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教师准备:实物(珊瑚)、挂图(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出示挂图:美丽的大自然,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请举出挂图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里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准确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见P2。指导学生观察生物,从实际生活中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学生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画面,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观察常见的物体,如盆栽花卉、西红柿、黄瓜、蝴蝶、课桌、讲台等,来认识生物与非生物。
三、讲授新课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及时记录;积极思考并与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么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三)生物的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根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营养方式为自养;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细菌、真菌分解动物、植物遗体和粪便获取营养,营养方式为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对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小叶片下垂,这是长期自然选择中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生物还有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四、小结: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哪些特征?
五、课堂巩固:P6
1.指出下列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叶、芭比娃娃、珊瑚虫、珊瑚、珊瑚礁、珊瑚岛...
2.当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此事例说明了(B)
A.生物能生长繁殖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生物能进行呼吸
3.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鱼化石D.苹果树
4.动物、植物死亡后的遗体属于生物吗?
不属于,一个生物体死亡后,它的生命活动也将终结,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征。因此只能被称为动物植物的遗体。
5.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C)
A.火山爆发B.开水沸腾C.雨后春笋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项不符合科学观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确的目的B.要有观察记录C.要有计划D.随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学反思:通过讨论、讲解等方法,让学生弄明白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教学效果较好。
生物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请举例说明。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生:
同学1: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
同学2: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
同学3: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
师:很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
生:水、温度和光
师:不错,同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但注意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分开写,这样便于学生在后面归纳。(多数班级的学生举的都是非生物因素的例子,教师也可参与举生物因素的例子)例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举例分析。
生:
同学1:它们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对!也就是捕食关系。
同学2:农田里的小麦都在争夺阳光和地下水,是竞争关系。同学3:蜜蜂采蜜,是合作关系。
师:教师利用板书和同学们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师:上课前我看到各小组同学都收集了很多的鼠妇,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这么多鼠妇的?
生:
同学1:在校园外的花盆下面。
同学2:在校园的下水道口处。
同学3:在班级的拖布下面。
同学4:在学校围墙处的石头下面。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地方有鼠妇呢?
生:甲:因为开学时班级扫除,我在拖布下面发现了鼠妇。
乙:那天我在班级花盆下也看到鼠妇了。
丙:……
师:不错,由于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到鼠妇适于生活的环境,所以同学们很快找到了鼠妇,是吗?(这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及时将这8个字写在黑板上)那你们能说说当时发现鼠妇的情景吗?
生:当我拿起拖布时,鼠妇四处乱窜,马上就跑掉了。
师:同学们知道鼠妇为什么会这样吗?
生:甲:因为它们受了惊吓。
乙:因为它们怕光……
师:对,我认为你们说的都有可能,这就叫假设。那我们如何来证明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生:通过实验来证明呀!
师:对呀!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作出假设,但有些有心人就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他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这样的人后来也就成了发明家或科学家。这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也就成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师要把这些内容及时写在黑板上)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科学工作者,来验证一下:光对鼠妇的生活是否有影响?我们如何来验证呀?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
三、制定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生:
A组:我们用一个矿泉水瓶,把一半用深色纸包上,一半透明,然后把鼠妇从口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从而可以证明鼠妇是否喜欢光。
B组:我们用一个纸盒,把底弄湿些,然后把一半用不透明的本夹遮住,另一半不遮,让其透明,然后把鼠妇放入,过一会看哪面的鼠妇多,就可以证明。
师:非常好!同学们在无意识中都确定了变量——就是“光”,同时也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即:一部分见光,一部分不见光,而其他条件都相同。同学们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明确地比较出光对鼠妇生活究竟有没有影响。
师:说得对,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牢记。那大家认为哪个方案比较好呢?
生:(说哪个好的都有。)
师:其实都很好,也都有不足,请同学们打开书15~16页,看一下书上是如何设计的,你们又会有哪些发现呢?
生:阅读,讨论。提出补充意见。
甲:如果在装置中放些潮湿的土则会更好。
乙: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最好画一个表格。
丙:鼠妇最好从中间放入……
师:这样一来同学们的计划可能会更好。但是作为科学探究,来不了半点虚假,所以必须进行周密计划,通过反复实践,可能会有失败,但一定要及时总结经验,最后才能成功。最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个计划比较科学呢?
生:书上的计划不但具体而且科学。
师:好!由于是第一次探究实验,我们各小组就按书上的计划来进行,但各小组同学不要盲目从事,一定要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下面就开始你们的科学实验吧!
四、实验探究与结果交流
生:情绪高涨。各组开始分工,并拿出自带物品,整理装置,进行实验。
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注意帮助实验能力较弱的小组。教师留下15分钟左右给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
生: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报告交流,其他同学自由参与。选一名同学记录各组数据,算出平均值。
师: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到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等,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鼠妇生活的呢?课后各小组可以再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但一定要想好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最后老师有个问题想问:我们上完课的鼠妇该怎么处理呀!
生:
甲说:弄死,扔掉。
乙说:放回大自然。
师:你们赞同哪个同学的说法呀?
生:乙说得对。
师: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爱护我们身边的小生物,因为它们也是我们生物圈中的一份子呀!
