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圆的周长,公式推导过程。
三,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出示圆形桌布,提出在桌布的边缘镶上一圈花边。要想知道至少准备多长的花边,怎么办 请你帮忙想想办法。
2,你们知道这圈花边的边长是什么 (生:圆的周长。)
3,用直尺测量圆的周长,你感到方便吗 能不能找到比较简便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提出假设
1,请学生回忆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关系。(边长×4)
2,师:能不能求圆周长的同时也找到这样的倍数关系呢 测量圆的'什么比较方便呢
生:半径,直径……
3,请生先画几条长短不一样的直线作直径画圆。师:观察自己画的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分组讨论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存在倍数关系。
4,师:你估计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几倍
生猜想:3倍左右。
5,师:你有办法验证吗 生讨论
教学意图:正方形的周长只与边长这个数有关系,这点与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相似,本环节选择这一教案内容,用于复习旧知和引入新知,渗透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三,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1,学生思考后可能出现的以下办法:
⑴ 用一根线(或纸条)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得到圆的周长。
⑵ 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师启发学生: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有局限性,那么:我们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⑶ 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测量进行验证。
直径(cm) 周长(cm) 周长是直径的几倍
2 6。2 3倍多一点
3 9。1 3倍多一点
4 12。9 3倍多一点
2,
a,”圆的周长÷直径”等于3倍多一点,经过科学家精密的论证,计算发现这个”3倍多一点”是一个固定数叫圆周率3。14159……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在计算时通常取3。14,用字母π表示(请学生写一写)
b,结合圆周率进行爱国注意教育。
c,师生共同推导计算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意图:在圆的周长测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使学生手脑都动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个人实践及小组合作实践使学生亲而义举的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学生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探究,实验,发现新知,这样的课堂,可以使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嘴,合作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提高。
四,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1,学生尝试求圆的周长
d=2cm r=3。5cm d=10cm
2,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cm,它的周长是多少m
3,请同学们画一个周长是15cm的圆。
教学意图:设计有坡度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反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已经学过的公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能力。
五,,体验成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课后思考:从边长是4cm的正方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cm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c=πd c=2πr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预设: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根据比值验证。
3.全班验证。
16:20=(16○□):(20○□)。
4.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设计意图】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用途吗?什么是最简分数?
今天我们发现的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简比,进而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
(一)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18:12;19:10;0.75:2。
(二)初步应用。
1.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15:10=(15÷5):(10÷5)=3:2;
(2)180:120=(180÷□):(120÷□)=():()。
预设:除以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但重点强调除以公因数的方法。
2.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师:对于前项、后项是整数的比,我们只要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就可以了,但是像:和0.75:2,这两个比不是最简整数比,你们能自己找到化简的方法吗?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3.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5.尝试练习。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32:16;48:40;0.15:0.3;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化简比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53页第4题。
把下列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
(1)学校种植树苗,成活的棵数与种植总棵数的比是49:50。
(2)要配制一种药水,药剂的质量与药水总质量的比是0.12:1。
(3)某企业去年实际产值与计划产值的比是275万:250万。
2.教材第53页第6题。
(二)拓展练习(PPT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完成。
1.2:3这个比中,前项增加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增加()。
2.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同时练习的编排应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第1题是针对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练习,同时也为后续百分数的学习埋下伏笔。第2题训练单位不同的两个数量的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拓展练习不仅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这类题型也是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的基础训练,也为以后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题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2、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行探索,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直接揭题: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都在上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部分知识,出示课题:
2、情境设置:同学们,我们经常要去超市购物吧,当你选好东西到付款机处付好款后,付款员阿姨还回给你一张小票(实物出示),这是许老师去超市购物得到的一张小票,你从上面可以看懂哪些信息?
宁波三江购物俱乐部商场
品名单价数量金额
保鲜膜5.3815.38
立白洗洁精4.7914.79
农夫果园饮料3.3013.30
三笑牙刷1.4111.41
①学生畅所欲言
②师:那你根据我们今天上的内容“”,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列出哪些算式?
