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

时间:2022-09-04 01:23:30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草原教案模板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草原教案模板六篇

草原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内容,感受草原的美;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大家很喜欢音乐,那么,今天老师为大家找来了一首很美很美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后,说说这首歌曲描写的是什么地方。

  (播放《草原之歌》乐曲)

  师:大家说说歌中写的是什么地方?

  生:(齐)草-----原!

  师:大家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正确,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16课。(师板书课题《草原》),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笔下,草原有什么特点,草原上的人们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一起听一遍《草原》配乐朗读,再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感觉草原很大。

  生:我感觉草原很美。

  生:草原上的人很热情、好客。

  生:草原上的物产很丰富,风俗很独特。

  师:大家说得很好。让我都很想亲自去草原看看,亲自感受一下草原的乐趣。你们想去吗?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充满激情)请同学们自己把心带到草原中,去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吧!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景象?

  (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段,作者写出了哪些景物?

  生:天空、小丘……

  生:羊群、骏马和大牛……

  师: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写草原,主要抓住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下面,请大家闭上眼,听老师读课文这一段,同学们脑海里想象作者描写的景物,结合你平时所见的这些景物形象,让它们在你的脑子里展开一幅幅画面,然后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读后,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

  生:“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象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掌声响起)

  生:说明草原上的空气非常干净,草原一带山清水秀,所以感到清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说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师: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生:“总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

  师:是啊,作者初入草原,面对草原的明朗天空、清鲜空气,真是------,看大家能用什么词形容作者此时的感受?

  生:心情开朗。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好,非常好!那么,天底下的草原,在作者眼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你从“一碧千里”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大草原都是绿的。

  生:大面积都是绿的。

  生:“碧”就是青绿色,“一碧千里”是说“整个草原全是青绿色的,一眼望不到边。”说明草原又绿又大。

  师:你们认为谁体会得最好?说得最具体?

  生:第三个同学。

  师:为什么又说“而并不茫茫”呢?

  生一时接不上来。师引导:我们可以利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办法去试试:他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呢?请刚才这位同学给大家讲讲吧!

  生:老师,我是通过来理解的。

  师:对啊!我们也可以学学他吗?

  (学生急不可奈地拿出字典查起来,不一会儿纷纷举手)

  生:“茫茫”是“模糊、朦胧的样子”那么这句是说“草原虽然很大很大,但是并不模糊。

  生:也可以说站在草原上可以看到很远,而且又很清楚。

  生:与上文的“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连起来,使我想到草原很洁净,没有什么东西遮挡视线,所以作者才看得清,看得远。(掌声响起)

  师:说得真好!我们就是应该这样联系上下文来体会。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羊群、大地和小丘呢?

  生:作者把草原的大地比喻成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喻成绿毯上绣着的白花。

  生:小丘像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师:大家读得很仔细。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一幅图画(师出示图画,指认“羊群”和“小丘”。点拨“绿色渲染”就是“用绿颜色涂画的”,“墨线勾勒”指“用墨线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出来”)依据图画及文中内容,请大家谈谈,“绿色渲染”和“墨线勾勒”分别指什么?

  生:绿色渲染说明草原这幅画的基本色是绿的。

  生:绿色渲染还是说草原上都是绿的。

  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草原上的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

  生:不用墨线勾勒说明小丘和平地连成了一个整体。

  师: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请大家再读读第三句,就会明白。

  生:(齐读)“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师:草原上可谓“放眼处处皆绿色”。请大家找找,看哪个词写出草原这“绿”到底是怎样的“绿”?

  生:“翠色欲流”

  师:那是怎样的“绿”呢?

