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实用】小班数学教案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数学教案 篇1
目标: 感知物体的大小与数量的关系 学习用数字、图形记录结果 准备: 过程: 一、 为小兔做饼干 ——出示兔子玩具及饼干,小兔从点心店买来一盒好吃的饼干,它们是什么样的呢?(有大有小) ——小兔吃了还想吃,想请我们帮忙再做一些饼干。 ——引导幼儿用模具在泥块上压印饼干,看看每块油泥能做几块饼干,并用写数字或画图形(圆点、短线等)的方法记录。 ——在操作中,教师注意观察幼儿做饼干时采用的方法,并引导幼儿探索怎样压印才能多做一些饼干。 ——从幼儿所做饼干数量的不同,引导幼儿发现在同样大小的“面皮”上压印的饼干大小与数量的关系:饼干大,数量少;饼干小,数量多。 二、 谁做的饼干多 ——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做出的饼干数量,比一比谁做的饼干多,为什么。 ——找出饼干做得最多的幼儿,请他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模具,怎么做的?为什么能做那么多。 ——幼儿再次尝试做饼干,将前后2次的操作结果做一比较,发现在同样大小的面积上压印的饼干大小与数量的关系,初步获得如何有效合理地在有限的面皮上印制饼干的经验和方法。
认识粗细(数学)
活动要求:认识、比较物体的粗细,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
活动准备:教师演示用的4种不同粗细的物体(小棒、牙签、蜡笔和水彩笔)
幼儿标作材料人手一份(能力强的为7种不同粗细的物体,能力中等的为5种不向粗细的物体,能力差的为3中不同粗细的物体)(牙签、小棒、蜡笔、记号笔、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粗细
1.请幼儿用自己盒内的东西穿木珠
提问:你在玩木珠的过程中发现什么了?(牙签、小棒穿进,蜡笔等没穿进)
2.寻找原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棒、牙签细,蜡笔粗)
3.小结:原来东西有粗和细之分。
二、比较粗细
1、出示小棒
师:刚才我们玩了穿木珠的游戏,有的东西穿进去了,而有的东西没有穿进,那么小棒刚刚穿进了,它是粗的还是细的?
(1)若回答细的,则出示牙签,让幼儿比较
(2)若回答粗的,则出示蜡笔,让幼儿比较
那么这支笔到底是粗还是细。
2.得出结论:一样东西是无法比较粗细的,要两样东西才能比较出租和细。
三、利用粗细不同的物体排序
师:你们盒子里的东西有粗有细,那么我们来帮他们排上队
1.幼儿操作任意排
2.提问
(1)你是怎么排的?(从粗一细,从细一粗)
(2)你是怎么排出来的?
3、师生共同小结
(1)先找出最细的,然后找出最粗的,剩下的两个进行比较、依次排队。
(2)从盒中先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一,然后再在盒中找出最细的,放在第二,反复运用这个方法依次排队
4、请幼儿采用互换方法比较一种方法排列。
优质课促成长——中班语言《大馅饼》反思
昆虫的世界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趣味。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随处可见昆虫忙碌的身影。面对这一切,成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而孩子却会欢呼雀跃,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大馅饼这个故事发生在有趣的蚂蚁家族,借助这个故事可以让幼儿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更多的了解,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了解蚂蚁家族团结合作的搬运过程和有趣的分工情况,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带领幼儿用报纸当作大馅饼,学习有力的吆喝声,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独特,里面的对话工整、有序,阐述的道理明显、易懂,整个环节把握得比较合理,但同时也带给我一些启示。
