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9-25 16:41:13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15篇[精华]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教案15篇[精华]

大班科学教案1

  一、题目:

  科学《小工具找“工作”》

  二、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的工具,了解工具的用途,探索工具的简单使用方法。

  2、学习记录并能大胆地表达探索使用工具的经验。

  3、体验探索使用工具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绘本《工具类物品:锤子、老虎钳、扳手、螺丝刀。

  (2)操作类物品:需要修补小椅子、靠背椅、合页、小桌子。

  (3)辅助工具:螺丝钉、六边形螺丝、螺帽、电线、蝴蝶。

  (4)人手一张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1、播放音乐,以参观木工坊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木工房的师傅们邀请我们去参观他们工作的地方,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用了哪些工具?

  2、幼儿自由参观木工坊,说说自己的发现。

  3、结合ppt,引导幼儿说说常见工具的名称、简单的使用方法。

  (1)师:刚才我们参观了木工坊,你们看到了哪些工具?你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2)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整理小结。

  师:老虎钳可以帮助我们夹断电线或者是铁丝线;锤子可以帮助我们把东西敲结实了;扳手可以帮助我们把六角螺丝拧紧,螺丝刀可以帮助我们把螺丝钉拧紧;

  4、小结并提醒幼儿使用工具时就注意安全。

  师:原来小朋友们认识了这么多工具呀!这些小工具本领可大了,平时我们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五、介绍操作材料,幼儿分组操作。

  师:木工坊的师傅们想请我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1、出示实物介绍操作材料及记录表:

  师: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家具需要我们帮忙修理呢?哦,我们需要修理的东西有靠背椅、长条椅子、八仙桌、餐桌、箱子和屏风;(出示记录表)老师把这些材料画在这张记录表上,同时老师还带来了锤子、扳手、老虎钳、螺丝刀;等会儿请你每样工具都去试一试,选择最合适的小工具来修理好这些家具。如果你成功修好了,就在相应的'表格里打勾。

  2、提出操作要求:

  a、操作时注意安全不弄伤自己和同伴。

  b、遇到困难可以互相合作。

  c、使用完把工具放回原位,并在相对应的格子里打勾。

  d、你可以和同伴说说你的发现。

  3、幼儿探索操作,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选择适宜的工具进行操作、提醒幼儿注意操作安全,并做好记录。

  4、分享操作结果。

  (1)引导幼儿记录操作情况。

  师:你们在修理、组装这些家具的时候都用了哪些工具?使用这些工具后感觉如何?

  (2)分享记录结果:

  提问: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提问:你还认识哪些工具?如果没有了这些小工具会怎么样?

  小结:这些小工具的用处很大,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是不一样的,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我们大家都要爱护它们

  六、活动延伸:

  1、教师:图书真好!告诉了我们许多工具的使用方法,图书馆还有很多讲到工具的书,小朋友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去图书馆看一看。生活中还有许多工具可以给人们带来方便,回家可以去找一找,回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们分享好吗?

  2、引导幼儿在木工坊里为已组装好的家具进行装饰!

大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了解米的生产过程,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材料,采用不同方法起米。

  2、增强幼儿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严谨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一些收割程序和工具

  2、物质准备:谷子若干,幼儿前期准备工具若干,教师准备工具若干:如磨子,碾子,剪刀,筷子,瓶子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米的种植、生产过程,引起幼儿兴趣。

  师:还记得我们的米从稻子到米要经过哪些过程吗?

  幼儿边讲述,教师边出示图片

  师:从稻子到白米有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把稻子的壳去掉,在图片中我们看到现在的人是直接把稻子放进机器出来就是白米了,可是以前的人没有这么发达的机器又是怎么把稻子的壳去掉的呢?

  幼儿猜想应讨论,师幼一起观察PPT

  师小结:在以前稻子变米的过程叫“起米”,人们都是用的很古老的工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着“起米”呢?

