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第二册,第30——31页,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
学习目标:
1、 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小棒 口算卡片 挂图
教学措施:
1、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操作,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操作活动抽象出比多比少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一节电池)
生:电池
师:准确地说这是节用完了电能的电池,可以说它现在就是一件“废品”。
板书:废品
师:你们知道吗?废电池中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对土壤、对水、对人的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少掌柜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师:再看老师的手里又拿了什么?(出示塑料饮料瓶子)。
生:塑料饮料瓶子)。
师:这也是“废品”。
这种瓶子埋在地下好多年也不会腐烂,对庄稼的生长有影响。
师:针对这种情况,同学们说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生想一想。
生:回收
师:很好。(再板书“回收”。)回收是个好办法,对回收的废品有的还能再利用,不能利用的也可以进行有益的处理。这不,小林、小红、小青已经行动了,我们去看一看吧。出示主题图,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里有哪些数学问题。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师组织学生观察:图上给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用语言描述所给的信息。
思考: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小红收集了多少个?
小青收集了多少个?
(如果学生提出的是两步解答的,就放到问题银行。)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该好如何解答呢?请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摆一摆吧。
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摆一摆
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
生:先摆小林的23个,小红的比小林多6个,就再摆6个,结果小红就是23加上6个共29个,算式是23+6=29(个)。
用小棒摆一摆小青收集数量
说出是怎样摆的,小青有多少个。
(因为23-4是退位减法,学生能用小棒摆出结果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练一练”的第1题。
出示两个盒子。(里面已经放好了花生米。每个盒子里各有一张纸条)。找两个学生到盒子前。
分别读出两个盒子里的信息。
生听、用心记下纸条上给出的信息。
其一:我的盒子里放了42粒花生米
其二:我的盒子里放的比他的多6粒。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提出:第二个盒子里有多少粒花生米?
引导解答。
用小棒摆一摆。再列式计算。
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解决的。
2、练习“练一练”的第二题。
用一只好看的“千纸鹤”引入。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生:千纸鹤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送一只千纸鹤就是送一份祝福,笑笑和淘气正在折呢!看看这里有什么数学问题?
小黑板出示问题:淘气折了37只千纸鹤。笑笑再折12只就与淘气折的一样多。
笑笑折了多少只?
学生理解题,讨论,说一说怎样解答。
然后写下来,并解答出来。
3、出示口算卡“接龙练习”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指导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组织交流,并写出算式的得数。
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
二、新课学习
1.加法交换律
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行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
40+56=56+40。
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由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a+b=b+a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59+()=()+36(2)18+25=()+()
(3)59+()=()+36(4)59+()=()+36
四、课堂总结
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
让学生自己回答。
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回答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加法结合律
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
88+104+96
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
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教师巡视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来自网!http://
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
(88+104)+96=88+(104+96)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256+99+44=(□+□)+□
(2)125+32+168=□+(□+□)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
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
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
二、新课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吧。
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探讨: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
(1)425+14+186
(2)75+168+25
(3)245+180+20+155
(4)67+25+33+75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课本P106~111页,第八单元(统计)
第一课时 统计(一)
教学内容: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第二课时 统计(二)
教学内容:
统计(二)(教材第109、110、111页内容及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
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
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利用直观教具正确地用分数表示相关的数。
2、能利用分数知识将低级单位的长度、钱币换算成高级单位,并用十分之几的分数表示,为下面认识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600÷3320÷4690÷3720÷9
60×40×7889+2572-56
80×6080+6015×616×5
二、在下图中涂上分数所表示地部分。
3/4
2/3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括号填写1/10,第二个括号填7/10?
