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案

时间:2024-07-04 10:00:31 教案 我要投稿

《黄鹤楼》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游园不值》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赞美春天及与友惜别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

  (1)学生学习《江畔独步寻花》的标示方法,轻声读古诗,用铅笔划出符号标示。教师将《游园不值》一诗抄在黑板上。

  (2)请2~3名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师生一起进行评议。教师将正确的标示画在黑板上。

  (3)对照黑板上的标示,学生朗读古诗,同桌间相互评议。

  (4)请2~3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生评议。

  (5)有感情地齐读古诗,体会诗句意思。

  2.逐句讨论学习,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游园不值》也是一首描写春天景物的诗,但描写的角度和内容与《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不尽相同,我们来看看诗人叶绍翁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学习,逐字逐句理解诗句意思。讨论后推荐五名学生上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学生边听边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题目游园不值

  (园:指私人花园。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学生对游字的解释一般会解释为游玩游览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确定游的意思是到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

  b.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的意思。

  这句诗学生解释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解释这句诗比较恰当。学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释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印上青苔,这样的解释学生也会觉得不通,进而错解成大概爱惜木底鞋下的横梁,怕鞋染上印上青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下句诗来学习。小扣柴扉久不开较易理解,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能顺利地解释成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教师这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根据第一句诗你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学生讨论找出恰当的.解释。根据诗句意思明确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

  通过以上的学习,使学生懂得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请1~2名学生将两句诗的解释说一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c.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思。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景色)

  d.理解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一枝红杏伸出了墙外)

  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一枝满园,关出。诗人虽然没能进入花园,但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好像看到了满园的春色,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e.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本想去游园赏春,但主人不在,他看到伸出墙外的一枝杏花便想到了春色满园。体会体会诗人的心情有哪些变化,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没有遇到主人心情有些失望、扫兴,但看到红杏想到满园的春色不禁高兴起来。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的情感)

  (板书:(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同样是描写春天景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盛开的鲜花、起舞的戏蝶、歌唱的娇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色图;而《游园不值》中那枝怒放的红杏使我们想到了满园盎然的春色。诗人描写春天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却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趣。

  (4)背诵《游园不值》。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出示黄鹤楼的投影片,这是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的一座古楼,因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黄鹤楼。黄鹤楼坐落在长江边,因其神奇的传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著名。大诗人李白曾在此送别他的好朋友诗人孟浩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句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1)运用在《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诗中学到的朗读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读,同桌互读。教师在黑板上抄写诗句。

  (2)请2~3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3)有感情地齐读,体会诗句意思和诗人情感。

  3.对照课文注释进行自学,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逐句理解诗句意思,没有注释的字、词。

  要求学生会解释尽唯天际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解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请学生上前边指黑板上的诗句边逐字逐词逐句地解释。其他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解释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地名。送:送别。之:去,往。广陵:扬州。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扬州)

  b.理解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老朋友在黄鹤楼上和我辞别了。)

  西在诗中只是表明两地方位。

  c.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烟花: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去扬州)结合书中插图让学生体会烟花的景色。

  (百花盛开,草木葱茏,草长莺飞,春光明媚,碧空万里,鸟语花香)下字学生能理解为去到,但对顺流直下的意思可能理解不到。教师可指导学生由西辞而知扬州在黄鹤楼之东,长江水也是向东流,所以孟浩然坐船是顺流而下。如此美景,诗人多希望与老朋友携手赏春呀,但是面对的却是分别,你能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吗?

  (依依不舍,惋惜)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d.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思。

  (孤帆:单独的一条船。远影:远远的影子。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消失了,没有了。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板书:消失了,没有了)

  e.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

  (唯:只。见:看见。天际:天边。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板书:只天边)

  (4)诗人送别老朋友,友人乘舟而去,诗人登高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载着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一线处,滔滔的长江水奔流不息,流向天边。诗人久久不肯离去,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板书:依依惜别)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既感受到了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艳丽春色,又感受到了孤帆远影、水流天际的壮阔画面,也体会到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珍重友情的情感。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三首》并背诵。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教案2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1)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

  (2)“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1)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2)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3)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4)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2)三月:阳春三月。

  (3)下:顺流而下。

  (4)碧空:蓝天。

  (5)尽:消失。

  (6)惟见:只看见。

  (7)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一个二会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

  3.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诗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古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新词。

  一.激发兴趣,揭题:

  1.投影出示古诗:(1)自读。(2)指读正音。(3)齐读。

  2.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指名试说)

  说不好没关系,学了课文之后,你就会明白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_____评议_____再读

  3.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四人一组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还有什么不懂的?

