于齐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晏子作为一名使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国两遭戏弄。面对楚国君臣两次蓄意刁难、侮辱,若晏子翻脸,既显出使者笨拙无能,缺少风度,又会使两国关系形势紧张。因此,晏子不愠不火,机警设喻,使楚王自讨没趣,处于尴尬境地。晏子的对答措词委婉,柔中有刚,充满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过人的胆识及出众的辩才。

  明确思考题四:

  从晏子的角度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个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才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而要以真才实学来评价一个人的才华,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这个道理。

  从楚人这个侧面来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无论自己的势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地点都要注意运用礼貌性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广结良友,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体会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

  (三)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四)布置作业

  ⒈找出并解释出自这篇文章中的成语。

  ⒉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说明: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可以介绍后面扩展资料中的延伸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

  (五)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

  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对课文的理解:

  这是一篇课文历史故事,选自林汉达主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从书中的《春秋故事》。

  课文讲的是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前后三次企图侮辱、取笑晏子,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楚王陷于自讨没趣,十分尴尬的处境,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故事表现了晏子聪明、才智过人和极力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 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

  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

  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作业 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课后思考”第1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晏子使楚》的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说出故事的内容,能形象地朗读课文。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深入领悟晏子和楚王的形象,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同学,在口语交际、合作能力等方面能得到提高。

  3.通过合作探究,提高整合资料的能力,并能结合文本谈谈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三.教学步骤

  (一)导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哪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楚国,去欣赏外交家晏子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我们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现在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再次感知课文,不过这次可是带有任务的。

  问题: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

  同学们读得太好了,来我们为自己出色的朗读鼓鼓掌。

  (三)我的舞台:过把导演瘾

  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很适合于合作表演,但是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同学们去尝试另一种合作学习的方法,那是什么方法呢?请看大屏幕。过把导演瘾。跟同学说戏,可以说言、语动、作神态……,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深入了解人物形象,更好的凸现人物性格。这种方法我们平时用的比较少,希望同学们能大胆的进行尝试,按我们平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活动,看清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协作,组长做好笔记。

  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下面哪一组先来过把瘾。

  学生导演,学生点评,老师适当也点评。

  (四)各显神通: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像晏子这样爱国的,古往今来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种精神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溃成为人们谈论的永恒话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话题:说说古今爱国的小故事

  要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能进行资料整合并能找出与课文的联系和区别

  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同学发言,同学补充发言,老师总结。

  同学们合作得太好了,既能整合好资料,又能联系课本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我听出来了,联系:都是爱国,不同:爱国所表现的方式不同。有轰轰烈烈的,有默默无闻的,有勇敢的,有智慧,还有无私奉献的爱。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总结得更好,我真感动,我为你们雄辩的口才,广博的知识,更为你们对语文学习投入的那份热情感动。正如同学们所说,翻开中国的历史,处处可见爱国的壮举,从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关天培永战外敌,从刘胡兰面对铡刀,大义凛然到叶欣、钟南山在特殊战场上的视死如归,还有战斗在各条展现的人们,他们用自己不悔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得赞歌。同学们做为学生你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得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呢?谁来说说?

  同学发言,老师总结。

  (五)思维火花

  同学们说的很全面,下面我们再次回归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对晏子进行评价。

  学生发言,老师总结。

  静下心来,思考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公开课比预想得要好,整节课流程清楚,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法,做到了师生互动,同学们能积极投入,踊跃发言,其中学生在课堂中绽放的生命活力肯定感染了不少听课的老师。回顾这节课,感慨颇深,现谈几点,以释情怀,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首先,我感觉学生的状态特别的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朗读,不管是个人朗读还是集体朗读,读得非常好,读出了楚王的趾高气扬、骄傲自大及对齐国的蔑视和嘲讽;读出了晏子的机智聪明、不卑不亢,听同学们的朗读仿佛晏子就活灵活现得站在我们面前。

  第二,在“过把导演瘾”环节中,同学们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能开动脑筋,“导”的形式是花样翻新,这是老师始料未及的,如:有一小组采用故露破绽的方式,导演先不导,演员先表演而表演的同学又用方言说,最后导演再说戏,并特别强调如果不是剧情的需要,表演时必须说普通话,这种方式用心良苦,可见同学们确实动了脑筋。我认为,不管这节课结果如何,同学们的这种创造性发挥是应当肯定的`。

  第三,在小组交流探究时,同学们确实得到了能力的锻炼。比如,同学们学到了如何整合资料,学到了如何根据要求找出与文本的联系和区别,我想,如果学生们每一节课都能学到一点,那么,学生们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次,这节课有几处疏漏之处:

  第一,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时,有两个同学发言,我只是简单的肯定了第二同学的发言而没有指出第二位同学的概括好在哪里。

  第二,在同学们导演过程当中,对学生的点评略显粗糙,应重点点出同学们要重点点评导演而不是点评演员。

  第三,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没有仔细的考虑问题的深度。第四,由于时间紧,学生们小组活动的时间太少,没有让学生们放开手脚,这是最遗憾的地方,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这点。

  总之,我觉得开一节课很难但又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许正是这点才吸引我鼓足勇气去尝试。确实也是如此,在整个备课过程中,由于对教案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因而对新课程标准领会得也更加深刻,这是我感触颇深的。另外,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真正的感觉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晏子使楚》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能读懂有关词语的意思。

  2、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简介人物和时代背景

  1、春秋时期,各国争夺霸权,外交方面的活动往往成为胜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争夺霸业很激烈。

  板书:

  晏子使楚

  这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齐,楚两国外交中的故事。(幻灯片1)齐读课题,使:出使。

  关于晏子或跟课文有关的资料,相信同学们知道不少吧 谁来介绍一下。

  二、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听一听录音朗读,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提出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幻灯片2)

  (学生提问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幻灯片3):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三、讨论解决思考题

  1、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显显楚国的威风,所以楚王要侮辱晏子。

  2、板书:

  楚王侮辱 晏子反驳

  幻灯片4: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3、晏子说“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所以_________。

  4、楚王听到传话,为什么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楚王当时是怎样想的?

  (如果让晏子从狗洞进来,那么楚国就成了狗国,楚王也成了狗国之王了。所以他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小故事。

  四、阅读理解第2、3两个故事

  1、默读思考:

  这两个故事中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回击楚王的,结果怎样?

  结合填空理解晏子话的含义:

  ⑴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派我来访问楚国,因为楚国是_______。

  ⑵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起了强盗,因为_____。这句话中的“水土不同”是指_____。

  2、有感情地朗读两个小故事。

  五、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朗读全文,读后讨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机智果敢,善于言辞,热爱自己的国家。)

  2、复述故事:

  每人选择一个小故事,准备后复述。

  3、按要求摘录课文中的词语:

  ⑴ 写动作的:__________。

  ⑵ 写神态的:__________。

  ⑶ 写外貌的:__________。

  六、延伸

  1、把《晏子使楚》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读《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的教案10

  一 导课

  1作者说自己是晏子,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给同学们讲自己出使楚国的事情,看谁最聪明?表现最好?板题《晏子使楚》。

  2分析使的意思

  (1) 使 是什么意思? 出使,派遣去。

  (2) 什么人可以出使别的国家?

  (3) 出使的时候代表了什么?

  (4)为什么要出使?

  3(1)如果我到你们家去做客,你高兴吗?

  (2)你会怎样招待我?如果我到你家去,那可是你的荣幸!

  (3)二楚王却不是这样想的,他想干什么? 板 趁机 侮辱

  (4)过了几次招?他侮辱了我几次?

  (5)结果怎样? 板 尊重

  4穿越时光隧道,穿越到70页,看我那天的表现吧!

  二授新

  〈一〉 第一次楚王怎样侮辱我的?默读第二段。

  1请生概括

  2师譬喻:如果你现在要进教室了,我把门一关,让你从墙上开的一个小洞里钻进来,你的心情如何?此刻我跟你们一样生气。楚王的'做法体现了什么?侮辱不尊重

  3我用什么话来反击?请生有感情读。

  4他这句话说白了是什么意思?(如果楚国是狗国,我就从这个狗洞里钻进去。)

  5结果怎样? 尊重 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迎接

  6处王此时的心情从哪个词语反映出来的?(只好吩咐)

  7这件事反映出晏子的什么?板 聪明才智

  8表演 过渡语 楚王并不甘心,又挑起第二次侮辱

  〈二〉 分角色读:划 神态词、动作词

  1 冷笑是什么态度?

  2听到这话晏子的神情怎样?严肃说明什么?

  3晏子说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夸张)是什么句式?(排比)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4既然你........你来呢?哪个词说明楚王的态度?(打发)我们一般都会打发什么人?这又体现了什么?(侮辱)

  5串词:晏子是怎样反击的?读他说的话.

  6他为什么要故意笑?(嘲笑)

  7楚王为什么只好陪着笑?

  8结果?(赢得尊重)

  9再次反映了什么?(聪明才智、口才好、思维敏捷、爱国)

  〈三〉 楚王仍不甘心,又可以安排酒席来侮辱晏子,(表演读)

  1正当他们吃得很高兴的时候,就有五是压着齐国的盗贼从他们面前走过,你们不觉得奇怪吗?这说明了什么?

  2从楚王的表情看他的心情。

  3晏子的神情怎样?(面不改色)

  4淮何意?边说边画。

  5水土指什么?(风气)

  6最后结果怎样?(只好陪不是)(尊重)

  〈四〉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到别的国家去,就代表了自己国家的形象,所以请大家为自己的祖国增添光彩吧。像晏子一样爱国吧!

《晏子使楚》的教案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浙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和揣摩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先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和作为强国齐国的尊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3、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举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朗读好相关的句子。

  (四)教学难点

  晏子反驳楚王中这些句子的逻辑性的思维结论。

  二、说学情

  (一)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二)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一)推导法:

  在解读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句子时,教师可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件中分别先后给出(大前提、小前提)前面的两个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感悟到晏子作为一个使者的精明和才智。

  (二)诵读法: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体会到当时楚王的横蛮霸气、盛气凌人;体会到晏子的沉着睿智,又针锋相对,不受欺侮的人物特点,教师只有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其前面的提示语,才能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

  (三)剥笋法:

  在教学晏子三次反驳侮辱的故事导读过程中,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的结果到分析理解个别的句子,词语的方法进行。然后再串联起三个故事,进行总体的再现领悟。例如:首先理解掌握每则故事分别讲什么主要意思,最后结果又是怎样的?三个故事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从“只好”的结果来分析,楚王是步步退却,晏子却一次比一次更淋漓尽致的在反驳,最后,楚王“只好”落得个“赔不是”的下场。由于这种强烈的首尾反差,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去深究细抠,在深入的研读中,找出个中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

  四、说学法

  (一)联想与想象: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抽象思维品质的培养;感受当时国与国之间外交斗争的激烈舌战。

  (二)朗读与讨论:

  对人物的对话,要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和发现。在教学晏子三次反击侮辱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让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空间。

  (三)再现与表演: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在阅读课文后有所领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表演。我们不求学生表演的优劣,但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教师可以创设:拍三集电视连续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再现文学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一个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因果联系;再通观全文,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人物个性的把握。

  (二)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个。(要求是:移动式的一个三段论。)

  例:

  (1)狗国,开狗洞。

  (2)访问狗国,我得钻狗洞。

  (3)楚国是狗国。

  (三)具体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1)启发谈话,回顾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第一大段。

  (2)思考:当时的楚国是怎样一个国家?想象当时的楚王又是怎样一个国王?楚王要侮辱晏子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国势强盛、显显威风

  2、整体阅读

  (1)快速阅读第二大段,思考:楚王侮辱晏子共使出几招?

