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一量称一称》幼儿园小班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量一量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量一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量一量教案1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2、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量一量教案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
2.欣赏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了解其不同的作用。
3.萌发对测量的兴趣。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各种尺子(直尺、三角尺、卷尺等)
2.测量的表格、笔和纸盒
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发思考
师:教师里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宽有多长么?
师:那如果我想知道他们的有多长有多宽,谁可以帮助我呢?(幼:尺子)
师:现在请你观察一下尺子上有什么?尺子是干什么用的呢?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尺子呢?
教师小结:尺子上面有数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够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师: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现在请你来数一数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数完以后请你尝试测量一下铅笔盒的长度。量出请闭合的长是几个小格子,宽是几个小格子,并把你量出来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现在你已经量好了,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小结:测量时尺子和被测量的物体起点要对齐,要及时做记号,继续测量。要记住原来量了多少格,然后把你几次测量的数据加在一起,最后结果就是物体的测量长度。
三、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师:下面请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小朋友测量的铅笔盒的长和宽是不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小结:铅笔盒的大小不同,他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不同。)
师:现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刚刚老师教你们的那种方法去测量别的`物体了。
四、问题迁移,欣赏各种尺(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并了解作用。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尺子,请你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些尺子,看看这些尺子有什么作用,你都在哪里看到过这些尺子呢?
活动反思:
这一课旨在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测量,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通过实际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大致知道物体的长度的需求,激发学生认识身上的“尺”,用自己身上的尺来表示其他物体的长度,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节课通过第一部分认识各种尺让学生了解了尺子的分类,第二部分是通过用尺量学生身高和用软尺量学生的头围让学生亲身实践去感受,学会用尺量,第三部分是认识身上的尺,比如食指宽约1cm,小指长约3cm,一拃长约10cm,一步大约50cm,臂展长大约1米等,最后一部分告诉大家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来表示其他物体的长度,整节课下来学生热情很高,也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他们都很积极地去测量身边的物体,去了解一些身边熟知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生活中物体的长度,比如应该多涉及一些类似鳄鱼身体的长度、长颈鹿的身长等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
量一量教案3
活动目标:
1、乐于参加测量活动,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2、知道记录测量结果。
3、学习用自然物测量图形的边长
活动重点:
学会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边长。
活动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活动准备:
1、幼儿认识正方形,对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2、若干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小长方形。
3、幼儿没人一张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出示正方形卡片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宝宝,你们看看它是谁?(正方形)
正方形有几条边?(四条)
四条边一样长吗?你怎么知道的?(看的)
(2)用眼睛看也可以,但是不够准确。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边的准确一点的长度呢?(尺子量)
2、教师示范操作方法,提出操作要求。
(1)师:是的,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进行测量,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帮手,你们看看是谁?(长方形)它也可以量正方形的边长。
(2)师:如果我们要测量这条边的长度应该从哪里开始测量呢?到哪里结束呢?(幼儿举手回答)
师:用小长方形量时应该注意什么呢?(对齐)嗯,第二个小长方形的.头要和第一个小长方形的尾巴接在一起,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正方形边的另一头。
(3)师:每个边量的结果应记录在对应的格子里,用了几个小长方形就画几个圈。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将一条边完整的量出来。
(2)把长方形一个接着以首尾相接,再数数用了几个长方形,然后记录下结果(画圈)。
4、交流、评价幼儿的记录结果。
师:有哪位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请幼儿上台发言)师:你们的发现都是这样吗?