生: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五、布置课下内容
师:课后,有兴趣的小组同学可以在课下继续探究影响鼠妇生存的其他因素。
生物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3.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重点: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教学难点: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对比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调查了校园里面的生物,知道了生物无所不在,那你们知道,这么多的生物都共同生活在哪个共同的家园中呢?(地球)很好(打开课件,展示地球图片)这就是我们的地球,那我们是生活在地球的内部还是生活在表面这一层呢?(表面)很好,外面这一圈就是我们生物共同生活的地方,科学家们把它叫做生物圈,很多同学对生物圈不熟悉,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是学习关于生物圈的知识。
(课件中打出生物圈的定义)我们科学家们早就对生物圈下了定义,哪位同学帮老师读一下生物圈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定义: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包括地球上一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那我来问一下你们生物圈除了包括生物之外,还包括什么?(生物生活的环境)很好,那我们的生物圈究竟有多大,能包含这么多东西呢?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地球的厚度是多少?(12750千米)那生物圈呢?(20千米)看来我们生物圈只占了地球的一小部分,却有那么多生物生存着。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不是都生活在同一上层面中的,而是我们的生物圈分为三大部分,就是包括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圈的大部。那三大圈中各生活着什么生物?这三大圈是否绝对分开?(小组讨论两分钟)有的生物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例如人,还有没有别的例子?我们世界的人口将近60亿,而我们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科学家们设想能否把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移居到其他星球上?比如月球,火星?(不可能,因为那里没有水,氧气,温度太低或太高…)那为什么我们的地球又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呢?(因为生物圈有满足生物生存的各种条件)讨论书本P5~6六幅图片,看各幅图片中生物圈满足了它们的哪些条件。完成书本练习:1、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条件?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件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干旱使粮食严重减产?分析图片:熊猫频临灭绝的原因?蕉树枯萎原因?得出结论:动物、植物等所有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做练习:
1、生物圈为其中的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有X。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仅由植物、动物及其中的微生物构成
B.生物圈包括地球的全部,即地球内部也有生物
C.生物圈指生物活动能达到的范围,包括月球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空间的总称
3、有人说:“只要有充足的牧草和水,牛羊就能正常生活”,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如果不对,说说你的理由。
布置下节课准备的内容: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动,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下节课每小组至少要抓到五只回来做实验,抓好时要把它们放在湿的土中养着,而且避免光照,不然很容易死。
教学后记:
同学们对于一些熊猫,蕉树等接近生活的图片比较感兴趣,以后可以多举这方面的例子。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的理论知识比较多,而且知识点相对简单,只是介绍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学生很容易精神不集中,应该考虑多用一些有趣的事例或者图片供学生思考,像讲到为什么其他星球没有生物,应该多找一些其他星球的资料告诉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要保护地球的意识。学生对于做练习比较感兴趣,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考虑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安排一至两题练习,加强学生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生物教学设计4
课题
生物的特征课型新授个性化修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石头、菊花(带有枯枝)、树叶、蝗虫、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问题】观察并区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区分的理由是什么?
二、问 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5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征?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怎样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图片各说明生物的哪项特征?
(5)观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吗? )
(6)说一说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总结。
【总结要点】: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 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3)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方式不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4)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气、排尿。
【你说我辨】下列现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1、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2、葵花朵朵向太阳。
3、蜻蜓点水、金蝉脱壳。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课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
1、阅读以下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2、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粒小麦种子、一棵小树苗,它们都是生物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p6练习2
五、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是( )
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
a.需要营养 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 b.都能呼吸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5. 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花开花落 b.北雁南飞 c.孔雀“开屏” d.潮涨潮落
(二)、拓展题
请说出散曲名家马致远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 断依据是; ___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2)猫生小猫属于 。
(3) 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
【知识网络】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2、生物的特征
生活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产生的废物
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教后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5
检查自学效果:
师:上一节课我们发了张05、06、07、08这4年的表格练习题,下面我们检查大家的自学效果。师:先请吴海潮讲讲你统计出来的这个4年高考题中,表格题所占的分值。
吴海潮:08年共22分,07年共17分,06年共39分,05年共15分
师:很好!请坐。下面请梁梓强讲讲表格题是如何考查知识点的。
梁梓强:表格题一半都是新情景,通过新情景来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
师:不错!请坐。还有没有补充?
生:(摇头)
师:其实,梁梓强已经点出了其中一个方面。但是讲得不够具体,我们来看看(投影课件)
含表格的生物题统称生物表格题,其特点是:
1.新材料、新情景:通过表格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
2.重基础、重能力:生物表格题既有利于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如识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收集和整理数据资料的能力,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生物表格题主要有:数据表格题、知识原理表格题、实验表格题、设计表格题、表格综合题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具体实例,首先解决数据表格题、知识原理表格题、实验表格题这三大表格题。
进入正课:
一、投影课件,教师向学生分析数据表格题的解题关键。
1.数据表格题:用表格提供各种数据的题。
解题关键:
一是要看清数据的变化规律,如上升还是下降?