教师在线段上再任意表上几个括号。
3、做“想想做做”的`第8题
出示放大图。
这把尺总长是几厘米?也是几分米?看着直尺说一说1厘米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为什么?也就是几分之几分米?3厘米和7厘米呢?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四、全课。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1.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上课开始,以学生熟悉的俄罗斯方块的旋转现象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能很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在师生合作中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新知的讲授中,通过课前准备好的学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说出图形经过怎样的变换才能还原成原图形,在这种学生互相交流的氛围中将每种图形的运动过程说清楚,从而让学生明确图形变换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七巧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图形的'运动(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演示俄罗斯方块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师:你知道在俄罗斯方块游戏中每一个方块都能进行哪些运动吗?
(平移和旋转)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板书:平移旋转)
师:这两种运动你们还熟悉吗?平移和旋转时应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平移时应说清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旋转时应说清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今天我们就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来进一步探索图形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俄罗斯方块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既交代了学习目标,又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探索变换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七巧板吗?这有一副七巧板,不过有两个图形很淘气,离开了家。你们愿意用所学的知识把它们送回家中相应的位置吗?(课件出示)
(1)学生拿出方格纸、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自己动手移一移、转一转。
(2)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3)汇报、交流变换方法。
根据学生的叙述,课件演示变换过程:图①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图②先向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
(4)评价:你认为他描述得怎么样?
(5)思考:我们在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时,要说清什么?
教师小结:在描述图形的变换过程时要说清旋转时绕哪个点、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平移时要说清是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6)课件演示,用完整的话说一说两个图形的变换过程。
(7)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可能会答出图①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4格;图②先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9格;图②先绕左下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5格,最后向下平移4格)
(8)师小结:图①变换时用的是平移的方法,图②变换时用的是平移和旋转相结合的方法。在变换时找的旋转中心不一样,旋转的方向和角度就不同。这说明图形变换时,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要根据要求灵活地选择变换方式。
2.动手操作:(课件出示教材32页下面例题)请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画一画,说说要注意什么。
请学生拿出方格纸。
(1)引导学生先想象图形运动后的位置,再动手操作。
(2)和小组成员交流画法。
(3)汇报总结。
(4)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先找准旋转中心点o,再把短的直角边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并画出相对应的线段,接着把长的直角边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并画出相对应的线段,再连接,得到图形B。然后找到图形B的顶点,画出每个顶点向右平移5格后的对应点,再连接,就得到图形c。
(5)教师总结:旋转时,先找准旋转中心,再找准与旋转中心相连的关键线段,通过旋转找到与关键线段对应的线段,再连接。平移时,要找准方向,数清格子,找好对应点,再连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图形的变换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从意义、读法、写法、大小比较、改写以及省略尾数保留近似数等几个方面复习了整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按类似的思路来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小数的意义。
过渡: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时候,例如:我吃了半个苹果,做一件上衣要用一米半的布料……提问:半个、一米半怎样来表示呢?谁来说说小数的意义?
预设
生1:半个可以用0.5来表示,一米半可以用1.5来表示。
生2: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师: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谁能把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小数部分留白。指名回答,师填充)
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师:怎样读小数?怎样写小数?
预设
生1: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生2: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写小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空位用“0”补足)
4.小数的分类。
(1)谁知道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预设
生: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类。
(2)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
预设
生1: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21.7,35.3,0.13都是有限小数。
生2: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8.33…,3.1415926…都是无限小数。
(3)无限小数还可以再细分吗?如果细分,那么可以分成哪几类?
预设
生:无限小数可以分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
(4)关于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你都了解哪些知识?
预设
生1: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没有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π
生2: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2.555… 0.0333… 17.109109…
生3: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例如:3.99…的循环节是“9”,0.5454…的循环节是“54”。
5.小数的性质。
(1)师:谁能说说小数有怎样的性质?
预设
生: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理解小数的性质时,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要注意是“小数的末尾”,而不是“小数点的后面”)
6.小数点位置的变化。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什么是质数和合数,掌握了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2.我知道100以内的质数,记住了20以内的质数。
3.我能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
学习重点:
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会给自然数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3.试试身手:第23页做一做。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利用课本24页的表格,用恰当的方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2.展示、交流:你们是怎样找出100以内质数的?