5、教师及时小结及延伸。
师:原来正方形的边是一样长的。小朋友知道刚才的测量方法还可以用来测量什么呢?(幼儿举手回到)好,小朋友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去量一量物体。
量一量教案4
目标
1 学习用刻度尺连续测量并记录蚕豆的生长过程,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2 对植物生长过程有探究愿望。
活动准备
种植区——蚕豆小火车;各种自然测量工具(火柴棍、回形针、积木、油画棒……);可供制作刻度尺的卡纸;记录本等。
活动过程
1 量一量豆苗有多高。
(1)师:小朋友们种的蚕豆苗都发芽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种的豆苗长得高。你们有什么办法?(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测量的多种方法:叠拳头、虎口码、木棍量……)
(2)幼儿自由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幼儿选择喜欢的测量工具测量自己的豆苗)
(3)展示、交流测量结果:你选用了什么测量工具,你的豆苗有多高?(用手指头量,有一个手指节高;用拳头量,比一个拳头矮一点;用积木叠,有四块积木高……)
2 比一比谁的豆苗高。
(1)师:你们都量出了自己的豆苗有多高,现在你能说出谁的豆苗最高?为什么?(如“亲亲的豆苗高,因为有四块积木高,果果的豆苗矮,只有一个拳头高,四当然比一大了”。“不对,虽然四比一大,可是,积木很小的,四个叠在一起还是很矮”……)
(2)师:到底谁的豆苗高?用你们的方法能比出来吗?(引导幼儿将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演示比对)
3 讨论测量豆苗的最好方法。
(1)师: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测量并比较豆苗的高度?(引导幼儿说出“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测量”。)
(2)介绍刻度尺。
(3)为每棵蚕豆苗制作一把刻度尺(指导幼儿裁剪卡纸条。用统一的方形积木块作刻度),布置测量环境:火车新干线。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每日进行观察,每一个星期将观察结果在刻度尺上作一次标记,并记录时间。引发幼儿观察思考:第几天的时候谁种的蚕豆苗长得超过了谁种的?同样是蚕豆,为什么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
活动二:时间测量——有趣的滴漏
活动目标
1 发现物体的滴漏速度与滴孔大小、装量多少及物体的材质有关。
2 对滴漏计时方法在生活中的巧妙运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大小(容积、小孔)相同的水漏、油漏、沙漏计时器各一个;标记条;亲子制作的各种滴漏瓶若干。(漏孔、容积、时间的设定按教学需要确定1
经验准备:对古代计时工具有初步认识;已认识过时钟。
活动过程
1 夹珠比赛导入。
(1)出示水漏: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夹珠比赛,用水漏来计时,当水漏里的水全部漏完,小朋友们就停止夹珠。
(2)交流:小朋友数一数夹了多少颗珠子?(提醒幼儿简单记录)
(3)出示沙漏、油漏:现在我们再来进行一次夹珠比赛,这一次用同样大小的沙漏和油漏同时计时。当其中一个滴漏里的东西全部漏完,小朋友们就停止夹珠。
(4)交流:哪个滴漏先滴完?这一次,你夹了多少颗珠子?跟第一次比多了还是少了?
2 讨论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流动速度不一样。
(1)师:你发现沙、水、油在大小一样、漏孔一样的.滴漏瓶里流动的速度一样吗?谁最快?谁最慢?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启发幼儿通过比较夹珠的数量发现:第一次夹珠少,说明水流得最快;第二次夹珠多,说明沙流得慢,油流得最慢。)
总结:珠子夹得越多,说明瓶子里的东西流动越慢;珠子夹得越少,说明瓶子里的东西流动越快。
3 玩一玩,进一步发现滴漏计时的有趣现象。
(1)师:请两个小朋友一组,分别选择时间一样、材料不一样和滴孔大小不一样、装量一样的计时器玩一玩,看一看,这一次又是什么东西流动快?什么东西流动慢?
(2)请你们将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其他小朋友。
4 活动拓展。
这些有趣的计时器在生活中用得到吗?你想用在什么地方?
活动延伸
选择一个“30分钟”滴漏瓶,为幼儿午餐计时。
量一量教案5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长短直尺、卷尺、三角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测)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在记录纸上记录)?什么方法测量的?
(2)、(选择用绳子测量的)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有的测底部、有的测中部)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测:用尺无法测量高度时可目测)
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直接测量)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量一量教案6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环境创设: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什么方法测量的?
