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
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
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四字词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生写完以后,展示,交流,评奖。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
识鸟学字,揭示课题。
1.出示鹳图片,认识这种鸟吗?这种鸟有个美美的.名字,叫鹳。板书:鹳齐读鹳。这种鸟很特别,发现了吗?它的尾巴特别长,是一种长尾巴鸟。一般,表示长尾巴鸟的字,用鸟字旁。再读。
2.出示雀图片,这又是什么鸟呀?(麻雀)我们发现麻雀的尾巴和鹳的尾巴明显不一样,颧的尾巴长,雀的尾巴短。对,这是一种短尾巴的鸟。
我们来看这个雀字,板书(雀)上面一个小,下面加个隹,注意小的竖钩要变成竖。这是长丿,要写舒展,课文中还有很多长丿的生字。
隹是一个新偏旁。隹是一类短尾巴小鸟的总称。
3.鹳和雀,是两种不同的鸟,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种鸟类,就是:鹳,黄河边的一种水鸟,人们习惯叫它鹳雀。跟老师读。
4.出示鹳雀楼图片,这是什么?这是一座古代的楼台。名字叫鹳雀楼。板书:楼
猜一猜,为什么这个楼有这个名字?据说常有鹳雀在这里停留,所以称之为鹳雀楼。
读读这个名字。鹳雀楼有三层楼,很高,可以登高望远。
5.这首诗是作者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以古诗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登齐读古诗题目。
指导读诗题:登鹳雀楼,鹳雀楼楼的名字,要连读。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2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8.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简笔画
一、导入
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鹳雀楼(齐读)
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他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太聪明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登什么?
生:登鹳雀楼
师: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在“登”的后边做一停顿,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作者登上的这座楼叫鹳雀楼,再读课题:登/鹳雀楼
师:你懂的可真多!题目中的“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观察占格位置。(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编歌谣“雀”:少写一笔,住多一横
师: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
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师:编歌谣,区分形近字。有木是高楼,有竹是背篓,用手搂一搂,数旁在后头。
学生说关键笔画,描红临写“楼”
二、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
师: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吧?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师:这列小火车开的是又快又稳。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师:通过预习,把古诗读的如此的流利,你们真了不起!老师想和大家比赛读这首诗好吗?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
生: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组内练读古诗,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和老师比赛。
师:同学们读的真棒,愿意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这首诗吗?
师: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我读一行,你们读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来一遍?
师:那我们换个方式,这次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怎么样?
师:白日依山尽
生:黄河入海流
师:欲穷千里目
生:更上一层楼
师: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现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吗?
三、体会诗意
师:同学们合作的太有默契了,现在让我们休息一下,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用那句诗可以描述此景呢?
师:再看看到了什么?(奔腾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
师:怎样才能看到更远的景色呢?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同学们学的真认真,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师:我说句子,你们接诗句,看谁厉害。
师:傍晚,太阳靠着远处的群山慢慢落下。
师:滚滚的黄河水流入大海。
师: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四、拓展迁移
1、小明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却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背诵古诗
师:咱们班的孩子太棒了,我想现在有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古诗了,如果加上动作就更利于我们记忆背诵了,全体起立
师:自己加上动作试着背一背。
师:会背了吗?谁愿意背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呢?
师:放学回家后,谁愿意背给妈妈听?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到家了应该怎么说?
