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9-28 12:06:2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合集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练习十三第9~15题及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知道和的变化规律与差的变化规律,能说出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以及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时两道算式结果的大小,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简便计算的方法,逐步做到计算的合理、灵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加法的运算定律,以及这些知识的应用。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加、减法计算的一些综合练习

  (板书课题),并且进行一些混合运算和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

  二、计算练习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指名学生口算。

  2.练习十三第10题。

  (1)计算a+b的和。

  小黑板出示,说明上一格的数是a,下一格的数是b,要求a+b是多少。

  提问:这里求的是两个数的什么?a表示的数叫什么数?b表示的数叫什么数?a+b表示什么? ’

  请同学们把a和b表示的两个数相加,求出a+b的和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

  提问:这里哪个加数不变,哪个加数变化了?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

  如果从左往右看,第二个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和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一个加数不变,另二个加数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和会怎样变化?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也随着增加或减少多少。

  (3)判断下面每组中哪个得数大,大多少,并说明理由。

  126+97 135+198 178+299 254+96

  126+100 135+200 178+300 254+100

  (评析:这里初步认识和的变化规律,是为后面学习加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作准备的。通过这里的判断,有利于在学习教科书第70页的简便算法时理解算理。本节课下面认识差的变化规律的安排也有同样的作用。)

  (4)计算a一b的差。

  小黑板出示。

  提问:a表示什么数?b表示什么数?a一b表示什么?

  请同学们根据表里每格中a和b对应的数,求出a一b的.差填在书上的空格里。

  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2)初步认识差的变化规律。

  提问:在表里被减数变化了没有?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从左往右看,减数是怎样变化的?差又是怎样变化的?从右往左看呢?

  现在我们看出,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时,差怎样变化?减数减少时呢?

  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反而减少多少;减数减少多少,差反而增加多少。

  (3)下面每组中第二个算式与第一个比较,差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小多少?为什么?

  151—96= 342—298= 246—199= 245—97=

  151—100= 342—300= 246—200= 245—200=

  4.练习十三第11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回答每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并要求说明为什么这样算比较简便。

  小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把比较复杂的计算变得十分简便,很快算出结果。这种简便方法主要是交换加数的位置,根据加法结合律,把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的数先加起来,然后接着计算。

  5.练习十三第12题。

  读题后提问:表里是哪几户人家?“合计”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简便方法算出每户的合计数?

  让学生口算合计数填在表里。

  指名口答结果,集体订正。

  三、应用题练习

  练习十三第14、15题。

  1.读题后,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题

  1.填一填,想一想是怎样变化的。

  (1) 10+20=

  15+20=

  (2) 10+20=

  5+20= 。

  提问:和与加数是怎样变化的?

  指出:当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一个加数减少,和也减少

  2.用这样的方法去想一想思考题,说一说要怎样做。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提问:是怎样想的?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1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三第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2、5、3、的倍数的练习(P21题6~11)

  教学目标: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判断所给的数是否是2、5、3的倍数,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

  51525354555657585960

  61626364656667686970

  71727374757677787980

  81828384858687888990

  3.提问:在3的倍数中,哪些数是9的倍数?它们是根据什么特征来划分的?

  二、概念辨析

  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

  2.没有因数二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欧式

  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

  6.30.6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指导练习

  1.第6题:这副图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原有22人,再来几人才能正好安3人一组分完,说明再来的人数和原有的人数合并起来应该与3有什么关系?22+2=24

  2.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讲评时要他们说出根据来

  3.第8题:要求学生懂得这道题问了几个问题?(必须是3的倍数,又要是偶数)先考虑哪个问题呢?为什么?

  4.第9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判断,并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5.第10题:

  (1)当填奇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个位数字是3或者5就可以了)

  (2)当填偶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个位数字是0或者4就可以了)

  (3)当填2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2的倍数特征,个位数字是偶数就可以了)

  (4)当填5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考虑5的`倍数,个位数字是0或者5就可以了)

  (5)当填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3的倍数特征)

  (6)当填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时,你是怎样考虑的?(先考虑3的倍数特征,哪3个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只有4、3和5,再考虑2的特征,个位是偶数)

  6.第11题:判断奇数还是偶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四、课后:

  五、作业:

  六、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2、使学生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

  二、教学重点:

  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于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一些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小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按运算定律填空:

  15×12= ×

  (18×4)×25=18×( × )

  (36+64)×7= × + ×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478×4 65×201

  3、计算下面各题:

  2.5×4.78×4 0.65×201

  4、引入

  这两道题用竖式计算要很多时间,谁能想个办法使这两道题计算比较快呢?

