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7页~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问,质疑法则
师出示式题:90010+20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
师:计算时为什么不先算加?
生:在这道算式中,我们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师: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
生:加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
师:看来法则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算式中有了小括号,该怎样计算呢?
生:要先做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做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改变了运算顺序。
(二)探究,掌握法则
1.初步练习,掌握方法
师:怎样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加?(师生讨论,形成算式:900(10+20)4)。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练,汇报交流。
师: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不是的,比如小括号加在90010上,运算顺序就没有改变。
师:这时的小括号常常被我们称为无效括号。那么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讨论交流,汇报,形成两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
师:这两道算式括号里都有两步运算,该怎样计算呢?
生:括号里也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师:能试着做一做吗?
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师及时评价矫正。
2.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师:观察我们做过的这三道算式,其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小括号,为什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一样。
师:那我们在做计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生1:计算的时候不仅要看清数和运算符号,还要看清小括号的位置。
生2:先确定运算/顷序,再进行计算。计算时还要细心,不要算错了。
师:你们觉得在做混合运算时,什么是关键?
生:理清运算顺序是关键。
(三)变式,熟练法则
师:现在我们就来抓住关键练习,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题1.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
(1)(60010+12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
(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
师:友情提醒,先思考,再慎重选择。
出示题2:根据算式写出合适的运算顺序。
(1)(75+49)(75-44)
(2)658-(174+89)
师:运算顺序掌握了,计算就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式题,你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吗?
出示题3:26+(1460-30) 26+14(60-30) (26+14)(60-30)
出示题4:你能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算式吗?
a.(300-120+25)4
b.300-(120+25)4
c.300-(120+254)
师依次出示如下的(1)、(2)、(3)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算式。
(1)按照先乘,再加,最后减的运算顺序运算的算式是( )。
(2)根据框图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算式是( )。
(3)求300减120,再加上25,和是多少的算式是( )。
(学生在做到第(3)题时,由于思维定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a。)
师故意问几个没选a的同学:就剩(3)了,你们为什么不选?
生1:a式最后求的是积,不是和。
其他学生大呼: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
师:同学们,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四)冲突,再思法则
出示: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比三年级多7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生练后呈现几种算式:①54+7+54 ②542+7 ③54+(54+7)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
师:五年级的参赛人数与什么条件有关?
生: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
师:我们刚才已经列出了求三、四年级总人数的算式,你能在这个算式上改一改,把它变成求五年级参赛人数的算式吗?
生练习并汇报,在修改③式时教师故意将算式变成(54+(54+7))2
生1: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
生2:里面有括号,外面又有括号,看不清,容易出错!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加中括号。
生2:还有大括号。
师:看来光有小括号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运算问题,那么其他的括号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了这些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今后还会再讨论。
(五)反思,超越法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很轻松,收获也不少。不过小括号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可不那么轻松,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示书后关于小括号使用和变迁的数学文化史知识。)
师:同学们,小括号的使用在运算史上可谓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使运算法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但是,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敢于质疑、勇于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
[反思]
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一、用质疑来引入,激发学生对法则探寻的激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要生存,必须具有规则意识,然而一味地循规蹈矩,又会被规则约束,缺少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规则,理性地认识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是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正是小括号的使用突破了这种局限,使法则更加完善。在这里,老师巧妙设疑: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对法则的反思,引发了进一步探寻法则的欲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也对如何对待规则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括号里有两步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时,教者也没有直接出示式题,而是再次设疑: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给算式加上小括号,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设疑释疑再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新知的学习也更加主动有效。
二、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即这三道算式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首先得看清题意,理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三、用错误来诱导,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错,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想起学生认真地叫道: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大声地喊道: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厂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四、用文化来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更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历史,从而产生崇敬、立志追求,树立信心、立志创新,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标吗?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了解是谁最先使用小括号的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知道小括号的由来和发展,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每一步坚实的前行过程。同时我还用一句话: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实验数学)第五册、第118120页例1-例3。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教师出示动物园篮球场平面图,提问:动物园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有什么特征?
