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主的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拓展研究不规则平面图形的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建立周长的概念,能指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会测量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学重点;正确、深刻地理解周长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注意设计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来强化对周长的理解,让难点在不经意中获得突破。
三、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做数学、玩数学的活动性和趣味性,感知先行,凸现探究过程。具体做到两个拓宽:拓宽周长概念的外延,拓宽周长的测量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力把绣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争、去辩,在悟中得法。教学思路:从生活情境中引出周长概念+通过指和描理解周长概念十通过测量计算三角形和一般四边形的周长巩固周长概念并铺垫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探究测量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师生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
1.体验中引出周长。沿着操场的边线绕操场跑步一圈(板书一圈、边线)、让学生比划路线,描述多少是一圈、什么是边线、贴平面图,让学生用粉笔画跑步的路线,强调起点、终点、操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操场的周长。(板书周长)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赋予《周长这一知识点以现实意义。这样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感性材料的支撑,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也很容易进入角色。此外,本节课把《周长》描述为一圈边线的总长度,简明易懂,充分体现了周长这一数学问题的现实性。》
2.操作中理解周长。
(1)指导学生找出身边物体的周长、指出课本封面的周长。(电脑显示给予确认)
(2)让学生指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多媒体随后显示)
〔评析: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增强学习的亲切感。通过指、描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而多媒体的效果使周长是什么更加清晰明朗。〕
3.测量计算中深化对周长的认识。
(1)(多媒体显示老鼠和兔子分别绕三角形、四边形的草坪跑步一圈)
提问:谁跑得多?比什么?怎么能知道它们各自的周长呢?(板书:测量计算)
[评析:多媒体的动态显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的数学问题很快变成学生自觉探索的问题。]
(2)在作业纸上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的周长,再组织小组汇报。(强调:所有边长的总和)
[评析:通过练习获得测量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为探索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奠定基础。]
(3)测量更多边形的周长,总结强调周长即一周边线的总长度。
4.引导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出示方格纸上的正方形、长方形,要求测量计算并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巩固练习。正方形的边长为2分米,计算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由这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强调:计算的应是有关图形一周的总长度。
[评析:通过这一变式练习,使周长即一周的总长度得以巩固,进一步强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3)测量并计算周长。(出示下面的图形)
5.合作解决问题。测量计算出硬币和树叶的周长。
[评析:对周长的理解不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平面图形中,避免了学生生搬硬套,产生思维定势。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丈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丈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三张正方形,边长分别是9厘米、4.5厘米和1厘米,还有三张面积大约是4厘米,形状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圆的纸片。
公开课教案: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借具体实例,来学习面积单位。
二、引导探索
1、每组发给一个信封。
2、今天我们要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3、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
4、动手丈量前,先小组讨论:要选择什么样的图形作为丈量单位(每组只能选两种),说明理由,再用它来丈量。
5、互相说一说丈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
6、现在我们做格统计。在统计前可以猜猜什么图形可能被多数小组选为丈量单位,最后再看统计结果。(由各组组长报告被本组选择作为丈量单位的图形,教师再黑板上做统计,完成统计表。)
7、小组议一议,这张统计表传达给我们哪些由意义的信息?或者根据它能提出哪下数学问题?然后向全班汇报、交流。
8、(小结)看来选正方形作为丈量单位主要由两点原因:(1)正方形能密铺;(2)操作简单方便。
9、现在请用正方形作为丈量单位的小组,再报告一下丈量记过。大家一起来看看,对这些丈量结果,能提出什么问题?
10、丈量同一个图形,要量出一致的数值结果,惟有统一丈量单位。(拿起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 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厘米。它是今天我们认识的第一个世界通用的面积单位。
11、每人都剪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并说出身边一个面积大约是1厘米的东西,在小组内交流。
12、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3、用面积是1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厘米。
14、度量稍微大图形的面积,一般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用面积是1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分米。
15、小组讨论实际操作:1米有多大?
三、拓展应用。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cm,dm或m)填空。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
(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
(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
(4)单人床的面积约2。
(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
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比较抽象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
2、掌握一般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
3、学会解题方法,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解题方法,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抽象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甲乙合做60件产品,甲每天做3件,乙每天做2件。他们要几天完成?
