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06 08:57:18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8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实验来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能对线段的长度进行基本的测量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通过猜想—实验—结论的方式,感受数学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判定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能不能组成三角形。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穿在一起,(这电线穿在一起做什么用知道吗?)头尾相连,会得到什么图形?

  2、首尾相连一定是三形吗?(举手表决)。刚才有的同学认为可能围成,有的认为可能围不成,那到底能不能呢?同桌合作,剪一剪,围一围。

  二、展开:

  1、学生操作: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绕一绕。

  2、反馈:

  把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情况的贴在黑板上。为了便于研究,给标上序号。

  (围成的贴三个、围不成的各一个,)

  3、同桌讨论思考:假如我们把吸管看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也就是三条线段。同样的一根线段,任意剪成三段,为什么1、2、3号能围成三角形,而4、5号却围不成呢?课件演示.

  4、交流并作第一次。板书: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尝试:出示4厘米、10厘米、5厘米的三条线段。

  符合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吗?

  6、第二次:板书: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自学:书上是怎样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自学书本第82页。

  三、巩固:

  1、书上86页习题,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钩。集体交流,能不能用刚才的算式来说明?有没有用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或你认为哪个办法能快速判断?

  2、对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①3厘米4厘米5厘米:观察边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所有的三个连续自然数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举例:1、2、3或0、1、2或7、8、9。

  想象一下,这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怎样的?(初中会学到勾三、股四、弦五)

  ②3厘米3厘米3厘米:三边有什么特点?围成的图形是怎样的?(正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是不是所有的三条相等的线段都围成正三角形?

  ③2厘米2厘米6厘米:怎么变才能围成?怎样判断呢?

  ④3厘米3厘米5厘米:用手势表示一下围成的样子,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如果换掉其中5厘米的.这条边,可以怎么换?讨论一下。

  交流: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都以取厘米的数。

  331:搭起来的三角形会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来说:细细的、尖尖的。。。

  332、333(这是什么三角形)、334、335。发现图形有什么变化?(扁了、胖了、矮了)

  如果要换调3厘米的边,可以怎么换?

  四、拓展

  1、哪条路最近?请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解释。

  2、抽象出三角形: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边关系

  3、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剪三段围成三角形中的奥秘解析

  4、。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的活动体验1dm和1m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初步理解1dm、1mm、1cm、1m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分米

  (一)估一估,量一量

  1、今天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测量。图上这支铅笔,你有什么办法,说说这支铅笔有多长?

  2、你估计它有多长呢?把你估计的填在表格里。你怎么估计的?

  3、量量看吧,把你量的结果也填在表格里。

  4、量得铅笔有多长呢?

  5、10厘米还有个名称是什么?

  对!10厘米就是1分米。也可以反过来说,1分米等于10厘米。用字母表示就是:1dm=10cm

  (二)找一找

  1、在尺子上找找10厘米,用手比划一下,看看有多长?这么长就是1分米。

  2、在尺子上找其它的1分米。

  3、画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

  4、量量看你的手掌,大约有多长呢?

  5、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分米?

  (三)想一想

  1、1米里面有多少个1分米呢?说想法,在尺子上数一数。

  2、分米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3、当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就可以用分米做单位来测量了。

  4、估计一下,数学课本大约有多少分米呢?

  5、量量看吧

  活动二:认识毫米

  我们认识了1分米的长度和用字母表示,知道分米与厘米和米的关系。现在来看第二支铅笔,自学第二支铅笔这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告诉大家你知道些什么?(字母表示、长度、与厘米的关系等)教师梳理:

  1、毫米的作用。

  2、1毫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你有什么感觉?;拿出你的一分硬币,你发现什么了?象这样的长度就大约有1毫米。

  3、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有1毫米。

  4、估计数学课本的厚度有多少毫米呢?量量看。

  5、画一条长二十毫米的线段。

  6、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毫米呢?1分米里呢?1米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7、到现在为止,一共学习了哪几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活动三:练一练(第一题),小组互助。

  《铅笔在多长》教学反思

  一、开展体验性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 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1米里面有1000个1毫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1分米吗?学生有的说从10到20、20到30、30到40等等,还有的学生发现不一定是整十数的,还可以1到11、2到12、5到15等,最后还有学生总结出起点到终点的个位都是相同的,这样刚好就是10厘米。至此,教师再进行一个定论:也就是说,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

  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的感觉,学生说太小了,比蚂蚁还小呢,蚂蚁都有几毫米呢 ,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了。同时,他们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有当不是整厘米时,认识毫米就知道多几小格就是几毫米了,教师理解了,适时进行点拨:也就是能帮助我们测量更精确,对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本节课的不足

