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晏子使楚》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晏子使楚》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晏子使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认10个会认字,练习写好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晏子是怎样机智地驳倒楚王,维护齐国的尊严的,体会晏子的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
3、任选文中的一个小故事,分小组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的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课文朗读磁带。
学生提前做好预习。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引入课题。
1、老师讲述“周总理机智应对美国记者维护祖国尊严”的故事。
一次,周总理接受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记者见桌上放着一支派克牌钢笔,便不怀好意地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笑了笑说:“提起这支钢笔,那可说来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我无功不受禄,就想拒绝,哪知朋友说,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生产的这支笔。”
2、引导学生谈感受。
3、引入课题,板题、读题、解题。
二、检查预习。
(一)小老师检查预习生字的情况。
1、认读生字、生词。
末访侮辱囚
楚赔罪吩咐晏子
2、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并画下来。
3、指名朗读带生字的句子。
(二)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并做到“四不”。
(三)评议,相机正音。
如:瞅了瞅严肃临淄
淮南柑橘枳
(四)同桌相互检测读文情况,相互正音。
三、感知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交流。
3、用上生字卡中的部分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练习写字。
1、师指导写“矮”字。
2、学生练写。
五、作业。
1、练习写好其他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阅读类似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说一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爱国的人?边读边画记重点的句段,还可以在旁边写批注。
2、交流汇报,相机指导朗读体会。
老师引导学生紧扣3~5自然段中的晏子和楚王的对话,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
如:“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国。”
(1)想一想,填一填: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若要我从这儿进去,()
(2)交流批注。
(3)读一读这一段对话。
又如:第4自然段。
(1)将句子未说完的意思表达完。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明:这个国家()
(2)想象楚王当时的感受。对比楚王先后的神态动作。
(3)用成语概括下列句子。
大伙儿把袖子一举,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碰着脚。
(4)交流批注。
(5)分角色朗读对话。
……
3、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1、阅读故事《为了他人的尊严》。
2、交流与尊严有关的格言。
如: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席勒,德国)
四、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2、摘抄好词好句。
第三课时
一、听写:
矮小访问末期
关押犯罪赔礼
二、表演课本剧。
1、再次感受人物性格。
2、任选课文中的一段故事,分小组进行表演。
3、选一两个小组在全班表演。
4、评议。
5、师生合作表演。
三、完成课堂练习。
《晏子使楚》教案 篇2
现象: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晏子使楚》一课中,晏子与楚王斗智,其推理过程中的逻辑思维。
过程:
师:晏子代表齐王出使楚国,楚王企图以侮辱晏子来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因此,晏子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齐国的尊严。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二段,思考:
晏子与楚王三次斗智,楚王用哪些方法来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对待的,结果怎样?用一句话来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列板书:
楚 王 晏 晏 晏 子 结 果
第一次让晏子钻洞访问狗国才钻狗洞只好开门迎接
第二次笑齐国没人才上等人访上等国,下等人访下等国只好陪笑
第三次笑齐人没出息水土不同,齐人到楚国便成盗贼只好赔不是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晏子的思考过程。
第一次
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才是国家,现在楚国开的是狗洞,可见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
生:(哈哈大笑)
师:晏子与楚王第二次斗智,请大家照刚才的方法来推理。
学生讨论后得出:
第二次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最不中用,派来访问楚国,可见楚国是下等国家。
师:好,第三次,谁来分析一下晏子的思考过程?
生:
第三次
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到淮北就又小又苦,(水土不同)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盗贼,(水土不同)
可见楚国是贼国。
师:对,晏子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驳倒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他不愧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再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当今世界,苏联解体,西欧动荡不安,中东战事频繁,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就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相对稳定与和平的国际环境。
为了努力搞好国际关系,争取世界各国的支持和帮助,需要有怎样的人才?
生:(短时间沉默后)要有像晏子那样杰出的外交家。
师:对,要有许许多多处惊不变,能言善辨的外交家,像历史上的晏子、诸葛亮,新中国的周总理、陈毅、乔冠华、钱琪琛……还要有具有这方面才能的'外交事务的接班人。
自评:
阅读教学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小学儿童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发展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促进这种发展。这段教学,教师主要通过晏子与楚王三次斗智的推理过程的分析,训练学生善于用正确的思维模式进行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晏子使楚》教案 篇3
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
《晏子使楚》中对晏子的描写,虽然只有一个动作(避席)和一段对话,但表现力强,寥寥数语,一个机智沉着、能言善辩、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
一、面对挑衅,针锋相对。楚王策划阴谋在前,实施阴谋时更是露骨——“王视晏子曰”,一个“视”,写出了楚王目光的威逼和神态的轻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衅,晏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尊严不可辱,他毅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瞬间思考后,机智地“避席对曰”。“避席”这一动作固然是表示郑重,但如果仔细体会,还能悟出晏子此时特有的一种抗拒侮辱的严肃和正义;“对曰”紧随“避席”之后,不仅凸现晏子反应之敏捷,而且传达着一种毫不退缩、针锋相对的豪气。
二、巧设类比,尽显辩才。
晏子反击时,没有直接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一观点,而是先说人所共知的一个自然现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用一个设问句“所以然者何”作一停顿,加强迫问语气,逼出原因——“水土异也”。至此,晏子的反击已有了无可辩驳的前提条件,使结论的出现呈水到渠成之势。由此可见,正是晏子巧设类比的`辩才使其在交锋中占尽先机。
三、戏中见庄,柔中寓刚。
晏子的反击由自然现象进至社会现象,将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相似”而“味不同”与齐民入楚变为“盗”相类比,由自然现象之因——“水土异”推出社会现象之因——“楚之水土”(国情民风)不如齐,“使民善盗”。晏子在得出这一使对方无言以对、深感难堪的结论时,用了“得无”这一较为委婉的语气,但读者分明从“戏”中读出了庄,从“柔”中读出了刚,就连晏子的对手楚王也只能自我解嘲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四、详笔铺垫,反衬晏婴。
楚王“欲辱”晏子,先设下计谋而后又导演,笔墨的确较为铺展,这种结构安排正是为主题服务的。楚王与“左右”共同设计了阴谋,时间、场合、人物、对话都预设得很周到,似乎志在必“辱”,可是就是这精心策划的挑衅被晏子一席逻辑严密的推理轻而易举地击得粉碎。其策划过程写得越详细,就越能让读者感到晏子将难以应对,哪里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就能反衬出晏子的巧妙机智和能言善辩。另一处对照性描写——楚王的先“视”后“笑”,也是极妙的衬笔。由咄咄逼人、傲气凌人的“视”转为充满难堪和尴尬的“笑”,分明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这不正说明晏子雄辩的威力吗?晏子“避席”时的郑重严肃、不畏强权与楚王的苦笑相比,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不就鲜明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吗?
【《晏子使楚》教案】相关文章:
《晏子使楚》的教案02-27
《晏子使楚》说课稿12-16
【推荐】《晏子使楚》教案四篇03-16
关于《晏子使楚》教案范文9篇07-12
关于《晏子使楚》教案模板6篇07-23
五年级《晏子使楚》教学设计06-23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13
《晏子使楚》读书心得体会10-29
电影《楚门的世界》观后感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