  生:绿得快要流动。

  生:是说绿的颜色很浓,好像要流出水来。

  生:不仅说它绿得浓,还说它绿得鲜艳,光亮亮的。

  生:对,因为草原上很洁净,草上没有什么灰尘和污染物,所以是这样,绿得鲜艳耀眼。

  师:大家一个比一个体会得深刻。面对如此宽广、美丽的大草原,假若是你来到了它上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

  生:在草原上痛痛快快地跳上几圈。

  生:在草原上美美地睡上一觉。

  生:在草原上无拘无束地纵情高歌。

  生:骑上一匹马,愉快地奔跑。

  师:好,这都说明大家在草原上心情愉快、高兴。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此时的感受是怎样的吧!

  生:很高兴,因为他想吟诗。

  生:很留恋,舍不得离去,因为他站在那里“久立四望”。

  生:作者还无比陶醉,从“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看出,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骏马和大牛来写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说明草原很美,连马和牛都吸引了。这样更突出了草原的美。

  师:说得真好!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生:主要写草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生:我觉得还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法。

  师:(鼓励地)何以见得?

  生:作者先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总写草原给人的印象,而后面写平地、羊群、小丘这些都是分写。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就应该这样大胆发表个人的意见。

  好,我们之所以对草原有这么美好而深刻的感受,就是得益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巧妙的表达,请大家在文中找一找,看看作者哪些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

  生:句子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拟人的手法。

  生;观察很有顺序。

  生:每写完一处景物,就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使人受感染。

  生:抓住静态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使人印象深刻。

  师:是啊,正因为作者注意了这些,所以我们能真实地感受到草原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好,下面让大家见见真实的草原风光吧!(师放录像:《草原风光》)学了老舍笔下的草原,也见识了真正的草原风光,面对如此美丽的草原,你心上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我向往这样的景色。

  生:我想亲自去看看它。

  生:草原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国多可爱啊!

  师:大家都说出了心里话,我也有同感。其实,我们的祖国本来就是一幅巨图,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幸福安康。

  现在,请同学们用无比喜悦的心情,再自由朗读这一段,争取指导它背下来。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草原的辽阔及秀美,那奇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想不想知道草原上的人怎么样?

  生:想(迫不及待)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你想了解那些问题。

  生:(自由读课文,在书上批注)

  师:老师看你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与你们交流一下,怎么样?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谁来说一说?

  生:学了这部分内容,我们应该知道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写了迎客、相见、款待、话别。

  生:我想,我们应该知道蒙古人民为什么到几十里外来欢迎远客?

  生:这说明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之间情谊深重。

  师:你说得真棒,谁还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通过学习,我觉得我们应该明白蒙族人民有那些风俗习惯。

  生:(争先恐后的汇报搜集到有关蒙族风俗习惯的资料:喝好茶、吃手抓肉、赛马、摔跤、住蒙古包……)

  师:你们刚才表现得真棒,那么读了这部分内容,假如你是远方的客人,你是兴奋、激动还是感动?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可以用你喜欢方式去表达,可以唱一唱、说一说、演一演、还可以跳一跳。

  生:(自由组成合作组,进一步体会真实情感)

  师:老师已感受到你们的兴奋了,谁来汇报一下你自己的感受?

  生:我读迎客这部分时,觉得很兴奋。

  师:你读一读,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

  生:(抓住重点句子,读“走了许久——快了,快到了”)表现了看到河的惊喜及急切的心情。

  师:(适时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赛读、自由读)

  生:主客在蒙古包外想见的场面令人激动,我们是用表演的方式体会到的。(生抓住重点句“你说你的——民族团结互助。”表演想见一幕)

  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生:主人热情款待,会使客人感动。(学生表演敬酒、吃肉、唱歌)

  生:我还感受到了主客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师:(指导学生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师: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看到的景象,那么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未来的草原又会是什么样呢?你们大胆的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生:(参阅资料,练说、练写)以诗歌、歌曲等各种形式赞美草原……

草原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划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牧的情景。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想像,以加深课文内容的感受。

  二、教具安排:

  插图、卡片、生字卡、田字格

  三、教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认识新偏旁(二)重点、难点、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学期,我们学过《小池塘》、《春到梅花山》之后,知道了什么?