  《铅笔有多长》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并能进行估计、测量。除了让学生说和想以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深他们的感受。本节课就在这方面忽视了,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操作训练,以致学生建立的观念不够扎实,两个单位的作用只停留在理论上,不会学以致用。

  四、困惑

  本节课没有能够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最主要因为让学生探索和交流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于是练习的时间就无法达到充分。那么,如何处理好探索交流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圆柱表面积的,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圆柱的展开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2.5周长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4、提问:圆柱的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的面积就圆柱的什么?(表面积)

  二、教学表面积。

  那么,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明确: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题目: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应该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2)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画出这个圆柱。随后教师出示圆柱模型,将数

  据标在图上。现在我们把这个圆柱展开。出示展开图,如下:

  2、小结:计算表面积时,一定要分步计算。先求什么,后求什么,再求什么。(提问)

  3、出示试一试: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

  (2)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3)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三、课堂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1~4题。

  五、《作业本》第2页。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能表达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过程和结果,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边领略美丽风光,一边学数学知识,好吗?(出示情景图)。

  〖资料:黄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香山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园,香山红叶最为著名。

  恒山,人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海拔20xx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

  华山,自古以来就有"华山天下险"、"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正因为如此,华山多少年以来吸引了无数勇敢者。〗

  师:哪座山比较高?这样可以比吗?必须知道什么?(每座山的高度),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

  黄山1873米,香山575米,恒山20xx米,华山2160米。

  华山最高,香山最低

  ……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拔高度,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1.位数不同直接比。

  黄山和香山哪座山高?, 你是怎样比较的?

  学生回答:黄山高。黄山1873米是四位数,香山575米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所以1873>575(板书)。

  师:这个同学分析很有道理,四位数确实比三位数大。根据这个道理,从图中,你还可以知道哪些山也一定比香山高?

  2160>575

  师:你还知道哪些位数不同的数可以直接比?

  [五位数一定大于(四位数、三位数、两位数、一位数……)]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我们知道:(板书:位数不同直接比)。

  生提问:位数相同怎么办?

  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好,这就是我们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2.位数相同,比首位。

  师:黄山和恒山比较,哪座山高呢?为什么?

  生:恒山和黄山都是四位数,先看千位,千位上1比2少,所以1873<201(板书)。

  师:真聪明。比较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个就大(板书:位数相同,比首位)。

  师:你能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吗?

  3.位数相同,首位也相同,依次比

  恒山和华山比较,那座山比较高呢?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华山。恒山和华山都是四位数。从最高位比起,它们的最高位千位相同,就比较百位,在百位上,0比1要少,所以20xx<2160。

  师:这个学生的思路很清晰,语言概括很具体。同学们,比较两个数,如果位数相同的数,最高位也相同的数,就比下一位,这样一位一位比下去。(板书:首位相同,依次比)

  师:出一个这类的题目,考考你的同桌。

  4.总结万以内的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通过“比一比”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利用讨论等方法,在合作中,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四位数比三位数大;如果都是四位数,就要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相等,就依次比较下一位……从而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 应用新知

  1.练一练。

  师:欣赏完了名山,下一站是参观动物园,进动物园需要门票,只要你做36页中的练一练,你就可以得到门票,顺利进入动物园,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故意设置障碍,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2.试一试。

  师:动物园到了,咦,这里怎么这么热闹呀?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原来呀,这六只小动物是非常好的朋友,它们决定以兄弟姐妹相称,可比来比去,比了半天,也没弄清楚谁大谁小?小朋友,你们愿意帮他们按年龄的大小排好顺序吗?

  (课件展示,学生在教材上自主完成)

  师: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能把这么多数排列出来呢?

  生:先按位数多少分一分,分出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就很容易排列了。

  生:……(点击课件检验并给予鼓励)(设计意图:小学生最喜欢乐于助人了,通过帮助小动物们确定身份这一载体,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3.想一想:

  最小的三位数是多少(100)?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999)?

  最小的四位数是多少(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多少(9999)?

  指名回答,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你还知道什么?