(2)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
·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量一量教案7
活动过程:
一、激发用脚测量的兴趣。
(教师示范跨步测量的方法)小朋友,我们来玩个游戏,看好我是怎么过来的?(跨一步、并一步)我从大椅子跨到小朋友这儿,跨了几步呢?
二、幼儿感受用脚测量的乐趣。
(1)请个别幼儿练习跨步测量。
想试一试吗?我请一个小朋友从你的小椅子跨到前面的大椅子要跨几步?我们可以边跨边数。
(2)请男小朋友练习跨步测量。
现在我请男小朋友从你的'小椅子跨到黑板要跨几步?
(3)请女小朋友练习跨步测量。
看,女小朋友也等不及了。我们也来试一下从你的小椅子到黑板要跨几步呢?
三、引导幼儿初步学习记录的方法。
我来考考小朋友,刚才你从小椅子跨到大椅子,跨了几步?那我们把这个结果记录下来。那小椅子到黑板呢?小朋友想一下,从你们的小椅子还可以跨到哪里呢?
四、幼儿在情境中练习用脚测量,并进行简单记录。
(1)练习用脚测量,进行简单记录。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动物朋友,看一看有谁呀?小朋友要去小动物家,还必须有一张邀请卡,就是让小朋友知道从你的小椅子到小动物家要跨几步,然后到前面的桌子上找一个相应的数字贴上去。那如果我们要去第二个小动物家,应该还是从哪儿出发?现在邀请卡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请你们从椅子底下拿出来。请小朋友看一下,你第一个去谁的家?第二次呢?好,现在我们开始吧!
(2)通过提问,幼儿得出测量结果。
你去了哪个小动物家?用了几步?谁来说说你到哪个小动物的家近,到哪个小动物的家远?
五、幼儿自主选择测量的距离,并进行记录。
小朋友,想想看,还可以从哪些别的地方开始吗?谁来试一试,我们把这个结果也记录下来。现在我们都来尝试一下,你从哪个地方开始到哪个地方结束,把它量一量、画一画,并在纸上记录下来。刚才,我们都是在教室里面量的,那现在我们带着纸和笔去外面量一量、跨一跨吧!
量一量教案8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
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动过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
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幼儿讨论
【活动小结】
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
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五、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量一量教案9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并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的探究对象"。大班幼儿对于数的认识已经不断加深,测量也是他们认识数的一种方法,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亲手探索的过程远比直接得到结果更感兴趣。设计此次活动,让孩子们自主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测量工具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孩子们即感受到探索的乐趣,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孩子们在不断尝试中快乐、自主地学习。
活动名称:科学
活动内容:量一量
活动目标:
1、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2、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3、喜欢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重点: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活动难点: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活动准备:纸棍、记录表、水彩笔、铅笔、毛线、吸管、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故事《去超市的路》
--小熊从哪一条路去超市更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熊还想知道这条最近的路到底有多远?你们帮他想想办法。
二、过程
1、第一次探索测量
①介绍并发放测量工具好记录表1,幼儿尝试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根相同长度的纸棍,每人一张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小路且做好记录。
②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教师做记录。
③集体讨论:为什么相同的路程、相同的工具,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请个别幼儿再现刚才的测量方法,尝试找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④教师示范正确量法:顶端要对齐,首尾要相接,并且用水彩笔做记号。
2、第二次实践正确测量方法
①再次发放相同长度的纸棍,幼儿分组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量一量,并做记录。
②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一样,测量结果也一样。
3、第三次应用测量
①提问:除了刚才用的纸棍能测量物体外,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介绍记录表2,猜测: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种物体,结果一样吗?
②幼儿5-6人为一组,每组一张记录表,分别用不同工具完成两个不同测量任务。
③集体验证结果,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
三、延伸活动:自然测量这种方法还可以帮我们测量那些东西?我们一起去试试。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量一量教案10
量一量?比一比
教材第88~89页的内容。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重点:对自身长度的测量及周围东西的测量,使学生感受测量方法的多样化。
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皮尺、卷尺、课件。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米。)
师:那么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量一量吧!