60÷(3+2)=12天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加工80个零件,甲用4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80÷4=20(个)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岁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一些同学做了许多美丽的花朵。
板书: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
根据这两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呢?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电脑出示。)
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
(2)师:老师也提一个问题--"做了多少朵红花?(板书)看能不能解答?为什么?"(因为题中没有告诉红花与黄花、紫花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
如果老师增加一个条件--"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板书)。现在红花与黄花、紫花有关系吗?这道题能不能解答了?
二、进行新课
1.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谁来把题读一遍。
2.引导理解题意。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
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呢?(总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画线段图。
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边说边画)黄花有多少朵?接着画线段表示紫花的朵数,表示紫花的线段应该比表示黄花的线段长呢?还是短呢?为什么短?画完后问:哪一条线段表示的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呢?(指名上台指出)再画表示红花的线段(师故意把表示红花的线段画得和总数一样长)。提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改?这条线段就表示红花的朵数,也就是这道题要求的问题。
4.分析、解答。
(1)师:请大家想一想,求红花的朵数用一步计算可以吗?为什么不能?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
(2)师:每一步怎样算呢?求出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就可以求出什么了?请你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式解答,谁最先做完,就上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完后看书自检。
(3)小结:解答例1时,已知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所以要先算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再算做了多少朵红花,需要几步计算?(两步。)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6.改编例题。
(1)师:下面老师把例1改变一下,把第三个已知条件中的"少"改为"多"。(电脑出示。)
请你默读题目,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和例1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②线段图怎样改?
③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归纳后,学生独立解答,个别板演。集体订正。问: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呀?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师:下面老师把例1再改变一下(电脑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后,先提问上述问题,学生再独立解答。
师生集体订正。
7.比较归纳。
(电脑出示)思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这三道题讲的事情相同,前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相同,第三个已知条件不同。从解答方法来看,因为红花的朵数都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而"总数" 没有直接告诉,所以三道题都需要两步计算,先算出来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然后再求做了多少朵红花。不同的是求红花的'朵数计算方法不同。因为例1告诉我们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应该用总数减3;想一想第1题是告诉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应该用总数加3;想一想的第3题是知道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的3倍,也就是3个43,所以用总数乘以3。大家在做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多媒体出示)填空。
(1)同学们跳绳,小华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明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小青跳了多少下",必须先算(
)。算式是:(
)。
(2)畜牧场养出羊120只,养奶羊410只。养绵羊的只数是山羊和奶羊总只数的4倍。养绵羊多少只?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养绵羊多少只",必须先算(
)。
算式是:(
)。
2.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步应用题,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该怎样计算。
五、布置作业(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第一单元:一位数除多位数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 例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 80÷8 20÷2 60÷6 90÷3
6÷3 8÷8 6÷2 6÷6 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 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 想一想: 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 24÷4 56÷7
90÷3 240÷4 560÷7
900÷3 2400÷4 5600÷7
(2)算算,填填。
40÷2=□ 90÷3=□ 70÷7=□ 80÷4=□
8÷2=□ 6÷3=□ 7÷7=□ 4÷4=□
48÷2=□ 96÷3=□ 77÷7=□ 84÷4=□
5.巩固
39÷3 26÷2 42÷2 55÷5
88÷8 93÷3 48÷4 76÷4
87÷3 56÷4 30÷2 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 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1(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 例1
教学目标:使学生懂得除的顺序、商的定位。
确进行被除数最高位的数不小于除数的一位数除二、三位数计算。
教学重点:除的顺序和商的定位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
44÷4 36÷4 84÷2 63÷3
75÷5 81÷9 52÷4 42÷3
69÷3 48÷3 56÷4 78÷2
谈口算过程
在算两数之商时,我们可用口算的方法,也可用笔算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笔算除法"。也就是列竖式做除法,这里要求用同学们注意竖式的格式、除的顺序、商的定位等。
二、展开
1.出示例1,读题、理解题意,列式,怎么分?
列竖式计算 69÷3
(1)顺序:①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十位上的"6"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十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② 23=6 6-6=0 0不用写。
划--,如果把这过程比喻下一档楼梯,那这一档楼梯可不方便。
(2) 把个位上的9移下来,对齐,9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这里的0一定要写,表示最后的作数为0。
(3)请大家边说边把这题做一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笔算顺序,及各部分数字各表示什么?