  (最小的一位数是1,最大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

  四、考验能力,树立自信

  1.考眼力: 估计杯子中的豆子多少粒。(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说思路课件用红色虚线演示比一比)

  2.考智力: 确定数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考眼力和考智力,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感,感受大数的意义。)

  3.数学游戏:

  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想数的人只能说“是”或“不是”,猜数的人按照题中提示的`方法提问,直到把数猜中,猜的次数尽可能少。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三位数和四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并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课件出示比较方法:

  位数不同,直接比;位数相同,比首位;首位相同,依次比。

  六、板书设计

  比一比

  1873 >575 位数不同,直接比

  四位数 三位数

  1873 < 20xx 位数相同,比首位

  四位数 四位数

  20xx <2160 首位相同,依次比

  四位数 四位数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万以内的大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万以内的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大数,因此,教材一开始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图片——黄山、香山、恒山和华山,并给出了相应的海拔高度,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生活中的大数,让学生比较大小,并概括总结出比较万以内大数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能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第3、4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和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并会用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点子图若干张,表格,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2颗糖,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2=6(人)12÷3=4(人)12÷4=3(人)12÷5=2(人)┄┄2(颗)12÷6=2(人)

  12÷7=1(人)┄┄5(颗)12÷8=1(人)┄┄4颗。随机指一个有余数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均分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还有种就是分后有剩余的,但每次余下的数都比除数小。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复习引新。

  (1)出示题:有6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3=2(盘)

  竖式:

  答:可以放2盘。

  师: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下你会计算吗?有7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想一想,问题要修改吗?

  2.教学试商的方法

  (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意思列式,7÷3

  (2)小组讨论:商是几?你可以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表7个桃子来分分看。

  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商的?(请个别学生谈想法。)

  (3)那么7÷3的竖式该怎么列呢?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下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话: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三()得七的?(没有)再想一想:有没有一个数和3相乘的积最接近7,但又小于7的?(有)

  7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师生在谈话过程中完成如下板书:

  4.带着问题看课本上的例题:

  (1)为什么把一个桃子放在一边?

  (2)为什么商后面写“盘”,余数后面写“个”?

  (3)竖式上各个数各表示什么?

  (4)竖式中,商1或3行吗?为什么?

  5.尝试完成“试一试”。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有17个气球,分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竖式计算,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①商2余7的②商3余2的……

  思考讨论:哪些商合适?哪些商不合适?为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和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用投影仪展示某学生的竖式计算并让他选两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试商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做。

  四、课堂

  这节课学习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试商?(想几和除数相乘接近被除数而又小于被除数。)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教具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时、分、秒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初步建立1分和1秒的时间概念,使隐性概念转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概念。

  2.尝试估计经历的时间。知道1分=60秒。

  3.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活动的项目准备(皮球、跳绳、呼啦圈、口算卡、珠子)、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新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大家上课,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那你们应该怎样表现呢?

  生1:要积极发言。

  生2:大声地说话。

  生3:倾听同学的发言。

  生4:开动脑筋思考。

  生5:

  ( 评析 看似这段设计跟教学内容没有关系,其实这正是教师的精心安排,为后面自然引入1分做好铺垫。)

  师:今天,就看谁的表现最棒。刚才打上课铃时是11:05,现在是11:06,时间刚好过去了1分,那么1分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听一段1分的音乐,好吗?

  (电脑播放1分的音乐,屏幕中钟面上分针悄悄地走着,学生静静感受1分。)

  ( 评析 让所有同学一起初步感受1分的长短,教学中,若能边听边划拍子更好,这样,学生感受到的1分将更加具体。)

  二、探究新知

  1.感知1分(活动1:做口算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们在1分里能做哪些事情呢?

  生:

  师:以上都是大家估计的情况,刚才有位同学估计1分能做道口算题,那么你们1分大概能做多少题呢?接下来,我想请你们估计一下,1分能做多少道口算题?

  生:

  师:每个人都把自己估计的题数记在心里。

  记住了吗?那么每一分到底能做多少题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请同学们拿出口算纸,准备,开始。

  停,请把笔放下。请同学们交换口算纸,我们一起对答案。对的打。

  说说你们1分做对了多少题?(3人说)

  全体同学一起说吧。我1分做对题。哎呀,我们南师附小二(8)班同学的口算水平真棒呀。

  ( 评析 把体验1分和估算活动巧妙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具体感知1分的长短。不但发展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而且较第一次活动,更能让学生建立起个性化的1分概念。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估算能力。)

  2.体验1分(活动2)。

  师:口算是我们在课堂内经常进行的活动,那么课下你们喜欢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生1:我喜欢跟爸爸下象棋。

  生2:我喜欢与同学比赛拍皮球。

  生3:我平时喜欢转呼啦圈。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跳绳、皮球、呼啦圈、珠子(师说一种示意一下这种器材),同桌商量,选择1项你俩最喜欢的活动。1分活动完后,还要评比各项比赛能手,有信心挑战吗?先商量好了的,就到这儿领取器材(学生领器材),准备好了吗?准备开始。

  (电脑再现1分的音乐及时钟,学生活动)

  师:停!把活动器材放回原处(上位)。现在老师要现场采访一下,你1分干了什么? (师贴课题:1分能干什么)