  (2)派代表集体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练读自己最生疏的.段落。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同桌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的,并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简介李白,孟浩然)

  这首诗记录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黄鹤楼》教案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

  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黄鹤楼、广陵、李白孟浩然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或你读过的那首诗(教师播放《送别》曲)

  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生说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分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他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并且成了当时的一种习俗,也成了诗人笔下常见的一种题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陵”

  二、解题

  1、师:读读看看题目中送了哪些内容?从他的回答中,我们知道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广陵是要去的地方。

  2、师:黄鹤楼知道吗?说说看;百闻不如一见,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3、师:有同学查到广陵的资料吗?(指名交流资料)

  4、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在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画长江简图并标出武汉扬州位置从黄鹤楼顺流而下就能到达扬州。

  5、如果我们再来了解李白孟浩然的一些情况就更好了(交流李白孟浩然资料。)

  师:诗题里面的关键词我们都理解了,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师:诗题的意思理解了,也就是诗文大致要讲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从具体诗句来看看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份真挚的感情。

  三、理解诗意。品读词语、感悟诗情

  (一)引导自学

  1、师:同学们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了,自己先放声多读几遍。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老师看到大家读的有滋有味的,那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呢?

  3、看来大家读的不错。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看看同学们能否读懂诗句的意思?现在,老师要送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

  (1)自由地朗读古诗,并结合课文注释插图,读懂诗意。

  (2)把学习中的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并与同桌讨论交流。

  (二)引导汇报。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汇报的同学先读古诗,再说诗意。其他同学仔细倾听,看看你画的问号在他的回答中能得到答案吗?

  师:同学们,学贵有疑。你们提出的这些字或词语,正是是诗句中用得好的词语,堪称点睛之作。下面我们再次读读诗文,看看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三)品读体验,感悟事情

  交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是好朋友吧?李白和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

  师:据说李白常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所以诗中称“故人”

  “故人”人可以换个说法吗?(情深意重/患难之交/亲密无间)带着对“故人”的理解再读诗句。

  2.‘烟花三月”诗中三月指什么时候?想一想,春天来了,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学生交流)诗人的眼中和你们一样看到了一个百花争艳繁花似锦的春天,为什么不用“百花、鲜花”而偏偏用烟花那,在这里你觉得有那些可能?生交流

  3、师:今天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烟花三月的图片请欣赏,此时你想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古诗。(生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这如诗如画的秘境中,诗人本该和朋友一起踏青游玩、饮酒赋诗。可是那么好的朋友却要去繁华的扬州了,分别之际,李白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小结:从他们分别的话语中你听出了什么?这两句是人在平淡的叙事中却透露出它们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4、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在这里指一只小船,当时正是大唐盛世,长江上应该是百舸争流,千帆如云那,怎么会只有一只小船呢?

  “碧空尽”:“尽”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从哪个词语读出的?

  孤帆远影:开始的时候作者还看到了帆船,渐渐地只剩下一点小影,慢慢地消失了。再来读读古诗想象以下画面。此时假如我们和诗人一同站在江边:船开了好一会了,李白还在望呀望呀,他心中不禁涌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船越走越远,只变成一点影子了,可李白舍不得走呀,他很想让他留下来呀,他还在望呀望呀心中默念着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了,李白想起了昨日的种种,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牵挂之情油然而生,他不仅脱口而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帆虽尽,情未尽呀,此时在诗人的心中,永远不能消失的是什么?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唯”字突出强调了这眼前的江水,古人常常寄情于山水,在这里作者又想借江水说明什么呢?

  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学生理解。看一看这面前的.江水,猜一猜有多深,想一想面前的长江长不长,有多长,可是在诗人的眼里却比不上……他们之间的这份珍贵的友情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看这两句,表面上写景,但却字字句句隐藏着朋友间的那份深情,这就是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天际流”向天际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还有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度读诗句,读出这份情深意长

  师:那滚滚的长江水不正象征着他们深厚的友情绵绵无尽吗?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

  师:女同学站起来送送孟浩然,齐读。(师放课件生在乐曲声中读)(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同学你们来送送。(这是豪壮的相送)大家一起来送送孟浩然!同学们读的多么投入啊,会背的请站起来,不会背的拿着书读一读,读出你的情感来。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继续积累送别诗,并背一背。

  2、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黄鹤楼》教案6

  学习目标:

  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抓住特征说明,了解古代建筑艺术。

  学习重难点:

  1、抓住特征说明,了解古代建筑艺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常州古建筑天宁寺宝塔导入。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将注释中字音标注于原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标出你不熟悉的重点字词.