(4)光荣题 边做边说过程
2.练习:课本练一练。
四、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例2(第3课时)
教学内容:P5 例2
教学要求:掌握"除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一位数除整十数和表内除法组合的口算训练。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三年级三个班搞活动,共用去342元人民币,平均每个班用去多少钱?电脑显示课本上的图示。
提出问题: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吗?
学生汇报分法。
2. 尝试练习
(1)你能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出342÷3吗? 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内交流,自主评价。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比较差异。翻开课本,比较一下自己的算法与课本上有哪些不同?师板演(边写边说三句话)
着重强调:在十位上商1,还余1,把余下的1怎么写?十位余下的1与个位上移下的2合起来是12,12除以3,商几?写在哪一位上?
(4)形成方法。比较342÷3与69÷3有什么区别?(每一位除好都没有余数,而这题十位除好有余数,余数怎么办?如果不是最后一位的余数,都要与下一位合起来继续除)
3.正误辨析。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和后一位继续除
4.练习:试一试,练一练。启发学生说出各题哪些们除后带余数,哪些位除后不带余数。
5.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6.课堂练习。
三、教学后记:
练习一1--5(第4课时)
教学内容:P7 1--5
教学要求:能熟练地进行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1.口算。
2.对比练习。
243 165 128 194
72÷3 80÷5 96÷8 76÷4
计算并比较上、下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这一关系,求下列□。
1233=□ 2434=□ 1377=□
□÷3=□ □÷4=□ □÷□=□
3.算一算,填一填。
30÷3=□ 80÷4=□ 60÷6=□ 50÷5=□
18÷3=□ 16÷4=□ 12÷6=□ 35÷5=□
48÷3=□ 96÷4=□ 72÷6=□ 85÷5=□
①作为口算,分拆成两位数
②作为笔算,除的顺序,从高位算起,十位除后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4.列竖式计算。
(1)竞赛80÷6 92÷3 85÷5
68÷4 72÷9 90÷5
98÷7 84÷6 96÷4
(2) 864÷4 715÷5 765÷3
936÷2 762÷6 966÷7
696÷4 984÷8 625÷5
教学后记:
练习一6--12(第5课时)
教学内容:P8 6--12
教学要求: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1. 6□<38 □8<55
8□<73 7□<48
□4<25 □5<33
2.对照训练。
1)看: 45÷8=□......□ 写:□8+□=45
73÷9=□......□ □9+□=73
58÷7=□......□ □7+□=58
2)看:□5+□=47 写:47÷5=□......□
□8+□=52
□7+□=47
□6+□=50
根据有余数除法算式写乘加算式。
根据乘加算式写有余数除法算式。
3.在□内填数。
68=□4 □3=89
76=□3 2□=69
84=□2=□3=□4=□6
4.应用题:①要求几个问题。
②数量关系是什么?
③列式计算。
5.作业:课堂练习。
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6课时)
教学内容:P9--10 例3
教学要求:1.掌握被除数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的方法。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里填数
(1) 744=296 52÷7=364
296÷4=□ 364÷7=□
(2) 280÷4=□ 350÷7=□
16÷4=□ 14÷7=□
296÷4=□ 364÷7=□
二、展开:
1.尝试计算29÷4 296÷4
2.小组交流讨论
(1) 看被除数的前一位,2除以4,不能商1,怎么办?
(2) 看被除数的前两位,29除以4,商7要写在哪一位上面?前后两个7表示相同的意思吗?
(3) 余数1移下来,16除以4,商4要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汇报并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4.总结出法则:学生用自己语言总结(简单板书)。与书上比较,哪个更好,突出关键字。
三、巩固。
练一练,列竖式计算。
四、 作业,课堂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笔算除法(第7课时)
教学内容:P11--12 例4、例5
教学要求:掌握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直接写出得数吗?
① 273=81 ② 467+3=325
81÷3=□ 325÷7=□......□
二、展开。
1.观察: 81÷3=27 273=81
有什么联系,说明了什么?→验算方法。
2.笔算:322÷7 板演,并说计算过程。
猜想:325÷7 有无余数,是几? 做一做。
根据②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方法
3.练一练:3427÷7 并验算。
4.小结:今天的作业能保证万无一失吗?