师:回家后,谁愿意背个姐姐听?现在我当你姐姐,你该怎么说?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请同学们回到家后,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4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汉字“依”、“欲”、“穷”、“更”的造字意义,对汉字产生兴趣。2、通过学习会朗读、背诵古诗。掌握诗意,能够感悟出诗人在创作本诗时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通过古诗中出现的重点字的汉字造字的意义的讲解,还有一些汉字的小故事,让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走进作者,了解作者创作本诗的背景及意图,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真正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歌曲吗?(喜欢),那我们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登鹳雀楼》(播放音频,网络上的算侵权吗?不行就自己唱,嘿嘿),大家知道这首歌曲是根据谁写的古诗改编的吗?(唐朝王之涣)师:那大家看题目,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叫“登鹳雀楼”呢?解题:登鹳雀楼师:大家看,这两个字里面有一个相同的部首,大家能找到吗?能。(隹),鹳雀是一种短尾巴的鸟,(PPT播放隹的甲骨文,提到带隹的字多数和鸟有关。)因为这种鸟经常爱停留在楼上休息,所以这座楼就得名“鹳雀楼”。(PPT播放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就在山西永济县。有人说,作者王之涣是站在鹳雀楼上看到的景色,其实当时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是完全看不到那个黄河入海的情形的;也有人说王之涣站在黄河边上看到了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诗人不禁感叹景色太美了!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看到更远的风景,于是登上了鹳雀楼。初步感知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师:邀请同学朗读古诗《登鹳雀楼》(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即可)
(二)逐句解读古诗
1、白日依山尽
(一)解开“依”字的秘密“这句话中的‘依’都是解这首古诗的重点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畅所欲言)我们先来看“依”字,左边的‘亻’旁就表示我们的身体或者说一个人,而右边的‘衣’代表的是我们穿的衣服,衣服紧紧地贴着我们的身体。(可动画或者图片出示过程。)所以第一句“白日依山尽”的意思:理解起来就是太阳紧紧地依靠着山,缓缓地消失在山的那一边,也就是讲的实际上是太阳的极限,就在山的另一边。
(二)画中有话:你能在山的那一边,画出要落山的.太阳吗?
2、黄河入海流
“太阳的极限是在山的尽头,那么黄河的极限又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互动)黄河浩浩荡荡地向大海奔去,最后汇集到大海里,就不再叫黄河了,所以黄河的极限就是在大海里。
3、欲穷千里目
(一)解开“穷”字的秘密“解开这句话关键的字就是“穷”字,你们觉得“穷”字是什么意思?”(互动)有人“解开这句话关键的字就是“穷”字,你们觉得“穷”字是什么意思?”(互动)有人说是“穷”是没有钱的意思。“没有钱那个叫“贫”,并不是“穷”。为什么呢?你看“贫”字的下面是一个“贝”字,‘贝’在古代不但表示贝壳的意思,也表示富人家里的重器,就是那种下面两只脚,上面一个像青铜器一样的重器,就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结果,来了盗匪和强盗硬是给毁坏了,大家看上面的“分”字,这样一来,富人家里值钱的东西没有了,家里也就没有钱了,变得“贫”了。(可动画或者图片出示‘贫’的过程。)那“穷”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的这个“窮”字,它是“穷”字的繁体字。(PPT出示)繁体字的汉字小常识:汉字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据今有四千年的历史过程,到商朝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甲骨文。在没有进行汉字改革之前,人们一直使用繁体字,繁体字的优点是能够较完整地保留原貌,更明确的表达意义,因为我们的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是根据对大自然和生活的观察研究出来的,很多字都是象形字,所以很容易辨认。后来汉字又经过了多次的变革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简体字。
师:那了解了繁体字的小常识之后,我们来看这个“窮”字,你来猜一猜,这个字由哪三个元素组成呢?(穴字头、身、弓三个元素组成)刚才老师说过了,古人在造这字的时候,是根据大自然和生活的观察研究出来的,其实就是把当时的那个场景还原。“窮”字上面的“穴”字头,(此处可以有图或者PPT)我们可以理解为有一条小路直接通向山洞的里面。师:大家请看屏幕上这两个字“穷”与“究”,那要讲“穷”的意思,老师为什么又师:大家请看屏幕上这两个字“穷”与“究”,那要讲“穷”的意思,老师为什么又写了一个“究”呢?这个“穷”和“究”他们是同源字。古人都比较好奇,所以一看到山洞就想进去“一探究竟”,刚开始的时候山洞比较大,人是直立着身体往里走的,随着山洞越来越窄,身体就不能直立行走,而只能弓着身体,把身体弯下来才能走到尽头。所以说,这个“穷”字其实就是尽头的意思。
(二)学以致用
1、成语“日暮途穷”:师:你能独立解出“日暮途穷”是什么意思吗?解释:太阳下山了,暮色降临,古人因为没有电灯,所以不能继续赶路了,只好找个地方先住下来。
2、成语“图穷匕见”:师:你能独立解出“图穷匕见”是什么意思吗?解释:在图画的尽头,藏着的匕首就出现了。这个成语源自一个历史典故《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也可播放荆轲刺秦王的动画,也可不放。)