  2、同位交流不熟悉字音,指生朗读,注意字音.(隅、憩)

  3、朗读课文不仅要注意字音,还要把握节奏.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4、教师范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5、俗话说得好:”文通一半文”.停顿对了也就等于理解了课文一半.(出示不带标点的课文),指生阅读.

  6.齐读课文,注意文中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画出文中描写“黄鹤楼”的语句.

  2、(出示图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3﹑根据文字以及图片的阅读,能用一个字概括黄鹤楼给你的印象吗?

  四、抓住特征描写,品味语言之妙。

  1、黄鹤楼很高,你是从文中哪些词看出的?

  耸、高、巍峨、巃嵸

  2、老师这儿就有一个疑问了,作者写高为什么连用几个同样的词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3.能从学过的课文中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黄鹤楼很高很高,你还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

  5.你能快速将描写黄鹤楼高的句子背出来吗?

  6.如果你眼前有一座高楼,你能用1—2个句子描写楼的高么?

  7、黄鹤楼很高,面对这样的.一座高楼,作者的评价是什么?(板书)

  五、有人说,黄鹤楼不仅是一座高楼,更是一座仙楼,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你能帮帮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吗?

  六、黄鹤楼是一座高楼﹑更是一座仙楼。谈到现在,老师还不知道黄鹤楼在哪儿呢?你能告诉老师吗?

  七、请听题:将黄鹤楼一文中讲课时老师遗漏的一句话读出来。

  八、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九、诗词中的黄鹤楼,并进行比较阅读.

  十.自助餐:

  1.课外网上收集有关黄鹤楼的历史沿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化名流对联等,互相交流。

  2.有人认为重修可以使具有文化内涵的古代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有人却又认为这样会破坏原来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美感,你认为呢?

  

《黄鹤楼》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学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情永在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黄鹤楼》教案8

  文本解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李白与孟浩然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因此“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感受诗的情绪和意象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理解题意。

  1、揭题。师: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之经典的古诗。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的'大意。

  1、自由地朗读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2、反馈,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3、利用下面的注释,交流诗的大意

  三、再读诗文,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1、你读出了哪些画面

  预设:(1)黄鹤楼楼下诉别

  (2)烟花三月一幅美景

  (3)孤帆远影

  (4)滚滚长江东逝水

  2、理解“烟花三月”(诗人与好友在春意盎然、繁华似锦的阳春三月,在这天下名胜黄鹤楼分别,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孤”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湖北武汉东去江苏扬州,沿江皆是繁华之地。

  (2)李白伫立长江边,难道真的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呢透国一个“孤”字,还让你看到、联想到什么,

  预设:(李白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只看着那只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3)指导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师: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悟“尽”

  (4)同学们,你们认为真的“尽”了吗“不尽”又是什么

  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李白也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上,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流”情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在李白的眼里这滔滔江水就是与孟浩然传输真情的畅渠。

  (5)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李白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孤帆远去,李白伫立江边,叹道:“滚滚的长江水啊,请()”

  四、课外延伸:寻找“送别诗”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寻求言意融合,找准言意融合的切入点,也就是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在本诗中,我觉得“孤、尽、流”这三个字恰恰就是“亮点”。首先“孤帆”初读并没感觉出什么情味,而细细品味之后才发现作为古时交通要道的长江怎么可能是“孤帆”呢这实在是有悖常理。究其原因,这与李白当时的心境有关。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评,从中悟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实现了语言和意韵的融合。这样的教学,我想不架空,不做作,不浅薄,具有浓厚的语文韵味。与之相对的是“尽”字,通过质疑,对比,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课外背景资料的补充,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悟”得语言内在的真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持续动态发展的言意融合过程,如果说“孤帆、尽”这两个词让我们感悟到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的话,那么这个“情”又如何释放、延续下去呢古人喜好托物抒情,寓“意”于“象”。如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柳絮代表愁绪、飘零,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流水”在这里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象征着思念,象征着惆伥,象征着别情离恨。李白的这种心情,用“水”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练习,通过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带去李白的一份思念,一份祝福,一份对繁华似锦的扬州的向往

《黄鹤楼》教案9

  【设计理念】

  诗文对照,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诗句意思;运用情境表演法再现诗人与朋友话别饯行的场面,体会彼此间深厚的友谊;尝试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设计特色】

  读中理解读中悟情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通过文、诗对照阅读,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李白和孟浩然话别饯行这一场景。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诗意,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揭题读题:25黄鹤楼送别

  2、课文讲了什么时候,谁为谁送别?相机板书:李白孟浩然

  二、紧扣中心词,感受情感

  1、喝完这杯酒,老朋友就要辞别了。此时离别是他们心中最柔弱的心弦!文中第二自然段有个词语很好地说明了当时的这种心情,找一找,哪个词?