  跳绳的先来说吧。哪些是跳绳的(挥手),站起来。(师贴:跳绳,板书下)

  生:1分跳了下。

  师:1分跳下,(板书:下)祝贺你,跳绳能手(师发奖)。

  师:拍皮球的汇报吧。

  (拍皮球、转呼啦圈、夹珠子的依次汇报,选出各项能手。)

  ( 评析 通过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1分的长短。把抽象的1分概念转化为我跳下是1分。)

  3.认识分与秒的关系。

  师:紧张的比赛结束了,听,什么声音又向我们走来。(电脑里显示秒针走5秒的滴答声钟面)

  ( 评析 此处课件使用恰到好处。把在实际教学中不易操作的活动用课件来展示,帮助学生观察、直观感知秒针的走动及其声音。)

  生:滴答声。

  师:这是钟面上哪根针走动的声音?

  生:秒针。

  师:对,就是这根又细又长的秒针在钟面上跑得最快,(点击:闪动秒针)它可以记录比1分还短的时间。

  师:看,秒针滴答一声走多远?

  (电脑显示秒针走1秒的滴答声钟面)

  生1:走1小格。

  生2:1秒。

  师:它走1小格是1秒。谁能学学秒针走1秒的滴答声?

  ( 评析 这一设计看似多余,但其实是在让学生感知1秒的长短。)

  (生学)学得怎么样?我们再来听一遍。(点击)还有谁想学。

  师:那它走5小格是几秒?

  生:5秒。

  师:谁能模仿秒针走5秒的滴答声?她学得怎么样?那么你能试试吗?谁会用数数的方法数出5秒?

  师:同学们,猜一猜,1分内你能听到多少次秒针走的.滴答声?

  生猜想(几人说)。

  ( 评析 这一猜的活动,可以引发学生估计,也可引发学生推理。)

  师:到底多少次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请大家拿出学具钟,拨动秒针1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汇报。

  生:我发现秒针走1圈,走了60小格,是60秒。(板书:60秒)

  生: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板书:1分)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看屏幕,大家边观察边默数。

  (电脑课件进行验证)

  师:秒针走1圈,同时分针走1小格,那么分与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 评析 此处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在前面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生1:1分=60秒。

  生2:60秒=1分。

  师:原来你们都有同样的发现。(板书:1分=60秒)把你们的发现大声读一读吧。(生齐读:1分=60秒,60秒=1分)

  4.估计1分。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钟面发现1分=60秒,那么没有钟、也没有表,怎样掌握1分的时间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 评析 让学生逆向思考多久是1分,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1分的概念。)

  生1:默数60下。

  师:数给大家听听。

  生2:数脉搏。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右手指尖搭在左手的脉搏上,就可以感到脉搏在跳动。

  生3:打60个点。

  师:示范一下。

  生4:数心跳。

  师:示范一下,注意把手放在胸部偏右一些的位置。

  师:同学们有的是默数,下面,用你们喜欢的方法闭上眼睛估计1分的时间,可不要发出声响。时间到了,就轻轻地举手示意,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1分,明白吗?

  师:闭眼,开始。

  (电脑显示1个无声的钟面)

  师:好,估计的最准确。你真了不起。

  5.总结。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今天我们进行了许多1分时间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能和大家聊聊吗?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活动中体验了1分时间的长短,认识了分和秒的关系,懂得要珍惜时间。

  三、新知拓展

  师:下面我们一起玩1分竞猜游戏。在珍惜时间这4个板块的后面都藏有判断题。请第一小组组长选择题板第一组选择的是珍,对用yes错用no,明白吗?答对的就赢得一枚金牌。

  ( 评析 此处教师适时融入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育人目的。)

  四、总结全课

  师:在竞猜游戏中,我们获取了许多有关1分的信息,同时也觉得时间过得真快啊。我们一起看比赛结果,今天的冠军是第组,祝贺他们。希望大家今后能像现在这样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五、案例点评

  活动设计有层次。如播放音乐是教师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做口算题是让学生个性化地感知1分的长短。有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分的长短,建立1分的具体表象。接下来的又一活动是让学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旨在加强学生对1分的直观感受,寓教于乐。但感觉教师安排的跳绳拍皮球等活动,活动强度较大,不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课堂中的活动教学不宜太过花哨。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做数学的过程,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所以,课堂中的活动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好,不必太多、太花哨。有的课堂教学活动很多,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眼花缭乱,课堂中学生也都愿意参与,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过后学生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是否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恐怕很难说,教学目标被热闹的活动冲淡了,数学本质的东西反而被掩盖起来了。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1

小学数学教案07-2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2-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8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29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4篇02-28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3篇02-27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