二是要注意特殊数据,如最多、最少、平均、总和等,表格中出现“0”的地方要特别小心,想清道理。
三是要认真分析表格数据:要进行纵横格比较,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注重分析引起数据变化规律的原因;注意分析表格中两格之间数据的差值或总和及变化规律,分析原因。
播种量的比例收获种子的产量
大麦燕麦大麦燕麦
0.20.842133
0.40.68156
0.60.49832
0.80.210513
2.习题反馈
(03广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不同比例的大麦和燕麦,结果如下表。如果在温室中,混合播种50%的大麦和50%的燕麦,其他条件不变任其发展,若干年后温室中的植株数是 ( )
A.大麦和燕麦各占一半 B.大麦远远多于燕麦
C.燕麦远远多于大麦 D.大麦和燕麦均减少
3.学生做题并回答
师:何宏杰你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何宏杰:这是一道数据表格题。表格含有的信息:①随着播种量的增大,大麦、燕麦各自的产量提高。② 当大麦与燕麦比是0.2∶0.8时,产量比接近1∶3,而当大麦与燕麦比是0.4∶0.6时,产量比接近1.6∶1,可见,大麦的适应性强于燕麦,所以大麦的竞争力远大于燕麦,在数量上越来越占优势。所以选B。
生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
2、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
3、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区别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之前的学习,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体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除了病毒之外,其他的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印象中的细胞是怎么样的呢?有没有人听说过有些细胞是能够通过肉眼看到的?那是什么?(鸵鸟蛋是最大的细胞)鸵鸟蛋真的是最大的细胞?我们来看一下相关的资料是怎么说的?(看资料)那我们应该怎么说才正确呢?(鸵鸟的蛋黄才是最大的细胞)。
二、显微镜的发展历史:鸵鸟的蛋黄有10CM长,可以通过我们的肉眼看到,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像鸵鸟的`细胞那样容易看到,对于我们体内的细胞,植物体内的细胞我们靠肉眼是看不到的,这就必须要通过一种工具来帮助我们观察这些细胞,那你们知道这工具叫什么吗?(显微镜)。显微镜,就是把一些微小的物体显示出来。那一开始是怎么有显微镜出现的呢?书本P40~41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过程,同学们先自己找出显微镜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
三、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通过显微镜,我们能看到生物的细胞,并作出比较,那你们猜想一下,植物和动物细胞结构是不是一样的?不同在哪呢?给你们时间自己找出书本上关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介绍。让学生认清植物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并简单介绍我们下星期做实验的植物细胞观察图。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介绍各部分的作用。
四、动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作比较,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叶绿体、液泡、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
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进一步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异同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到两者的区别。做课后练习。显微镜下的气泡和细胞的区别。
六、介绍典型的动物细胞,植物细胞。
教学反思:
细胞的结构讲起来比较单调,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好像我们吃的西瓜里流出来的汁液和甜味来自细胞中的液泡,细胞膜是控制物质进出的,让有用的物质进来,没用的物质挡在外面,细胞产生的废物也排出外面。
生物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生物分类的内容抽象难懂,老师讲起来费力、学生也不易懂。但本节的课标是:“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既是尝试,就意味着不需要完全掌握。因此,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让学生认识生物分类的方法,从而轻松列举出植物的主要类群。
本节知识的基础位置: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而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首先必须了解各种生物,认识生物的主要类群;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是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的主要类群。
(二)、情感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方法;
2、初步体会分类在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利用分组探究活动,在组内互相帮助、体验与人合作学习;
4、锻炼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说出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列举植物的主要类群。
四、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探究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对七年级上册书中涉及到的部分内容,相信部分学生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遗忘,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加大。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讨论进行分类活动,我在cai课件中把讨论探究过程中涉及到的几个知识点(如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区别,网状叶脉与平行叶脉特点)介绍给学生,然后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分析、讨论、交流。
(二)、课前准备:预习、调查生活中分类应用的例子,以及利用互联网查阅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制作cai课件。
(三)、教学步骤:
课前游戏活动引入:找缺失扑克牌了解身边的分类现象旧知识回顾: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分组讨论探究: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交流评价引导分析完成讨论题巩固活动小结:分类依据练习总结拓展:关注身边分类的应用。
教学步骤内容学生活动
一、导入1.游戏:查找缺失的扑克牌;
2.举例说明身边的分类现象;
3.也来当一回分类学家,分类植物。通过游戏活动了解分类的好处以及身边的分类现象。
二、分类活动1.知识准备: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植物类群以及种子结构和叶脉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2.认真观察,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3.交流评价探究结果(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4.引导分析,完成讨论问题1-5:
①六种植物分别属于哪类植物?
②各类植物是否属于同一分类等级?
③有种子植物可分哪些类群?
④无种子植物可分哪些类群?