  (2)读后交流

  (3)讨论三次侮辱晏子的结果如何?读“只好”的三个句子。

  板书:只好,开城门,陪着笑,赔不是

  (4)再连读这三个结果,思考楚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小结楚王是步步退却,直到“赔不是”。

  3、赏读第一个故事

  (1)一个依*国势强盛,霸气十足的楚王为什么会在最后向晏子赔不是呢?细读第一个故事,说说其中的原因?

  (2)理解“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一句的含义。

  (3)课件出示:得出楚国是狗国的结论。

  (4)读好这个句子。

  (5)想象说说:当时接待的人向楚王报告时的情景。

  (6)齐读这个段落。

  4、赏读第二个故事

  (1)见面后的楚王又是如何对待晏子的?晏子又如何应对的?细读课文。

  (2)交流汇报:理解:瞅、冷笑、严肃、装着为难、拱了拱等句子。

  (3)重点理解:描写人多的三个句子。试说成语:遮天蔽日、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4)解读:说说:故意笑了笑和陪着笑的两个“笑”有什么不同?

  (5)课件出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既:

  A访问上等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派下等人去。

  B我是最不中用的人。

  C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

  5、赏读第三个故事

  (1)自学课文:思考楚王又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

  (2)合作交流说说句子含义。

  (3)课件出示:类比推理的三段论。

  既: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了淮北结出又小又苦的枳。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就做起强盗。

  楚国是个强盗之国。

  (4)结论。理解:“水土不同”一词。

  (5)个别朗读。

  6、小结再现

  (1)通读三个反驳的故事,你觉得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机智、善辩

  (2)请你们合作表现,自由分组整备。

  7、表现深化

  (1)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整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出每集电视片片名。片名应该是开放的。

  (2)让学生说说:人们看完这个电视片你想让大家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结论也应该是多元的)

  8、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钻狗洞

  是狗国

  国针

  楚势下等人锋晏

  ——强——侮辱下等国反驳——相——

  王盛对子

  做强盗

  风气差

《晏子使楚》的教案12

  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晏、淄、敝、臣、枳)。

  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肃、押、嘻、赔、淮、橘、柑、罪)。

  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侮辱、安居乐业、面不改色) 。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大意及自己的初步感悟,体会“侮辱”和“尊重”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5.试着排演课文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熟练运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3.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4.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的内容,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教学重点]

  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如何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熟练运用。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尊严

  (课件1:晏子图片)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有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他就是――板书:晏子。

  2.生介绍搜集的有关晏子的资料和故事。(老师补充出示课件2)

  3.完成板书----使楚。让学生讲讲意思。

  4.过渡:晏子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练习读课文。

  2. 检查自读情况

  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课件3)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囚犯:被拘禁的人。

  面不改色:脸上不改变颜色,形容沉着镇定。

  安居乐业: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c、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3﹑自学生字 ,交流:你觉得哪些生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简短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侮辱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文章分为了几部分来写的?小组讨论。

  2﹑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晏子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写晏子拜见楚王,回击楚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楚王设宴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四、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一节课就学会了那么多知识,既掌握了字词,又了解了故事内容。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课堂检测]

  1、形近字组词

  压 ( ) 淮( ) 罪 ( ) 臣 ( ) 敝( )

  押 ( )准( ) 置( ) 巨 ( ) 敞( )

  2、把词语补充完整

  ( )强盛 实( )实( ) ( )洋洋

  又( )又( ) 又( )又( )

  安( )乐( ) 面( )改( )

  3、写出反义词

  矮小—( ) 严肃—( ) 罕见—( )

  4、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 )

  (2)大伙都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3)指人的气魄与度量很不一般。( )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的内容,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快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在小组内交流。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课件4出示):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你认为横线上可以写些什么?

  (课件5提示:起初,楚王 ,后来晏子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5、同学们真了不起,把长长的一篇课文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6、师: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二、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关了,让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2)指名回答。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1)师:该怎样读这句话(瞅、冷笑)。

  (2)指名读,全班读。

  (3)师:这句话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

  (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解释。

  (2)指名回答。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过渡: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三、学习晏子反击

  1、师: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

  2、指名回答。(课件6“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3、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的结果如何呢?

  4、生: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5、师: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又进一步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把这种侮辱还给了楚王,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番话的确巧妙。

  6、小结

  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现在请大家利用这种方法学懂之后的二次反击,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

  7、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8、全班交流完成习题。(课件7)

  A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师:请大家思考,课后的第二个问题。它说的故事是文中的哪个部分?

  10、指名回答。(第五自然段)

  四、分析人物

  1、师: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2、指名回答。

  A、晏子才智过人,有善辨的口才。

  B、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目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C、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他才会理直气壮。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课堂检测]

  1、小组排演课本剧。

  2、抓住主要内容及人物神态对话,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

  3、下面的句子含着什么意思?在正确答案后打“√”。

  (1)、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a我不中用,没有什么才能。( )

  b嘲笑楚国是个下等的国家。( )

  (2)、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强盗吧!

  a齐国人到了楚国做起盗贼来,是因为他喝了楚国的水。( )

  b嘲笑楚国是个培养盗贼的国家。( )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赔不是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陪着看

《晏子使楚》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语言艺术特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总十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作者简介: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

  二、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语言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总十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补充解释

  习辞:善于辞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以:用为其来也: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其来也,言于其来也。

  何坐:犯什么罪避席:离开坐席,表示郑重。

  实:果实熙:同嬉,戏弄,开玩笑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左右:身边的大臣们。

  所以:表示xx的原因。

  2、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⑴实词、虚词的积累。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⑵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

  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一词多义:之、使

  古今异义词:何坐坐盗避席其实(它的果实)所以(??的原因)

  倒装句:曷为者也(为何人)何以也(以什么办法)

  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完笑道:贤能的人是不能戏弄的,我这是自取其辱啊!

  四、当堂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总十六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晏子三次击退楚王侮辱,维护尊严的事例。

  2、学会推理,学懂晏子反驳楚王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

  2、交流,引导:

  (1)出示,齐读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板书:尊重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在这之前是怎样的?

  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后板书:侮辱

  (3)指名男女同学分读这两句话,学贵有疑读了以后,我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变侮辱为尊重?(板书:打?)谁能简单来说一说: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1、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自由说——————指名说

  1、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用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三、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板书:钻狗洞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指导朗读这句话,特别指出:瞅、冷笑

  一齐读这句话,这句话楚王是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板书:没人才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板书:没出息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

  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板书:反击

  四、学习晏子反击:

  1、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学生交流)。

  晏子看了看,__________地说:这是个狗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反复地读了以后,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完成练习:

  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是狗国

  2、晏子给予有力的回击以后,结果如何?

  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3、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

  4、小结,学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懂后二次反击,变换一下学习方法,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讨论上面的习题;

  1、上等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

  2、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2、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上台完成练习,

  五、点评:这些都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成果,是他们的专利,老师相信下面的同学也一样做得很好。下面我们读一读三处表示结果的话。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好),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王。

  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作自受

  六、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1、晏子才智过人,有善辨的口才。

  2、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目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3、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他才会理直气壮。

  七、聪明人的题目:

  有一次,爱国将领吉鸿昌在街上走,一美国人走过来傲慢地说:我去过一岛,岛上就缺中国人和猪这两样东西。吉鸿昌听了,不紧不慢地说:。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晏子使楚》的教案14

  《晏子使楚》实录与点评—— 第一课时

  主题:尊重

  步骤: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

  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

  第一课时

  一、抓课题,隐含主题

  生:背古诗……最后背《墨梅》。

  师:“不要花开好颜色,只要清气满乾坤。”看你们,坐得大大方方,规规矩矩,说得更是字正腔圆。我呢,也是这样精精神神、大大方方地站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吧,彼此之间鼓励一下自己,送给自己牌匾上的一句话。(出示:规圆矩方。学生齐读。)

  [看似简单地交流,其间,教师那充满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正所谓“入境始与亲”。]

  师:注意观察“矩”字,和你平时写的有什么不同?

  生:“矩”的笔画都是横平竖直的。右边的“巨”里多了一点。

  师:想像一下,为什么要在“矩”里多加一点?

  生:是不是要强调自己规矩多一点?

  生:是要告诉自己一定严格要求吧。

  师:这个“点”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要规矩多一“点”儿。对外呢,要更要讲规矩,懂礼节。比如对这个人(晏子)——本来他叫晏婴,为什么称“晏子”?

  生:古代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是女性,假如窦老师是古代值得尊重的人,那就叫我“窦子”?(笑)

  生:啊,我明白了,是指对古代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牌匾的解读既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又巧妙地组织了教学,引出了本课教学的课题。]

  师:晏子的故事很多。

  生:我知道《二桃杀三士》,《越石父》。

  师:还有《金壶箴言》等。同学们可以读读《晏子春秋》,你会知道得更多。今天,我们就走进晏子的一个故事——“晏子使楚”。(题目出示,学生读出)

  [介绍晏子的同时也介绍相关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

  师:“使”是——(生答“出使”);“楚”指——(生答:楚国)。让我们读读课文。

  生: “春秋末期……显显楚国的威风。” (读一二自然段,内容略)

  师:自评一下自己读得如何?

  生:还不错。(学生表情得意)

  师:的确不错,比如“大夫”,现在我们读dàifu,过去我们读dàfu。你读得很准。

  生:“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师:谁来评价一下读得如何?

  生:“我在这儿等一会儿”。这句有两个“儿”,儿化音,你读得也不错(该生对着刚才朗读的同学说)。

  生:“晏子见了楚王……楚王只好陪着笑。”

  生:刚才读的时候“临淄”的发音要准一些;“晏子拱了拱手”,不是“拱拱手”。

  师:大家很注意听。读人家的书一定要读正确,不能丢字落字。我理解刚才这位同学,她在创造性朗读呢。请你再规范读一次,以后表演或复述的时候你就可以尽情创造啦。(该生又读,读正确了)。

  生:“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学生评议,读得很流利。)

  师:注意,这里出现了两个成语,是哪两个?

  生:“面不改色”和“得意洋洋”。(要求学生把这两个成语画下来。)

  师:通过全篇朗读,我们发现,第一次,楚王让晏子钻狗洞。第二次呢?

  生:楚王瞅了晏子一眼,冷笑齐国没人了;第三次,楚王讽刺齐国人在楚国偷盗。

  师:晏子作为使节出使楚国,按理,双方一定要做到讲规矩,各方都要规矩多一点。然而却没有得到尊重。

  师:但,不管怎么样,最后的结果呢?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让学生再齐读课文的最后这句话,并板书。)

  师:尊重的意思就是——(生依次说出“敬重”、“佩服”之意。)

  师:那“不尊重”呢?

  生:尊重。(同学们啊了一声,该生一下子明白了)是瞧不起的意思。

  生:侮辱,蔑视。

  师:“不敢不尊重”呢?

  生:尊重晏子了。

  师:那就直接写了呗,为什么还要用上“不敢不”。

  生:不能不尊重。(教师让学生把“不能不”送进句子中变成“楚王不能不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必须尊重晏子了。

  [在教师的牵引和巧妙地点拨下,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点,紧扣“不尊重”和“不敢不”通过换词训练,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味极浓。]

  师:那楚王佩服晏子的什么呢?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认为楚王是不得不尊重晏子的才华。

  师:晏子靠什么来表现他的才华?