  (春天来了,农村的池塘美了,梅花山梅花盛开,也很美

  2、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再到草原去看看,那里春天的早晨怎么样呢?

  (板:草原的早晨)领读:

  师:我国的内蒙古及两部黄土高原,有杂草丛生的大片土地,间或杂有耐早的树木,适应放牧牛羊。

  3、说能说说记住“原”学的办法。

  (教“厂”字头)

  二、初读指导:

  1、引导看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牧民们骑在马上,挥舞着鞭子,羊儿蹦跳着向前奔)

  另一幅图上画了些什么呢?

  (牧民们骑在马上,照看羊群;一群群羊儿在草地上吃草)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①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读一节

  出示啪、鞭、打破、黎明、宁静、铺满、新绿

  这些词中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交流

  小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宁静:安静

  新绿:刚刚出现的绿色。

  ②指名读第二小节

  出示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

  交流:“无边的草原”说明草原怎么样?(草原大,看不到边)

  “牧民”是牧区中靠畜养和放牧羊,牛生活的人。

  “骏马”指好马,走得快的马。

  问:/“牧民们跨上骏马”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第三小节

  出示生字词:远处,飘动。

  (4)复习巩固生字词

  ①认读

  ②结合认读生字教新偏旁

  三、作业

  1、读读,写写下面的生字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想想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写出下列新偏旁的字:“扌”字旁 ( )

  “文”折文旁( )

  “厂”字头 ( )

  3、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另写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课文,另写生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词语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工 远处 飘动

  (2)听写,说出“处”“牧”“原”的偏旁

  (3)指名朗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

  ①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事: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季节:春天 新绿铺满草原)

  时间 早晨 黎明

  ②口头填空:

  鞭声打破 宁静。 草原醒来了。

  (3)自由讨论并交流:“草原醒来了”,是什么意思?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草也露出了新芽,就好像草原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醒过来了)

  (夜,静悄悄的,草原也跟着人们一样睡着了。早晨,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草原由静到动,就像醒过来了。一样)

  指导:响亮、黎明、新绿。

  2、第二自然段:

  ①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板书:羊儿牧民)

  ②再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

  羊儿涌出了圈门, 奔向 草原牧民们 ,追赶那 。

  ③交流:一只只:羊儿多

  蹦跳着:羊儿欢快

  无边:草原大

  跨上:牧民怀着欢乐的心情

  ④这一段写羊儿多,牧民欢乐,感情朗读。

  3、第三自然段

  ①只有一句话,谁会谁读

  ②写草原上羊儿多,牧民欢乐

  ③作者为什么说“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羊、云都是白色的,并不断移动,它们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鞭声 ( )草原

  ( )羊群观点 ( )清香

  2、照例子填空:

  一( )春雷 一( )气

  一( )白鹅 一( )小船

  3、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的:

  学写新字词

  完成有关练习

  二、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写好生字

  三、教学难点:

  认真书写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五、部诵指导:

  ① 的 ,打破了 。 草原醒来了。

  ② 羊儿 圈门, 奔向 。牧民们 ,追赶那 。

  ③ 羊儿像 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

  练习背诵

  写字指

草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学习蒙古族舞蹈提、压腕动作,尝试创编、模仿挤奶舞的各种动作。

  2.感受蒙古族风情,增进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

  一、跳一跳,草原小骏马。

  1.谈话:旅游过的地方。

  师:你们去旅游过吗?去过哪里?

  我们的祖国是个大家园,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

  2.律动:草原小骏马。

  (1)播放PPT。提问:这是哪里?怎么去?你们会骑马吗?怎么骑?

  (2)播放音乐。

  (3)师:这一次音乐有变化了,马儿有时跑得快,有时会跑得慢,仔细听音乐!