二、幼儿尝试“起米”,探索最有效的“起米”方式。

  1、选择工具,自由分组

  拿相同工具的幼儿为一组

  2、分工合作,进行“起米”

  教师分派给每组同量的米,在规定时间内看哪组“起米”最多。

  3、纪录各组“起米”情况,互换工具再次尝试

  工具起米的效果,幼儿检验工具,再次进行起米。

三、各组展示成果

  请各组幼儿代表讲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并展示成果。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教育要贴近幼儿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怎样拓展,提升幼儿经验。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回家,和家长一起讨论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用什么材料起米,而且不会把米弄坏,这一活动孩子们马上很感兴趣,和家长讨论后带来了各种工具,有石头,瓶子,锤子,等等。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了下来。同时尝试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起米”(即剥开谷壳)。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合作记录,操作。最后我们还通过网络资料展示精米厂生产米的流程,进一步提升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主题活动总结:

  “生活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幼儿而言,生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以适合幼儿的方式,组织我们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我们的“米”主题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我们和孩子一起收集米的种植生产过程资料、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米,孩子们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的过程中学习了关于米的`知识。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探索,在充足的想像空间和时间里孩子们自主的找朋友、合作,孩子在身临其境中获得知识发展了能力。同时在这个主题中的音乐活动里,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探究性游戏中,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游戏,幼儿团队精神得到了提升,我也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受到了很多的启发,真正的体现出了教学相长。在进一步认识米的过程中,我们也让孩子萌发了尊重人们劳动成果思想,培养了孩子爱惜粮食的习惯。

  在这个主题活动中,由于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我们虽然没有能去农村走一走看一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我们利用网络媒体来弥补了我们的缺憾。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孩子在城市中也感受到乡村的气息。

大班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科学小实验活动,能大胆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感知磁铁吸铁的现象,知道磁铁能吸铁。

  3、能大胆的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篮子里有铁钉、棉花、积木、塑料玩具、气球、剪刀、橡皮泥等,磁铁单独放。

  2、实物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新的朋友——小鸡豆豆,它告诉老师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不用胶水就可以跑到黑板上不掉下来,你知道为什么吗?”

  2、学生讨论、思考。(原来豆豆身上有一个奇特的黑色的小东西,它的名字就叫磁铁)

  3、“为什么有了磁铁就不会掉下来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磁铁的`奥秘吧!”

  二、提出假设,猜测结果。

  1、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桌子上的磁铁。

  2、认识桌面上的材料。

  3、教师提出假设:磁铁能把篮子的东西都吸起来吗?

  4、幼儿猜测结果,并说明原因。

  三、 动手实验,验证结果。

  1、幼儿动手实验,验证假设。

  提问:(1)请用磁铁碰一碰每样东西,看看刚才的猜测对不对。(2)你发现了什么?

  (3)哪些东西吸起来了?哪些东西没吸起来?

  2、教师引导学生验证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请学生判断,教师在黑板上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归纳小结磁铁的作用 。(磁铁能吸铁)

  四、扩展认识经验。

  1、教师出示实物卡片,幼儿判断这些实物能被磁铁吸起来吗?

  2、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磁铁。

  3、游戏:考考你。

  (1)一天,奶奶正在缝扣子,不小心把针掉在地上了,怎么找也找不到,请你想一个又快又好的办法帮奶奶找到针。

  (2)妈妈去买不锈钢的餐具,又怕买到铁的,怎么办呢?请帮妈妈想办法。

  五、活动延伸(游戏:磁铁)

大班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对探索自然事物感兴趣。

  2、能大胆地进行操作实验,与同伴进行合作。

  3、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可以吸取纸屑。

  活动准备:

  1、塑料小棒或塑料笔杆(彩色笔)、小木棍、梳子、尺子、碎纸屑。

  2、记录单。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猜一猜,想一想”,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出示装满纸屑的篮子,请幼儿思考。

  师:如果不用手直接拿纸片,用什么办法可以取出篮子里的小纸片。

  (2)教师提供彩色笔,继续让幼儿探索取出纸屑的方法。

  2、教师示范“摩擦起电”实验,让幼儿尝试实验。

  (1)教师实验,幼儿认真观察结果。

  (2)让幼儿实验,尝试用彩色笔取出小纸屑。

  (3)教师根据幼儿实验进行提问,并进行小结。

  小结:水彩笔在头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纸片吸起来了,是因为水彩笔与头发摩擦以后产生了静电,这种现象就叫摩擦起电。

  3、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摩擦起电”。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以及记录单。

  (2)共同检验不同材料的实验结果。

  4、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能成功实验?(塑料)

  活动延伸:

  这些塑料的材料除了与头发摩擦产生静电,还可以在哪里摩擦后也能产生静电,请小朋友去试一试。

大班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对皮球的动态:蹦、滚、飞产生兴趣。

  2.理解空气与皮球运动状态的关系。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谁住在皮球里》PPT。

  2.充足气的皮球两个,气针一枚。

  活动过程

  1.说说玩玩会蹦、会跳、会飞的皮球。

  (1)教师和个别幼儿演示拍皮球、滚皮球、踢皮球的动作。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皮球吗?谁来说说你平时会怎样玩皮球呢?(拍)分别请几个小朋友说说并演示皮球的不同玩法。

  (2)启发幼儿说出玩皮球时,皮球的运动方式(蹦跳、滚动、飞起来等)。

  (3)请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状态。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用你们的'身体来模仿皮球蹦跳、滚动、飞起来的动作吗?让我们一起来学学皮球运动的样子。师:为什么皮球会蹦,会跳,会滚,皮球很硬,一定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是什么呢?(是气),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究竟是谁住在皮球里?

  2.欣赏故事《谁住在皮球里》。

  (1)分图讲解,皮球里住着谁?

  (2)让幼儿知道皮球里的兔子,轮子、喜鹊是怎样运动的?

  3.了解是空气住在皮球里。

  (1)猜测、验证皮球里的是空气。教师用力挤压皮球,并请几名幼儿来帮忙。

  师:皮球里到底住的是什么呢?有的小朋友说是兔子,有的小朋友说是气体。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做才能知道呢?(把皮球里的东西放出来就知道了),保持一定距离朝向幼儿脸上,问幼儿感觉到了什么?

  总结:刚刚我们放出来的就是空气。

  (2)足气的皮球与瘪气球比较,理解空气与皮球运动状态的关系。

  问:如果皮球里没有空气会怎样?猜想。

  教师出示瘪的皮球,演示拍、滚、踢皮球,验证猜想。

  总结:原来皮球只有充满了空气,才能运动起来,他就像兔子那样蹦,像轮子那样滚,像喜鹊那样飞起来。空气可真了不起!

  4.再次欣赏《谁住在皮球里》这个故事,播放视频。

  故事看完了,皮球只有空气的时候才可以蹦跳、滚动、飞起来。皮球需要空气,我们人也离不开空气,让我们现在一起排好队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吧!

  教学反思:

  程序上出现错误,但幸好有图片教具,后面的提问环节达到预期效果。在刚讲故事时孩子们提出的各种想法没能很好的利用是一失误。目标的定制对本版孩子稍浅了些,应可以在提问为什么兔子住在里面时还可增加除了兔子会跳还有谁会跳等,扩散孩子的思维,对孩子的认知效果更好些。在后面看书的环节,前半部分还好,后半部分因没能提前交代,孩子们在自己看书时直接看了下一篇的内容。对本节课的内容没能巩固加深,又是一失误。总体上本课时的目标预期效果都达到了。但在过程中对孩子没出现的不在预期中的反应利用与操作得不是很好。

大班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在动动、玩玩中感知发现圆形与球体的不同

  2、尝试用球进行多种滚动游戏,并体验其乐趣。

  活动准备

  皮球、乒乓球、弹力球、玻璃球、硬币、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

  活动流程

一、通过操作使幼儿了解圆形和球体的不同

  1、玩一玩,分一分

  师:“老师带来了许多玩具,我们一起来滚一滚,玩一玩。”

  幼儿任意挑选玩具,自由玩,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刚才你们玩时发现了什么?它们都能滚动吗?”

  幼: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卡片不能滚动。

  幼:我发现球能到处滚来滚去。

  幼:我发现圆形卡片能滚动。

  师:请将能滚动的放在红色篮子里,不能滚动的放在绿色篮子里。

  2、出示装球体、硬币、圆形卡片玩具的篮子

  师:这些玩具滚动时一样吗?每人选两样不同的玩具,两人一组,一起玩一玩,说一说你的发现。

  幼:我发现皮球能到处滚来滚去。

  幼:硬币、圆形卡片只可以朝着一个方向滚动。

  师:请将能到处滚动的放在圆形篮子里,只朝一个方向滚动的放在方形篮子里。

  小结:只能朝一个方向滚动的物体是圆形,能到处滚动的是不是圆形呢?为什么?