生答师板书:5.38+4.793.30-1.41
5.38+3.304.79-3.30
4.79+1.41+5.385.38-4.79
……
二、进入新课
1、尝试解决:我们说出了这么多算式,现在请你选择其中几道试着列竖式做一做,有问题可以同桌讨论。
2、你做了哪几道?你是怎么做的.?能告诉大家吗?(生上台实物展示)
①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列?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这样列是对的?
(可从元、角、分方面来说,也可从数位方面来说)
②还有谁做了其他不同的题目,上来展示,并介绍你自己的做法。
3、深入
师:大家仔细看,这4个小数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那你能不能举几个其他位数的小数相加减呢?(注意;整数部分不要超过3位,小数部分不要超过4位)
4、小组活动:请你任意写两道小数加减法的算式,整数部分、小数部分位数都可以不一样,然后同桌交换做,做后再让出题的同学批,看哪组合作得又快又好。
5、反馈:实物展示,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①突出验算方法: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做对了呀?
②突破难点:我这里有这样两道题目:10-0.489.46+10.34
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你有什么建议吗?
6、:那我们上到这儿谁能比较完整地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呢?(后实物投影展示“法则”)
三、巩固练习:
1、专项练习。夺
8.35+4.65=21.37-8.37=
16.74+5.238=3.4-0.56=
10-4.8=6.42-4.2=
2、生活实践题。
老师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站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高处的光管吗?
一群小动物在渡口过江,现有一大一小两只渡船,大船限载重0千克,小船限载重600千克,5只动物同时过渡口,该怎样乘船?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十二册P.110整理与反思以及P.110111练习与实践13题。
教学目标:
1、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
3、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4、比例尺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的位置,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3、在复习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发展学生对数学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能根据文字描述在图上正确找出指定位置
2、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图形中指定的位置。
教具学具:
教学光盘
教法写学法:
可以先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由学生说出一种是用数对,一种是用方向和距离,由此引出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的复习。
然后出示课本上的街区平面图,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街区图的内容,特别是比例尺1∶10000表示图上1cm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米。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看图回答。以提问从阳光小区到邮局怎样走为例,如果学生回答:出小区穿过马路向左拐弯,到四季路再向右拐弯;沿着和平路向西,到四季路向北都应认可。当说出行进距离时,学生之间有时会出现较大误差。由此可以让学生看课本第106页下面街区图的局部放大图,看看该示意图是怎样量的,使学生明确通常是量目标位置所在的点到路的中轴线的距离。有了这个统一的约定,一般可要求六年级学生将图上距离的'测量误差控制在2mm之内。
复习时,也可以先讨论课本上两个少先队员的对话内容,再请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在学生说出街区图的内容时,由回答比例尺1∶10000表示图上1cm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米的提问,引出图上测量的问题。让学生看课本第106页下面街区图的局部放大图,搞清楚该怎样量,然后再看着第106页上面的街区图,提出问题,或讨论课本上两个少先队员对话中的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过程
1、出示主题图。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和2℃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学例1 。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
(2)教师讲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2、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2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2)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
(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4、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
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2)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4)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5)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算法。
2、通过学生边练边说想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简算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环节
过程性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后记
揭示课题
直接点题,明确学习目标。
在复习了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后,我们再来复习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运算的过程中,注意能简便计算的用简便算法。
复习运算顺序
综合练习
通过复习,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提问:在四则运算里,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是怎样规定的?