1、第一环节出示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我没有引导好,当幼儿回答蚂蚁在搬石头时,我没有很好引导,导致幼儿以为真的是大石头。其实我可以引导他们,“这真的是大石头吗?”引出这是一片香肠,不是石头。
2、在讲述第三张图片时,应该重点讲述,上课时我有点急,“蚂蚁为什么要吆喝着把大馅饼运回洞?”这个问题我没有抛出去,导致这张图片没有讲透,还可以让孩子学习蚂蚁们的吆喝声“嘿哟,嘿哟”。
3、讲述故事时,我一张张地出示,让孩子一张张地看,一张张地讲,让他们猜测下一张图片的事情,幼儿不太会猜对,有点难度,其实,可以把图片一起出示,让幼儿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概念。
4、最后环节游戏《运馅饼》,让幼儿切身体验小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将分工与合作在游戏中体现出来。游戏,能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但是我在游戏前没有讲清楚游戏规则,导致孩子都拿着刀,不知怎么玩了,要是能讲一下6人一组,二人当兵蚁,四人当工蚁,那么他们就清楚了。可能是用了玩具刀的缘故,导致孩子对刀非常感兴趣,看起来也有点危险,刀可以不用。《运馅饼》的儿歌一时半会不大可能学会,我想:不要也可以,就让他们一边搬大馅饼,一边吆喝:“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就可以了。
小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将各种物品按数量多少进行分类,并用点卡表示数量。
2、初步养成收拾整理的习惯。
活动准备:玩具若干套,水果玩具若干套,蔬菜玩具若干套。
活动过程:
(一)数数玩具有多少。
1、玩具分一分。
教师出示一篓混在一起的玩具。教师:小玩具来和我们玩游戏了,可它们都跑到一起去了!怎么办呢?请一名幼儿将玩具按种类分开摆放。
2、玩具有多少。
教师:每种玩具有多少呢?怎样才能让大家不用数一下子就知道它们的数目呢?鼓励幼儿提出用点卡表示玩具数目。
(二)分水果、分蔬菜。
1、介绍活动——这儿有许多水果、蔬菜宝宝都还没有分,我们来帮帮它们吧!
2、幼儿操作——幼儿将每一篓里的小玩具、小水果、蔬菜分开,并数一数每一种有多少,用相应的数字表示。
教师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说:X个玩具用X个点子表示。
(三)送玩具们回家。
1、教师:现在我们送玩具、水果和蔬菜回家吧!
2、幼儿把自己分的玩具送到相应的地方。
活动延伸:区域活动时让小朋友玩各种物品按数量多少进行分类,并用点卡表示数量,巩固练习对数的多少及分类的能力。
活动反思:
《数数有多少》的目标是:1、能收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的`数。2、对点数活动产生兴趣。
课前所思:目标中是要点数10以内,小班幼儿对于情景化的游戏,特别喜爱,正好本周主题是春天,小朋友都有去动物园玩的经验,所以定位在去动物园的情景。
小班数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体验物体从短到长的顺序关系。
2、能根据全范例,用重叠对应的方法,按长短给5根小棒排序。
3、愿意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小棒排列的顺序。
二、活动准备:
多用插板、白磁板、底卡9《金箍棒》、磁贴:金箍棒长短排序5个、底卡10《水果排排队2》、磁贴:大小水果排序卡苹果或桃子5个。
三、活动过程:
1、介绍情境,引出问题
师:(出示底纸9《金箍棒》和长短排序卡磁贴)一群小猴来到花果山找孙悟空学本领,孙悟空拔下几根猴毛吹了口气,变成了金箍棒。大家看看一共有几根金箍棒?这些金箍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哪根短?哪根长?怎么看出来的?(指导策略:提问时可边说边用动作比划,帮助幼儿理解:长、短的含义。)
师:这5根金箍棒该怎么发才合适呢?最短的一根发给谁?(请幼儿自由表达得出一致意见)
2、演示规则
师:(边说边演示)好,那我们就把这根最短的金箍棒放到最小的这只猴子手里(放入框条)。金箍棒正好跟这个框条一样长,不长也不短。其他几根金箍棒该发给谁呢?等一会儿请小朋友自己把这些金箍棒按从短到长的顺序,一根一根地放到框条里,发给这些小猴子。每一根都要不长也不短,正好放进框条里。你会做了吗?等所有的金箍棒发完了,还要按顺序按说一说金箍棒是怎么排的?