3.小组讨论:(1)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或合数?(2)根据因数的个数,可把非零自然数分成哪几类?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能很快熟记20以内的质数。
5.独立思考:
(1)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2)是不是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4)是不是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6.组内交流。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2、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和协作精神。
3、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玩中学,学中玩,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四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体验面与体的不同。
课前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若干;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若干;课件。
案例
一、引入:交朋友。
师:开学到现在你们已经结识了许多新的好朋友,徐老师是不是你们的好朋友?
那你们知道我这位大朋友的名字吗?
今天,我们这儿又来了新朋友,你们想不想也和它们交朋友呢?
交新朋友时,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那你们想不想和这些图形交朋友?(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评析:根据小朋友喜欢交朋友的特点引人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识新朋友
1、你认识它们吗?那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
评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2、那它们长什么样子呀?
评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不要求完整,能说出点意思就行。
3、那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
(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做完游戏你们就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玩搭积木游戏。搭积木小朋友在幼儿园时经常玩的,不过,今天在玩之前徐老师提一个要求:先要用手摸一下这些物体的每一个面,然后再搭。
(2)小组活动。
(3)欣赏各小组作品。
(4)这些新朋友都藏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在哪儿能找到它们呢?一起来找找。
(5)各小组讨论:老师走下来倾听、指点、鼓励。
评析:通过玩搭积木的游戏,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4、小朋友,我们来给这些新朋友拍张照好不好?有没有办法?用什么办法?
(1)讨论得出方法:把积木放在纸上,用铅笔描下来。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提示有印泥、橡皮泥)
(2)小组活动。
(3)说说你用什么形状的积木画了一个什么图形?(课件出示)
评析:通过给新朋友拍照片的活动师生共同得出:长方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画出的是圆。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同时在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5、归类:请小朋友把描画下来的图形整理一下,分分类。
让学生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评析:有对比就有鉴别,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学生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能正确区分图形,避免思维产生混淆。
把儿童引入生活场景,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以及平面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儿童进入玩中学,学中玩。通过摸、描、分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
三、加深认识
1、找一找
其实,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家,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让学生给这些图形分别找到家。
评析:丰富学生对图
形的感知认识,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拼一拼:
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设计一幅美丽地图画。
展示作品,进行评价。
评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引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形式组织教学,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合作与互助,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录下来,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交流一下。
反思:
1、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在幼儿园和平时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见过或听说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对这些图形他们并不十分陌生。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他们早已玩过的搭搭积木游戏,只是教师在此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在搭之前先摸一下这些形体的每一个面。学生在摸、搭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了新的发现。这是以前玩积木时所没有留意的。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游戏中得出来了。
2、一改以往的奖红五星、小红花的方法,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作为奖品奖给学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学生学习情绪非常高涨。
3、以借交朋友之线索来串联知识,(叫什么名字图形的名称;长什么样子图形的特征;住在什么地方体会面在体上;给新朋友拍照感知立体与平面的关系;给新朋友找家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又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复习.
1、请一名同学从1数到10.
2、老师在实物展台上出示4个正方形片、7个三角形片和10个圆片.请同学们分别数一数这些图形的个数.
[评:通过检查学生数数的能力,了解到学生不仅能抽象地数数,还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为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同样多.
1.出示教材第5页的萝卜和白兔图.
提问:有几个萝卜?几只白兔?
提问: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师边说边连线,将萝卜和白兔连起来)有多余的萝卜吗?有多余的白兔吗?
师: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没有多余的萝卜,也没有多余的白兔,我们就说,萝卜和白兔的个数同样多.
提问:谁能象老师这样完整地说说萝卜和白兔的个数同样多.
2.学生操作.
(1).师在黑板上竖着贴出2个○,要求学生对着○摆□,要求摆的□和○同样多,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摆.