  2、找词。相机板书:依依惜别

  3、换词理解:(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等)

  4、指导读词(有些不舍了;真的很不舍)

  总结:是啊,这份感情是难舍的,是真挚的,是厚重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依依惜别之情。齐读课文第二小节。(多媒体)

  三、黄鹤楼话别,体验情感

  过渡:即使心中有万般不舍但离别已逼近眼前。终于李白打破了这份沉默。

  (一)、屏显: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在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边读边想:从李白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讨论交流:

  (1)李白对孟浩然很敬重。

  指读相关语句(屏显: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背诵孟浩然的诗句

  孟夫子像兄长一样照顾自己,像老师一般教诲自己,他的人品、诗篇都是礼拜仰慕的。让我们学着李白来读读这段话。

  (2)李白与孟浩然感情很深厚

  屏显: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在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指名读,相机评价(读得特有感情,这情啊,都洒在酒里;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真是难舍难分啊!)

  (3)李白怎么舍得孟夫子走呢,他心中有着淡淡的忧伤,有着丝丝的惆怅,让我们来当回小李白。齐读

  屏显: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在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3、此时的孟夫子完全明白李白的心情,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但作为兄长,他要宽慰好兄弟。他是如何宽慰的呢?

  (1)多媒体: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名读评价

  (2)多媒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A、这句诗什么意思:只要朋友是知心的,即使到了很远的地方,也好象是紧*在一起的邻居。

  B、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想告诉李白什么呢?

  生交流: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受丝毫影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3)是的,话别可以用一杯酒,可是,友情却是一辈子的。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男女对读)

  (4)道不完的离别谊,叙不完的朋友情,让我们再读读这感人的画面,把它深深的印在我们的心中。齐读

  (3)、(4)多媒体:(配乐:《长亭送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四、江畔送别,提升情感

  过渡: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无奈良辰美景不留人。送君千里,终需一别。

  多媒体: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细细聆听,感受李白悄然站在江畔的心情。

  (1)听完这一自然段,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了吗?是通过哪些词语感受到的?自由读读这段文字。

  (2)换词理解“伫立”、“凝视”

  (3)孟浩然登舟相别,扬帆远去,李白目送船帆远去,渐渐消失,久久不肯离去。这是一份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依依不舍。一起读出那份依依不舍。

  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指导朗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望着那一江流向天边的春水,他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说

  四、诗文对照

  过渡:真是烟花含愁,孤帆载怨。涛涛江水,载走了友人,也带走了李白满腔的思念。这时,他再也按捺不住,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多媒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齐读

  2、理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3、齐吟诵

  4、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文中处处含情。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种依依不舍呢?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这两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李白的心情呢?(孤)

  6、古时候的长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江上沙鸥点点,必定也是白帆片片。为何李白的眼中只有“孤”帆呢?

  (“孤”字用的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独不是狭隘的、消沉的。

  7、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更有味道。练习有感情诵读。

  8、指名读

  9、诗中不见一个“情”字,却处处含情。一起感受这份依依不舍。

  五、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领悟到了这首送别诗的魅力。出示送别诗《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最后,请同学完成以下两个作业:

  1、收集其他的送别诗自己阅读并介绍给其他同学

  2、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黄鹤楼》教案10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板书设计 黄鹤楼 崔颢

  空

  空悠悠 孤寂苦闷

  历历

  萋萋 触景生情

  愁 思乡之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三、听读--划分节奏 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

  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 译读--理解内容 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

  《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 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五、说读--体味情感 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思乡的情感。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六、背读--积累词语 再悟美文

  1、个人示范背

  2、唱诵。

  3 、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七、拓展练习。

  1、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2、《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黄鹤楼》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采用多种朗读方式,体会诗意,品味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背诵全诗,积累有关“思乡”的诗词。(3)能用诗意的语言抒写自己的乡思乡愁。

  2、过程与方法:读、品、展、赛有机结合,在讨论和探究中让学生感悟历史,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悟蕴藏诗中的思乡之情,加深学生对亲情、家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朗读,体会是的音乐美、绘画美,感受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用意象来表达人内心的情感。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黄鹤楼的图片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长江南岸的三大名楼,古人登楼,总喜题诗赋词,以表自己的览物之情。诗人崔颢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发,脱口而出,一泻千里。历代诗人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这首七律,人称最佳。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由此可见,这首诗在唐诗中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七言律诗。

  (二)感悟诗意:

  (1)、诵读感悟:

  A、请一位朗读能力好的同学用“二二三”的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其余同学闭眼认真聆听。思考:古人写诗讲究平仄对仗,而此诗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是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全不顾对仗,这是为什么呢?

