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5-29 10:24:02 教案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5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5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目标

  1.体验手部动作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2.萌发对手影游戏的兴趣。

  准备

  1.已有做手影游戏的'经验。

  2.挂图。

  3.台灯若干。

  4.故事磁带。

  过程

  1.它们是谁。

  ――幼儿观察挂图,自由交流。

  ――根据幼儿的热点话题设疑:你看到了什么?新房子中为什么总会出现黑影?它们到底是谁?

  2.谁是新邻居。

  ――幼儿带着问题,边看挂图,边完整欣赏故事。

  ――哪些小动物成了新邻居?

  ――房子里的小兔、小羊、大狼是怎么回事?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由于时间及课程内容较多的原因,在本学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时会将比较相近的课合成一节,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也有助于课程内容的丰富及课后的延伸活动。《多元智能发展课程》中,有这么两个内容,其一是序数的相关内容,数字应该排在哪?站队的小动物站第几;其二是类似的游戏,让幼儿明白几排几号,并学会根据号码找座位。由于它们都与序数及点数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合成了这一节课。

  活动目标:

  1、学习序数及排序的相关知识。

  2、能根据已给出的信息正确找出小动物应处的位置,并且自己能会找座位。

  3、培养幼儿对数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规则意识。

  活动准备:

  1、数字卡及小动物的图片,几排几号的小票。

  2、将教室内的座位以剧院的形式排列,在旁注明排和号。

  3、《多元智能发展课程》中班下(1)p30~31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由小动物去剧院看演出的故事导入主题,并尽量使故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基本部分

  将数字卡和小动物的'图片打乱贴在黑板上,告诉幼儿:“小动物们领了号码排队买票,虽然很整齐,可它们站的位置与手中的号码不符,你能帮它们纠正一下吗?”

  指导幼儿进行正确的排序,可多练习几次。其间可由表现好的幼儿来打乱顺序作为鼓励。

  请幼儿起立站好队,模拟买票入场的情景,由比较出色的孩子做售票员,教师做引导员。

  先由老师或是幼儿示范怎样找正确的位置,然后请幼儿按排队的顺序一组一组的入场找座位,引导员及时进行纠正指导。

  幼儿全部坐好后请表现良好的幼儿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去找自己的座位的,为什么那么去找?

  教师一、进行总结归纳。

  做练习:“帮小动物找座位”

  三、结束部分

  将幼儿手中的票收回并打乱顺序,可多做几次游戏。

  活动延伸:

  设置类似的区域供幼儿锻炼。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方形的盒子、球、杯子等各种圆形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杯子,操作滚动。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现在它要和我们做游戏了(操作滚动)怎么样了?你们想不想来试试?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材料,请你们去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可以滚动。

  2、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试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它会不会滚动?

  (2)现在请小朋友帮它们分分类,把不会滚的东西放到空筐内.

  (3)除了小朋友们刚才玩到的东西会滚动,你还知道哪些会滚动的东西?它们为什么会滚动?(都是圆形的).它们滚的.一样吗?

  3.请小朋友们再去玩一玩,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它们滚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出示表格

  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

  一次性纸杯

  薯片盒

  圆形笔

  铃铛

  4.幼儿再次操作,验证结果.

  5为什么有的物体会向一个方向滚,有的物体会拐弯?

  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形状有关系,罐子可以滚直是因为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会拐弯是因为两头的粗细不一样.

  6.活动延伸:会滚的轮子.

  出示两个旅行包,问:”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是两个包,一个有轮子,一个没有轮子),使用起来哪一个更方便,省时间又省力气呢?(有轮子的包省时省力),老师在这两个包里装上相同数量的书,请小朋友排成两队来运书,一队是运没轮子的包,一队运有轮子的包,看看哪队运的最快!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活动背景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但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我就产生了设计科学活动"有趣的三脚架"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科学,产生探究兴趣,并能进一步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活动目标

  1.用彩棒操作撑起橡皮泥,探究"三脚架"结构特点和稳定的特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活动重点 用彩棒操作撑起橡皮泥,探究"三脚架"结构特点和稳定的特性

  活动难点 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三、活动准备

  彩棒若干,橡皮泥若干(分成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团),关于三脚架的照片、多媒体设备,乒乓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有关材料(筷子、游戏棒、吸管、牛皮筋、茅根等)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

  T:"老师带来了两样东西,是什么?"(揭示材料)

  T:"这是彩棒和橡皮泥,今天我们要用这两样材料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介绍操作材料引入课题,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二)探索将彩棒撑起橡皮泥,发现"三脚架"稳定的特性

  1.第一次尝试,探索用彩棒撑起橡皮泥

  T:"请大家用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稳稳地放在桌上。大家来试试看。"(放音乐、幼儿操作)【简练明确地提出操作要求】