  3、看一看,说一说

  师:皮球、硬币、圆形卡片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幼:硬币和圆形卡片从正面看是圆的,从侧面看是扁的;皮球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

  小结: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形,而且能向任何方向滚动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

  4、找一找、说一说

  程请小朋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像圆形、哪些物品像球体。

二、幼儿自由玩球,进一步探索球体的特性

  1、请幼儿在室内探索球的多种玩法,教师巡回指导。

  2、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玩法。

  3、师幼共同小结球体的特性(能向各个方向滚动)。

三、活动延伸:户外区玩球,继续探索球的'多种玩法

  小结与反思

  幼儿在两次探索、分类活动中,自由选择玩具,同伴间相互交流,在动动、玩玩中发现圆形和球体的不同。这次活动是在幼儿探究以后,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形成的。通过前面的探究操作,幼儿对球体有了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在自我表达和同伴的交流中,逐步构建了对球体的知识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7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儿: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儿: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儿: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儿: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来帮助落水的蚂蚁呢?

  幼儿: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教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小结: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教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教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教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儿:蚂蚁会自救。

  教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网、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网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提供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大班科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一些在某方面能称得上“之最”的动物。

  2、激发幼儿喜欢喝关爱动物的情感及对对动物的探索欲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想象力。

  教学准备:

  动物之最课件、收集图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想一想它长什么样子?

  幼儿发表意见:说出自己知道的动物都在哪些方面最突出。

  二、欣赏课件,引导幼儿了解动物之最方面的常识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关于动物的图片,请你们仔细的观察,待会老师考考小朋友们能不能把它们的形象和特点描述出来?

  1、依次出示有关动物之最的图片(如:长颈鹿是最高的动物、猎豹是短跑冠军、乌龟的寿命最长、鸵鸟是最大的鸟、蜂鸟是最小的鸟等)。

  2、提问:刚才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动物?谁能来说说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幼儿逐个介绍各种动物的特点)

  3、再次出示动物之最的图片,教师带幼儿巩固各种动物的之最。

  三、再次欣赏动物之最,拓展孩子经验(看实物投影)

  1、幼儿自由欣赏,老师跟随讲解。

  2、图片已经欣赏完了,那么现在就请你们告诉我,你刚刚看到了哪些动物?

  四、升华情感

  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观看图片了解长颈鹿是最高的动物、猎豹是短跑冠军、乌龟的寿命最长、鸵鸟是最大的鸟、蜂鸟是最小的鸟等,你们开心吗?想不想和它们做朋友?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老师发现这些动物越来越少了,只有到动物园里才能看见它们,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因为环境的.污染、人类的捕杀和对大气层的破坏,许多的动物都无法生存了,面对动物越来越少,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上有更多的动物呢?如果看到了别人伤害动物又应该怎么做呢?

  你们说的真棒,老师希望通过小朋友的帮助,有更多的动物能够和我们一起生活。

  结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学着动物的动作跳起来吧。

大班科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喜欢与同伴合作,表述观点。

  2、能够自主的探究活动,丰富生活经验。

  3、学会对科学的探究态度,体验操作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背景知识:

  2、物质材料:水、针头、勺子、布、海棉

  3、活动铺垫:幼儿知道搬家用意

  活动与指导:

  1、本次活动老师的作用,重点放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探究精神,关注幼儿自然表现。

  2、观察幼儿活动过程中的反映,发现问题,随时采取相应的活动帮助幼儿找解决的办法。

  3、保证幼儿充分自主的活动,体现每个幼儿和的成功。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让幼儿了解搬家公司是做什么的。

  2、引导幼儿说出搬家时应该把旧家所有的.家具搬到新家里去。

  3、强调搬家时应该是小心翼翼的。

  4、和老师一起玩游戏《给水搬家》。

  (二)发现问题

  1、老师给幼儿出示一个空碗和一个装水的碗,让幼儿想办法将那个碗里的水搬入空碗中。

  2、幼儿发表意见,发现直接将水倒入是最快的办法。

  (三)设想结论

  1、玩游戏前让幼儿讨论,设想这些材料中哪种搬的又快捷而且不洒水,哪种搬的最慢而且会洒很多水。

  2、幼儿将讨论的结果说出来,并说明为什么?