  B、请学生加进手势,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来朗读。思考:诗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那些色彩?

  C、请学生有创意的朗读。比如反串朗读、表演性朗读等,力争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以桌为单位进行后,请优胜者到台前表演。

  2)、理解感悟:

  请左边两组的学生联系课下注释,翻译全诗。请右边两组的学生加进自己的想象,用第一人称,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然后请两个组的学生代表发言。看谁能更好的再现诗情诗意。

  (三)、品析鉴赏:

  (1)、走进作者:用“你”开头写三句话来介绍崔颢,使之构成排比句。

  例如:你是盛唐诗人,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你的《黄鹤楼》,情真意切,让诗仙李白折服;你早年为诗,情志浮艳,但晚年风格却雄浑自然。

  (2)学生齐读该诗,前后桌为一个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多媒体出示讨论题)A、这首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B、那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这些景致触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C、颈联描写了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诗中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D、游子思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永恒主题,这首诗尽管有愁绪,但写得豪迈昂扬,境界壮阔,给人愁而不怨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一个常年在外打工或游学的人,你能选用几个意象,并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家乡的人或物的思念之情吗?试着写一些。

  (2)、积累古今有关思乡的诗词。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多媒体打出有关思乡的名句,学生齐读。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今日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五)、现场比拼:

  (1)、以组为单位,看哪一个组的学生最先准确而又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教师讲授记忆的方法:参照板书,理解记忆

  (2)、每组派两个代表,一个背诵一个默写,看哪一组的同学完成得最好。(3)、每组自选一首歌曲的曲调,深情地吟唱这首诗,看谁更能唱出这种乡思乡愁。

  (六)、教师小结: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所以,即使我们默默无闻,但只要善于抒真情,论实理,一定会有一鸣惊人的那一天。加油吧!同学们!

《黄鹤楼》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你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解释课文题目,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看了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师配着悠扬的古筝音乐,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小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组边读边议古诗,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小组交流刚才的学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听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拓展练习,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生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析形体,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3把这些字美美地写在田字格里。

  4展示评价写得美的字。

  六、教师总结

  附:板书设计

  2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辞〖

  黄鹤楼

  孤帆尽〖

  长江流

  朋友情谊

《黄鹤楼》教案13

  一、重点词解释

  1、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2、隅(yú):角落

  3、者:助词,表肯定语气

  4、费讳(yī):三国蜀汉大将军。

  5、登仙:成仙。

  6、尝:曾经

  7、驾:乘、骑。

  8、憩:休息

  9、于:在

  10、遂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遂:于是;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11、列:记载

  12、存:保存

  13、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14、观:观看

  15、其:代黄鹤楼

  16、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

  17、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18、最:的事物

  19、倚:靠着

  20、河汉:银河

  21、临:临近

  22、重檐:两层屋檐

  23、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24、闼:门

  25、霞敞:高敞

  26、窥:看

  27、井邑:城乡

  28、亦:也

  29、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30、形胜:山川胜迹

  31、之:的

  二、作品赏析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P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观其耸构巍峨,高标a伲弦泻雍海铝俳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a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a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黄鹤楼》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教案15

  学习目标: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课堂学习:

  第一块:复习 请大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段落。背诵。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创设问题情境:作者带我们去黄鹤楼和于园“神游”了一番,你对黄鹤楼和于园的总体印象如何?两者有何不同?你“神游”时的.感受又是怎样的?阅读,思考,分小组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全班讨论交流。

  3、学习评价:用笔把你心目中的于园画出来,并向大家点评一下于园“奇”在哪里。思考,画图。

  4、组织交流、评价全班讨论交流。

  第三块:探究活动?

  1、如果学校的花圃要重新设计,你打算怎样来布置?思考,分小组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畅所欲言。

  课后学习:

  1.收集并吟诵历代歌咏黄鹤楼的诗文。

  2.把《黄鹤楼》或《于园》改写成白话散文。

【《黄鹤楼》教案】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别》教案01-26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01-15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12-04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04-1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01-2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07-3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优秀06-2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15篇08-02

袋鼠的教案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