  (二)、教学新课

  1、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〇1.2×0.7

  (0.8×0.5)×0.4〇0.8×(0.5×0.4)

  (2.4+3.6)×0.5〇2.4×0.5+3.6×0.5

  学生口头回答后提问:“把上面几题与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小数乘法的教学》。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

  3、利用运算定律计算复习中第三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在怎样计算简便?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4题。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把左右两边结果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0.25×89×4 65+65×0.01

  1.25×68×0.8 4.5×10+4.5×0.1

  65×1.01 100×4.5

  78×4.5+22×4.5 0.25×4×89

  4.5×9.9 12.5×0.8×68

  (四)小结:

  学生相互之间讨论,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五单元分类

  课题:分类(单一标准)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40页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

  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明确商场物品有很多种。)

  引导学生说出,商场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2、明确分类

  (1)观察商场物品近镜头(文具柜台第一层是文具盒;第二层是练习本;第三层是笔。一位售货员正在往柜台里分类摆放文具)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阿姨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

  师小结: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到了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2)猜一猜

  继续观察猜测阿姨拿的物品会放到哪一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商品柜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的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指明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完成“做一做”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不同的分法。

  3、完成练习六的'第1———————3题

  (1)第1题,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评价时,将学生的用品展示出来。启发说出:4辆车是同一类的。

  (3)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他三个是不同类。

  4、补充练习

  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分,哪能一组分

  得又对又快又准备。然后汇报说明。

  三、全课总结

  课题:分类(不同的标准)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并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如何尊重他人意见等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3、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4、让学生体裁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生每6———7个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并在中间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杂物,让学生感受到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在我们这羊教室里堆放了好多东西,你们都看见了有哪能些东西?

  (2)这些东西这样放在教室里,好不好?为什么?你有什么好

  的建议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管家,把这些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

  板书:小管家

  你知道管家是做什么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开展“最佳小管家”的比赛,看看哪能个小组的同学最能干,能把东西收拾得最快、最整齐、最美观。

  二、新授

  1、整理教室(复习单一分类)

  以小组为单位,先把杂的进行整体划分。

  (1)我们全班一哄而上来收拾东西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不安全的现象呢?

  (学生有序的来捡走本组选中的物品)

  (3)现在和刚才比,你们觉得有什么不同?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室?

  2、整理桌面的东西(不同的标准分类)

  (1)一大堆杂物经过大家的努力,已经分类放在了每组的桌面上了,想一想,这样就算收拾好了吗?

  (2)你们能把它们收拾得更整齐、更合理,更便于我们在生活中使用它们吗?

  (学生操作,学习小组汇报)

  (3)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

  (4)这样收拾有什么好处?

  师小结:同学们桌面上的东西经过这样一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找东西了,真好。对刚才同学们的整理,你认为哪能一组整理的最好?可以当选“小管家”的称号?你们对别人的整理还有什么

  看法和建议吗?

  (学生提出建议,师问被提建议的组是否接受这个建议?)

  (5)请大家想一想你们手中的东西,除了像这样分一外,还能怎么分?请你们试一试(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每一组学生重新汇报后,学生互评哪一组好,好在哪里。

  三、活动

  想一想:你们组里的人可以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活动,教师指导,然后学生汇报情况。

  (1)你们是按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分类?

  (2)还有哪一组也是这样分的?

  (3)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分的吗?

  四、小结

  (1)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

  (2)平时,在什么地方看过、接触过分类?

  五、布置课外活动

  请小朋友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的书包、书柜、衣柜事理好。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89~92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描述,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2、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能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能从统计图表中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体验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4、让学生受到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看主题图(制成的动画)——环保站的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

  ①环保站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监测空气质量。

  ②小丽爸爸与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昨天和今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2)教师:看到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1

  下面是张叔叔整理的某地4月份空气质量情况:

  某地区4月份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轻度污染合计

  天数(天)717630

  (1)学生观察统计表。从表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习统计图。

  ①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过去都学过了哪些统计图?(用作记号等方法来制作统计图等)

  ②出示教科书第90页的统计图

  教师:这是条形统计图,谁来说一说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③小结:像这样用条形来表示统计表中的数据,我们就叫它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一找天数最多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天数最少的表示的是什么空气等级。

  让学生明白:在条形统计图中一眼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

  (二)教学例2

  (1)学生观察四(1)班男同学身高记录表。

  教师: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全班男生合在一起统计,人数太多,男同学身高的`状态比较混乱,可以分段整理数据。

  (2)学生完成统计表。

  ①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分别按身高段统计一个部分。

  ②将5个组的数据汇总。

  ③要想得到全班的数据,该怎么办呢?(求出合计)

  (3)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4)回答第92页的两个问题。

  学生还可以根据统计图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练习

  完成第92页的课堂活动。

  统计(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93~95页例3、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能将表格进行完善,并能完成复式统计表,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明明到三(2)班作“最喜爱的电视节目”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新闻:8人动画片:22人体育7人

  电视剧:8人其他:4人

  二、自主探索,体会领悟

  (一)尝试制表

  1、教师:要想制作成统计表,应该做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学生:要考虑表应画几列和几行。

  根据“节目类别”和“喜欢的人数”应画两行;“节目类别”有5类,要画5列,加上“合计”要画6列。

  2、学生动手画一个2行6列的表。

  3、填写相关内容。

  (1)写上统计表的名称。

  (2)填写表中的内容和数据。

  4、检查统计是否准确。

  可将各类别人数之和与合计数、合计数与调查总人数进行比较,看是否一致。

  (二)出示例4中男生、女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1、观察表,说说表中有哪些信息?