  (四)解决问题

  1、引导幼儿说出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哪种材料是搬的最快的,哪种是搬的最慢的。

  2、教师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玩《给水搬家》的游戏。

  3、强调让幼儿用计算次数的记录方法,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

  4、操作要求:

  (1)每组选一个记录员,其他幼儿当操作员。

  (2)操作员要小心翼翼的给水搬家,应该及时的将操作结果告诉记录员。

  (3)记录员要认真观察操作员并将操作员操作的结果准确及时的记录下来。

  5、幼儿开始操作,教师分组指导。

  (五)汇报研究结果

  1、操作完毕后每组选出一名幼儿把共同研究的结果汇报一下,并提示同组幼儿是否有补充,其它组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这组发问。

  2、和设想的结果比较是否一样,再按实验的结果把它改正过来。

大班科学教案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塑料小吸盘、饮料包装盒、吸管、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 玩玩小吸盘

  1、

  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 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 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 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 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 玩玩饮

  料盒

  让幼儿向空饮料盒内吹气,再吸气,观察包装盒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吹气时纸盒会鼓起来,吸气时纸盒会瘪下去?

  三、 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

  让幼儿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四、 小实验:谁让水面升高了

  在碗中立一根蜡烛,倒入少量的水,点燃蜡烛,然后将玻璃杯罩在蜡烛上,观察有什么现象。引导幼儿说一说谁让玻璃杯中的水升高了?

  五、出示钢笔、针管、吸盘玩具等实物,小结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作用。

大班科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人体消化的过程。

  2.激发幼儿初步了解人体奥妙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下载课件、人体模型、呼吸系统拼图、蛋糕、浆。

  三、教学流程:

  初步感知→分段理解→表达消化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蛋糕,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陈老师带来了蛋糕,小蛋糕告诉我,它姐姐去旅行了,它也想去。你们知道什么叫“旅行”吗?(解释旅行:旅游时经过的路线。)你到什么地方旅行过?经过了哪些地方?先到……再到……?

  过渡语:蛋糕姐姐去什么地方旅行了呢?让我们一起看看。

  二.观看课件并提问。

  1、看第一遍

  看前提问:蛋糕姐姐旅行时经过了哪些地方?

  看后提问:蛋糕姐姐旅行时经过了哪些地方?幼儿自由讲。口、食管、胃、小肠、大肠这些都是在哪里的呀?噢!是在我们的身体里的。

  小结:原来蛋糕姐姐在我们的身体里旅行。

  2、看第二遍

  看前提问:蛋糕姐姐在我们的身体里旅行时先到了什么地方?再到了什么地方?最后到了什么地方?让我们再来看一遍。

  3、提问并分段看

  1)(片段一)看后提问:蛋糕姐姐旅行时先到了哪里?在这里变得怎么样了?然后又经过了什么地方?这个地方象什么?(这是食物经过的管道,叫食管。)(片段二)

  过渡语:沿着直长的'食管往下到什么地方呢?

  2)(片段三)来到了一个宽阔大厅。解释宽阔大厅:一个比较大的地方。这个宽阔大厅就是胃。胃有什么本领呢?这时细小的蛋糕变成了什么呢?

  小结:蛋糕先从口中进入,沿着食管往下到了胃里,胃把细小的蛋糕磨成了浆。

  过渡语:小蛋糕磨成浆后又到了哪里?

  3)(片段五)小蛋糕磨成浆后又到了哪里?小肠的肠壁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吸收水分和营养呢?(让我们快快长大)。

  过渡语:水分和营养吸收掉了还剩下什么?这些没用的东西能不能留在身体里呢?

  4)(片段七)这些没用的东西被送到了什么地方?这里又把它变成了什么?

  小结:蛋糕先从口中进入,沿着食管往下到了胃里,再从胃到了小肠,大肠。

  三.总结。

  蛋糕姐姐旅行时,先从口中进入,再经过食管来到胃,胃把食物磨成浆后,来到了小肠,小肠的肠壁把水分和营养都吸收了,剩下的没用的部分送到大肠,大肠里的细菌又把水分都吸收了,蛋糕姐姐变成了大便,排出去了。

  四.拼旅行路线

  现在请每一组小朋友先帮小蛋糕把旅行的路线拼一拼,看哪一组小朋友合作得好,拼得又快。

  结束语:小蛋糕的旅行路线排好了,我们把旅行路线向客人老师介绍一下吧。介绍时要讲清楚,先到哪里,再到哪里,最后到了哪里。

大班科学教案12

  活动目标:感知、探索物体的弹性,初步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一些弹性的物品和各种球(皮球、塑料球、石球、沙袋球、弹力球、玻璃球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发现

  1、师;“小朋友,你喜欢球吗?你都见过哪些球?”(幼儿自由回答皮球、弹力球、足球-----)

  2、师:“你们知道哪些球能拍?哪些球不能拍呢?