  生:表现在晏子说的那些话,也就是说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

  二、依文字,铺垫主题

  师:那好,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给大家读读,看看晏子的话给你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读。而后发言)

  生:我说说第二个故事中晏子的这句话:“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没有人了呢?”甩一把汗,真的就下一阵雨?袖子举起来,真的就一片云?用夸张手法啊。楚王不是说我们国家没人吗,这样一来,楚王没话说了。

  师:晏子的语文修辞手法用得真好(笑)。这是古文中晏子的话“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后人从中概括了三个成语,结合课文,看看是哪三个。

  生:有“张袂成阴”,意思是“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有“挥汗成雨”,意思是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师:快把这两条成语写在课文相应的意思下面。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还有呢,谁再说。

  生:“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的就是“摩肩接踵”。还可以说成“比肩继踵”(另一个学生脱口而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读别的书读到的,我平时看书看得多。

  师:唉哟,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们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同学们赶快把这同一意思的两个成语写下来。也要工工整整地写,一边写就一边记在心里啊。

  [既有词语的积累,又有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举多得。]

  生:第二个故事中晏子还说了这句话:“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晏子的理由真充分,你想啊,先说我们国家的规矩,然后再说我最不中用,最后呢,就得出结论——“楚国是最下等的国家”所以只好我就来了。

  师:晏子的话里有“所以”,既然有“所以”,那就必然有——

  生:“因为”。

  师:用上“因为”说说这句话。

  生:因为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这个“因为”还可以放在哪里说?

  生:“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因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生:晏子说话真有艺术,避免了“因为”重复使用,语言不罗嗦,理由还充分。

  生:我说第一个故事中晏子说的话:“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绵里藏针,他的言外之意是既然给我开了一个小门,像狗洞一样,那我就将计就计,把它说成狗洞,推理出楚国是狗国。这样听着好像很有根据。

  师:那就请你给同学推理一下:(课件打出)“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学生填出,大笑)

  生:我说第三个故事中晏子的话:“大王难道不知道吗?橘树种在淮南,结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晏子用生活中的现象说明环境水土不同,植物生长就不同的道理,人呢,也是这个道理。我觉得晏子的知识真丰富,拿这个比喻反驳楚王,挺好。

  生:晏子的意思是楚国的风气不好才使人变成盗贼。他没明着说,而是做了个比较,不能说是比喻。

  师:这叫类比推理。后人把晏子的话当作典故。老师给同学配的补充教材中就有这句话。

  生:我知道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师让学生把这句背下来,提示今后可以适当用上。)

  师:请总评晏子的语言。

  生:晏子口才非常厉害,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生:晏子运用夸张、类比,打比方、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

  生:晏子验证了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补充教材上的这句话,在这里评价晏子,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学生回过头来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时语气很坚定。)

  三、品文学,深化主题

  师:不过,请同学们再看看晏子的有些话,难道都是事实?他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

  生:也是。他从墙角挖的洞,就说是狗洞,然后推理出,既然是狗洞就是狗国,的确有一些狡辩的意思。

  生:另外,晏子说自己国家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也不一定有这个规矩。

  师:谢谢同学们的思考。今天的一位外交官却这样认为(课件打出):

  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 某外交官。

  师: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己默读,静静思考一下,发表如下观点:(板书以下)

  (赞成/ 不赞成/ 说不准)

  生:我说不清。这位外交官考虑外交的含义,晏子如果得罪了楚王,楚国和齐国之间就会有矛盾,所以,晏子必须“绕口令”。不过外交官的话也有道理,晏子有点逞口舌之能。

  生:我怀疑这位外交官有些忌妒晏子的才能。(众笑)

  师:有意思,我相信,你理解的妒忌是说晏子在你的心中——

  生:神圣不可侵犯的。

  师:人家有不同的意见,你就说是忌妒,是吗?(教师表情带有不同意该生意见)

  生:……是。(学生挠头,不好意思了)

  师:我尊重你的意见,但,我更相信你的观点不一定代表最后的观点。

  [正是课堂的民主平等,才会得以支撑学生袒露真实的心路历程。老师巧妙的引导正是教师育人的高妙之处。]

  生:我觉得每个人说话是通过大脑来思考的。在那种情况下,他有智慧,才能说出一番话,我认为晏子的口才也是智慧。晏子能随机应变,把楚王说得哑口无言,最后不得不佩服晏子。

  生:我赞成。晏子有做语言游戏的感觉,你想啊,真正的外交对话能那样吗?就是楚王逼的,要是我的话,我就保持一份沉默。

  生:我不赞成。晏子不是在耍嘴皮子,他既为自己的祖国赢得尊严又不伤害对楚王的尊重,他的做法令我佩服。要是我的话,我说不出来。那位外交官司怎么能这样说呢?

  生:我说不清楚。晏子说的的确是有依据的显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但外交官说“晏子是在做语言游戏,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也许外交官说的也是对的,所以我说不清楚。

  师: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我们尊重你们的意见。有的同学不赞成,有的赞成,有的说不清。我们的确要思考:越说不清就越需要我们去说说看。如果说晏子的话感觉是语言游戏,那么,晏子的智慧肯定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技巧上,那么,晏子的真正智慧在哪?

  师:好,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晏子说的这些话。我们先看这句话:“这是个狗洞……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是怎么说那番话的?(学生说,教师加上“晏子看了看,说”。)

  师:注意这个“看了看”,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生:这能表现晏子思维敏捷,随机应变能力强,压根儿就不用太长的时间想招儿。

  生:不用想了想,只是看一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生:其实,“看了看”说明晏子是亲眼所见事实之后才说的话,如果用“想了想”,就不知是不是“看了看”才说的。其实,这个“看了看”也包括“想了想”。

  师:原来这“看了看”藏着这么多意思啊。同学们再拿出《胯下受辱》。当无赖叉开双腿,让韩信从他裤裆下钻过去的时候,也是——

  生:韩信也是“看了看”。

  师:那么,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晏子“看了看”是想办法,韩信“看了看”也是考虑钻过去还是不钻过去?这受辱是对晏子和韩信都是一种考验。不过,韩信看到的是无赖欺负他一个人,而晏子不仅看到楚王侮辱自己,还看到了楚王侮辱他的齐国。

  师:你有多高?

  生:1米40。

  师:看课文,课文写晏子身高五尺。古代一尺相当于八寸。估算一下晏子多高?

  生:一米四几左右。

  师:“左右”用得好。(和该生的个头比较一下),也就这么高。

  生:晏子是矮了一点(笑)。

  生:矮是爹妈给的,模样不好是天生的。你说我没学问,我可以学,但这样侮辱我,还借着我的个头侮辱我的国家,要是我会很愤怒。

  师:可课文却是“晏子看了看”,没写出晏子的愤怒。

  生:韩信虽然看了看,但他没像晏子那样去反驳。因为韩信是一个忍辱负重、大智若愚,有非凡气度的人,他可能是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一个锻炼。所以韩信能成为一个将领。(教师顺势和学生读《胯下受辱》最后一段话。)

  生:无赖在韩信心里,根本不算回事。因为韩信有自己的志向,无赖只是针对韩信个人,所以凭韩信的性格,韩信忍受了侮辱。晏子呢,如果楚王侮辱是针对晏子个人的话,说不定晏子也会像韩信一样做,可是,晏子清楚自己的身份是使节,所以,晏子不能像韩信那样忍气吞声,他选择了马上反驳。

  师:好啊,从晏子的“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么呢?

  生:晏子真了不起,太有智慧了!

  生:我觉得晏子的智慧是很冷静,而且也勇敢。你看,他受到楚王侮辱后,镇定自若,看了看,就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师:是啊,沉着是睿智的保证,勇敢是赢得尊重的前提。看似简单的“看了看”,让我们看到了小个子晏子的大智慧。也就是从这“看了看”,才使晏子的话有了底气,这是超越了晏子脾气和性格的勇气!回过头来读这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下面的两个故事中,晏子的语言背后,体现的智慧究竟在哪?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联系上下文读读晏子的话,看看这语言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力量。

  《晏子使楚》实录与点评——第二课时

  师:请同学们交流。大家注意倾听,看看他的见解与你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可以补充,可以升华。

  生:我说第二个故事。你看,楚王嘲笑齐国没人,就是说齐国没有人才,怎么派你这么个拿不出手的人来了呢。晏子是“拱了拱”手说,既是礼貌,又是不卑不亢。也许在“拱了拱”手的时候,低头想对策,但不让楚王发现。(板书“有礼”)

  生:请同学们注意,晏子用夸张的方法说自己国家人多的时候,确是“严肃地说”的,你看,本来夸张的事实就不是真正的,可晏子严肃地夸张,就不得不相信齐国的人多。

  生:还有,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回答楚王的。这是故意的,让你楚王先得意,一会就让你哑口无言。同时,还是给楚王足够的面子。

  生:再有,不但如此,晏子还说“敝国有个规矩”,不但把自己国家放在低处,还要说,不但我讲规矩,我们国家也懂规矩,不像你,作为一个国王竟然这样不懂规矩。

  师:那意思就是晏子和齐国做到了“规圆矩方”了。哈哈。再读读晏子说这句话的前后表现,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故意笑了笑”。我认为晏子故意笑了笑,是晏子笑楚王太狂妄了。但只是笑,不是发脾气。这就不是正面在讽刺楚王,他是在拐弯抹角地讥笑楚王。

  生:“故意”是说我们有目的地去做给别人看的事,所以,刚才晏子是“看了看”,现在是“笑了笑”,说明他缓解紧张的气氛,笑得非常轻松。

  生:晏子的笑也是自嘲呢。晏子承认自己个子矮,不中用,因为不中用的人派到下等国家,所以说楚国是一个下等的国家。

  师:而我们的国家人才多啦!用刚才学的成语,那叫——

  生: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

  师:我们看了多少广告,你看那些形象代言人,什么漂柔洗发广告的靓女啊,什么雅戈尔西服广告的酷男啊,总之一句话,要做广告代言人,那得——

  生:帅。而且要是国家外交官更是风度翩翩。可晏子个子就这么高,要形象,没形象,要个头,没个头。

  师:楚王啊楚王,你笑吧,你冷笑,嘲笑吧,你不是说我不中用吗?这是敝国的规矩,就让我这不中用的人——

  生:访问你这样的国家。(大笑)

  师:我就笑着和你说,一点都不生气。(笑)大胆想象,当时晏子的表情会是什么样?

  生:晏子一脸得意。

  师:但没有忘形。那就请你得意地说。(该生读“敝国有个规矩……”)

  师:表情没跟上去。注意,要通过声音让我们感受到晏子的得意,当然要有表情更好,这有促动思考的作用。(该生真的得意洋洋地读起来。掌声)

  生:幽默地笑。

  师:我们可要听听你的幽默啊!(生幽默地读起“敝国有个规矩……”来,还加了笑声。掌声热烈)

  师:你的幽默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们感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真是一笑解千“丑”,一笑解千愁。

  生:晏子是笑里藏刀(笑)。

  师:这个词我们要好好斟酌。你先想想,究竟笑里藏着什么。

  生:我觉得晏子有点故意傻笑,他是装出来的。(该生表演朗读。)

  生:我觉得可能是冷笑,因为楚王你冷笑我,我的笑是反攻、回敬。

  师:那就是说,这“冷笑”中是一脸严肃,请读。(该生的朗读很有特色。)

  师:就是这笑了笑,笑得那么轻松,那么潇洒,那么自信。谈笑间——

  生:樯橹灰飞烟灭。

  师:用今天的时髦词,那叫笑傲——

  生:江湖!(笑声)

  师:就是这笑了笑,我们感到,小个子的晏子也是潇洒倜傥,风度——

  生:翩翩,气质非凡。(掌声)

  生:晏子哟,才1米4左右,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我魅力无穷。(众大笑)

  师:刚才你说晏子笑里藏的是刀(对着刚才说“笑里藏刀”的学生说),晏子笑里藏着的究竟是什么?

  生:是剑!(大笑)

  生:(老师做了一个思考的表情)是晏子的智慧。

  师:所以,晏子的话才透着他的骨气!

  生:我想谈第三个故事。楚王故意叫武士押着齐国的囚犯从晏子面前走过,想让 晏子难为情。哪知晏子面不改色,非常冷静,而且用举例的方法反驳楚王,楚王又失败了。

  师:好,晏子是“面不改色”说这些话的。你发现的好。晏子不改的是什么?

