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击鼓传花游戏,鼓声停时一位同学上台抽签,签中内容有礼物、唱歌、猜谜。
猜猜他抽中了什么签?
(引出用可能、不可能等词来表达,揭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一)教学例题1
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个盆:1号盆、2号盆。(实物:例题上的装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
展示两盆中球的颜色、数量。
1、从1号盆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盆,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2、从2号盆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措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老师可根据盆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3、活动小结
(二)教学例题2
1、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
例如:(请学生举例几个)
2、自已阅读书本例题2
谁理解题目意思了,给大家解释一下。
独立完成
3、汇报、讲评
4、练习
108页练习二十四第一题。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可能性的知识,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先下位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学生说)
学生说完后全班交流。
四、巩固练习
P1082、3
教学反思:
可能性(二)
教学内容:
教材P106107
教学目的:
1、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可能性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新知
1、教学例3(比较两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1)观察、猜测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四红一蓝)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你们猜猜他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猜?
(2)实践验证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实践结果。
汇总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几组摸到红,几组摸到了蓝色。
从小组汇报中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
小结:摸到红色多,摸到蓝色的少,因为盒中球红多蓝少。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且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所以,在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⑵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设疑、答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与知识的落实。
2、主要特点: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导,通过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产生活跃的心理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作为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设计注重诵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代有句话: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说明口才的重要性。无独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整体把握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复述故事情节:
让学生根据图片提示复述课文情节(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顺序如下)
三、研习课文
第一步,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听清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针对疑难,四人一组,分组讨论。
第二步,精度课文,质疑探究,解决疑难字词。
1、小组内质疑,组内自行解答。
2、组长质疑,学生或教师解答。
3、教师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质疑重点落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并注重向课外迁移。)
重点实词: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
重点虚词:之、以
重点句式:
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⑵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提示:秦晋围郑,郑国危如累卵。
此时引出对写作背景的介绍:
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无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值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一学生领读第二段,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这一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由男生齐读第三段,全体同学考虑: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最后,女生齐读。)
4、学生齐读第四段,讨论:晋侯在秦军撤退时为什么不乘机袭击秦军?
提示:主要考虑到仁知武的道理。
第四步,重点难点分析(仍以问题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加强对文本重点内容的把握,完成文章的难点学习。)
1、细读课文第三段,烛之武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全退秦师的?请给题目中的烛之武和退秦师之间加上一个合适的字,表明你的观点。(大家讨论)
可加的字如: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
(勇)退:烛之武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不计得失,舍小存大,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缒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巧)退:既有运筹帷幄、了然于胸之计谋,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辞。
2、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加以分析。你认为,随着烛之武却说的步步深入,秦伯的内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揣摩秦伯的心理,并在烛之武说辞的每一层后,试着补充秦伯的对答之辞。(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提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到君之薄也。
第二层,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到君亦无所害。
第三层,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到唯君图之。
观点举例:第一层后:这跟我有关系么那又怎样
第二层后:有道理让我考虑一下
第三层后:还真是这样我差点上它(晋国)的当
(说明: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讨论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本段,并力求当堂背诵。)
第五步,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
⑴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⑶ 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
⑴ 善于纳谏。
⑵ 勇于自责。
⑶ 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四、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烛之武成功地劝说了秦君,凭一己之力,解救了郑国,其劝说的艺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主要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分析总结。烛之武的一段说辞,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言辞巧妙。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们评在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题为开放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观点示例:
⑴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寥寥数语就说服了秦君,凭三寸之舌劝退强敌,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辩士。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五、归纳写作特色(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六、作业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退秦师再次印证了舌头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战场。对此,你感受如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题目自拟。
提示:可以结合史料从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阐述自己对口才的认识。具体史料可以联想到毛遂义正词严,说服楚王与赵国缔约;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卫了赵王的尊严;诸葛亮舌战群儒等。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 秦晋退兵
五 越晋难治 妙
论 亡郑利晋 语
救 舍郑利秦 退
郑 晋人无信 秦
国 晋人无厌 师
【教学反思】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这种授课方式的效果往往只是暂时的。在本设计中,打破传统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自行讨论解疑,通过这一形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在对重点难点的讲读中,采用比较个性化的方式:让学生在题目的退字前添加合适的字,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烛之武在退秦师时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及其劝说艺术,从而让学生了解烛之武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的行为,并学习他学习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完成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让学生在烛之武的说辞之后想象秦伯的反应和可能有的对答之辞,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烛之武是如何步步深入的进行劝说的。
总之,本设计遵循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文言知识,提过阅读能力,并不同层次的对文本内容进行把握和理解。同时,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谈论与探讨之中,因此,可以说,这一设计(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 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 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对,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们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20xx.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比鲜10个字,会写“不、开、四、五”4个字。认识1种笔画“”和5个偏旁“父、刂、冫、人、灬”。爷爷和小树教案教学设计推荐
2闭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倍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记生字、理解重点语句和练习朗读。
一、 教学课时 2—3课时
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逼舴⑻富埃喝嗣俏保护树木做了哪些事?
2苯沂究翁狻0迨 爷爷和小树
(二)自读课文
要求:1倍磷甲忠簦读通课文;2彼伎迹阂爷为小树做了什么?