⑤能把六种植物所属类群按顺序排列?回顾旧知识,为植物分类活动作准备。
分组讨论完成分类探究活动。
小组代表展示、交流讨论结果。
积极思考、分析、讨论,个别回答问题。
三、巩固活动(课件)展示多种植物,让学生分组竞赛分类。看哪组分得又快又准。(有条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先利用互联网查找自己不太熟悉的植物的有关资料。)分组观察、分析、讨论,对十种植物进行分类。
四、小结根据二次分类活动和“讨论”中的第6题得出植物分类的依据。(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子叶和叶脉)通过分类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归纳。
五、练习根据要求完成填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六、总结1、植物主要类群;
2、分类的基本方法;
3、生物分类的意义。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
七、拓展1、关注身边分类的应用:注意观察动物园、植物园、图书馆、中药房、超市中的分类方法,你认为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2、运用你掌握的分类方法,整理自己的衣柜、书架、旅行袋、书包等。回家之后,利用今天学到的分类技能,把家里整理干净,以及在学习上的利用等。
八、补充练习
(备用)选择、填空
(根据课堂教学进程进行调整)大家一起回答问题。
生物教学设计8
一、教材内容:
《海洋生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海洋中各种生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启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思考和遐想。
2、学会用各种方法描绘海底世界中的海洋生物,能够表现争奇斗艳的海底世界。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启发学生画出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
教学难点:画面生动有趣,色彩鲜艳、亮丽,别具一格。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设备,海底世界背景图等。
(学生准备)搜集海洋生物图片、模型以及有关知识等,绘画用工具(水彩笔、蜡笔、油画棒等),作业纸等。
五、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的图画艳丽、动画效果丰富的特点可以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也使课堂的结构得到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媒体设计:
《海洋生物》一课,按新课程标准来定义是属于“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这一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即将内心的认识和情感表达出来。本课件在设计和使用时力求体现各教学媒体组合整体优化的原则,强调体验,重视课堂交流,引导发现。提倡多样性的表现,渗透多元化的美术观念。本课件的优越性体现在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教学中多媒体贯穿始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大海吗?想不想到海底世界去看看,让我们跟着潜水员一起去海底畅游吧!
2、播放海底世界的有关片段。
3、设问:海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揭题:海底真美丽,那里生活着数不尽的海洋生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4课——海洋生物
板书:海洋生物
二、教授新课
1、观察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
(1)自由介绍自己带来的海洋生物的图片、模型、标本等。
(2)(出示各种海洋生物的多媒体图片)观赏各种海洋生物。设问:看了这些海洋生物,你有什么感受?师总结:海里的生物真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
(继续出示多种海洋生物的多媒体图片)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找出海洋生物的特点。师总结:海洋生物的样子各不相同
:椭圆的、S形
1、激发去海底的兴趣。
2、观看海底世界录象。
3、谈谈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看板书。
1、了解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
(1)介绍自己带来的海洋生物。
(2)学生观赏海洋生物的.多媒体图片,同桌从海洋生物的特点、色彩等方面交流各自看法。了解海洋生物的千姿百态,感受它们的绚丽多姿,了解海洋生物的种类繁多。
[引导阶段]
通过观看录象片段,让学生从中观察和体会海洋中的奇妙景象,探索海底秘密,激发学生兴趣。
[发展阶段]
运用欣赏、谈话、讲授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并培养其动手能力。在欣赏的基础上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特点,进一步感受海洋生物的绚丽多姿。
的、弯月形的,还有说都说不出来的形状;它们还各有各的特点:身子光滑的、长满刺的、长满触手的、长硬壳的,真是各有千秋;它们的颜色更是五彩缤纷:红的、黄的、紫的、灰的,还有色彩相间的,非常美丽。
2、海洋生物的表现方法
(1)设问:欣赏了这么多的海洋生物,想不想用我们的双手把它们表现出来,你准备如何表现?
板书(画、剪、塑)
(2)设问:怎样画?怎样剪?怎样塑?
投影显示:抓特征
画(剪、塑)外形
添细节
(出示热带鱼和螃蟹的多媒体绘画步骤)
绘画步骤。
边出示边讲解。(注意海洋生物的夸张、变形。)
师总结:我们只需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征,画出(或剪、塑)外形,添上细节,再涂上鲜艳的色彩,美丽的海洋生物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3、出示《海底世界》背景图
设问:瞧,海底世界已出现在我们面前了,缺了什么?师总结:赶快把你的海洋朋友表现出来吧,让它们尽快遨游到海底世界去。
学习海洋生物的表现方法
(1)谈谈自己的表现方法
(2)讨论如何表现
观看投影
了解抓特征、画(剪、塑外形)、添细节的表现方法。
3、欣赏海底世界,发现问题(没有海洋生物),自己设计海洋生物到海底世界去。
在形象感知海洋生物后,再谈谈表现方法,目的让学生用多样的手法来表现海洋生物。这样不仅了解了海洋中许多海洋生物的形态特征,增长见识,也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描绘喜爱的海洋生物。
4、表现海洋生物(放音乐)
(1)分组合作
(2)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
(3)表现最喜欢的海洋生物。
(4)把表现好的海洋生物放到海底世界去。
5、展评作业
(1)各组展示海底世界图。
(2)比一比哪组的海底世界最精彩。
(3)互相评价
课外延伸:
(1)(出示“考一考”)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海洋生物”知识的智力抢答。
(2)现状:由于污染的日益严重,很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些美丽的海洋朋友。
(3)设问:我们该怎样做?4、在音乐中表现海洋生物
(1)自由组成合作小组
(2)根据自己的爱好表现海洋生物。
(3)表现好的海洋生物放到海底世界去。
5、展评作业
(1)到黑板上展示海底世界。
(2)选出最精彩的海底世界图。
(3)师生互评作品(以肯定、表扬为主)
6、课外延伸:
(1)学生智力抢答。
(2)了解现状,激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3)说说保护环境的做法。[练习阶段]
在绘画练习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绘画的练习与尝试利用小组之间的团结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让学生体验到美术造型的乐趣,享受美术带来的快乐。
[评价阶段]
在完成作品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一步了解关于海洋生物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
板书设计:
海洋生物
抓特征
画(剪、塑)外形
添细节
(海底世界图)
保护环境保护大海保护海洋生物
生物教学设计9
第一章原生动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懂得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和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视察草履虫的形态和结构,以及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原生动物门的特点,向学生渗透进化论的思想;