  生:不改的依然是那份沉着和从容。(让学生用沉着的语气说晏子的那句典故“橘生淮南……”。)

  生:晏子一次次面对楚王的侮辱毫不胆怯,一次次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

  生:不改的是他对国家那种热爱的情怀。当楚王这样侮辱齐国的时候,他面不改色地和楚王对话,可以说做到了有礼有节。

  师:那就是说晏子由勇气,到骨气,上升到民族气节。

  生:因此,我认为不改的是他作为使节的这一重大责任。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的启发,我明白了,晏子还是原原本本的晏子。他什么都没有改变。是晏子的智慧和自重,赢得了自己的尊严,以及国家的尊严。总之,晏子作为个人也好,使节也罢,不改的是他的气节!(板书“有节”)晏子一次次受到侮辱,都面不改色,谁改了?(采取引读的方式)第一次,楚王让晏子钻狗洞,结果只好——

  生:吩咐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生:第二次,楚王冷笑说齐国没人了,怎么让晏子来。结果在晏子精彩的反击中,楚王只好陪着笑。

  生:楚王说齐国人在楚国偷盗,晏子用类比推理,结果楚王只好赔不是。

  师:相同一个“只好”,不同的是楚王越是侮辱晏子,就越一次次没面子,最后只好——

  生:赔不是。

  师:(课件)“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想象一下,楚王会怎么赔不是?

  生:楚王苦笑着说:“我原来想取笑……”。(生苦笑着读)

  生:楚王叹了一口气说:“我原来……”。(生读略)

  生:楚王后悔地说:“我原来……”。(生读很有味道)

  生:楚王惭愧地低下头说:“我原来……”。(生读略)

  师:(抓住该生追问)堂堂一国之君,你为什么说人家惭愧地低下头说?

  生:楚王能在大庭广众前承认自己错误,说实话,楚王毕竟是一国之君呀。

  师:能够在大庭广众面前承认错误,可爱之中也透着可敬,好难得的一国之君啊。(师用了几种不同的语气范读,掌声)

  生:说不定楚王会说,我再也不狂妄自大啦 ,你真聪明,我认输啦!(一片掌声)

  生:这是因为晏子真正做到了有理有据、有礼有节,才导致这个结果,不然楚王不会这么受教育的。

  师:是啊,世上没有一边倒的真理,强者不可以恃强,弱者也不可以示弱。弱者赢得尊重,不是靠施舍,不是靠等待,需要个人的实力争取。

  师:我们感到:一个人(板书)要获得尊重,不仅要讲外在的道德智慧,更要有内在的实力。(回扣这句:“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教师把这句话的句号变成叹号。引导读自己的味道。有的强调“尊重”,有的强调楚王的态度……)

  [摒弃技术化痕迹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跟人物形象作跨越时空的对话后,有效地张扬了个性,文本的语言成了学生自己内心情感的发抒。]

  师:晏子的使命最终胜利完成。虽然一波三折,但我们从中深深感受到作为个人的他,赢得了历史的尊重,所以,参考书这样评价晏子使楚的意义——(课件:“晏子在这次外交活动中表现出的智慧,给齐国赢得了尊重。”)

《晏子使楚》的教案15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流畅翻译全文。

  2.学习文中人物的艺术性语言。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晏子春秋》是记述 春秋 末期 齐 国著名政治家 晏婴 言行的一部著作。大约成书于 战国 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 政治主张 和思想品格。

  晏婴,字 仲 ,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

  2.《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 三 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 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 高超的语言艺术 。

  3.文中哪一句话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一句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酒酣(hān) 吏二缚一人诣王(fù)

  橘生淮南则为橘(jú)(huái) 寡人反取病焉(guǎ) (yān)

  5.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图示。

《《晏子使楚》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晏子使楚》的教案】相关文章: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13

《楚门的世界》观后感15篇12-19

《秋游》的教案12-20

《争吵》教案12-22

《走路》教案03-18

《散步》教案02-01

《阳光》教案09-05

艺术教案07-27

《氧气》教案08-08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晏子使楚》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晏子使楚》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晏子使楚》的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二、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四、教学准备

  电教媒体、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⒉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⒊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㈡教学过程

  ⒈揭题解题。

  ⑴、使:出使。

  ⑵、简介晏子。(见“背景知识3”)

  ⑶、简介“春秋”:是俺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⒉按要求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俺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⑵、自同学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丰衣足食,饮酒取乐。

  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⑵、区别“大(da )夫”与“大(dai )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⑶、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⑷、指名说说对考虑题的理解。

  (只作为检察同学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同学回答完全正确。)

  ⒋学习1、2、3、自然段。

  ⑴、读课文,考虑:

  ①、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②、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

  ③、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门?

  ⑵、讨论后教师作如下板书:

  ⑶、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⑷、扣“只好”,明关系。(楚王假如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供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会供认,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⑸、小结: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知?

  ⒌做作业本上1、2题。

  ㈢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

  “话”。

  ⒉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⒊进一步认知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㈡教学过程

  ⒈学习第4自然段

  ⑴、默读考虑,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从“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

  ⑵、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⑶、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⑷、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同学自身板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结论”。

  ⑸、教师点拨:假如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供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供认,当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⒉学习第5自然段。

  ⑴、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⑵、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⑶、重点指导同学填些“结论”。(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

  ⑷、教师点拨: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⒊课堂小结: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让同学自由发言。)

  ⒋作业本上3、4题。

  ㈢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㈠教学目标

  ⒈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⒉深刻认知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㈡教学过程

  ⒈学习第6自然段。

  ⑴、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⑵、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⒉深刻认知“晏子”。

  学习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

  (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身的国家。)

  ⒊依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写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出使到出国的.晏子。(起因)

  第二段(3至5自然段):晏子针锋相对,三次反驳了楚王对它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经过)

  第三段(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结果)

  ⒋课堂作业:完成作业本三第5、6题。

  ㈢课后小结:

《晏子使楚》的教案2

  【教学设计说明】

  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课文就是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主要步骤】

  一、揭示课题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的故事。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课题中的'“使”作什么解释?并且说出课题的意思。

  (“使”是出使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

  二、读课文,自学字词

  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理解字词。

  1、读准字音:

  淄、敝、枳、淮。

  2、指导书写:

  淄敝(笔顺)辱臣(笔顺)

  3、理解词语:

  大夫欺君之罪侮辱敝国、安居乐业得意洋洋囚犯。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写了晏子的几个故事?从哪里到哪里是写这几个故事的,给课文分段。

  2、读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用晏子说的话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理解第一个故事

  1、默读思考: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说“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所以______。

  3、楚王听到传话,为什么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楚王当时是怎样想的?

  (如果让晏子从狗洞进来,那么楚国就成了狗国,楚王也成了狗国之王了。所以他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小故事。

  五、阅读理解第2、3两个故事

  1、默读思考:

  这两个故事中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回击楚王的,结果怎样?

  结合填空理解晏子话的含义:

  ⑴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派我来访问楚国,因为楚国是_____。

  ⑵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起了强盗,因为_____。这句话中的“水土不同”是指______。

  2、有感情地朗读两个小故事。

  六、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朗读全文:

  读后讨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机智果敢,善于言辞,热爱自己的国家。)

  2、复述故事:

  每人选择一个小故事,准备后复述。

  3、按要求摘录课文中的词语:

  ⑴ 写动作的:_________

  ⑵ 写神态的:_________

  ⑶ 写外貌的:_________

《晏子使楚》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六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把故事的内容演一演。

  3、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春秋末期,齐国有个大夫叫晏子。

  板书:

  晏子

  他的真名叫晏婴,那为什么又叫他晏子呢?(想想:古时候,哪些人的称谓中有“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谓呢?孔子、孟子等都是古代的大学问家,晏婴之所以也称为晏子,肯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

  板书:

  使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

  ⑴ 动口、动手、用心朗读。

  ⑵ 考虑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全班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三、细究重点,突破难点

  读了课文,大家都知道楚国国势强盛,楚王想侮辱晏子,可最后却不得不尊重晏子,(板书: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这是为什么呢?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 快速默读这一段,考虑、讨论: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怎么对付的?找出有关的句子。指名回答,并板书:

  钻墙洞:钻狗洞=访狗国

  ⑵ 品析晏子应付的话,体会妙处:

  晏子的话到底妙在什么地方呢?(出示晏子的话。)

  ① 指名读晏子的话,想想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② 假如晏子想把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明白些,该怎样说?

  ③ 为什么晏子不把他的话说得更明白有力些呢?

  ⑶ 指导朗读:

  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出示课件)让我们冷静地来读一读。

  2、自学四、五自然段:

  ⑴ 小组合作学习四、五自然段,要求:

  ① 反复诵读,理解楚王和晏子话中的含义,不懂的地方用笔划记出来。

  ② 根据第一个故事的板书,设计这两个故事的板书写下来。

  ⑵ 反馈自学情况:

  ① 质疑问难。

  ② 选择有特色的板书指名上台书写。

  ③ 扮演评价。

  3、刚才我们认真学习了这三个故事,下面请同学们任选一个故事进行扮演,可以是组内合作,也可邀请自身的好朋友一起扮演。

  4、从语言、动作、感情几方面进行评议。

  四、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1、总结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晏子出使楚国时与楚王进行斗争的三个小故事,仔细琢磨了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领悟了他的话中软中带硬,十分巧妙,终于使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身的脚,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那么,你相对晏子说点什么?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或受到什么启发?

  引导同学从文章内容与写作特点两方面来谈。

  五、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1、为了更好地了解晏子,优秀《东周列国志》一书。

  2、复述故事:

  假如你是当时晏子使楚的随从,回齐国后,你会怎样向齐王汇报情况?

  3、齐王得知这件事情后,他会怎么说?齐国的老百姓得知后又会怎么说?

  4、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四个字的词语:

  ⑴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

  ⑵ 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

  ⑶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

  ⑷ 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 ( )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受到侮辱 巧妙反击 挫败楚王

  钻墙洞 钻狗洞=访狗国 只好开城门

  不中用 下等人──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水土不同 只好赔不是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晏子使楚》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通译全文

  2、掌握“之”“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实”等古今异义词

  3、体会晏子巧妙的外交辞令和内在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文言现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点,体会晏子外交辞令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单元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国古代外交家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

  二、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确:晏(yàn)子 习辞(cí)者 缚(fù)一人

  酒酣(hān) 诣(yì) 曷(hé) 枳(zhǐ)

  (二)通译全文

  1.请学生自己小声朗读课文,圈画疑难点并提问。

  明确:“曷”、“熙”两个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实”、“病”等含义易混淆的字词。

  2.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机抽点学生逐句翻译。

  提示:重、难点句子:(1)何以也(2)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附:《晏子使楚》的参考译文及文言知识整理)

  三、文本研读

  (一)回顾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体朗读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计谋;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晏子机智巧妙地应对楚王发难的过程。

  (二)重点研讨课文第二段,思考三个大问题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发难的?针对晏子还是齐国,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话,参照译文复述情节,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明确:楚王和近侍先设计了一出戏,然后令官吏绑着一人从晏子面前经过并指称这个人是齐人且犯了偷盗罪,接着楚王在宴会上质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而且楚王问句中的主语是“齐人”,明显针对整个齐国而言,有意轻侮齐国。

  2.晏子是怎么回应楚王的?这种回答有什么妙处?从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导:回应包括动作和言语两方面。言语上,晏子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采用了何种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1)动作上,晏子“避席而对”,展现出恭敬的一面。言语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枳作比,摆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并点明其原因是水土有异,然后转述当下“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最后反问楚王难道是楚国吗?表现出犀利的一面。