为什么?用什么方法?
没余数除法: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三、巩固:
练一练:
① 先估商位数,再列竖式,验算,反馈。
② 根据有余数与无余数分成两类,得出被5整除数的特征,验证。
四、教学后记:
练习二1--4(第8课时)
教学内容:P13 1-4
教学要求:初步认识乘除法关系,能准确并熟练地试商。
教学过程:
1. 口算。
2. 算算,填填。
200÷5=□ 400÷8=□ 420÷7=□ 540÷6=□
35÷5=□ 24÷8=□ 28÷7=□ 12÷6=□
235÷5=□ 424÷8=□ 448÷7=□ 552÷6=□
3. 对照练习。
275 367 486 539
135÷5 252÷7 288÷6 477÷9
4. 在□里填正确的数。
2□4=104 8□7=588 6□6=372
8□5=425 4□8=392 5□9=486
方法: 204=80 □4=104-80=24 104÷4 (基础好的)
5.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80÷5 810÷6 376÷8 364÷7
512÷8 315÷9 846÷3 272÷4
6. 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7、教学后记:
练习二5--12(第9课时)
教学内容:P13--14 5-12。
教学要求:巩固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过程:
1. 口算(第6题)
34÷2 72÷3 84÷3
45÷3 96÷4 78÷2
64÷4 58÷2 75÷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30÷2 4÷2 分用别竖式方法口算。
2.计算并验算。
288÷3 392÷8 738÷9
956÷4 342÷9 235÷5
并改成乘法算式
3.在□里填正确的数。
6□8=504 5□7=371 4□9=432
3□6=228 9□8=760 7□4=312
4.应用题(9、10、12)
① 口述数量关系
② 解答
③ 改编成一乘一除
5.开放题(11)
独立设计方案,交流汇报。
6、教学后记:
练习二13--17(第10课时)
教学内容:P15 13-17
教学要求:理解乘加两步计算题和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初步培养函数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
1. 在□里填数。
756÷□ = 875÷□ =
2. 观察下面的算式,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534+3=215 215÷4=□......□
768+5=613 613÷8=□......□
347÷8=43......3 □8+□=347
3.第15题。
4.填表。
①哪个数量是不变的(每分飞行的米数)
②哪两个数量是变化的(飞行时间和飞行的米数)③变化的两个数量中,哪一个数量的条件是已知的,用什么方法求出未知数量
④变化的两个数量相除,得到的是什么数量,这个数量的值是不是一定的。
5、教学后记: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第11课时)
教学内容:P16--17 例6、例7
要求:掌握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遇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位上商0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104×4=416 1003×4=4012
416÷4=□ 4012÷4=□
先求出积,再转化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看看商有什么特点?
二、展开
这两道题商中间都有0,怎样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 416÷4
2.师生共同列竖式计算,边讨论边板演计算:十位上为什么商0?
用4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1,不够商1,就要在十位上写0,把个位上的6移下来,再继续除。
3、4012÷4 学生独立练习
中间有几个0?它们是怎么来的?
4、光荣题:563÷8
学生独立尝试并验算,师板演
说:商末尾为什么会有一个0,这个0是怎么来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怎样验算?
5、讨论:什么时候用0占位?
三、巩固:
① 1700÷5 722÷3(先说商的位数再计算)
②练一练:1.
③改错:说说错误原因。
四、教学后记:
练习三 1-4(第12课时)
教学内容:P18 1--4
要求: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在方框里填上商和余数。
3 □......□
6 □......□
242÷ 7 = □......□
8 □......□
9 □......□
2.列式计算
(1)520里包含多少个5。
(2)138是6的多少倍?
(3)一个数的7倍是840,这个数是多少?
(4)619除以3,商和余数各是多少?