(三)汉字小故事师:“大家知道“千里目”是什么意思吗?”(千里眼),我们先来听一个“千里眼”的小故事:“话说《西游记》中的石猴出世的时候震天动地,凡间闪出了一道金光,一直射到玉皇大帝那里,于是玉皇大帝就派“千里眼”和“顺风耳”前去查看,结果他们两个人来到天边,利用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法力,回来报告玉皇大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再比如说:我们平时能不能看到太阳呢?(能),大家知道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吗?(1.5亿公里),什么概念呢?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呢,你说远不远?(远),那么远,我们怎么还能看得到呢?因为太阳实在是太大了,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所以说呢,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其实我们人类还是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东西的。但前提条件是这个物体得足够大,那么中间还不能有任何东西阻挡。师: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也是在讲极限,那就是我们人师: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也是在讲极限,那就是我们人类眼目的极限。
4、更上一层楼
通过之前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这首诗实际上讲的就是极限的问题,要想让千里目达到极限,必须更上一层楼。解开这句话中的“更”字就特别的重要。
(一)解开“更”字的秘密请大家看屏幕(PPT出示“更”字的甲骨文)“更”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是两条鱼尾巴,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更”字就是像鱼刺的那样特别密集的意思。
(二)学以致用:
(1)如鲠(gěng)在喉:解释:像很多鱼刺一样卡在喉咙里非常难受。
(2)作梗:
(3)田埂:
最后一句话是:更上一层楼,实际上并不是说再上一层或者两层楼就行了,“更”就是要不断地上,不断地攀登,坚持不懈地,才能够把我们人类的极限发挥到极致。
(三)总结延伸
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我们利用古人造字时所看到的大自然和生活的观察研究的一些现象,重新解读了《登鹳雀楼》,这首诗实际上就是讲了极限的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千里目”,这个“千里目”可以理解为是各种天赋,有的同学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运动、有的擅长画画……,但如果我们不去努力、坚持不懈地做,就不能很好的将它发挥到极致,那么天赋也许就会被埋没和浪费。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5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复习“登字头”,指名拼读“鹳”。复习“三拼音节”。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一)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1)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2)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3)指名说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三)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设计,语文,登鹳雀楼,教学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7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4、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5、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
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思》)
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
4、简介
二、解题,简介作者
登楼之后,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站在颧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看到了什么?
(1)教学生字:依,入,指名试读。
怎样记住依
人和入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
(2)组词练习:衣()()入()()
依()()人()()
(3)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诗人想到了什么?
(1)教学生字:欲,穷,目,指名拼读。
谁能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
组词练习:日()()()目()()()
(2)指读三四行诗句
四、课堂作业
1、读读、抄抄下列词语,准备听写。
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仔细观察插图,指图上楼、太阳、黄河的位置。
(2)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出示:依有三个意思:A靠,依靠B按照C顺从
白日依山尽的依是什么意思?靠
白的意思也比较多,如A跟黑相对B清楚、明白C亮D空白等
尽的意思有A完B达到极点C全部用出D所有的等
诗中的尽是多少
(4)想一想:第一二行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么?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
(5)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诗人想到什么?
(2)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出示:欲,A欲望B要、希望C需要D将要
穷,A贫穷B完、尽C达到极点D推究到底
目,A眼睛B看C大项再分的`小项D目录E标题
千里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选择恰当的解释,想一想,欲穷千里目这句诗的意思
还得怎么样
更,A越发,愈加,更加B再,又
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可见这时诗人还站在哪一层?
