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6篇[经典]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
第一单元《测量》概述:
学生在二年级时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主要有“厘米”和“米”、“克”和“千克”。在本单元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
上述单位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对学生来说,长度单位“毫米”、“分米”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千米”和“吨”对他们而言是比较大的、相对抽象的单位,所以在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建立上成了难点。此外,估测是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对学生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是这一单元的一个重难点。
针对这些学习特点,拟以下教学措施:教学设计中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中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给学生留有创新的空间。
[1]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课题:毫米>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计值:
测量值: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2]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计量的过程中感受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分米=1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操作中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直尺一把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准备
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物品,小班幼儿用书12月分册第11页。
活动目标
能将不同形状的图形分类。
感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不同特征。
活动过程
1、幼儿自取任意形状的一个物品。
教师问:"正方形、正方形在哪里?"拿正方形物品的幼儿可以回答 :"正方形、正方形在这里。"
教师问:"三角形、三角形在哪里?"拿三角形物品的幼儿可以回答 :"三角形、三角形在这里。"
教师问:"圆形、圆形在哪里?"拿圆形物品的幼儿可以回答 :"圆形、圆形在这里。"
2、幼儿按教师的游戏口令做动作。如教师说"圆形、圆形跳三下",拿圆形物品的幼儿可以重复教师的话,然后做相应的动作。教师说"三角形、三角形眨眨眼",拿三角形物品的'幼儿可以重复教师的话,然后做相应的动作。
3、图形宝宝迷路了,请小朋友把它们送回家。教师:"三角形的图形宝宝回三角形屋顶的家、正方形的图形宝宝回什么屋顶的家呢?"(见幼儿用书)
建议
也可以请幼儿带领大家玩这个游戏,从而帮助他们为几何图形正确命名。
备注:此教材选自《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p273页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食用蒲瓜有什么功效。
2、全面对蒲瓜进行认识。
活动准备
1、电脑一台。
2、一个蒲瓜。
3、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蒲瓜
1、大家快看这个绿色的是什么啊?
2、你们有说是蔬菜的,说的都不一样,跟老师用电脑查查,就知道是什么了?
3、大家看是蔬菜,看查出来了,我们把它跟照片对比一下,看看我们查找的对不?
4、看上面显示叫蒲瓜,电脑聪明不?是不什么都知道啊?那以后在家有什么不会的也可以用电脑查找。
5、我们来仔细的认识蒲瓜吧!
二、对蒲瓜认识
1、我们都知道蒲瓜的名字了,我们看看电脑这几张图片,是不都像蒲瓜,看上面怎么写的,原来蒲瓜的果型能长成7类型,水壶蒲、杓子蒲、长扁蒲(瓠子)、葫芦蒲(即葫芦)、海豚蒲、球形蒲、疣廮蒲都是蒲瓜。
2、看蒲瓜秧全株上面都长着软毛,有卷须能攀爬,叶边缘有锯齿,叶面是心形。
3、植物是不先开花后结果,蒲瓜的`花只有晚上开,早上就要凋谢了,花朵是白色的。
三、食用蒲瓜功效
1、老师让你们认识蒲瓜知道为什么吗?
2、食用蒲瓜对我们身体好,我们要多认识对身体好的蔬菜。
3、蒲瓜有润心肺、清心热、除烦渴、消肿等功效,好有很多很多功效。
4、大家要多吃蔬菜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好处哦!
5、老师出几个问题,看大家对本课学得怎么样,答对的奖励小红花。
科学教案 篇4
学情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的材料表面留下划痕。
2、认识金属坚硬、有光泽、能导电、易传热、有延展性的特征,将特征与用途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出示一个密封盒子(盒子里有:泡沫和海绵),请一位同学从盒子里拿出海绵。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请你再次展示你的判断方法。(板书:捏) 师:用捏的方法可判断泡沫的硬度大于海绵的硬度(泡沫>海绵)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软硬(板书课题:哪种材料硬) 二、 探究活动 比较硬度: 1、提出问题
①出示木条、卡纸、铁片、塑料,并提出问题:你还能用捏的方法比较出它们的软硬吗? ②试一试。
③学生回答师提出的问题。
④否定捏的方法,继续提出问题:那你有什么别的办法判断这些物品的软硬? ⑤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可判断这些物品的软硬。
⑥生汇报、师评判方法科学或正确与否,导出“刻划法”(画痕) 2、猜一猜
师:按硬到软的顺序排一排, 这四种材料的软硬。 3、实验验证 ①介绍刻划法。 ②解读表格及填表方法。
③示范操作,同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三种材料的平
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但用同一种材料刻划时不能换人,防止用力大小不同。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填写在记录表上,并把材料整理到材料盘中。
4、学生实验
5、交流汇报(汇报方法,展示记录表,得出结论)。 6、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结论:硬度较大的材料能在硬度较小材料的表面留下划痕(教育学生不在课桌刻划)。 三、认识金属
1、由上面的实验得出:金属坚硬
师:铁是一种常见的金属,一般金属都很坚硬。你知道金属有哪些用途?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教师的演示用气泡图表示金属的`其它特性(有光泽、易传热、
能导电、有延展性)
师:金属的性质不仅仅是这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来研究金属的有关知识。 四、 拓展与延伸
师:金属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广泛。包括我们喝的饮料罐,易拉罐也是由一种金属——铝加工而成的。你知道易拉罐是怎样由铝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让我们看看饮料罐的故事。
师:小小饮料罐经过了很多加工步骤才变成一个饮料罐,可是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就被人扔了。你有什么感想,你觉得应该怎么处理它。
总结,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变废为宝的材料,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这样既能美化生活,又能节能,为环保出一份力。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科学课程的学习,对科学这一门课已经比较了解和熟悉,由于科学课上学习的内容非常贴近日常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仍然对学习科学充满浓厚兴趣,能够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都比较好。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科学课不需要进行考试,思想上不够重视,所以总是抱着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态度,上课不认真、实验不做以及不按老师要求完成练习等情况还是会出现。
教学内容:
(1)交流有病毒引起的疾病及预防措施
(2)探究病毒是怎样的一类生物
(3)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猜想假设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三)、制定方案
1.教师讲解.
(四)、展示交流
2.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3.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4.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五)展示交流
5.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6.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利用作文、图画或画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第二课 细 菌
教学目的:
1、 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二)猜想假设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三)制定方案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四)实施探究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五)展示交流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
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
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
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猜想假设
2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
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制定方案
3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实施探究
4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五、展示交流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六、拓展创新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四课 食用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观察蘑菇.
二. 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 )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 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二、猜想假设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三、制定方案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四、实施探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五、展示交流
.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8
实用的科学教案09-02
科学教案(优)08-26
科学教案(精品)10-18
【精品】科学教案10-14
【必备】科学教案09-24
大班科学教案07-14
【精选】科学教案3篇06-30
小班科学教案06-20
科学教案三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