5题的解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请你用不同的方式叙述520÷5
3.计算并验算(正确率比赛)
602÷3 804÷5 848÷8
368÷9 472÷6 515÷5
4.在□里填数。
23×6=120+□
5、教学后记:
练习三 5-9(第13课时)
教学内容:P19--20 5-9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对照上式,填写□里正确的数。
(1)72×3+1=217 85×9+8=773
217÷□=□......□ 773÷□=□......□
104×8+5=□ 255÷7=36......3
□÷□=□......□ □×□+□=□
2.在□里填正确的数,说说你是怎么想?鼓励多种方法。
① 可以先求出等式一边的得数,再分析另一边求什么算式的末知数。
② 分析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第七题, 因为除数是8,所以最大的余数是7。
4.第八题
方法:①观察,找突破口。
②分析各种可能的结果,逐一检验,依次求出所缺。
5.第9题
先分解为2个因数相乘的积,再分解为3个或4个因数相乘的积。
教学后记:
练习三 10-13(第14课时)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 10-13
教学目标:能熟练掌握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1. 第10题。
① 根据6个数的特点,要使一位数除三位数的商最接近200,则可考虑接近800的数除以4或接近1000的数除以5。
② 列出可能的情况。
856÷4=214
798÷4=199......2
987÷5=197......2
③ 选择正确的。
2.填表。
①审题,分析题目中的三个数量,说出哪个量不变。
②求出末知数,数量关系如何?
③从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3.填表。
①找出三量及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求出末知数。
③说说除法算式都表示什么意思?
4.第13题。注意解题策略的训练
5.智力游戏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用加和减(一)、(二)中学习的口算解决假日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因此,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是学习本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也是对10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与巩固,并且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在场景图中安排了表演文艺节目、拍照、浇树、拾废电池等内容。每幅图都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前三幅根据图的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对话以及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之后,还可尝试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在拾废电池这项活动中,教材只给了三名学生拾的节数,把问题留给学生提。可见,假日小队给学生留下了较多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教材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假日小队活动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已经开展了假日小队活动,你喜欢吗?你参加了哪些活动?
学生谈体会,教师赞许并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
春蕾小学也开展了假日小队活动,我们一起去参观,高兴吗?
出示课题假日小队。
[评: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愉快情绪和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很有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去。]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整体感知。
提问:观察假日小队的场景图,你看到春蕾小学的同学在假日里开展了哪些活动?
在学生回答后板书:表演节目、拍照、浇树、收集废电池。
2.表演节目。
出示表演节目情境图(一)。
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分析题意,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这些问题,再分组解决。在分组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
表扬:同学们善于思考、乐于合作,顺利解决了问题,真棒!
出示表演节目情境图(二)以及部分文字这是第19个节目,后面还有4个节目。引导学生读一读这句话,并让学生体会这是第19个节目就是连同这个节目在内共演了19个。提问:你能根据这句话提出哪些问题?怎样回答?(分组学习,再集体交流。)
表扬:同学们大胆思考,想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
3.拍照。
出示拍照情境图以及文字已经照了29张,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
提问:根据这两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接着出示问题: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
提问:要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你能在图中找到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汇报交流情况。
表扬: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是聪明的孩子
4.浇树。
出示浇树场景图,再相应出示对话和问题:一共有35棵小树苗,还有8棵树苗没有浇,已经浇了多少棵?
提问: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集体交流。
5.收集废电池。
出示收集废电池情境图以及三个女孩的对话。让学生给这三个女孩分别取名字。
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自己会解答吗?先想一想,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
谈话: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是智慧小博士。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呢
[评:这一环节注重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小组学习中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适时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欢乐。]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谈话:我们也开展了假日小队的活动,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问题?
每个小组发一张活动统计表:
参加跳绳比赛的有12人
参加迎面接力的有31人
参加拔河比赛的有20人
学生A收集了27张图片
学生B收集了9张图片
学生C收集了30张图片
学生分组学习,根据活动统计表,提出用加法或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自己解答。比一比,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解答也正确,评出冠军组。
谈话:想一想,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或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正确解答。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评:把学习数学再一次和学生熟悉的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数学,并使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竞赛形式的小组学习,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小组内的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领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总结
谈话:今天的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快乐。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先说给同桌同学听一听,再说给老师听一听。
[评: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愉快。让学生自己谈收获,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起到巩固、深化、总结的作用。]
[总评]
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 把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2. 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熟悉的情境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学眼光;3.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会思考、会探索、会合作,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4. 教师的评价适时、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2-24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9篇08-25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3篇02-27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3篇05-07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7-18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03-30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4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