(2)师要求全体学生在课桌上竖着摆出2个○,再对着○摆□,要和○同样多.然后让学生看看摆的是否同黑板上一样.
(3)全班同学独立摆.先横着摆4个○,再摆△,要和○同样多.
提问:你们一共摆了几个△?请完整地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
3.练习(出示下图).
提问:这里一共有5幅小图,请你说出哪幅图表示了同样多的意思?
提问:为什么②、④两幅图不表示同样多?②图中有同样多的部分吗?④图中有同样多的部分吗?(可让学生到前面指一指同样多的部分.)
课中休息:听音乐做拍手操.
(二)教学多些、少些.
1.出示课本P5的小鸡和小鸭图.
提问: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吗?为什么?小鸡和小鸭谁多些,谁少些?
师:第一只小鸡对着一只小鸭,第二只小鸡没有小鸭和它对着,我们就说小鸡比小鸭多.
提问:小鸡比小鸭多,反过来还可以怎样说?
2.出示课本P5的苹果和桃图.
提问:苹果和桃哪个多些,哪个少些?苹果和桃比的结果是什么?桃和苹果比的结果又是什么?
3.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前面出示的挂图(5幅小图的的那幅图).
提问:请你用完整的话说说图②和图③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4.学生操作.
(1)要求学生先摆4个○,再摆△,要比○多2个.
(2)要求学生先摆4个○,再摆△,要比○少2个.
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知道了要想知道谁多谁少,就必须有比,只有比才能知道谁多谁少.
[评:为了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教师能够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操作思维、语言熔为一体,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初步培养了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巩固练习.
1.P6练习一的.第2题.(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师先讲清:因为2只小狗与两个点子的数量同样多,所以要用线把它们连起来.
(2)学生连线,利用实物投影进行订正.
2.P6练习一的第3题.(哪个多?在多的一行的横线上画)
提问:哪一行的○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做游戏:抢椅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
(1)先放3把椅子,找3个同学,转圈跑,吹哨坐.
提问:3个人都坐下了,这说明了什么?
(2)还是3把椅子,找4个同学,转圈跑吹哨坐.
提问:有1个同学站着,说明了什么?
(3)还是3把椅子,找2个同学,转圈跑吹哨坐.
提问:还有一把椅子没人坐,说明了什么?
[评:在巩固练习阶段,老师不拘泥于书中的练习形式,积极开动脑筋,精心设计做游戏的3个小题,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了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评析:本节课的教案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实用性较强.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层次清楚:①知道同样多;②知道多些、少些;为了照顾中差生,采用了边讲边练习的形式;最后设计了一个游戏,把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而且也引起学生兴趣,使教学达到高潮.]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练习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分类活动,整理图形,认识不同类别图形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在图形的认识的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技能目标: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准备:
由硬纸片做成的各种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展示课件,提问: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哪些图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找出相应的图形模型。
想一想:你能不能根据各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呢?教师板书课题:图形分类
(一)分一分:让学生独立尝试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画出图形来分类)。并与同桌交流分类的方法。
汇报与交流:分小组汇报分几类及分的理由。
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1)立体图形;
(2)平面图形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线段围成的)。
师:刚才我们分出的平面图形还能再分类吗?试一试。
1.平面图形(根据是否线段围成)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五边形…) 圆形
2.平面图形(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3.平面图形(根据是否有直角组成)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师生共同小结分类的`方法。
二、实践活动:(探究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活动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
2.汇报与板书。
小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具有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展示课件。观赏这些图形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与应用。
断一断
1.梯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
2.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
3.由四条边构成的图形是四边形。( )
画一画
1.请你用一根线段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2.请你将下面图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可抽生回答。或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
五、作业
1.用你自己的方式,画出图形分类表。
2.完成校园作业本13页。
板书设计:
图形分类
立体图形
图形: 曲线围成的图形
平面图形
线段围成的图形
我们发现: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2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2-24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9篇08-25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3篇02-27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3篇05-07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7-18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03-30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4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