  (2)妙处:避席而对,有礼有节,令对方挑不出任何失仪无礼的不是。辞令上,晏子采用类比的方法,以退为进,将问题推还给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着承认自己反取其辱,展现出高超的外交语言艺术。

  (3)晏子形象: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热爱祖国,爱惜尊严。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语气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叙述了晏子使楚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具体刻画晏子回应楚王非难的语言,塑造了晏子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积极维护祖国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让读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辞令之外体会到一种强烈而充盈的爱国热情和凛然正气。

  五、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二段;课外阅读本课节选前的两段晏子小故事并尝试自主翻译(选作)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附:

  一、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今天他将要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二、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嬉”,开玩笑。

  (二)重点实词

  晏子将使楚:出使

  谓左右曰:对……说

  齐之习辞者也:习,熟练;辞,言辞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吏二缚一人诣王:到,到尊长那里去

  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晏子避席对曰: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叶徒相似:只

  (三)一字多义(之、为)

  1.之

  (1)代词,它 楚王闻之:代指晏子将使楚这件事

  婴闻之:代指下文“南橘北枳”这件事

  (2)代词,他 吾欲辱之:代指晏子

  (3)结构助词“的” 齐之习辞者也:的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

  2.为

  wèi(1)介词 为其来也:相当于“于”

  wéi(2)动词 何为者也:做

  缚者曷为者也:做

  (3)表判断 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

  3.其

  (1)代词,他 为其来也:代指晏子

  (2)代词,它们的 其实味不同:它们的

  (四)古今异义(坐、并、其实、所以)

  4.使

  (1)出使 晏子将使楚

  (2)让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四)古今异义

  1.谓左右曰:

  古: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今:表示方位的词

  2.其实味不同:

  古:两个词,表示它们的果实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何坐

  古:犯罪

  今:表动作,与“站”相对

  4.寡人反取病焉

  古:辱

  今:疾病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译: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析:……,……者也;……者也;……也;……,……也,都表示判断。

  2.宾语前置句

  (1)何以也

  译:用什么办法呢

  析: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古代汉语常见语法,对应的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也”。

  (2)何为者也

  译:“为何者也”,做什么的人

  (3)何坐

  译:“坐何”,犯了什么罪

  (4)缚者曷为者也:

  译:“为曷者也”,做什么的人

  3.固定词组

  (1)所以然者何

  译: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难道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晏子使楚》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2. 过程与方法

  读、背课文,积累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策略:

  1. 重点

  课文读读背背;文言实词和虚词;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

  2. 难点

  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序;古今词义的差异。

  3. 教学突破

  读、背课文,突出学为主体,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指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熟读成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并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下,突破词、句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网上与晏子有关的资料,投影仪和投影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1、 明确本课时内容。(板书课题:《晏 子使楚》

  2、 指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1) 凭借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推测文句的意思。

  (2) 对照课文注释,重新阅读,边读边用笔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二、读讲课文

  1、 领读课文。(教师领读前提醒学生注意:轻音和重读,节奏和韵律)

  2、 让学生自己指出自己经过多遍朗读仍不能搞懂的问题。

  3、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将工具书的.注解运用于课文中,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含义:(投影显示)

  (1) 楚王闻之

  (2) 齐之习辞者也

  (3) 吾欲辱之

  (4) 婴闻之

  (5)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和现在的用法不同或难以理解,画上圈,尝试利用工具书并借助注释,把解释写在下面,并与同学讨论。

  教师提示:特别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1) 王曰,何坐

  2) 吏二缚一人诣王

  3) 圣人非所与熙也

  4) 寡人反取病焉

  三、设疑·探究(投影显示)

  1. 读读想想: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

  2. 晏婴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

  (学生充分交流合作,教师适时点拨)晏子凭借自己机智善辩的才能和不亢不卑的态度,成功地出使楚国,并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义下辞严而又不亢不卑地折服了楚王。

  3. (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还有别的意见吗?(看学生的反应)肯定学生的回答,着重对学生提出要培养自己维护祖国尊严的聪明才智。

  四、课文读背

  1. 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 背诵提示: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要记人物,记情节;记人物的语言动作,记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 告诉学生背诵课文需要以讲述作基础,但更严格,精确到字词。

  4. 试背诵课文。

  五、拓展练习

  这则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你读完后有什么感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出使前 出使过程 出使结果

  楚王欲辱来使 晏子巧妙应对 楚王反取病焉

  问计近侍

《晏子使楚》的教案6

  设计思想:

  ⒈由于两篇故事人物相同、情节相似,为便于分析课文,把两篇故事看成一篇文章的两个自然段进行教学。

  ⒉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⒊重视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把握文意的方法。

  ⒋采用复述故事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⒌采取趣味性原则来设计思考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思考题注意分层次性、有梯度,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重点:初步掌握一词多义;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难读字音,流利通读文章。

  2、疏通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晏子故事两篇》叙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晏子故事两篇》。

  (二)学习课文

  ⑴播放录音。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画出疑难字词。

  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⑵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a.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成阴 比肩接

  b.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以,因为; 坐,犯罪;

  短,身材矮小; 盗,偷窃;

  延,迎接,引进; 赐,赏赐;

  道,通“导”,引导; 诣,到……去

  辱之,羞辱他; 曷,同“何”;

  踵,脚后跟; 固,本来;

  宜,适宜; 席,座具;

  徒,只是; 其,它;

  然,这样; 熙,同“嬉”,开玩笑;

  取病,自取其辱; 焉,相当于“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翻译文章,读懂文章内容。

  2、学会复述文章故事。

  教学过程

  1、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翻译下列句子。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明确句意: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齐国的国都临淄有几千户人家,大家举起袖子来就阴了天,擦下来的汗就如下雨,他们肩并肩,脚跟脚而存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齐国根据所出使的国家的情况派遣使者,有才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开明的国家,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无能的国家。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得无,莫非。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3、集体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故事。

  4、小结

  第一篇:写晏子出使楚国的两件事,第一件写楚人欲辱晏子,晏子经过斗争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件写楚王因晏子身材矮小欲贬其缺点,晏子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击楚王。第二篇: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2、感受晏子说理艺术。

  教学过程()

  1、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⑴思考问题幻灯片。

  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二: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一: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的“使狗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把楚国与狗国等同。又如在第二则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

  再次,他所采用的夸张手法,也让楚王生畏。如在讲到齐国人时,以“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形象的夸张,让我们感受到齐国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驳了“齐无人耶?”的质问。

  第四,晏子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面对楚王提出“然则何为使子?”的质问,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尴尬而结束。

  总之,课文中正是由于在晏子的外交辞令中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和以退为进的方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使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⑷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⑸明确思考题二:

  晏子是齐国的大使,从外貌来看,其貌不扬,不够潇洒,从文中“楚人以晏短”,可以看出他身材矮小,因而成为楚人耻笑的把柄,但晏子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这一不足之处,面对楚王的百般刁难,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他并没有在其追问下退缩,而是反戈一击,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晏子对楚王的三驳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6)深入探究

  思考题三:贯穿两篇故事的思想主线是什么?

  思考题四:从《晏子故事两篇》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思考题三:

  两篇故事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用辞令战胜楚国君臣蓄谋的记叙,表现晏子忠于齐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晏子作为一名使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国两遭戏弄。面对楚国君臣两次蓄意刁难、侮辱,若晏子翻脸,既显出使者笨拙无能,缺少风度,又会使两国关系形势紧张。因此,晏子不愠不火,机警设喻,使楚王自讨没趣,处于尴尬境地。晏子的对答措词委婉,柔中有刚,充满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过人的胆识及出众的辩才。

  明确思考题四:

  从晏子的角度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个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才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而要以真才实学来评价一个人的才华,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这个道理。

  从楚人这个侧面来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无论自己的势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地点都要注意运用礼貌性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广结良友,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体会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

  (三)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四)布置作业

  ⒈找出并解释出自这篇文章中的成语。

  ⒉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说明: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可以介绍后面扩展资料中的延伸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

  (五)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

  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对课文的理解:

  这是一篇课文历史故事,选自林汉达主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从书中的《春秋故事》。

  课文讲的是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前后三次企图侮辱、取笑晏子,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楚王陷于自讨没趣,十分尴尬的处境,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故事表现了晏子聪明、才智过人和极力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 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

  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

  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作业 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课后思考”第1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晏子使楚》的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说出故事的内容,能形象地朗读课文。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深入领悟晏子和楚王的形象,把自己的理解传达给同学,在口语交际、合作能力等方面能得到提高。

  3.通过合作探究,提高整合资料的能力,并能结合文本谈谈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二.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三.教学步骤

  (一)导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哪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楚国,去欣赏外交家晏子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我们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现在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再次感知课文,不过这次可是带有任务的。

  问题: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

  同学们读得太好了,来我们为自己出色的朗读鼓鼓掌。

  (三)我的舞台:过把导演瘾

  这篇课文故事性比较强,很适合于合作表演,但是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同学们去尝试另一种合作学习的方法,那是什么方法呢?请看大屏幕。过把导演瘾。跟同学说戏,可以说言、语动、作神态……,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法,深入了解人物形象,更好的凸现人物性格。这种方法我们平时用的比较少,希望同学们能大胆的进行尝试,按我们平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活动,看清要求,注意小组分工协作,组长做好笔记。

  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下面哪一组先来过把瘾。

  学生导演,学生点评,老师适当也点评。

  (四)各显神通: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像晏子这样爱国的,古往今来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种精神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溃成为人们谈论的永恒话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话题。

  话题:说说古今爱国的小故事

  要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能进行资料整合并能找出与课文的联系和区别

  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同学发言,同学补充发言,老师总结。

  同学们合作得太好了,既能整合好资料,又能联系课本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我听出来了,联系:都是爱国,不同:爱国所表现的方式不同。有轰轰烈烈的,有默默无闻的,有勇敢的,有智慧,还有无私奉献的爱。

  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总结得更好,我真感动,我为你们雄辩的口才,广博的知识,更为你们对语文学习投入的那份热情感动。正如同学们所说,翻开中国的历史,处处可见爱国的壮举,从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关天培永战外敌,从刘胡兰面对铡刀,大义凛然到叶欣、钟南山在特殊战场上的视死如归,还有战斗在各条展现的人们,他们用自己不悔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得赞歌。同学们做为学生你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得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呢?谁来说说?

  同学发言,老师总结。

  (五)思维火花

  同学们说的很全面,下面我们再次回归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对晏子进行评价。

  学生发言,老师总结。

  静下心来,思考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公开课比预想得要好,整节课流程清楚,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法,做到了师生互动,同学们能积极投入,踊跃发言,其中学生在课堂中绽放的生命活力肯定感染了不少听课的老师。回顾这节课,感慨颇深,现谈几点,以释情怀,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赐教!