(3)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4)朗读第三四两行诗句
(5)指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划出停顿处
2、练习朗读
3、指读评议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欲,谷的捺改成点
楼,左窄右宽,共十三笔
2、其他要描红的字
穷:穴字头写的扁而宽
3、描红练习
五、课堂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白日依山尽,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想更上一层楼。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你们积累了哪些古诗,谁来背一首听听?
2、感谢你们的分享,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师板书课题,学习“楼”字。
3、请学生齐读课题,质疑。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坐落在山西省永济市的黄河边上,因为楼上经常停歇着一种叫鹳雀的水鸟,所以就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请你们再来读读它的名字吧!唐朝的时候有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他来到这儿,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这首题为《登鹳雀楼》的诗。
二、初读古诗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你们能读好它吗?
1、自己读两遍,再读给同桌听一遍。
2、指名读,正音。
3、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一般我们在读五言诗的时候,可以在每句第二个字的后面停顿一下。师范读,生练读。
二、品读古诗写景的诗是一幅画,这画面就藏在诗句里,还藏在我们每个人的想象里。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想想你看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⑴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依”就是挨着,靠着的意思。
⑵指导学生想象画面,练读诗句。
⑶出示课件,师配乐深情叙说再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2、学习第二句诗。登上鹳雀楼向下望,你还看到了什么?
⑴学生汇报,师指导学生想象画面读。
⑵出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再出示相关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⑶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欣赏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出示课件,指名读,齐读。
3、请大家想象画面,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过渡:看到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诗人不禁心潮澎湃,他在想些什么呢?读出下面的诗句。
4、学习第三、四句诗。
⑴理解“欲穷”的意思。
“欲”字右边的“欠”是一个人唉声叹气的样子,因为在他的心里有一个像山谷那样巨大的空缺。他总是感觉不满足,你知道诗人不满足的是什么吗?是的,他想要看得更高更远,看到尽头看到极点就是欲穷的意思。理解了诗意,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三句诗。
⑵要想看得更高更远怎么做呢?
再登上一层楼。真的只登上一层就够了吗?为什么呢?因为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齐读第四句诗。
⑶试着背诵古诗。指名背,集体背。
5、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登鹳雀楼》这首诗。用一边读诗,一边想象的方法,读懂了诗句,读出了画面,还明白了古诗背后的含义。并且很多同学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背会了古诗,你们真是学诗的高手。
三、指导写字
1、学写“依”、“尽”两个生字。
写好生字有两个诀窍,一是认结构,二是找主笔。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找出主笔“捺”,比较有什么不同。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提醒学生注意:“依”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捺笔不能写落地。“尽”字上下结构,上大下小,捺笔要写的稳稳当当。
3、学生练写,师矫正坐姿。
4.师生、生生互相评价交流。
5、写好这两个生字,可以用认结构,找主笔的方法自己学写第二组生字。
五、课外作业
1、把《登鹳雀楼》背给爸爸妈妈听。
2、用上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积累诗人王之涣的另外一首古诗《凉州词》。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0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1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人()日()
入()目()
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三、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
(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五、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填空:
()依山尽,()入海流。
欲穷(),更上()。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登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登高望远的感受。
2.收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谁收集的多。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会奋发向上的精神。板书设计层次清晰,说明诗句前两行为作者所见,后两行为作者所想。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3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
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2、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
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1、默写《登鹳雀楼》。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语训练
二、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三、探究新知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全班齐读。生再读。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二)、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三个字了。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
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千:去掉一笔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三)、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四、当堂练习
填空:()依山尽,黄河()海流。
欲穷(),更上()。
五、归纳总结(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
(略)
【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说课稿07-25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12-19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09-27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11-09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的优秀教案12-13
二年级语文画风教案07-06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03
二年级的语文教案12-05
二年级语文教案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