3、介绍巩固组活动
师:今天孙悟空还准备了一些水果,要招待这些猴子们。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个《水果排排队》的活动,大家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今天孙悟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张新底纸,请小朋友一会儿从小红旗开始,照着范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前面三个水果,然后再想一想,剩下的水果怎么接下去排呢?排完以后再说一说,水果是怎么排队的?金箍棒和水果排排队的游戏结束后,请小朋友要记得把玩过的学具收拾整齐。
4、幼儿分组操作
师:现在请小朋友不搬椅子,轻轻跟老师走过来,找个位置坐下,等老师说游戏开始了,小朋友们就可以玩游戏了。
观察指导:教师重点观察金箍棒组,看幼儿是否理解操作规则,适时进行个别指导提问:你先排的是哪一根?再排的是哪一根 ?最后排哪根?为什么?在巡视中,教师还应观察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5、提示常规及整理
师:,做完的`小朋友,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金箍棒或水果是怎么排队的?然后请小朋友按顺序把自己使用的学具材料收到篮子里,最后请小朋友们在检查一下,地板和桌子上还有没有没收好的学具材料。
6、交流及评价
交流——师:刚才你是怎么给小猴子发金箍棒的呢?谁愿意上来把剩下的金箍棒发完?(请个别幼儿上来完成排序)他排的对吗?他是怎么排的?(总结幼儿的回答:从短排到长)
评价——师:今天哪些小朋友学会了把金箍棒从短排到长?排好以后你告诉小猴们金箍棒是怎么排的吗?你是怎么说的呢?哪些小朋友是先收好学具材料后,再到其他组玩的?(教师集体表扬)结束活动。
(参考通向数学教师指导用书)
教学反思:
本次的数学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很符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活动准备也很充分,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孙悟空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导入,孩子们很感兴趣,孩子们的目光直接就被教师的游戏情境吸引过来了,为后面的活动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总得来说本次组织的数学活动还是挺顺利的,不过再好的活动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在第一环节教师演示规则,在这一环节中我演示的不够规范,还有对于小班的年龄特点在认识从短到长的顺序关系上,教师在演示规则中应该给幼儿排序从短排到长的全范例,而我恰恰做得相反,打乱了顺序进行排序,所以导致在幼儿操作环节,发现大部分幼儿的操作结果没达到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这是其中的一个不足处,还有一个就是在幼儿操作环节中,教师的观察指导做得不够细心,所以以上产生的教学问题,我在今后的组织活动中,会针对这些问题,再次做一个反思,把这些问题纠正成优点,今后我会认真的准备好每一节数学活动。
小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起床”活动,学习6以内数的形成,数数,认识数字6
2、激发学数的兴趣,知道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环境创设玩具娃娃,6的圆点卡和数字卡
重点与难点
在具体操作演示中了解抽象的'数的实际意义
活动过程:
(一)感知6
大家帮助娃娃
1、穿衣服
教师:“娃娃要起床了,我们一起来帮助娃娃穿衣服。”边穿边说:“1件衣服添上1件是2件,2件衣服添上1件是3件,……5件添上1件是几件?”(幼儿点数:5件添上1件是6件)
2、扣纽扣
教师:“穿好上衣后要帮助娃娃扣纽扣了。”边扣边数:“现在扣了几粒纽扣了?”“5粒纽扣再扣上1粒扣,是几粒了?”“5粒纽扣添上1粒纽扣是6粒纽扣,5添上1是6。”(幼儿点数并感知6以内数的形成)
3、梳辫子
教师:“再帮娃娃扮新疆人,梳辫子。”边梳边说:“梳了1根、2根、3根、4根、5根、6根,梳了几根辫子?”
4、穿鞋带孔
帮助娃娃穿棉鞋,已穿了几个鞋带孔?再穿上1个鞋带孔,是几个鞋带孔?(6个,5个鞋带孔添上1个鞋带孔是6个写空,5添上1是6)
我们帮助娃娃穿衣服、扣纽扣、梳辫子、穿鞋孔,娃娃感谢我们。小朋友比娃娃本领大,学会不要麻烦妈 妈,自己穿衣服、扣纽扣,……还可以边穿边学习数数,会吗?