  首先,我感觉学生的状态特别的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朗读,不管是个人朗读还是集体朗读,读得非常好,读出了楚王的趾高气扬、骄傲自大及对齐国的蔑视和嘲讽;读出了晏子的机智聪明、不卑不亢,听同学们的朗读仿佛晏子就活灵活现得站在我们面前。

  第二,在“过把导演瘾”环节中,同学们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能开动脑筋,“导”的形式是花样翻新,这是老师始料未及的,如:有一小组采用故露破绽的方式,导演先不导,演员先表演而表演的同学又用方言说,最后导演再说戏,并特别强调如果不是剧情的需要,表演时必须说普通话,这种方式用心良苦,可见同学们确实动了脑筋。我认为,不管这节课结果如何,同学们的这种创造性发挥是应当肯定的`。

  第三,在小组交流探究时,同学们确实得到了能力的锻炼。比如,同学们学到了如何整合资料,学到了如何根据要求找出与文本的联系和区别,我想,如果学生们每一节课都能学到一点,那么,学生们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次,这节课有几处疏漏之处:

  第一,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时,有两个同学发言,我只是简单的肯定了第二同学的发言而没有指出第二位同学的概括好在哪里。

  第二,在同学们导演过程当中,对学生的点评略显粗糙,应重点点出同学们要重点点评导演而不是点评演员。

  第三,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没有仔细的考虑问题的深度。第四,由于时间紧,学生们小组活动的时间太少,没有让学生们放开手脚,这是最遗憾的地方,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这点。

  总之,我觉得开一节课很难但又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许正是这点才吸引我鼓足勇气去尝试。确实也是如此,在整个备课过程中,由于对教案反复修改,反复推敲,因而对新课程标准领会得也更加深刻,这是我感触颇深的。另外,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真正的感觉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晏子使楚》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能读懂有关词语的意思。

  2、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简介人物和时代背景

  1、春秋时期,各国争夺霸权,外交方面的活动往往成为胜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争夺霸业很激烈。

  板书:

  晏子使楚

  这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齐,楚两国外交中的故事。(幻灯片1)齐读课题,使:出使。

  关于晏子或跟课文有关的资料,相信同学们知道不少吧 谁来介绍一下。

  二、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听一听录音朗读,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提出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幻灯片2)

  (学生提问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幻灯片3):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三、讨论解决思考题

  1、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显显楚国的威风,所以楚王要侮辱晏子。

  2、板书:

  楚王侮辱 晏子反驳

  幻灯片4: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3、晏子说“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所以_________。

  4、楚王听到传话,为什么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楚王当时是怎样想的?

  (如果让晏子从狗洞进来,那么楚国就成了狗国,楚王也成了狗国之王了。所以他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小故事。

  四、阅读理解第2、3两个故事

  1、默读思考:

  这两个故事中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回击楚王的,结果怎样?

  结合填空理解晏子话的含义:

  ⑴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派我来访问楚国,因为楚国是_______。

  ⑵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起了强盗,因为_____。这句话中的“水土不同”是指_____。

  2、有感情地朗读两个小故事。

  五、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朗读全文,读后讨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机智果敢,善于言辞,热爱自己的国家。)

  2、复述故事:

  每人选择一个小故事,准备后复述。

  3、按要求摘录课文中的词语:

  ⑴ 写动作的:__________。

  ⑵ 写神态的:__________。

  ⑶ 写外貌的:__________。

  六、延伸

  1、把《晏子使楚》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课外读《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的教案10

  一 导课

  1作者说自己是晏子,穿越时空来到今天,给同学们讲自己出使楚国的事情,看谁最聪明?表现最好?板题《晏子使楚》。

  2分析使的意思

  (1) 使 是什么意思? 出使,派遣去。

  (2) 什么人可以出使别的国家?

  (3) 出使的时候代表了什么?

  (4)为什么要出使?

  3(1)如果我到你们家去做客,你高兴吗?

  (2)你会怎样招待我?如果我到你家去,那可是你的荣幸!

  (3)二楚王却不是这样想的,他想干什么? 板 趁机 侮辱

  (4)过了几次招?他侮辱了我几次?

  (5)结果怎样? 板 尊重

  4穿越时光隧道,穿越到70页,看我那天的表现吧!

  二授新

  〈一〉 第一次楚王怎样侮辱我的?默读第二段。

  1请生概括

  2师譬喻:如果你现在要进教室了,我把门一关,让你从墙上开的一个小洞里钻进来,你的心情如何?此刻我跟你们一样生气。楚王的'做法体现了什么?侮辱不尊重

  3我用什么话来反击?请生有感情读。

  4他这句话说白了是什么意思?(如果楚国是狗国,我就从这个狗洞里钻进去。)

  5结果怎样? 尊重 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迎接

  6处王此时的心情从哪个词语反映出来的?(只好吩咐)

  7这件事反映出晏子的什么?板 聪明才智

  8表演 过渡语 楚王并不甘心,又挑起第二次侮辱

  〈二〉 分角色读:划 神态词、动作词

  1 冷笑是什么态度?

  2听到这话晏子的神情怎样?严肃说明什么?

  3晏子说的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手法?(夸张)是什么句式?(排比)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4既然你........你来呢?哪个词说明楚王的态度?(打发)我们一般都会打发什么人?这又体现了什么?(侮辱)

  5串词:晏子是怎样反击的?读他说的话.

  6他为什么要故意笑?(嘲笑)

  7楚王为什么只好陪着笑?

  8结果?(赢得尊重)

  9再次反映了什么?(聪明才智、口才好、思维敏捷、爱国)

  〈三〉 楚王仍不甘心,又可以安排酒席来侮辱晏子,(表演读)

  1正当他们吃得很高兴的时候,就有五是压着齐国的盗贼从他们面前走过,你们不觉得奇怪吗?这说明了什么?

  2从楚王的表情看他的心情。

  3晏子的神情怎样?(面不改色)

  4淮何意?边说边画。

  5水土指什么?(风气)

  6最后结果怎样?(只好陪不是)(尊重)

  〈四〉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到别的国家去,就代表了自己国家的形象,所以请大家为自己的祖国增添光彩吧。像晏子一样爱国吧!

《晏子使楚》的教案1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浙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和揣摩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先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和作为强国齐国的尊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3、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举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朗读好相关的句子。

  (四)教学难点

  晏子反驳楚王中这些句子的逻辑性的思维结论。

  二、说学情

  (一)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二)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一)推导法:

  在解读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句子时,教师可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件中分别先后给出(大前提、小前提)前面的两个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感悟到晏子作为一个使者的精明和才智。

  (二)诵读法: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体会到当时楚王的横蛮霸气、盛气凌人;体会到晏子的沉着睿智,又针锋相对,不受欺侮的人物特点,教师只有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其前面的提示语,才能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

  (三)剥笋法:

  在教学晏子三次反驳侮辱的故事导读过程中,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的结果到分析理解个别的句子,词语的方法进行。然后再串联起三个故事,进行总体的再现领悟。例如:首先理解掌握每则故事分别讲什么主要意思,最后结果又是怎样的?三个故事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从“只好”的结果来分析,楚王是步步退却,晏子却一次比一次更淋漓尽致的在反驳,最后,楚王“只好”落得个“赔不是”的下场。由于这种强烈的首尾反差,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去深究细抠,在深入的研读中,找出个中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

  四、说学法

  (一)联想与想象: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抽象思维品质的培养;感受当时国与国之间外交斗争的激烈舌战。

  (二)朗读与讨论:

  对人物的对话,要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和发现。在教学晏子三次反击侮辱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让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空间。

  (三)再现与表演: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在阅读课文后有所领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表演。我们不求学生表演的优劣,但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教师可以创设:拍三集电视连续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再现文学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一个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因果联系;再通观全文,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人物个性的把握。

  (二)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个。(要求是:移动式的一个三段论。)

  例:

  (1)狗国,开狗洞。

  (2)访问狗国,我得钻狗洞。

  (3)楚国是狗国。

  (三)具体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1)启发谈话,回顾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第一大段。

  (2)思考:当时的楚国是怎样一个国家?想象当时的楚王又是怎样一个国王?楚王要侮辱晏子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国势强盛、显显威风

  2、整体阅读

  (1)快速阅读第二大段,思考:楚王侮辱晏子共使出几招?

  (2)读后交流

  (3)讨论三次侮辱晏子的结果如何?读“只好”的三个句子。

  板书:只好,开城门,陪着笑,赔不是

  (4)再连读这三个结果,思考楚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小结楚王是步步退却,直到“赔不是”。

  3、赏读第一个故事

  (1)一个依*国势强盛,霸气十足的楚王为什么会在最后向晏子赔不是呢?细读第一个故事,说说其中的原因?

  (2)理解“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一句的含义。

  (3)课件出示:得出楚国是狗国的结论。

  (4)读好这个句子。

  (5)想象说说:当时接待的人向楚王报告时的情景。

  (6)齐读这个段落。

  4、赏读第二个故事

  (1)见面后的楚王又是如何对待晏子的?晏子又如何应对的?细读课文。

  (2)交流汇报:理解:瞅、冷笑、严肃、装着为难、拱了拱等句子。

  (3)重点理解:描写人多的三个句子。试说成语:遮天蔽日、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4)解读:说说:故意笑了笑和陪着笑的两个“笑”有什么不同?

  (5)课件出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既:

  A访问上等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派下等人去。

  B我是最不中用的人。

  C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

  5、赏读第三个故事

  (1)自学课文:思考楚王又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

  (2)合作交流说说句子含义。

  (3)课件出示:类比推理的三段论。

  既: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了淮北结出又小又苦的枳。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就做起强盗。

  楚国是个强盗之国。

  (4)结论。理解:“水土不同”一词。

  (5)个别朗读。

  6、小结再现

  (1)通读三个反驳的故事,你觉得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机智、善辩

  (2)请你们合作表现,自由分组整备。

  7、表现深化

  (1)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整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出每集电视片片名。片名应该是开放的。

  (2)让学生说说:人们看完这个电视片你想让大家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结论也应该是多元的)

  8、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钻狗洞

  是狗国

  国针

  楚势下等人锋晏

  ——强——侮辱下等国反驳——相——

  王盛对子

  做强盗

  风气差

《晏子使楚》的教案12

  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晏、淄、敝、臣、枳)。

  2. 再读课文,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肃、押、嘻、赔、淮、橘、柑、罪)。

  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侮辱、安居乐业、面不改色) 。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大意及自己的初步感悟,体会“侮辱”和“尊重”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5.试着排演课文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熟练运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3.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4.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的内容,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教学重点]

  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如何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熟练运用。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尊严

  (课件1:晏子图片)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年,有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尊严,他就是――板书:晏子。

  2.生介绍搜集的有关晏子的资料和故事。(老师补充出示课件2)

  3.完成板书----使楚。让学生讲讲意思。

  4.过渡:晏子出使楚国时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练习读课文。

  2. 检查自读情况

  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 开火车读 齐读) (课件3)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囚犯:被拘禁的人。

  面不改色:脸上不改变颜色,形容沉着镇定。

  安居乐业: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

  c、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

  3﹑自学生字 ,交流:你觉得哪些生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4﹑简短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板书:侮辱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文章分为了几部分来写的?小组讨论。

  2﹑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晏子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写晏子拜见楚王,回击楚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楚王设宴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四、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一节课就学会了那么多知识,既掌握了字词,又了解了故事内容。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课堂检测]

  1、形近字组词

  压 ( ) 淮( ) 罪 ( ) 臣 ( ) 敝( )

  押 ( )准( ) 置( ) 巨 ( ) 敞( )

  2、把词语补充完整

  ( )强盛 实( )实( ) ( )洋洋

  又( )又( ) 又( )又( )

  安( )乐( ) 面( )改( )

  3、写出反义词

  矮小—( ) 严肃—( ) 罕见—( )

  4、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 )

  (2)大伙都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3)指人的气魄与度量很不一般。( )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的内容,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快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在小组内交流。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课件4出示):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你认为横线上可以写些什么?

  (课件5提示:起初,楚王 ,后来晏子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5、同学们真了不起,把长长的一篇课文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6、师: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二、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关了,让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2)指名回答。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1)师:该怎样读这句话(瞅、冷笑)。

  (2)指名读,全班读。

  (3)师:这句话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

  (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解释。

  (2)指名回答。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过渡: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三、学习晏子反击

  1、师: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

  2、指名回答。(课件6“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3、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的结果如何呢?

  4、生: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5、师: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又进一步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把这种侮辱还给了楚王,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番话的确巧妙。

  6、小结

  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现在请大家利用这种方法学懂之后的二次反击,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

  7、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8、全班交流完成习题。(课件7)

  A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师:请大家思考,课后的第二个问题。它说的故事是文中的哪个部分?