二、诱发
投影:例1 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 + 宽 + 长 + 宽 =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 长 X2+ 宽 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 长 + 宽 )X2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板书几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比一比发现第三种方法最简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上册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和在本单元中学习了两位数与一位数、整十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同时又为今后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奠定基础。本课在整个100以内减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中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很多学生对这类计算有过尝试,但对于算理的理解比较模糊。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借助学具,直观操作,建立对减法过程中算理的表象感悟,能清楚用语言表征出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数学问题,为学习下一课时退位减法最好准备。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之上,熟练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的算理,能区分两位数减一位数与两位数减整十数算法的不同。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一)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数,比较每组数表示的意义。)
1.7和70
2.45和40
3.82和2
(二)口算。“开火车”形式进行练习。
90-70= 80-40= 70+5=
34+4= 5+32=
4+( )=66 60+( )=68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二、情境引入,初步体会算法
(一)结合情境图,了解信息 提出问题
1.小小图书馆(课件出示主题图)
教师:一(1)图书馆开馆了,小小图书管理员正忙着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呈现)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信息。
(1)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还剩下多少本故事书?
(2)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还剩下多少本动漫书?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并选择性板书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可让学生结合信息完整把问题叙述出来。
(二)列出算式,对比分析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35-2= 35-20
教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都是减法算式,第一题是减一位数,第二题是减两位数,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三)猜测结果,引发探究
学生互相说说算式结果。
教师追问:同学说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一起来验证。
(四)借助学具,直观感悟
教师:可以尝试使用计数器和小棒帮助计算。
预设的方法有:
1.直接数数方法:35-2往前数2个,就是33;35-20是10个10个地数,往前数2个10就是25、15。
2.小棒操作,直观呈现过程。
3.计数器拨数,位值思想渗透。
(五)回顾交流 理解算理。
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过程,在算式中体现过程和方法,数形结合,由抽象向具象过渡。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要束缚学生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选择性进行操作,自主探索性学习,通过学生汇报不同方法,进行互相学习,交流,相互补充,既尊重学生个性的展示,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师则利用课件将直观地操作图口算过程对应起来,多途径促进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三、对比感知,明确算理
(一) 简化思维突出重点(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摆小棒和用计数器计算的过程。
先让学生思考片刻,再利用课件把摆小棒和计数器拨数的过程动态演示,根据学具操作过程,课件出示算式计算过程。再次让学生感悟算理。
(二)回顾比较,认识本质
1.比较“35-2”和“35-20”计算有什么不同?
2.同桌交流,相互讨论,回忆操作和计算过程。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小棒和计数器操作过程中的捆数(几个十)、根数(几个一)及十位和个位的计算顺序表述,突出算式的'区别,同时内化位值概念。
3.概念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加、减。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再结合学具,课件辅助,回忆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过程。再将两个算式的算法进行比较区分,在对比中感知算法和对算理的明确认识。】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一)我来试试。(分组拨数计算)
78-5= 65-4=
78-50= 65-40=
要求:分为男生、女生两组,都先拨出“78”,男生组计算“78-5=”;女生组计算“78-50=”。汇报结果,比较两组分别是在什么数位上拨去珠子,再次明确算法。
(二)选苹果。(改错题)
出示苹果算式,判断各题计算是否正确。
同学们交流汇报,分析错因。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减。(课件出示)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算法。
(二)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的“解决问题”。
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创造算式。
出示卡片
教师:从中任选2个数创造一个算式。根据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可能会有:
56+30= 56—30= 30+3=
56+3= 56-3= 30-3=
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学生口算。
最后一题是退位减法,为下节课学习做孕伏。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设计,既让学生在计算过程逐渐熟练算法,明晰算理。又关注全体参与度,整体反馈,汇报结果。并把学生自评和互评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相互交流,创造算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算法,又为下节课学习退位减法做孕伏。】
六、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7-22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2-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8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03-30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4篇02-28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03-14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4篇03-11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3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