  T:"你们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幼儿回答)

  T:"你用了几根彩棒?你是怎么把橡皮泥撑起来的?""彩棒撑起来的时候是不是都是并在一起的?是怎么撑起来的?" 【教师指引幼儿具体、明确地说出彩棒如何撑起橡皮泥,让幼儿初步获得"三脚架"的结构经验】

  T:"请你在相应的数字下面打钩记录一下,表示用了*根小棒撑起了橡皮泥。" 【学习简单记录】

  T:小结:"刚才小朋友有的用了4根彩棒、有的用了5根彩棒,他们都成功了,真棒!" 【操作-讨论-小结,幼儿在丰富第一次探索经验的同时,获得成功体验】

  2.第二次尝试,探索用最少的`彩棒撑起橡皮泥

  T:"大家愿不愿意接受挑战?请大家用最少的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幼儿再次操作)【循序渐进地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关注提问的层次性】

  T:"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彩棒?"

  T:"你是怎么插的?上面是怎样的?下面是怎样的?"

  T:"有没有和上面数量不一样的?""你用了几根彩棒?"

  T:"现在最少用几根彩棒能把橡皮泥撑起来?两根能撑起来吗?为什么?有个小朋友她试了两根彩棒撑起橡皮泥的,我们来问问她。""恩,原来两根彩棒撑的时候不稳。" "一根彩棒能撑起来吗?"【第二次操作-讨论-小结,幼儿获得更多操作经验,不同能力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认识的发展】

  3.第三次尝试,探究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和稳定特性

  T:"有的小朋友没有试过三根彩棒撑起橡皮泥,现在请大家都一起来试一试,用三根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幼儿再次操作)【通过操作努力让所有幼儿都获得三脚架的有关经验】

  T:"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彩棒能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象这样围绕一个中心点,把彩棒下面分分开,让彩棒下面围成一个三角形,这种架子就叫三脚架。"

  【教师在幼儿三次操作获得三脚架的有关经验后,揭示出三脚架的概念,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三)了解生活

  T:"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脚架,你知道吗?""我们来看一看"。(播放照片)

  T: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脚架,它们能把东西并稳稳地撑住,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教师在帮助幼儿扩展生活经验的同时,向孩子揭示了游戏到生活是密切联系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四)活动延伸

  T:"老师也做了一个三脚架,是用什么做的?你们能做吗?这里有很多材料,我把它放在区域里,小朋友在区域游戏中可以去玩一玩,做一个漂亮的三脚架。"【鼓励幼儿在区域游戏时运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制作三脚架,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使科学活动生活化,同时也体现游戏回归生活的理念】

  (五)设计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在活动中无论是对操作结果的总结还是对记录过程的提示,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设了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既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探索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中班的孩子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记录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加以练习才会得以提高。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操作能力、学会记录的重要途径。从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无疑最重要的。因此,我在"有趣的三脚架"这一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通过幼儿三次不同层次的操作,建构了关于"三脚架"的经验,发展了探索能力。通过了解"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完成了游戏经验到生活科学的过渡,知道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态度。

  幼儿在表述操作过程时,要讲清三脚架是如何架起来的有点困难,因此我在引导幼儿讨论时分成几步引导,让幼儿从完整到局部地说清楚操作经过,揭示科学道理。每次探究,都是以"操作-讨论-小结"的顺序开展,对幼儿的操作要求逐步提高,使整个活动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状态,从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尝试多种不同材料运水,体验合作运水的乐趣。

  2.通过尝试,探索海绵的吸水性。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海绵,布条,报纸,塑料大、小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运水给树宝宝们喝吧!

  二、幼儿操作,探究方法

  1.第一次探索。

  (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让你们来尝试一下运水。(介绍材料)这些大小不同的海绵,布条,报纸可以当运水的工具。我们用这些材料将水运到小桶里。

  (2)幼儿自由操作。

  (3)集中展示交流。谁运的水最多?你们是用什么来运水的?

  (4)针对幼儿情况进行小结。(重点介绍海绵的吸水性,分析水多或水少的原因。)

  2.第二次探索。(要求五人一组,比一比哪组运的水最多)

  (1)现在我们再来试一试。(针对成功的、不成功的、分别提出要求。)

  (2)幼儿分组合作再进行第二次操作。

  (3)集中展示交流。

  (4)教师小结:“运水的办法有很多,今天有的小组成功了,有的小组失败了……以后,我们可以试试各种办法,可以运的`更多更快。

  (5)我们给树宝宝送水去!

  四、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运水用的多种材料,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继续玩游戏,并记录游戏的操作情况,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