请同学们先看课本第67页上关于混合计算的几个问题,再讨论一下问题的答案,然后告诉大家。
做练一练
练习十二第9题。
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估算,并对估计结果进行解释。
做练习十二第12题。
思考题
学生相互说说,个别学生全班回答。
学生相互交流,个别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其余学生进行补充。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进行板演。
个别学生说说运算顺序,集体进行批改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进行评讲订正。
学生先估算,再进行计算验证。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并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
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再列式进行解答。
学生能正确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__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__)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0页~第81页。
教学目标:
1、同学们要经历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我们还要理解观察点、遮挡点、可视区域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能运用“观察的范围”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导入课题。
1.我们在小学学了五年的古诗,那么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谁能说一说。谁还记得王之涣写的诗《登鹳鹊楼》?齐读。
这首诗中哪一句描述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为什么要说: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 ”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 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2.引入课题: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秋天到了,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闻到香味,在墙外向里张望 。可是前面一堵墙,小猴子能看到墙内的桃子吗?
2、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你猜想小猴看见多少个桃子?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猴子看到多少桃子呢?说说你的想法。
3、在A点时,我们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眼睛 观察点)。
4、阻碍小猴子观察视线的是什么?(墙) 它的最高处在哪里?(墙的右上角 )
5、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最高点叫“阻碍点“(板书:阻碍点)。
6、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连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离墙最近的点。
连接观察点、墙的右上角、到地面的交点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虚线) 这条虚线就是观察的视线。为什么要把视线画成虚线?(视线是看不见的,所以要画虚线)
7、这条线能往上画一点吗?往上画会怎么样?(观察范围变小)
这条线能往下画吗?往上画会怎么样?看来,这条线必须穿过围墙的右上角 。
8、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该怎么办?(再往上爬)
9、如果小猴子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C处,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打开课本第80页,画一画)
10、汇报
11、观察点的变化,直接影响观察范围 的变化。那么,怎样确定观察范围 呢?
先看( 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范围(齐读一遍)。
12、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观察的角度有关)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多 ;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 大 。
可见,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板书: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13、联系古诗:现在你明白王之涣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吗?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1.完成课本80页试一试第1题。
2.课本80页试一试第2题。变化的楼房。
(1) 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楼的部分是如何变化呢?生:逐渐缩小
(2) 客车行驶到位置2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3.小猫捉老鼠。一天小花猫出来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有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学生在课本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猫,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样变化?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猫的位置怎样变化?
(3)比一比:小猫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观察区域分别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
4.(1)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2)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 时呢?
5、在城市建设中,规定两幢楼的距离不能太近。为什么?
6、小丽能看到甲楼上的A点吗?能看到甲楼上的B点吗?
7、填空
(1)观看物体时,站的越( ),观察到的范围就越( )。
(2)路灯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离路灯越近,物体的影子就越( );离路灯越远,物体的影子就越( )。
(3)红红和芳芳分别住在同一栋房的4楼和8楼,她们观看夜景,( )比 ( )观察的范围要大。
8、判断题
(1) 同样的电线杆离路灯越远,它的影子就越长。( )
(2)人远离窗子时,看到窗外的范围变大。 ( )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怎样确定观察范围?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的】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经历探究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的过程,培养学生归
纳、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1.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和邮政相关费用表。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5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3.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0页)
(2)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0.8×2=2.8(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再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
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5.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并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的奥秘,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写比例.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根据上学期“比的认识”,怎样的两张图片像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相除关系,且它们的比值相等时,这两个比组成比例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预设学生活动预设
一、创境激疑
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我们讨论“图片像不像”的问题。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比值相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
回顾
产生疑问
二、互动解疑
1、比例的意义
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要求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提出要求。
(1)写出每个图片的长与宽的比
(2)求出各比的比值
(3)观察特点,写出规律
板书:
图片A:6:4=3:2=1.5
图片B:3:2=1.5
图片C:8:3=2.66……
图片D:12:8=3:2=1.5
图片E:12:2=6
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连接起来,这种等式叫做比例,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比例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结论:像12:6=8:4, 6:4=3:2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巩固练习:
(1)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教师巡视指导且批阅。