通过懂得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为:
(1)本章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从书本上学习到动物学的知识。按着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通过讲解原生动物的代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使学生懂得最原始的动物所具有的特点,可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通过重点内容的讲解,还能够使学生懂得到:细胞不仅是构成植物体的基础单位,也是构成动物体的基础单位。然而动物细胞是有别于植物细胞的。对照两者的雷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加深对细胞结构的懂得,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3)草履虫尽管是低等动物,但它有着与高级动物一样的营养方法——异养。通过实验视察还能够明白,草履虫对外界刺激反响敏锐。总结草履虫生理活动特点,对照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特点,能够加深学生对动物与植物本质特点的懂得。
2、草履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终产物的排出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因为:
(1)动物的营养方法与植物的营养方法不一样。动物必须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水中的细菌及其它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这些食物靠草履虫口沟处纤毛的摆动,会合到口沟处的胞口,由胞口进入管状的胞咽,在胞咽的末端逐渐形成食物泡。当食物泡足够大时,就从胞咽处脱落,落入草履虫的细胞质中。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在体内沿一定的方向运行着。最初从草履虫身体的后端向前移动,再从前端向后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草履虫体内的酶,把食物泡内的食物逐渐消化,经消化的食物能够被细胞质吸收,这时食物泡也逐渐地变小。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在食物泡内,顺着细胞质的移动,由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体外。
由此看来,草履虫全部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与植物体是截然不同的。教师要在讲清草履虫形态、结构的基础上,讲解草履虫营养物质的摄入、消化、吸收及残渣排出的过程。这些内容对刚不久接触动物学的学生讲,是显得繁琐。特别是在一节课上,既要记住一系列名词,又要懂得一套套新的生理过程,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在要求的领域内,深入浅出地讲明其中的概念、特点。
(2)草履虫代谢废物的排出也是学生难懂得的内容。对草履虫体内的两个伸缩泡和它四周的收集管的认识,一些学生容易懂得成平面的结构。教师能够借助于模型或看录像片进行讲解,解释伸缩泡是一种泡状的结构,从字面意思上懂得,它能够伸缩。当收集管收集了细胞内的代谢废物(过剩的水、少量氨和尿素)送到伸缩泡后,伸缩泡逐渐涨大,到一定程度后,通过表膜小孔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使学生分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叫“排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叫“排遗”。学生特别容易将“排泄”和“排遗”相混杂。教师能够进一步讲明:排泄是将细胞内的参与代谢过程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而排遗是将食物泡中的消化不了的残渣排出体外,这些残渣没有进入细胞内参与代谢的过程。
3、在显微镜下找到草履虫,并能认识相应的结构,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因为:
“视察草履虫”是学生做的第一个动物实验。在显微镜下视察既小又活动的草履虫的`确不容易。要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能够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①课前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草履虫的培养,预备好具有一定密度的草履虫培养液。②教师示范或看录像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③注意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课时安排:
本章参考课时二课时。
教学预备:
草履虫的挂图,模型。以及草履虫培养液。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引言的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考虑的能力,把讲课与实验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引导考虑,让学生自个儿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种教法比先讲课后实验的传统教法更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所以,本节课能够这样开始:
首先,教师取出一瓶装有丰富有机质的河水给学生看。接着,请学生从中取一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下视察。有条件的学校,教师用显微投影仪与学生一起制作一张临时装片,接着与学生一起讨论。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啥生物呢?有植物、微生物,还有动物。教师向学生介绍:我们这个地点看到的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叫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大约有3万多种,散布特别广,有自由生活的种类(海水、淡水、空气中),也有寄生生活的种类。它的体内有些特化的结构,用来保持它的生命和延续后代。下面我们以原生动物中的代表——草履虫为例,来研究一下它的形态和结构。
2、关于草履虫的形态的教学,能够这样安排:
首先,让学生用肉眼视察试管中有一定浓度的草履虫培养液。使学生对草履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那些个体微小、能够移动的小白点一定是草履虫,它们喜欢集合在培养液的上方。它的形态结构特点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第二,让学生从培养液的上方取一滴液体,制成临时装片。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示学生:为了幸免草履虫在视野中跑得太快,能够想啥方法阻拦它。为啥要把少许棉花纤维放在滴有培养液的载玻片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视察装片的同时,能够播放草履虫形态的录像片,以关心学生精确制片和得出正确的结论。还能够请学生把草履虫的形态画在黑板上。
第三,教师能够对草履虫名字的由来,做补充解释;也能够用草履虫的模型进一步定位草履虫的形态或在黑板上对学生画出的形态进行修改,以备讲结构时用。
3、关于草履虫的结构的教学,能够紧接形态进行讲解。教师能够问学生:草履虫的身体是单细胞依旧多细胞?它的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有啥雷同点和不同点?怎么样证明这些雷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能够结合挂图或自画板图带领学生把草履虫的结构弄清楚。还能够给学生放录像,使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全身布满纤毛,身体一侧有口沟,其旋转运动的特点以及在布满棉花纤维的水中钻来钻去的模样。此外,还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身体内的食物泡、伸缩泡、细胞核等结构。
讲结构时,应有意识地提示学生:①草履虫的原始特点。②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别。
4、关于草履虫的生理特点的教学,能够与植物对照地进行讲解。
教师能够问学生:绿色植物是怎么样猎取营养的?草履虫又是怎么样猎取营养的呢?由此来启发学生懂得:自养与异养的概念以及草履虫的捕食、消化、吸收和排出食物残渣的过程。并明确给出排遣的概念。
关于食物泡的形成和移动路线,教师可画板图解释,并请学生用高倍镜视察一个草履虫体内食物泡的移动情况。在视察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问:食物泡的大小是否一样?哪儿的,哪儿的最小?为啥?有条件的学校还能够放录像解释,特别是排遣的过程。教师要告诉学生:草履虫的消化方法是细胞内消化。