(二)认识6
1、6件衣服、6粒纽扣、6根小辫、6个鞋带孔都可以用几个圆点和数字几表示?(请幼儿分别用圆点卡和数字卡表示)
2、6像什么?6还可以表示什么?
(三)寻找6
娃娃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礼物中有的是用的,有的是玩的。每样礼品的个数分别是什么?请小朋友找出可以用数字6表示的礼品,涂上美丽的颜色。
价值分析:
创设情境,帮助娃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感知6,边交谈边鼓励孩子积极参与。
认识数字6,让孩子用数字卡与圆点卡表示,加深对6的认识。
通过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巩固所学到的数字6.
小班数学教案 篇5
活动意图:
数学活动因为其本身的严谨性、条理性比较强,课堂教学的紧密性、知识点的连续性、幼儿的理解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情况:积极参与的幼儿总是固定的几个,有相当一部分小朋友总是处于一种被动跟说或听的状态。
针对这个问题,我尝试按照新思路对小班数学活动进行了设计并实践,在每个环节的安排上考虑了数学活动的整体递进要求,希望通过探索,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进来,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够成为活动的主人,激发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能帮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活动目标:
1、能知道3以内数量与数字的关系。
2、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 图片 3个数字框
活动过程:
一、师幼听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做律动。
二、看一看。
幼儿观察课件,进一步认识数量与数字的关系。
1一只熊妈妈(用数字“1”表示)
2、两只小熊(用数字“2”表示)
3、三个洋娃娃(用数字“3”表示)
三、想一想,说一说。
幼儿和熊妈妈一起整理礼物。
四、玩一玩。
游戏——《送礼物》
幼儿给熊妈妈送礼物,在游戏中理解3以内数量与数字的关系。
五、师幼齐唱生日歌,自由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分四个环节,在第二环节中,让幼儿观看课件,理解数量与数字的对应关系,重点讲解1只熊妈妈用数字1表示,2只小熊用数字2表示,3个洋娃娃用数字3表示。幼儿从直观的图片到亲自做动作,如拍两下手,学小兔跳3下,学小猫叫2下,学小鸡叫1下,让幼儿真正理解了3个物体与数字33的对应关系。
整个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幼儿在看、听、做、玩中理解了数量语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环境和材料对活动起了激励作用。孩子以集体、小组、个人等形式积极参与活动,活动氛围轻松愉快。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要耐心等待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主题,让孩子更有兴趣、更得参与快乐活动。
小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掌握比较物体高矮的正确方法。
2.能用三个高矮不同的物体进行排序。
3.愉快参与活动,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人物卡三张;《幼儿画册》(第三册p7)
活动过程:
1.导入。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个子高,谁的个子矮。
2.比高矮——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1)教师和幼儿比高矮。
教师站在地上立正,幼儿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谁高谁矮?(学说老师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师矮)
(2)幼儿与幼儿比高矮。
一幼儿站在地上立正,另一幼儿站在小椅子上立正。提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引导讨论:小朋友,你怎么想?
两个人比高矮,哪种方法是公平、正确的?哪种方法是不公平、不正确的?
(3)游戏:找个朋友比一比。
3.排序
(1)三人比高矮。
爸爸、妈妈、小明三个比一比,谁最高?。谁最矮?(学说爸爸最高,小明最矮。)拓展----师幼三人比高矮;人、物比高矮。
(2)三个排序。
爸爸、妈妈、小明要像小朋友一样排队,个子矮的排前面,个子高的排后面。排在哪儿呢?请个别幼儿上黑板操作。
4.幼儿做相关练习。
(1)请幼儿翻开《幼儿画册》,仔细观察图上小动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标记,从不干胶纸上揭下小动物,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2)鼓励幼儿相互检查,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