(2)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个比例,同桌交流。
(3)做一做教材表格的题,完成后由教师批改。
2、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12:6=8:4中,12,6,8和4都是该比例的项。
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12:6=8:4中12和4是比例6和8是比例
观察
先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共同发现、小结
理解
自主思考
小组内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独立填写
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三、启思导疑
1、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比值相等)
2、这节课我们一直类比着比学习比例,比与比例仅一字只差,它们会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两个数相除,是一个算式;比例是两个比相等,是一个等式)
指名谈发现
理解
识记
四、实践运用
(一)填一填。
1、在4:7=48:84中,4,7,48,84,叫比例的( ),其中4和84是比例的。7和48是比例的。
2、用6,3,9,8组成一个比例是( )。
(二)下列那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1)4:5和8:20
(2)15:30和18:36
(3)0.7:4.9和140:20
(4)1/3:1/9和1/6:1/8
(三)按要求写一写。
1、先写出比值是3的两个比,再组成比例。
2、根据1.2×25=0.6×25写出两个比例式。
独立思考
指名汇报
评价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自由小结
板书设计:比例的认识
12:6 = 8:4
6:4 = 3:2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
(1)一个数的3/4等于12、
(2)男生人数的11/12等于220人。
(3)甲数的5/8是40、
(4)乙数的4/5刚好是1/6、
2、解决问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1)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
(2)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这一例题和复习中的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呢?想一想。
(2)有几个问题?都和哪些条件有关?
(3)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4)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
2、全班汇报
(1)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
(2)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3)列方程来解决问题。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
(4)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小明的体重)
3、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爸爸的体重×=小明的体重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χ=35
χ=35÷
χ=75
②算术解:35÷=75(千克)
4、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不必计算(每题15分)。
(1)一个数的2/5是40,这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的3/8是24,这个数是多少?
(3)甲数是100,占乙数的4/5,乙数是多少?
(4)甲数是乙数的2/3,已知甲数是12,乙数是多少?
2、解决问题(40分)。
某校有女生160人,正好占男生的8/9,男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点,注重学困生的提高。
小组内订正、互评,做到兵强兵。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关键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设计意图: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题的第(1)个问题,以使学生很清晰地掌握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后记: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和练习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二、引新: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三、自学新课: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四、讨论辨析: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五、练习
1、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为什么?
和和和和
2、同座同学相互举出几组倒数。你怎么知道同学说的对不对?
1)5的倒数是多少?
2)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3)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4)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完成课本P19页的“做一做”。
5、辨析:求3/5的倒数,写作:3/5=5/3。
五、思考:0.2的倒数是多少?
六、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七、作业:练习五3—8。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3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 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 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因此,总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希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没有听到老师预期的答案,一时之间,老师被学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这能怪学生吗?早在第五册中,教材就是这样教的: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但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老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一定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后来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老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老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及其作用,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
【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
1、看到这些字母,你能立刻想到什么?
课件出示:
BTVsoskgNBA……
同学们能很快的说出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意义吗?说明字母在生活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
【复习讲授】
复习字母表示数
1、结合谈话导入说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用字母能简明的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①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s=()。
②b乘5、6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a乘h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
③a、b、c、d表示非0自然数,那么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字母表示()。
(2)订正后提问: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1页的第一个“做一做”。
(2)根据题意写出各式表示的'意思。
一种滚筒式洗衣机,单价a元,商城第一天卖出m台,第二天卖出9台。
m-9表示()m+9表示()
ma表示()9a表示()
(m+9)a表示()(m-9)>a表示()
答案:
(1)
(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出的台数
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卖的台数
第一天卖的钱数
第二天卖的钱数
两天一共卖的钱数
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的钱数(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卖的钱数)
【课堂作业】
教材第82页练习十六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检验。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8课时式与方程(1)
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90
2:180
3:270
4:360
5:450
6:540
7:630
8: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1
小学数学教案07-2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2-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8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29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4篇03-30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