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厨房的用途和厨房中的主要物品,研究厨房中的水池;
2、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及画布局简图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认识生活和学会生活的能力。
二、学习准备
1、课件
2、作业本
三、学习过程
1、教师:厨房是干什么用的?你觉得厨房应该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
3、出示厨房图片:你观察过你们家的厨房吗?你知道厨房里都有些什么物品?
4、学生讨论、汇报。
5、厨房里管线多,电器多,风、水、火、电样样俱全。管线有水管、燃气管、排气管、暖气管等;五金电器少不了燃气灶台、抽油烟机、水池龙头三大样。现在又添了微波炉、干燥消毒碗柜、洗碗机、粉碎机、各种炊具等新品种。当然还少不了米面油盐。
6、教师根据图片画出厨房的布局简图,学生观察。
7、学生活动:画出自己家厨房的布局简图。
8、评价活动。
9、出示水池图片。
10、教师:厨房中水池的作用非常大,如果处理不好水池,会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多不方便。
11、介绍水池的结构。
12、作业:观察家中的水池并向家长提出自己的问题、意见和建议。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薄壳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安全帽、拱桥、拱形屋顶等,但这样的知识内容在小学、初中的教材中才会出现,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鸡蛋壳、铅笔、纸、积木等,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感知体会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许不是所有的幼儿实验都能成功,但如果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喜欢探索,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收获。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个人操作材料:1/2鸡蛋壳4-5个,削好的铅笔
2、分组操作材料:针筒、卡纸条、书、积木、装水的盆、托盘若干,红色笔一支
3、有关拱形的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探索力作用于鸡蛋壳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提问: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你们愿意来做个实验吗?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分别戳蛋壳的凹面、凸面。
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鸡蛋壳内、壳外做注水实验,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针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儿做实验。
3、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
4、教师讲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针管里的水就象是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当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流掉了,就像是铅笔上的力大部分沿蛋壳表面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拱形桥面也能承受较大的力;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水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幼儿用卡纸和积木分组合作搭桥,要求是用两块积木做桥墩固定,卡纸做桥面,桥面至少要承受一块积木的重量不会塌掉。(活动中如果幼儿不能想到拱桥,可提醒幼儿想想还有什么形状的桥。)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积木,提问: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物品?
2、教师用多媒体图片做介绍,使幼儿明白物品设计成拱形的原因。
结束:小朋友们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设计拱形的物品,并把它们画下来,让其他人了解这些知识。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探究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斜面省力规律,斜面是变形的螺旋。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测力计、平板两块、重物、实验记录、
2、演示实验材料:平板、测量器、小车、50本书、多媒体。,
3、学生准备:螺丝钉、铅笔、三角形纸。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出示: 填 空
1、能够帮助人们()或()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为机械。
2、有些机械较复杂,它是有()或()的简单机械构成,这些复杂的机械通常叫做()。
3、杠杆是()的机械,自行车是()的机械。
二、情景导入:
1、观看录像。
2、谈话:工人师傅推着摩托车上这么高的台阶,遇到了困难,我们班哪位同学最聪明,能帮他出个主意?
3、学生回答。
4、观看录像。
5、讲述:通过录像情景,我们发现用木板斜搭在台阶上,省力了许多。像这样斜搭的'木板装置叫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6、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斜面。
7、板书:斜坡的启示。
三、实验探究斜面的秘密。
(一)、探究斜面的省力作用。
1、谈话:
工人师傅用木板斜搭在台阶上就很容易把摩托车推上去,那么斜面到底省力不省力呢?你能否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呢?
2、介绍实验材料及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二)、探究斜面省力的规律
1、谈话:刚才有哪组测出重量相等,而拉力不一样,为什么?你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吗?
2、学生猜想。
3、谈话: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4、出示: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研究计划表、教师搜集相关知识并制成资料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结合学生上一节课的.猜想谈话导入:我们的猜想与事实相符吗?这就需要我们开展研究进行验证。
板书:《追寻人类祖先的足迹》。
二、计划与组织。
1、学生分组商议,制定研究计划并填写好“研究计划表”。
研究主题
研究目的
组员分工
研究时间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活动要求
2、集体交流评议,修改完善我们的研究计划。
教师强调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重点是安全。
三、事实与证据(课外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搜集证据的方法与途径。(采访、上查询、阅读书籍……)
2、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搜集关于人类祖先生活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
教师指导部分学生开展探究。
3、学生写好。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特点和形状,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通过计算体会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
3.通过上网、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了解银河系更多的信息。
4.通过动手制作银河系模拟示意图进一步体会银河系的形状。
5.使学生意识到宇宙之大,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教学准备
1.教师、学生均搜集相关银河系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页等。
2.小组活动材料:硬纸板、沙、抹布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提问: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发现天上有一条比较明亮的光带,它是什么?
(4)教师谈话:人们把这条光带叫“银河”,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河的情况
(1)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2)小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资料得到的有关银河的情况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将大家认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另一类。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4)根据小组的汇报,将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对于银河相同的看法对于银河的不同意见 …………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3.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有条件的可用视频),学生学习
(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资料供学生学习。
(2)提问:根据这些资料,你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简单归纳并且板书银河的基本信息。
(3)同学们对银河系了解的记录,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
4.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许多银河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课本上给我们的资料。通过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收获?
(2)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
(3)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5)教师谈话:银河大约包含20xx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人们把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这一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
(6)提问:银河系有什么特点?
(主要让学生了解银河系形状像一个扁平的盘子,更像运动员投掷的铁饼。银河系中心被一庞大而近于球形的晕所包围。
(7)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旋涡状星系?
(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0000光年。中间部位厚度约为6000光年)
(8)谈话:通过上面的研究,大家对银河系的了解现在是怎样的?