(三)检查朗读
1敝该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比鲜蹲匀欢巍;出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比鲜镀渲械7个生字;
a) 看图猜字。“棵”(左边画棵树,右边画个果子)。
“穿”(上面一个洞口,下面一排牙齿)。
有些字记个大概印象。对难字如“暖、热”可以不一步到位,先记个大概,随着阅读、复现,逐渐巩固。为了精确辨认生字,可安排两项练习。选偏旁、部件卡片组成字读一读。/article/
(2)比一比,组词:爷——爸、棵——课、穿——窗。
2崩斫“暖和的衣裳”指的是什么。
3敝傅祭识痢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回忆第二段的内容、学习过程,学习第三段。
1比鲜镀渲械3个生字;
2崩斫“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
3敝傅祭识痢O榷恋谌段,再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字词
齐读 爷爷 几棵 到处 给你 穿上 暖气 冷天 开始 打伞 热情
二、 学习课文
1、 朗读
读完一个自然段要停顿一会,停顿的时间比句号长一些。
如: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小树/不冷了。要读出表达出互相关心的`喜悦之情。
2、 词句
理解“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各指的是什么。用插图帮学生明白:“暖和的衣裳”指/sjbwz/包扎在树干上的稻草或草帘;
“绿色的小伞”指枝叶茂密的树冠。还要联系上下文,从它们的作用:预防小树被冻坏、遮挡夏日炎热的阳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冷——热,可在阅读中点一点。
3、 自然段,先从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这样的行文方式上让学生感知,再通过一段一段地读,逐步知道一个自然段说一个意思。
4、表演:爷爷和小树 感悟课文中
冬天,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表现出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和谐。
三、写字
认识笔画,巩固先里头后封口的笔顺规则,重点指导“四、五”。
1、四的第一笔“竖”在左半格,行笔向下略向右斜;第二笔“横折钩”起
笔处和“竖”的顶部相连,横行至右上格折转向下,略向左斜至右下格向左略微钩出。第三笔“短撇”和第四笔“竖弯”,都从横上起笔在框内均匀分布。写“竖弯”时,竖要直,转弯要圆,不要写成“竖折”。最后一笔“横”与第一、第二笔的收笔处相连。
2、五的第一笔“短横”在上半格;第二笔“竖”从“横”中点起笔,行笔
略向左斜;第三笔“横折”起笔超过“短横”,向右行笔至右半格与“短横”上下对齐处折笔向下,收笔与“竖”对齐;第四笔“长横”托连第二、三笔,起笔、收笔处超过第三笔。
四、练习拓展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爷爷和小树,爷爷和小树教案教学设计推荐,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习
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
(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
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交际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敢于发言、耐心倾听、积极评价。
2、通过观察图,培养学生仔细专注的观察习惯,掌握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方法。
3、通过讲述自己的观察所得和观察感受,培养有条理、说具体的陈述能力,借助评价别人的发言,培养倾听的习惯和抓住特点进行评价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活动内容
教师用轻松活泼的儿童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宣布: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紧张而又快乐的比赛,比赛分两个项目:一、考考谁的眼力强;二、比比谁的口才好。评出火眼金精奖;能说会道奖。下面我讲述比赛要求了,请注意听。──我们比赛的程序是这样的:先给大家观察三幅图,给三分钟。(板书:看)然后把图上看到的内容和观察过程的想法,自言自语地说一说(板书:自言自语),接着在小组内说,小组同学给讲的同学逐一打分。最后,推荐你们组最好的同学挑战其他组的同学。
二、自己观察(3分钟)
三、自言自语陈述所看所想(5分钟)
四、小组内互讲互评
重点是说话的清晰性,准确性。用堂上笔记本打分,满分5分,用关键词给同学的发言作出评价,如过渡语,生动的用词,醒目的开头,精辟简洁的语言等。
五、各组选手口才大比拼
分成三批,每批3人,每人最少讲够1分钟,最多三分钟。每批结束点评一次。
六、评奖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深入生活认真观察,感受到细致观察,多角度观察,身心投入的观察是写作具体性、准确性、情感性的基础
2、在写作中尝试把本单元作家的写作特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学会运用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具体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要求在学习第二单元课文前就明确作文任务,做好观察事物的方案。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单元课文前布置观察任务
1、读第二单元的导读。
2、提出作文要求:
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明确习作的任务。
3、思考并初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对象,到底应该怎样观察,学了这单元的课文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二、结合阅读教学,渗透观察方法
三、作文课
1、回顾这单元掌握的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特点:
板书:
仔细观察──观察地点、角度、时间、环境不同,所见也不同
对观察的事物从动、静、声、色、形
用心感受、发挥想象、认真思考
2、默读语文园地二中的我的发现让学生从三个句子感受作者观察和写作的特点。
3、请几个同学在班上交流自己的.观察的事物、观察的过程、观察的发现,组织同学根据以上的方法、自己的思考给发言的同学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地方。
4、写作,动笔写前建议学生打好腹稿,先过过电影再动笔写。
(老师巡视、点拨。)
四、作文评讲课
1、选取有典型性(优秀的或有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三篇学生作品,让作者本人朗读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作品让同学们评价。
2、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学习伙伴,互相评议修改。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课外拓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成语胸有成竹
1、朗读全文。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先准备一下,同位进行,进行打分,满分100,从复述时是否大方、有条理、清晰、生动去考虑。
3、用胸有成竹造句。
(堂上笔记本)
二、学习日积月累
1、挑战记忆力:
用最短的时间背诵日积月累。
2、检查:
⑴ 课件:
出现12种花的图片和填空内容,猜猜这些花儿可以和哪个季节搭配:
正月( )香又香, 七月( )头上戴,
二月( )盆里装, 八月( )满枝黄,
三月( )红十里, 九月( )初开放,
四月( )靠短墙, 十月( )正上妆,
五月( )红似火, 十一月( )供上案,
六月( )满池塘, 十二月( )雪里藏。
⑵ 朗读。
3、上网搜集资料:
找有关以上12种花的诗、文章、句子、或歌曲配上插图,出一期花言花语的墙报展。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8-03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4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4-1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6-1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10-09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6-13
教学设计方案(15篇)06-14
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5篇)06-14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三篇09-08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5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