关于草履虫的呼吸,教师能够借助板图解释:草履虫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全部身体表膜进行的。草履虫通过表膜把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渗入到细胞质中。进入细胞质中的氧气有啥作用呢?教师能够启发学生回想植物的呼吸作用。同理,氧气在草履虫体内也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动力。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含氮废物,能够从体表(表膜)排出,也可和大批过剩的水一起借伸缩泡排出。
关于草履虫的排泄,教师能够先组织学生视察位于草履虫身体前后二端的收集管和伸缩泡的运动情况,接着提问:①收集管与伸缩泡的关系如何,运动特点怎么样?②前后二个伸缩泡的伸缩特点是啥?这样伸缩的利益是啥?③伸缩泡中的废物通过啥道路排出体外?④啥叫排泄?它与排遣的区别是啥?
讲完上述内容,教师可在黑板上小结草履虫的消化、吸收、呼吸和排泄的过程:
通过上述小结,能够使学生把草履虫的几个生理过程联系起来,便于懂得和掌握。最后来,提出: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响?怎么样反响?这是下节课讨论的问题。
第二课时
1、引言的设计:
第二课时开始,教师用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图,请学生回想第一课时所视察和学习到的内容及知识。请学生答复:①草履虫的形态,前端和后端的区别?②内部各部分结构名称?③草履虫的消化、呼吸、排泄等生理过程?④草履虫在结构和生理上,与植物细胞的不同点?在学生答复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能够这样说:草履虫除了在形态、结构、生理上与植物有所不同外,还表现如今它对外界刺激的反响上与植物也不雷同。怎么样视察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响呢?这时,教师能够先让学生自个儿设计一个实验,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做草履虫应激性的实验。
2、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提些问题,让学生边视察边考虑。例如:啥叫应激性?清水对草履虫有没有刺激?草履虫对清水和盐粒的刺激是怎么样反响的?植物对外界刺激有没有反响?动、植物对外界刺激反响有啥不同?最后来,教师要重申:①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有反响,这种反响叫应激性。②动物的应激性能够使它趋向有利刺激,回避有害刺激。③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响要比植物敏锐得多(能够举例)。④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是通过表膜上特定的结构感应的。
3、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雷同点和不同点。
生物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讲述草履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命活动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这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教材安排了两大类活动:观察和探究。通过第一个观察活动,说明草履虫是一种生物;通过第二个观察活动,让学生能感受到草履虫既是一个细胞,同时这个细胞还能完成一个生物体的所有生命活动;通过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吗?”这个活动,更进一步说明草履虫是一个生物体。在这两大类活动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平时对草履虫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对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如何完成某些生命活动难以理解。
设计理念
本节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主题,采用的是美国教育家萨斯曼提出的探究性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新奇的事物进行探索、调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课题和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思维、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技能性目标
提高制作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性目标
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通过科学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精神。
课时安排:本节教学需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①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棉花纤维、细线、胶水、糖、食盐水、牛肉汁。
②挂图或录像(有关草履虫的结构及其生活方面)。
学生:教材、笔记本。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学习过一种藻类植物——小球藻,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小球藻的形态。
学生回答:略。
教师导入:象这种整个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被称为单细胞生物。今天我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台上放置的培养液,你知道里面培养的是哪种生物吗?
学生状态:观察、思考,引起了强烈的好奇心。
(还可利用学生自编的有关人得了某些单细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疾病的小品,由问题“该病的病因是什么?”导入新课。)
教师启发:培养的也是单细胞生物的一种——草履虫。这类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利用已给的实验仪器(草履虫培养液、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放大镜、棉花纤维、细线、胶水),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设计实验:怎样才能观察到草履虫的外形和运动。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实验、观察。
教师引导:老师观察到每组同学都操作地非常认真、仔细。有的组实验很成功,有的'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可以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做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的或请教其他组同学帮助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吸取教训、学习经验。
学生总结:草履虫的外形像一只倒转的草鞋,它是翻转着向前运动的,由此,可证明草履虫是生物。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接触这门学科时,我们共同分析了判断生物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再谈一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设疑:其中判断标准之一是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吗?
学生状态:思考。
教师引导:同学们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结合“技能卡”和“小词典”,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此问题。
学生表现:自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看到绝大多数的同学实验操作已基本完成了,下面请小组代表总结一下你们组探究后得出的结论,以及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作出评价。
学生总结:草履虫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由此,可以证明草履虫是生物。
教师承转:同学总结得非常好!通过以上探究活动,同学们从草履虫的运动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情况,判断出它是生物。那么,你们认为草履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吗?