  10、指名回答。(第五自然段)

  四、分析人物

  1、师: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2、指名回答。

  A、晏子才智过人,有善辨的口才。

  B、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目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C、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他才会理直气壮。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课堂检测]

  1、小组排演课本剧。

  2、抓住主要内容及人物神态对话,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

  3、下面的句子含着什么意思?在正确答案后打“√”。

  (1)、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a我不中用,没有什么才能。( )

  b嘲笑楚国是个下等的国家。( )

  (2)、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强盗吧!

  a齐国人到了楚国做起盗贼来,是因为他喝了楚国的水。( )

  b嘲笑楚国是个培养盗贼的国家。( )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赔不是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陪着看

《晏子使楚》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语言艺术特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总十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作者简介: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

  二、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语言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总十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补充解释

  习辞:善于辞令何以也:用什么办法以:用为其来也: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其来也,言于其来也。

  何坐:犯什么罪避席:离开坐席,表示郑重。

  实:果实熙:同嬉,戏弄,开玩笑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左右:身边的大臣们。

  所以:表示xx的原因。

  2、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⑴实词、虚词的积累。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⑵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

  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一词多义:之、使

  古今异义词:何坐坐盗避席其实(它的果实)所以(??的原因)

  倒装句:曷为者也(为何人)何以也(以什么办法)

  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完笑道:贤能的人是不能戏弄的,我这是自取其辱啊!

  四、当堂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总十六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晏子三次击退楚王侮辱,维护尊严的事例。

  2、学会推理,学懂晏子反驳楚王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

  2、交流,引导:

  (1)出示,齐读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板书:尊重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在这之前是怎样的?

  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后板书:侮辱

  (3)指名男女同学分读这两句话,学贵有疑读了以后,我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变侮辱为尊重?(板书:打?)谁能简单来说一说: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1、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自由说——————指名说

  1、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用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三、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板书:钻狗洞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指导朗读这句话,特别指出:瞅、冷笑

  一齐读这句话,这句话楚王是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板书:没人才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板书:没出息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

  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板书:反击

  四、学习晏子反击:

  1、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学生交流)。

  晏子看了看,__________地说:这是个狗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反复地读了以后,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完成练习:

  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是狗国

  2、晏子给予有力的回击以后,结果如何?

  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3、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

  4、小结,学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懂后二次反击,变换一下学习方法,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讨论上面的习题;

  1、上等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

  2、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2、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上台完成练习,

  五、点评:这些都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成果,是他们的专利,老师相信下面的同学也一样做得很好。下面我们读一读三处表示结果的话。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好),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王。

  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作自受

  六、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1、晏子才智过人,有善辨的口才。

  2、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目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3、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他才会理直气壮。

  七、聪明人的题目:

  有一次,爱国将领吉鸿昌在街上走,一美国人走过来傲慢地说:我去过一岛,岛上就缺中国人和猪这两样东西。吉鸿昌听了,不紧不慢地说:。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晏子使楚》的教案14

  《晏子使楚》实录与点评—— 第一课时

  主题:尊重

  步骤: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

  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

  第一课时

  一、抓课题,隐含主题

  生:背古诗……最后背《墨梅》。

  师:“不要花开好颜色,只要清气满乾坤。”看你们,坐得大大方方,规规矩矩,说得更是字正腔圆。我呢,也是这样精精神神、大大方方地站在同学们面前。这样吧,彼此之间鼓励一下自己,送给自己牌匾上的一句话。(出示:规圆矩方。学生齐读。)

  [看似简单地交流,其间,教师那充满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正所谓“入境始与亲”。]

  师:注意观察“矩”字,和你平时写的有什么不同?

  生:“矩”的笔画都是横平竖直的。右边的“巨”里多了一点。

  师:想像一下,为什么要在“矩”里多加一点?

  生:是不是要强调自己规矩多一点?

  生:是要告诉自己一定严格要求吧。

  师:这个“点”正如同学们说的一样要规矩多一“点”儿。对外呢,要更要讲规矩,懂礼节。比如对这个人(晏子)——本来他叫晏婴,为什么称“晏子”?

  生:古代有贡献的人的尊称。

  师:我是女性,假如窦老师是古代值得尊重的人,那就叫我“窦子”?(笑)

  生:啊,我明白了,是指对古代有贡献的男人的尊称。

  [牌匾的解读既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又巧妙地组织了教学,引出了本课教学的课题。]

  师:晏子的故事很多。

  生:我知道《二桃杀三士》,《越石父》。

  师:还有《金壶箴言》等。同学们可以读读《晏子春秋》,你会知道得更多。今天,我们就走进晏子的一个故事——“晏子使楚”。(题目出示,学生读出)

  [介绍晏子的同时也介绍相关的作品,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大气。这跟窦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脉相承的。]

  师:“使”是——(生答“出使”);“楚”指——(生答:楚国)。让我们读读课文。

  生: “春秋末期……显显楚国的威风。” (读一二自然段,内容略)

  师:自评一下自己读得如何?

  生:还不错。(学生表情得意)

  师:的确不错,比如“大夫”,现在我们读dàifu,过去我们读dàfu。你读得很准。

  生:“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师:谁来评价一下读得如何?

  生:“我在这儿等一会儿”。这句有两个“儿”,儿化音,你读得也不错(该生对着刚才朗读的同学说)。

  生:“晏子见了楚王……楚王只好陪着笑。”

  生:刚才读的时候“临淄”的发音要准一些;“晏子拱了拱手”,不是“拱拱手”。

  师:大家很注意听。读人家的书一定要读正确,不能丢字落字。我理解刚才这位同学,她在创造性朗读呢。请你再规范读一次,以后表演或复述的时候你就可以尽情创造啦。(该生又读,读正确了)。

  生:“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学生评议,读得很流利。)

  师:注意,这里出现了两个成语,是哪两个?

  生:“面不改色”和“得意洋洋”。(要求学生把这两个成语画下来。)

  师:通过全篇朗读,我们发现,第一次,楚王让晏子钻狗洞。第二次呢?

  生:楚王瞅了晏子一眼,冷笑齐国没人了;第三次,楚王讽刺齐国人在楚国偷盗。

  师:晏子作为使节出使楚国,按理,双方一定要做到讲规矩,各方都要规矩多一点。然而却没有得到尊重。

  师:但,不管怎么样,最后的结果呢?

  生: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让学生再齐读课文的最后这句话,并板书。)

  师:尊重的意思就是——(生依次说出“敬重”、“佩服”之意。)

  师:那“不尊重”呢?

  生:尊重。(同学们啊了一声,该生一下子明白了)是瞧不起的意思。

  生:侮辱,蔑视。

  师:“不敢不尊重”呢?

  生:尊重晏子了。

  师:那就直接写了呗,为什么还要用上“不敢不”。

  生:不能不尊重。(教师让学生把“不能不”送进句子中变成“楚王不能不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只好尊重晏子了。

  生:楚王必须尊重晏子了。

  [在教师的牵引和巧妙地点拨下,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点,紧扣“不尊重”和“不敢不”通过换词训练,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味极浓。]

  师:那楚王佩服晏子的什么呢?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认为楚王是不得不尊重晏子的才华。

  师:晏子靠什么来表现他的才华?

  生:表现在晏子说的那些话,也就是说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能言善辩的口才。

  二、依文字,铺垫主题

  师:那好,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给大家读读,看看晏子的话给你什么印象。(学生自由读。而后发言)

  生:我说说第二个故事中晏子的这句话:“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没有人了呢?”甩一把汗,真的就下一阵雨?袖子举起来,真的就一片云?用夸张手法啊。楚王不是说我们国家没人吗,这样一来,楚王没话说了。

  师:晏子的语文修辞手法用得真好(笑)。这是古文中晏子的话“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后人从中概括了三个成语,结合课文,看看是哪三个。

  生:有“张袂成阴”,意思是“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有“挥汗成雨”,意思是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师:快把这两条成语写在课文相应的意思下面。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还有呢,谁再说。

  生:“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的就是“摩肩接踵”。还可以说成“比肩继踵”(另一个学生脱口而出)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读别的书读到的,我平时看书看得多。

  师:唉哟,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们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同学们赶快把这同一意思的两个成语写下来。也要工工整整地写,一边写就一边记在心里啊。

  [既有词语的积累,又有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一举多得。]

  生:第二个故事中晏子还说了这句话:“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晏子的理由真充分,你想啊,先说我们国家的规矩,然后再说我最不中用,最后呢,就得出结论——“楚国是最下等的国家”所以只好我就来了。

  师:晏子的话里有“所以”,既然有“所以”,那就必然有——

  生:“因为”。

  师:用上“因为”说说这句话。

  生:因为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师:这个“因为”还可以放在哪里说?

  生:“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因为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生:晏子说话真有艺术,避免了“因为”重复使用,语言不罗嗦,理由还充分。

  生:我说第一个故事中晏子说的话:“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绵里藏针,他的言外之意是既然给我开了一个小门,像狗洞一样,那我就将计就计,把它说成狗洞,推理出楚国是狗国。这样听着好像很有根据。

  师:那就请你给同学推理一下:(课件打出)“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学生填出,大笑)

  生:我说第三个故事中晏子的话:“大王难道不知道吗?橘树种在淮南,结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晏子用生活中的现象说明环境水土不同,植物生长就不同的道理,人呢,也是这个道理。我觉得晏子的知识真丰富,拿这个比喻反驳楚王,挺好。

  生:晏子的意思是楚国的风气不好才使人变成盗贼。他没明着说,而是做了个比较,不能说是比喻。

  师:这叫类比推理。后人把晏子的话当作典故。老师给同学配的补充教材中就有这句话。

  生:我知道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师让学生把这句背下来,提示今后可以适当用上。)

  师:请总评晏子的语言。

  生:晏子口才非常厉害,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生:晏子运用夸张、类比,打比方、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

  生:晏子验证了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师: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补充教材上的这句话,在这里评价晏子,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学生回过头来读“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时语气很坚定。)

  三、品文学,深化主题

  师:不过,请同学们再看看晏子的有些话,难道都是事实?他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

  生:也是。他从墙角挖的洞,就说是狗洞,然后推理出,既然是狗洞就是狗国,的确有一些狡辩的意思。

  生:另外,晏子说自己国家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也不一定有这个规矩。

  师:谢谢同学们的思考。今天的一位外交官却这样认为(课件打出):

  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 某外交官。

  师: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己默读,静静思考一下,发表如下观点:(板书以下)

  (赞成/ 不赞成/ 说不准)

  生:我说不清。这位外交官考虑外交的含义,晏子如果得罪了楚王,楚国和齐国之间就会有矛盾,所以,晏子必须“绕口令”。不过外交官的话也有道理,晏子有点逞口舌之能。

  生:我怀疑这位外交官有些忌妒晏子的才能。(众笑)

  师:有意思,我相信,你理解的妒忌是说晏子在你的心中——

  生:神圣不可侵犯的。

  师:人家有不同的意见,你就说是忌妒,是吗?(教师表情带有不同意该生意见)

  生:……是。(学生挠头,不好意思了)

  师:我尊重你的意见,但,我更相信你的观点不一定代表最后的观点。

  [正是课堂的民主平等,才会得以支撑学生袒露真实的心路历程。老师巧妙的引导正是教师育人的高妙之处。]

  生:我觉得每个人说话是通过大脑来思考的。在那种情况下,他有智慧,才能说出一番话,我认为晏子的口才也是智慧。晏子能随机应变,把楚王说得哑口无言,最后不得不佩服晏子。

  生:我赞成。晏子有做语言游戏的感觉,你想啊,真正的外交对话能那样吗?就是楚王逼的,要是我的话,我就保持一份沉默。

  生:我不赞成。晏子不是在耍嘴皮子,他既为自己的祖国赢得尊严又不伤害对楚王的尊重,他的做法令我佩服。要是我的话,我说不出来。那位外交官司怎么能这样说呢?