(9)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5.教师介绍目前人们对银河系探索的状况,小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6.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搜集银河系的资料,了解更多银河系的信息。
第二课时
1.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回家后你又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2. 提出研究问题
观察银河系的图片,了解银河系的的特点。
教师提问:银河系到底有多大?如何让大家清楚明白的知道银河系的大小?什么是光年?
3. 了解光年的概念
(1)谈话:为了了解银河系的大小,先必须了解光年?谁知道什么是光年?
(2)光年是计算天体距离的单位,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离。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算一算,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
(3)全班同学计算。
(4)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向全班同学讲解。
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
4. 计算银河系的直径、中间部位的厚度
(1)谈话:我们知道了1光年等于9460800000000千米,那么,银河系的直径是多少千米呢,中间部位的厚度是多少千米呢?
(2)学生计算。
(3)汇报计算结果。
银河系的直径是80000光年=300000×60×60×24×365×80000
中间部位的厚度是6000光年=300000×60×60×24×365×6000
(3)谈话: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太阳系在整个银河系中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颗小水滴,更不用说我们的地球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因为有了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同时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5. 制作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一些沙和大白纸,下面根据我们所学到的银河系的形状,做一个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每一组的成果。
(4)请组长来评价大家的成果。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制作,我们发现大家对银河系的形状掌握的很好。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团结协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组都获得了成功。
6. 布置作业
进一步搜集银河系的资料和图片,把你认识的银河介绍给大家。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放大镜,初步学习使用放大镜。
2、激发幼儿探索使用放大镜的兴趣。
3、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活动重点:
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活动难点:
发现随着放大镜的上下移动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放大镜。
2、每组准备一些可观察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放大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 教师:这是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
2、 介绍名称——放大镜。
二、引导幼儿通过感官感知放大镜的外形特点。
1、教师引导幼儿通过用手摸,用眼观察,感知放大镜的特点。
2、幼儿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小结:放大镜和普通的玻璃的不同,它是中间凸起的,边缘是薄的`。
三、引导幼儿学习使用放大镜。
1、幼儿用放大镜自由观察桌面上的物体,感知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部分幼儿到前面展示自己如何使用放大镜。
3、教师示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并小结:在使用放大镜时,慢慢上下移动放大镜,保持合适的距离,会放大物体的整体或局部。
四、感知放大镜在生活中的便利。
1、通过图片让幼儿感知放大镜的使用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2、幼儿再次使用放大镜随意观察活动室内任何地方,体验使用放大镜带来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食盐地水里溶解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辨别常见的几种物质是否溶解在水中,认识溶解的几个特点,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实践“鉴别各种物体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知道什么是“溶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感受“溶解”的几个特点。
教学准备
1、 9种可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物质。(生活中常见的)
2.实验必备仪器。(烧杯、玻璃棒、聚气瓶、勺子、滤纸、漏斗、铁架台)
3.探究用的表格,1张。
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质疑激趣
1、老师讲一个关于溶解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谈谈对溶解的认识。
(二)演示实验,学会操作
1、认识实验仪器
课件展示实验仪器烧杯、聚气瓶、玻璃棒、勺子,了解这几种仪器的作用。
2、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在烧杯内装一定量的水;
第二步:把盐加入水中;
第三步: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第四步:做好实验记录,汇报实验情况。
(三)亲自实验,了解“溶解”
1、小组分工合作
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4人,根据各自的特长,组内分好工。
2、学生实验
学生按步骤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3、小组讨论汇报
各小组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所做实验是“溶解”实验还是“不溶解”实验,说说依据。
(四)分离实验,解释“溶解”
1、认识实验仪器
课件展示实验仪器漏斗、滤纸、铁架台、了解这几种仪器的作用。
2、课件演示实验步骤
第一步:折滤纸:先把滤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把滤纸打开,一面三层,一面一层,跟漏斗一样的形状;
第二步:放滤红:把滤纸小心地放入漏斗内,滤纸要比漏斗低一些,用一点水把滤纸湿润,使滤纸与漏斗紧贴。
第三步:放漏斗在铁架台铁圈下放好一个量杯,再把漏斗放入铁架台铁圈内,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第四步;引流,把玻璃棒的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将烧杯斜靠在玻璃棒上,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进漏斗,不能漫过滤纸。
3、学生实验
学生按步骤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哪些物质和水混合后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五)总结实验,拓展延伸
1、解释溶解
观察实验表格,了解溶解的特点,知道溶解是指:物质放入水中后,变成肉眼看不见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的一种现象。
2、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课后研究如何帮冬冬把盐找回来。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准备:
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鸡蛋、水杯、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活动过程:
一、幼儿叙述“沉”与“浮”的物品: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提问: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教师做实验——鸡蛋沉入水底;
教师假装变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放入鸡蛋,鸡蛋浮出水面。
教师:你知道我是怎么让鸡蛋浮的吗?
教师:我在水里加了一样神秘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盐、糖、味精;
提问: 我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是谁呀?今天我不告诉你们,让你们自己去发现!
三、幼儿尝试实验
教师将幼儿分为12组,每组获得一个鸡蛋、一个杯子、一个搅拌棒,一瓶水,进行实验,每桌放置一种调味料。
实验结果:鸡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东西进行实验。
实验后讲述“你在水里加了什么,你的鸡蛋怎么样了?”
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2)换水后共同在水中放入盐,进行搅拌,再放入鸡蛋,观察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四、死海的秘密
教师:“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8
实用的科学教案11-04
科学教案(荐)12-15
科学教案(精品)10-18
【必备】科学教案09-24
【精品】科学教案10-14
科学教案(优)08-26
实用的科学教案09-02
小学科学教案11-05
中班科学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