(可能有的小组由于草履虫运动速度过快而没有观察到结果,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可以通过采取哪些措施来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速度。组织活动并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组织交流,重点是交流采取哪些措施来限制草履虫的运动速度。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对有特色的设计方案要给予肯定性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学生表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究竟哪一位同学的说法有道理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要求:总结从录像中获取的信息,然后,通过从中获取的信息,进一步判断草履虫的身体是否由一个细胞构成。
(放映草履虫的结构及其生活的录像。)
学生活动:仔细观看、总结信息、作出判断。
学生总结:草履虫的身体里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也就是一个细胞的结构,所以说草履虫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另外,它可以通过身体上的表膜、收集管、伸缩泡、口沟、食物泡、胞肛等结构帮助它来完成生命活动。
教师讲授:所以,我们把这种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称为单细胞生物。其中,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动物体叫做单细胞动物,例: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的植物体叫做单细胞植物,例:小球藻。
教师承转:其实,像这样的单细胞生物在生物圈中还有很多,并且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这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上网……。
教师评价:很好,同学们知道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通过以上途径,亲自查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手抄报(或电脑打印)在班内展示。
教师引导:在这节课上,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积极发言。
板书设计:
与人类的关系
↓
单细胞生物体
↓
草履虫
↓↓
单细胞生物
练习巩固:略。
课后实践:完成“试试看”。有条件的学校可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条件较差的学校可利用挂图或课本彩图。
生物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第十册教材中的第课,概括地讲述了近代和现代仿生科技产品,在生物的启示下,人类发明新技术新产品,使学生初步体会这些发明创造的原理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人们在生物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并自己尝试运用生物的某些特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人们在生物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教学难点:
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提出小发明的构思。
教学流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将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故事导入,阐述课题 对比观察,启迪智慧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奇思异想,交流汇报
一. 故事导入,阐述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鲁班发明锯的故事么?(出示视频)在这里我用鲁班发明锯的故事引入,以此创设情景。目的是告诉学生大自然中形态万千的生物是人类发明创造的启示,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科学的'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鲁班发明锯的故事,渗透了人类进行仿生发明创造活动起源于实际需要,得启示于生物特征,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律。
二.对比观察,启迪智慧 明确探究内容后,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在设计本环节时,首先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人们在这些生物的什么特点的启示下发明创造出了什么产品?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给以引导提示。通过对比观察进一步说明人们仿照植物的叶发明了锯;仿造鱼的外形造出了船;根据青蛙的游动创造了蛙泳;根据老鹰的飞行造出了滑翔机。 设计意图:通过对近代仿生科技产品的探讨,使学生理解人类进行仿生发明创造成功的关键在于对生物的构造和功能方面仔细观察和认真研究。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会学。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将本环节分为两个步骤:
1、提出 问题,自主探究:这些科技产品有什么优点用 处?分别在哪种生物的什么特点的启示下发明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用科学的方法自主探究。
2、实验操作,解决问题: A 鸡蛋壳的启示(实验说明)。 B 筒形叶桥(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目的: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讨,从而得出结论:蛋壳凸面朝上时,承受力较大;筒形叶桥不但漂亮而且坚固,省料。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四. 奇思异想,交流汇报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止境的,请把你的发明构想说出来吧!在此环节中,我倡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生物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从网上搜集资料。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就可以在讨论区中畅所欲言,奇思异想了。 1、出示图片,提出构想(壁虎与变色龙)
2、网上查询,交流汇报(提供相关网址)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的奇思异想,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生物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举例说出身边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举例说出显性性状、隐性性状、隐性基因、显性基因的概念及关系
3.尝试用遗传图解说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合性状表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图解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1.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显性性状、隐性性状、隐性基因、显性基因的.概念及关系
难点:
用遗传图解说出出亲代与后代的基因组成合性状表现
教法:
讨论、观察、分析、归纳等
二、学生分析:
本节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是有所接触、了解和认知,只是未提高到理论层次。
对性对性状的理解和应用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遗传性状的显性和隐形中,对隐形也会遗传给后代理解上有点难度。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列举生活中的生物看见的玫瑰花的花色,再观察一下书上的图,理解什么是生物的性状。
1.生物的性状: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定义,讨论一些平时看见的性状。
2.相对性状:比较教科书上豌豆的各种形状,讨论思考,怎样判断一对相对形状。并在找出关键的词语。
3.基因与形状遗传:讨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隐性基因能遗传给后代吗?什么时候才会表现出来?