1.做好测量前准备。
师:在前面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出具皮尺、卷尺。)
师:谁来说一说,用这些尺子测量出1米长的木条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从“0”刻度开始量起,尺子不能打弯,对准1米刻度做记号。)
2.实际测量。
(1)在木条上测量出1米长的一段。
师:各组拿出木条和卷尺,小组合作在木条上量出1 米长的'一段,并做好记号。
学生测量,老师指导。
老师验证各组测量情况。点评各小组测量结果,测量比较好的给予奖励。
(2)测量课桌长、宽、高的长度。
师:根据你刚才实际测量到的1米的长度,请同学们来估测一下,天天和我们朝夕相处的课桌的长、宽、高分别大约是多少?(结合量出的一米长的木条的长度,估测出学生熟悉的课桌长、宽、高的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估测能力。)
教师小结:这只是我们估测出的长度,是我们猜想的,怎么样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呢?(要进行实际测量。)
师:各组拿出卷尺,分别测出课桌的长、宽、高。
小组讨论,组长结合组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工。
进行实际测量,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3.汇报、讲评。
(1)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比较各组测量结果。(各组结果尽不相同,存在误差。)
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适时评价。表彰分工合理、测量细心的小组。
(2)测量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
师: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课桌的长、宽、高,你还想测量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就地取材。如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饮水机的高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等,自主选择,自主进行测量活动。)
小组测量,老师指导。汇报,讲评。
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动,你会描述物体的长度吗?
这节课你最喜欢的测量活动是什么?
“量一量,比一比”是在学生认识厘米和米,会测量物体长度并用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编排上,首先让学生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接着指导学生测量出1米的木条,再让学生利用木条去估测课桌的长、宽、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会了测量,也认识了估测。最后让学生实际测量估测的物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估测的价值。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测量的经验,巩固了测量的技能,培养了合作的精神。
量一量教案11
活动目标:
1、 探索用合适的工具测量树干的粗细,喜欢测量活动。
2、 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数学绳子、毛线、吸管、铅笔、各种尺若干;水彩笔、记录表若干。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在幼儿园内先确定10棵待测量的树,并分别在树干上编上1—10的号码。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测)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在记录纸上记录)?什么方法测量的?
(2)(选择用绳子测量的)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有的测底部、有的测中部)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测:用尺无法测量高度时可目测)??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直接测量)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量一量教案12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培养幼儿运用工具实践操作的能力。
3.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体验测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探索材料:吸管、小棒、筷子等。
2.记录材料:幼儿人手一份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块桌布,引导幼儿猜想桌布的长短。
教师:“这是什么?是什么形状的?我还需要再来裁几块这样正方形的桌布,但我还不知道这块桌布的边到底有多长,所以今天就请小铺来帮我量一量这桌布的边有多长?”
2.引导幼儿讨论用吸管测量桌布的正确方法
教师:“你想到用哪些工具来量这块桌布呢?(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其实量桌布可以用很多的工具,今天我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根一样长短的筷子,请你来量一下这块桌布的边有多长?”
教师:“请你们想一想,试一试,只有一根筷子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量?并且把你量的次数的结果记录在桌上的纸上。”
3.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正确的测量方法。
(1)幼儿讲解自己测量的方法。
教师:从头开始量,量一下在末尾做一个记号,然后再从这个记号接着量,中间不能留缝隙,这样才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量一次数一次,量了多少次就代表桌布有多长。
(2)教师: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用一样长短的筷子测量了桌布,次数是多少?你从这张表里发现了什么?