  生:我说不清楚。晏子说的的确是有依据的显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但外交官说“晏子是在做语言游戏,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也许外交官说的也是对的,所以我说不清楚。

  师: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我们尊重你们的意见。有的同学不赞成,有的赞成,有的说不清。我们的确要思考:越说不清就越需要我们去说说看。如果说晏子的话感觉是语言游戏,那么,晏子的智慧肯定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技巧上,那么,晏子的真正智慧在哪?

  师:好,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晏子说的这些话。我们先看这句话:“这是个狗洞……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是怎么说那番话的?(学生说,教师加上“晏子看了看,说”。)

  师:注意这个“看了看”,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生:这能表现晏子思维敏捷,随机应变能力强,压根儿就不用太长的时间想招儿。

  生:不用想了想,只是看一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生:其实,“看了看”说明晏子是亲眼所见事实之后才说的话,如果用“想了想”,就不知是不是“看了看”才说的。其实,这个“看了看”也包括“想了想”。

  师:原来这“看了看”藏着这么多意思啊。同学们再拿出《胯下受辱》。当无赖叉开双腿,让韩信从他裤裆下钻过去的时候,也是——

  生:韩信也是“看了看”。

  师:那么,晏子的“看了看”和韩信的“看了看”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晏子“看了看”是想办法,韩信“看了看”也是考虑钻过去还是不钻过去?这受辱是对晏子和韩信都是一种考验。不过,韩信看到的是无赖欺负他一个人,而晏子不仅看到楚王侮辱自己,还看到了楚王侮辱他的齐国。

  师:你有多高?

  生:1米40。

  师:看课文,课文写晏子身高五尺。古代一尺相当于八寸。估算一下晏子多高?

  生:一米四几左右。

  师:“左右”用得好。(和该生的个头比较一下),也就这么高。

  生:晏子是矮了一点(笑)。

  生:矮是爹妈给的,模样不好是天生的。你说我没学问,我可以学,但这样侮辱我,还借着我的个头侮辱我的国家,要是我会很愤怒。

  师:可课文却是“晏子看了看”,没写出晏子的愤怒。

  生:韩信虽然看了看,但他没像晏子那样去反驳。因为韩信是一个忍辱负重、大智若愚,有非凡气度的人,他可能是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一个锻炼。所以韩信能成为一个将领。(教师顺势和学生读《胯下受辱》最后一段话。)

  生:无赖在韩信心里,根本不算回事。因为韩信有自己的志向,无赖只是针对韩信个人,所以凭韩信的性格,韩信忍受了侮辱。晏子呢,如果楚王侮辱是针对晏子个人的话,说不定晏子也会像韩信一样做,可是,晏子清楚自己的身份是使节,所以,晏子不能像韩信那样忍气吞声,他选择了马上反驳。

  师:好啊,从晏子的“看了看”,你看到了晏子的什么呢?

  生:晏子真了不起,太有智慧了!

  生:我觉得晏子的智慧是很冷静,而且也勇敢。你看,他受到楚王侮辱后,镇定自若,看了看,就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师:是啊,沉着是睿智的保证,勇敢是赢得尊重的前提。看似简单的“看了看”,让我们看到了小个子晏子的大智慧。也就是从这“看了看”,才使晏子的话有了底气,这是超越了晏子脾气和性格的勇气!回过头来读这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师:下面的两个故事中,晏子的语言背后,体现的智慧究竟在哪?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联系上下文读读晏子的话,看看这语言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力量。

  《晏子使楚》实录与点评——第二课时

  师:请同学们交流。大家注意倾听,看看他的见解与你有哪些相同与不同,可以补充,可以升华。

  生:我说第二个故事。你看,楚王嘲笑齐国没人,就是说齐国没有人才,怎么派你这么个拿不出手的人来了呢。晏子是“拱了拱”手说,既是礼貌,又是不卑不亢。也许在“拱了拱”手的时候,低头想对策,但不让楚王发现。(板书“有礼”)

  生:请同学们注意,晏子用夸张的方法说自己国家人多的时候,确是“严肃地说”的,你看,本来夸张的事实就不是真正的,可晏子严肃地夸张,就不得不相信齐国的人多。

  生:还有,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回答楚王的。这是故意的,让你楚王先得意,一会就让你哑口无言。同时,还是给楚王足够的面子。

  生:再有,不但如此,晏子还说“敝国有个规矩”,不但把自己国家放在低处,还要说,不但我讲规矩,我们国家也懂规矩,不像你,作为一个国王竟然这样不懂规矩。

  师:那意思就是晏子和齐国做到了“规圆矩方”了。哈哈。再读读晏子说这句话的前后表现,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故意笑了笑”。我认为晏子故意笑了笑,是晏子笑楚王太狂妄了。但只是笑,不是发脾气。这就不是正面在讽刺楚王,他是在拐弯抹角地讥笑楚王。

  生:“故意”是说我们有目的地去做给别人看的事,所以,刚才晏子是“看了看”,现在是“笑了笑”,说明他缓解紧张的气氛,笑得非常轻松。

  生:晏子的笑也是自嘲呢。晏子承认自己个子矮,不中用,因为不中用的人派到下等国家,所以说楚国是一个下等的国家。

  师:而我们的国家人才多啦!用刚才学的成语,那叫——

  生: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

  师:我们看了多少广告,你看那些形象代言人,什么漂柔洗发广告的靓女啊,什么雅戈尔西服广告的酷男啊,总之一句话,要做广告代言人,那得——

  生:帅。而且要是国家外交官更是风度翩翩。可晏子个子就这么高,要形象,没形象,要个头,没个头。

  师:楚王啊楚王,你笑吧,你冷笑,嘲笑吧,你不是说我不中用吗?这是敝国的规矩,就让我这不中用的人——

  生:访问你这样的国家。(大笑)

  师:我就笑着和你说,一点都不生气。(笑)大胆想象,当时晏子的表情会是什么样?

  生:晏子一脸得意。

  师:但没有忘形。那就请你得意地说。(该生读“敝国有个规矩……”)

  师:表情没跟上去。注意,要通过声音让我们感受到晏子的得意,当然要有表情更好,这有促动思考的作用。(该生真的得意洋洋地读起来。掌声)

  生:幽默地笑。

  师:我们可要听听你的幽默啊!(生幽默地读起“敝国有个规矩……”来,还加了笑声。掌声热烈)

  师:你的幽默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们感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真是一笑解千“丑”,一笑解千愁。

  生:晏子是笑里藏刀(笑)。

  师:这个词我们要好好斟酌。你先想想,究竟笑里藏着什么。

  生:我觉得晏子有点故意傻笑,他是装出来的。(该生表演朗读。)

  生:我觉得可能是冷笑,因为楚王你冷笑我,我的笑是反攻、回敬。

  师:那就是说,这“冷笑”中是一脸严肃,请读。(该生的朗读很有特色。)

  师:就是这笑了笑,笑得那么轻松,那么潇洒,那么自信。谈笑间——

  生:樯橹灰飞烟灭。

  师:用今天的时髦词,那叫笑傲——

  生:江湖!(笑声)

  师:就是这笑了笑,我们感到,小个子的晏子也是潇洒倜傥,风度——

  生:翩翩,气质非凡。(掌声)

  生:晏子哟,才1米4左右,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我魅力无穷。(众大笑)

  师:刚才你说晏子笑里藏的是刀(对着刚才说“笑里藏刀”的学生说),晏子笑里藏着的究竟是什么?

  生:是剑!(大笑)

  生:(老师做了一个思考的表情)是晏子的智慧。

  师:所以,晏子的话才透着他的骨气!

  生:我想谈第三个故事。楚王故意叫武士押着齐国的囚犯从晏子面前走过,想让 晏子难为情。哪知晏子面不改色,非常冷静,而且用举例的方法反驳楚王,楚王又失败了。

  师:好,晏子是“面不改色”说这些话的。你发现的好。晏子不改的是什么?

  生:不改的依然是那份沉着和从容。(让学生用沉着的语气说晏子的那句典故“橘生淮南……”。)

  生:晏子一次次面对楚王的侮辱毫不胆怯,一次次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

  生:不改的是他对国家那种热爱的情怀。当楚王这样侮辱齐国的时候,他面不改色地和楚王对话,可以说做到了有礼有节。

  师:那就是说晏子由勇气,到骨气,上升到民族气节。

  生:因此,我认为不改的是他作为使节的这一重大责任。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的启发,我明白了,晏子还是原原本本的晏子。他什么都没有改变。是晏子的智慧和自重,赢得了自己的尊严,以及国家的尊严。总之,晏子作为个人也好,使节也罢,不改的是他的气节!(板书“有节”)晏子一次次受到侮辱,都面不改色,谁改了?(采取引读的方式)第一次,楚王让晏子钻狗洞,结果只好——

  生:吩咐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生:第二次,楚王冷笑说齐国没人了,怎么让晏子来。结果在晏子精彩的反击中,楚王只好陪着笑。

  生:楚王说齐国人在楚国偷盗,晏子用类比推理,结果楚王只好赔不是。

  师:相同一个“只好”,不同的是楚王越是侮辱晏子,就越一次次没面子,最后只好——

  生:赔不是。

  师:(课件)“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想象一下,楚王会怎么赔不是?

  生:楚王苦笑着说:“我原来想取笑……”。(生苦笑着读)

  生:楚王叹了一口气说:“我原来……”。(生读略)

  生:楚王后悔地说:“我原来……”。(生读很有味道)

  生:楚王惭愧地低下头说:“我原来……”。(生读略)

  师:(抓住该生追问)堂堂一国之君,你为什么说人家惭愧地低下头说?

  生:楚王能在大庭广众前承认自己错误,说实话,楚王毕竟是一国之君呀。

  师:能够在大庭广众面前承认错误,可爱之中也透着可敬,好难得的一国之君啊。(师用了几种不同的语气范读,掌声)

  生:说不定楚王会说,我再也不狂妄自大啦 ,你真聪明,我认输啦!(一片掌声)

  生:这是因为晏子真正做到了有理有据、有礼有节,才导致这个结果,不然楚王不会这么受教育的。

  师:是啊,世上没有一边倒的真理,强者不可以恃强,弱者也不可以示弱。弱者赢得尊重,不是靠施舍,不是靠等待,需要个人的实力争取。

  师:我们感到:一个人(板书)要获得尊重,不仅要讲外在的道德智慧,更要有内在的实力。(回扣这句:“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教师把这句话的句号变成叹号。引导读自己的味道。有的强调“尊重”,有的强调楚王的态度……)

  [摒弃技术化痕迹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跟人物形象作跨越时空的对话后,有效地张扬了个性,文本的语言成了学生自己内心情感的发抒。]

  师:晏子的使命最终胜利完成。虽然一波三折,但我们从中深深感受到作为个人的他,赢得了历史的尊重,所以,参考书这样评价晏子使楚的意义——(课件:“晏子在这次外交活动中表现出的智慧,给齐国赢得了尊重。”)

《晏子使楚》的教案15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能流畅翻译全文。

  2.学习文中人物的艺术性语言。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晏子春秋》是记述 春秋 末期 齐 国著名政治家 晏婴 言行的一部著作。大约成书于 战国 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 政治主张 和思想品格。

  晏婴,字 仲 ,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又称晏子,夷维人(今山东莱州)。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

  2.《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 三 次侮辱晏子,想显示楚国的威风,晏子 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 高超的语言艺术 。

  3.文中哪一句话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一句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酒酣(hān) 吏二缚一人诣王(fù)

  橘生淮南则为橘(jú)(huái) 寡人反取病焉(guǎ) (yān)

  5.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