  3、幼儿一边回答,教师一边画出各种球类并进行分类。

  二、动手操作

  1、师:“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球,我们一起来玩拍球的'游戏。”幼儿自愿选择球类来拍。

  2、教师;“小朋友玩的真高兴,那么在玩拍秋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秘密呢?”为什么有的球能拍,幼儿球不能拍呢?

  幼儿自己总结:皮球、足球有弹性,能拍起来。玻璃秋、石球没有弹性,不能拍起来。 2、教师准备一些有弹性的握力,请幼儿玩一玩,拉一拉看看发现了什么,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的物体变化记录下来。

  如有弹性的物体下面画“ ”没有弹性物体下面画“ ”

  三、幼儿探索中尝试

  师:“小朋友,你试一试、想一想能把大海棉塞进小瓶里吗?为什么?”

  师:“你能把很短的橡皮筋变的很长吗?为什么?”幼儿通过动手发现后总结经验:橡皮筋、海绵有弹性,手拉、捏都会变形、松开手后这些东西又恢复原状。

  四、发散幼儿思维,生活中寻找弹性物体。

  1、幼儿寻找幼儿园、家里和生活中那些物体有弹性?

  2、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有弹性?

  五、互相交流

  请小朋友说一说“弹性”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带来哪些好处?

  六、幼儿自制弹性玩具。(弹力球)

大班科学教案13

  一、设计思路

  基于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对沙石都特别的感兴趣,一堆沙石足以让幼儿兴奋地玩上一整天。于是,我想以沙石为研究对象,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进行一次幼儿科学观察与测量的活动,通过对沙石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激发幼儿对周围熟悉的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并在一种幼儿自由,主动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新的科学认知,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该活动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幼儿感知觉,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为今后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

  1、以幼儿熟悉的事物为探究对象,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好的进行动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使幼儿充分的认识沙石的特性及他们的用途,使他们对沙石更加喜爱,同时也对身边的其它事物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三、活动准备

  1、幼儿搜集相关的材料(两个同样小有刻度的杯子,分别装着石头和沙子);

  2、幼儿已有的关于事物体积和容积的认识经验;

  3、教师课前所拍摄的沙石的照片,网上搜集的图片及教学课件(PPT);

  4、教室里事先准备好一些沙石和若干个沙漏斗。

  四、活动过程

  (一)认识沙石,交流经验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有趣的新朋友,它们的名字分别是小黄沙和小石头。它们还真是本领,为我们做了不少事情。。屈,老师.礁.网出处。老师想请小朋友来告诉我,你们觉得它们都能干什么呢?”

  让小朋友自由胆发言,调动起每位儿童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并且用开发性提问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欣赏图片,再度认知沙石的用途,表达感受

  然后老师引导小朋友看屏幕上的图片和照片,“小朋友们刚才的回答都很棒,可是老师也看到了好多沙石兄弟的贡献,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的看屏幕上的这些图片,然后再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都发现了什么?”

  老师跟据不同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沙石的各种不同的用途,最后老师再稍作总结。

  (三)互动交流并动手操作分离沙石混合物

  “接下来,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小朋友我想想办法了。小朋友仔细听,有一天啊,一堆小黄沙和一堆小石头在一起玩耍,玩着玩着不知怎么的,就突然抱在了一块,分也分不开,想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怎样可以最快的将他们分开呢?”

  老师向小朋友呈现一盆沙石混合物,旁边放着若干个沙漏斗。先让小朋友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的去分离沙和石,然后老师再引导小朋友观察沙漏斗,“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呀,可神气了,它的名字叫沙漏斗,别的本事没有,可是专有一个本领,就是可以快速的把小黄沙和小石头分离出来。老师先示范下,小朋友仔细看好了噢。”

  老师示范过后再让小朋友们分组,然后各自示尝试下这个方法。

  (四)测量沙石的体积

  “好棒,小朋友今天又学到了一件本事分离沙石,下面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小黄沙和小石头的体积呢?”