教师:同样长短的同一工具在测量相同长度的东西的时候,它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探索、测量。
请幼儿观察各种测量工具,引导幼儿比较各种测量工具的长短。
(1)教师:“等一会我们还要来量,还是这块桌布,但请你们要换工具了?换什么样的工具呢?换了工具后测量的结果会怎样呢?在测量前我们先看一下记录表。”
(2)教师介绍记录表。
(3)幼儿第二次操作。幼儿选择两种长短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教师重点指导测量有困难的幼儿。
(三)分享、交流。
1.引导幼儿展示记录单,请幼儿交流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
教师:“你刚才用的是哪种工具来测量的?短的测出来时多少?长的测出来时多少?”
2.教师与幼儿共同观察记录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教师:“看看你的记录表,再看看黑板上大的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测量相同长度的.东西,用的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用的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四)游戏:量一量
教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如果量黑板,你想量的次数多一点该用什么工具?想要节省时间,快一点的话测量的次数少一点,该用什么样的工具?
教师:今天我们测量了好多次,我们不但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还发现了测量的规律,当我们用同一长短的工具测量同一长度的东西时,测量的结果是一样。当我们用不同长短的工具测量同一场长度的东西时,工具越长,次数就越少。工具越短,次数就越多。
教师:回家后,你再去试试,我们用相同长度的工具去测量不同长度的东西时,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活动延伸:
1.丰富区域材料,为幼儿丰富充足的物品,让幼儿操作探索,发现学习。
2.请幼儿运用所学方法,量一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和家庭成员的身高。
量一量教案13
活动目标:
1、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2、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3、喜欢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
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活动难点:
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活动准备:
纸棍、记录表、水彩笔、铅笔、毛线、吸管、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故事《去超市的路》
--小熊从哪一条路去超市更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熊还想知道这条最近的路到底有多远?你们帮他想想办法。
二、过程。
1、第一次探索测量。
①介绍并发放测量工具好记录表1,幼儿尝试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根相同长度的纸棍,每人一张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小路且做好记录。
②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教师做记录。
③集体讨论:为什么相同的路程、相同的'工具,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请个别幼儿再现刚才的测量方法,尝试找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④教师示范正确量法:顶端要对齐,首尾要相接,并且用水彩笔做记号。
2、第二次实践正确测量方法。
①再次发放相同长度的纸棍,幼儿分组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量一量,并做记录。
②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一样,测量结果也一样。
3、第三次应用测量。
①提问:除了刚才用的纸棍能测量物体外,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介绍记录表2,猜测: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种物体,结果一样吗?
②幼儿5-6人为一组,每组一张记录表,分别用不同工具完成两个不同测量任务。
③集体验证结果,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
延伸活动:
自然测量这种方法还可以帮我们测量那些东西?我们一起去试试。
量一量教案14
一、心育目标:
⒈让儿童通过亲自参与活动,知道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懂得自己的身体是在不断生长 的。
⒉培养儿童能够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发展自我意识。
二、活动准备:
儿童入园时的身长图和体重表。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儿童刚入园的身长图和体重表,引起儿童观察,并进行讨论。
⒈这些图片上的娃娃是谁?(贴有照片的儿童外形)
⒉上面有些什么?(表示身高的竹子和体重的小称砣)
小结:这些都是我们刚上幼儿时保健老师给我们量身高,称体重的表,上面的一根竹子和一个小砣就表示那时我们的身高和体重。
(二)通过操作活动对比,让儿童感知其中变化,了解自己在长大。
⒈小朋友,现在你们的身高和体重有没有变化?