  二、学一学,快乐挤奶舞。

  1.欣赏蒙古风光片。

  师:我们来到了草原的深处,一起看看草原上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2.学习提、压腕动作。

  (1)尝试自己做动作。

  (2)老师示范挤奶动作。

  (3)再次示范。

  (4)动作讲解、练习。

  3.创编挤奶舞动作。

  (1)讨论:有什么办法让奶牛心情好一点?

  (2)跟着音乐,用你们自己的方法让奶牛好心情好一点。

  4.组合动作快乐舞蹈。

  (1)组合表演。师:奶牛心情好了,方法也会了,再来试试看,能不能挤出更多的牛奶。

  (2)完整表演。

  (3)不同姿势再次完整表演。

  三、看一看,优美蒙古舞。

  播放视频。师:我们带着满桶的牛奶回到蒙古包,喝牛奶、看表演。

草原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通过观看音像资料和图片,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3、对蒙古族产生好奇感。乐意随着音乐表演蒙古舞蹈。

  活动准备:

  1、收集关于蒙古族风情的影像资料。

  2、中国地图一张。

  3、蒙古音乐舞蹈《小小骑兵》。

  活动过程:

  1、播放蒙古族影像资料,让幼儿初步了解蒙古族的民族文化。

  ⑴教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他们是哪个民族的人吗?

  ⑵他们穿的衣服是怎样的.?他们住的房子又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说的话和我们一样吗?他们说的话和我们一样吗?

  ⑶引导幼儿学习一句蒙语,例如:“你好”。

  2、分段欣赏,进一步感知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⑴歌曲欣赏。

  ⑵欣赏蒙古族的民族舞蹈。

  ⑶了解蒙古包。

  教师:蒙古族住在哪里?蒙古包是什么样子的?

  3、出示图片,进一步感知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⑴教师(出示食物图片):你知道蒙古人喜欢吃什么?认识酥油、奶酪等。

  ⑵教师(出示马头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由什么用?

  ⑶让幼儿欣赏一段马头琴的弹奏的音乐,让幼儿感知马头琴悠扬的琴声。

  4、知道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⑴教师出示地图,找出内蒙古的位置,并贴上标志。

  ⑵启发并引导讲述自己知道的民族,教师总结。

  5、音乐舞蹈:《蒙古舞》。

  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学习表演简单的蒙古舞蹈。

草原教案 篇5

  课题:《牧歌》

  课型:歌唱欣赏课

  教学内容:

  1、欣赏《万马奔腾》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变换拍子

  3、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五、六题

  4、复习歌曲《银杯》和《牧歌》

  5、继续学习一、二

  教学目标: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马头琴的音色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认识了解马头琴的形制及独奏、齐奏的演奏形式。

  2、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的歌曲及音乐知识,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实践与创作”第四题,感受、体验、判断马头琴的音色。

  2、通过“实践创造第六题”,初步学习变换拍子的创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上节课歌曲《牧歌》

  2、提问:最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乐器叫什么名?属于哪一类?(马头琴、拉弦乐器)

  二、认识马头琴

  1、马头琴,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音箱为木制,呈梯形,两面蒙饰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琴身由硬木制作,并张有两根弦。马头琴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居住的地区。最初的马头琴琴首的雕饰并不是马头,而是“马特尔”,传说此图像类似古代图腾崇拜时期的'“龙马”,以示吉祥和幸福。而西部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马头琴的传说:牧人为了怀念已死去的心爱的小马,制作出了马头琴:用马皮蒙琴面,马头骨为音箱,腿骨做琴杆,马尾为琴弦和弓毛,并在琴首上端雕刻小马头像等。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最重要的乐器。

  2、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善于表现柔和深情的乐曲,特别适合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用马尾弓在琴弦外方拉奏,可奏双音,发音圆润,音量较小。马头琴除独奏外,还用于民歌、说书的伴奏,在伴奏民歌时,多用三度、四度的颤音来模仿演唱的特点。马头琴也常与四胡等乐器合奏。

  三、欣赏《万马奔腾》

  1、欣赏前认真查看曲谱中带有马头图像的旋律,并查看乐曲的拍号;