4.讨论遗传图解都有哪些内容?各自怎么书写。
5.小结。
6.练习。
四、板书:
性状的遗传
一、生物的性状:
1.概念: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方式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且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
二.基因与性状遗传
1.显性基因:A显性性状:AA或Aa
2.隐性基因:a隐性性状:aa
三、遗传图解:
亲代的基因型:母亲Aa×父亲Aa
亲代的表现型:双眼皮双眼皮
生殖细胞:A或aA或a
后代的基因型:AAAaAaaa
后代的表现型:双眼皮双眼皮双眼皮单眼皮
五、反思:
紧跟教材,让学生多看多思考,多动脑,自己探索出重点的知识点,在讨论中找出容易混淆的知识。并和前面学习的知识想结合,既学习了新的知识又复习了就的知识。而且注重将生活中的认识融于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瓦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轻松掌握知识的效果。
生物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生物入侵者》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本文采取了逻辑顺序,介绍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他们带来的危害,对此不同观点及相应的措施。主要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文章条理清楚,语言生动,富有趣味性。
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关系密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意观察身边生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科学知识,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参与课堂讨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科学思维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及其合理性。
生物教学设计14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
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言
本节可引入的话题很多,如:
①可从全世界面临的一些生态危机,如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从花卉、农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产的措施入手;
③或从一些自然灾害,蝗灾、沙尘暴等入手;
④或动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区别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
⑤还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发现所列举的几个着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光合作用的学习,其中较易作为切入点的实验有: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就做过);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教师应特别重视光合作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因为通过分析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学生可以不仅了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因此有人说“技术是人类延长了的手臂”。
2、叶绿体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图或挂图显示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提问复习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教师应适时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叶绿体中进行一是由于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这些酶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和片层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吸收转化光能的色素,这样就引出了叶绿体上的光合色素这一教学内容。
(1)学生做《实验八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可作为探究实验,也可作为验证实验,但实验过程都应让学生自己看书总结,之后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想要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生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学实验难度较大的一个,涉及的药品多,实验原理复杂,实验操作也较烦琐,而且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如何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实验呢?下面就这个实验要注意的问题做一些说明。
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关键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过程中,因为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因为丙酮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速度要快,同时提取液要用胶塞塞好,以防止其挥发;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为叶绿素容易破坏,因此需要保护,而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把绿叶剪碎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快研磨速度。
生物教学设计15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一):高中生物蛋白质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部分是个重点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提到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以后学到载体蛋白、酶等知识都与蛋白质紧密相关。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学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从分子水平理解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举足轻重,同时也为学好必修2基因表达部分打基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分为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我们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一节,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及其种类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剩下内容的教学同时通过练习加强巩固。本教学设计是针对第一课时来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子目标来完成。
1、知识目标:(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2、能力目标:(1)通过氨基酸结构通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探讨氨基酸的缩合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氨基酸结构比拼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以及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的结合方式;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设计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学习化学才一年多的时间,有机化学的知识比较肤浅,没有看过比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化学键,也没有学过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因此对本节课重点内容难以把握,给课堂教学带来比较大的障碍。本节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直接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然后归纳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会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陌生的化学结构式让学生很难领悟,更谈不上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客体(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要么通过同化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要么通过顺应作用,改组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包容进去。它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自主的、自动的建构过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因此,对本节教材的教学采用问题引探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本课设计情景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化学知识,然后改组原有的知识结构,纳入新知识,最后分析、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然后介绍氨基酸种类,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质食品的正确选择上,联系到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过渡到氨基酸的结合方式的学习。这里并没有按照教材通过看图来引出氨基酸的缩合方式,而是通过上述来实现知识点的过渡。把这幅图放在下一课时讲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时才一起讲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氨
基酸结构及结合方式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积极思维
看图激趣创设情景
变构感悟寻求思路
温故知新探究发现
灵活运用深入探究
变式演练激励创新
整理知识构建网络
自我小结融入体系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二):高二生物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教学案例
克州(师范)三中于建银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个教材中都是处于重要地位。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和通过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来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二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第一课时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结合自己所动手完成的实验,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最想突出的处理: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
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了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⑶.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四、教学难点
单因子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图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绿色植物硕果累累的图片;人和其他动物吃的各种食物的照片。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了解?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激情引趣,引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重视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问:光合作用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光合作用的发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要每个同学对几个著名实验的实验年代、科学家人名、国籍、实验过程、实验结论逐一整理。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体会讲述如何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为加深印象,教师通过Flash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并归纳实验结果。
从光合作用发现过程我们看到科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巧妙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很好学习,我们更需要学
习科学家们科研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设计意图:感受科学发现过程,提高学生探索求实的科学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原则和方法。
问:我们刚刚学习过了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1880年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那么同学们回忆第二章学习过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分析比较叶绿体中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请一学生上台对着细胞挂图讲述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知识。
3、叶绿体中色素:教师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帮助同学回忆,用几分钟讲述实验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4人一组完成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设计意图:认识实验探究过程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道理。体验合作学习过程。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叶绿体的色素吸收光谱的现象。方法是:用红、橙黄、绿、蓝紫色的薄膜,分别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的试管,分别放在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光透过色素提取液的情况。可明显地看到红和蓝紫色光透过的较少(暗),橙黄和绿色光透过的较多(亮)。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含义,总结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点。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一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三):高一生物染色体变异教学设计
染色体变异(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案例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1知识目标
⑴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B.识记)。
⑵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B.识记)。
⑶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在育种上的意义(B:识记)。1.2能力目标
⑴以猫叫综合症产生原因为例,引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以果蝇的染色体为例,讲解染色体组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⑵通过对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分类依据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比较、分类思维能力的训练。
⑶通过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原理、应用的学习,训练学生演绎思维能力。1.3情感目标
⑴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⑵通过单倍体和多倍体在育种上应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2.1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2.2教学难点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及其联系。
【生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 15篇04-14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1-15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5篇11-16
《生物入侵者》教学设计(15篇)06-20
生物教学总结05-17
生物教学总结05-23
生物教学计划02-14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4-02
教学设计01-14