  老师取出一个有刻度的透明杯子,先往杯里注入a毫升的水,记录在纸上,然后往杯里加入小黄沙,水面上升至b毫升刻度,那么老师告诉小朋友,刚才加的'黄沙的体积就是(b-a)毫升。

  “老师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测量下小石头的体积,然后把你们的答案写下来,告诉老师。”

  老师知道幼儿完成操作,然后引发小朋友思考“还有那些不规则的东西,可以用这个办法测量呢?”然后请小朋友各自尝试,并记录下自己所测量物品的体积测量结果。(如:橡皮,小刀------)

  注意点:

  (1)加入物品后水不能溢出杯子外面;

  (2)所加物品必须沉入水中或悬浮。

  五、活动延伸

  准备三个同样小的杯子,其中两个分别放了半杯石头,半杯沙子,若把沙子和石头放在同一杯子里,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想一个好办法,使沙子和石头放进去同一杯子更省空间。

  六、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大班科学教案14

  一、设计思路:

  今年春天,在我园的科技节活动中,幼儿对一种会发光、发声的陀螺很感兴趣,孩子们讨论的是陀螺、玩的是陀螺,我感觉到可以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来进行一次“转动”的活动。

  二、活动目标:

  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有发明创造的欲望。

  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三、活动准备:

  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塑料玩具、筷子、轮子、绳子、风车、火柴棒、盖子、纸片等。

  学具:手巾花、陀螺、发条玩具、录音机、转椅、钟表等。

  四、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让幼儿初步获得有关转动的经验。

  (1)幼儿操作教师提供的各种能够转动的玩具,鼓励幼儿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和同伴交流,并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

  (2)教师投放半成品,幼儿再次探索操作。鼓励幼儿想办法,做个会转动的小玩具:使不能够转动的物品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边玩边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3)交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同伴,并请想法奇特的幼儿演示,鼓励幼儿为同伴的成功而高兴。

  2、游戏“找一找”:感受转动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转动的兴趣及创新的欲望。

  (1)幼儿自由讨论:聪明的人,让许多东西都转动起来,来方便我们的生活,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转动的物体,以及转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2)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能转动?××转动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3)、幼儿观看幻灯:转动在现代科技中应用。

  3、发散思维:

  如果你是小小发明家,你想让什么转动起来?转动以后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4、通过游戏,让幼儿发现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1)师:“你能让自己的身体也转动起来吗?”

  (2)试一试,看看自己的身体有那些部位也能转动起来,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弄伤自己和小朋友。

  (3)交流:你让身体的那个部分转动起来了?请你来试一试。

  (4)“如果我们身体的一些部位(如头不能转了)不能转动了,行不行?”

  (5)“我们的身体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部位都能转动起来,让我们做事、运动更灵活!

  五、活动延伸:

  老师和幼儿一同到室外寻找可以转动的物体。

  利用谈话鼓励幼儿继续寻找、探索、发现日常生活中有关转动的物体。

大班科学教案15

  活动目标:

  1、喜欢在大自然中玩耍,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2、认识植物的名称和形状

  活动准备:

  事先与社区联系并制作介绍牌、请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协作合作、社区植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带幼儿在社区内转一圈,欣赏风景

  2、一块地方席地而坐,师:刚才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看到的植物外形与颜色)

  3、根据幼儿的.描述拿出相应的图片和介绍牌,教师简单介绍植物

  4、师:我们都认识这些植物,现在我要给你们一个任务,两个小朋友有一个介绍牌,要求你们又快又正确找到介绍牌上的植物,并且将介绍牌插到植物的旁边,比比看哪一组的小朋友第一个回到这儿,出发。

  5、社区工作人员带领幼儿一起检查幼儿插的是否正确,路上并讲述各个植物的故事或历史。

  6、检查结束后,要求幼儿爱护树木,并宣传做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7-14

大班科学教案07-27

[实用]大班科学教案09-13

实用的大班科学教案09-14

大班科学教案(精品)10-30

【优秀】大班科学教案11-03

大班科学教案[优选]11-06

大班科学教案(集合)10-15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05-13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四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