  2、初听乐曲,感受三种变换拍子的旋律特点变化和马头琴在演奏“风吹”“马叫”时的音色变化及演奏方法。

  3、观看高宝力现场演奏的《万马奔腾》视频,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马头琴的演奏。

  四、学习音乐知识,完成实践创造第六题

  1、变换拍子:在乐曲中,各种拍子交替出现,叫做“变换拍子”。变换拍子的拍号,一般都记写在拍子变换的地方。假如拍子的变换有规律的出现,也可以在乐曲开始处一并记出。

  2、实践创造第六题

  1)视唱《鄂伦春小调》的旋律,感受所具有的整齐划一的感觉

  2)让学生将《鄂伦春小调》的节拍改为3/4拍(可以有多种改编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种,还可以分小组改编)

  3)请学生视唱各种改变后的3/4拍乐谱,体会3/4拍舞曲般的感觉。更进一步感受2拍子和3拍子的不同特点。

  五、继续练习“学习一、二”

  六、课堂后下课!

草原教案 篇6

  《草原》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语言清丽优美,字里行间弥漫着草原独特的风景与独有的风情。细细读来,草原的青草、蓝天、羊群跃然眼前,草原人们的热情、淳朴、好客呼之欲出。除了这两重具象的美,老舍,这位语言大师,亦带给我们另一重文字美。独具匠心的表达,耐人寻味的用词,都值得我们引领学生,沉入文本,反刍回味。

  本篇文章处处回荡着美的旋律,美文美读,美文美学。从课始的初知美到品读环节感悟美;从师生共读的想象美到写美的画面的创造美,诠释了课文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人情美。在熊老师的课堂之上,学生与老师一道,几番涵泳,几番沉入,醉心读书,静心品文,心随笔动,得言,得意,更得法。

  一、加一点新意,不落窠臼

  熊老师的开课颇有新意,链接了原文中老舍对北方的初始印象的描述:“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诗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方去。”1961年的'老舍,对草原的印象还是“怕”,熊老师由此入课,不仅借由此时的“怕”,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老舍亲临草原后的那份不舍与热爱,更借由此句中的“天苍苍,野茫茫”,助推学生对重点句“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理解,使之后对第一自然段的品读顺势而行,自然顺畅。这样不落窠臼的开课,独具慧眼更独蕴匠心。

  二、添一分简约,不枝不蔓

  本课的设计主线鲜明,由对草原的印象切入,由一个“美”展开,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草原的美写出来的?”。从感美、读美、写美徐徐渐进,由感受美景到感受美文,到领悟表达、积累美文,再到学写美景,教学主线明晰,逐层递进,这样的设计,不花哨,不繁冗,简洁利落,不枝不蔓,让课堂多一份清爽,多一份简约之美。

  三、多几个来回,不“醉”不归

  叶圣陶曾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一座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咀嚼语言文字,沉入文本,与学生一道,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

  1、在语言中多走一个来回

  熊老师在教学中,与孩子们进行亲密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草原的美的,在交流中紧扣语言,聚焦词语,琢磨出比喻的形象生动,“勾勒”“渲染”的贴切,“绣”的精致、生动,“流”的生机、活力,由语言,到词语,由发现,到咀嚼,到体味,到积累,到仿照,让学生在语言中多走一个来回,引导学生感悟的文字背后深藏的内涵,把“美”的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

  2、在朗读中多走一个来回

  熊老师的课堂上,“读”占熬头,由初读到默读,由读出感受,到读活美景,教师与学生“轻轻闭上眼睛,走进草原”“再轻一点,让美景在眼前浮现”,在多重的读中,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如此几个来回,学生已然沉醉其间,醉于曼妙美景,更醉于美妙语言。

  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教师教学机智体现不足,对课堂的把控有待加强,如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对词语的挖掘不深,发言的广度不够,给予学生表达的空间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