  2、教师:如果将两张表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想知道某个体重范围内的男女生人数,就要看两张表,挺麻烦的。

  能不能想办法将两张表合成一张统计表,让老师看起来更方便一些呢?

  3、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复式统计表。

  教师: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改进统计表?

  (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

  介绍表头:体重、人数、性别。

  教师:你能将表格填好吗?(学生尝试完成)

  反馈:展示学生做好的统计表。

  教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课题:复式统计表)

  教师: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与刚才的两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张统计表?为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完成第95页课堂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并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口算。

  35×2 43×8 92×4 125×8 42×5

  82×6 73×8 62×7 25×8 50×2

  (1) 学生口算。

  (2) 观察计算过程,说说哪几个算式的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并分析两因数数字的特点。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结果是整十、整百、整千……

  25×( )=( ) 125×( )=( ) 45×( )=( )

  35×( )=( ) 55×( )=( ) 75×( )=( )

  (1) 学生自由说。

  (2) 讨论哪种填法算起来最简便,最合理?

  3.看横式,直接说出得数。

  35×2×7 25×4×7 125×8×3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9 求125与56相乘的'积。

  2.小组讨论:可以怎样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反馈。

  4.试一试。

  25×24 45×18

  (1)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把不同方法板演出来。

  (2) 引导学生讨论。

  (3) 方法。

  一想,二分,三算。

  三、巩固练习。

  1.把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

  15×12 25×32 125×48

  15×2×( ) 25×4×( ) 125×8×( )

  引导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6 25×16 125×16 35×12

  25×28 25×18 125×48 125×72

  3.课本中练习。

  四、课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p15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

  (小组合作,分一分)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

  (四边形)(板书课题)

  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

  (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

  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教学拓展――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

  (配以主题图放学场景)

  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因为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所以今天我们从简单应用题入手,进入解决问题的复习。[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一)]

  ⊙回顾与整理

  1.简单应用题。

  (1)明确: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简单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①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找出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正确解答并标明单位名称)

  ③检验。(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及结果是否正确,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复合应用题。

  (1)引导明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解决复合应用题常用的方法。

  ①分析法。从问题入手逆推,寻找解题条件,直至所需条件都已知。

  ②综合法。从题中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导,直到求出所求问题。

  ③图解法。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用线段图或其他图形表示出来,使分析的问题具体、形象。

  (3)常见复合应用题的类型、特点及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或者已知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②“归一”问题。文字中常带有“照这样计算”的字样或暗含着单一量不变。

  ③“归总”问题。题中暗含着总量不变,即乘积不变。

  ④“行程”问题。关于走路、行车等问题,一般都计算路程、时间或速度。

  ⑤“和差”问题。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⑥“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⑦“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

  (4)明确每种类型应用题的解题关键和解法。

  ①“平均数”问题。

  解题关键:确定“总数量”和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解法: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②“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种对应量中求出单一量(即归一),再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解法:总数÷份数=单一量

  单一量×份数=总量(正归一)

  总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③“归总”问题。

  解题关键:找到题中隐含的总数。

  解法:单一量×份数=总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这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

  总数÷另一个单一量对应的份数=这个单一量

  ④“行程”问题。

  关键要先弄清速度、时间、路程、方向、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解答。

  [结合图示,引导学生弄清行程问题的一些规律:

  同时同地相背而行: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的总路程=速度和×时间

  同时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追及时间=路程÷速度差

  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速度快的在前):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第一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b)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c)认真观察,d)小组讨论,e)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1

  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

  第二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比多少(第6―――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4=4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板书:4>3老师介绍大于号,学生书空

  2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介绍小于号

  学生书空,再齐读,

  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4○93○35○810○1

  B:2>□6>□6=□□=8□<9

  (学生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5、学生完成第11页的1――――4题。

  课时:2

  教学内容:比长短、高矮

  (第9――-10页,完成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

  教学目标: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3

  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

  3、全班进行评价。

  4

  第三单元

  课时:1

  教学内容: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面――――第16面)

  完成第21页的第1题――――第4题

  教学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师:各种动物的卡片5张以内,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实物投影仪生: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2-24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9篇08-25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3篇02-27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3篇05-07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7-18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03-30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4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