⒉请儿童现场量身高称体重,再贴上表示身高的'竹子和小称砣。
⒊请儿童在观察对比,了解其中变化。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小朋友在原来的竹子上又加上了一根小竹子,竹子越长越高,说明小朋友长高了,小称砣越来越多,说明小朋友变重了。我们长大了。
(三)通过讨论,知道我们长大了,学会了许多本领。
“现在,我们长大了,在幼儿学会了哪些本领?”(从生活自理能力、学习、游戏等方面去讨论)
小结:我们长大了,学会自己吃饭,能高高兴兴上幼儿,会讲故事,会念儿歌,拍皮球,玩各种游戏,今后我们还会长大,学会更多的本领。
四、亲子活动
建议家长在家中一角,为孩子做两颗生长树,一棵记录身高的变化,一棵记录体重的变化,并定期为孩子测量。
五、活动评价:
⒈知道自己在不断地长大;
⒉逐步学会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
量一量教案15
有益的学习经验:
学习8的形成,进一步了解7添上1是8,7比8少1,8比7多1。
准备:
贴绒卡片:小圆片7个,三角形8个。
活动与指导:
1.出示小圆片7个,贴成一行让幼儿点数后说出总数,再出示三角形7个,一一对应地贴在小圆片下面,让幼儿目测后说出总数,启发幼儿比较两组图形的多少,说出圆片和三角形片一样多,都是7个。
2.出示1个三角形片,添在7个三角形后面,让幼儿点数,三角形有几个,说出7添上1是8。将8个三角形和7个圆形比较,引导幼儿说出三角形比圆形多1,圆形比三角形少1,8比7多1,7比8少1。
3.教师敲铃鼓,第一次敲7下,第2次敲8下,问幼儿两次各敲了多少下,哪一次敲得多些?多几?哪一次少些?少几?
4.让幼儿根据数字8,画出自己熟悉的8个物体。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给圆圈涂色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给圆圈涂色
有益的学习经验:
熟练地掌握7以内数字的顺序,理解相邻的两个数,前面的一个数比后面的一个数小1,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数多1。
准备:
1.每个幼儿一张画有圆点和数字的卡片,卡片上每行的左边是1―7中间的一个数字,右边是7个圆圈,数字1―7从上往下按序排列。
2.数字1―7的卡片每个幼儿一套。
活动与指导:
1.给幼儿发卡片,让幼儿按每行左边的数字将右边的小圆圈涂上颜色,涂完后,与幼儿一起小结:按顺序排列的数,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数大1,比它后面的数小1。
2.让幼儿把数卡摆在桌子上,找到最小的`数,把它放在最前面,然后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数卡。
仔细观察数卡的排列顺序是否正确,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正。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给小狗骨头吃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给小狗骨头吃
有益的学习经验:
1. 理解9、10之间的关系,知道9比10少1,10比9多1。
2. 从许多物体中找出1-10个物体并根据数字的大小由小到大将数卡排序。
2.准备:
1.贴绒卡片,狗9只,骨头10根。
2.每个幼儿1―10的数字卡片、实物卡片各一套。
活动与指导:
1.出示9只狗的卡片,用游戏的口吻告诉幼儿:小狗排成队要出去找骨头吃,数数小狗有几只?让幼儿点数,说出总数。
2.教师出示9根骨头的卡片,告诉幼儿:小狗找到骨头了,请1个幼儿上前来给小狗分骨头。问幼儿每只小狗是不是能分到1根骨头,指导幼儿将骨头一一对应放在小狗下面,数数骨头有几根,说出小狗和骨头一样多,1只小狗l根骨头。
3.教师再出示1根骨头,放在一行骨头的末尾,让幼儿说出骨头共有几根,将数卡10贴在旁边,比较小狗和骨头的数量,骨头多些,9比10少1,10比9 多1。
4.发给幼儿数卡和实物卡,让幼儿将数卡摆在桌子上,找出相应的实物卡,摆在每张数卡两边,然后将他们按数字大小由小到大排队。
5.指导幼儿做练习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知道9添上1是10。
(2)让幼儿按群数数,说出总数:花生、蚕豆、豆芽都是10。
(3)首先让幼儿理解1只青蛙吃1条虫,10只青蛙要有10条虫,数数青蛙和虫各有多少,比较青蛙与小虫的数量,小虫少几就添画几。
【量一量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语言教案小兔乖乖教案12-10
小班的教案07-16
袋鼠的教案12-23
《氓》教案12-13
《an en in》教案07-21
《泉城》教案07-27
合唱教案07-29
《春》的教案07-26
《春》教案02-21
《亡羊补牢》教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